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 实验、 猜测 、验证 、推理与交流。”而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本文试以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 当堂汇报——让学生提出问题。
[片段一]
课前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借阅情况,要求管理图书的学生作一些记录。
师:听说大家最近借了许多书,是吗?请我们班图书管理员给大家汇报一下昨天的图书借阅情况。
生:我们班图书角共有图书95本,昨天,上午借出20本,下午借出25本。
师:根据这些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上午比下午多借出多少本?
生:下午比上午少借出多少本?
师:谁能解决这些问题?(生解答)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本?
师:奥!前面几个问题我们以前曾经解决过,都学会了。这几个问题和茄子老师提的一样,真不简单。(点击出示问题)。
师:还剩下多少本,该怎样求呢?请大家试试看------
学生解答多种方法,老师结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了什么,并进行了对比。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个片断利用学生熟悉的借书情境,让学生“当场汇报”借阅图书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永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呈现方式简单而朴实,从学生身边出发,从经历的事情出发,引出问题,显得自然而无做作之嫌。
二、当场设计——让学生经历过程。
[片段二]
师:今天,我把你们的好朋友带来了!(分别出示蓝猫、白雪公主、皮卡丘个卡通人员)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想一想,告诉小组内同学。
生:我喜欢蓝猫。
生:我喜欢皮卡丘……
师:这样吧,我们来统计一下。(出示下表,当场输入数据)
全班学生人数 喜欢蓝猫的人数 喜欢白雪公主人数 喜欢皮丘的人数
3685
师:(喜欢皮卡丘的同学较多)谁能帮老师把喜欢皮卡丘的人数计算出来?
生:我用全班人数分别减去喜欢蓝猫和白雪公主的人数就行了。
列式是:36 -8 -5 =23(人)
生:我想先求出喜欢蓝猫和白雪公主的共有多少人,再用全班的人数减去和就行了。
列式是:36 -(8 + 5)=23(人)。
师:真不简单,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再请喜欢皮卡丘的小朋友站起来,数数看是不是23人。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进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教者采用了“当场统计”的方式,让学生选喜欢的卡通人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巧妙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呈现方式,发生在学生身边。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显得死套类型。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交流。
[片段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购物场景:蓝猫和皮卡丘到商店买玩具,货架上有玩具机器人(30元)、玩具汽车(22元)、布娃娃(8元)、玩具狗(17元),先是蓝猫拿出50元钱要买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玩具狗,售货员山羊阿姨问:我该找给它多少钱呢?
师:谁能帮山羊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算出机器人和布娃娃的和,再用50元减就行了。
算式是:50-(30+17)=3(元)
生:我可以用50元分别减去机器人和布娃娃的价钱就行了
算式是:50-30-17=3(元)
师:(点击皮卡丘)说出:只带30元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谁能帮皮卡丘选哪两件玩具,要说出理由哟。
生:我选布娃娃和小汽车。因为这两种价钱加起来正好30元,就不要再找钱了。
生:我想先布娃娃和玩具狗,因为这两种加起来比30元少,只要找5元钱。
师:真棒!是的,我们平常买东西时,一般先算出所买物品共用去多少钱。
[片段四]
多媒体出示一学生在操场活动的场景。
师:仔细看一看,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拍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
师:他们分别有多少人呢?(边数边点击出示:拍球的有10人,踢毽子有4人,跳绳的男生15人,女生10人)
师:那么跑步的有多少人呢?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点击分别是分别三个学生说了三句话)
①. 跑马的比拍球和踢毽子的总数多6人。
②. 跑步的比跳绳的少3人。
③. 我们先来了28人,走了10人,又来了2人。
师:跑步的究竟有多少人呢?你能根据这些话,求出来吗?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我根据第一个跑步小朋友的话算的,列式是:4+10+6=20(人)。
师:先算的是什么?这里的总数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总数就是踢毽子与拍球的人数和,与跳绳的人数无关。我只要先把踢毽子和拍球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6就是跑步的人数。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列式:28-10+2=20(人)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还可以这样列式:28+2-10=20(人)。
……
师:真不简单!能根据这几句话,选用一些条件,都能算出了跑步的人数。小朋友真会观察,真会思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封闭、单纯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实施开发性、多元性的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以上两个片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创设了两个不同情境,却解决几个不同问题。第一个购物场景,不仅巩固前面知识,而且解决了购物时,一般要先算出“所买物品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显得独巨匠心。而对于“比总数多”“比总数少”“上下车”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者集中放在一个较大的运动场景之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抓糖果——让学生把实际问题“演”出来。
[片段五]
师:(出示一块糖和一盒糖)这是什么?猜这个盒里有多少块糖?
生:有30块。
生:有50块。
老师出示糖果盒背面“50块”字样。并抓糖果,让学生说老师的动作。
生:老师从50块糖里先抓出13块,又放进去20块。
师:现在盒里有多少块糖。会列出算式吗?
生:50-13+20=57(块)
师:你们能仿照老师刚才的动作,在小组内做一下。把抓的过程说出来 ,并列出算式。
(每个小组桌上有一些糖。让学生小组合作,抓糖果。说出过程,列算式。气氛热烈。)
生:我是先从30块糖里抓出8块,再抓出9块,还剩13块。
列式是:30-8-9=13(块)
生:我是先抓11块糖,放进了装有50块糖的盒子里,再抓走9块,现在盒里是52块。
列式是:11+50-9=52(块)
……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而“抓糖果”是学生经常经历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中呈现出来,却“演”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通过充分的说“演”的过程、说算式,感受了两步加减实际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显得和谐,而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
5
O
M
- 相关推荐
【《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整式的加减》的单元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3篇)11-07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03-13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