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2022-06-17 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通用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

  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

  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3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三、谈静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4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5

  在现代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工作,学习越来越快速。虽然说这样的“高效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产,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让中国离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是一样的。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自己投入与别人相同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年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若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沉静的苦心和长久的热情,原是艺术创造、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如今却成了极为稀有的品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在第九封信里,是谈情与理。“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智的道德。”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边的人越少。

  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点情感,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7

  四十年代那个艰困的时代,朱先生是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英国诗歌,却擅长用中文的经书诗词去解释英诗的意象。而这本书是他二三十年代留欧8年中,为《中学生》刊物写的数篇稿件辑结而成。

  先生28岁留学爱丁堡大学修英国文学,也修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又到法国巴黎大学修文艺心理学,后又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修德文。先生是译过柏拉图,黑格尔的名满天下的学者,但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得如此平实诚恳,从读书作文升学社会责任以至于恋爱问作文题都以朋友的方式娓娓道来他的感受,不知不觉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去思考。

  我曾想,那样今日不知明日的战争年代,政府为什么还要公费送学生去研究文学哲学,又为什么还有先生那样不浮躁的学者在可以沉下心去做学问。大抵是坚信诗歌文学对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力量吧。

  薄薄一本,多次再版,应该只因为这是一本经过时代淘汰却巍然独存的书。40年代,《十二封信》被奉为青年的开窍之书,大半个世纪之后,对于现在的青年,甚至中年,依然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8

  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正处于青年的人们,有大好的青春时光,可以去尽情的读书。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当然,书是读不尽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要想成为终身学习的人,那就要不断的去读书。读书也应该读经典,从兴趣出发。

  这十二封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朱光潜心中的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潜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关于朱光潜的美学。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学,我曾经以为是深奥的,但是读完朱光潜讲的美学,觉得美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身边入手。由浅及深,不断向美学深处迈进。

  朱光潜也算是递进来讲的,从美学到创造到游戏到复制,带你去一点一点了解这个深奥的学说,最后再回归生活。

  我很喜欢最后谈美学的一章。我们生存于极速的时代,但是从未想过慢下来。希望我们也能慢一点,停下来,看看周围的时间,处处都是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9

  青年应该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这些天,我读了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章“误读书”,并且深有感触。

  信中写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在现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学时,人们剪贴出,用来上课的教科书的内容。但现代的青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形和有形的各种诱惑,如:手机、电脑、电视、小说、漫画、网络游戏……现在,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青年沉迷到网络之中,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抽点时间,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对自己的修养也会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现代,读书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要手机在手,随时随地可以阅读。但现在网络上充斥着的是各种“没营养”的垃圾书籍,嚼之有劲,而食之无味,更无法下咽,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所以你须要慎重选择,如朱光潜所说“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另外,书中也有教读书的方法: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需两遍。第一遍应快读,着眼在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要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应用笔记录纲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的思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有用的书,是一本青年不应该错过的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身边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话一般,诚恳真挚,亲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浅,很多的话读来虽然浅显易懂,但都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选取几封信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封,《谈读书》。读完这封信,不禁想了想过去的自己,空闲的时候还能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书,但稍微忙一点,就会将读书这件事置之脑后。不仅是看书,背单词,锻炼也是如此但扪心自问,再忙的日子,其实也能抽出时间完成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后。我们在大学正是吸收各种养分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时间,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封,《谈情与理》。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句话: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们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却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让我们置身事外看清某个东西,但感性更能让我们深入其中感受这个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与理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态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1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里的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3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一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每封书信,每个不同的话题,探讨读书。作文,升学选课等等,面对青少年的迷茫,他总是倾心尽力地给与忠告,亦师,亦友。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笑容和蔼,目光温和,眼里总含着笑;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不变的是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朱光潜先生给了读者青年一个满意的答复。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但好书应多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须慢读。”

  一本小书,十二封信。我知道,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会让我继续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4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5

  “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

  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青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6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7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书开篇写《谈读书》中,以劝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们从当下做起,培养阅读兴趣,时不我待,他说:“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忙里偷闲,这不难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谈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我想,当代青年应全面发展,而不该随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为我印证了这个观点,“时间是最好的导师”,这位导师为我们筛选出的书籍,是上等的优品,这是最扎实的阅读书籍。我们有部分父母,认为这些旧书、名著是唯一适合青年阅读的,我觉得不然,不应沉浸在这老套、陈旧的书籍中,这样无法跟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青年应放眼长远,选择性阅读部分当代火热的文学书籍,古今结合,才能深入心灵,找到这世界最好的解药。

  现实世界中,作文可谓青年人最头疼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读了《谈读书》,不妨读《谈作文》,相信你头顶的明灯必更添一丝光明。由于内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人生即随这时光流逝到处奔波,有迷惘的时刻,也有清醒的时刻。何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验,经得住风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还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说:“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愿你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正确的心灵,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8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9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1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04-01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1-28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2-1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5篇)05-12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读后感07-14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03-24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