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已经是大家不可或缺食品之一,而猪从哪来?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一定是不假思索的回口大骂:"还不如猪!"抛开猪作为一个动物的生物进化史以及在中国文化概念中所引申的各种意义不谈,单就目前现代社会中猪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免也作个简单的回顾:农民先会去找一头母种猪,然后再找一头公猪,交配后产下猪崽。猪崽的命运无外乎几种:一是直接被卖出去,而是养大后被卖出去,三是养大后变成新的母种猪,进行繁育。所以猪从哪里来的问题取决于三个要素:农民、母猪和公猪。动物世界的交配法则亘古不变,本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有了公猪和母猪自然就有了小猪,可是农民起什么作用呢?有了农民和公猪缺少母猪是肯定不能生出小猪的,有了农民和母猪,没有公猪,也生不出小猪,可有了母猪和公猪,没有农民,母猪和公猪就不可能在一起(农民伯伯都是将公猪和母猪分开圈养的),毕竟不是繁衍野猪,因为农民要控制交配所产生的结果的优劣以便他们变卖猪卖肉来换取其他的需要。看是一个很简单的连"猪"都会答的问题,其实组合起来结果并不简单,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解决猪的问题。纵观一球两极五洋七洲,对于猪肉的需求,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是最饥渴的,以致于猪肉的价格一跃成为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CPI指标的排头兵,所以猪的问题是历届中国政府所要考虑的民生乃至经济领域中的头等大事,改革前猪的问题如此,改革后猪的问题依然如此,既然猪的问题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又怎能仅仅只是一个"猪"的问题?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各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了中国。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些资本的催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资本的载体,外资公司便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中国经济领域。于是乎,那自然法则的一幕又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政府将原本在别的圈里(不同文化环境或者缺少饲料)发展的外资公司"牵"进来,与本地"圈养"的工厂(当时大部分企业还称之为工厂,因为是国有性质)进行"交配","生"下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这样的法则在中国各地迅速而广泛的以相同的方式演绎着,外资公司和各种"皮质"、各种"毛色"以及各种充满浓郁地方"体味"的"圈养"工厂"交配"着,生下了很多"猪崽"式合资企业。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政府却没有看到合资企业的这些"猪崽"们成长为可以交配的"母猪",反而都一一夭折了,尤其在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饲料"紧张的年代,夭折的就更快。而外资公司这头健硕的"母猪"却没有一个饿死的。其实,仅从一个朴素的农民意识角度上来分析,当饲料缺乏时,肯定是要牺牲"小猪"的性命来保证"母猪"的生存。"母猪"是不能够被饿死的,这样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可即便是"饲料"充足的时候,"母猪"也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更何况是一只聪明的"母猪",是不可能培养猪崽成为自己的'替代者,"母猪"给"猪崽"断奶的事件比比皆是。否则,"母猪"就吃不到"农民"喂的饲料了。更可怕的是,当"母猪"觉醒了(可能是饲料吃饱了),要离开猪圈的时候,就开始讨厌这样的"交配"生活并也开始讨厌政府给他们安排的"猪圈",不愿意再和本地工厂进行"交配"了,那么,中国经济该何如?只能是大量的"猪崽"企业纷纷关门,留给"农民"的是即不能变成"母猪"也不能变成"公猪"出售的猪崽的"尸体"。于是,猪肉(CPI)真的涨价了,而饲料的采购量(PMI)却大大的减少。
经济学领域的各种高深的知识确实不懂,单借文化一隅苦心思辨: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母猪"?这兴许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关吧,太多文化上的强势造成了我们"公猪式"的思维模式,拥有太多辉煌的过去真的就意味着拥有更多辉煌的现在吗?一直奉承着孔孟之道的文化又如何指导者现代经济的思维,礼数之教固然重要,可吃饭穿衣更是礼数之根本。阴谋论、强国论、东方不败论等泛滥于国世,几本书,几个案例激荡着无数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鼓手、号手,摇旗呐喊,一定很壮观,此时,可那怎么能说是壮观呢?那是相当的"壮观"!民族的崛起了吗?我们可以对"母猪"说不了吗?再激起壮观的波澜了吗?未然,这样的历史渊源和所谓的雄心壮志所注定的文化理念是断然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太乐意扮演公猪的角色而不愿意充当像母猪一样处于被支配的角色,太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可甚至是膜拜了,这样的文化理念我是没有看出来有什么优势性存在反倒让人越来越觉得这是明显的一种劣根性:"公猪"式的雄性文化。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作了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他自己也变成了那片土,那只猪…."可是,我们的"农民"连那只"猪"也不会养了,因为全国正在搞农村城镇化建设,他可能是想尽快洗去身上养"猪"的味道吧…
感慨吧.我们要自己成为母猪.然后在成为农夫.
【《母猪的觉醒》读后感】相关文章:
觉醒读后感01-09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03-18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1-04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07-07
AI觉醒读后感08-21
觉醒07-23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范文04-16
关于《设计的觉醒》读后感06-11
《认知觉醒》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