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札观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札观乐》读后感 1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吴侯泰伯十九世孙,季札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艺术评论家,孔子的老师,司马迁的超级粉丝,季札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季札可谓是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帮。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代的主旅律。
历史如椽巨笔,常常在重要节点上,季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季札观乐》,最近读来,感触颇多。笔者穿越时空,通过文字,说出来以飨各位吴氏读者。
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鲁国是当时保存周朝文物较多,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因而季札特地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孔子也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周朝的文化,在那时人们心目中处于突出的地位。鲁国歌舞者做了精彩的演出,将季札观乐的经典收录下来,编入了春秋左传,流传后世。季札的思想也从此传下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对后人起着指导和警示作用。他始终都在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中庸生活态度。季札历来以匡扶正、安稳社稷为已任,这就是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具有着"不媚权、不媚俗的风骨,让人看到了真正的大家风范。他不但教你如何为人处事,还教你怎样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季札的精神,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价值观念是非的标准,是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季札观乐》这篇文章,记述了演出的顺序和季札的评论,反映了春秋时代艺术欣赏的水平和特点,且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趣,感触颇多。
演出约二十余首歌曲,全是《诗经》中的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大雅,小雅,颂。还跳了六种舞姿柔美的舞蹈。当余韵悠长的歌声唱响,让季札赞不绝口,他说:"渊乎广哉,美哉""美哉,泱泱",又说:"美哉,荡乎""美哉,风风乎"。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回味无穷,美不胜收的歌舞使季札心旷神怡!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更感兴趣,对炉火纯青的技巧,炫丽多彩的音色,非凡卓越的表演,让季札赞不绝口。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看边评,使在场的'鲁人敬焉!季札能辨别乐声正与邪,兴与衰,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征兆。
笔者认为,季札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场演出,把歌舞看作是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音乐舞蹈在季札眼里是礼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盛衰的反映。他从歌曲里能听出百姓的疾苦和怨恨,统治者的恐惧。季札在歌舞里看见了朝代的兴衰和先圣的伟大和德行。季札是思想界的先行者,是一位懂音乐的奇才,他对音乐舞蹈的理解之深,在当时乃至现代也不多见,说明季札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对音乐、舞蹈知识的渊博无人能及。不然怎么作出如此精辟的诠释。
春秋左传源远流长,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特别是关于音乐的古文本就不多,值得广大的吴氏宗亲读者一读。它词语优美,词汇丰富多彩是该文章的最大特点,对我们提高学习古文能力有所帮助。
季札在春秋时期非常有名,曾被孔子称赞为"至德之人"。他的渊博学识,特别是几次放弃王位继承权,而专注学术研究。季札让国、观乐、挂剑、守仁、救陈国这五个故事,已经脍炙人口两多年了。为此,无论我们所在何处,吴季札先贤的训诫与精神,让我们永生难忘。
《季札观乐》读后感 2
原来对古人常说的“礼乐治国”不甚理解,对于“礼”还可以理解,是规范制度;可对于“乐”,不就是音乐吗,怎么用来治国呢?直到读了《季札观周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先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季札是何人,为什么要特别记录他观乐这个事。季札,又叫公子札,别称延陵季子,后世多以此称之。是吴太伯的第十九世孙,是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太伯是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的哥哥,太伯知道父亲有意把首领位置传给三弟,但很为难,于是太伯便带着二弟一起出奔到吴地,并在此建立了吴国。所以吴太伯的仁孝一直儒家传颂。
季札此人品行高洁、是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文艺评论家。对权位淡漠,之前吴王寿梦死后,哥哥要让位于季札,推辞不受;后哥哥们一致实行兄终弟及的方式,要把位置传于他,三位哥哥都死后,他便逃了,还是不受王位。他的另一则有名的事例是,一次出使,遇到一位朋友喜欢他的宝剑,但朋友没有说,他看出来了,因为出使任务需要,所以也没给,打算回来时给对方。但当他回程时对方已经去逝了,但他还是把宝剑挂在对方坟墓上。因为在他心里,之已经把宝剑许给对方了。所以后世用“挂剑”来比喻某人品德高尚。
还富有远见卓识,访齐,与晏婴相友善,劝其纳邑与政以免祸,晏婴从之。使于郑,告诫子产以礼治国。适卫,敬蘧瑗、史鳅等人,谓卫多君子,国未有患。适晋,预言晋国政权将落入韩、赵、魏三家之手。
才能出众,对诗乐有精深的分析,为各国贤士大夫所称誉。 其美学观点对后代美学,尤其是儒家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因此每到一处都要观其乐,一则以学习,二则以了解各国风情。所以这次到了鲁国,就请求观看周乐,因为鲁是周公的封国,所以鲁国对周的礼乐是保存较为完整的。
具体观了哪些乐就不在此赘述了,可自己查看。但从中理解了,乐的作用。古人说“礼以节制,乐以发和”,礼是用以约束和区别,是规范;而乐则是体现和、一致、愉悦的`一面。礼是从上层规范制定,影响下来的;而乐则是民风、民心、社会民众精神风貌的体现,所以古代流行采风,不但是艺术收集,更重要的是了解民风状态。
所以,从音乐中,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和民众的思想和精神风貌;从这些又可以知道社会的治理情况;从治理情况又可以看出管理者的水平、思想价值。圣人之能见微知著,可见一斑。而不论圣人的以礼乐察知治理,还是季札的观国观人,知其兴衰得失,这种深刻的洞察远见智慧,让人敬佩和景仰,也让人产生想学习和达到这种智慧的冲动。古人的智慧可谓大矣。
《季札观乐》读后感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古人们对《诗经》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时期曾经焚毁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上学期我们背过一首《诗经》里的一首诗叫《诗经·秦风·蒹葭》。全诗描绘了一个年轻人为了追求河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诗人用短短几十个字把这个情景精彩地描绘出来。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和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与希望。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中。那么和谐,那么执着,那么崇高,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上的灵魂。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滞不前,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古诗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留下的宝贵结晶,所以吕老师让我们多背一些古诗。
《季札观乐》读后感 4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季札观乐》读后感 5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
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季札观乐》读后感 6
《诗经和礼记》这篇文章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步是个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目。《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了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通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认识必需的文化素养。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不让家长和老师操心;也要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学习时更要抓紧时间,讲究效率。比如:在托管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校时间,最好在学校把作业全部完成,然后再干别的事情。在家也是一样,不要让家长催促,应该自觉主动地做到快速、认真、高效地完成作业,写完就可以安心地去玩。
《季札观乐》读后感 7
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应该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孟子说过:“养老尊贤,俊杰在位,那么有庆。”可以看出古代的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老人们阅历深,见文广,劳动时间长,对社会奉献大,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再加上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多帮助老人,为老人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我们要承当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每个家庭的温暖能促进我们的社会团结,怀着这样的.习惯,到了社会上我们自然就会懂得端正姿态,尊重长官,尊重长者。
像这样需要我们自己注意的细节实在太多太多了,说不尽也道不完。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着这样一颗恭敬好学的态度,自然能使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处变不惊。看了这本书后至少对于我来说提醒了我要多加一份思考,防止失礼。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然而却足以催促我凡事多加一颗有“礼”的心,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这些礼节,小那么足以个人事业成就的必备条件,大那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表现。
《礼记》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
《季札观乐》读后感 8
《诗经》一文主要讲:《诗经》原名《诗》,后汉代学者改称《诗经》、《诗三百首》。 《诗经》中的内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词。 《诗经》中的歌曲主要用作各种仪式、娱乐和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的一部分。后来,《诗经》成为贵族必备的文化素质。
读了《诗经》一文,感触良多。一看到“诗”字,我就想到了一首“抬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这首诗是一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抒发了他思乡之情。
从小,我就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妈妈经常教我背诗,让我多说话。也许是那时我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上小学后,我接触和背诵的诗歌更多了。有《水调歌头》、《望天门山》、《马说》、《爱恋说》等各种题材的诗作。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卢老师刚才给我们介绍的《木兰诗》。
《花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名叫花木兰的柔弱少女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每当我背诵“爷爷无大儿,木兰无兄长,愿做市里鞍马,从此为爷爷招兵买马”的诗句。当我吟诵这首诗时,我能感受到木兰在军队中主动为父亲效力的孝心,这让我非常钦佩。可每每背诵“辞别父母,夜宿黄河边,不闻父母唤女声,却闻黄河声”的`诗句。我又觉得很难过。我能感觉到,木兰这个柔弱的女人,为父从军,一定很危险,所以时常思念父母。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义,这就是我对诗歌感兴趣的地方。
孔子说:“不学《诗》,不能言。”所以我以后要多读古诗词,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长大做人。
《季札观乐》读后感 9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xx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礼记读后感。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xx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xx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xx和历史xx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
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学习是有一定规律xx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季札观乐》读后感 1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称为《诗》,被汉代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它的内容原来是歌典的歌词。《诗经》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经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诗经和礼记》让我明白了好书(好的知识)会被后人一直流传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帮助后代人了解前代人的发展历程。
我觉得吕老师教我们画思维导图既帮助我们很快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描写事物的词语和文章的'写作方法;还能帮我们快速写作文,写作文时先画出导图,看着导图,联想细节,给作文添枝加叶完成作文。妈妈说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会让我受用终生,可以让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条不紊,更有计划性,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一直延续。我喜欢吕老师教我们的这种学习方法。
- 相关推荐
【《季札观乐》读后感】相关文章: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09-20
《季札赠剑》阅读答案11-14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最新11-18
杂札作文02-28
《或然》——华札作文12-15
《改札口》的诗歌06-30
四季的交响乐作文01-28
李商隐《观灯乐行》10-19
四季的“喜、怒、哀、乐”_650字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