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园丁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人生中除了父母,教导我们最多的就是老师了。每一位老师都是师范毕业的学生,一年又一年的师范毕业生要去学校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写出一份实习报告。下面小编向您推荐一篇关于师范生教学实习报告。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收藏,希望可以帮得上您。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不知不觉中中,我们已经来 二中四个半多月了,实习即将结束,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成长了许多,从一个只懂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到站上讲台,期间的苦与乐,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应尽的责任。
初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我没有教上自己的专业课。看到别人有自己的专业课,心里即为他们高兴,同时也羡慕他们。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心想我来实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既然不让我上课,那么在这个学校我还有留下来的价值吗?队友们知道了我的想法之后就开导我,鼓励我,渐渐地,我在他们的影响下找到了自己留下来的理由:我要为自己争取,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我都会坚持。通过这半年的实习,我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提高。
一.教学方面:回想初登讲台的我,面对80多个学生,我都不知道第一堂课是怎么度过的,当时很紧张,时间掌握不好,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不懂得这堂课的重难点,通过听指导老师的课,并通过和当地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慢慢懂得如何分配时间。这学期我虽然没有教上自己的专业课,教了两班的生物,但同样锻炼了我,使我学会了怎样和学生互动,怎样布置作业,什么样的知识适合什么程度的学生。还有,我还意识到一个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明确给出的重点及问题的答案,让他们记下来并背诵,而不是系统地讲授一遍。原来,初中生还不太具备分析总结的能力,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另外,只有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有了这段时间的历练,为我以后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组织管理是教师的基本功,不善于管理课堂的教师不是好老师。虽然在课堂管理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我自身来说说话声音小就是一大难点,一个班级容量较大的班级,声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管你讲的再好,如果声音小,那样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有时听见下面有说话的,但始终不知道发生源在哪里,下课后我请教了当地的教师,他告诉我适当的走下讲台,在中间讲课,既可以监督学生,又可以缩短和学生的距离,后来在上课的时候,我的课堂比原来好多了。适当的鼓励学生会使课堂更有活力,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了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督促,鼓励学生履行这些要求。作为实习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意上课下课的区别,比如上课铃响,你走进教室,学生是否起立向你问好?是否有学生不站起来?迟到的学生是否喊报告,得到你的同意后才进来?当你让学生站起来,他们是否服从?至于课下,我们可以像孩子般地和学生同乐,并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建立教师的威信。
三.班主任工作:人们常:当老师难,当班主任更难,尤其是七年级的孩子,刚步入初中,他们在很多方面不适应,课程的增加,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等等,都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如何保证孩子可以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班主任石板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直接责任人;班主任时全体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这半年的实习生活,我担任了124班的班主任工作,在这段期间,我体会到了一个班主任工作是如何的艰苦,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蕴涵这非常丰富的教书育人的规律,原则和规则,需要实习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理解。陶行知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变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它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又再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每天上课,下课,放学都能和学生在一起,及时的发现他们的问题,解决问题和了解他们的生活,也更利于尽快地了解他们,同时也很快地和他们打成了一片。
担子重才认识到责任大,反过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有了这段实习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是多么大,容不得我出现任何的差错,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管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
回想着这些日子的坎坎坷坷,教会了一个道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有了这段经历,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一直勇往直前。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我们于19xx年3月~5月,对渔峡口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的书籍。
2、询问老师和家长,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
3、询问同学,并做好调查报告。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表格)
姓名是否近视近视的原因
严凯琳 近视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梁幸蔚 近视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骆骏岷 近视 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丘子浩 近视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四、结论
(1)近视的主要原因
1、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4、看电视距离太近
5、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2)提出建议
鉴于以上几点不良隐患,我想在这里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2、不要在光线太弱的地方看书,不要一边走一边看书,不要躺下看书。
3、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不要看太多的电脑和电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jy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jy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
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
二、大学生的爱情观既让人充满向往,又很脆弱
大学生朝气蓬勃,有理想,有上进心,而对永恒的话题──爱情,既向往,又缺乏理智。在调查中占41。5%的女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一时的好奇,经历了十二年寒窗之苦、高考的艰辛、无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拼搏,进入了象牙塔,青少年压抑久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已经改变了高中的那种只有读书为高考的观念已不复存在了,思想放松了,再由于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大学生终于找到了释放情感的方式--谈恋爱。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日趋成熟及对人生认识的完善,自然对爱情有了现实的变化。在调查中,占13%的男生认为大学恋爱的一个目地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占20%的男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同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58%的学生则反对同居,认为同居是对道德的一种败坏;而约9%的文科类的女生认为同居无所谓,感情已达某种程度的时候,那也无可非议,只要双方合适就可以,这可能与其所接受的知识、认识及感性思想的浓厚等有关。约占60%的学生则认为爱情应该专一,忠于彼此,这成了主导思想,看来当代的大学生还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道德观趋于良性化发展。一部分的女生认为如果可以找到更好的,会考虑换男朋友,追求更加完美的爱情,体现了对爱情的理想化,缺乏理性,谈恋爱只是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缺乏成熟的分析。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爱情信任度的下降。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可信度不高,但不会完全、坚决地反对恋爱,因为对消费者的大学生而言,婚姻是遥远的事情,还谈不上责任与义务,大学时代谈恋爱也无可厚非;对爱情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比较成熟的表现,在被调查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占60%的人主张恋爱应结合社会现实,家庭实际,经济能力等,少了鲁莽和随便,多了成熟、理性的思考。
三、大学生的爱情观又是不协调的
在调查中表明:占30%的学生认为找男(女)朋友必须有“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决心”,其中艺术类的学生占了10%,而占60%的理科类男生认为女朋友必须是纯洁坚贞的,占20%的文科类的女生希望找个“在无聊时可以谈谈心的伴侣”……这些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对爱情伴侣的取向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文、理科又有明显的差别。追究原因,可能是各自的文化知识层面、接受教育程度、道德观念、对现实的了解认识和对未来的计划等不同有关。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软性方面
1、“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大学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2、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
整体的来看,在解决大学生就难上,大学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3、“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
4、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品德”成为大学生和企业选择的最大差异
整体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二者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学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5、“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
对比一下大学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大学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结论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现状,进而对比二者之间的异同,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1.106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
1.2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1.3“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
1.4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
1.5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学生调查报告 篇6
自从进入了大学校园,就业问题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总是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积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
寒假期间,我在#有限公司做临时工。它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位于#市,占地24201平方米。我在公司中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开发票等。经历过开始的莽撞、不懂事,很快我在勤工俭学这个岗位上做出了效率,做出了成绩。哪怕刮风下雨,我的脚步也没有停过,坚持完成任务。经过一个假期的勤工俭学,自身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也学到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把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了工作当中。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之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随着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又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学校里面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
在实践这段时间内,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例如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得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校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方法,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到的情况。这并不是社会与学校脱轨。我们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有些问题有了课堂上的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以后,我就不再是一名大学生,而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这段时间内,我学会了很多。一定要有正常的心态。做事要用心,要理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理正自己的心态。这份工作给了我一次尝试的机会,可以从这里学会如何理正自己的心态,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这是一位博士的座右铭,这句话说得很好,我很喜欢。做事要用心,不能心不在焉。要做好上级吩咐的每一件事,要理性,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事情,去做事情,去改变事情。不能感性,因为自己要更成熟就必须理性,这也是我在工作中学到的。
还要学会自信、礼貌,还有说话。每个人都要自信,我在工作中学的更自信,要坚强不要畏惧任何事情,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上级交待的一切事情。要礼貌待人,这是人一生要学的,每个时期,每个场合,有不同的礼貌方式,从这里我要入学会了许多。
勤工俭学给了我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它教会了我自信、自强、自立,教会我学会爱父母、爱师友、爱所有我周围的人。我还可以学到课本以外丰富的知识,培养了我的适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
学生调查报告 篇7
【摘 要】:创新,广义的说,是发现、发明、创造新事物。人的创新能力与
三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时知识因素,二是智力因素,三是能力因素。创新能力的知识因素是各门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根据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组织、知道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使得取得创新成果,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湖师宿舍学生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解。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
一、调查背景
格林斯潘曾说,“现在世界所面临的金融海啸是拜年一遇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当下主题。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正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像男的特点去适应信的时代,这对每个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主动学习过程,继而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之相应的教材新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使用中,创造性地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挑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面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已成为世界各
国的共识,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它标志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调查对象: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学生宿舍 调查方式:问卷法
调查过程: 1.分组(将全班30名同学分成3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
2.分配任务(定课题、查资料、制问卷)小组讨论 3.发放问卷(每人5份问卷,随机发放) 4.收集并整理问卷 5.数据分析 6.调查结果总结 7.撰写调查报告 8.总结经验
三、现状及分析
1、对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具体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大学中,很主意平时就培养对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同学较少,但是根本不注意的更少,只是大部分人不是很主意,所以在大学
里,大学生应该提高对于自己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2、对于大学生“发表过自己的论文、制作手工艺品、.申请过专利、拆电器并复原”等事件,调查结果如下表: 选项
次数
申请过专利
拆电器并复原
制作手工艺品
发表过自己的论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
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自己“发表过自己的论文、制作手工艺品、.申请过专利、拆电器并复原”等事件 ,一般是由于其中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学生的工艺品只限制于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而自己的专利等较少,由此,大学生在学校应该注重自己的这些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3、大学生对于目前的科技创新了解情况如下表:
C.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电子设计,许多大学生都知道,但是,对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许多大学生还不认识完全,就起具体原因在于这类项目在学生的前期学习中还不能具体表现出来,相信在进行更多的学习后,学生能够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对于湖北师范学院的很多协会,可能许多人可能不能认识到其中的部分协会的,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对此,我们做出的调查结果如下:
C.数学建模协会
是 否
次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D.职业发展协会
是 否
次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教师技能促进协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自主创业协会等协会认知的大学生较多,而对数学建模协会和职业发展协会的认知较少,对比前面对学生调查,对于数学建模部分学生还没有参加过,所以不能认识能够被人所理解。但是,加入学校的协会还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 5、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有那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选项
刻苦钻研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品格次数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学生调查报告 篇8
调查背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大学生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开阔视野的方式,然而,读万卷书反而变得不易。如今,有了来自网络上游戏、电影、追剧等的诱惑,或者面对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读书时间是否被一再压缩?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变得更加容易而且方便,而纸质书是否还受同学们的青睐?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是否还能像过去一样读名著读到热血沸腾,还是他们有了新的更广阔的读书领域,亦或是沉浸在网络小说中无法自拔?而对于专业方面的书籍以及现在如火如荼的畅销书,同学们又秉持什么态度呢?以上这些就是我这次调查报告所调查及研究的问题。
(一)调查时间:20xx年8月5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通过网上发布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问卷链接,扩大问卷调查范围,面向各省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将通过填写得到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用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共收到122份调查问卷。
(三)调查内容:从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读领域以及大学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具体内容见附在本文最后的调查问卷。
(四)调查数据:
1.收到有效问卷122份,其中男生56人(约占45.90%),女生66人(约占54.10%);大一学生50人(约占40.98%),大二学生70人(约占57.38%),大三学生2人(约占1.64%)。因此主要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
2.在以最喜欢哪种途径读书及其大概比例中的调查结果为:约53.11%的同学阅读纸质书,约28.08%的同学阅读电子书和网上读书,约18.80%阅读报刊杂志。由此看出,纸质书仍然是大学生们阅读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书和网上阅读也以迅猛的势头增长。
3.关于每天是否读书的问题,只有约19.67%的同学选择是,约55.74%的同学选择基本能做到,而24.59%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只是偶尔会读。超过半数的同学基本能做到每天都阅读。
4.关于平均每天会花多长时间阅读,约6.56%的同学在三小时以上,约67.21%的同学在13小时之间,约22.95%的同学选择少于1小时,而约3.28%的同学选择了基本不看书。由此看来,大部分同学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3小时左右。
5.除课本外平均每个月会读几本书,约6.56%的同学选择0本,约73.77%的同学选择13本,约14.75%的同学选择46本,约4.92%的同学选择了6本以上。
6.在暑假生活中阅读了多少本书,约6.56%的同学选择0本,约50.82%的同学选择了12本(含2本),约34.43%的同学选择了34本(含4本),只有约8.2%的同学选择了5本及以上。
7.面对丰富的大学生活,面对时间的安排,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倾向,他们最注重哪点,这道题给出了答案。约14.75%的同学更喜欢学习,当学霸,约27.87%的同学更喜欢阅读,增长知识,约14.75%的同学更喜欢看电影,放松身心,约3.28%的同学更喜欢上网,享受时光,约29.51%的同学更喜欢参加社团或者兼职,锻炼能力,而约9.84% =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因为很可能喜欢大学生活的许多部分,因此这道题设为单选题,由此评估出哪一方面最得大学生重视。而由该样本得到,参加社团和兼职来锻炼能力最为受喜欢,紧随其后的就是阅读。因此当代大学生还是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
8.关于通常的阅读地点的问题,约55.74%的同学选择图书馆,36.07%的同学选择自习教室,约73.77%的同学选择寝室,约55.74%的同学选择家,约22.95%的同学选择书店,约1.64%的同学选择食堂,约6.56%的同学选择其他。由此可见,寝室、图书馆、家和自习教室还是比较大众的读书地点。
9.关于阅读主要来源的问题,约70.49%的同学通过自己购买,约55.74%的同学通过到图书馆借阅,约42.62%的同学通过向他人借阅,约55.74%的同学通过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约32.79%的同学通过网上阅读,约3.28%的人选择其他方式。由此可见,自己购买到图书馆借阅和下载到手机上阅读是阅读的主要来源。
10.关于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约59.02%的同学选择了文学名著,约50.82%的同学选择通俗小说,约34.43%的同学选择历史传记,约21.31%的同学选择经济管理,约40.98%的同学选择生活励志,约14.75%的同学选择宗教哲学,约19.76%的同学选择自然科学,约6.56%的同学选择军事,约1.64%的同学选择法律,约32.79%的同学选择专业书籍,约14.75%的同学选择其他。排在前三名的是文学名著通俗小说和生活励志,而专业书籍得到的喜爱程度仍然不够。
11.在更喜欢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约72.13%的同学选择小说,约8.2%的同学选择散文,约3.28%的同学选择诗歌,约1.64%的同学选择其他,约11.48%的同学选择都喜欢,约3.28%的同学选择不喜欢文学类。因此小说仍然是同学们的首选。
12.老师推荐的与专业相关的书是否积极去读的问题,约22.95%的同学选择通常都会找来看,约67.21%的同学选择看一些,约9.84%的同学选择从未。大部分的同学会看一些老师推荐的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13.关于是否会做读书笔记的问题,约19.67%的同学选择会,约34.43%的同学选择不会,约45.9%的同学选择偶尔,一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做一些读书笔记的习惯,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14.遇到喜欢的书,通常的做法,约59.02%的同学选择用最快的时间将它读完,约14.75%的同学选择按照自己的计划阅读,约21.31%的同学选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两页,约4.92%的同学选择虎头蛇尾,通常看不完。因此超过半数的同学还是对阅读充满兴趣,但要注意是否会因为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甚至是小说),影响自己本来安排去做的事情。
15.关于对自己读书量的评估,0%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书很多,约4.92%的同学选择较多,约62.3%的同学选择一般,约22.95%的同学选择较少,约9.84%的同学选择很少。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读书量还是不足,从中获取的知识更是不够。
16.大学生是否会关注和阅读畅销书,约31.15%的同学选择会,约60.66%的同学选择只是知道大概,不会去读,约8.2%的同学选择不关注。大部分大学生知道知道大概,这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一种表现,不能对于时代潮流熟视无睹,但也要仔细甄别,不能跟风而动,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书。
17.关于对于网络小说的看法,约24.59%的同学认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约22.95%的同学认为充分利用现代载体,利于传播,约14.75%的同学认为内容和写作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约37.7%的同学认为整体品位不高,质量较差。比较多数的同学不看好网络小说,这是要在鱼目混杂的书堆里有双明辨的慧眼,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一些比较优秀的网络小说,但不能只作为消遣的工具。
18.读书应该是求质还是求量的问题,约34.43%的同学选择了宁可少读,也要读得有质量,约27.87%的同学选择了泛读,了解大意,能读更多的书,约37.7%的同学选择了努力既求质又求量,当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样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三者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同学做出自己不同的选择。怎样读得既有质又有量,值得我们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或者做些读书笔记,提升我们读书的质量。
19关于阅读动力的话题,完全出于兴趣爱好这一选项被选次数占有效问卷总数的百分率约为83.61%,提高学习成绩约为16.39%,拓展知识面,跟上时代步伐约为52.46%,提高个人素养和品位约为57.38%,消遣,打发时光约为45.9%,选择其他的约为4.92%。可见,阅读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并非是绝对功利的,绝大多数的阅读是出自兴趣爱好。提高个人素质也是大学生阅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对于未来人生的塑造也是很有帮助的,在讲究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拓宽知识面,阅读确实是一种良好的途径。
20关于阅读最大困惑的问题,约21.31%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读什么,约14.75%的同学选择不知道怎样读,约19.67%的同学选择 不知道读了有什么意义,约57.38%的同学选择读了但记不住,约40.98%的同学选择读了但用不上或者不会用。相对来说,阅读之后记不住和不会用成为大学生们的阅读困惑。怎样学以致用,也许也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思考的。
21.阅读带来的最大帮助,约9.84%的同学选择学到了很多知识,有助于学业,约29.51%的同学认为阅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素质,约21、31%的同学认为阅读活用了课余时间,使身心放松,约39.34%的同学认为阅读拓展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0%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由此可见,阅读总归是给大学生带来了正面效应,以这些样本来说,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尤其帮助大学生是在哪些方面,更加是出于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调查报告 篇9
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二线城市;受教育程度越高,月消费支出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发展;文科生倾向北上广和港澳台,医科学生更愿意去二线城市,农科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较多,理科生倾向国外!
7月8日,《20××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在沪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了《20×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的调查研发以及创作过程。大学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认知和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对中国城市发展和人才引进具有深远意义。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对中国33个城市(涉及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香港)的123所高校的12000余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开展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城市的印象以及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和优先考虑的因素。
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有:
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在受访大学生中,选择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为57.2%,其次是北上广,占比29.5%,选择三线城市的比例为9.4%,选择国外、港澳台、乡镇和四线城市的比例分别为6.6%、3.1%、1.6%和1.5%。
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去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发展,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二线城市。男、女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男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为31.7%,明显高于女生的27.9%;而女生选择二线城市的比例最大,为59.0%,高于男生的54.8%;此外,男生选择国外的比例为7.5%,略高于女生的5.9%。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发展。调查发现,博士研究生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7.2%、3.2%、 8.5%,高于硕士研究生的29.3%、3.1%、4.0%和本科生的29.5%、3.1%、7.1%;硕士研究生选择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比例为 59.5%、11.1%,高于博士研究生的46.8%、10.1%和本科生的56.8%、8.8%。
非农业户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调查发现,非农业户口大学生选择北上广、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分别为33.6%、3.5%和8.2%,明显高于农业户口大学生的22.7%、1.7%和3.4%;而农业户口大学生选择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比例较高,占比分别为63.4%、11.8%、 1.9%和2.5%,高于非农业户口大学生的54.1%、7.8%、1.1%和1.0%。
东部地区学生倾向于选择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西部地区学生更愿意去二、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工作。受访大学生中,东部地区学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较高,为 36.6%,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3.8%和17.6%;西部地区学生选择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的比例为65.4%、13.9%、2.5%、 2.1%,高于中部地区的62.4%、10.7%、1.9%、1.6%和东部地区的52.1%、7.1%、0.9%、1.5%。
985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去北上广和国外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调查发现,985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北上广和国外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7.0%和8.6%,明显高于211院校的28.5%、6.1%和普通院校的22.4%、5.0%;而普通院校选择二、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比例分别为61.4%、 12.7%、1.8%、2.4%,高于211院校的58.5%、9.6%、1.5%、1.4%和985院校的51.5%、6.3%、1.3%、1.4%。
就不同专业学生来说,文科生倾向北上广和港澳台,医科学生更愿意去二线城市,农科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较多,理科生倾向国外。调查发现,文科学生选择北上广和港澳台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8%,高于理、工、农、医科学生;相较于理、工、农、文专业,医科学生选择二线城市占比最高,为 65.6%;农学专业学生选择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理科学生选择国外的占比为8.4%,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调查同时发现,月消费支出越高的大学生越倾向于北上广、港澳台及国外;月消费支出越低的大学生越倾向于三、四线城市及乡镇。每月消费支出在2500元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北上广,其比例为41.4%,另外,其选择港澳台和国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为12.6%和16.0%;相比之下,每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去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工作,占比分别为12.0%、2.0%和5.0%。
调查发现,生活费用来源以奖助学金和校内兼职为主的大学生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占比分别为59.3%和59.1%;在选择三线城市的大大学生中,生活费用来源以校内、校外兼职为主的占比较高,分别为13.5%和11.4%;在选择北上广的大学生中,以奖助学金和父母亲友资助为主要生活费用来源的占比较高,另外,以父母亲友资助为主要生活费用来源的大学生倾向于去国外工作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为6.7%。
【【必备】学生调查报告模板汇编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