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县坝坪中学秉承“以德立校”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在抓好常规德育的同时,以留守学生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学校德育特色,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妇联“先进家长学校”,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先进实验学校”,省 “安全文明校园”,市 “最佳文明单位”、“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德育成果“三条热线” 、“假日驿站”做到了“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形,报纸上有文”。中央人民广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国教师报》、湖北卫视、《湖北日报》、荆门电视台、《荆门日报》、《荆门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经验。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省妇联副主席鲍清芬、荆门市妇联主席李志珍等领导多次莅临我校,对我校德育作法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作法是:
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濡染熏陶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注重师表引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校园环境——润物无声
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的特色,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置身坝坪中学,如徜徉于诗词海洋,如流连于芝兰之室,身心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巍巍教学楼拔地而起,实验楼、宿舍楼、学生餐厅,错落有致;开阔的广场,整齐的行道树,大面积的草坪,生趣盎然的庭院,优美和谐。香樟树、花坛、景点、喷泉、文化长廊,珍贵的树木,争艳的鲜花,绿色的草坪,四季常青,绿色葱葱,浑然构成一幅回归大自然、清新而动人的“风景画”。校园环境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美好情操,提高学生人性修养的审美追求。
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学校在坚持做到让绿色长驻、环境常美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于无声中寓教育,于点滴中教化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实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设置富有创意的墙体语言,一百六十八块名人名言和五十六块师生书画,寓教于美与乐中,达到悦心、怡情的教育效果。学校三个主体橱窗的主题定期更新,既有大主题也作小文章,橱窗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既激发兴趣,又益智明理。
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训班训、校风学风的制定,楼房庭院、宿舍门牌的命名,均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诠释后讨论确定。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温馨标语、警示牌,也均来自学生的智慧。这些看似简单却又独具匠心的布置,是学校丰厚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二、师表引领——耳濡目染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以完善的德育网络为保障,凸显德育实效
在工作中,我校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开放式教学,封闭式育人。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要“放”,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要“收”。为此,学校建立健全了德育的网络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构建“三维”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家庭),用社会实践基地、家长联系手册、家长会、法制讲座、主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把三方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实施“三级”管理机制(领导包班、班主任负责、科任教师包联全体学生),每位学生的培养都有责任人,每个责任人都有一个《坝坪中学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意见、违规违纪情况和交心谈心内容,人人都担负起育人重任。
三是运行“三制”激励杠杆(《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制》、《班主任目标管理考评制》、《学生评教制》),每天一评分,每月一量化,以此促进校风、教风、班风、学风的纯正优良。
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我们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组织文艺演出等等。
二是言行规范教育活动。每学期伊始,在全校开展 “学规范,正言行”的教育活动,通过识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团支部、学生会督查评比,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春行文学社、校合唱团、校舞蹈队等,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四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五是主题教育活动。新生进校以后,我们聘请人武部军官对学生进行短期军训,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参观军营、队列训练、生活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规范意识,增强纪律观念,磨练坚韧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并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评比,使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以留守学生教育为重点 形成德育特色
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我校647名学生中,留守学生有412名,比例高达70%。这些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效兼管,难免学业失教、亲情失落、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安全失保、道德失范,如何有效教育引导他们,直接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特色。
一、开通“三条热线”,牵连留守学生
1、电话热线——牵连孩子和家长。
我校很多留守孩子居住偏远,家里没有电话,很难与在外的父母取得联系。针对这一实际,我校建立了“爱心电话室”,开通了“爱心电话”,方便留守孩子与父母联系,由学校付费。各班班主任建立 “爱心电话联系卡”,学校建立 “爱心电话簿”,收集全校留守孩子家长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随时联系。目前,我校一是开通了八条“爱心专线电话”,安排专人管理,二十四小时为留守孩子服务;二是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班主任、教师手机与父母联系。让每个留守孩子每周都可以与父母通一次电话。
我校九(1)班有个女生叫刘义,父母在广州打工两年没有回家,她非常想念父母。去年腊月一个早自习,校长吴克军在查学生寝室时,发现刘义在寝室里哭。问明原因,原来是她父母今年又不回家过年。他拨通了刘义父母的电话,她父母说工作时间紧,回家花钱多等理由不想回家。吴校长劝她父母:“养儿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养儿胜过我,要钱干什么?不要只顾赚钱,而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让刘义与父母通电话,刘义与父母讲了二十多分钟,她父母答应回家过年,刘义微笑了,高高兴兴地去上课,吴克军心里压着的一块石头也放了下来。
爱心电话缩短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成为留守孩子牵连父母的纽带和桥梁。
2、信息热线——牵连学校和家长
我们注重与家长的联系,把孩子成长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学校坚持做到“四个一”,即学校每周利用“校迅通”信息平台给家长发一条短信;班主任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教师每学期普访一次留守学生;学校每学期给留守学生家长写一封信。同时我们抓住春节、清明节等留守学生家长返乡时机,及时走访,当面交流,形成教育转化合力。
九(2)班女生李z,父母在外打工,她跟奶奶一起生活。今年,她要求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她,母亲不同意,她不想读书了。正月初八,天下着大雪,包班领导张守波和班主任杨晓华一大早赶到李还珠家,当她家人开门看到两位老师像雪人一样站在门口时,非常感动。张老师劝她父母:“不打工,只误一时赚钱,不读书将误孩子一生” 。李还珠父母很惭愧。李还珠母亲留了下来,李还珠回到了学校。李还珠母亲激动地说:“别人过年忙麻将,老师过年忙家访,对孩子的教育,老师比家长还负责”。
3、关爱热线——牵连老师和学生
学校教师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把他们当自己的子女,当好 “临时家长”。在思想上正确引导他们,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在生活上关怀,在学习上关心,在心理上帮辅,使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我校原九(2)班丁邓邓同学,父母在外打工,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班主任赵义学老师知道情况后,每逢周末把他接到家里,让爱人许明凤老师给他清洗、缝补衣服,给他改善生活。渐渐地,丁邓邓就像赵老师家里的一员。去年腊月一个晚上,丁邓邓发高烧,赵老师夫妇俩把他送到医院,陪他打吊针直到半夜,回家后又给他煎药。等丁邓邓安稳地睡着了,上早自习的铃声已响了。丁邓邓在日记里写到:“赵老师,许老师,你们就是养育我的父母,没有你们照顾,我早就失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报答你们!”今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z一中。
有的学生家里非常贫困,为了让他们读得起书,我校设立了 “爱心银行”,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带头为“爱心银行”捐款。开展了党员干部与贫困孩子一对一“手拉手”活动,不少贫困孩子就是在“爱心银行”和“手拉手”活动资助下才顺利在校读书。
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校老师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发挥特长。
杨晶晶、杨明明是我校九(2)班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对学习文化课兴趣不大,但两人酷爱吹号,班主任杨晓华推荐他俩进了学校业余器乐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非常勤奋地练习,演奏水平提高很快。在县美育节上,他俩的表演获得了一等奖。现在兄弟俩正发奋学习,准备报考z五中艺术班。
二、开设“假日驿站”,实施无缝关爱
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假日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学校将关爱延伸到社区、村组。从2005年开始,我校在全镇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建立15个假日驿站,节假日教师到假日驿站担任孩子们校外教育辅导员,把孩子们从家里迎进假日驿站,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彻底解决了农村留守学生节假日涉足网吧、逗留街头、接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系列问题,有效弥补了农村学生节假日教育的盲区和“空档期”,保证了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1、多方搭台,营造“温馨驿站”。镇政府成立留守孩子教育领导小组,学校争取政府、街道办、村委会的支持,文体站、街道办、村委会腾出办公室,作为假日驿站的活动场所,并安排一名干部负责假日驿站的具体工作。假日驿站都建有图书室、棋艺室、、录相播放室、手工制作室、法制文化中心等活动室,室外有乒乓球台、篮球场、健身器械等,活动项目丰富多彩。
2、富教于乐,构建“快乐驿站”。每逢节假日,学校组织教师到各个假日驿站,与留守孩子一起开展活动,指导留守孩子自己设计、布置假日驿站,留守孩子把假日驿站布置得温馨、活泼。多数留守孩子自带各种活动器材到假日驿站。教师组织留守孩子开展打羽毛球、兵乓球、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进行象棋、跳棋、乘三等棋类比赛;组织留守孩子玩游戏,进行手工制作;进行法制教育、心理辅导,开展读书活动等。在假日驿站里,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渡过每个节假日。不少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现职公务员、村干部也加入到假日驿站中来,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一些课外知识,与留守孩子一起玩乐。
3、社会实践,建造“活动驿站”。在假日驿站里,教师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和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孩子们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农户锄草、插秧、整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他们接受劳动锻炼,吃苦磨炼。二是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洗衣、梳头、做家务,向村民宣传科普小知识,引导村民崇尚文明,改掉不文明的陋习等。三是组织孩子们开展社会调查。如组织社区孩子进行“探访明清古街遗迹”的调查活动,孩子们请坝坪老街老人讲解坝坪老街过去辉煌的历史,拍摄古迹照片,配上文字,编成影集,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探访明清古街遗迹”活动,增添了留守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怀。
4、心理疏导,建造“心灵驿站”。在假日驿站里,建立教师谈心制度,通过谈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教师用爱心呵护他们,用真心疏导他们,大多数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心里有什么疙瘩也愿意讲给老师听,寻求老师的帮助,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
5、孩子互助,共建“成长驿站”。在假日驿站里,实行了“学生成长伙伴制”,伙伴可以是“一对一”,可以是几人小组,有自愿的,有教师帮助建立的(有意识地使强强结合或强弱结合,以达到共同成长之目的)。目的是促使伙伴之间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教师不在假日驿站的时候,是“学生成长伙伴制”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如各“伙伴小组”自觉坚持开展“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讲一个故事、同写一本日记、同玩一个游戏、同创一个作品”的“六个一”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几年来,我校通过 “三条热线”和“假日驿站”,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保证了学校德育的平衡发展。
德育需要情感,情感的基础在于关爱;德育需要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德育需要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以德立人”是我校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将持之以恒的用阳光去照耀、用雨露去滋润、用春风去吹拂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用爱心托起农村孩子的希望!
- 相关推荐
【坪中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德育工作汇报材料04-20
学校德育工作汇报材料04-21
中小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04-20
中学学生营养早餐工作汇报材料04-24
中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汇报材料04-24
村工作汇报材料05-15
扫盲工作汇报材料10-23
村官工作汇报材料04-20
监理工作汇报材料-工作汇报08-11
村建工作汇报材料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