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

2024-08-16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指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感受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2.通过对乐曲的感知和欣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通过学习乐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忆主题旋律,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为了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自编儿歌如下:

  《比比谁能辨得清》,

  碰铃叮铃铃,响板嗒塔塔,

  大鼓咚咚咚,小鼓嗵嗵嗵,

  竖起我的小耳朵,安安静静认真听,

  听听是谁在唱歌,比比谁能辨得清?

  2.学生读完之后,教师播放两首带有打击乐器声音的童谣《花蛤蟆》和歌曲《过新年》,让学生分辨歌曲中是哪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3.欣赏《森林中的铁匠》全曲,提问:这是什么人在做着怎样的工作?导出课题并介绍“铁匠”这一职业。

  【设计意图:

  1.复习前一阶段所学过的歌曲及打击乐器。

  2.使学生更容易分辨皮革类(鼓)、木质类(响板)和本课要学习的金属类打击乐器(三角铁)音色的不同之处。

  3.让学生了解打击乐器不仅能为童谣伴奏,为歌曲增色,还能为欣赏乐曲添彩。】

  (二)新授(30分钟)

  分段听赏(第一部分)

  1.欣赏第一部分音乐。听一听这部分音乐的旋律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方面是怎样的?描绘了森林早晨怎样的景色?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

  师总结:速度 较慢 ; 旋律 平稳 ;节奏 舒展 ;力度 较弱;情绪 优美抒情 ,表现了大森林早晨宁静祥和的景象。

  【设计意图:1.分段聆听,是为了区分与第二部分的音乐要素不同。

  2.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

  (第二部分)

  2.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听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的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

  师总结:速度 较快 ;力度 较强;节奏 明快 旋律 跳跃 ;情绪欢快热烈。第二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欢快具有波尔卡舞曲的风格,表现了森林中的铁匠愉快而辛勤劳动的场面。

  【设计意图:

  1. 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部分音乐优美抒情,表现大森林宁静祥和;第二部分音乐欢快活泼,表现铁匠愉快而辛勤劳动的场面。

  2.也为学生记忆这部分音乐并为其伴奏做好了铺垫。

  3.复听第二部分:哼唱旋律,并随着音乐的节拍来敲一敲,学做小铁匠。】

  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4.启发学生打铁还需要砍柴烧火,还可以用木质类打击乐器双响筒模仿砍柴烧火的声音。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做小铁匠,让学生敲击三角铁来模仿铁匠打铁。

  2.启发学生,铁匠打铁还少不了砍柴烧火,我们还可以用双响筒来表现欢快活泼的乐曲,更进一步为铁匠打铁的场面添彩。】

  5.听赏结尾部分

  再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的结尾在情绪上起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A、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B、欣赏后自由发言

  师总结:结尾部分节奏更紧密,速度更欢快,情绪也更热烈,表现出铁匠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喜悦的心情。

  师问:打铁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铁匠们却那么高兴,干得那么欢呢?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劳动能给我们带来财富和幸福。】

  (三)小结(5分钟)

  师总结:说得对,因为劳动是很光荣的,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最后,就让我们完整地再次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并且用打击乐器来表现第二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音乐。(老师带做)

  【设计意图:把全曲完整的表现,并且能够使主题部分再次深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并模仿乐曲中的主要节奏型。

  技能目标: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对自然与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森林中的铁匠》音频或视频、铁匠工作的图片或视频、打击乐器(如木鱼、手鼓)、节奏卡。

  教室布置:可模拟森林环境,使用绿色布景或挂图,并设置一个“铁匠铺”的角落。

  教学过程

  1. 引入阶段(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简短的森林故事,介绍勤劳的铁匠角色,描述他在森林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预听:播放《森林中的铁匠》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和场景。

  2. 探索阶段(10分钟)

  节奏探索:引导学生聆听并模仿乐曲中的典型节奏,使用打击乐器或身体打击(拍手、跺脚)来表现铁匠打铁的声音。

  节奏游戏:分发节奏卡,让学生分组练习,每组展示一种节奏型,模拟铁匠铺的`不同声音(如锤击声、火炉燃烧声等)。

  3. 深化理解(10分钟)

  音乐与情境结合:播放音乐,同时展示铁匠工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变化想象和描述铁匠工作的不同阶段。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选择角色(铁匠、助手、森林动物等),随着音乐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通过动作和声音表达各自角色的特点。

  4. 创造性表达(10分钟)

  创作环节:鼓励学生利用打击乐器或其他简易乐器,创作一段表现森林或铁匠工作的音乐小品,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意表达。

  展示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其他同学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建议。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情感交流:讨论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感受如何。引导学生谈论对劳动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音乐故事,并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创造简单的打击乐器,继续探索音乐的乐趣。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活动的效果,包括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果达成情况,以及是否有改进的空间,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和创新。

  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模仿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了解乐器音色,尤其是铁锤敲击的声音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动、创等多种活动,体验音乐中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学习如何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与劳动的尊重,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音乐材料:《森林中的铁匠》音频或视频资料。

  教具:打击乐器(如木鱼、手鼓等模拟铁匠打铁声),图片或PPT展示森林与铁匠工作场景。

  活动道具:彩带或丝带(模拟火焰或铁水流动)。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简短的森林故事,引入勤劳的铁匠角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视听结合:播放《森林中的铁匠》音乐片段,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森林中,听到远处传来的铁匠铺声音。

  2. 新课教授(15分钟)

  节奏探索:教师先示范,引导学生模仿铁匠打铁的.“叮当”节奏,使用拍手、跺脚等身体打击乐形式。

  乐器体验:分组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模拟铁匠工作时的声音,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

  歌唱学习:教唱歌曲简单旋律,强调歌曲中的节奏感和力度变化,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能随着音乐哼唱。

  3. 活动实践(15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铁匠、森林中的动物和其他元素(如树木、风等)。通过身体动作和声音模拟各自的角色,在音乐背景下表演。

  创意表达:利用彩带或丝带,模拟铁匠炉中的火焰或铁水流动,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增加视觉效果。

  4. 总结与拓展(5分钟)

  分享与反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或创意表达,鼓励全班给予掌声和正面反馈。

  情感升华:讨论铁匠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职业同样需要辛勤劳动,并表达感激之情。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中的物品(如锅碗瓢盆)创作出自己的“家庭打击乐队”,录制一段小视频,下次课分享。

  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记录下学生参与度、互动情况及学习成效,反思教学活动的亮点与不足,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

  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模仿《森林中的铁匠》中的主要节奏型,了解铁匠工作的基本情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表演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爱护意识,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音乐素材:《森林中的铁匠》音频或视频。

  教具:打击乐器(如木鱼、小鼓、铃鼓等)、铁锤模型(可自制)、图片或PPT展示森林和铁匠工作场景。

  分组材料:彩色纸、彩笔、剪刀等手工材料(用于创作环节)。

  教学过程

  1. 引入阶段(约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简短的森林故事,引入铁匠角色,描述铁匠在森林中工作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初步聆听:播放《森林中的铁匠》片段,让学生自由描述听到的音乐中有哪些声音像铁匠工作时的情景。

  2. 探索阶段(约15分钟)

  节奏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模仿音乐中的典型节奏,使用打击乐器或拍手、跺脚来表现铁匠敲打铁块的声音。

  角色扮演:分小组进行,每组分配不同角色(铁匠、森林动物、树木等),用动作和声音模拟森林中的情景,配以《森林中的铁匠》的背景音乐。

  3. 深化理解(约10分钟)

  音乐与情境结合:通过PPT或图片展示森林和铁匠工作的`画面,同时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将音乐与视觉情境相结合,深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故事。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以及铁匠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

  4. 创作与表现(约15分钟)

  创意制作:学生分组,利用提供的材料创作一幅关于“森林中的铁匠”主题的画或小型舞台布景,鼓励他们将音乐中的元素融入创作中。

  音乐剧表演:基于创作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音乐剧表演,可以是铁匠的一天、森林的和谐生活等主题,配以《森林中的铁匠》音乐。

  5. 总结反馈(约5分钟)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与生活、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美好和重要性。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收获,包括对铁匠这一职业的新认识,以及从音乐中感受到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森林中的铁匠》的故事和音乐,尝试用家里的物品模拟铁匠工作的声音,录制一段小视频或音频,下节课分享。

  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乐曲中的主要乐器声音,理解音乐如何描绘“森林中的铁匠”这一场景。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创造力与表现力:鼓励学生通过舞蹈、绘画或即兴演奏等方式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森林中的铁匠》音频或视频资料、相关乐器图片、森林与铁匠工作的图片或视频、打击乐器(如木鱼、小鼓)。

  教室布置:可模拟森林一角,用绿色布景和纸制树木装饰,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简短的关于森林中小铁匠勤劳工作,为动物朋友们打造工具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预听乐曲:播放《森林中的铁匠》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情绪。

  2. 探索与分析(10分钟)

  聆听细节: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注意乐器声(如铁锤敲击的节奏、模仿鸟鸣的旋律),并讨论这些声音如何代表森林和铁匠的工作场景。

  乐器认知:展示相关乐器的图片,简单介绍它们在乐曲中的作用,如铁锤声可能由定音鼓模拟。

  3. 体验与创造(15分钟)

  节奏模仿:分组使用打击乐器模仿乐曲中的节奏,如铁匠打铁的“叮当”声,增强学生对节奏感的把握。

  角色扮演: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森林中的角色(如小鸟、小兔、铁匠等),通过简单的动作或声音,随着音乐进行表演,促进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4. 表达与分享(10分钟)

  创意画作:学生根据音乐想象的场景,创作一幅关于“森林中的铁匠”的画作,鼓励他们用颜色和形状表达听到的音乐和感受到的情感。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打击乐表演或创意画作,并简单解释其背后的创意想法。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学习: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强调音乐与生活、自然的联系,以及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学生反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学到的新知识,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音乐的美。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如锅碗瓢盆)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与家人一起再现《森林中的铁匠》的节奏,并录制视频分享给班级群。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音乐《森林中的铁匠》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音乐《音乐会》教学设计02-23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08-26

小学音乐上册的教学计划08-22

小学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学计划09-04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09-25

二年级音乐上册的教学计划范文09-05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的范文09-04

有关小学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学计划09-04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范文09-12

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的个人教学计划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