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2021-04-21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1

  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数量之多,经典之多,戏曲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因此,在拜读完《牡丹亭》以后,我又马不停蹄的借来了《西厢记》进行研读。研读并不过半,却要写读书笔记了,害怕有些人看了之后又嘲笑说不过是应付任务,我还是解释一下,此篇读后感只是个人之拙见,还请见谅。

  版本介绍:《西厢记》 王实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北京第1版。这个版本是横排简体的版本,虽然可能缺乏竖排繁体的风韵和优雅,但是仍不能盖过经典饱经风霜的清香。

  其实《西厢记》的故事雏形最早是出现在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里,而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以元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提笔写下的。小说中的穷书生张生起先疯狂且热烈的追求着崔莺莺小姐,却在仕途利益面前低头,最终娶了另一高门下的女子,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在《西厢记》中,作者是以张生和莺莺的故事为主线,但是结局一改张生负心汉的形象,改为了两人得以终成眷属,这也体现出了王实甫内心中对爱情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和情感的希望和期盼。

  《西厢记》的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展开的。张生是一个赴京赶考的穷书生,而相较之下,崔莺莺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崔相国家的千金,本是门不当户不对,是一对连上天都不眷恋的男女。但是从张生开始,两个人都不甘屈于命运。两人一见钟情,张生看崔莺莺看的神魂颠倒,六神无主,不禁感慨“我死也!”;而崔莺莺在与张生吟诗对唱之后,心生情感,说道“昨宵个锦囊佳制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谁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但是现实总是残酷,本有一个机会若张生能够献策解孙飞虎之围,夫人便让张生娶莺莺为妻,但是夫人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让两人以兄妹相称。两人伤心难过,但是情难却,每晚弹琴诉心意,最后竟两人或是神情恍惚,或是病卧在床。而莺莺的贴身女婢红娘为两人向夫人求情,最终夫人心软,答应若是张生赴京考取功名便成全两人。张生考取状元,但此时郑家少年郑恒来向莺莺求亲,并说谎说张生已经另娶高门。就在郑恒和莺莺就要拜堂之时,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迎娶莺莺,郑恒则灰溜溜离开,两人终成眷属。

  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中,其实两人各有时代和人性的缺陷,并不如此完美。张生生来一个多情种,一开始看到莺莺时就不停称赞“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面对莺莺的奴婢红娘的时候,竟也说“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这样实在不妥。而莺莺其实也并不全然大家闺秀,她端着相国家千金的架子,喜欢张生不愿说出来,还虚伪假装的试图掩盖自己的情感,实在让人难以捉摸。

  而在整篇《西厢记》看下来,作者试图在通过故事的娓娓道来,抒发出自己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门当户对习俗的不满和控诉,用崔莺莺和张生两人向命运的反抗,最终两人在一起了的情节,和一开始就由于地位高低排斥张生的相国夫人作对比,由此更突出了对青年男女恋爱自由的追捧。而故事虽有诸多坎坷,但是能够看出来,张生最终考取状元,并与莺莺双宿双飞,作者其实是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期望。无论是后世的《牡丹亭》还是《金瓶梅》,爱情总是一路的阻碍和荆棘,《金瓶梅》中,几个女人甚至为了对爱情和利益的欲望勾心斗角,丑陋不堪。而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两人即使爱情被阻,仍能以琴声传情;即使张生病倒,两人还能够见面甚至幽会。所以我认为相较之下《西厢记》更能够体现出的是作者的希望和期盼。

  至于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肾上腺激素冲昏了头脑,趋之若鹜根本不具任何理智,但青春何妨不该疯狂一把呢?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吧。

  西厢记读后感2

  《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感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思考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如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更是十分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完美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感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一样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透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带给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内含同情的嘲笑。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感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贴合于浪漫的感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西厢记》中,催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感情,并且一向对张生抱有好感。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感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但是,她最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感情的主动追求。

  红娘在《西厢记》中成为全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角。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感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她代表着健康的性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必须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思考的。

  我觉得,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咱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咱们能够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厢记读后感3

  古往今来,最真的是亲情,最深的是友情,最琢磨不透的是爱情。

  爱情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但是王仕普的《明月三五夜》让我明白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年轻男女的憨直之爱。我钦佩他们敢于反对封建势力。

  刚看《西厢记》的时候只是个假名,元杂剧大结局。看完之后,我后悔了。我觉得无聊,不想再读一遍,就扔在一边了。后来收拾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心血来潮就开始看。看完之后,我得出一个道理——。什么是好书,什么是耐久书。

  这本书修辞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细腻,让人爱不释手。亭子的告别,属于我最爱的。歌曲多愁善感,优美动听,语气婉转动听。把盈盈的哀怨和恨意表现到极致,让全文充满一种淡淡的说不出的哀怨。

  此折主要描写盈盈告别张生时的情景,以及离别后的焦灼感。这个折不仅好看,还借了很多曲子。“蓝天,黄花,西风紧,北雁南飞。黎明来临,霜林中谁醉?总是泪流满面。”堪称其中最重要的作品。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地利用秋景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凸显了盈盈复杂的内心世界。两个问答下来,风景深深地脱离了人的主观色彩,磨砂的叶子如痴如醉。其实是脱离人的血液的。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时间和季节,又刻画了盈盈含泪的眼神,使离别更加伤感,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不止一个崔莺莺,众所周知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他们不怕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反抗,因为他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精神,为他们的梦想和抱负而奋斗。至于感情,我们还没到享受的年龄。

  西厢记读后感4

  《西厢记》是中国的经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为了爱情敢于反抗命运和封建制度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崔去世后,妻子郑和女儿把丈夫的灵柩送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住在合众府普救寺。崔莺莺和媒人去寺庙外面玩,碰巧遇到了学者张生。当张生看到盈盈英俊的外表时,他住在西楼,以便结识更多的人。

  张生从和尚那里得知莺莺小姐每天晚上都去花园烧香。他来到后花园,看着小姐烧香。张生每天晚上都努力学习,这感动了崔莺莺小姐。她立刻爱上了张生。

  反叛者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真正美丽,西方太真实”的能力。他率领五千大军,层层包围普救寺,限定老太太在三天之内交出莺莺作为他的“村妇”。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张圣贤用拖延兵力的战术稳住了孙飞虎,然后给杜征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出兵打退孙飞虎。崔太太却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使与结为兄弟姐妹,使与莺莺十分痛苦。

  自从那天听了钢琴,好几天没见盈盈了。张生得了相思病。趁着媒人来访,她让媒人给盈盈捎个口信。盈盈回信,让张圣岳下个月见她。晚上,盈盈在后花园弹琴。当张生听到钢琴声时,他急于见到这位年轻的女士,所以他进来了。盈盈看到他进来,责怪他行为不检,发誓再也不见他,这使张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盈盈以探病为名,到张与他幽会。

  张生考试得了一等奖,写信给盈盈报告这个好消息。这时,郑恒再次来到普救寺,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张生被魏尚书招为东床的好丈夫。于是,崔夫人再次向郑恒小姐承诺,决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结婚。结婚那天,回到江边,请杜元帅道喜。真相大白后,郑恒又羞又恨,张生和盈盈终于结婚了。

  看完这本书,我被为爱而战的英气深深打动。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患了相思病也从未放弃。可惜他们生活在封建王朝,受父母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但同时,他们也很幸福,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结婚了。

  西厢记读后感5

  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之后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述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该折不仅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超多的曲调。“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这两句不仅仅说明时刻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感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正因要实现自我的理想。咱们就应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我的梦想抱负而奋斗。至于感情,咱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西厢记读后感6

  假期,我发现了书橱里有一本书早已落满尘灰,拿起來擦了擦便读过起來。这本书称之为《西厢记》,看过后感受颇丰。对于《西厢记》的深奥社区论坛点评,先人、古代人、今者学家总说纷纭!我倒是只感觉此书倒真非常值得再看她几次!“黄山归来别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读罢该书,在浏览元稹的《莺莺传》感觉的确有点儿遗憾,以至于《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理应在该书之前读!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爱情融合都免不了遭受老天爷的妒忌,也免不了有一定的催人泪下的曲折,也在所难免有后代的传诵。对于結果是不是极致,那自是另当别论。我国从古至今大家的在潜意识中里都是有大团圆!就算是牛郎和织女,就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就算是白娘子与许官人!张生与崔莺莺也算作最后修得正果!

  张生的才与貌无可非议,崔莺莺那真是是极致,那就是自古以来以今全部天地小伙心中中的女人的化身为,压根儿便是“唯美意境”!莺莺的貌,很少说,只张生道——娇羞花解语,溫柔玉有香,我俩作相遇记不真娇样子,我只索手抵着牙儿渐渐地的想。其才情其家势,你也真是没有苛刻!也怪不得张生就算报考状元,都没有如郑恒常说为尚书女婿。或许女性给了诚心诚意,爱得愈深愈很容易心烦意乱,莺莺先是心动、思恋到最后的长亭送别中“碧云天,红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依依不舍,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到邮递张生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班管等物件,只不过忧虑他的心上人有“心怀不轨”的念头。呵,天底下到底又几个崔莺莺呢!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张崔二人终究是真爱的。无论是话剧表演还是小说电影,都必符合男才女貌,其状况都应是王室贵族,并并不是贝勒爷大少爷便是公子哥,或者公主小姐,呵,总而言之并并不是千钱也是有干金,要不什么耀眼明珠,总得来说场面要绚丽的。

  针对穷书生偶遇丽人,如《西厢记》或《柳梦梅》那也不是没可能,不容置疑的就是真情。话说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我认为他们肯定是前世种紅豆的,而且投胎转世之前行贿了柏拉图和维娜斯的!话题讨论返回《西厢记》实际上有句话是那么说的——大凡一个成功男人的身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要说张催二人感情背后的确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媒婆,它是不容置疑的!无论她们二人相逢相遇到相识这全部全过程,都抹不掉红娘的身影。对于老夫人、郑恒、孙飞虎那仅仅她们爱情的试金石!一部《西厢记》确实令人赞美王实甫的才气不一般。还一个——永老无分离,千古常完聚,愿普天下多情的都变为眷属!我谢谢这些尘灰让是我机遇见到《西厢记》这部好书。

  西厢记读后感7

  古往今来,最真实的是亲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爱情。

  爱情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的。但王实浦的《西厢记》让我理解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他们敢于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行为令我敬佩万分。

  初读《西厢记》时,只因一个虚名,元杂剧压轴之作。读了之后我便后悔了,觉的枯燥无味无心再读,于是我就把它弃掷一旁。后来我收拾书本时发现了它,一时兴起便有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真理——什么是好书,就是耐读的书。

  该书辞藻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精湛,令人爱不释手。长亭送别这一出是我最最喜欢的,该曲曲情凄婉缠绵,辞句清丽俊秀,声调婉转秀美。将莺莺的离愁别恨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和无法言说的哀愁。

  该折主要描写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以及分手后莺莺的伤别后忧虑的感受。该折不仅词句优美,还借用了大量的曲调。“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堪称为当中的压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后两句一问一答,使得景物深含离人的主观色彩,经霜树叶如痴如醉,其实那是离人的血染就的。这两句不仅说明时间季节,更是绘出莺莺的泪眼之情态,将离别之情描绘的更为凄切,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又何止一个崔莺莺,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她们不畏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学习她们这种执着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抱负而奋斗。至于感情,我们还没有到享受它的年龄。

  西厢记读后感8

  明代贾仲名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最近总算是认认真真地再次读了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古典戏曲宝库中的巨星。相信对于《西厢记》我们都不陌生,以往读西厢总是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与智慧。起初我接触的是《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莺莺传》这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曾赚取了我不少泪水,直到后来接触这追求自由爱情的《西厢记》之后便再也止不住对她的喜爱。《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情节的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的环环相扣,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第一遍看她便觉得她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再看她时我便深深迷恋上了她曲白相生、雅俗共赏的语言。

  元杂剧分为本色和文采两派,本色派以朴素自然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璨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而《西厢记》则是神奇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成就了曲白相生、雅俗相间的语言特色。

  我们看西厢记的第二本第三折:

  [雁儿落]荆棘剌怎动那,死没腾无回豁,措支剌不对答,软兀剌难存坐!

  作者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刻画出张生的震惊之态,无措全然表现出来。“荆棘剌怎动那”意为惊得我不能动弹,是当时的口语,高文秀在《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中写道:“唬得荆棘律的胆战心惊。”“死没腾”也是当时的口语化词汇,意思是蒙住,痴呆无生气的样子,而“回豁”指的是回和,反映,王伯良曰:“回和,亦酬答之意。马东篱《黄粱梦》:‘禁声的休回和。’”无回和写出了当时张生面无表情,毫无反应的神色。一个回转“措支剌”写出了张生慌张失态,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张生的心情,退了贼兵之后,原本可以和心爱的莺莺小姐终成眷属,却不想毫无征兆的面对与心上人成为兄妹的事实,事情出乎意料的发展令张生傻了眼,更是慌了神。王实甫选用了当时的白话口语,描绘了当时紧张的宴会场景,使张生痴呆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让读者有清晰的画面立体感,也是西厢记语言原滋原味的表现。剧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实甫总是可以写着简简单单的语言,却是将褒贬全融在幽默诙谐的情趣之中了。又如四本二折[斗鹤鹊][紫花儿序][金蕉叶][秃厮儿]等曲里,出现了好多成语“天长地久”、“戴月披星”、“巧语花言”、“行监坐守”、“燕侣莺俦”,同时插上了许多当时的口语谚语如“将没做有”、“牵头”、“胡行乱走”、“心意两相投”、“得好休,便好休”、“何必苦追求”、“女大不中留”等,这些都是流行与当时人们的口头俗语,既通俗浅白,有自然贴切。想我们写文章时往往注重优美华丽的词藻,没错美丽的语言是比较容易吸引读者,可是原滋原味也可以把平朴的语言烧出香味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他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一章中也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又说:“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所以说语言的质朴本色有着它自己无可替代的魅力。正是《西厢记》让我真正见识到了朴质的语言的震撼力。回想以往的自己总是在“咬文嚼字”,我的文章总像是用优美的语言堆砌起来的城堡,可是却是空空荡荡,并没有实质的内容,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当然《西厢记》感染我的并不只是仅仅是自然的语言,也有着华丽的诗篇。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郭沫若也曾经说过:“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曲性的高度统一。而《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剧中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是分不开的。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不得不说王实甫是制作词曲的圣手,《西相记》善于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形成自己秀美华丽的语言风格。这点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折充分表现了王实甫“文采派”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它既熔铸了古典诗词的清词丽句,推陈出新,自然贴切,又吸收和提炼了民间口语,把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作品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声写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想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轶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是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转变过来的,改写得自然恰贴,不见斧痕。

  如:[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再如:[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境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则从李清照词《武陵春》中脱出。

  相信没有人不感慨王实甫的文学功底,再读西厢时,我不自觉地想要背下其中经典的语句,可是我却发现句句经典,字字珠玑。

  读过西厢,看过西厢,想着西厢,念着西厢,不如再遇西厢。

  西厢记读后感9

  说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个想到的是崔莺莺,最能看出作者艺术功力深厚的也是崔莺莺。别林斯基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实用性感染读者,让读者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就像是活生生的人,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用红娘反映出来。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顾长风,那么崔莺莺属于幽林的性格,细腻而有意味,温柔而安静。崔莺莺是元杂剧作家心中反映人民民主思想的产物。她一出生,就成为封建社会无数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时,她也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可以说,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学术界基本认同《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而暧昧的说法,展示了《西厢记》主题中人们的困境,也揭示了人们需要重新理解《西厢记》的主题。从恋爱到结婚,崔莺莺和张勋经历了一个在“礼仪”的束缚中挣扎,突破“礼仪”的束缚,最终结婚,即回归“礼仪”的过程。

  你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句话中的美,并且慢慢地享受这种美.

【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相关文章:

1.西厢记读后感(通用6篇)

2.《西厢记》读后感范文(通用22篇)

3.西厢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4.西厢记读后感

5.《西厢记》读后感

6.西厢记读后感500字(通用5篇)

7.西厢记读后感例文

8.名著西厢记读后感

上一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下一篇:核舟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