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感

2021-01-05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感1

  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全书皆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此书是我好友半年前推荐的,可我一向对悲剧有抵触情绪,所以一直没看。直到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乌克兰建“金钟罩” 欲“封印”切尔诺贝利。当地时间11月29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覆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新安全保护罩完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金属装置,高108米、重36000吨,重量约为埃菲尔铁塔的四倍。该装置造价16亿美元(约合110亿人民币),将取代苏联30年前建造的“石棺”。什么样的灾难让人们在其发生30年后任心有余悸,不惜花费重金“封印”它呢?!

  终于翻开此书,满篇皆是“悲鸣”。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核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核灾难之一。阿列克谢耶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书中作者不加任何修饰,只将这些访谈以受访者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读者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纽约时报》曾推荐此书“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忍又奇异,清冷而孤绝的切尔诺贝利,层层石棺下,放射性物质极缓慢地走向半衰期。而被留下的人们、动物和植物,仅只能顺应着命运,慢慢走向无可逃避的死亡。那一夜,对切尔诺贝利人来说,是三百六十五颗原子弹的爆炸,土地承受污染,生命与希望被放逐殆尽。人们是无力离开的。在愤怒、愚昧、英勇及伤亡的真实纪录下,绽放着彷若世界末日的童话。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天灾还是人祸,人类从不缺少灾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所以不必焦虑,只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只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既不消极避世亦不杞人忧天,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确实有太多的自欺欺人:等怎样就好了(或是升学、或是就业、或是结婚)!可是我现在明白了:不会生活的人等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好。好的生活不是等考完学或买完房就来了,好的生活是当下!就是此时此刻!

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感2

  “切尔诺贝利是最可怕的战争,你无处可躲,地下、水里、空中都躲不掉。”

  “为什么每个人都对切尔诺贝利保持沉默?你觉得那是意外吗?如果我们战胜切尔诺贝利,人们就会谈论、书写它,但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意义,无法把它放入人类的经验或时间的框架中。所以怎样比较好?记得还是遗忘?”

  “我不说话,因为没有人用我可以回答的方式或用我的`语言跟我说话。没有人明白我从什么地方回来,而且我什么也不能讲。”

  30年前的4月26日凌晨,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产生的辐射线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总和的100倍。

  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清理人”妻子,被迫撤离出世代居住的家园的老人,被排斥奚落的年幼孩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老兵,苏联政府坚定的捍卫者,奔走于说出真相却被当局威胁的物理研究所主任……30年后,他们终于发出声音,让我们听到的,是被遗忘的历史与被抛弃的未来,被习惯的现实与被嫌弃的过往,被淹没的真相与被掩埋的罪孽。

  原子能和煤炭一样安全,人们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于是事故发生时,反应炉附近的居民纷纷站到高桥上欣赏漫天的绚丽烟火;事故发生后,当局对民众宣称只不过是普通的爆炸,需要派出50万“清理人”融毁反应堆核心时,人们自愿要求前往切尔诺贝利的信堆满了地方委员会书记的桌子。结果,这座反应炉埋葬了数十万死于辐射的青壮年,数百万疾病缠身平民的健康,还有生来畸形的几十万残障儿童。

  这些人,被称为“切尔诺贝利人”;这座桥,被称为“死亡之桥”。

  所有人都在自我麻痹,所有人都在等待上边的命令,所有官员担心的不是人民而是自己的地位,人们惧怕上级长官的程度更甚于原子。于是政府心安理得地欺骗民众,按吨计储备的浓缩碘原封不动,本可以用到20xx年的防毒面具一个也没少。当局成功避免了恐慌,他们选择遗忘,选择抛弃无辜平民,可是历史无法选择,历史会铭记。躺在门板上的清理人的垂死挣扎,隔离区的哀鸿遍野,是哀嚎还是控诉?真相的残酷,捅破了人性的玻璃纸。人类所能创造出来的最精致而残忍的折磨方式,叫做存活。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森林浓密,鲜花盛开,有麋鹿和鸟儿,却再也没有人回去居住了,田野与房屋布满灰尘,村子里一片死寂,这就是被抛弃的土地。不愿离开隔离区、“浑身都痛”的老太太说:“有时我太无聊了,还会哭出来。现在我只等待死亡,死亡不难,只是没有牧师来听我告解。”

  人们之所以急于掩盖切尔诺贝利的硝烟,是因为它的弥漫,带来的不仅仅是恐慌与无奈,还有偏见。阿富汗战争的幸存老兵说:“我们很孤单,我们在这里像陌生人,他们甚至把我们分开埋葬,好像我们是外星人。我觉得死在阿富汗还比较好,在阿富汗死掉是很正常的事,至少你可以理解。”我们无法责怪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无法评判当年把吸收了高辐射的母女拒之门外的冷漠是否奏效,更不需要驻足于对亡灵的哀悼,但我们不能对百万人生活的重心轻描淡写。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后记中的最后一句话:书中的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在记录着未来。通过读这本书,见证事件的真相,聆听亲历者的悲鸣,不再遗忘与抛弃。世界所受的创伤无法弥补,但我们可以杜绝历史的重演。

【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感】相关文章:

1.悲鸣散文

2.夏日里的悲鸣作文

3.作文:夏日里的悲鸣

4.春天的悲鸣作文850字

5.石头的悲鸣散文随笔

6.旋巫恶悲鸣诗歌

7.《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书笔记

8.读匆匆有感_读简爱有感

上一篇: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有感 下一篇:读《生命的掌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