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2021-10-28 报告

  在出现了某些事件和情况后,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1

  摘要:近些年来,一些农村地区每逢过年基本上没有了以前的热闹,而作为“留守儿童”问题的附带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我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自己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导言

  此次决定在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进行有关“留守儿童”的调研问卷,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发现自己的一些亲戚逢年过节几乎都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回家。但是孩子却放在家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读书。如果把孩子带上身边,先不谈有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仅是保证孩子在大城市念书的高额费用就会让人望而却步。由此导致孩子的成长遭到严重的忽视,亲情也逐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软肋,而我的一个妹妹就正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所以,想通过这个调研,让村民们对农村这个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认识这个问题带来的危害,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一、调研的背景和地点: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随之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不仅各方面的条件缺乏,而且年收入还不高,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寻求发展,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根据本地政府的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2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爷爷、奶奶等)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比如:教育方式、监护能力等等。而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给当地儿童造成的影响,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家乡——湖北省松滋市

  沙道观镇邵家铺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沙道观镇东邻荆州区弥市镇,西枕松东河大堤,南与公安县斑竹垱镇隔河相望,北与涴市镇连地接壤,为松滋市东方门户,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东距古城荆州31公里,西距市政府所在地19公里。国土面积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万人,辖22个自然村,含6个居民小组、63个村民小组。200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89元。本次调查以沙道观镇邵家铺村4组(注:组为村民小组,便于村委会管理)居民为主体,对全村民小组47户中的25户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以其他村民组为辅助调查对象,以个人访谈方式进行调查。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民小组到外地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并在2009年外出打工人数达到顶峰,现在一直呈现此种情况。

  二、调研框架与方法

  1.调研框架

  确定调研地→了解当地情况→确定调研总体的方向→设计问卷,访谈提纲,准备相关材

  料→进入调查地→开展调研活动→统计,得出大致结论,反馈→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研,以此来得知村民们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

  2.1问卷调查

  我们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便于调研,我决定在自己家所在的村民小组第四组进行调研。

  此外,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共有47户,随机对其中的2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每天调查5户,分五天进行。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分发网上下载的资料以及图书,向一些不知道“留守儿童”危害的农民进行简短的宣传。

  2.2深入访谈

  除了针对保护区周边居民的调研,我们还和邵家铺村的村长以及居民小组的队长进行了交谈,对这个问题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使得自己获得的资料是来自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调研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1月10日-1月15日):联系调研地负责人,确定调研内容,查阅文献,制定调研计划,制作调查问卷。

  调研阶段(1月20日-1月25日):到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里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大致情况;走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向居民宣传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总结阶段(1月26日-1月28日):整理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根据调研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归纳,最终提出建议。

  三、调研内容:

  1、参与调研农民的基本情况:

  本调研随机选取沙道观镇邵家铺村中的25户居民,共78人。从抽调居民的年龄来看,年龄小于12岁的一共有18人,年龄在12-18之间的一共有8人,年龄在18-30之间的一共有3人,年龄在30-40之间的一共有18人,年龄40-50之间的一共有19人,年龄50岁以上的一共有1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6人。从文化程度来看,约有14.7%的农户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其中约有20.6%的农户是小学学历,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44.1%,高中文化程度约占14.7%,大学文化程度约占5.88%。农村中知识层次较高,但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务的青年农民大多都外出去打工。其中,我们有数据发现,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调研居民中的33.3%,正在读书的孩子也占了绝大部分。

  2、当地居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情况:

  A、所调研的居民,没听说“留守儿童”这一名词的有43人,听过的有16人,知道其含义的有15人,知道其危害的有4人;

  B、出去打工的有27人,在家务农的33人,在本地打工的15人,读书的有30人;(注:每个农户的外出打工人员也在这个问题的调研范围内,但不算在总人数中)

  C、知道政府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的有0人,知道政府对这个问题有过关注的有21人,知道政府对这个问题根本没关注的有57人;

  D、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很大的有30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努力的有39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没希望的有9人;

  E、未成年人认为受到影响的有19人,认为没受到影响的有7人;

  (注:幼龄儿童的答案算在第三类中)

  F、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的有23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9人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有8人

  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有6人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有5人

  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有20人

  由此可见,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很严重,而且我们当地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心理脆弱,性格内向,各种问题随之产生,急需受到大家的关注。

  四、“留守儿童”现象导致的“并发症”:

  1、我们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有相当的一部分农田被闲置、荒芜,经常是年纪较大的村民下地耕种,效率低下;

  2、村里人数慢慢减少,平时过年过节少了一份热闹,邻里关系难以长期维持;3、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亲情,提前心理早熟,缺乏快乐;

  五、建议与思考:

  根据此次的调研结果,给我们当地的农民伯伯的建议如下:

  一、家庭方面:

  1、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3、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2、政府要尽可能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并相应的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大农村的经济效益,??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2

  一、基本情况

  我乡全乡有在校学生1833人,其中留守儿童达716人,占学生总数的近40%,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有42人;学习成绩不稳定达86人.

  二、问题分析

  (一)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二)对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我们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三)监护状况堪忧

  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我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6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0%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80.2%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三、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xx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xx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途径探索

  1、政府就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扶贫力度,让大多数人能在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脱贫,甚至致富.

  2、加大对外出务工子女上学的投资,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有学上.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3

  调查内容:南芹小学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xx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校现有学生603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101人,占学生比例的17%。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为89人,占学生比例为15%。在这些数字中,尤其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数量更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一、基本概况

  我们校所处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种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情况最多的,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分析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根据本校的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一般在低年级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优生的成绩还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多数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夸张的话来说,孩子的成绩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学生由班级的.前几名,掉落到班级的后几名。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父爱母爱,生活中的很多困难无人倾诉,成长种的困惑无人及时的引导和排解……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

  四、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对于个别班级中的学困生,教师采用一对一帮扶措施,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爱,排解他们孤独的情绪。

  2、通过班级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让这一部分儿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而让学生不至于去怨恨父母在他们童年时期给他们带来的阴影。

  3、在班级中国成立帮扶小组,让学校好的学生一对一帮扶这些留守儿童。其实这些儿童本事并不笨,只是由于对于家长不在身边。因此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期间也可以获得爱的。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4

  漫长的寒假如期而至,老师留了一个奇怪的作业——做一份调查报告。想了几天,我决定去调查现在非常普遍的留守儿童。

  什么是留守儿童呢?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我来到了农村的大舅家。当我问起大舅村里有没有留守儿童时,大舅眼中流出一些茫然,我只好又说:“就是父母去大城市打工,被留在了这里的孩子”大舅马上说:“这种孩子呀,我们这儿多得是!”说完,他便带着我来到了东边的一户人家。进了大门,我便有些震惊了——这是一个孩子住的地方吗?摇摇欲坠的瓦房,土垒的灶台,充满潮湿气息的床,几个盛饭的铁缸和一把脱了水的干巴巴的菜便组成了这个家。远远望去,这幢房子好像在风口浪尖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儿童,他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走出农村”,去一个花天酒地的城市里打工。为什么两个人出去打工还挣不出这个孩子所需要的东西?舅舅说,他的父母每晚都在麻将桌前纸醉金迷。我不禁有些气愤,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孩子都应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应该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对父母却狠心的丢下了这个孩子。

  那么,孩子又怎么想呢?那个男孩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请父母回来,哪怕是父母让他去种地、去搬砖,只要天天能够见到亲人的音容笑貌就行。听了这话,我和舅舅不禁一阵揪心。我给孩子的父母打了电话,打了半天才打通母亲的。他的母亲一听是个小孩,马上对我破口大骂:“你个xxx,我给孩子挣钱犯了什么错?你以为我在外面挣钱容易?你们这些xxx根本不了解我们这种人!……”我挂了电话。

  走出那孩子的家,我却看到了令我震惊的一幕,一个小胖子正在拼命地跑着,一边跑一边发出杀猪般尖锐的嚎叫声,而后面跟了几个跟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正拿着木棍、石头发狂般追赶着。舅舅把我带到一边说:“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也时常发生,那些都是你说的留守儿童,他们就这样混日子。”….我从资料上看到过留守儿童更暴力、容易犯罪,但却从来没真的看到过。我拉着一个正在“追杀”的男孩问:“你们难道不怕坐牢吗?”没想到他竟然老老实实地说“不怕,父母都不管了,我们还规矩什么?”

  过了几天,我来到了这群“不怕死的人”的住处。我没有想到,这群靠偷、抢起家的孩子的日子过的却并不杂乱。他们每早穿好衣服,排着队洗漱、一起吃饭、收拾住处,并十分团结互助,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把这里叫做家!

  我很想说,留守儿童的父母真的错了。他们一直以为挣了钱,让孩子有学上、有住处孩子便满意了,其实不然。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学校里的朗朗读书声,有时他们更喜欢父母教的歪歪扭扭的字;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在众多土房中的小洋楼,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有父母温暖的怀抱!

  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不要再为钱疲于奔命了,那冷冰冰的纸永远换不回孩子的欢声笑语。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5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

  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7

  今天一大早,在农工蚌埠党委的组织领导下,10余名农工党员一同前往怀远荆芡乡小学,做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一路上满眼的高楼大厦,宽敞的道路,繁华的商铺一家紧挨着一家。郊外的农田已变为门类齐全的工厂。虽然道路不断加宽,拥挤的车流还是让我们只能蜗行。

  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在想:改革开放确实让我们国家得到了腾飞,人民群众也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城郊的荆芡乡也应该是鸟语花香,人民生活富足的桃园吧。

  来到怀远县,仅拐了一个大弯很快就到了荆芡乡小学,说明学校离县城很近。一进校园,让我的眼前一亮,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校区满大的,比我以前对农村学校的印象好得多,能看得出,整个学校是重新建立的,校区宽敞明亮,一尘不染。前院可能是操场,空旷,简单,整洁。后院有一栋新建的教学楼,非常气派,作为小学使用,无论从面积还是结构,都足够用了。

  当地的领导和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的调查工作都很重视,一早就等在那里了。因为是暑假期间,没有一个学生在校。离校的学生,大多也都去外地与父母团聚了。所以调查对象无疑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身上。

  陆续请进来的老人多数确实很老了,就像孔林的柏树,脸上的邹纹像老树皮,腰弯得像枯藤,说话的声音像昏鸭,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而且地方口音很重,通过翻译才了解了令人震撼的现实??

  荆芡乡地处县城西南,交通便利,老师下班都是回县城居住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属于偏远农村的学校,百分之60到70都是留守儿童,而他们的监护人就是上述的老人。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婆,自己生活都很难自理,还要负责4个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兄弟两人因为爷爷住院了,奶奶也去了医院陪护,这兄弟俩都还不会作饭,不用说学习了,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还有不少是单亲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更大。

  还有不少留守儿童是委托亲戚、朋友照看的,这些亲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对于学习、心理、生理、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培养,则做得很少,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很难进行管教。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调查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怎样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提案,比如强对留守儿童关注,各级政府、学校都要采取切实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化造成的,所以,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制度。不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这之前,还有其他方法来补救,比如:

  1、实行M形就业,就是在生育和哺乳期,甚至在整个儿童阶段都不就业,或就近就业,在此前后的阶段可以选择外地就业。在此期间,国家可以给予生育补助。

  2、城市的心理医生轮流定期去农村小学做心理辅导,及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2016关于留守儿童

  3、鼓励建设民工子弟学校,千万不要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拦,如办学条件不具备--------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等。民工子弟学校是从无到有,就不可能万事具备。

  4、鼓励城市的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其实,随着计划生育的作用体现,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学都招不满学生,不少学校因此都合并了。

  5、代理妈妈,让留守儿童的妈妈们轮流看守这些儿童,尽到做妈妈的责任,同样能起到父母的作用。代理妈妈也可以是志愿者。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1.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5.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7.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8.关于儿童留守调查报告总结

上一篇: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下一篇:学生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7篇)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2021-10-28 报告

  在出现了某些事件和情况后,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1

  摘要:近些年来,一些农村地区每逢过年基本上没有了以前的热闹,而作为“留守儿童”问题的附带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我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自己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导言

  此次决定在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进行有关“留守儿童”的调研问卷,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发现自己的一些亲戚逢年过节几乎都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回家。但是孩子却放在家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读书。如果把孩子带上身边,先不谈有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仅是保证孩子在大城市念书的高额费用就会让人望而却步。由此导致孩子的成长遭到严重的忽视,亲情也逐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软肋,而我的一个妹妹就正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所以,想通过这个调研,让村民们对农村这个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认识这个问题带来的危害,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一、调研的背景和地点: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随之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不仅各方面的条件缺乏,而且年收入还不高,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寻求发展,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根据本地政府的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2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爷爷、奶奶等)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比如:教育方式、监护能力等等。而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给当地儿童造成的影响,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家乡——湖北省松滋市

  沙道观镇邵家铺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沙道观镇东邻荆州区弥市镇,西枕松东河大堤,南与公安县斑竹垱镇隔河相望,北与涴市镇连地接壤,为松滋市东方门户,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东距古城荆州31公里,西距市政府所在地19公里。国土面积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万人,辖22个自然村,含6个居民小组、63个村民小组。200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89元。本次调查以沙道观镇邵家铺村4组(注:组为村民小组,便于村委会管理)居民为主体,对全村民小组47户中的25户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以其他村民组为辅助调查对象,以个人访谈方式进行调查。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民小组到外地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并在2009年外出打工人数达到顶峰,现在一直呈现此种情况。

  二、调研框架与方法

  1.调研框架

  确定调研地→了解当地情况→确定调研总体的方向→设计问卷,访谈提纲,准备相关材

  料→进入调查地→开展调研活动→统计,得出大致结论,反馈→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研,以此来得知村民们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

  2.1问卷调查

  我们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便于调研,我决定在自己家所在的村民小组第四组进行调研。

  此外,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共有47户,随机对其中的2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每天调查5户,分五天进行。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分发网上下载的资料以及图书,向一些不知道“留守儿童”危害的农民进行简短的宣传。

  2.2深入访谈

  除了针对保护区周边居民的调研,我们还和邵家铺村的村长以及居民小组的队长进行了交谈,对这个问题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使得自己获得的资料是来自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调研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1月10日-1月15日):联系调研地负责人,确定调研内容,查阅文献,制定调研计划,制作调查问卷。

  调研阶段(1月20日-1月25日):到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里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大致情况;走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向居民宣传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总结阶段(1月26日-1月28日):整理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根据调研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归纳,最终提出建议。

  三、调研内容:

  1、参与调研农民的基本情况:

  本调研随机选取沙道观镇邵家铺村中的25户居民,共78人。从抽调居民的年龄来看,年龄小于12岁的一共有18人,年龄在12-18之间的一共有8人,年龄在18-30之间的一共有3人,年龄在30-40之间的一共有18人,年龄40-50之间的一共有19人,年龄50岁以上的一共有1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6人。从文化程度来看,约有14.7%的农户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其中约有20.6%的农户是小学学历,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44.1%,高中文化程度约占14.7%,大学文化程度约占5.88%。农村中知识层次较高,但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务的青年农民大多都外出去打工。其中,我们有数据发现,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调研居民中的33.3%,正在读书的孩子也占了绝大部分。

  2、当地居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情况:

  A、所调研的居民,没听说“留守儿童”这一名词的有43人,听过的有16人,知道其含义的有15人,知道其危害的有4人;

  B、出去打工的有27人,在家务农的33人,在本地打工的15人,读书的有30人;(注:每个农户的外出打工人员也在这个问题的调研范围内,但不算在总人数中)

  C、知道政府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的有0人,知道政府对这个问题有过关注的有21人,知道政府对这个问题根本没关注的有57人;

  D、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很大的有30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努力的有39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没希望的有9人;

  E、未成年人认为受到影响的有19人,认为没受到影响的有7人;

  (注:幼龄儿童的答案算在第三类中)

  F、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的有23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9人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有8人

  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有6人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有5人

  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有20人

  由此可见,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很严重,而且我们当地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心理脆弱,性格内向,各种问题随之产生,急需受到大家的关注。

  四、“留守儿童”现象导致的“并发症”:

  1、我们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有相当的一部分农田被闲置、荒芜,经常是年纪较大的村民下地耕种,效率低下;

  2、村里人数慢慢减少,平时过年过节少了一份热闹,邻里关系难以长期维持;3、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亲情,提前心理早熟,缺乏快乐;

  五、建议与思考:

  根据此次的调研结果,给我们当地的农民伯伯的建议如下:

  一、家庭方面:

  1、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3、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2、政府要尽可能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并相应的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大农村的经济效益,??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2

  一、基本情况

  我乡全乡有在校学生1833人,其中留守儿童达716人,占学生总数的近40%,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有42人;学习成绩不稳定达86人.

  二、问题分析

  (一)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二)对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我们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三)监护状况堪忧

  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我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6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0%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80.2%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三、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xx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xx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途径探索

  1、政府就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扶贫力度,让大多数人能在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脱贫,甚至致富.

  2、加大对外出务工子女上学的投资,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有学上.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3

  调查内容:南芹小学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xx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校现有学生603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101人,占学生比例的17%。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为89人,占学生比例为15%。在这些数字中,尤其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数量更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一、基本概况

  我们校所处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种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情况最多的,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分析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根据本校的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一般在低年级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优生的成绩还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多数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夸张的话来说,孩子的成绩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学生由班级的.前几名,掉落到班级的后几名。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父爱母爱,生活中的很多困难无人倾诉,成长种的困惑无人及时的引导和排解……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

  四、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对于个别班级中的学困生,教师采用一对一帮扶措施,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爱,排解他们孤独的情绪。

  2、通过班级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让这一部分儿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而让学生不至于去怨恨父母在他们童年时期给他们带来的阴影。

  3、在班级中国成立帮扶小组,让学校好的学生一对一帮扶这些留守儿童。其实这些儿童本事并不笨,只是由于对于家长不在身边。因此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期间也可以获得爱的。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4

  漫长的寒假如期而至,老师留了一个奇怪的作业——做一份调查报告。想了几天,我决定去调查现在非常普遍的留守儿童。

  什么是留守儿童呢?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我来到了农村的大舅家。当我问起大舅村里有没有留守儿童时,大舅眼中流出一些茫然,我只好又说:“就是父母去大城市打工,被留在了这里的孩子”大舅马上说:“这种孩子呀,我们这儿多得是!”说完,他便带着我来到了东边的一户人家。进了大门,我便有些震惊了——这是一个孩子住的地方吗?摇摇欲坠的瓦房,土垒的灶台,充满潮湿气息的床,几个盛饭的铁缸和一把脱了水的干巴巴的菜便组成了这个家。远远望去,这幢房子好像在风口浪尖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儿童,他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走出农村”,去一个花天酒地的城市里打工。为什么两个人出去打工还挣不出这个孩子所需要的东西?舅舅说,他的父母每晚都在麻将桌前纸醉金迷。我不禁有些气愤,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孩子都应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应该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对父母却狠心的丢下了这个孩子。

  那么,孩子又怎么想呢?那个男孩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请父母回来,哪怕是父母让他去种地、去搬砖,只要天天能够见到亲人的音容笑貌就行。听了这话,我和舅舅不禁一阵揪心。我给孩子的父母打了电话,打了半天才打通母亲的。他的母亲一听是个小孩,马上对我破口大骂:“你个xxx,我给孩子挣钱犯了什么错?你以为我在外面挣钱容易?你们这些xxx根本不了解我们这种人!……”我挂了电话。

  走出那孩子的家,我却看到了令我震惊的一幕,一个小胖子正在拼命地跑着,一边跑一边发出杀猪般尖锐的嚎叫声,而后面跟了几个跟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正拿着木棍、石头发狂般追赶着。舅舅把我带到一边说:“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也时常发生,那些都是你说的留守儿童,他们就这样混日子。”….我从资料上看到过留守儿童更暴力、容易犯罪,但却从来没真的看到过。我拉着一个正在“追杀”的男孩问:“你们难道不怕坐牢吗?”没想到他竟然老老实实地说“不怕,父母都不管了,我们还规矩什么?”

  过了几天,我来到了这群“不怕死的人”的住处。我没有想到,这群靠偷、抢起家的孩子的日子过的却并不杂乱。他们每早穿好衣服,排着队洗漱、一起吃饭、收拾住处,并十分团结互助,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把这里叫做家!

  我很想说,留守儿童的父母真的错了。他们一直以为挣了钱,让孩子有学上、有住处孩子便满意了,其实不然。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学校里的朗朗读书声,有时他们更喜欢父母教的歪歪扭扭的字;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在众多土房中的小洋楼,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有父母温暖的怀抱!

  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不要再为钱疲于奔命了,那冷冰冰的纸永远换不回孩子的欢声笑语。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5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

  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7

  今天一大早,在农工蚌埠党委的组织领导下,10余名农工党员一同前往怀远荆芡乡小学,做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一路上满眼的高楼大厦,宽敞的道路,繁华的商铺一家紧挨着一家。郊外的农田已变为门类齐全的工厂。虽然道路不断加宽,拥挤的车流还是让我们只能蜗行。

  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在想:改革开放确实让我们国家得到了腾飞,人民群众也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城郊的荆芡乡也应该是鸟语花香,人民生活富足的桃园吧。

  来到怀远县,仅拐了一个大弯很快就到了荆芡乡小学,说明学校离县城很近。一进校园,让我的眼前一亮,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校区满大的,比我以前对农村学校的印象好得多,能看得出,整个学校是重新建立的,校区宽敞明亮,一尘不染。前院可能是操场,空旷,简单,整洁。后院有一栋新建的教学楼,非常气派,作为小学使用,无论从面积还是结构,都足够用了。

  当地的领导和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的调查工作都很重视,一早就等在那里了。因为是暑假期间,没有一个学生在校。离校的学生,大多也都去外地与父母团聚了。所以调查对象无疑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身上。

  陆续请进来的老人多数确实很老了,就像孔林的柏树,脸上的邹纹像老树皮,腰弯得像枯藤,说话的声音像昏鸭,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而且地方口音很重,通过翻译才了解了令人震撼的现实??

  荆芡乡地处县城西南,交通便利,老师下班都是回县城居住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属于偏远农村的学校,百分之60到70都是留守儿童,而他们的监护人就是上述的老人。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婆,自己生活都很难自理,还要负责4个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兄弟两人因为爷爷住院了,奶奶也去了医院陪护,这兄弟俩都还不会作饭,不用说学习了,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还有不少是单亲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更大。

  还有不少留守儿童是委托亲戚、朋友照看的,这些亲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对于学习、心理、生理、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培养,则做得很少,如果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很难进行管教。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调查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怎样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提案,比如强对留守儿童关注,各级政府、学校都要采取切实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化造成的,所以,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制度。不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这之前,还有其他方法来补救,比如:

  1、实行M形就业,就是在生育和哺乳期,甚至在整个儿童阶段都不就业,或就近就业,在此前后的阶段可以选择外地就业。在此期间,国家可以给予生育补助。

  2、城市的心理医生轮流定期去农村小学做心理辅导,及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2016关于留守儿童

  3、鼓励建设民工子弟学校,千万不要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拦,如办学条件不具备--------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等。民工子弟学校是从无到有,就不可能万事具备。

  4、鼓励城市的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其实,随着计划生育的作用体现,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学都招不满学生,不少学校因此都合并了。

  5、代理妈妈,让留守儿童的妈妈们轮流看守这些儿童,尽到做妈妈的责任,同样能起到父母的作用。代理妈妈也可以是志愿者。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1.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5.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

7.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8.关于儿童留守调查报告总结

上一篇: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下一篇:学生问卷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