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报告

2021-08-09 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的就业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如何?毕业生需求有哪些新的趋势?这些问题牵涉千千万万毕业生和家长的心。今天,我们特别编发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xx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其中的数据及结论,期望能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参考价值。

  1.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2.1%)比20xx届(91.4%)略有上升,比20xx届(90.9%)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6%,比20xx届、20xx届(分别为91.8%、91.5%)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8、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xx届(90.9%)略有上升,比20xx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稳定趋势。

  2.选择创业、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

  20xx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9.2%)与20xx届、20xx届(分别为80.6%、81.3%)相比有所下降,但总体就业情况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上届的2.3%上升到了2.9%;同时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从上届的10.8%上升到11.7%,高职高专读本的比例从上届的3.8%上升到4.2%。

  3.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

  根据就业状况,可以把各专业分为“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xx年大学毕业生红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与20xx年相比,部分专业一致,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20xx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有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20xx年本科就业黄牌专业有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20xx年本科绿牌专业有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有: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

  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1.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xx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xx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xx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从区域来看,20xx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从行业来看,20xx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业(13.0%)、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从原因来看,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开始显现。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xx届(53%)、20xx届(50%)略有提升。

  2.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

  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1.0%,高职高专为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7.7%),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上升了2.3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xx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9.6%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xx届(53.4%)减少了3.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xx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xx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大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学教育长期回报显著

  1.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保持稳定上升趋势

  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3487元)比20xx届(3250元)增长了237元,比20xx届(3048元)增长了439元,三届增幅为14.4%。其中,本科毕业生20xx届(3773元)比20xx届(3560元)增长了213元,比20xx届(3366元)增长了407元,三届增幅为12.1%;高职高专毕业生20xx届(3200元)比20xx届(2940元)增长了260元,比20xx届(2731元)增长了469元,三届增幅为17.2%。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扣除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的影响后(20xx—20xx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2.6,102.6,102.0),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仍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20xx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484元(本科为6155元,高职高专为4812元)。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66元(本科为3051元,高职高专为2482元),三年来月收入增长2718元,涨幅比例为98%,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7.4%),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长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2.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稳定

  20xx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xx届、20xx届(分别为69%、62%)持平。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这可能来自对所学专业不认同,或对专业相关的职业认识不足。20xx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4%)。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9%)、“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28%)。

  3.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稳定

  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33%)与20xx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3%,与20xx届(24%)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2%,与20xx届(43%)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半年内离职率为12%,非“211”本科院校为25%。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50%)、“薪资福利偏低”(43%)。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均为49%)。专业性越强,职场稳定性越好。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4%),文学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30%)。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0%),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1%)。调查显示,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6494元);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过的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5535元。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同样最高(5191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4.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例与上届持平

  20xx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内有57%的人获得职位晋升,与20xx届持平。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4%,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20xx届本科从事“房地产经营”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6%),从事“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职业类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2%)。20xx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45%)、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6%)。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3%)、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3%)、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32%)。

  大学生就业显现“重心下沉”趋势

  1.就业于民企的比例上升

  “民营企业/个体”是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均比20xx届(本科45%,高职高专63%)有所上升。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五年上涨10个百分点,已接近五成。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基本持平,略有波动,在过去五年都维持在六成以上。其他类型的雇主需求也有所变化,其中国企和外企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下降明显。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与20xx届持平。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这五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从大型企业流向了中小型企业。20xx~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在3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从35%增长到47%),在300人以上大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从36%下降到26%)。高职高专毕业生雇主规模这五年无明显变化。

  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地级市及以下比例上升

  从毕业去向的城市类型来看,20xx~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到60%。数据表明,在过去五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分布已经初步出现“重心下沉”。如果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去向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匹配现象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

  1.大学生对就业的自我感受有所改善

  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为61%,比20xx届(56%)高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2%,比20xx届(58%)高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9%,比20xx届(54%)高5个百分点。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3%,非“211”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2%。20xx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本科、高职高专均为66%)、“发展空间不够”(本科、高职高专均为59%)。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教育学和经济学(均为64%),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工学(59%)。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文化教育大类(63%),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52%)。

  2.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上升

  20xx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6%,比20xx届(43%)高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比20xx届(46%)高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3%,比20xx届(40%)高3个百分点。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大学毕业生中,本科、高职高专均各有33%的人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本科、高职高专各有23%)。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为医学和教育学(均为53%),职业期待吻合度最低的为农学(46%)。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50%),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37%)。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2

  学历层次大幅提高

  毕业生就业牵动千家万户。来自XX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共接收各类毕业生37486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去年我市共接收博士生58人,硕士生1201人,本科生20563人。接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共21822人,占全市接收总量的58。2%;接收研究生数量达到1259人,增幅达52。1%。无论是接收总量和接收质量,都名列全省前茅。

  然而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20xx年我市接收毕业生总量同比增长33。5%一举突破3。7万人后,20xx年接收毕业生总量仍在3。7万人左右徘徊。与此同时,苏州籍毕业生却在突增,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苏籍学生压力增大

  20xx年苏州籍大中专毕业生是30116人,这个数据要比20xx年的23908人,整整多出6208人。也就是说,苏州20xx年与20xx年相比接收毕业生总量基本相当情况下,苏州籍学生的突增,自然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那么,究竟有多少20xx届苏州籍毕业生还未就业?目前并没有数据显示。因为,通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将未就业的登记毕业生人数除以总数得到的结果。问题是,苏州籍大学生也是“双向的”,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些人考研了,有些人留在当地了,有关方面并不掌握;而还有些人,不管是就业还是未就业,他们都不进行登记。结果是,登记未就业的人非常少,以至于全国所有城市发布的“就业率”都非常高。

  非公企业胃口最大

  据市人事部门统计,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和新的非公企业的诞生,以及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改变,非公企业已成为广大毕业生首选的主要去向。在我市落实到企业单位的近3万人中,非公企业接收毕业生占了全市企业接收总量的91。0%,继续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载体。全市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分别是671人、4581人(其中教育系统2183人)。

  而苏州的五个县级市,也成为接收毕业生的新亮点。数据显示,20xx年XX市区共接收毕业生15330人,五个县级市共接收22156人,市区与五个县级市接收之比为1:1。45。其中,XX市、XX市接收总量增幅较大。此外,五个县级市20xx年接收的研究生共277人,比前年增加159人,增幅高达135%,县级市对高层次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总体来看,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较占优势,新专业面临新机遇。与我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仍然“吃香”,医学类以及工程类等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像物流、营销类等新专业的毕业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3

  我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与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与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与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与了解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透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与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电信学院,电控学院与工商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此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潜力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与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此刻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状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到达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能够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就应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能够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到达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状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能够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第三是观念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能够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应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应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取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思考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取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取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取。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与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潜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此刻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除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2)、存在性别歧视。(3)、生源地域歧视。(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能够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构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与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与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与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与大学生们就应找到合作点,到达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务必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潜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透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与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个性是社会兼职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潜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与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个性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与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状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与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状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与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能够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带给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潜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从我们的调查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理解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与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就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务必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与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4)、学校就应实行用心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务必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决定。政府要透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潜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与社会的职责。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4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情绪、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思考了样本的代表性与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取题形式,分为单选与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取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与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与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必须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证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明白。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与工作的选取

  在升学与工作的选取上,79.5%的调查者选取工作,11.5%的人选取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取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取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潜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此刻的毕业生在做选取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取

  调查证明,66。7%的调查者选取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理解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必须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与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与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与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用心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与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就应透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与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取1200-xx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证明,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期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理解,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思考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思考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此刻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此刻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思考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取是留意而慎重的,个人兴趣与专业在选取工作时是占十分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思考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思考,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思考。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与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与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期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与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证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与企业的双向选取。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取,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取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潜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潜力包括所学的专业潜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贴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推荐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必须程度上饱与,此刻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与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潜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潜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潜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取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与才华。

  五、要敢于应对挫折,不放下,不服输,要敢闯!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能够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潜力,不仅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完美的未来。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摘要:20xx年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让699万名20xx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20xx年727万名大学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长期难除的问题和痼疾。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xx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3.大学生方面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麦肯嘉顿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 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③ 吃苦耐劳的精神;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⑤ 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们自己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6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1、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2、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3、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7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山东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XX年9月至11月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难。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调查中,3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深造”,30.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24.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还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发展。

  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益理性。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选择“符合自己专长”、“有发展空间”两项的学生都占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学生倾向于找“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选择“无所谓”和“要我就不错了”等选项的学生均占被调查者的2%左右。在“毕业后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调查中,45.98%的学生选择“省内”和“省内发达城市”,23.9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10.8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劳”选项调查中,75.11%的山东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吃苦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仍然是山东大学生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此项调查发现,38.65%的学生选择了“能力”,19.50%的学生选择“知识”,11.67%的学生选择“习惯”,还有10.33%的学生选择“财富”。.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8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一、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

  综上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点

  1、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

  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0xx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断探究着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方法

  1、从大学生主观的自身角度出发: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端正就业心态。

  2、从客观角度讲:

  大学生应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社会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关注各类就业动向,从而对症下药,为自身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选择逃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底的深渊,只有选择面对,际遇才会眷顾我们,我们才能看见明日的曙光。面对这一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前一阵,国家xx下阶层时差时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为工作重点来做。总理xx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们交谈。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文图的严重性,它与整个是个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解决它并不是一个想法,一项措施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科学发展观,长远地,发展地看待整个问题。而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9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升,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升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升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重视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单位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因为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因为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因为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依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升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升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重视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0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大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反而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有近2%的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大部分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的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调查显示有近20%的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的。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职途径, 15%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非公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的直接介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的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的是通过直接登门拜访企业的老总或者人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大学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现实中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张;而那些从军校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竟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大学生面临“毕业=失业”的问题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转变 ,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措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的指导服务工作。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我校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竞争力:

  1、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了学习交流会,参观法院,检察院等专业基地的,组织制定大学学习规划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专业学习的信心。要注意的是,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2、在二、三年级学生中除了加强对专业基地的参观和实习外,还应该进行考研动员,开设了四,六级英语,考研辅导班,同时,结合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级考证,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素养。

  3、对法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如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训,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以及面试的有关技巧和礼仪培训。举办就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就业。请往届毕业生与同学座谈,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宣传就业政策,请心理专家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编辑就业指导报,制作就业信息网,以及学校向一些用人单位的整体宣传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方便快捷的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重点加法学专业强职业化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再次就是国家和社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有所思考,做出相应的改变。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的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j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做。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1

  调查报告资料:《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涉及全国6000多名20xx年毕业的本科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xx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调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还有20.5%(9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务实了,甚至为了就业而降低了期望。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从公布的调查报告信息来看,这个报告似乎倾向于有影响力的高校毕业生。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报告显示77。3%用人单位还是认为就业者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我认为一方面跟就业者的名校情结有关,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实际上是,皇帝女儿虽然好,但用人单位怕娶不起。因为养媳妇,不仅仅需要考虑钱,更需要考虑新媳妇与婆婆与家人相处共事的环境,即新进人员的个性与固有的企业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就业建议:一方面登陆用人单位网站或通过熟悉的朋友详细了解单位的特点和企业文化,根据自己的个性寻找适当的契合点;一方面要敢于谈必要或适当的待遇,零工资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单位往往觉得更难办。

  调查报告资料:在接受调查的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这个数字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意思。在实际就业成功率上,可能要比这个数字低数成。

  2、就业建议: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恋爱就是练爱,一见钟情定终生,是幼稚的表现。刚毕业的学生,不妨多创造面试的约会机会,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怯场、不自信的弱点,提高娴熟得体沟通的技能和技巧。

  调查报告资料:截止到5月底,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有27.3%(12个)受访者承认招聘时有性别倾向,而有72.7%(32个)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招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用人单位用人不考虑性别,那肯定是不实际的。

  2、就业建议:男性就业者多选择基础性、技术性和市场业务工作考虑,熟悉单位环境和市场环境,才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学管理和法律专业的,尤其要考虑性别的差异。女性就业者,建议一般不要太强调能力,而要在与人接触、言谈举止等方面下功夫。

  调查报告资料:课题组依据16所大学所在的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调查结果显示,东部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校则依次分别为47.88%、41.73%和43.39%。

  1、用人单位考虑:一般而言,一方面经济活跃地区,新生的就业机会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东北部高。

  2、就业建议:对有能力或想体验人生更多角度、多层面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就业者,应当跳开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寻找全新的机会。学历只是证明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标签,趁年轻身体棒,精力好,有冲劲的时候,多积累经历、游历和行业认识资历,是一生的财富。

  调查报告资料:此次调查根据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调查结果显示,农学就业率最高,达到78。38%,而法学仅有37。85%;医学最低,仅为31。01%。而且通常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1)尽管法学专业的总体水平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但并不说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没有市场,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专业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关键的是一方面学校课程结构和学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进,法律人才在中国不是过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怜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农学就业率最高,就业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是卖方市场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业价值改变。

  2、就业建议:(2)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大胆打破专业限制,选择不同的行业就业;(2)就业者选择农业、农村、农商甚至农民,将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天地。

  调查报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6%的学生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例高达51。29%,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则重点依托学校的推荐,相应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1、用人单位考虑: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并不成熟和完善,用人信息将在熟人圈里流转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存在。

  2、就业建议:(1)作为大城市人选择人际关系在就业,是适当的;(2)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就业者,只要您一毕业,就不是学生了,就是社会人。这个社会自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没有熟人、亲戚和朋友帮忙,就是您所处的社会圈的社会实在,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去幻想。在此提2点建议:一是不要迷信学校的推荐,因为用人单位并非对您毕业的学校很了解或能在心理上认同;二是勇敢地选择人才市场的洗礼,因为市场就在您的心中,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2

  5月28日,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

  继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调查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xx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

  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20xx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13.2%。

  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的压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为最低,20xx年仅达到3.08,明显低于20xx年的3.39。

  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30.7%和25.1%。

  北京中考志愿填报5月26日顺利结束,记者27日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中考报考人数为8.45万人,其中具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为7.35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总体报录比接近6:1。

  据北京市中招办统计的志愿填报数据显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共计招生2242人,报考总人数为12479人,总体报录比为5.6:1。其中,“统筹一”计划招生数为368人,报考人数为5656人,报录比高达15:1;“统筹二”计划招生数为1464人,报考人数为6981人,报录比接近5:1;“统筹三”计划招生数为410人,报考人数为3316人,报录比为8:1。

  据了解,三个“市级统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参与“统筹一”招生的学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优质高中,10所优质高中将把招生计划分配到除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之外的各区县所有初中,每所初中可得到一个名额。“统筹二”是指部分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校区或城乡一体化学校的招生计划。参加该类招生的为有寄宿条件的,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华夏女中等11所优质高中校的分校。这些优质高中新校区招收部分学生由学校与艺术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高中毕业后艺术素养考核合格者,经高考可以申请进入市属高校的双培及外培计划。“统筹三”是由优质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计划与艺术院校合作,进行零起点艺术教育,学生在高中本校上课,经过3年艺术素养学习后,毕业后经高考可进入“双培”及“外培”计划。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中考各学科在命题上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剔除0.2以下难度过大的试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考试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中考命题上将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试题的取材范围将更宽更广。

  高考移民,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

  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合谋,诞下一个怪胎——高考移民。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对此要“毫不动摇地治理”,去年以来当地已有1465名空挂学籍的高考移民被清退。

  这种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制造了“双重不公”。以河北向内蒙古的“人往低处走”为例,河北相对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资源。挂空籍去内蒙古考试,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只是参与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考试竞争,对于当地考生的不公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过种种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过购房等方式入籍者,权力与财富,至少需占其一。在内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长大多为公职人员,许多还是领导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还往往形成“合谋”。“移民”们增加了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获得了更高的升学率。在这条利益链上,当地考生,以及那些无法“移民”的寒门子弟,处于最末端。这让受损的远不只是个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的发展权。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新闻照片也直观地呈现出,这样一次考试,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应试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几乎没有人不承认,高考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实维系着整个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义”。

  然而,对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屡屡遭到侵蚀。虽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乱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辽宁本溪体优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万,游泳7万到8万”的丑闻。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样改,公平的底线是无论如何需要守护好的。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现阶段,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还无法实现。但从长远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杆、财政杠杆,逐步变高考分数线上的“优惠政策”为增加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为振兴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须实施的各种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保障法律的实施。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虽然这样的高考标语被认为有价值观问题,但背后却是强烈的公平诉求。对个人和家庭,或许要破除“高考神话”;对社会管理者,却不能不重视这样的声音。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3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学院团委制作《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并面向20xx级、20xx级、20xx级50名学生做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据对5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忧,认为就业形势是正常的,竟争是必然的。

  根据调查,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

  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四、 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就业压力较大。据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有5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较大;1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0%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6%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过大,毫无希望。

  1、由于就业压力大, 30%的同学毕业打算考研究生,以此增加竞争力;24%的同学打算毕业就选择单位就业;8%的同学毕业打算主张自主创业;4%的同学毕业打算出国;14%的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20%的同学毕业有其他打算。

  2、在择业时,大家比较注重自己在单位的未来发展、并且要求职业符合自己的规划,大多数同学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精神负担很重,往往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3、大家对薪水的要求较高,普遍希望在3000元以上,大多数同学对薪水过高的要求忽略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4、较多数同学已经做过职业规划。28%的同学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24%的同学通过学校老师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4%的同学通过校外咨询机构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6%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4

  9日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显示,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xx届略有上升。在本科专业中,法学、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而成为就业红牌专业。

  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1.4%法学、动漫等专业亮红牌

  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

  这份蓝皮书的研究,是基于对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调查在全国回收的样本约26.8万,共涉及本科和高职高专共814个专业,覆盖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调查结果显示,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xx届的90.9%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xx届(91.5%)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xx届(90.4%)略有上升。

  报告称,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略有上升趋势。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可以消化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所以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就专业来看,20xx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5%),最低的是理学(88.1%);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1%),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旅游大类(均为88.3%)。

  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调查,报告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亮出红牌,报告将其称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报告显示,本科中的红牌专业包括: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生物技术及应用、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艺术、外语、新闻等专业毕业生跳槽频繁

  除了研究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份报告还对20xx届毕业生就业后的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20xx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三年的跟踪调查。

  调查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与20xx届(24%)持平,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与20xx届(42%)基本持平。

  对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只有三成20xx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没有更换过雇主。分专业来看,艺术类毕业生三年内更换雇主最多,20xx届本科的艺术类毕业生工作三年内平均雇主数为2.4个,毕业三年内平均更换两个以上雇主的专业还有外国语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法学类等。

  研究发现,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在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6442元;为2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6113元;为3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5871元。

  报告总结称,跳槽问题是大学生职场忠诚度的体现,连续三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xx届为69%,20xx届为71%,20xx届为71%),从个人看是职场试错法,从企业看是职场忠诚度不高。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5

  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和特点要求必须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对20xx - 20xx年2521家面向42个专业高职院校女毕业生招聘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调查分析,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根据女性就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根据专业方向拓展女生就业市场,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

  就业市场需求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何树莲(1975-),女,广东顺德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就业教育;梁少群(1984-),女,广东江门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就业教育。(广东广州511450)

 热点,尤其是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也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其中不少研究者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此类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而以用人单位实际招聘条件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较为鲜见。本研究对20xx - 20xx年2521家面向42个专业5163名高职院校女毕业生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对其实际提出的招聘条件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高职女生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和特点

  在本次调查中,2521家用人单位招聘对象为包括财经、旅游、公共事业、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艺术设计与传媒等六大类42个专业,提供的职位类型包括行政事务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推销和展销人员等共30类。2521家用人单位所在行业主要分布在商贸、金融、信息技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见表1),可见第三产业是高职女生的主要就业市场。

  按照招聘条件被用人单位提及的次数作统计,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提出的招聘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对口、沟通能力等方面,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被用人单位提及的招聘条件中,职业道德、表达能力、计算机水平、形象、性格、沟通能力占据前六位。

  职业道德的受重视程度与众多研究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职业道德始终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

  表达能力位居第二,尤其是语言的要求,有741家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女生能讲流利的粤语和国语,占了57%。女生拥有语言优势,而用人单位在此方面对女生亦抱有期望。

  形象位居第三,也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万面的确是岗位的需要,如酒店管理等行业,另一方面则与用人单位在当前可选择范围较大的情况下,也将此方面作为选择的条件。用人单位对形象方面提出的条件并不太明确,一般除了对身高有严格标准外,其他大多是“形象好”“气质佳”等弹性较大的要求。

  计算机水平位居第四,说明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也是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

  性格(本研究主要包括抗压能力和自信水平)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关注。随着近年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养尊处优的环境使部分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同时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的信心不足,使自信心与抗压能力都成为用人单位的判断依据,可见用人单位是有备而来的。

  沟通能力位居第六,也是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岗位特点提出的要求。

  专业对口也有部分单位看重,但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而不仅是专业对口,因此专业对口所居位置并不靠前。而外语水平也只是部分岗位所需,因此也排名靠后。经验虽然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但毕竟招聘的是毕业生,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时会忽略这一项。

  二、基于用人单位需求对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审视与思考

  就业竞争力一般可以理解为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是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也反映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择的尺度。当前虽然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但调查也发现,就业实力强的女大学生选择的余地仍然较大,仍然是“实力=发言权”。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要成为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就业市场对女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对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根据女性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

  根据女性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其中女大学生人数占据学生人数半壁江山,要使她们受到市场的欢迎,要根据女性就业市场的需要来“生产”。加强对就业市场需要的研究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培养学生,一直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是,对决定女大学生就业出路——女性就业市场需求的研究却少有专门研究,尽管高职女生的分布在高职院校中的分布也有所侧重,但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结果,而非高职院校根据女性就业市场设置专业的自觉行为。因此,应加强对女生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并据此对学生专业选择和挥业作合理引导。从本研究所调查的结果来看,面向高职女生招聘2521家企业多分布在现代服务业、旅游、金融等第三产业,而近年我国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众多企业也改变经营模式,这也为女性就业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可抓住机遇设置合适的专业,以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

  根据女生

  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的需求、高校的专业设置等,而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是决定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提高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是女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等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女大学生就业之本。女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以坚持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以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多元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学每个环节都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要注意采用项目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女大学生动手能力、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女大学生步人岗位即能自如开展工作。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女大学生分布较多的专业及其优势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但文科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及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是薄弱环节,以至许多文科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要注意切实加强文科专业教学的实践实训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2.优势能力的培养。男女两性由于生理构造不同以及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各有优劣的职业能力特点。相对而言,女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相对优势表现为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适应和承受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力。从前面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到,不少用人单位也正是因为岗位特点和女生的优势而提出招聘女生的要求的。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女生此方面的优势能力,如通过选修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女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强良好职业女性形象和素养的塑造,使其优势成为女生就业竞争的强大支持。

  3.求职能力的培养。目前,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学校都普遍重视开展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很少考虑根据女性就业特点开展其求职能力培养。事实上,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着与男生不同的困惑和问题,其中以下三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根据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形态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近年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鲜有就业指导人员针对男女差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现实中,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形态有别于男性,比如在生育期,其生涯发展形态处于低潮状态,这一特点必须在开展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予以考虑。

  二是强化女生就业自信心的训练。在仍然以男生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在仍然相当程度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实中,尤其是面对女生在就业中的相对弱势,女生的自信和成功期望往往受到无形的削弱和伤害。因此,开展求职能力的培养时应予女生自信的训练,以使她们更好应对就业的挑战。

  三是开展自立自强的教育。女性自立自强教育虽然早不是新命题,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女生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开展自立自强的教育,帮助女生树立主体意识,确立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走向成功的信念也非常有必要。

  (三)根据女生专业方向开拓女生就业市场

  根据女生专业方向开拓女生就业市场是提高女大学生竞争力的关键。近年各类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开辟了就业渠道,但现有就业市场中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往往并非都适合女大学生就业,而一些用人单位即使碍于有关规定表面上不拒绝女大学生,但实际上女生基本上难以得到录用机会,这样就导致女大学生求职成本的浪费。同时,一些想招聘女生就业的用人单( )位在综合性就业市场上却招不到合意的人选,招聘效率不高。所以,有必要开拓和建设女生就业专门市场,为需要招聘女生的用人单位举办专场,不仅大大节约女生求职成本,提高成功率,也使企业的招聘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除了建设专门化女生就业实体市场外,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作用,为女生就业搭建无形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展示的便捷渠道,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而且为女大学生提供网络查询招聘信息、网上发布求职信息、网络面试等,是节约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四)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

  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就业压力的持续加大,根据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创业,就业竞争中另辟蹊径,也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近年女大学生创业现实来看,不少女生具有创业意向,如中华女子学院对本校女生所作调查显示,考虑过创业的女生近六成。然而,女大学生尽管有创业意向,但对创业这一领域却又显得陌生,亟待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注意把握两方面。

  一是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尤其对经常自觉不自觉被灌输追随意识的女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虽然目前有许多女大学生有创新的意向,但这种意向依然是模糊的,甚至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因此通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创新能力状况,对是否具备创业条件作理性思考,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把握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特点。女大学生由于专业分布、个人特点等因素影响,在创新需求上有自身特点,比如在创业形式上,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形式,其次才是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等其他形式。在创业领域方面,女大学生希望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及餐饮等第三产业领域创业的人最多。因此,在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扶持,才能更好地帮助女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邓金龙,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xx(7).

  柯羽.反思·扬弃·超越——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评价”江苏高教,20xx(5).

  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xx(3).

  侯典牧,王淼,在校女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需求调查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xx(1).

  张英.高职院校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相关文章:

1.大学生实践报告就业

2.大学生暑假就业实践报告

3.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4.大学生素质与就业的调研报告

5.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5篇

6.大学生毕业就业调查报告

7.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8.大学生暑假就业社会实践报告

上一篇:图书室自查报告 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规范情况报告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

2021-08-09 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的就业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如何?毕业生需求有哪些新的趋势?这些问题牵涉千千万万毕业生和家长的心。今天,我们特别编发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xx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其中的数据及结论,期望能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参考价值。

  1.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2.1%)比20xx届(91.4%)略有上升,比20xx届(90.9%)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6%,比20xx届、20xx届(分别为91.8%、91.5%)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8、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xx届(90.9%)略有上升,比20xx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稳定趋势。

  2.选择创业、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

  20xx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9.2%)与20xx届、20xx届(分别为80.6%、81.3%)相比有所下降,但总体就业情况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上届的2.3%上升到了2.9%;同时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从上届的10.8%上升到11.7%,高职高专读本的比例从上届的3.8%上升到4.2%。

  3.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

  根据就业状况,可以把各专业分为“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xx年大学毕业生红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与20xx年相比,部分专业一致,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20xx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有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20xx年本科就业黄牌专业有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20xx年本科绿牌专业有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有: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

  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1.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xx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xx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xx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从区域来看,20xx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从行业来看,20xx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业(13.0%)、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从原因来看,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开始显现。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xx届(53%)、20xx届(50%)略有提升。

  2.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

  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1.0%,高职高专为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7.7%),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上升了2.3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xx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9.6%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xx届(53.4%)减少了3.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xx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xx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大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学教育长期回报显著

  1.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保持稳定上升趋势

  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3487元)比20xx届(3250元)增长了237元,比20xx届(3048元)增长了439元,三届增幅为14.4%。其中,本科毕业生20xx届(3773元)比20xx届(3560元)增长了213元,比20xx届(3366元)增长了407元,三届增幅为12.1%;高职高专毕业生20xx届(3200元)比20xx届(2940元)增长了260元,比20xx届(2731元)增长了469元,三届增幅为17.2%。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扣除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的影响后(20xx—20xx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2.6,102.6,102.0),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仍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20xx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484元(本科为6155元,高职高专为4812元)。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66元(本科为3051元,高职高专为2482元),三年来月收入增长2718元,涨幅比例为98%,超过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7.4%),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是明显的,读大学比不读大学在收入的长期提升中有较大优势。

  2.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稳定

  20xx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xx届、20xx届(分别为69%、62%)持平。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这可能来自对所学专业不认同,或对专业相关的职业认识不足。20xx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4%)。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9%)、“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28%)。

  3.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稳定

  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33%)与20xx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3%,与20xx届(24%)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2%,与20xx届(43%)基本持平。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半年内离职率为12%,非“211”本科院校为25%。20xx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50%)、“薪资福利偏低”(43%)。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均为49%)。专业性越强,职场稳定性越好。在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14%),文学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30%)。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20%),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半年内离职率最高(51%)。调查显示,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6494元);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过的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5535元。20xx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同样最高(5191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4.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例与上届持平

  20xx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内有57%的人获得职位晋升,与20xx届持平。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4%,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20xx届本科从事“房地产经营”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6%),从事“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职业类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2%)。20xx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45%)、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6%)。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3%)、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3%)、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32%)。

  大学生就业显现“重心下沉”趋势

  1.就业于民企的比例上升

  “民营企业/个体”是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均比20xx届(本科45%,高职高专63%)有所上升。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五年上涨10个百分点,已接近五成。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基本持平,略有波动,在过去五年都维持在六成以上。其他类型的雇主需求也有所变化,其中国企和外企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下降明显。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与20xx届持平。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这五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从大型企业流向了中小型企业。20xx~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在3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从35%增长到47%),在300人以上大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从36%下降到26%)。高职高专毕业生雇主规模这五年无明显变化。

  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地级市及以下比例上升

  从毕业去向的城市类型来看,20xx~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到60%。数据表明,在过去五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分布已经初步出现“重心下沉”。如果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去向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匹配现象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

  1.大学生对就业的自我感受有所改善

  20xx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为61%,比20xx届(56%)高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2%,比20xx届(58%)高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9%,比20xx届(54%)高5个百分点。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3%,非“211”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2%。20xx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本科、高职高专均为66%)、“发展空间不够”(本科、高职高专均为59%)。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教育学和经济学(均为64%),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工学(59%)。20xx届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文化教育大类(63%),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52%)。

  2.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上升

  20xx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6%,比20xx届(43%)高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比20xx届(46%)高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3%,比20xx届(40%)高3个百分点。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大学毕业生中,本科、高职高专均各有33%的人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本科、高职高专各有23%)。20xx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为医学和教育学(均为53%),职业期待吻合度最低的为农学(46%)。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50%),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37%)。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2

  学历层次大幅提高

  毕业生就业牵动千家万户。来自XX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共接收各类毕业生37486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去年我市共接收博士生58人,硕士生1201人,本科生20563人。接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共21822人,占全市接收总量的58。2%;接收研究生数量达到1259人,增幅达52。1%。无论是接收总量和接收质量,都名列全省前茅。

  然而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20xx年我市接收毕业生总量同比增长33。5%一举突破3。7万人后,20xx年接收毕业生总量仍在3。7万人左右徘徊。与此同时,苏州籍毕业生却在突增,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苏籍学生压力增大

  20xx年苏州籍大中专毕业生是30116人,这个数据要比20xx年的23908人,整整多出6208人。也就是说,苏州20xx年与20xx年相比接收毕业生总量基本相当情况下,苏州籍学生的突增,自然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那么,究竟有多少20xx届苏州籍毕业生还未就业?目前并没有数据显示。因为,通行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将未就业的登记毕业生人数除以总数得到的结果。问题是,苏州籍大学生也是“双向的”,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些人考研了,有些人留在当地了,有关方面并不掌握;而还有些人,不管是就业还是未就业,他们都不进行登记。结果是,登记未就业的人非常少,以至于全国所有城市发布的“就业率”都非常高。

  非公企业胃口最大

  据市人事部门统计,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和新的非公企业的诞生,以及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改变,非公企业已成为广大毕业生首选的主要去向。在我市落实到企业单位的近3万人中,非公企业接收毕业生占了全市企业接收总量的91。0%,继续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载体。全市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分别是671人、4581人(其中教育系统2183人)。

  而苏州的五个县级市,也成为接收毕业生的新亮点。数据显示,20xx年XX市区共接收毕业生15330人,五个县级市共接收22156人,市区与五个县级市接收之比为1:1。45。其中,XX市、XX市接收总量增幅较大。此外,五个县级市20xx年接收的研究生共277人,比前年增加159人,增幅高达135%,县级市对高层次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总体来看,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较占优势,新专业面临新机遇。与我市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仍然“吃香”,医学类以及工程类等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像物流、营销类等新专业的毕业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3

  我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与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与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与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与了解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透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与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电信学院,电控学院与工商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此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潜力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与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此刻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状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到达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能够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就应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能够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到达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状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能够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第三是观念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能够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应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应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取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思考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取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取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取。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与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潜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此刻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除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2)、存在性别歧视。(3)、生源地域歧视。(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能够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构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与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与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与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与大学生们就应找到合作点,到达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务必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潜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透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与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个性是社会兼职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潜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与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个性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与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状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与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状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与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能够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带给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潜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从我们的调查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理解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与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就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务必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与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4)、学校就应实行用心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务必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决定。政府要透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潜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与社会的职责。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4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情绪、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思考了样本的代表性与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取题形式,分为单选与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取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与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与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必须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证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明白。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与工作的选取

  在升学与工作的选取上,79.5%的调查者选取工作,11.5%的人选取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取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取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潜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此刻的毕业生在做选取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取

  调查证明,66。7%的调查者选取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理解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必须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与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与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与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用心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与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就应透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与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取1200-xx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证明,大学毕业生期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期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理解,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思考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思考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此刻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此刻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思考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取是留意而慎重的,个人兴趣与专业在选取工作时是占十分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思考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思考,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思考。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与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期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与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期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与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证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与企业的双向选取。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取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取,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取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潜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潜力包括所学的专业潜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贴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推荐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必须程度上饱与,此刻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与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潜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潜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潜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忙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取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与才华。

  五、要敢于应对挫折,不放下,不服输,要敢闯!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能够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潜力,不仅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完美的未来。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摘要:20xx年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让699万名20xx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20xx年727万名大学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长期难除的问题和痼疾。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xx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3.大学生方面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对于就业市场供求的双方,只有了解了需方企业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我们必须知道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技能才能为企业所青睐。为了让这部分更具有说服力,特别邀请到了麦肯嘉顿王先生为我们解答关于这方面企业的态度。

  问:你认为“人才”的概念应该如何介定?答: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第一宝贵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实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展现的潜力、动力。我个人认为人才即把应该做的做好同时发挥自己的所长,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应具有的能力为专业知识、发展眼光、动作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对具有的理解能力。

  问:贵公司中,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多吗?在招聘中最看重他们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应届毕业生我首先会考虑他的专业是否对口再次是 看他们的沟通、演讲水平。因为专业只是代表他们以前的学习好坏,沟通、演讲基本一个人的可塑性。还会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细节问题,细节能代表一定的素养及个人的观察性、能动性。

  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其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答:当代大学生普遍较浮躁。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 所学专业性知识;② 与人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③ 吃苦耐劳的精神;④ 知识面要广,专业性要强;⑤ 良好的个人养成习惯;⑥ 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态的调整能力;我认为较全面发展比较好,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协调力较强。

  大学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三)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四)鼓起勇气 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关乎着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们自己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6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1、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2、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3、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7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山东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XX年9月至11月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难。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调查中,3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深造”,30.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24.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还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发展。

  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益理性。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选择“符合自己专长”、“有发展空间”两项的学生都占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学生倾向于找“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选择“无所谓”和“要我就不错了”等选项的学生均占被调查者的2%左右。在“毕业后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调查中,45.98%的学生选择“省内”和“省内发达城市”,23.9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10.8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劳”选项调查中,75.11%的山东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吃苦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仍然是山东大学生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此项调查发现,38.65%的学生选择了“能力”,19.50%的学生选择“知识”,11.67%的学生选择“习惯”,还有10.33%的学生选择“财富”。.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8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一、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

  综上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点

  1、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清华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

  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0xx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断探究着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方法

  1、从大学生主观的自身角度出发: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端正就业心态。

  2、从客观角度讲:

  大学生应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社会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关注各类就业动向,从而对症下药,为自身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选择逃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底的深渊,只有选择面对,际遇才会眷顾我们,我们才能看见明日的曙光。面对这一危机,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万亿拉动内需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前一阵,国家xx下阶层时差时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为工作重点来做。总理xx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大学生们交谈。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文图的严重性,它与整个是个会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解决它并不是一个想法,一项措施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科学发展观,长远地,发展地看待整个问题。而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9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升,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升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升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重视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单位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因为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因为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因为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1。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2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依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升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升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第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重视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0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大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

  3、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弹性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则是因为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并不会因此而产生自卑观念,反而会因为经验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业途径多样化:通过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通过报纸广告应征是目前求职的主要途径,成功的概率约为50%以上。根据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有近2%的人则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就业,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择业对于大部分的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尚有一些技术、设备条件和信息上的限制。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调查显示有近20%的成功毕业生是通过人才市场或参加各企、事业单位的供需见面会达成意向、获得职业的。这是一种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职途径, 15%的人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职业介绍所谋得现有职位,职业介绍所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直接与企业联系等非公开就业途径。他们主要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或者家长及社会关系的直接介绍,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到目前需要他们的企业后,直接写信、打电话前去应征,甚至有的是通过直接登门拜访企业的老总或者人事部经理而最终获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就业方式及途径外,当前大学生就业还呈现出了择机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许多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各种手段和途径被应用到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现实中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为什么会出这种“就业难,难就业”的情况呢?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学生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增长。有关资料表明:从20xx年到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待业毕业生,给就业带来严峻考验。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张;而那些从军校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不太一样。所以即使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这毕竟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资料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解决就业难困境,寻找应当策略

  事实情况如此,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那么,又该如何着手解决这种困难,不让大学生面临“毕业=失业”的问题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转变,二是外界(包括学校、社会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转变 ,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措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目前,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担负主要的指导服务工作。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指导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应该结合上述几点来增加我校法学专业同学的就业竞争力:

  1、在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了学习交流会,参观法院,检察院等专业基地的,组织制定大学学习规划等,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专业学习的信心。要注意的是,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2、在二、三年级学生中除了加强对专业基地的参观和实习外,还应该进行考研动员,开设了四,六级英语,考研辅导班,同时,结合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级考证,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素养。

  3、对法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主要进行技能培训,如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训,计算机操作的培训,以及面试的有关技巧和礼仪培训。举办就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就业。请往届毕业生与同学座谈,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宣传就业政策,请心理专家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编辑就业指导报,制作就业信息网,以及学校向一些用人单位的整体宣传工作,为学生就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方便快捷的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重点加法学专业强职业化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地方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大四实习阶段,而是应该从大一结束了基础课程转而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开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诸如旁听审判的活动,等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后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更多的职业化培训。

  再次就是国家和社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有所思考,做出相应的改变。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的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j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经历风雨,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做。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1

  调查报告资料:《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涉及全国6000多名20xx年毕业的本科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xx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调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还有20.5%(9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务实了,甚至为了就业而降低了期望。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从公布的调查报告信息来看,这个报告似乎倾向于有影响力的高校毕业生。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报告显示77。3%用人单位还是认为就业者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我认为一方面跟就业者的名校情结有关,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实际上是,皇帝女儿虽然好,但用人单位怕娶不起。因为养媳妇,不仅仅需要考虑钱,更需要考虑新媳妇与婆婆与家人相处共事的环境,即新进人员的个性与固有的企业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就业建议:一方面登陆用人单位网站或通过熟悉的朋友详细了解单位的特点和企业文化,根据自己的个性寻找适当的契合点;一方面要敢于谈必要或适当的待遇,零工资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单位往往觉得更难办。

  调查报告资料:在接受调查的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这个数字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意思。在实际就业成功率上,可能要比这个数字低数成。

  2、就业建议: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恋爱就是练爱,一见钟情定终生,是幼稚的表现。刚毕业的学生,不妨多创造面试的约会机会,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怯场、不自信的弱点,提高娴熟得体沟通的技能和技巧。

  调查报告资料:截止到5月底,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有27.3%(12个)受访者承认招聘时有性别倾向,而有72.7%(32个)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招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用人单位用人不考虑性别,那肯定是不实际的。

  2、就业建议:男性就业者多选择基础性、技术性和市场业务工作考虑,熟悉单位环境和市场环境,才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学管理和法律专业的,尤其要考虑性别的差异。女性就业者,建议一般不要太强调能力,而要在与人接触、言谈举止等方面下功夫。

  调查报告资料:课题组依据16所大学所在的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调查结果显示,东部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校则依次分别为47.88%、41.73%和43.39%。

  1、用人单位考虑:一般而言,一方面经济活跃地区,新生的就业机会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东北部高。

  2、就业建议:对有能力或想体验人生更多角度、多层面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就业者,应当跳开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寻找全新的机会。学历只是证明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标签,趁年轻身体棒,精力好,有冲劲的时候,多积累经历、游历和行业认识资历,是一生的财富。

  调查报告资料:此次调查根据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调查结果显示,农学就业率最高,达到78。38%,而法学仅有37。85%;医学最低,仅为31。01%。而且通常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1)尽管法学专业的总体水平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但并不说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没有市场,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专业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关键的是一方面学校课程结构和学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进,法律人才在中国不是过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怜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农学就业率最高,就业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是卖方市场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业价值改变。

  2、就业建议:(2)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大胆打破专业限制,选择不同的行业就业;(2)就业者选择农业、农村、农商甚至农民,将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天地。

  调查报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6%的学生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例高达51。29%,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则重点依托学校的推荐,相应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1、用人单位考虑: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并不成熟和完善,用人信息将在熟人圈里流转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存在。

  2、就业建议:(1)作为大城市人选择人际关系在就业,是适当的;(2)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就业者,只要您一毕业,就不是学生了,就是社会人。这个社会自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没有熟人、亲戚和朋友帮忙,就是您所处的社会圈的社会实在,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去幻想。在此提2点建议:一是不要迷信学校的推荐,因为用人单位并非对您毕业的学校很了解或能在心理上认同;二是勇敢地选择人才市场的洗礼,因为市场就在您的心中,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2

  5月28日,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今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

  继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调查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xx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

  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20xx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13.2%。

  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的压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为最低,20xx年仅达到3.08,明显低于20xx年的3.39。

  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30.7%和25.1%。

  北京中考志愿填报5月26日顺利结束,记者27日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中考报考人数为8.45万人,其中具有升学资格的考生为7.35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备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总体报录比接近6:1。

  据北京市中招办统计的志愿填报数据显示:三个“市级统筹”计划共计招生2242人,报考总人数为12479人,总体报录比为5.6:1。其中,“统筹一”计划招生数为368人,报考人数为5656人,报录比高达15:1;“统筹二”计划招生数为1464人,报考人数为6981人,报录比接近5:1;“统筹三”计划招生数为410人,报考人数为3316人,报录比为8:1。

  据了解,三个“市级统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参与“统筹一”招生的学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优质高中,10所优质高中将把招生计划分配到除东城、西城、海淀三个区之外的各区县所有初中,每所初中可得到一个名额。“统筹二”是指部分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校区或城乡一体化学校的招生计划。参加该类招生的为有寄宿条件的,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华夏女中等11所优质高中校的分校。这些优质高中新校区招收部分学生由学校与艺术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高中毕业后艺术素养考核合格者,经高考可以申请进入市属高校的双培及外培计划。“统筹三”是由优质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计划与艺术院校合作,进行零起点艺术教育,学生在高中本校上课,经过3年艺术素养学习后,毕业后经高考可进入“双培”及“外培”计划。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中考各学科在命题上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剔除0.2以下难度过大的试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考试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中考命题上将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试题的取材范围将更宽更广。

  高考移民,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

  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合谋,诞下一个怪胎——高考移民。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对此要“毫不动摇地治理”,去年以来当地已有1465名空挂学籍的高考移民被清退。

  这种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制造了“双重不公”。以河北向内蒙古的“人往低处走”为例,河北相对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资源。挂空籍去内蒙古考试,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只是参与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考试竞争,对于当地考生的不公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过种种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过购房等方式入籍者,权力与财富,至少需占其一。在内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长大多为公职人员,许多还是领导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还往往形成“合谋”。“移民”们增加了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获得了更高的升学率。在这条利益链上,当地考生,以及那些无法“移民”的寒门子弟,处于最末端。这让受损的远不只是个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的发展权。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新闻照片也直观地呈现出,这样一次考试,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应试教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几乎没有人不承认,高考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实维系着整个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义”。

  然而,对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屡屡遭到侵蚀。虽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乱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辽宁本溪体优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万,游泳7万到8万”的丑闻。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样改,公平的底线是无论如何需要守护好的。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现阶段,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还无法实现。但从长远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杆、财政杠杆,逐步变高考分数线上的“优惠政策”为增加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为振兴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须实施的各种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保障法律的实施。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虽然这样的高考标语被认为有价值观问题,但背后却是强烈的公平诉求。对个人和家庭,或许要破除“高考神话”;对社会管理者,却不能不重视这样的声音。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3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学院团委制作《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并面向20xx级、20xx级、20xx级50名学生做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据对5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忧,认为就业形势是正常的,竟争是必然的。

  根据调查,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

  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四、 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就业压力较大。据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有5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较大;1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0%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6%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过大,毫无希望。

  1、由于就业压力大, 30%的同学毕业打算考研究生,以此增加竞争力;24%的同学打算毕业就选择单位就业;8%的同学毕业打算主张自主创业;4%的同学毕业打算出国;14%的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20%的同学毕业有其他打算。

  2、在择业时,大家比较注重自己在单位的未来发展、并且要求职业符合自己的规划,大多数同学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精神负担很重,往往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3、大家对薪水的要求较高,普遍希望在3000元以上,大多数同学对薪水过高的要求忽略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4、较多数同学已经做过职业规划。28%的同学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24%的同学通过学校老师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4%的同学通过校外咨询机构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6%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4

  9日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显示,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xx届略有上升。在本科专业中,法学、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而成为就业红牌专业。

  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1.4%法学、动漫等专业亮红牌

  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

  这份蓝皮书的研究,是基于对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调查在全国回收的样本约26.8万,共涉及本科和高职高专共814个专业,覆盖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调查结果显示,20xx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xx届的90.9%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xx届(91.5%)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xx届(90.4%)略有上升。

  报告称,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略有上升趋势。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可以消化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所以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就专业来看,20xx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5%),最低的是理学(88.1%);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1%),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旅游大类(均为88.3%)。

  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调查,报告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亮出红牌,报告将其称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报告显示,本科中的红牌专业包括: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生物技术及应用、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艺术、外语、新闻等专业毕业生跳槽频繁

  除了研究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份报告还对20xx届毕业生就业后的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20xx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三年的跟踪调查。

  调查显示,20xx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与20xx届(24%)持平,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与20xx届(42%)基本持平。

  对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只有三成20xx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没有更换过雇主。分专业来看,艺术类毕业生三年内更换雇主最多,20xx届本科的艺术类毕业生工作三年内平均雇主数为2.4个,毕业三年内平均更换两个以上雇主的专业还有外国语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法学类等。

  研究发现,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在20xx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6442元;为2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6113元;为3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5871元。

  报告总结称,跳槽问题是大学生职场忠诚度的体现,连续三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xx届为69%,20xx届为71%,20xx届为71%),从个人看是职场试错法,从企业看是职场忠诚度不高。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5

  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和特点要求必须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对20xx - 20xx年2521家面向42个专业高职院校女毕业生招聘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调查分析,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根据女性就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根据专业方向拓展女生就业市场,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

  就业市场需求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何树莲(1975-),女,广东顺德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就业教育;梁少群(1984-),女,广东江门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就业教育。(广东广州511450)

 热点,尤其是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也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其中不少研究者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此类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而以用人单位实际招聘条件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较为鲜见。本研究对20xx - 20xx年2521家面向42个专业5163名高职院校女毕业生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对其实际提出的招聘条件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高职女生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和特点

  在本次调查中,2521家用人单位招聘对象为包括财经、旅游、公共事业、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艺术设计与传媒等六大类42个专业,提供的职位类型包括行政事务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推销和展销人员等共30类。2521家用人单位所在行业主要分布在商贸、金融、信息技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见表1),可见第三产业是高职女生的主要就业市场。

  按照招聘条件被用人单位提及的次数作统计,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提出的招聘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对口、沟通能力等方面,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被用人单位提及的招聘条件中,职业道德、表达能力、计算机水平、形象、性格、沟通能力占据前六位。

  职业道德的受重视程度与众多研究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职业道德始终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

  表达能力位居第二,尤其是语言的要求,有741家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女生能讲流利的粤语和国语,占了57%。女生拥有语言优势,而用人单位在此方面对女生亦抱有期望。

  形象位居第三,也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万面的确是岗位的需要,如酒店管理等行业,另一方面则与用人单位在当前可选择范围较大的情况下,也将此方面作为选择的条件。用人单位对形象方面提出的条件并不太明确,一般除了对身高有严格标准外,其他大多是“形象好”“气质佳”等弹性较大的要求。

  计算机水平位居第四,说明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也是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

  性格(本研究主要包括抗压能力和自信水平)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关注。随着近年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养尊处优的环境使部分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同时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的信心不足,使自信心与抗压能力都成为用人单位的判断依据,可见用人单位是有备而来的。

  沟通能力位居第六,也是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岗位特点提出的要求。

  专业对口也有部分单位看重,但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而不仅是专业对口,因此专业对口所居位置并不靠前。而外语水平也只是部分岗位所需,因此也排名靠后。经验虽然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但毕竟招聘的是毕业生,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时会忽略这一项。

  二、基于用人单位需求对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审视与思考

  就业竞争力一般可以理解为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是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也反映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择的尺度。当前虽然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但调查也发现,就业实力强的女大学生选择的余地仍然较大,仍然是“实力=发言权”。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要成为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所反映的就业市场对女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对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根据女性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

  根据女性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其中女大学生人数占据学生人数半壁江山,要使她们受到市场的欢迎,要根据女性就业市场的需要来“生产”。加强对就业市场需要的研究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培养学生,一直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是,对决定女大学生就业出路——女性就业市场需求的研究却少有专门研究,尽管高职女生的分布在高职院校中的分布也有所侧重,但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结果,而非高职院校根据女性就业市场设置专业的自觉行为。因此,应加强对女生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并据此对学生专业选择和挥业作合理引导。从本研究所调查的结果来看,面向高职女生招聘2521家企业多分布在现代服务业、旅游、金融等第三产业,而近年我国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众多企业也改变经营模式,这也为女性就业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可抓住机遇设置合适的专业,以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

  根据女生

  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的需求、高校的专业设置等,而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是决定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提高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是女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创业等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女大学生就业之本。女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以坚持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以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多元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学每个环节都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要注意采用项目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女大学生动手能力、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女大学生步人岗位即能自如开展工作。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女大学生分布较多的专业及其优势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但文科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及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是薄弱环节,以至许多文科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要注意切实加强文科专业教学的实践实训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2.优势能力的培养。男女两性由于生理构造不同以及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各有优劣的职业能力特点。相对而言,女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相对优势表现为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适应和承受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力。从前面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到,不少用人单位也正是因为岗位特点和女生的优势而提出招聘女生的要求的。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女生此方面的优势能力,如通过选修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女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强良好职业女性形象和素养的塑造,使其优势成为女生就业竞争的强大支持。

  3.求职能力的培养。目前,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学校都普遍重视开展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很少考虑根据女性就业特点开展其求职能力培养。事实上,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着与男生不同的困惑和问题,其中以下三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根据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形态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近年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鲜有就业指导人员针对男女差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现实中,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形态有别于男性,比如在生育期,其生涯发展形态处于低潮状态,这一特点必须在开展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予以考虑。

  二是强化女生就业自信心的训练。在仍然以男生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在仍然相当程度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实中,尤其是面对女生在就业中的相对弱势,女生的自信和成功期望往往受到无形的削弱和伤害。因此,开展求职能力的培养时应予女生自信的训练,以使她们更好应对就业的挑战。

  三是开展自立自强的教育。女性自立自强教育虽然早不是新命题,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让越来越多的女生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开展自立自强的教育,帮助女生树立主体意识,确立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走向成功的信念也非常有必要。

  (三)根据女生专业方向开拓女生就业市场

  根据女生专业方向开拓女生就业市场是提高女大学生竞争力的关键。近年各类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开辟了就业渠道,但现有就业市场中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往往并非都适合女大学生就业,而一些用人单位即使碍于有关规定表面上不拒绝女大学生,但实际上女生基本上难以得到录用机会,这样就导致女大学生求职成本的浪费。同时,一些想招聘女生就业的用人单( )位在综合性就业市场上却招不到合意的人选,招聘效率不高。所以,有必要开拓和建设女生就业专门市场,为需要招聘女生的用人单位举办专场,不仅大大节约女生求职成本,提高成功率,也使企业的招聘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除了建设专门化女生就业实体市场外,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作用,为女生就业搭建无形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展示的便捷渠道,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而且为女大学生提供网络查询招聘信息、网上发布求职信息、网络面试等,是节约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四)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

  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就业压力的持续加大,根据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创业,就业竞争中另辟蹊径,也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近年女大学生创业现实来看,不少女生具有创业意向,如中华女子学院对本校女生所作调查显示,考虑过创业的女生近六成。然而,女大学生尽管有创业意向,但对创业这一领域却又显得陌生,亟待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注意把握两方面。

  一是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尤其对经常自觉不自觉被灌输追随意识的女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虽然目前有许多女大学生有创新的意向,但这种意向依然是模糊的,甚至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因此通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创新能力状况,对是否具备创业条件作理性思考,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把握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特点。女大学生由于专业分布、个人特点等因素影响,在创新需求上有自身特点,比如在创业形式上,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形式,其次才是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等其他形式。在创业领域方面,女大学生希望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及餐饮等第三产业领域创业的人最多。因此,在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扶持,才能更好地帮助女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邓金龙,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xx(7).

  柯羽.反思·扬弃·超越——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评价”江苏高教,20xx(5).

  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xx(3).

  侯典牧,王淼,在校女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需求调查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xx(1).

  张英.高职院校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

【大学生的就业报告】相关文章:

1.大学生实践报告就业

2.大学生暑假就业实践报告

3.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4.大学生素质与就业的调研报告

5.大学生的就业报告15篇

6.大学生毕业就业调查报告

7.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8.大学生暑假就业社会实践报告

上一篇:图书室自查报告 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规范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