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2024-04-20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

  2、知道运动的合成、分解,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3、理解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辨证关系;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是本节核心内容;

  2、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是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应用;

  3、合运动和分运动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讲解、练习、讨论、

  【教学器材】:

  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及相关课件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的教学中,我们研究了两种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数运动都是较为复杂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及学过的动力学知识来分析一些基本的复杂运动。

  提问1、什么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一种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提问2、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合力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成一角度,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也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即: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二、讲授新课

  1、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实验部分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先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分析,再在讲台上演示并投影到屏幕。

  归纳:师生共同得出物体的复杂运动可以看成同时参与了两种简单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工具。

  归纳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让学生理解由两个简单运动可以合成一个复杂的运动,加深对“同时参与”的意义:

  ①物体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

  ②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合运动、分运动的几个概念

  ①合位移、分位移:

  ②合速度、分速度:

  ③合加速度、分加速度: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利用前面所做的实验分析合运动、分运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各个物理量的关系。

  归纳:①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②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

  [例1]如果在前面所做的实验中(图5-11)玻璃管长90cm,红蜡块由玻璃管的一端匀速地竖直向上运动,同时匀速水平移动玻璃管,当玻璃管水平移动了80cm时,红蜡块到达玻璃管的另一端,整个运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20s,求红蜡块运动的合速度。

  分析:红蜡块沿玻璃管匀速竖直向上的运动和玻璃管水平的移动是两个分运动。这是一个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的问题,分运动和合运动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可以先分别求出分运动的速度,再求合速度;也可以先求出合位移的大小,再计算出合速度。这里我们用第一种方法。

  解:如下图所示,由于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即t=t1=t2=20s。

  S1(m)

  V1(m/s)

  SV

  0、9m

  0、8mS2(m)V2(m/s)

  ∴竖直方向:v1=s1/t=0、9/20(m/s)=4、5x10-2m/s

  水平方向:v2=s2/t=0、8/20(m/s)=4、0x10-2m/s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v2=v12+v22v=√v12+v22=6x10-2m/s

  合速度的方向与合位移的方向相同,即与合运动的方向的相同。

  (2)运动的分解: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例2飞机以300KM每小时的速度斜向上飞行,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求水平方向的分速度V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图5―13)。

  先动画分析,再展示解题过程、

  4.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作图分析。

  学生相互讨论,阅读课本内容,总结:

  (1)两个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一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不同方向的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直线运动,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我们看到,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反过来,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分别弄清楚作为分运动的直线运动的`规律,就可以知道作为合运动的曲线运动的规律。

  三、课堂练习:课本P85:(1)题、(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巩固落实

  课本P85:(2)题、(3)题

  【教学反馈】:

  如果时间足够

  课件分析小船过河专题

  小船过河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假设小船和河水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1如果小船静止放在水里,小船会随着河水漂移,小船的速度和河水的流速相同;

  2如果河水静止,小船将会以原速度驶向对岸。

  3如果小船在流动的河水中驶向对面的岸边,小船既要沿着河水运动,又要向着对面岸边的方向行驶,所以小船的实际运动状态是1和2中两个运动的合运动。

  A、最短时间过河问题处理方法:

  小船过河的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船在垂直于河岸的方向上的位移是不变的,我们只要使得在垂直于河岸方向上的速度最大,小船过河所用的时间就最短,河水的速度是沿河岸方向的,这个分速度和垂直于河岸的方向没有关系,所以使小船垂直于河岸方向行驶,

  小船过河所用时间才最短。

  B、最小位移问题处理方法:

  因为两平行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它们的公垂线段。所以只有当小船的实际运动方向

  (即合运动方向)是垂直于河岸的方向时,小船的位移最小。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2

  一、本节课综述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研究复杂的多运动因素共同参与时的运动规律(教材仅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参与),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合成与分解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为以后学习平抛运动乃至研究一般曲线运动打下基础。基于这一原因,该节课应更多地研究矢量分析的共性。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虽然是以运动量(位移S和速度V)为核心,但应注重与力学量(力F和对应的加速度a)进行类比,在方法上要重视图象法在矢量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不仅要达到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更应拓展该定则在矢量分析中的普遍意义,使学生掌握矢量合成与分解的一般原理,学会运用作图这一最直观和最简洁的分析矢量问题的方法。考虑到探究该问题还刚刚开始,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运动的合成上。

  二、模式运用和流程

  由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已经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学过,所以新课的引入可以从复习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入手。力和运动从矢量分析的角度看虽然相似,但总还有不同的地方,故初级探究应建立在实验和事实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采用新教材中的“红蜡小圆柱体上浮”演示实验来展示运动合成的情景。因实验的可视性较差,又设计了多媒体动画——吊塔模型。通过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基础。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写在小纸条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适合本节课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用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补充问题使其完整。

  本节课围绕重点内容可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一些:

  ①分运动和合运动在时间上有什么关系?

  ②运动可以合成吗?

  ③小蜡块竖直向上的运动跟水平向右的运动是否相干?

  ④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是否还是匀速直线运动?

  ⑤运动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考虑到各人深入探究的时间不同,也考虑到探究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我增加了一个很适宜深入深究的问题:轮船渡河的情形是否也与上相似?你能把匀速的轮船在均匀流动的河水中渡河的各种情形挑选有代表性的画出来吗?这一阶段宜安排5—10分钟。

  深入探究需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所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在操作中实施以同组的前后四人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讨论后把共同一致的意见以简略的方式写在纸上,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全场参与讨论,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进行方法指导,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发挥其主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达到了交互的目的。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科学争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时间一般可安排10—20分钟。

  深入探究达到一定的程度,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后,即可进入归纳探究。(在进入归纳探究前,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逻辑学上有关归纳推理的概念和方法,以实现在课堂上适时插入科学方法教育。)一般来说,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不尽相同,教师可选派探究较完整全面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方法可各种各样,可以让各小组把探究成果写在纸片上用多媒体放映,也可让小组选派代表讲演等,不足的地方还可让其他小组补充,教师也可补充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归纳性的材料。这一环节不仅可完善学生的思维机制,还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一流程可控制在5~10分钟。

  归纳探究的完成,标志着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突破,从学生的角度讲,预示着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点的初步领会和掌握,是探究的一个高潮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探究工作的完结。紧接着的是发散探究的开始,这一阶段实际上也就是应用、提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教师要有预见性地挑选一些既有利于巩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又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

  选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既可以选择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也可从“小”、“精”、“活”上下功夫,选择形式多样、适合学生参与探究的.问题。训练时应提倡学生先独立思考,展开自主性探究,在探究遇到困难时才与其他同学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时将充分地体现出来,要精心设计、提出如何使学生把探究工作引向深入的问题,为以后研究平抛运动打下基础。

  我设计的发散探究问题如下:我们已经得出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分运动必须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两个直线分运动的其中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是匀加速运动,请你想一下,合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我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以下两个积件:

  ①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初速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得到两种情况下都是曲线运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还可向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题:如果两个直线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你认为合运动是什么呢?这里要说明的是:两个分运动在同一直线上时的运动的合成,可以作为简单的特例让学生课后看书自学。

  在“交互探究”教学中,所设置和发现的问题有一部分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特别是在发散探究的最后阶段所设置的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同时,对问题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讨还会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需要留在课后让学生反复思考争论,甚至实验证实。即使问题探究相对圆满,教师也应开发一些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优秀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我布置的课后思考题为:某人骑车以速度V人→地向东行驶,刮南风(风速大小也为V)。试问人感到风从何处吹来?设置的课后思考题应尽可能生动和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令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延伸活动的自发开展。

  三、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交互探究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注意探究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

  第二,该模式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温床,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能一带而过,如果真的出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待课后解决了再告诉学生;

  第三,交互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以肯定为主,让学生有成功感,即使学生的探究存在问题,也应着眼于从思路、方法上加以引导,而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

  要牢记:创造性来源于良好的环境。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运动、合运动,理解运动的独立性,能够对复杂运动进行合成或分解。

  2、通过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分析,认识科学本质,提高模型建构能力。

  3、经历知识构建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运动具有独立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学生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请学生思考后回答。物体只受一个力的时候分析起来很简单,如果物体受多个力的复杂情况如何处理?(将多个力进行合成或分解。)

  教师提出,通过合成或分解把复杂的运动转化为简单的运动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抛体运动也是比较复杂的曲线运动,如何把抛体运动转化为简单的运动?引出本节新课《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二)新课讲授

  1、分运动与合运动

  教师在多媒体中演示实验:用小锤击打与小球贴近的金属片,使小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学生能发现,小球沿曲线路径从抛出点运动到落地点。

  此时在多媒体呈现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能发现小球实际发生的运动可以看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运动合成的结果。继续讲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概念。

  请学生思考,从运动产生的效果来看,合运动与分运动是一种什么关系?(合运动和分运动产生的效果相同。)

  2、运动的独立性

  教师继续在多媒体演示实验:用小锤击打弹簧片,被弹簧片夹住的小球2和贴近弹簧片的小球1会同时被释放。学生能发现小球1沿水平方向飞出,小球2做自由落体运动,并且多次试验中两小球都同时落地。

  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两个运动的联系与区别。经过讨论,学生能得到结论:1、2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完全相同;小球1同时还有水平方向的运动,并且对竖直方向的运动没有影响。

  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一个复杂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几个独立进行的分运动的合运动。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师提出,如果已知分运动,就可以知道合运动,请学生参考力的合成和分解思考,求合运动的位移可以是用什么方法?学生能想到位移是矢量,可以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实验中小球1的运动轨迹,教师提出合位移和分位移,并解释两者的关系;总结得出结论:合位移是两个分位移的矢量和。接着请学生根据刚才对位移的学习,动脑思考,分析一下合速度和分速度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教师讲解运动的合成与运动的分解两个概念。

  多媒体出示书中例题,请学生思考并解答。(篮球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可以求得分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果两个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合运动是什么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教师补充,如果分运动中有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合运动就是曲线运动;并介绍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提升

  思考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不可以分解为两个运动?如何分解?

  (四)小结作业

  1、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2、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最简单的曲线运动——抛体运动。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学习多人合作运动走的技能,发展身体的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互相协作的.品质。

  活动准备

  1、音乐:一起走

  2、长松紧带垫子,拱形门,椅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做韵律操。

  二、学习多人合作向前走的动作。

  1、小蜈蚣学走路

  两人为一只小蜈蚣,练习向前走,并能配上口令:

  “左右左”、“一二一”。

  2、蜈蚣长大

  练习三人、四人、五人走,要求动作协调,步伐一致。

  告诉他们,小蜈蚣可以站着走,还可以蹲着走,大家试一试。

  3、幼儿连在一起,沿场地走一圈,并配上儿歌

  小蜈蚣,学走路,

  许多只脚不打架,

  喊声口令齐步走,

  一二一,向前走”。

  三、练习脚受束缚向前走的动作

  1、出示脚环,讲解戴法。

  2、幼儿五人一组,戴上脚环,练习走路。

  要求步伐一致,注意安全。

  四、蜈蚣练本领

  1、设计三个情景:草地(软垫)、山洞(拱形门)、树林(椅子)。

  2、幼儿依次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五、蜈蚣走路比赛

  五人一组,分成四组,过草地,钻山洞,绕树林,

  比赛哪组走得最快,最稳。

  六、做放松动作。

  坐在垫上,解下脚环。

  七、活动评价

  幼儿园大班运动教案,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对于小孩子来说,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他们的身体发育更加健康,所以我们应该要让幼儿每天都有充足的运动量。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对对跑步感兴趣,能体验到跑步活动中运动、竞赛和交往的乐趣。

  2、发展自身的耐力、速度和灵敏性。

  3、训练往返跑的动作。

  活动准备

  1、设计场地,设置起、终点。

  2、分别放置1、2、3、4标志物。

  活动进程

  一、活动开始

  在教师带领下作热身运动,活动全身关节。

  观察场地,启发幼儿想出玩法:如:跳、跨、绕着跑等。

  二、游戏活动

  1、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往返跑是动作。

  2、对比动作,掌握要领。

  (1)教师示范一次,请幼儿看教师是怎样做的?

  玩法:先把手放在1标志物上,跑去摸一下2标志物,再跑回摸3标志物,然后跑去摸4标志物,跑回结束。

  (2)请2位幼儿和教师一起跑,对比动作的`不同。

  (让幼儿仔细观察:提醒幼儿观看教师转身时脚的位置和身体的转动)

  (3)教师总结往返跑动作要领:

  到达转弯处前2——3步时步子要大,上体直或后仰,后腿蹬地用力稍小。

  最后一步脚向转身方向内扣,然后转身180,重心移至转身后的前脚,继续跑动。

  (4)幼儿练习往返跑动作。

  教师用语言提醒幼儿摸哪个点,提醒幼儿脚下动作,提示幼儿掌握动作要领。

  3、比赛激趣,巩固练习。

  (1)讲解比赛规则:以比赛接力进行,先跑完的队获胜。

  (2)进行游戏2遍,随时指导幼儿注意动作要领。

  三、活动结束

  讲评游戏。

  师幼做放松活动,结束。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6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各种运动护具及其用途。

  2、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已经初步掌握身体上会动的部位。

  2、一个身上穿戴着各种护具的幼儿图例(护具包括:头盔、护腕、护肘、护肩、腰带、护腿、护膝、护踝等)。

  3、运动员穿戴着护具参加运动时的照片或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1、回忆身体上会动的部位。

  2、出示幼儿图例,讨论:

  这个小朋友身上的穿戴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你知道他们有什么用吗?

  猜猜他要去做什么?

  为什么要穿戴上这些运动护具?(幼儿无法识别的运动护具教师可加以补充,提升幼儿经验)3、出示运动员图片,讨论:

  他们是谁?在做什么?

  他们戴了哪些运动护具?为什么要戴?(进一步巩固运动护具的名称及其作用)4、说说我们平时在做哪些运动时要戴上运动护具?如果没有穿戴运动护具会怎么样让幼儿体会到运动护具对运动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幼儿在运动中穿戴运动护具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5、实践游戏:运动护具真正好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7

  活动目标:

  1、能用记号笔随意勾勒出人类或动物做运动的形象,尝试运用三原色进行着色。

  2、初步体验在湿画法中用盐进行创作,感知盐在融化时将颜色化开,干后产生雪花的肌理效果。

  3、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情绪,和撒盐画的新奇有趣,在绘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三原色“红黄蓝”颜料(每组两份颜料);粗盐和细盐(每组混合一份);

  2、不同粗细水粉画笔若干;画纸若干;抹布、盛水水桶(每组一份);

  3、人类、动物运动图片;撒盐画范画;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1、游戏名称:运动猜谜

  在游戏中,老师先做一些运动的动作,请幼儿猜这是什么运动?

  再请幼儿来做动作,其他幼儿猜。(并用身体展示该运动)

  2、谈话讨论:

  师:小朋友们,你会做哪些运动呢?你最喜欢做什么运动?

  鼓励幼儿简单表述不同运动中身体的形态。(跑步、跳绳、游泳、做操、跳舞……)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会这好多项运动呐!运动不仅使我们身体变得健康更强壮,还会给我们带来愉快的心情,我们要坚持天天做运动哟!

  二、游戏模仿激发兴趣

  1、集体展示动物、人类运动的图片,幼儿自主选择一幅图片进行游戏模仿。

  2、逐幅出示动物、人类运动的图片,个别幼儿进行游戏模仿。(教师拍照)

  (人类:跑步、跳绳、游泳、做操、跳舞、……)

  (动物:蝴蝶飞、小鸟飞、鱼儿游、毛毛虫扭动……)

  3、展示幼儿游戏模仿活动照片

  师:小朋友们学的可真像,真有趣!我们一起来瞧瞧刚才做了哪些运动?

  师:我发现你们的脸上都是笑嘻嘻的,原来做运动时人们是很快乐的。

  三、讲解示范

  1、出示运动图片,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快乐的运动画下来,把快乐带给更多的小朋友。

  2、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绘画。(用记号笔随意勾勒出人类或动物做运动的形象)

  3、运用三原色进行着色

  (1)集体分辨三原色,清楚说出他们的名称。

  (2)提示幼儿涂色谨慎,不涂到轮廓外,保持画面整洁。

  4、撒盐示范

  (1)教师进行撒盐画示范,将混合的粗细盐均匀撒在运动的人(动物)身上。

  师:画面上撒上盐后效果是怎样的呢?会发生什么事儿呢?画面干了以后就可以看出来了!

  (2)展示运动撒盐画的前后对比图

  师:在做运动时,我们都会出许多的汗水。图中的小朋友、小动物也流了许多汗水,你瞧见了吗?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画面有不同的肌理,

  师:“盐撒过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像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盐会吸收水分,留下像雪花的痕迹和盐粒反射的亮光,就像运动后的'汗水。)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在厨房用的盐也可以拿来作画。这种用盐作画的方法就叫撒盐法,这美丽图画我们叫它撒盐画。

  四、幼儿创作,师巡回指导。

  1、愉快轻松地勾勒出人类或动物做运动的形象。

  2、选择三原色中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搭配涂色,正确使用排笔,控制好水分。

  3、上色动作快,注意色彩的衔接和画面整洁。

  4、耐心、细心进行撒盐活动,撒盐要均匀且量少。

  五、欣赏交流作品,运动快乐

  1、教师展示幼儿水分未干、未完成的撒盐画作品。(照片)

  2、把幼儿完成的撒盐画运动作品平铺在一块大垫子上展示。(集体流动欣赏)

  3、请幼儿说说喜欢哪幅运动作品?为什么?学学他是怎么运动的。

  4、请个别绘画较优秀的幼儿简单介绍,讲解绘画撒盐画时注意要点。

  5、请个别绘画较弱的幼儿表述作品内容。

  六、结束活动

  师:运动后真的很累,需要休息,请把运动的小人(作品),放到阴凉处休息。(教师事先余留的摆放图画的场地)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8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运动与物体的移动的关系。

  2、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球、羽毛、积木、废旧轮胎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1)幼儿在操场上自由玩篮球球、羽毛球、积木、废旧轮胎等

  (2)请幼儿说一说刚才玩了什么,是怎样玩的。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拍、吹、搬、搭、滚的动作使物体动起来,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借用外力。

  2.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请幼儿尝试,同样一件物体(出示轮胎)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的移动是否一样。

  (2)幼儿移动积木和废旧轮胎。说一说移动轮胎和积木所用的力是否一样。

  小结:对于同一件物体,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移动快,移动远或移动高。用力小时候,物体就移动慢、移动近、移动低,移动不同重量的物体,使用的力不一样。

  3.阅读幼儿用书p26页,说说图上的物体是怎么移动起来的。(推、吹、风、水、掰使物体移动)

  小结:使物体移动起来的动力可以是人力,也可以是畜力、风力、电力、水力、蒸汽等各种动力。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尝试移动不同物体的移动方式。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9

  一、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

  2、能较好地与同伴配合,共同完成比赛项目。

  二、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设计运动会项目,并制作运动项目胸牌和奖牌。

  2、幼儿自由报名,每人选择2到3个项目参加运动会。

  3、在每天的晨间锻炼活动中,提供所需的运动器械,让幼儿反复练习为运动会做准备。

  4、《运动会进行曲》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1、运动员入场。

  幼儿挂着自制的运动项目胸牌,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入场。

  幼儿进行早操表演。

  2、小小运动会开幕。

  根据运动会项目表,逐项进行比赛。

  运动器械的准备、更换、收拾等,由参加该项目比赛的幼儿协助教师共同完成。

  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比赛,争当文明观众。

  3、举行颁奖仪式。

  在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音乐声中,颁发各个项目的金、银、铜牌。

  “采访”个别“运动员”,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建议:

  1、在设计运动会项目时,教师可启发幼儿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或玩过的体育游戏进行设计,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力度。与此同时,还可给运动项目起个有意思的名字,如蚂蚁搬豆、小牛拉车、小老虎下山等,以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2、如有接力赛,可引导幼儿规定每组人数,并事先选好队员,共同练习。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 10

  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判定某一物体所处的位置,初步理解物体的排列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动物运动会”课件、小动物图片若干、房子图卡、幼儿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以“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引入活动,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的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运动会吗?

  幼儿1:知道,就是比赛

  幼儿2:有赛跑、游泳、打球

  幼儿3:还要评出冠军什么的。

  师: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开运动会,(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谁?

  幼:有狮子、小羊、兔子、牛、猪,一共五只小动物。

  (孩子们运动会还是比较熟悉的,可是老师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孩子们诸多的讨论。孩子们对动物运动会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过来,并且很快数出动物的数量)

  二、游戏:“小动物排队”。

  教师引导幼儿用序数词正确表述物体在数列中的位置。

  师:五只小动物很快排好了队伍,(出示图片2)请小朋友说说小猪排在哪里?

  幼儿1:小猪排在第四。

  师:你是怎么数的?(请这名幼儿示范点数)(教师提问各种动物排在哪里?)

  师:你们对小猪排在哪里有不同意见的吗?

  幼儿2:排在第二

  师:你也来数数怎么是第二呢?(请这名幼儿示范点数)

  (让幼儿掌握序数词是本环节的重点,教师的提问是小动物排在哪里而不是排在第几,能较好的达成目标一。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序数的掌握是比较清楚的,能很快说出每种动物所处的位置。教师抛出问题“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排列位置,引出下个环节。)

  三、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物体的排列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师:为什么小猪一会儿是排在第四一会儿又排在第二了呢?

  幼儿1:第四是从这边数起的(中班孩子还分不大清楚左右),第二是从另外一边数的。

  幼儿2:从不同边数第几就不一样了。

  师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时,由于方向的不同,物体所处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相对性问题在序数的判定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幼儿学习序数中的难点问题。本环节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数排列变化的问题。)

  四、以“比赛开始了”(出示图片3)复习判断5以内物体所处的位置。

  师:小动物们开始比赛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比赛什么项目?

  幼儿1:是赛跑啊

  师:请小朋友们来说说ⅹⅹ动物排在第几,从哪开始数的?

  (本环节让幼儿根据上面所学的经验,从不同的方向数出动物的排列次序)

  五、幼儿操作活动,复习5以内的序数,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

  1、出示房子图卡,认识小动物的新家,根据小动物身上的数字把小动物送到相应的楼层。

  2、“快乐的郊游”,根据提示画出动物的相应位置。

  3、“找一找,连一连”,根据两次动物排队的次序,按要求写出动物每次的各是第几位。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学会了5之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了序数的概念,并且能按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点数,为今后学习不同的方位序数奠定了基础,也为幼儿在生活中自己的位置找准了坐标。整节活动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思路也比较清楚,幼儿所学效果较好。具体体现在:

  1、关注幼儿对序数词的掌握。序数词的掌握是序数教学的重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关注幼儿是否已经正确掌握序数词,借助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

  2、渗透物体排列位置的相对性问题。相对性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在序数判定中,即物体排列的位置不变,但对其所处位置的判定会因起始方向的不同而改变。在本次活动活动中,教师能用很自然的问题“为什么小猪的位置有的小朋友说是在第二,而有的小朋友说是第四呢?”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幼儿初步理解从不同的方向点数,其结果是不同的。

  3、注重通过操作和游戏进行学习与巩固。学习序数不仅要让幼儿掌握序数词,而且应注重让幼儿在积极操作的过程中,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运动会”的游戏情节,先出示五只小动物,在幼儿点数数量的基础上说说“什么小动物排在哪里?”让幼儿学习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说出某个动物在整排动物中的序数;接着出示动物比赛的图片,让幼儿说说哪只动物站在哪条跑道,帮助幼儿利用刚学的有关对序数的认识解决新的`问题;最后让幼儿操作练习,按幼儿能力不同分成三组,投放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4、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深奥的序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软件,整个活动以小动物运动会的形式,贯穿始终。每当电脑显示小动物参加比赛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同时电脑又以不同的声音来判断幼儿回答的正确与错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优化了教学情境。

  不足之处:

  1.生活即课堂,可以将幼儿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到幼儿的生活当中,如可增加幼儿排队的环节,让幼儿说说自己排列的位置。

  2.整个活动的信息量不是很饱满,活动时间偏短,可以增加幼儿操作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尝试做各种难度的练习。

  3.注意避免活动中的无效提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但是在活动一开始,教师的导入就显得有点走过场,“你们知道什么是运动会吗?”,属于与目标无关的无效提问,没有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集中教育活动时间。

  • 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6-26

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6-20

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6-20

《图像的选取及合成》教学设计07-02

运动的合成教学反思07-09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05-31

高中物理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06-25

高三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3-19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