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地理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
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高二地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地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思考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内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能简要说明全球定位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能说出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能说出GPS接收机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GPS相关信息,阐述全球定位系统起源与发展。
●通过读“GPS组成”示意图,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各子系统功能。
●通过多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列出讨论提纲,探讨我国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神奇功能及广泛应用领域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定位导航”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所教学生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设计为:
重点: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确立依据:只有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才能认识和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
确立依据: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性强,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难点。
二、学生分析
1、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作为高中生一般对GPS都很感兴趣。
2、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对GPS比较陌生。本节知识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很难融入所学地理内容。
三、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
2、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
依据: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学法指导: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依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形成 形成 升华
感知 体系 认识
我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的特点,每个环节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新课导入
阅读95页阅读材料,从军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统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过GPS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踊跃发言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GPS,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本堂课我设置了五个探究活动,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一:探究GPS概念
【角色扮演】假设你是(士兵、导游、家长……)
【问题探究】 当你外出旅游或者野外探险的时候,为了不迷失方向,请问你通常用哪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或确定你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GPS概念。
1、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活动二:探究GPS特点
挪威首都奥斯陆曾发生过一起救护车失窃事件。当时窃贼在奥斯陆市中心发现一辆救护车上空无一人,而且车门敞开,于是蹿上汽车扬长而去。没想到,他还没开多远就听见身后的警笛声越来越响,再抬头一看,空中竟然还有一架警察直升机在他头顶盘旋。原来,这辆救护车上安装了GPS设备。
【问题探究】警察是如何追上窃贼的?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到GPS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1)全球,全天候工作。
(2)能为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密时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3)定位精度高: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4)功能多,应用广:测量、导航、测速、测时等
活动三:探究GPS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的阅读及活动材料,让学生了解GPS的发展及各国的发展现状,突出介绍中国的北斗导航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活动四:探究GPS的原理
设计意图:先通过事例介绍三边测量术原理,再通过类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这一难点问题得以突破。
活动五:探究GPS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GPS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了解GPS接收机类型及功能,为下节课学习GPS的应用部分做好铺垫。
五、小结
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究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本节课内容。
六、作业
这样,及时巩固了基础知识,考察了学生归纳理解地理知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七、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高二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高二地理说课稿5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_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高二地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二地理说课稿7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高二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范文04-20
免费地理说课稿03-19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03-21
地理《巴西》说课稿05-18
地理《地势》说课稿01-06
关于地理的说课稿07-20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8-12
《印度》地理说课稿03-20
地理说课稿范文11-26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