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语文教学设计

2024-10-05

绿的语文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

  天津五中七年级语文科目张宝龙

  一、课文解读

  《绿》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游记散文集《踪迹》,写于1924年2月8日,《绿》教学设计。是一篇很美的游记散文。课文的美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结构美

  全文共四段,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两段,描写瀑布,以及相关的地理位置,游览线路。第二部分,后两段,描写潭水以及作者的感受、联想、想象。首尾两段呼应,中间两段写景、抒情,层次分明。

  (二)语言美

  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用词的精确形象;修辞的巧妙运用。用词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准确使用上,如:"踞"、"镶"、"流"、"扯"等。修辞主要体现在比喻的巧妙运用上,如"像一朵多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等。

  (三)情感美

  课文集中笔墨描写了梅雨潭奇异、可爱的"绿",抒发了充沛的感情。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梅雨潭的"绿"来自自然,又不同于自然中的普通绿色,它是作者最心爱的色彩,象征着纯洁美丽,象征着青春活力、高贵品格,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也是美的象征。作者借讴歌梅雨潭的"绿"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山水之爱,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神往之情。

  这样看来,学习《绿》这篇文章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寻找美、感悟美的过程。要寻找美、感悟美就要重视阅读课文。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速读与精读、美读并用。

  二、教学目标

  1.速读,理清课文写景、抒情的层次,把握课文的结构。

  2.精度,体会、研讨课文用词的精确形象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3.美读,体会、探究课文的情感主旨。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速读,理清课文写景、抒情的层次,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赏图导入法)

  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值得人们去游览的名山大川。仙岩的梅雨潭虽然不能称为名山大川,但那迷人的瀑布、奇异的潭水确实令人流连忘返。下面我就带同学们领略一下梅雨潭的风光。(显示幻灯片)

  看到这样优美的景色,画家定想拿起画笔泼洒丹青,作家定想展开稿纸抒发真情。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游览过梅雨潭之后便写下了一篇另人叫绝的散文。读了这篇散文你定会更加神往梅雨潭这处胜景。

  二、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可以设置为课前预习)

  1.要求:默读,速读。

  2.问题:(1)关注容易读错写错的字;(2)自主思考、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三、自主学习检查

  1.字音、字形检查(显示幻灯片,括号内为学生要填写的)。

  镶(xiāng)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倏(shū)

  扯(chě)(翼)yì翅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润)rùn湿离(合)hé(宛)wǎn然

  (襟)jīn袖(蕴)yùn蓄(蔚)wèi蓝(鞠躬)jūgōng惊(诧)chà

  学生做完之后,幻灯片出示答案,同学互相检查,改正错误。

  2.朗读课文,强化字音,疏通语句。

  3.提问"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1)交待观察点的语句:"走到山边","我们先到梅雨亭","坐在亭边","揪着草…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观察点移动的顺序:由远到近,由低到高再到低。

  (2)在梅雨亭观察到的景物及顺序:瀑布整体、瀑布下的梅雨潭、亭踞的岩石、湿润的岩面、油油的绿草、三面的环山、天空流云、下垂的瀑布、飞溅的水花。先整体再局部,有平视、仰视、俯视、环视。

  (3)从全文来看以什么为线索:游踪

  (4)总结(板书)

  (近)【坐在亭边】(高)

  环山、岩石、飞亭、天空、

  流云、绿草、瀑布、水花

  (远)【走到山边】(低)(近)【到了潭边】(低)

  (游踪为线索)

  四、合作探讨描写潭水的层次

  1.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句子;描写潭水水光的句子,描写潭水水色的句子,教案《《绿》教学设计》。

  (1)潭水整体: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潭水水波:她松松地…裙幅。

  潭水水光:她滑滑地…那样嫩。

  潭水水色: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2)依照提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语句。

  读描写水波的句子。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

  (3)教师提示上半句,学生背诵下半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

  "她滑滑地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尘滓"--

  2.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我"内心感受的句子。

  (1)"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摇荡。"

  "我想张开两臂保住她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2)有感情地朗读上面的语句。

  (3)文章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我"看到梅雨潭的绿之后的内心感受?(文眼:惊诧)

  (4)"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句话在课文首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可见,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首段点题,尾段扣题。)

  3.总结(板书)

  水波

  梅雨潭绿水光内心感受

  水色

  惊诧(首尾呼应)惊诧

  作业

  1.读课文,自主思考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含有"绿"字的古代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度,体会、研讨课文用词的精确形象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对诗导入法)

  "绿"是古代诗人最爱的色彩之一。他们写绿树,写绿草,写绿水,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下面我说上句,同学们对下句,看能不能对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这些写绿的诗句意境优美,值得品味。同样,朱自清先生这篇写"绿"的散文也是词句优美,值得品味。

  二、体会、研讨课文用词的精确形象

  1.预习检查

  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第一小题(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指导使学生明确从词的本意入手,从表达效果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来分析)

  2.拓展训练

  (1)"镶"换成"嵌"好不好?

  (2)"流"换成"飘"好不好?

  (3)"扯"换成"撕"好不好?

  三、体会、研讨课文修辞的巧妙运用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2.举例分析:"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一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采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水花形象之美,色彩之艳。

  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采用比喻修辞是为了通过喻体使本体的内涵更为生动形象。要分析比喻的表达作用必须要弄清句中的喻体有什么特点,通过喻体是为了突出本体哪一方面的特征。

  3.巩固练习

  (1)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褶皱、柔美。

  (2)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荡漾给人的纯洁、清纯。

  (3)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明亮、晶莹、娇嫩。

  (4)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绿的厚积。

  (5)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细腻、温润。

  总结:通过大量的比喻突出了梅雨潭绿的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4.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第二小题和第三题。

  (1)由写瀑布过度到写"绿",进入直抒胸臆。

  (2)对比突出梅雨潭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当好处。文中有两个词高度概括了梅雨潭绿的特点--"奇异"、"可爱"。

  作业

  1.找出课文中人称代词的变化,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2.课文结尾的"不禁"一词可否去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美读,体会、探究课文的情感主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回顾导入法)

  在小学时,学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背影》,课文中父子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打动过无数人。《绿》这篇散文虽然不是写人,也没有叙事,但同样也抒发了充沛的感情。在《绿》这篇散文中作者书法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呢?本节课我们来体会、探讨一下。

  二、分析探寻"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开头一句连串的动词有何作用?

  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我"探奇揽胜、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暗含了对"绿"的喜爱、神往之请。

  三、体会看到"绿"时作者的情感

  1.朗读内心感受的句子,体会情感

  心动(心摇荡、舍不得)--行动(抱住她、拍、抚摸、吻)

  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倾泻而出,抒情达到了高潮

  2.再次欣赏图片,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四、从人称代词变化的角度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

  五、从首尾呼应,用词变化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不禁"一词能否去掉?

  课文在写到"绿"时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后又通过对比再到人称的转换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

  • 相关推荐

【绿的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因小失大》教学设计09-1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3-19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四》教学设计03-19

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11

语文园地七优秀教学设计03-20

语文天地十五教学设计模板03-20

语文乐园五优秀教学设计03-20

语文课文《长征》教学设计03-03

语文《咏鹅》教学设计范文02-09

语文逍遥游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