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焚”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焚舟破釜] 釜:古代用的锅。烧掉船只打破锅。比喻坚决不能动摇的决心。
[焚香扫地]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焚香膜拜] 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同“焚香礼拜”。
[焚香礼拜] 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焚香顶礼] 犹焚香礼拜。
[焚薮而田] 薮,林薮。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焚尸扬灰] 形容非常仇视。同“焚骨扬灰”。
[焚琴煮鹤]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焚琴鬻鹤] 犹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焚林竭泽]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焚林而畋]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焚林而田]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焚林而狩]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焚林而猎] 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焚枯食淡] 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
[焚骨扬灰]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焚膏继晷]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焚符破玺]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
[焚典坑儒]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焚巢捣穴] 比喻彻底摧毁。
[焚巢荡穴] 比喻彻底摧毁。
“焚”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芝焚蕙叹] 芝、蕙:同为香草名;焚:烧。芝草被焚,蕙草伤叹。比喻因同类遭到不幸而悲伤。
[未焚徙薪] 在火患之前就先将柴薪搬开。比喻防患于未然。
[鸟焚鱼烂] 指因内乱而覆亡。
[救焚拯溺] 焚:火灾;溺:水灾。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救焚益薪] 焚:火灾;薪:柴草。添加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
[救焚投薪] 焚:火灾;薪:柴草。投进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
[椒焚桂折] 比喻仁人志士被残害。
[巢焚原燎] 极言战祸惨烈。
“焚”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煮粥焚须] 比喻兄弟友爱。
[煮鹤焚琴]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燕处焚巢] 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象齿焚身] 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释缚焚榇] 指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悼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
[塞井焚舍]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破釜焚舟] 犹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捻土焚香] 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同“捻土为香”。
[刳胎焚夭] 剖挖母胎,残害幼体。指凶残不义。
[竭泽焚薮] 竭:排水。薮: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鱼,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继晷焚膏] 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济河焚舟] 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
[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焚”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芝艾俱焚] 芝艾:比喻美和恶。芝艾同被烧毁。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
[玉石俱焚] 俱:全,都;焚:烧。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
[忧心如焚] 如焚:象火烧一样。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心如火焚] 心中好像火烧一样。形容焦急万分。
[心焦如焚] 心里焦躁,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焦灼难忍。
[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五内如焚] 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象着了火一样。形容象火烧得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玩火自焚] 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兰艾同焚] 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抱薪救焚]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
“焚”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带有焚字的成语及解释】相关文章:
带有从字的成语及解释02-19
带有以字的成语及解释05-11
带有等字的成语及解释06-12
带有就字的成语及解释06-12
带有被字的成语及解释06-12
带有素字的成语及解释03-07
带有雁字的成语及解释03-03
带有六字的成语及解释03-02
带有然字的成语及解释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