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2021-09-30 工作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研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先导,聚集课堂,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质量

  一、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

  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

  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

  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2、不断调整。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①目标上,由单纯的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在活动中思考、发现、认识、提高;在活动中教学、反思、历练、成长。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

  2、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

  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

  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2、备好历史教学案。

  十月份:1、期中测试命题;2、七八年级教研活动(听课、评课)

  十一月份:教学活动(备课、上课、听、评课)

  十二月份:1、做好期末复习工作2、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

  20xx元月份:做好本学期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

  一、教学现状

  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能够全面地为人们提供经验与教训。但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恰当,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原因主要有“学历史没多大用处”、“历史老师授课缺乏吸引力”、“历史知识和年代难以记忆”……而其中历史教师授课方法单一、语言枯燥、观念陈旧等这些因素是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

  二、本学期重点工作与措施

  1、着眼新课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

  八年级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用新的思想塑造新的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课改心得和体会,将新课改和课堂教学新模式结合起来,形成有本备课组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成员的整体水平。

  备课组要认真落实学校对集体备课的相关要求,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确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主题、中心发言人,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学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认真组织好教师之间听评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鼓励教师多听多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对教学薄弱的教师重点帮扶,群策群力,使其尽快赶上,通过这两项工作,形成组内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4、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历史组教科研水平。

  鼓励本组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对课堂所教、所学、所感、所思进行总结和提升。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的评比和优质课的评选,并为每位教师提供相关方面的帮助。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培优,补差工作要真抓实干。

  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教师要做到思想重视、情感投入、时间落实、辅导要活、重视检测、反馈,不断改进方法,培优工作要平时分层教学,要统筹安排,确保效果。对于补差工作,更要重视个别辅导,分类评价,及时激励,对培优补差工作要交流信息,及时调整改进。

  三、备课组安排

  第一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二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三单元主备:xx老师

  期中复习练习:xx老师

  期中质量检测题:xxx老师

  第四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五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六单元主备:xx老师

  期末复习练习:xxx老师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3

  这个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本人担任七年级1—5班历史教学工作,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三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个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这个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共需32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这个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4

  1、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目的要求

  2.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材分析

  初三上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史,他从上古时期一直到近代,历史的跨度特别大,所以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如何做好总复习也是本学期的重点。

  4、学生情况分析

  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

  5、教学措施:

  5.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法环境。

  5.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3、加强辅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5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二、关于教材知识体系及重点部分的分析。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两代)。

  ⑴隋唐科举制。

  ⑵“贞观之治”与唐太宗。

  ⑶“开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则天。

  ⑷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发展。

  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两代)。

  ⑴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⑵宋代社会生活。

  ⑶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两朝)。

  ⑴明请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⑵郑和下西洋。

  ⑶戚继光抗倭。

  ⑷清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

  ⑸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三、认知能力及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⑴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释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过学习,增强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对策与措施。

  1、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历史无用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穿插联系取证历史学习的“慢性化作用”。

  2、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列如:历史剧表演、历史漫画比赛、历史诗歌朗诵、历史歌曲演唱。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针对学生学习态度浮躁、懒散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加大练习、提问的力度,强化复习频率。

  4、针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状况,开展组织“历史人物大家谈”的课堂3分钟演讲活动。

  5、发现爱学历史的同学,及时吸纳到“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更高、更深、更广的素质训练。为将来历史才能的发展提高打好基础。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6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20xx初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

  惯培养”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7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12月16日—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3月—4月 二轮复习。

  5月 三轮复习。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7月21日—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计划网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四、教学目标(围绕三维目标)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计划网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六、教学措施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情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9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二)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6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四、采取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以市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教研计划为依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科主题教研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注重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让本备课组充满新课程的改革激情和活力。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常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开学初召开备课组全体成员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本学期高二年级将完成必修三的教学工作,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教材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讲评练习的节数,加强巩固复习,合理安排考试。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备课组确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中心发言人以及要解决的重难点;备课时,大家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备课质量。此外,备课组组长要增强责任意识,要求组员在选材、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检测练习等方面力争做到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要求。

  3.落实“星光计划”,促进教师成长。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以学校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契机,鼓励本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深化对“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在组织教学中,鼓励备课组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模式,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全面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4.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重点放在落实分层教学、落实教学常规上,作业布置一定要做到适量恰当,课堂教学达到精讲巧练,确保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高。

  (二)加强教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成员按计划完成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科研课题,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研究,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促使备课组成员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积极参加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的以“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最优化”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兄弟学校之间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参加10月份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大赛”活动,鼓励本组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做好资源共享工作,促进共同进步

  1.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由本备课组成员根据已教内容所编写的练习、测试加以整理,形成本备课组的试题库,以供资源的传承与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2.积极发动备课组成员创建个人博客,及时将各模块各阶段练习、测试、教学设计、案例、备课资料等上传,鼓励教师原创教案、练习等,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并鼓励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教研的论文,并上传网站。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1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略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2

  新学期又开始了,为使今后的工作能更顺利的开展,特制定此工作计划,请领导多多批评指导。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样实施问题意识教学,即怎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

  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怎样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4)研究采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放慢速度,夯实基础;二是理清线索,构建结构;三是注重能力,接轨高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全面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五、专业成长计划

  本学期继续努力学习,广泛涉猎本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对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要有更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参加投身教研教改,把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2-4周:第一单元

  第5-6周:第二单元

  第7-8周:第三单元

  第9-10周:第四单元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13周:第五单元

  第14-15周:第六单元

  第16-17周:第七单元

  第18-22周:复习准备期终考试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3

  一、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聚焦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1.继续深入贯彻《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指导意见》以学科教研工作会为契机,发挥本届优秀学科组、优秀备课组和兼职教研员之长,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2. 做好高中课改的总结,组织实效性的总结研讨。

  3. 借助近两年的全区教学教研工作会议,做好高中课改专题的结题工作,在本学期征集、遴选典型案例和专题论文成果,报送出版专题文集。3月17日前上交高中课改典型案例、论文、成果等(纸介、电子稿)

  4.积极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加强地方课程的研究。统计归纳地方课程开设的科目。

  (二)精细研究指导,备战20xx中高考

  5.加强调研,深入课堂、教师、备课组,加强对教师的个别辅导。

  6.组织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的常态考课、习题课、复习课。

  (三)、加强问题意识,提高研究水平

  7.深入开展新课改专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课题研究。用实、用好实测数据对每一所学校每学科的采分点的得分情况做出评价,以找出每个学校在每一科的薄弱题型。

  8.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个主题开展各种教学展示活动。

  (四)、培养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水平

  9.抓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和平区第七届“双优课”区级培训工作,重过程,重锻炼,重提高。

  10.协助教育局组织“和平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决赛。

  11.在教研、调研和教学实践中随时发现、积极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掌握教学艺术,推出更多的优秀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长为骨干教师、名教师和首席特级教师。

  (五)、落实《决定》精神,做好常规教研工作

  12.加强教研活动的管理,做好教研活动的方案设计,要有详细的教研记录(包括教研活动的出勤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学校),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13.加强教学视导,采取集体和分散的方式下校调研。及时向学校反馈听课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指导性建议。

  1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初、高中各年级期中区统一质量调查和期末有关年级各学科终结性检测。

  15.加强网络教研的研究,完善页,发挥教研网落的作用及时更改教研网页,及时发布教研动态信息,鼓励学科开展网上教研的实验。

  二、学段工作

  初中阶段

  七、八年级:

  1.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

  2.做好教材分析和课标学习工作。

  3.鼓励教师探索、实践课堂教学的新型式、新方法,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

  4.期末考试:进行全区统测(开卷),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5.考试范围

  七年级:《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

  1.继续探索新课改下初中学业水平考查工作。争取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步骤地进行有关开卷考试的学习和探讨工作。

  2.要争取广泛调研、听课,深入课堂、教师、备课组,及时掌握本届初中毕业班的学情和教情,针对不同学校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一起协商解决。

  3.在本学期组织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类型的研讨课并组织老师们观摩、交流、研讨。

  4.考试安排:

  (1)进行全区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查的模拟质量调查,时间另行通知。

  (2)在5月份九年级学生参加全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查。时间另行通知。

  高中学段

  高一年级:

  1.继续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对高一年级历史教师的跟进培训工作。

  2.在教研工作中帮助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教材和新课程高考学习、复习方法,为第三届新课程高考进行铺垫工作。

  3.组织好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4.精心命题符合文科教学的期中、期末试题。

  5. 考试安排:

  9周进行全区期中统测,范围为历史必修2部分内容。试卷模式参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18周进行全区期末统测,范围为历史必修2全册。试卷模式参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高二年级:

  1.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尽快让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努力适应文科学习的要求,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上逐步贴近高考要求。

  2.本学期要尽量完成选修3、选修4两本书的教学内容,时间紧、任务重,建议参考今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安排选修课教学,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3.认真对待选修内容教学,注意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4.期中考试初步安排在第九周(4月26日),考试内容为选修3。试卷模式参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5.期末考试内容为选修4。试卷模式同上。

  高三年级: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年高考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把工作做实,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主要工作如下;

  1.认真组织学习20xx年xx高考考试说明,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精神,了解其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以考试说明作为下一步复习教学的指导纲领。

  2.使用实测数据,做好高三模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研、教学工作。

  3.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对高三复习的教情、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与老师们一起协商解决。

  4.了解全国新课改地区高考的基本情况,收集、学习、整理好的复习方法和复习资料,为学校复习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5.做好各校高三年级教师的交流活动,由特级教师、名教师为核心,拿出高质量、高效率复习教学示范课,带动整体复习教学上水平。

  6.认真做好命题工作,以高考考纲为依据,贴近高考、贴近实战,使每一套题都能具有较高的质量,客观真实地反映复习教学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发挥模拟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做好每次考试的总结分析工作。

  7.本学期共有四次模拟考试。第一次:3月18日,集中阅卷。

  8.组织好高三复习教学的相关教研。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4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xx年5月 三轮复习。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5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中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由两个班组成,学生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届初二学生由于上一学年一直由我担任历史课教学,所以初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好于上一届初二学生,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但初二年级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时期,其中有个别特别强,所以本学年这些学生将会是教学的重点。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基础相当薄弱。三班插班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四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4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巩固时期,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的文革时期级及改革开放时期这五大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七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包括五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下册总共有23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本学期完成《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3课的教学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课时32课,每节课授1课的内容,授完一单元复习、练习或测验一节。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世界历史,共25课,每课教学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占用两课时,期末考试占用四个课时。

  四、具体措施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转载于:wWw.HnnsCY.cOM:初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5篇】相关文章:

1.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2.高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3.历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4.初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5.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6.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7.历史教师述职报告

8.历史教师实习报告

上一篇:个人工作计划 下一篇:环境工作计划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5篇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2021-09-30 工作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研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先导,聚集课堂,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质量

  一、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

  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

  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

  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2、不断调整。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①目标上,由单纯的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在活动中思考、发现、认识、提高;在活动中教学、反思、历练、成长。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

  2、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

  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

  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2、备好历史教学案。

  十月份:1、期中测试命题;2、七八年级教研活动(听课、评课)

  十一月份:教学活动(备课、上课、听、评课)

  十二月份:1、做好期末复习工作2、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

  20xx元月份:做好本学期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

  一、教学现状

  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能够全面地为人们提供经验与教训。但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恰当,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原因主要有“学历史没多大用处”、“历史老师授课缺乏吸引力”、“历史知识和年代难以记忆”……而其中历史教师授课方法单一、语言枯燥、观念陈旧等这些因素是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

  二、本学期重点工作与措施

  1、着眼新课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

  八年级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用新的思想塑造新的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课改心得和体会,将新课改和课堂教学新模式结合起来,形成有本备课组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成员的整体水平。

  备课组要认真落实学校对集体备课的相关要求,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确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主题、中心发言人,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学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认真组织好教师之间听评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鼓励教师多听多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对教学薄弱的教师重点帮扶,群策群力,使其尽快赶上,通过这两项工作,形成组内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4、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历史组教科研水平。

  鼓励本组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对课堂所教、所学、所感、所思进行总结和提升。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的评比和优质课的评选,并为每位教师提供相关方面的帮助。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培优,补差工作要真抓实干。

  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教师要做到思想重视、情感投入、时间落实、辅导要活、重视检测、反馈,不断改进方法,培优工作要平时分层教学,要统筹安排,确保效果。对于补差工作,更要重视个别辅导,分类评价,及时激励,对培优补差工作要交流信息,及时调整改进。

  三、备课组安排

  第一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二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三单元主备:xx老师

  期中复习练习:xx老师

  期中质量检测题:xxx老师

  第四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五单元主备:xxx老师

  第六单元主备:xx老师

  期末复习练习:xxx老师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3

  这个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本人担任七年级1—5班历史教学工作,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三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个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这个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共需32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这个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4

  1、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目的要求

  2.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材分析

  初三上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史,他从上古时期一直到近代,历史的跨度特别大,所以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如何做好总复习也是本学期的重点。

  4、学生情况分析

  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

  5、教学措施:

  5.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法环境。

  5.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3、加强辅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5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二、关于教材知识体系及重点部分的分析。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两代)。

  ⑴隋唐科举制。

  ⑵“贞观之治”与唐太宗。

  ⑶“开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则天。

  ⑷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发展。

  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两代)。

  ⑴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⑵宋代社会生活。

  ⑶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两朝)。

  ⑴明请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⑵郑和下西洋。

  ⑶戚继光抗倭。

  ⑷清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

  ⑸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三、认知能力及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⑴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释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过学习,增强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对策与措施。

  1、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历史无用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穿插联系取证历史学习的“慢性化作用”。

  2、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列如:历史剧表演、历史漫画比赛、历史诗歌朗诵、历史歌曲演唱。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针对学生学习态度浮躁、懒散的不良习惯,在课堂上加大练习、提问的力度,强化复习频率。

  4、针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状况,开展组织“历史人物大家谈”的课堂3分钟演讲活动。

  5、发现爱学历史的同学,及时吸纳到“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更高、更深、更广的素质训练。为将来历史才能的发展提高打好基础。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6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20xx初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

  惯培养”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习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7

  一、指导思想——三个“明确”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12月16日—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3月—4月 二轮复习。

  5月 三轮复习。

  二、复习进程——三轮要求

  1、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7月21日—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3月—4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①专题的设计: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采取四种类型:即线性专题(纵向专题)、时段专题(某一特定时期,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等)、问题专题(以某一问题为中心,包括热点专题)、地域专题(如环渤海地区等),专题的设计既要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又要注意重点、热点问题,可纵可横,可大可小。

  ②二轮复习可采取四步复习法

  第一、“知识归类”: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归类到专题中。这种归类决不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简单罗列,关键在要捕捉那些能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组成知识网,以体现专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第二、“分析比较”:在专题史实的归类完成之后,着力分析专题的特点,要选择与本专题相关、相近的问题(包括本专题与地理、政治之间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理论认识,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科上升到综合,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或典型的模拟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跨学科试题,分析其只是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计划网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四、教学目标(围绕三维目标)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计划网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六、教学措施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情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9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二)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6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四、采取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以市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教研计划为依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科主题教研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注重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让本备课组充满新课程的改革激情和活力。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常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开学初召开备课组全体成员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本学期高二年级将完成必修三的教学工作,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教材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讲评练习的节数,加强巩固复习,合理安排考试。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备课组确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中心发言人以及要解决的重难点;备课时,大家可以针对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备课质量。此外,备课组组长要增强责任意识,要求组员在选材、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检测练习等方面力争做到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要求。

  3.落实“星光计划”,促进教师成长。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以学校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契机,鼓励本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深化对“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在组织教学中,鼓励备课组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模式,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全面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4.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重点放在落实分层教学、落实教学常规上,作业布置一定要做到适量恰当,课堂教学达到精讲巧练,确保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高。

  (二)加强教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成员按计划完成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科研课题,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研究,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促使备课组成员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积极参加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的以“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最优化”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兄弟学校之间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参加10月份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大赛”活动,鼓励本组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做好资源共享工作,促进共同进步

  1.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由本备课组成员根据已教内容所编写的练习、测试加以整理,形成本备课组的试题库,以供资源的传承与利用,提高教学效率。

  2.积极发动备课组成员创建个人博客,及时将各模块各阶段练习、测试、教学设计、案例、备课资料等上传,鼓励教师原创教案、练习等,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并鼓励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教研的论文,并上传网站。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1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略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2

  新学期又开始了,为使今后的工作能更顺利的开展,特制定此工作计划,请领导多多批评指导。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样实施问题意识教学,即怎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

  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怎样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4)研究采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放慢速度,夯实基础;二是理清线索,构建结构;三是注重能力,接轨高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全面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五、专业成长计划

  本学期继续努力学习,广泛涉猎本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对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要有更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参加投身教研教改,把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2-4周:第一单元

  第5-6周:第二单元

  第7-8周:第三单元

  第9-10周:第四单元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13周:第五单元

  第14-15周:第六单元

  第16-17周:第七单元

  第18-22周:复习准备期终考试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3

  一、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聚焦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1.继续深入贯彻《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指导意见》以学科教研工作会为契机,发挥本届优秀学科组、优秀备课组和兼职教研员之长,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2. 做好高中课改的总结,组织实效性的总结研讨。

  3. 借助近两年的全区教学教研工作会议,做好高中课改专题的结题工作,在本学期征集、遴选典型案例和专题论文成果,报送出版专题文集。3月17日前上交高中课改典型案例、论文、成果等(纸介、电子稿)

  4.积极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加强地方课程的研究。统计归纳地方课程开设的科目。

  (二)精细研究指导,备战20xx中高考

  5.加强调研,深入课堂、教师、备课组,加强对教师的个别辅导。

  6.组织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的常态考课、习题课、复习课。

  (三)、加强问题意识,提高研究水平

  7.深入开展新课改专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课题研究。用实、用好实测数据对每一所学校每学科的采分点的得分情况做出评价,以找出每个学校在每一科的薄弱题型。

  8.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个主题开展各种教学展示活动。

  (四)、培养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水平

  9.抓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和平区第七届“双优课”区级培训工作,重过程,重锻炼,重提高。

  10.协助教育局组织“和平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决赛。

  11.在教研、调研和教学实践中随时发现、积极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掌握教学艺术,推出更多的优秀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长为骨干教师、名教师和首席特级教师。

  (五)、落实《决定》精神,做好常规教研工作

  12.加强教研活动的管理,做好教研活动的方案设计,要有详细的教研记录(包括教研活动的出勤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学校),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13.加强教学视导,采取集体和分散的方式下校调研。及时向学校反馈听课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指导性建议。

  1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初、高中各年级期中区统一质量调查和期末有关年级各学科终结性检测。

  15.加强网络教研的研究,完善页,发挥教研网落的作用及时更改教研网页,及时发布教研动态信息,鼓励学科开展网上教研的实验。

  二、学段工作

  初中阶段

  七、八年级:

  1.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

  2.做好教材分析和课标学习工作。

  3.鼓励教师探索、实践课堂教学的新型式、新方法,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

  4.期末考试:进行全区统测(开卷),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5.考试范围

  七年级:《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

  1.继续探索新课改下初中学业水平考查工作。争取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步骤地进行有关开卷考试的学习和探讨工作。

  2.要争取广泛调研、听课,深入课堂、教师、备课组,及时掌握本届初中毕业班的学情和教情,针对不同学校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一起协商解决。

  3.在本学期组织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类型的研讨课并组织老师们观摩、交流、研讨。

  4.考试安排:

  (1)进行全区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查的模拟质量调查,时间另行通知。

  (2)在5月份九年级学生参加全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查。时间另行通知。

  高中学段

  高一年级:

  1.继续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对高一年级历史教师的跟进培训工作。

  2.在教研工作中帮助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教材和新课程高考学习、复习方法,为第三届新课程高考进行铺垫工作。

  3.组织好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4.精心命题符合文科教学的期中、期末试题。

  5. 考试安排:

  9周进行全区期中统测,范围为历史必修2部分内容。试卷模式参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18周进行全区期末统测,范围为历史必修2全册。试卷模式参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高二年级:

  1.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尽快让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努力适应文科学习的要求,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上逐步贴近高考要求。

  2.本学期要尽量完成选修3、选修4两本书的教学内容,时间紧、任务重,建议参考今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安排选修课教学,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3.认真对待选修内容教学,注意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4.期中考试初步安排在第九周(4月26日),考试内容为选修3。试卷模式参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5.期末考试内容为选修4。试卷模式同上。

  高三年级: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年高考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把工作做实,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主要工作如下;

  1.认真组织学习20xx年xx高考考试说明,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精神,了解其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以考试说明作为下一步复习教学的指导纲领。

  2.使用实测数据,做好高三模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研、教学工作。

  3.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对高三复习的教情、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与老师们一起协商解决。

  4.了解全国新课改地区高考的基本情况,收集、学习、整理好的复习方法和复习资料,为学校复习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5.做好各校高三年级教师的交流活动,由特级教师、名教师为核心,拿出高质量、高效率复习教学示范课,带动整体复习教学上水平。

  6.认真做好命题工作,以高考考纲为依据,贴近高考、贴近实战,使每一套题都能具有较高的质量,客观真实地反映复习教学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发挥模拟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做好每次考试的总结分析工作。

  7.本学期共有四次模拟考试。第一次:3月18日,集中阅卷。

  8.组织好高三复习教学的相关教研。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4

  1.明确复习依据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明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性。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历史性。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人文性。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研究性。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20xx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如第12题对根据地示意图的判断等题。

  第五,地域性。各省单独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各省自主命题注意以地方相关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创设情境,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20xx年各省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山东卷第29题以山东在中国、世界的地位为主题。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xx年7月21日-9月7日(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xx年9月9日-10月25日(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xx年10月27日-12月14日(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底(45课时) 复习选修ⅰ、ⅲ。

  20xx年2月作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xx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xx年5月 三轮复习。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5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中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由两个班组成,学生总体水平相差不大。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本届初二学生由于上一学年一直由我担任历史课教学,所以初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好于上一届初二学生,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但初二年级是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时期,其中有个别特别强,所以本学年这些学生将会是教学的重点。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基础相当薄弱。三班插班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四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4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巩固时期,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年的文革时期级及改革开放时期这五大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七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包括五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下册总共有23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本学期完成《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3课的教学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课时32课,每节课授1课的内容,授完一单元复习、练习或测验一节。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世界历史,共25课,每课教学1课时。期中考试复习占用两课时,期末考试占用四个课时。

  四、具体措施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以问题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本学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分类开始,由浅入深,思维有易到难,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到灵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转载于:wWw.HnnsCY.cOM:初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5篇】相关文章:

1.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2.高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3.历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4.初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5.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6.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7.历史教师述职报告

8.历史教师实习报告

上一篇:个人工作计划 下一篇:环境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