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22-06-13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要点:

1 在正确琉璃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对特殊含义的语言的理解。

2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如何让我们自己说话和写文章更有魅力。

3 收集精彩的格言警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开阔我们的视野。

1、诗 人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神奇和诗篇的美丽。

学习目标:

1、 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

4、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指导学习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 时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一、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诗人),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会想到学过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自主交流自学中的重点词句。

4、回答:作者笔下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⒈出示第一组诗。

⑴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⑵指名生谈感受。

⑶指导朗读:看到如此色彩丰富的画面,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⑷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板书:用文字)

⑸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诗人。

⑹、齐读课文1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⒉出示第二组诗。

⑴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⑵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⑶全班交流。

⑷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⑸朗读课文2自然段。

过渡: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⒊出示第三组诗。

⑴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

⑵小组讨论: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全班交流。

⑶师生齐读第3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五、练一练,试一试。

1、抄写生字词。

2、练笔:学当小诗人。

映衬:映照、衬托。

绚丽:灿烂美丽。

真谛:真实意义或道理。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一池碧水,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诗句:碧绿代指荷叶,白里透红写出了荷花的颜色。蔚蓝是写天空的色彩,银花白絮分别比喻小云朵和大云团,这两句诗就如两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诗人能用文字绘画出色彩缤纷的图画。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知道文字也能说话,能静也能动。“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斜阳当作人来描写,说它是“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将太阳下山的情景拟人化和诗意化了。“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是将人带饿心灵化成有翅膀的事物,使看不见的心灵形象化。

指导过程:(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学法指导

一、点评导入。

出示学生所写的诗句并邀请作者上台为大家朗读。

诗人是大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诗人是音乐家,他的笔是指挥棒,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诗人是魔术师,他的笔是魔棒,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化成事物。诗人还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精读细品、深入探究

1、诗人还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一读,并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全班交流。

⑴诗人是哲学家:教师引导学生在谈出自己体会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⑵诗人是文学家。当学生谈完体后板书。

板书:诗人是个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⑶你发现他们的不同了吗?作者为什么说诗人当然是文学家。

⑷诗人是如何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的不平凡的呢?

板书:吸收、观察、思考、尝试、锻炼。

⑸指名说说对这十个字的理解,难理解的词是:吸收)

3、齐读课文第6段。

三、回顾总结,巩固所学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真得是的吗?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我们肯吸收、肯观察、肯思考、肯尝试、肯锻炼,我们也能拥有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我们也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奏出悦耳的乐章,表演神奇的魔术,说出深刻的道理,也能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得不再平凡。

四、练一练。:

1、背诵课文

2、练笔:学当小诗人。

五、板书设计: 

抓住“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原来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这些都离不开文字,诗人的神奇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的神奇。诗人正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写下了那些美妙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说诗人是画家,因为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说诗人是音乐家,因为他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说诗人是魔术师,因为他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变成事物;说诗人是哲学家,因为他能用三言两语说出深刻的道理;说他是文学家,因为他能给文字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的文字变得不平凡。

学习反思

2 、语言的魅力

知识链接:

《语言的魅力》一课讲述了诗人让·彼浩勒用有魅力的语言帮助一位失明老人的事。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课文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12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复述课文。

3. 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说清语言的魅力所在,理解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在于以情动人。

4. 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能抓住课文中重点的词句,说清语言的魅力所在,理解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在于以情动人,打动人心;并练习写一句有美丽的语言。

学习难点:

对语言具有魅力的原因的感悟。

学习准备:

找一段关于“春”的资料片。

指导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 时

知识链接

一、教师指导: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贺知章
 东城见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语言怎么样?是的,这些语言很有吸引力,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语言:交流要运用口头语言、思考要依靠思维语言、写作要驾驭书面语言,即使做梦吧,也会运作潜意识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语言的魅力》这课。

2指名板书“魅力”,指名读。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鬼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教师板书)从总体上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课有魅力的语言指的内容。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三、学生自主学习。

1 说说本课中书写要注意的字。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完成小字作业。

四、试一试,练一练。

收集体现语言魅力的小故事。

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乞丐—生活没有着落,专靠向人要饭或要钱过活的人。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学法指导:

文中的外貌、神态描写:她衣衫褴褛,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表情木然。突出地表现出了老妇人生活的贫穷无助,令人长生同情之心。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 二课 时

学法指导

一、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方法提示:
①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②划、边读边动笔划出相关内容,感受深的地方请做批注。
③议、独立学习后可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动,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体会,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自由读,指名配乐读,全班配乐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练习为下面的图画配上有魅力的警示语。
(一幅是关于爱护花草的图,一幅是关于节约用水的图。)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有魅力的警示语并进行评价。
5、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三、板书设计:
   2 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无动于衷  变  产生同情
             淡淡一笑     解囊相助
              叹息       笑着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在木牌前加了“春天到了”,能激发人们对春天的美好记忆,使人们感受到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形成强烈地对比,从而激发起善良的人们的同情心,所以人们会来帮助这位老人。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作业提示:加点的词语可以让人体会到给老人施舍的人很多,既有有钱人,也有收入低微的小职员,他们都被木牌上的话语所感动而慷慨解囊。

3、书本里的蚂蚁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致的童话,写了一只蚂蚁被一个小姑娘夹进书本变成了一个会走路的字,它挺愿意做一个字,就带着那些沉闷的字,跳跳舞串串门,使那本旧书每天都编出新的故事来,小姑娘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字。理解“孤零零”“随手”“乐意”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进行复述。

3、学习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初步了解汉语语序在表达语义时的作用,做简单的语序变化练习。

学习重点:
   知道宵小蚂蚁住进旧书之后,发生了那些新奇有趣的事情。

学习难点:
   复述课文,使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 时

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一、质疑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大家读完这个课题后,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阅读第三课。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2学习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说)
4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这只小蚂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扁扁的了,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四、独立学习:
1学习“墙、零”等9个字。
2让学生多识记字形:

随手:顺手。在文中说明小蚂蚁来到书本是偶然的,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乐意:心甘情愿。

花蕊: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 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小蚂蚁,被小女孩无意间夹到了旧书里面,那么随后又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理解课文,读中领悟。

1、自由读课文的3—6自然段,思考:自从小蚂蚁住进旧书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3、指导朗读:小蚂蚁非常乐意做一个字的,而且它在那本很旧的书里,到处跑来跑去。其他的字也学着它跳跳舞、串串门。它们多快乐呀!

那么现在我就请三位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看看你能将小蚂蚁和书本里的字的快乐读出来吗?

(体会小蚂蚁的乐意、字的醒悟。注意旁白部分对小蚂蚁描写的朗读。——体会“会走路的字”)

4、在小蚂蚁的感染下,旧书里的字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本书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学生适当进行个人的想象)

5、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7—12自然段。旧书里都是“会走路的字”以后,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呢?

(学生介绍)

6、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小姑娘被这本旧书吸引了呢?

(读课文8—9两段,抓住“一口气”、“忍不住”,来指导朗读。)

一本已经放了很久的旧书,小姑娘为什么会第一天、第二天……、“一口气”、“忍不住”的读呢?

默读课文第10—12段。

三、指导复述课文。

学习反思:

古诗诵读 田园四时杂兴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学习重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体含义。

学习准备:

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学习时数:一课时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 时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

1“杂兴”:一般解释为“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在田间锄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不知道。
6. 供:从事,参加。
7.傍:靠近。
8.桑阴:桑树的树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肥:指果肉肥厚。2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3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4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5蛱(jiá)蝶:蝴蝶。 6菜花:油菜花。
7惟有:只有。 8无:没有。
9傍:靠近。

[今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一)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文字的演变的词。

2、引导学生认识有关描写文学创作的词语,体会。

3、读名言,激发学生爱书的情感,思考的习惯。

4、读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字很丰富,要仔细辨认。

5、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了解反问句的用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特点,知道辨别多义词的用法。

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汉字的资料。

学习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 时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一、认一认,想一想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同桌检查词语,正音。

3、动脑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教师通过电脑展示图片。

二、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选择喜欢的词语大声朗读。

3、说说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

字斟句酌:形容说话和写作的态度慎重。

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味。

一气呵成:比与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4、齐读词语。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读格言。

2、背诵并积累。

3、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书和知识的格言。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竹简:是中国最古老的图书形式之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是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成语“学富五车”其实就指五车竹简书。【zdic.net 漢 典 網】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造纸术: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学习反思: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 时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

一、 读一读

1、自由朗读短文。

2、读完短文后,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

3、结合生气,老师讲解:我国的文字很丰富,要仔细辨别。只有正确地理解它们的意义,才能准确地运用。同一个词,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和意思。

4、学生补充多义词的例子。

二、探究与发现

1、读一读句子。

2、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3、结合例句,教师讲解:反问句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

4、学生练习,从书本中找到这样的句子。

学习反思: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三课 时

习作一 我喜欢的歌

学习目标:

1、以“我喜欢的歌”为内容,开放性地自由习作。

2、以写清楚、写明白自己的想法为目的,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先将自己喜欢的歌词抄写出来,激情朗诵诗歌,放声歌唱歌曲,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学生思考:

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你是什么时候会唱这首歌的?

你常常在什么情况下唱这首歌?

唱这首歌会让你想到什么?

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三、教师点拨本次习作重点:

1、 要写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哪首歌曲,是一支怎样的歌?

2、 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喜欢唱这首歌?

3、 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唱这首歌时的感受、想象到的情景。

四、学生习作。

五、将习作读给老师或同学听,请别人提意见。

六、学生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习反思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案

第二单元要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赞哦西欧阅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4 儿童和平条约

知识链接: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聚集在美国纽约法拉兴草坪公园,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在“儿童和平条约”上签字。这个条约表达了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多音字“给”的读音。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条约、宣告、憎恨、饥饿、共享、给予,彩虹、不朽、探索、恐惧、悲伤,无家可归。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同学们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习重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

学习难点:

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学习准备:查找有关刘玉玲的资料

学习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学习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课题时,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和平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愿望,那么在作者眼中和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把课文读通顺。

2、认读生字词。指导给是多音字。单用时读gei。憎是平舌音,又是后鼻音。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小组合作自由合作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

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进行,让学生说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存在战争、饥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使学生们感受到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练一练:

写一篇读后感

刘玉玲:石家庄井陉人,是“手拉手”活动的创始人。曾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和美国总统,呼吁世界和平。

宣告:宣布。

憎恨:厌恶痛恨。

不朽:永不磨灭。

学习反思: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都说了些什么?从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意见,在班上集中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3、儿童和平条约中的小朋友讨厌战争,渴望美好的生活,你们也和他们一样热爱和平,那么让我们大声来朗读课文吧!让我们读出小朋友们心中的渴望。

、试一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读,体会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说一说,儿童和平公约有些什么内容。

讨论: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部分(1-4自然段),用事例丰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展示全世界少年儿童签订《儿童和平条约》的原因。感受战争灾难,对破坏、疾病、饥饿、恐惧和无家可归等有形象的认识。

第二部分(5-9自然段),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对没有战争的和平环境产生美好的憧憬。特别是形象理解了食物、空气、水人类生存之必需之外,抓住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提高大家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没有战争,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第三部分(10自然段),结合讨论“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使学生的美好愿望与现实结合起来,使每个同学都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板书设计:

儿童和平条约
         没有战争、破坏、仇恨
         共享大自然的恩惠
         共创美好的生活

5 太阳,你好!

知识链接:

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童话。太阳行走天上,时时关注我们人类世界,给我们世界上的每个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公平公正的对待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尤其是儿童。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花草虫鱼,没有人类,没有可爱的世界,太阳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字。能结合课文,理解以下词语:融化、哗哗、流淌、山颠、滋润、寄托。

2、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6自然段。

4、能从文章中体会到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想向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5、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感受太阳的平等和博爱。

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在读中品味语句,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进一步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体会这样的语句的优点。

学习准备: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创设情境,揭题。

课件演示:太阳微笑着缓缓行走在天上

同学们,谁在向我们微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太阳打个招呼。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案设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你认识到哪些字词?你是怎么认识的?组词

3、把这些字再带到课文里还会读吗?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文,正音。

5、再次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件什么事?(指导述说要简要)

6、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呢?(太阳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太阳最爱我们?“当阳光滋润了鸟儿的歌喉,鸟儿就把自己满心的爱,都注入赞美大自然的歌唱。”“因为他知道在小朋友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理想和希望。”)

三、感悟品味:

1、太阳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它很爱孩子们?

2、结合学生的表述指导朗读,加强感情的渲染。

3、选择合作伙伴和喜欢的朗读形式读。(也可师生合作)

4、质疑:“当阳光和温暖滋润了鸟儿的歌喉,他们把自己满心的爱都注入了

赞美大自然的歌唱。”(①鼓励学生自己读书解决这句话在讲什么?②倾听鸟叫声,说说你听到小鸟在唱什么?)

5、太阳最爱小朋友,你能对太阳说几句问候和感谢的话吗?

四:指导书写。

融 巅 微 候 喉

山巅:山的最高处。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种事物上。

学法指导:

抓住第2到6自然段的词语进行品味,体会太阳对小朋友的爱。

如: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太阳在天上行走,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说的故事最多了,他知道的事情最多了。这句排比概括的写出了太阳见多识广,什么都知道,暗示了太阳最了解小朋友的愿望。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最了解我们,他知道我们的希望,知道我们的理想。

二、细读品味: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阳很爱我们?

1读好“你好,太阳”。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2倾听太阳的话。

三、引读背诵。

在基本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以后,可以用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背诵的规律,提高背诵的效率。

如:师:太阳在天上行走,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说的故事最多了,他知道的事情最多了。他知道小朋友喜欢到河边游玩,

生:就发出光,送来温暖,叫草木苏醒、发芽,让大地铺满了绿,活跃起新的生命。

师:他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到树林里游玩,

…………

四、课堂拓展,学案设计,试一试:

(1)小朋友还喜欢什么,把它画下来,写下来告诉太阳。

太阳知道小朋友们喜欢 ,就发出光来,放出温暖 来, 。

(2)想象,说话练习。(回顾全文,使精神和语言达到同构共生。)太阳微笑着行走在天上,他在笑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太阳看到小朋友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人们的生活那么幸福,世界那么美好!他怎能不高兴呢?太阳永远永远地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孩子们,让我们也跟太阳问声好!

学法指导:

排比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生动。

学习反思:

板书设计:

6 检 阅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理解并积累词语:检阅、讨论、商量、棘手、俱乐部、截肢、劝、隆重,鸦雀无声、情不自禁、人山人海、成千上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读文解题,感知全文

1.板书课题:检阅 试问学生:什么是“检阅”?
2.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检阅。
3.交流: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检阅”了吗?
4.出示插图,看这就是在七月,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举行的一次检阅流行。
  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文中有关描写检阅隆重场面的句子。
  随机读词:博莱克截肢拄拐等,了解博莱克
二、再读课文,了解故事
  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队员们发生了什么事?
2.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捡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在交流中随机指名读相关段落,及时正音,如:鸦雀无声 羡慕 沉默的局面 情不自禁等。

三、走进故事,品味语言
  在这一次盛大的检阅中,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以他们出色的表现博得了观众的称赞,他们是这样说的: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观众为什么称赞他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队伍走得整齐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你想说什么呢?(我知道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但依然走得很好。)
大家都想表达这一个意思,对么?好。下面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去体验一下,他“棒”在何处。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展示给大家?
(一)、走进博莱克
1.一生读。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2.生自由读,边读边想:哪些话让你感受博莱克棒。
3.交流
重点品读: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①哪些词让你感觉到博莱克棒?(根据学生回答,抓重点词指导朗读。)
②想象当时博莱克在想什么?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体会人物心情,引导有感而读。)
③看着这拐杖,这高扬的头,这挺起的胸脯,你想对博莱克说句什么话呢?(进一步指导朗读)
4.博莱克真的让我们佩服。好!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的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
生再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为什么观众还说“这些小伙子真棒!”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练习书写生字。

波兰
  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北部是波罗的海水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人口38.6万人。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1949年10月与我国建交。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隆重:盛大庄重。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学习反思: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二)、走进儿童队员
1.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纠正说这些小伙子真棒!  
2.没考虑这个问题是么?没关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出示课文2——9段)读一读,想想自己知道了什么。
3.交流。
4.我知道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让我们再来看看检阅队伍中的博莱克。(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睁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再次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5.师:看着这整齐的队伍,看着这坚强的博莱克,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怎能不称赞呢?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走出故事,升华认识。
1.教师诵读最后一节。
2.这长时间的掌声是送给谁的?
3.虽然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但你知道他们还会议论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升华课文主题。融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

五、巩固积累,指导书写。
六、课外练笔,引申主题。
1.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说:……

板书设计:

“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揣摩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一定很犹豫,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这名队员是有一定的勇气的,打破了沉默。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队员们!……”队长一定是想出了好主意,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而在他讲这番话之前,气氛一定非常沉闷。“太棒了!……”这个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为什么只想到了把他藏起来,或是不让他去呢?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问题明朗了,大家的思想也统一了。“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通过对文中儿童队员们是如何将博莱克放在游行队伍第一排这一过程的体会,学生一定会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悟和体会。

古诗诵读 初秋行圃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圃”(注意“圃”的写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并能背诵全诗。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学习重点:背诵古诗,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学习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初秋行圃)

齐读课题,读完课题对于这首古诗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理解课题含义)

这首古诗写了作者于初秋在蔬菜园地里散步的所见所闻。

二、 初读古诗:

那么现在我想分别请几位同学将这首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检查学生读音“圃”、“咫”)

三、感悟理解:

那么在读完整首诗以后,你又知道些什么呢?

(对于古诗第一句的前半句,学生是最难理解的,在此处以学生的理解为主,不强求理解的规范。

理解难点:

“暮蝉鸣”、“无寻处”

通过诵读古诗,以学生的理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

(再次齐读古诗)

结合古诗所描写的场景,读完古诗后,你有怎样的感觉?

(教师介绍作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首古诗,才能读出这样的感情呢?

(点学生诵读古诗,并进行评价。)

(学生相互诵读,小组比读。再次体会古诗意境。)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学法指导:

体会:“偏”、“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二)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组成。

2、引导学生积累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或成语。

3、读名言,激发学生了解、积累古代格言的兴趣。

4、读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短文了解一个道理:化敌为友。

5、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通过说,多角度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6、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累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或成语。

2、读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短文了解一个道理:化敌为友。

学习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同桌检查词语,正音。

思:1、动脑筋,想一想每个词的意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谈:1、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词的意思有变化吗?

结:总结,积累,抄一抄。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说说你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先横着观察,再竖着观察)

3、再读词语。

4、结合第一题进行拓展训练。

三、写一写,背一背

1、 读古代格言。

2、大概的说说读后的感受。(通过读这些古代的格言,你明白了什么?)

3、背诵并积累:可见,这些简短的格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们。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由朗读短文。

2、 读完这则成语故事后,你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谁能试着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你还知道哪些和“同舟共济”意思相近的成语?

二、探究与发现

随课文拓展。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

(一声枪响)

师:星期天,文文、乐乐、兰兰一起去登山。走着走着,文文突然用手一指,大声说:“你们看,有人在打鸟!”大家于是前去劝阻。

2、激发讨论:

师:我们该怎样劝阻打鸟的人呢?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指导:了解打鸟人的心理以更好的选择劝阻方式。

①以情动人。

②以理服人。

③法律警示。

4、自由选择角色,现场表演。

导学过程:第三课时习作2——写写我自己(或给自己画个像)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猜一猜他是谁!

师描述,学生猜。

二、引导发现描写点

师:(惊奇状)你怎么猜出来的呀?

指名交流。

师引导、归纳。

师:哦,你是通过外貌描写知道的。

你是通过……这句话知道的,这是描写他的性格的。

哦,你是通过他的特长知道的。

(板书:外貌、性格、特长、爱好……)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倾听的孩子。

三、尝试描述,教师指导

1、师:你们都很会观察、描述别人,其实,描写自己也很有意思。不信?你也试着说说自己。可以抓住自己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说。注意,要说具体,说详细。这样,别人才能听的明白。

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作典型指导

指名。

学生可以简单地说自己的不同点。

再次指名。

可以像他那样,通过一件事把自己的不同点说的更具体些吗?

师:他把自己的语言特点说的很清楚!

他把自己的动作刻画的栩栩如生!

他把自己的神态写得真传神!

他通过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很不错!

他还能通过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心理活动,很好!

(板书:事情——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环境……)

3、这样,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跃然纸上了,真是生龙活虎啊!

下面就请大家,自己尝试描写“我自己”,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像,写得最传神!

四、学生自由习作

五、根据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可请学生在组内交流,相点评)

学习反思: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参考教案

第三单元要点:

1 本单元围绕“爱的阳光”这个话题,安排了3篇课文,三篇课文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要读懂课文,就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人物的感受。深入体会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

2 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学会作批注,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想法。

3 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学会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的方法。

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阅读提示: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从而对作者的感受有所体会,对作者阐明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简介阿根廷。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德国的哥廷根是一座因大学而成名的城市,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

补充材料: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深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应接不暇:美景纷呈,来不及欣赏。这里指德国人家家户户在窗台上种花,街道上形成了花的海洋,各种各样的花太多太美,让街上的路人都看不过来。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在句中是指作者觉得德国人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人境界,这种境界是值得忘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板书设计:

8 阳光洒下来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的事,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小姑娘的纯真可爱,感受到孩子善良的心灵。课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大量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的读书体会,读中感悟。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释题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阳光洒下来。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后,想到了些什么?(晴朗的天空阳光普照大地……)

二、检查预习。

1、圈:(1)说说预习课文时,你觉得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是什么?

2、查: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塞)

3、问:读完课文,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整体感知,交流合作。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一读。

2、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学习第一部分,初识人物。

1、 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1) 学生自渎,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交流。

(3) 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的句子:“我是长得小小而不怎么会表达的女孩。脑子里总有想不完的事。”

(4) 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2、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 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新-课-标-第-一-网

(2) 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五、指导书写。

1、 教师范写。、

2、 学生独立练习。

多音字: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 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人物心灵。

①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找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写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做上不同的句号。

③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老伯伯和小姑娘心里想了些什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④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的内心。新-课-标-第-一-网

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老伯伯见我给了针钱,有说不用找钱时,他抓起书包仔细检查,从这里能看出老伯伯的想法有是什么?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楞,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我一下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的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3、 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升华情感。

1、 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一位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 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用课文中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主题:全班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 小结:妈妈是在夸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也是对小姑娘主动承担自己过失,有责任心的一种肯定。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我一楞,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我一下心脏。”这句话表达了小姑娘因为弄坏了生活窘迫的修鞋老伯伯的针而感到内心感到愧疚,听到老伯伯的叹息而对老伯伯的境遇感到担忧。

“我转回神,飞快的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这句话表达了小姑娘对老伯伯倾其所有的帮助,又担心老人不接受的心情。

板书设计:

9 父爱深深

阅读提示:

课文讲了迷恋音乐的“我”想组建自己的乐队,在缺钱买音响的情况下,不得不请父亲资助,但是父亲说没钱并要和“我”一起自制音箱。虽然刚开始“我”对这件事不理解,但经过比赛“我”才逐渐感受到父亲真挚的爱。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4、通过抓住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的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2、抓住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的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真爱从而了解爱的真谛,加深对亲情的认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背影》,了解“父亲节”的来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 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

2. 听着这首歌,你有什么体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片课文《父爱深深》,(板书课题)看看这篇文章的父亲是用什么方式来关爱孩子的。

二、读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检查学生预习时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2. 教师再出示这些词语,大家一起在读中巩固。

3. 教师要求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 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5. 指名反馈:课文讲了意见什么事情?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1. 教师导:十五岁的我迷恋音乐,迷恋是什么意思?我想组织乐队参加比赛,要买个音箱,可父亲却坚持动手做。

2. 学生自渎第一、二自然段,思考:父亲怎么和我一起做音箱。

3. 指名反馈。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音箱终于做好了,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参加比赛了。可是在我的心底有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花在材料上的钱足够买一个音箱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做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疑问。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两遍。

2.熟读课文。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眼睛    窘得(     )

(     )的音箱    急得(     )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沮丧:灰心失望。

深渊:很深的水。

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名第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学文,感受父爱深深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至4自然段。

1.教师导:比赛日子到了,我们自制的音箱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我的心情也随着同学们的看法而发生变化。下面让我们读课文,找出“我”心情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集体反馈。

(二)默读五、六自然段,体会父亲深深地爱。

1.教师导:同学们,花在材料上的钱足够买一个音箱了,可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的自己去做呢?父亲有什么用意呢?长大后,我才解开这个挥之不去的疑团。

2. 出示第五自然段,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3. 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4.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教师导:是的,正因为父亲给了我他的时间、他的关爱。所以直到今天,我似乎还能清晰的.回想起那自制音箱的形状,闻到它散发的胶水味,听到它传出的第一个音符,看到爸爸脸上的微笑,特别是那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6. 指名说说对这段话的体会。

7. 集体朗读这段话,要求读出对父亲深深地爱。

8. 再次有感情的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9. 教师小结:原来是这样,父亲当时并不是没有钱买音箱,而是想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些时光,于是牺牲所有的闲暇时间,和我一起做音箱。一起挑选木材,购买喇叭和蒙在音箱上的编织材料,甚至连微不足道的胶水也是跑了好几家商店才买到的。父亲给了我他的时间、他的关爱。我们感受到了父亲深深的爱。

三、总结全文

1. 师:同学们,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你们能体会到父亲对你们的爱吗?谁来说说?

2. 学生说说父亲对自己的爱。

3.教师总结:是的,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所不同,他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我们的爱。让我们珍惜这用金钱难以替代的爱吧,我们也应该理解、尊敬、爱自己的父亲。

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给爸爸听一听。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相对于母亲节,父亲节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一个节日,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
  而我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国民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闻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绅,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
  虽然今日一般人对于父亲节的庆祝活动,不像对母亲节一般的重视与热闹,但是对于父母的关爱却是一致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所赋予他的温柔角色;或许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板书设计:

      9. 父爱深深

爸爸和我做音箱——————————→ 和我一起分享时光

(给我他的时间、他的关爱)

古诗诵读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认识“茱、萸、插”。区分“异、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课文。

3、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1、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新-课-标-第-一-网
1、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思考: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六、整体梳理: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语文乐园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以比喻义为主词,并了解词的意义的丰富。

2、读与年龄有关的成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读名言,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信心与决心。

4、激发学生积累古代格言的兴趣。

5、通过读短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有趣的民俗,同时引发学生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更多民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去掉句子中“肯”字后引发的意思上的变化探究词语表述的程度变化带来到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多彩。

7、通过口语交际,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了解怎样做热情的导游和文明的游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能清楚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以比喻义为主词,并了解词的意义的丰富。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去掉句子中“肯”字后引发的意思上的变化探究词语表述的程度变化带来到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想一想

游戏导入,(老师说身体部位名称,学生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同桌检查词语,正音。

思:1、动脑筋,结合字典了解每个词的意思,看看这些词的意思有变化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这些变化和原义有什么关系?

谈:1、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表示身体部位的单音节词合在一起,意思发生了变化,不再指身体部位。师:这些变化后的意思就叫“比喻义”)

2、想一想,为什么用“手足”指兄弟姐妹?用“骨肉”指自己的亲生子女?

结:总结。

二、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意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些成语和年龄有关:“出生牛犊”“豆蔻年华”指小孩,“血气方刚”“年富力强”指年轻人,“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是指老年人。除“豆蔻年华”外,其他词都表现出了人的精力旺盛,有志气,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3、多种形式练读词语。

4、选用一个词,描述一位相应的人。

5、交流自己收集的与年龄有关的词。

三、写一写,背一背

1、 读古代格言。

2、大概的说说读后的感受。(通过读这些古代的格言,你明白了什么?)

3、背诵并积累:这些简短的格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们。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

1、自由朗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

2、 读完这则成语故事后,和同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文章讲述了哪些国家的哪些民俗?默读短文,勾画答案。

4、你还知道哪些国家有些有趣的民俗?

5、你是怎么了解到的?课文介绍了哪些方法?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

1、读句子。你发现什么?

2、听老师读句子,你能听出什么变化。(去掉“肯”字。)

3、去掉“肯”字读一读,效果一样吗?

4、想一想,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肯”字表现出主动性。)

5、小结:汉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一个词,一个字都能引起意思的变化和表达程度的深浅。我们用词用字要多斟酌。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

同学们,马上将有一批外地客人来我校参观,我们该怎样接待这些客人呢,让他们对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是小导游、小主人,来演示一下参观的情景好吗?

2、明确要求,方法引路

师:怎样的导游才是游客欢迎的呢?怎样才是文明的游客呢?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4、角色扮演,互动交流。

5、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三课时习作3——秋天里的节日

教学资料

一、引导回顾,引出话题

1、说说秋天里有哪些节日。

2、你了解这些节日吗?说说他们是纪念什么的?(课件展示)

二、引导发现描写点

1、小组交流,人们都用些什么方式来庆祝这些节日呢?选一个节日详细介绍。

2、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师引导、归纳。

师:他将节日的场景描述的很详细。(有顺序、抓住主要特点、放大一个部分进行描写)

他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反应出节日的喜庆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倾听的孩子。

三、尝试描述,教师指导

1、师:你们都很会观察、很会描述。现在,你们就把自己在节日里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给小组里的伙伴听听,注意要说具体,说详细,还要抓住特点。这样,别人才能听的明白。

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作典型指导

四、学生自由习作

五、根据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可请学生在组内交流,互相点评)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要点:

1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动物的特点,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爱护动物,关注动物的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特点把动物些具体的方法。

3 学习生字。积累优美语段。

10 蝉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蝉脱壳的过程。

3、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学习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蝉脱壳的过程。

2、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学习准备:生字卡片、《昆虫记》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猜谜激趣导入:

师:大家都读过《昆虫记》这本书,还记得书中对蝉的描写吗?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2-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讨论。

⑴、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钩住、蜕”。

⑵、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⑶、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5个。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⑴、“蝉、操、腾”左窄右宽的字,

⑵、“裂、叠”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叠、腾

《昆虫记》中关于蝉: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学法指导:

词语:

接力:用尽力量。

惊扰:惊动打扰。

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在意。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了蝉脱壳的过程。谁来试着说说此过程?今天我们继续去了解蝉的其他特点。

二、探究学习5-10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雄蝉是天才的乐师(5);蝉的视觉非常灵敏(6);蝉的听觉很特殊(7——10)。

3、自主选择探究学习的部分。

⑴、你对蝉的哪个特点感兴趣,就重点读读相关段落,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学法指导:读——画——说)

⑵、学生自学。

⑶、四人小组交流。

⑷、全班交流。

4、重点抓住重点句——关联句“无论……还是”“只要……就”“即使……也”“尽管……都”“虽……可是”来理解。

三、总结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通过假期读《昆虫记》这本书,你还对哪些动物有所了解?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写他所看到的小动物的吗?可再读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⒈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5个。

⒉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⑴“弱”左窄右宽的字,而“颜”字左右基本相等;“翻”属于左中右结构的字。

⑵“药、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

⒊指导书写“翻、弱”。

⒋学生练写。

学习反思:

11、看松鼠做巢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并掌握其中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4抓描写松鼠表演和做巢的语句,读懂文章内容。

5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学习重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松鼠做巢的过程。

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
2.说说你印象中的松鼠。

3、读课题。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有关松鼠的资料都行)
1、松鼠的外形特点。
2、松鼠的生活习性。
3、松鼠的皮、毛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找规律,找异同点。
3、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或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5、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6、齐读。

松鼠的习性:

松鼠的耳朵和尾巴的毛特别长,能适应树上生活;它们使用像长钩的爪和尾巴倒吊树枝上。在黎明和傍晚,也会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捕食。松鼠在秋天觅得丰富的食物后,即会利用树洞或在地上挖洞,储存果实等食物,同时以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

初生的松鼠,全身无毛,眼睛亦不明,生后8天,才开始长毛,30天以后即睁开眼睛,45天就能食用僵硬的果实,行动变得十分敏捷。松鼠是对主人非常温顺的 小家伙,我们也要温柔地对待它们,这样它会对你死心塌地,绝对不会用牙齿伤害到你。当然它们会用牙齿轻轻地啃你的手指,和你玩耍,感觉会很痒痒,这是它对 你友好的表示。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松鼠的精彩表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观看松鼠做巢的本领。

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我给了松鼠哪些帮助,结果如何?
方法:抓住我的做法及松鼠做巢两条线索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写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
“我”提供的帮助:帮松鼠找来了干树枝 提供人造棉 找来大床单
 结果:
(1)松鼠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仍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2)他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3)想不到一切白费心机!它竟绕到别的树下叼来树叶。

 抓重点词理解,感受我对松鼠的关爱,以及松鼠的执着。
4、学生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作者通过认真的观察,再用笔墨记录了他观察的经过,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只可爱执着的松鼠形象。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吧!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指导:

(1)抓住动物的特点。

(2)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怎样写小动物:
第一,写好动物,首先是善于观察。观察一般从外形特征、活动特性等几个方面有顺序地进行。第二,描写外形要侧重于静态,描写活动情况要侧重于动态。按照从 静态到动态,从外形到活动,有条理、有层次地观察和描写。首先要描写它的外形,头部、尾部、毛色、四肢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写它的生活习性,如怎样吃东西、 怎样嬉戏、睡觉等。
第三,在具体地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时,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文中,也可以用简略的话直抒情感,还可以两种方法兼用。要注意的是小动物也有自己的“语 言”,自己的喜怒哀乐。观察小动物的时候,应该从它们的动作和叫声中去注意体会和想像它们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这样写出的小动物就会活 泼可爱。

学习反思:

12、天鹅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3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句子,能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4、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学习难点:读句子,能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学习准备:课外了解有关小天鹅的知识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在动物园见过天鹅,天鹅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天鹅的课文。
   2.看看在小天鹅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音,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将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主要内容: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 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地(追寻同伴的足迹)。

抽读生字、词,特别注意:“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jié chao

结 朝

jiē zhāo

区别“日以继夜”和“夜以继日”

你认为哪几个字的字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指名将课文主要内容口头填空。师书写,完成后全班齐读。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勾画有关词句,了解小天鹅当时飞行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

相机引导品味词句抓住“飞得最慢、支持不住、拼命鼓动、下降、收拢翅膀、摇摇摆摆、飘荡”等词、指名读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那一群天鹅则像一条白线似的,在皎洁的月色下若隐若现。”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2.翅字注意支字旁的捺画要舒展,以便能托住里面的“羽”。啦字注意中间的提首旁窄长。

天鹅---高尚奋斗的象征

【分类位置】鸟纲,鸭科

【生活习性】天鹅保持着一种稀有的“终身伴侣制”在南方越冬时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 上前迎敌,勇敢的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

【天鹅文化】中国古代称天鹅为鹄、鸿、鹤、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鹄泽,黄鹤楼等,至今有些地方依 旧是天鹅等雁形目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至今日语中的“白鸟”就是指天鹅。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 火凤,交扇拂天鹅”。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掉队,那它最后脱险了没有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句子。
理解句子:“直到那群天鹅消失了,这只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等那群天鹅消失了,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理解小天鹅在认真观察那群天鹅飞行的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天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的追寻同伴的足迹。赞扬了小天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四、试一试:以“小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写话。

学习反思:

板书设计: 12 天鹅
                1 及时观察
            掉队  2 冷静机智  追赶队伍
                3 不畏困难

古诗诵读四——《望洞庭》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准备: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 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练一练:

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学法指导:

“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

“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

“潭面无风镜未磨”: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物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按照从小到大的归属关系排列词语的方法和特点。

2、认识带有动物词语的成语,丰富积累。

3、积累格言并感悟。

4、了解并学会运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能够更好地有条理的表达句子的意思。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学习习惯。

6、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了解学生的爱好,增进师生感情。

课时安排:四课时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教学内容:完成“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指名读词语。

2、想一想,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这两组词语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归属关系排列的。

第1组:蝴蝶属于昆虫的一种,昆虫属于动物,动物属于生物。

5、想一想:你能照样子说一组这种关系的词语吗?

二、读一读,想一想。

1、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全班交流。

4、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占动物总数的2/3以上,超过100万种。昆虫的分布较广,除了海洋以外,几乎在其它动物能够生活的环境中,都有昆虫的存在。

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上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口器一个。胸部通常有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只有一对翅,如苍蝇、蚊子;或翅完全退化,如跳蚤、虱子)和三对足。

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抱头鼠窜 小试牛刀 龙腾虎跃

鸡鸣狗盗 老态龙钟 怀弓蛇影

车水马龙 虎入羊群 尖嘴猴腮

鹤立鸡群 凤头猪肚 狼心狗肺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小结:生活既课堂,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要记住,学习不只是学老师教的东西。

二、探究与发现。

1、读一读书中的例句。

2、想一想:带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句子中带点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它们有助于更好地有条理的表达意思。

6、说一说:你能用这样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三、口语交际。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你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它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

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导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三课时 习作四——“秋天的景色”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组织一次课外观察活动;准备好“秋天的景色”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体会,感受秋天的特点。

1、 导入秋天。

同学们,还记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 感受秋天。 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自己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 激发想象,描绘心中的秋天。

1、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提示:

视觉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天空很蓝、云很白;~是金黄色的;~是火红色的……

感觉上:秋高气爽、气温适宜;秋天刮风下雨后会很凉;秋天人们会多穿些衣服;……

概括地说: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从炎热走向寒冷的桥梁……

2、同学们,我们经历过很多个秋天了,大家可能也参加过“秋游”活动吧。请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的景色。

3、启发学生用最贴切的语句来描述“秋天的景物”,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和词句。

大家平时见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呢?(如:一叶知秋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秋风扫落叶、北雁南飞……)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同学的心中,秋天也许都不相同。那么,你们就用心地去构思,重点描绘你感受最深的秋天的风景吧。在写作文的时候,你可以根据需要,把你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

三、 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详细地写;其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好这篇作文,写完后我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吧!(学生写作文,老师个别辅导。)

描写秋天的诗句:

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学习反思: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学习12个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新课,调动情感。

板书:读书。师述: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开始正式地读书学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交流提示课文中要注意的字词。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作业:

1区别组词。

贫()振()欺()获()奉()

贪()震()期()惑()奏()

2抄写生字。

崛起:突起。

喝彩:大声叫好。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抱负:远大的理想。

品学兼优:品德和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侮,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你能想象少年周恩来在沉思什么?你能感受在平静的外表下他内心的波澜吗?

3、全班交流。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在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思考中华民族贫弱不振的原因,他在寻求改变中华落后挨打现状的途径。他的内心充满着屈辱、悲愤。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4、指导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1伯父带他下火车时,……中华不振哪!中:“奇怪”说明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沉重”写出了伯父内心的无奈与悲痛。

2他常常站在窗前,想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与先文第一次看到租借地照应,“常常”“沉思”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心里一直关注着这件事,心中酝酿着远大的志向。

3“响亮而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明少年周恩来的决心坚定和远大志向。这些都不是他一时的冲动,而是他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状后,经过深思熟虑后立下的远大志向。

板书设计:

14 小萝卜头的故事

学习目的: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难”的读音。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囚歌》。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的特点及他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小萝卜头”的特点及在牢房里他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和极差的学习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小萝卜头”的其它事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审题质疑,导入激趣:
  1、读题后审课题:从题目看本文是写谁的?
  2、看到题目后,你还能想些什么吗?(“小萝卜头”长得什么样?有多大年纪?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及词语。
   2、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大家质疑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说一说,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萝卜头”的句子,了解他的特点。
   3、熟读深思:弟弟在牢房里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4、小组讨论交流
   5、集体交流
     要求:把你们小组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尽量把书中的语言变成你自己的语言。
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席地而坐:古人在地上铺设席子等物为座,后泛指就地坐下。

来之不易:来得很不容易。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自告奋勇:主动的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眼中的“小萝卜头”是什么样的?
二、想象画面,体会小萝卜头刻苦学习的精神。

1、 自由读12自然段。

2、 你能想象在有火炉之称的重庆,酷暑中的牢房是怎样的情景?小萝卜头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

3、 读小萝卜头跟妈妈背诵囚歌的句子。将狱中学习的艰苦与小萝卜头学到新知识的兴奋与快乐进行对比。谈谈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

4、 感情朗读。

三、和同学交流课前你收集的有关“小萝卜头”的其它事迹。
四、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1、了解了“小萝卜头”,我们来进行一下比较想一想,(1)我的学习条件和“小萝卜头”有什么不同?(2)我打算怎样向“小萝卜头”学习?
  2、学生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
  3、集体讨论。
  4、总结:“小萝卜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但他生活在敌人的监狱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学习条件极差,但他能想尽办法刻苦学习。咱们要以“小萝卜头”为榜样,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为建设四化——刻苦学习!
五、课外拓展
   1、课下自己收看电影《红岩》,阅读《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
   2、小练笔《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引号的作用:

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

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板书设计:

15 童年读《水浒传》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7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初识《水浒传》

1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⒉同桌交流讨论。

⒊全班交流讨论。

4 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百听不厌 好奇 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⒈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⒉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⒊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⒋重点指导书写:套 烧www.xkb1.com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 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⒈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⒉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设计。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1 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2 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3 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五 子夜吴歌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新-课-标-第-一-网

(五)想一想,议一议。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述:这首诗表达了思妇的共同呼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这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过上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

玉门关: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塞的敌人。

良人:指丈夫。

罢:结束。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语文乐园五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汉字,特别是区别易错字的方法。

2、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

3、培养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看图推理的能力。

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词语,指名认读词语。

2、想一想,带点的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哪里?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琴”字与“饶”字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刺”的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没有封口,“害”字的中间是“丰”,“拔”的第四笔是横不是竖折。

4、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二、读一读、猜一猜

1、出示谜语。

2、小组讨论,猜猜谜底

3、你还知道哪些谜语,说一说。

4、教师小结。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行动以前一定要先定好目标。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书中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修改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4、教师小结,强调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口语交际。

  1、观察图片

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

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三课时习作5 桥

教学资料

一、 激趣导入,搭兴趣之桥

歌曲《北京的桥》

二、 善于观察,建观察之桥

同学门,大家仔细看看书中的桥,你发现了什么?

师结:外观越来越漂亮、材料越来越结实、工艺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

三、 移情体验,筑生活之桥

1、 创设情景,引导练说

结合桥的特点说

联系生活体验说

运用资料说

2、 小结:生活有多宽广,我们的作文就有多宽广。

四、 展开联想,拓思维之桥

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桥让四面八方通畅,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向桥一样,连接着彼此,沟通着心灵。还有什么东西具有桥一样的特点呢?

从学校生活展开联想

从时事展开联想

从世界性活动展开联想

五、 自主拟题,造个性之桥

生活中不能没有桥,侨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假如你是设计师,你准备造出什么样的桥更好的造福人人类?

从使用价值展开联想

从审美价值展开联想

从桥的神奇性展开

六、 学会欣赏,走欣赏之桥

读范文,边听边思考,引导欣赏。

七、 合作修改,过修改之桥

同桌提修改意见

学生自改

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教案

16 伯牙断琴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书写:勤

4、课堂练习。

特点分析:

1 层次分明,构段方式有特点。

文章1—3自然段层层递进,将伯牙在琴师成连的指导下,琴艺逐渐提高,第4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概括“钟子期不会弹琴,但很会欣赏音乐,特别善于听琴。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举出三个例子证明,分别是“高山”“流水”“下雨的情景”。最后,以泊牙感动做总结,强调知音难得。

2 运用多样性语言,突出文章主题。

有叙述,如对两个人物的介绍;有描写,如对弹奏“高山、流水、下雨情景”三段乐曲的描写,文词兼美;有抒情,特别是伯牙的话,因此,文章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主题更加突出。

3 文字优美,语言描绘生动。

伯牙弹奏的'乐曲表现高山和流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很抽象。作者用描写高山和流水的语句来表现,让读者有直观的感受。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出 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二、探究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钟子期是一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你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学生交流。(在抓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⑴、“高山”这部分,抓住“立刻”和“兴奋”这两个关键词。

⑵、“流水”这部分,应该抓住“不住地赞赏”,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反应强烈。

⑶、“在下雨的情景”这部分,重点学习三个“时而”的排比句。

⑷、朗读感悟。

3、紧承提问: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讨论:为什么伯牙的感受是“感动”而不是“激动”呢?谁来读好伯牙的话?

4、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么做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1、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而《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绝唱,有空,大家也去听听这首古曲,也可以写一写感受,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学生交流。注意“弦”的拼音。

3、指导书写“泰、抒”。

4、学生练写。

中国十大古曲

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萧鼓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

板书设计:

17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明白“朋友”的第二类含义:如果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即使年龄、地位、学识的差异很大,也可以成为朋友。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朋友的第二类含义。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

  (一)读读议议————父亲心中的“伟大”

  1、读读

  (1)自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最能表明爱因斯坦身份的一句话。

  出示:“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2)指名多人读,读出父亲的兴奋。

  (3)全班齐读。

  2、议议

  (1)小女孩的父亲为什么如此兴奋?

  (2)小女孩父亲心中的“伟大”是什么?

  师引导: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在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

 (二)想想问问————小女孩心中的“伟大”

  出示句子:“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1、想想

  (1)想想小女孩会对她父亲或者其他人说些什么。

  (2)想想小女孩的认为有道理吗?

  2、问问

  (1)一个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他会是最伟大的人吗?

  (2)在小女孩心目中,“伟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师引导:讲究穿着,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很有绅士的味道。

  (三)评评悟悟————爱因斯坦心中的“伟大”

  自读课文第二段

  1、评评

  (1)爱因斯坦为什么衣衫不整?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吗?

  出示1:“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做了个鬼脸。”

  出示2:“但愿你肯教我”,“能记住吗”?“也许能”。

  

  2、悟悟

  (1)爱因斯坦觉得自己伟大吗?

  出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2)在爱因斯坦心目中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

  师引导:爱因斯坦一直以为,他只是和平常人一样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很普通。在他看来,或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

  (四)说说写写————我心中的“伟大”

  1、说说

  (1)你读到过哪些伟大的人或者伟大的事?

  (2)你是怎么理解伟大的?

  2、写写

  (1)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对“伟大”的理解。

(2)试着描写一个片段,要突出“伟大”这一主题。

三、总结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自由表现:选择一个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角色表演、边读边演)来表现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特点分析:

1 叙述清晰明了。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并且有明显的时间地点作标志。

2 描写具体生动,人物特点突出。

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写得生动幽默。精彩的描写,让人物特点鲜明突出。

爱因斯坦的成就: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补充资料:(感受爱因斯坦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

《仅仅是一把糖果》

一个上午,爱因斯坦刚要走出办公室,助手过来告诉他:“有人想请你周末去做一次演讲,报酬是一万美金。”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回绝:“我周末有安排,没时间。”“难道你不能少为苏菲补一次课吗?”助手知道他每个周末都去给读初中的小女孩苏菲辅导数学。“不能,我还想着她的糖果呢!”爱因斯坦笑眯眯地说道。“她的糖果就那么甜吗?”助手想不明白。这一天,助手看到爱因斯坦从苏菲那里回来,助手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那样高兴。爱因斯坦告诉助手:“今天,苏菲的老师夸奖了她的进步,说她找了一个优秀的家庭教师。小姑娘也特别高兴,奖励了我一把糖果,这让我感到特别的愉快。”原来,在这位大科学家眼里,小女孩灿烂的笑容和一把普通的糖果,就是甜润生命的最好的甘泉。多少年过去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但那一把糖果,那份一尘不染的真爱纯情,却穿过沧桑岁月,向我们传来依然甜润心灵的缕缕芬芳。

课后记:

18 山和海的书信

学习目标:

1、认识“捎、屹”两个字,学会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真心实意的欣赏对方的优点,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单元复习,导入新课

1、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了……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它们是谁呢?这对朋友很有意思,它们用书信进行交流。

揭题:(课件出示)

指名读题,全班齐读课题。

2、反馈预习情况:

①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②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③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问题:(预设)山和海在书信中交流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赞美对方?

二、研讨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封信,思考:在山的心目中,海是什么样的?

①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法提示:勾画出相关的词句,一边读一边想象。)

②学生交流发言:勾画的句子。

2、引导感悟,指导朗读。

①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刚才找到的是“海”在“山”心目中的形象。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海”很多令人喜爱的模样,赶快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大海是什么模样的?

②你听过哪些海的传说?

师:大海真美丽,大海真神气,大海真神秘!大海有这么多传说,难怪山说“虽然……”(生接)

现在你们就是大山,你来表达你的愿望吧!

师述第4自然段,同学们, 现在你们知道山为什么和海交朋友了吧?

将感情投入到你们的朗读中吧。

三、写法指导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从写作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句式相同;运用拟人手法;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有条理;从标点符号上看,每个特点用分号分开。)

四、小结过度:接到山的来信,海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特点分析:

课文以书信的形式,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写出了山和海之间的互相景仰,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

1 体裁别致新颖,结构内容相似。两封信都传递出同样的意思。信的正文开头都是说对方的印象,然后写出对方在四种情况下的竟的,最后借燕子的飞过,流过的河水彼此赞美,全方位的关注对方,表达出内心的景仰。

2 语言优美,描写手法多样。

一是大量运用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二是用词华美,句式整齐。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给海写的信,你了解到什么?

生回顾。(在山的心目中,海是温柔的、美丽的、神气的、神秘的。)

二、研讨学习第二部分

1、海接到山的书信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封信。思考: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词句。

2、海接到山的来信,心情如何?学生交流,读出来。

3、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呢?

(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为什么这样说?

A这时的大山是很青春,很有活力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意气风发)

师追问:“意气风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大山青翠的样子)

B在海的心目中,大山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勇士。

指名读。师追问:你从哪个词感受到?(预设: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师追问:巍然屹立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你从“不屈不挠”这个词又体会到什么?

C在海的心目中,大山还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

D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是个英勇的武士。

读一读,在夜幕降临时,大山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句子)

自由读。

学生交流。拿起书,读一读。

3、为什么说大山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

自由朗读第二封信的1、2自然段。在四人小组中探讨一下。

4、海不仅看到,还常常听到别人对山的赞美。

有谁夸,是怎么夸的?

读一读。

师将描写山的段落转换成陈述句表述,还有这么朋友都在赞美山,难怪海说“虽然……”(生接)

“无话不谈”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现在你们就是大海,你来表达你的愿望吧!

三、拓展

四人小组讨论:你认为山和海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山和海会成为好朋友。首先,它们经常互相关注对方;其次,它们都有和对方成为好朋友的愿望;第三,它们都对对方互相抱有好感,都彼此欣赏)

是呀,只要你真心诚意地欣赏别人的优点,你也会收到珍贵的绿宝石,晶莹的白珍珠,你会得到世间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友谊!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朋友

板书设计:

山和海的书信

          山眼中的海      海眼中的山
          文雅安静       青春翠绿   像……青年
          平易亲切       巍然屹立   像……勇士
          变化多端       千变万化   像……魔法师
          令人喜爱       穿上     像……武士

古诗诵读六 别董大

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理解诗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咫尺“的读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4、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四、练习背诵。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tiān xià shéi rén bù shi jūn

  莫 愁 前 路 无 知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2.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3.知己:知心朋友。

4.识:赏识。

5.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译文】

  (一) 千里的云似乎变成了黄色,阳光也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语文乐园(六)

学习目标:

1、读会六个双音节词,知道它们都是比喻和借代的意思。

2、读熟这八个与“朋友”有关的成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能合理运用。

3、结合以上成语学习、朗诵这句格言,强调朋友之间要患难与共,同甘共苦。

4、通过读故事,让学生弄清“程门立雪”的字面意思以及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5、复习《山与海的书信》,学习排比句。

6、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同时领会我们应该珍惜友谊。

7、抓住好朋友的特点进行描写。

8、收集相关资料,认识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

教学重、难点:

1、读会六个双音节词,知道他们都是含有比喻和借代意思的。

2、复习《山与海的书信》,学习排比句。

教学准备:收集人民币(纸币、硬币) 中国地图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朗读这些词语,同桌说说大意。

2、竖着读这些词语,想想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能讲几个是几个)

3、教师评点并指正。

4、了解什么是比喻、借代。

5、再读词语,弄清含义。

二、读一读

1、学生将这八个词语多读几遍,想:这些词与什么有关?

2、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用自己已经理解的词说话。

3、反复诵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朗读这则格言,想意思。

2、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背诵。

3、和上题结合起来理解什么是“朋友”。

4、师述:格言来自名人名言,具有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做人和治学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1、自由读,说说自己弄清了什么。

2、指名解释“程门立雪”的字面意思。

3、为什么杨时要这样做呢?再读书,在文字中找答案。

4、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行为,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也要爱护学生)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探究与发现

1、 读读这段话,回忆出自什么文章?

2、 将带点的部分用红笔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已经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互讲。

3、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4、认识排比句。文中用了排比句有什么好处?

5、在本册书已学过的课文中找找排比句。读一读,体会语气及表达的感情。

二、口语交际《真舍不得他》

1、读题,了解内容。

2、你认为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是什么?(回顾过去美好时光,展望美好未来,也包括对同学的美好祝福)

3、学生自由分组说一说。

4、全班交流、表演。

三、综合性学习《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

1、生活处处是学问。不信,看看你手中那一张张熟悉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在它们的背面有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新课|标第|一|网

2、那都是些什么地方?你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吗?

3、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4、集体交流学习。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三课时习作《我的好朋友》

教学资料

【习作内容】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提起好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你愿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可以介绍他的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总之要通过你的介绍,人们能对你的好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如果你不想写朋友,也可以写其他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习作活动,让学生从习作中学习抓住好朋友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表现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并激发修改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认真修改的良好习作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修改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20分钟)

【教学要点】

1、通过开展习作活动,让学生从习作中学习抓住好朋友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表现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抓特点

今天又是我们“开心作文”的时间了。大家都很期待吧!这节课,我们就边玩边学,学习怎样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认识。

1、游戏:猜猜他是谁

2、你是怎么就猜出来的?(相机板书:外貌 抓住特点)

3、请一位同学当模特儿,其他同学们抓住这位同学的外貌特点描绘。

(1)请两生发言。

(2)请“模特儿”评评:你认为哪个最能同学抓住了你的外貌特点来说?

4、师小结:外貌是区别于他人的主要人物特征,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要千篇一律,要注意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来描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断3:她长得小巧,貌不惊人,可是做事有板有眼,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每天,预备铃还没打响,她那洪亮的声音已传遍班里的每个角落,全班同学已乖乖地拿出书本认真地读起来了。而她则像老师般背着手,巡视起来了。哪位同学读书不认真了,准会遭到他严肃的批评。

5、引导学生说出猜的根据。

二、指导选材,学写具体

人的性格特点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的,我们的好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想想你的朋友有什么特点,请选取最能表现他的特点的事例来说说,在说之前,请同学们先仔细读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出示)要求:

介绍你和你的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要通过你的介绍使人对你的好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注意:要以朋友为主,要突出朋友。

(1)小组互动。学生组织语言,同桌互相交流,互提意见。

(2)集体互动。老师让几位愿意发言的同学在班上说说,其他同学评评。

(相机板书: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写人的文章,在介绍人物的外貌时,要抓住特点;选取的事例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或品质;在叙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细致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这样子,我们描写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

三、动笔行文,直抒胸臆

学生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求,构思并动笔写下来。

学生起草写作时,教师巡视并及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学生快速成文。

[设计意图:当学生争先恐后、谈兴正浓时,正是转入书面表达的良机,由说到写,直抒胸臆已是水到渠成。在此环节,可谓无声胜有声,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一气呵成。]

第二课时(习作评改 30分钟)

【教学要点】

欣赏佳作、优秀片段,让学生在欣赏、评价的互动过程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给予自改和互改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修改习作的兴趣,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过程】

一、小展台——赏一赏、评一评

(一)赏一赏优秀作品。

1、推荐写得好的文章进行集体赏评。请小作者上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文章,引导学生赏一赏好在哪里。

2、学生交流感受。

(相机板书: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

3、反馈:(询问小作者)听了同学们的精彩赏评,你有什么感想?

(二)评一评精彩片断。

1、小组赏评。

让学生选择自己习作中精彩的片断在小组交流并评议。 2、集体交流。

(1)小组推荐出优秀的片段,由小作者读出。

(2)同学交流评价意见。

二、美容院——修一修

1、自改习作。

学生进入美容院,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可以自读自改;可以把习作给好朋友读读,让他提提建议;还可以找写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评评。

2、分享成果。

展示经过修改的片断,并请学生简单说说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改。

三、课后延伸

认真读读片断,猜猜写的是谁。

片断1:他有两道浓浓的眉毛,活像抹上了两撇墨汁,一双炯炯有神的黑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上挂着两个肥硕的耳垂,别人都赞叹他是有福之相。

片断2:他上楼梯的样子最有意思:迈着蹒跚的步子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只见他右脚抬起来了,身子明显往左倒,脚落地之后又把左脚抬了起来,身子又明显的往右倒,就这样一摇一摆的,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每一步都很困难,象过雪山草地的红军战士在艰难前行。

第七单元教案

19 观潮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观潮、笼罩、天水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犹如”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激趣释题,范读课文。

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做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过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板书:观。下面请大家听一听他的描述。请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板书: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二、初读课文。

1、交流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读出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

三、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交流后小结。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练习:

①.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了。
  霎时,潮头(   )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   )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   )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   )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   )音乐。
②.填空:
  鼎查(   )部,再查(   )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理解词语: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这里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声鼎沸:这里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横贯:横着涌过去。
  犹如:好像、如同。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崩裂,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漫天卷地: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
  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410公里。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板书设计:

20 听泉

学习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谈话导入

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非常美丽,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

2.讨论交流后小结。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理解词语:

万籁俱寂:万籁,各种声音;各种声音都没有了,形容非常安静。

不绝于耳:形容声音连续不间断地在耳边响起。

繁花似锦:形容花开得茂盛的样子。

磅礴:气势很大。

课文结构:

文章是按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白天在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3-5):写夜晚在庆云寺借宿,聆听品位泉声。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c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d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e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四、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六、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1)出示句式:啊!这是 声音,多像 一样 啊!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新-课-标-第-一-网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写作特点:

1 脉络清晰,按时间和地点的转换顺序行文。

2 以听字统领全文。

作者移步换景听泉,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多层次地写出泉水三个方面的特点: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3 词句丰富,语言优美,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课文通过打比方的句子,把泉水写得具体生动,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标-第-一-网

课文通过细腻的文字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鼎湖山泉声之美,让读者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好。

板书设计:

21 三潭印月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重点词语,注意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西湖美景,特别是“三潭印月”的有关图文资料,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根据文章介绍,想象 “三潭印月”的美景。

教学准备:《西湖的绿》西湖十景图片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琴声。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谭”的发音。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4.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或者说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新的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认读生词。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潭 旱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西湖美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远观此景,你觉得它美吗?在作者心中,它美在哪?请在第1段中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二、探究学习2-3自然段

1.这么美的一人间仙境是怎么来的呢?请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同时请思考: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此段采用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并通过一个民间故事来给我们介绍了“三潭印月”的来历。

4.师生互动朗读此段。教师引读。

5.第3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石塔有什么特点?你能画一画三个石塔吗?

三、创设情境,以读悟情,学习4、5段。

1.天上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展示三潭印月夜景,教师在音乐背景下,根据画面相机解说。

3.指导朗读。

4.此时此刻,如果你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下,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四、扩展延伸,指导运用。

1.美丽的西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美景,他还有许多著名景点。

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3.谁能像文章第2-4自然段一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法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4.交流评议。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西湖的绿》

2.积累好词佳句。

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它们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写作特点:

1文章语言平实优美,景物描写注意体现自然之景和人造之物和谐同意的美妙境界。

2独立成段,够段方式独特。课文的5个自然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2、4自然段采用问答式的够段方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七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a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教师简介诗题

3、师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1、 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2、 学生质疑。

3、 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 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依靠集体的力量,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 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3、 指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4、 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 奇: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8.方好:正显得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1)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语文乐园七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会区别近义词,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它们的差异。

2、通过边读边体会,让学生在趣味中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3、读名言,激发学生积累格言的兴趣。

5、通过读短文,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之美,并能尝试着描写自己见到的景色。

6、引导学生通过读、比、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通过口语交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了解怎样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组织语言,将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学会如何把习作写具体、写美。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想一想

1、指名读词语。

2、想一想,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每组词中都有一对近义词,他们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不能互换。请你们记住他们的好朋友,千万别弄错了。

5、出示近义词,让学生找出与之正确搭配的词语粘贴在黑板上。

5、想一想:你能照样子说一组这种关系的词语吗?

二、读一读。

1、出示“山水、天地、思想、谈论”4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变魔术,在这4个词语的两个字前后,插入另外两个字,组成成语。

3、指名读成语,要求读出成语包含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说成语的意思。

4、让学生只看前两个字,说出含有这两个字的成语。

三、写一写,背一背

1、 读古代格言。

2、大概的说说读后的感受。(通过读这些古代的格言,你明白了什么?)

3、背诵并积累:这些简短的格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

1、自由朗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

2、 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你觉得火烧云美吗?

3、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大家评一评。

4、课件展示火烧云的图片,在音乐背景下朗读短文。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

1、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

3、出示例句:比一比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4、第2句用了排比句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且具有节奏感。

5、小结: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用以上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好一些。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和闻名世界的建筑、文化遗产,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2、出示图片。

谈谈你的感受。

3、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它们。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6、角色扮演,互动交流。

教学内容:习作(我爱我的家乡)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习作内容:

根据自己搜集、采访的资料,写写自己的家乡。

设计目的:

1通过搜集和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和家乡有代表性的景物。

2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尝试学习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好词好句进行描写。

3要求语句完整,有内容。

教学准备:

整理自己搜集到的、采访来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人口约970万人,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从自己对武汉的了解出发,来写写这座城市。

二、拓展话题内容。

1说说你想向大家介绍武汉的什么?(可以是景、可以是人、可以是特产、可以是历史文化、可以是大街小巷,)

2、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说说家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3、注意说清楚一个特点,再说另一个特点,段与段之间的过度要自然。

三、指名说说,师生共同评议,明确习作要求。

(1)每个小组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可以带着资料到台前介绍。

(2)大家共同评议。

(3)在评议过程中,穿插好词好句,引导学生习作。

四、学生习作。

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运用自己学过的修辞。

五、修改习作。

1、学生自读自改

2、组内交流,再修改。

3、学生誊写作文

六、讲评

第八单元教案

22 女娲补天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多音字“哪”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4、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从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

2、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从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女娲、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话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

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二、初读感悟

⒈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⒉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⒊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故事?

⒋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细读品味

女娲为什么补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体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交流。

⒉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结合词句讨论交流。

⒊女娲看到天塌地裂,看到人类痛苦万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⒋联系她的心情再来说说她为什么要补天?

⒌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难过的心情和善良勇敢的品质。

四、学习生字

⒈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⒉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⒊重点指导书写:喷、冒

⒋ 课堂练习。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惜。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篇》)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女娲补天的原因。女娲又是怎样补天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探究学习3-5自然段

⒈女娲要补好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在读中体会,把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做上记号,把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批注。

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⒊结合词句,交流女娲补天遇到的困难。

⒋发挥想象,交流女娲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⒌在大家的读书、讨论和交流中,一个关心人类疾苦、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女娲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怎能不产生敬佩和感动之情?请同学们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拓展

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⒉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传说故事?找一找,和同学开个故事会。

四、学习生字

⒈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⒉学生交流。

⒊指导书写“炼、霞”。

⒋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23、木兰从军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有关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揭示课题。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木兰形象被搬上美国银幕,动画片《花木兰》轰动欧美。你们知道木兰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木兰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木兰从军是什么意思呢?
二、 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逐行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生字读音的异同。

(3)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并说说每段大意。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口头填空。
花木兰是( )。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 复习检查。

1、 认读生字词。

2、指名背第1自然段。

二、 精读训练。
1、理解第2自然段。
(1)自读第2自然段。
要求:画出写局势紧张的词语及花木兰十分着急的原因的句子。
(2)读后交流。 理解“文书”、“征兵”、“年老多病”。
(3)花木兰是不是干着急呢?从木兰着急,木兰说服全家人,女伴男装,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怎样?
(4)指导朗读。
(写局势紧张及木兰着急的句子,语速要稍快些。
写父亲和弟弟不能应征,木兰说服家人,代父从军的句子,语速要慢些。)
2、理解第3自然段。
(1)观察图。
看,这是木兰从军后驰骋沙场的英姿,瞧她跃马提枪的威武形象,一看就知道她英勇善战。
(2)课文是怎样写她从军后的情景的?读一读,画出表示动作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读后交流。(指导读第一句。理解“赫赫战功”。指导读第二句。语速稍慢,要用赞颂的语气读。)
三、理解第4自然段。
1、看插图二,说说胜利归来的花木兰装束有什么变化?
2、自读课文画出写战士们恍然大悟的句子。
3、读后交流。
4、指导朗读,背诵。
第一句话要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来读,“胜利”、“心爱”读重音,第二句要用恍然大悟的语气来读。
三、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板书设计:

24、 军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强”的读音。

2、理解刘伯承是“军神”的含义,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和遇事从容冷静的品质,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刘伯承是军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刘伯承的故事。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引入教学
  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他,堪称“军神”。
二.初步感知
1.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三.讨论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用你聪明的头脑去分析,用你的心灵去感知,自学课文。
A.通过人物神态、情绪变化从整体把握事件脉络

刘伯承:微笑平静一声不吭一笑

沃克医生:惊疑冷冷柔和生气愣住颤抖由衷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B.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惊疑”反映出来人伤势严重。
“平静”说明这位军人此刻没有丝毫怯意。
“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却一直坚持着,更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
“七十二刀”准确地数出刀数说明了军人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你堪称军神”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肃然起敬”表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衷的敬佩。新-课-标-第-一-网
C.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朗读语气

四.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你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五.小结

通过我们共同的讨论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教师小结:
    大家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理解了课文,并且,我们又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领导人——刘伯承。同学们想不想对这位“军神”有更多的了解呢?
    请大家在课下多搜集一些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惊疑(jīng yí):惊讶疑惑。

审视(shěn shì):仔细看。

一针见血(yí zhēng jiàn xuè):比喻说话简短又能说中要害。
从容镇定(cóng róng zhèn dìng):不慌不忙,沉着镇静。
吩咐(fēn fù):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一声不吭(yī shēng bù kēng):一声不响,不说话。
由衷(yóu zhōng):出于本心。
勉强(miǎn qiáng):本课里表示不是甘心情愿的意思。
堪称(kān chēng):可以称得上的意思。
肃然起敬(sù rán qǐ jìng):成语。形容看到、听到某一动人的事迹后表现的恭敬的态度和心情。
荣幸(róng xìng):光荣而幸运。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 ),这是( )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新课标第一网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四、情境感染,升华主题:

1.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骒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水。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病人在没有使用麻醉剂开刀的情景,句中的“抓住”、“暴起”、“汗如雨水”、“使劲”等词语突出了病人强忍痛苦的神态,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这里病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忍受能力,情况就不可能这样。
  2.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在医院做开刀手术不使用麻醉剂,对病人来说经受巨大的痛苦,而刘伯承将军不仅忍受了疼痛,还有手术中一直数着医生用刀的次数,这处情况使负责做手术的医生都惊呆了。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因为他在手术中能忍受一切艰苦,具有不怕一切的无大畏的精神;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意志跟钢板一样坚强,自我克制的毅力是超人的。“你堪称军神!”这是对刘伯承将军在做手术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写作特点: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用以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八《元日》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革新政治的远大抱负。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 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 同学们,春节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节日,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过春节时的景象和风俗。

2、 师简介作者。今天,让我们诗人一起去感受过春节的气氛吧

3、 指名读诗题。

二、 自主学习,熟读古诗

1、 请流利地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 同桌互读互评。

3、 指名读古诗没,请同学们仔细听他的字音都读准了没有,请生评一评。

三、 感情朗读,读中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诗下的注释,边有感情地朗读,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2在小组中读古诗,再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今译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3师有感情地描述诗的意境。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再请生评价,读得好在哪里,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什么?

5把你所有的感受和理解都融入诗中,用你所喜欢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尽情地读读古诗吧!

6师边评价生读古诗,边渗透古诗的诗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四、 熟读成诵,自主发挥

1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尽兴,请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一下。

2生用不同的方式(摇头晃脑式、模仿诗人、邀请小伙伴方式)吟诵古诗。

3师小结。

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语文乐园八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多音字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区别和使用近义词的能力。

3、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培养与激发阅读格言的兴趣。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表述事情经过的能力。

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1)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读成语,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

3、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和区别多音字。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认读情况。

二、读一读(2)

1、自由读词语,了解每组词的意思,并思考每组词的规律。

2、同桌对比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小组活动:选择其中一组词语各说一句话。

5、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

2、指名读名言,说说你读了这则名言受到的启示。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标点符号。

4、评价练写情况。

5、练习背诵这则名言。

6、练习并检查背诵名言。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

思考: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同桌之间互相讲讲这个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默读书卡中的内容。

思考:“文章”栏和“内容”栏有什么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我发现了——

3、全班交流

4、鼓励学生学做读书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口语交际。

1、默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

2、和同桌交流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3、和同桌就“我不向困难低头”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4、小组内交流、演示。

5、全班交流、演示。

6、拓展:背一背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小结。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三课时 习作八 我尊敬的人

教学资料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这次作文的要求是: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你要写的人物执着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他的其他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根据作文提示,可以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以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以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1、 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感受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2、 练习修改作文。

课前准备

  1.选择和你一起学习、生活的亲友、伙伴或熟悉的人,了解他们身上的好思想、好品质。

  2.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事例。

教学要点

  1.学习教材,明确习作要求。

  2.了解生活中值得尊敬的人和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

  3.确定所写的人物和他(她)的事例。

  4.编列习作提纲,拟写初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出示题目:我尊敬的人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题目,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尊敬的人》这道作文题的写作对象是(),写作的范围是(),写作的重点是()。

你准备先写( ),再写( ),接着写( ),最后写( )。

  2.讨论:怎样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指导:“尊”,敬重,“尊敬”是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怎样的人值得尊敬?同学们说的对,要注意,一般是指那些品德高尚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才值得尊敬。而比自己小的虽有值得学习的方面,也不能说成是尊敬的人。

  3.指导学习“习作要求”(课件)

  想想:这句话具体说些什么要求(要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要写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三、组织交流,拓宽思路。

  1.按下面要求,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习作素材:

  (1)你选择写谁?

  (2)有什么感人的事?

  (3)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品质?

  2.各小组自由参与全班交流,并按照习作要求,组织评议

  四、编列提纲,拟写初稿。

  1.学习“参考片断”《好阿姨》。

  (1)学生按下面思考题自学:

  ①《好阿姨》一文,写了()事情,感受到阿姨有()的思想品质。

  ②划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对表现阿姨思想品质起了什么作用?

  ②按下面要求列提纲:

  起因:(片断中略去)(略写)

  经过:()。(详写)

  结果:()。(略写)

  (2)组织交流、检查。

  (3)小结《好阿姨》片断写得好:①让我们感受到阿姨助人为乐的品质。②用素不相识的阿姨背“我”到医院看病,然后又背着“我”回家的具体事例反映阿姨的品质。②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把事例写具体。

  2.照上面方法,给自己准备写的作文编提纲。

  (1)学生编制提纲,教师巡视指导,辅优补差。

  (2)反馈交流。指名读提纲,评议所选的事能否围绕一个中心反映人物一个方面的品质。

  (3)学生修改提纲。

  3.按提纲拟写初稿。

    一、拟写初稿,突出重点。

    二、交流评议,自改作文。

    三、誊抄作文。

  • 相关推荐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相关文章:

鄂教版《语文乐园》教案09-14

鄂教版第七册《语文乐园》教学设计07-17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09-07

鄂教版第六册《语文乐园八》教学设计07-17

鄂教版第七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07-17

鄂教版第九册《语文乐园七》优秀教学设计07-17

鄂教版第四册《变成什么好》的教学设计07-17

鄂教版《语文乐园(三)》优秀教学设计07-17

最新鄂教版《语文乐园(二)》教学设计07-20

鄂教版《梅花》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