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

2022-12-22 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1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需优先发展。近几年来,我市确立“以人为本,教育为先,成才为根,创业为要”的教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事业初步实现了量的扩张、质的提高、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教育发展成果惠及了百姓,改革创新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加速和加强。到20xx年底,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xx年的、、提高到、和。进入“十一五”,要建设教育强市、打造教育产业集聚城,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育人才队伍作保障,更需要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制度。我们将围绕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启动教育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努力构建教育人才高地,全力加快教育产业集聚。

  固本培源,打造教育人才团队

  目前我市专任教师达到48048人,这支队伍水平多高、素质怎样直接关系到全市教育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将实施“四大工程”,全面固本培源,积极打造教育人才团队。

  一是素质培训工程。

  当前,“回到学校”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世界性选择。我们将着力强化校本建设,积极落实以实践为导向的“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全面开展师德修养、新课程、教育科研、教学基本功等培训,切实培养既有理论水平,更有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名家。到“十一五”末,评选三千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全市每个乡镇都有名教师,努力培养一批国家级科研型教师和省级特级教师。在推进校本培训的同时,切实加强非校本培训,强化教育人才的专业引领。我们将充分发挥教育系统高校多、专家多、科研单位与人员多的优势,积极开展专家学者讲学、科研单位与学校共建、科研人员进校等活动,不断引领教育人才专业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水平。“十一五”期间,实现在职教师全部轮训一遍,其中市级培训20000人,省级以上培训3000人。

  二是学历提升工程。

  多途径、多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进修,特别是高一层次的学历提升。积极争取支持,利用市内外高校资源开办在职教师本、专科学历教育。到“十一五”末,使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其中小学和初中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4%以上;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2%以上。

  三是对口支教工程。

  建立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示范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帮一”制度。所有城区学校的教师和教干,年龄在45周岁以下,没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都要参加一年以上的支教工作。同时,从农村学校选派一批专任教师到城区学校“学教”。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选派教干挂职交流,组织名师送教,定期开展送课、送专题讲座下乡活动,开展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

  四是团队塑造工程。

  教育发展需要教育人才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力量,我们将通过“我校的教育理念”、“我的教育信念”、“教育需要热爱”等系列专题,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共同远景建构,形成热爱教育、奉献教育、发展教育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创新、拼搏进取、善于学习的团队文化,积极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人才团队。

  招才引智,优化教育人才资源

  针对我市教育发展加快,教育人才供给不足、结构还不尽合理、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的实际,我们将切实加大引进教师、引进学生、引进投资的“三引进”力度,扩大开放,全面出击,招才引智。一是筑“巢”引“凤”。积极优化我市教育发展环境,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全市教育办学水平,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发展水平吸引人才。二是待遇“引”才。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人才的奖励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汇聚。三是扩大开放。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培训师资,加速骨干教师成长的同时,积极聘请国内外专家到我市从事教学和培训活动,促进我市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外”才和“外”智的引进,不断壮大和优化全市教育人才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才高地建设。

  完善制度,发挥教育人才才智

  有了人才,关键在用。用人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在人才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关键要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和制度。针对教育系统人才多和需求量大的实际,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不断激发教育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开创教育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育人才中心运作体制,充分发挥教育人才服务中心职能,开展政策咨询、转岗培训、教育系统人事代理、人事托管等服务工作,并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推动校际、区域、公民办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

  二是完善用人机制。

  按照“教师不调配,进市场;校长不任命,搞竞争”的思路,全面推行和完善以“科学设岗、以岗定酬、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人事代理、人事仲裁”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形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中小学师资和人事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干选拔任用制度,校长和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公推直选、平等竞争、择优聘任。通过平等竞争,择优聘用,让能者上岗,弱者离岗。

  三完善激励制度。

  以评激励。健全和完善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评选和考核工作,让教师有成就感、成功感。以待遇激励。改革分配机制,实行结构工资制和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特殊津贴制,全面落实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分配制度。以情激励。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民主管理、情感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审计在经济监督,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保护国有资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审计人才的培养起步晚,高校在承担审计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存在粗放式、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轨、师资不强等一序列问题。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进行探讨。

  (一)审计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校盲目扩招,高校教学质量出现滑坡,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追求下,教学目标不明确,界限不明晰,内容不丰富,仅限于传授财务会计知识,学生缺乏应该具备的会计、审计、管理、金融、法律、风险控制、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缺少拥有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于教学人才的陪养定位不准确,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

  (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对审计实务、政策把握不准。

  当前,我国高校师资人才的培养模式仅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一贯式的培养方式,缺乏社会阅历以及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甚至有部分审计专业教师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并非审计专业毕业,未全面系统学习过审计专业,对审计实务和审计政策缺乏实践经验,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上岗时对审计实践,从新开始。

  (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忽视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停留于课堂上的教学,仅限学习书本上有限制知识,没有大胆地走出教室,到实践当中去教学,审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职业性要求高,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感受审计实务,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的发展。关注社会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教学方法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照本宣科,学生只是一味的倾听,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专业不精,甚至不通。

  (一)明确教学目标,丰富审计教学内容

  有目标才能有方向,高校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我国财经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上应当制定中期人才培养计划,把人才培养划分为应用型、研究性分阶段,有计划的培养具有特色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同时学校还应当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审计实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教师引进方面要打破传统模式,具要有学历又要有丰富的双人才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的人才作为学校教学顾问,鼓励教师开展审计实践交流活动,培养教学的创新思维。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支持教师参加社会审计实践,适当给予教师资金支持。

  (三)重视社会需求,促进审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审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强。高校要做好社会调研工作,深入审计机关、事务所、企业认真了解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为学生设立审计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到审计机关、事务所、企业进行实习。同时聘请审计机构、事务所、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开展审计讲座,加深学生对审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审计的兴趣,严谨的工作态度。

  (四)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精品审计课程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摈弃“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在审计课程方面要注重自身特色,打造一批品牌课程,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人才队伍,积极开拓适应社会发展的多领域审计课程,努力走在审计发展前沿。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

  一、调研背景

  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学校发展较快。在专业建设方面体现了办学特色,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xx年被确定为市级精品专业,20xx年成功的申创为湖南省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为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才市场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条件要求。我们于20xx年至20xx年上半年之间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并通过往届毕业生了解相关信息。根据调研材料分析论证,初步掌握了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二、市场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步拉近了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对外经贸业务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xx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为了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开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新局面,20xx年我国外贸企业就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年扩大,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商务英语人员来计算,全国就需200万人左右。

  近几年湖南的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20xx年湖南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0。05亿美元,随着产值的增加,人才需求量势必增加。

  由此可见,全国市场的需求和湖南经济发展人才的本土化,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社会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商务英语人才素质的专业性、复合性,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招生、就业形势看好,商务英语专业已成为学生的热门专业。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适应了这一新形势,新变化,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调查分析

  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各类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职高商务英语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用语、结构、文体风格等,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教学介于非语言学科与通用语言学科之间,强调语言能力、实用商务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坚持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

  为了了解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根据我们所调查结果分析,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拥有一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实用”人才是有很大市场需求的,排在所有专业的前五位,其中既懂经贸理论知识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需求形势明显走俏。

  为了进一步了解省内用人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我们利用教学业余时间和寒暑假与英语组相关老师对长沙和株洲地区商务英语人员的就业状况和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单位涉及省内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政府机关,调查主题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前景”,调查单位共8家。

  四、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员的具体要求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4

  农村实用人才一般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农村经济实践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就如何发挥好农村使用人才在农村产业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51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从人才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手工业、人畜医疗、外出务工及其他,其中种植业172人,养殖业362人,加工业239人,商饮服务、营销人员1169人,人医、兽医人员441人,个体私营企业67人,能工巧匠1675人,其他行业941人。这些人被当地群众公认的农村实用人才或者被称为“土专家”、“田秀才”。

  总的来说:

  一是数量多,分布广。数量多达5106人,分布在全县各地经济条件较好的牛寨、兴隆、落雁和区位优势较强的盐井、普洱、柿子等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多。

  二是拔尖、关键人才少。就目前的县情决定了人们发展经济选择的空间小,种植业覆盖全县,从事第一产业的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的紧缺、关键人才极少。

  三是没有机构和制度去有序管理。

  四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高中文化的占20%,初中文化的占55%,小学或没有文化的占25%。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农村实用人才长期活跃在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因此他们的经营范围和提供的信息,往往成为生产者无形的订单,成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挥棒。

  二是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成立专业协会,运用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的创新,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我县各类经营、生产性质的协会已有14个,拥有会员300余人,社员467人。有的已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农村实用人对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技术信息,解决农民的盲目种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在学了一技之长后,主动到城市和外地找市场,带动本地农民外出务工,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20xx年,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其中有较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属于能人带动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斩头露角,他们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看,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管理难度大。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现有村级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普通农民多,居住分散,管理力度大。加上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与农村对人才需求的脱节,存在着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实用人才、实用技术、技能的短缺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是中高技能人才相对不足。我县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经验积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甚至部分是文盲,大多数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三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小农经济意识、保守思想重,加之没有激励机制,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在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

  四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种养业的多,而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六是规模小,带动性不强。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

  一是在培训对象上,要实行多层次培养。对象选择上按工种和行业特点,对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培训,技术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展培训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不拘一格,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外出打工返乡优秀青年、农村外来的各类经纪人队伍、优秀的部队转业军人等都是农村新型人才,明确了只要是对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一律纳入培养范围。

  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实行多样化培养。要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把握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定重点培养内容及规划,同时明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类别和数量。

  三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实行多渠道培养。利用“高校”培训,要争取与农业大学联合,组织种养大户及致富能人等参加学习,并充分利用好农大毕业的待业青年,发挥他们的才智,鼓励他们创业。要利用“活动载体”培训,充分利用“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培训。利用“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感官性培训,利用科技示范点、种养大户现场培训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现场参观,更加直观地对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要注重“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方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

  (二)建立市场开发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结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优势产业带动或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市场、农户”等的形式,由公司、协会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将技术、人才、市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三)加强管理服务,引导农村实用人才自我开发。

  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在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科技服务,申报科技奖励等方面,提供辅助资金和农资资料。在教育、考察、学习、培训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以及取得的合法权益,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农民自筹、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支持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开发农业产业上,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的支持。

  二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肯定。对年纪轻、文化素质高、技能技术过硬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带领村民致富。

  三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先争优”、“农村十佳优秀实用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开展每年一次的奖励表彰大会,授予荣誉证书,增强其荣誉感。

  (五)成立机构,强化管理。

  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把农村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团组织及村组领导岗位上来。县乡要成立领导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管。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方法

  在调查进行前我们进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去企业招聘人员及应聘人员处进行询问,另外两个同学去统计数据。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都是招聘的“文秘方面”的人员,比如说公关员和接线员等,但我们也都将其归入到文秘人员中。而且不同企业对于同种问题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这样不便于我们分析结果。调查后我们对数据和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汇总。

  (二)调查对象

  我组首先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题,预定调查时间,然后于xx月xx日群众对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调查状况如下:

  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有招聘企业200多个,来自各地,还有北京、河南、江苏等省外地区的用人单位到会招聘毕业生,其中,泰安、济南、济宁、临沂等地市的企业占了招聘企业的大多数。其中招聘文秘人员的企业大约有86家。

  二、考察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前景

  (二)工作资料

  经我们调查,一部分企业直接说明招文秘人员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秘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将文秘大类的主要工作资料分清楚了。其主要有客户接待员、电话接线员、公关员等等。在我看来,这些工作分清楚后,对文秘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很多人觉得只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很简单,但是从企业的初衷来看,之所以这么细的招聘文秘人员,必定是对文秘人员的某些特定方面要求较高。经询问,普通文秘的工作主要是写公文、整理办公室、打印文件、传达上级的命令给下级等等,平时工作不是太多,但是一旦上级有要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很忙。

  (三)工作状况

  从工资待遇来看,企业对文秘专业带给的工资待遇普遍较差,大部分在1000—1500之间。虽然不少企业表示这是因为应聘者刚进入企业,因而才不会给较高的工资。但是那些经济类及计算机等专业性强的专业确是高起点高薪水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文秘完全不占优势。从就业后的升职状况来看,大部分招聘企业表示,企业的文秘完全有升职的机会,前提是这个人又潜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由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不会让应届毕业生从事管理类的工作。而文秘工作不仅仅能够从基层做起等待升职的机会,还能够观察管理人员是如何从事管理工作的。所以文秘人员极有可能会升到薪水和等级更高的工作的。

  (四)地域选取

  参加本次招聘会的企业大部分是泰安本地的企业,而根据我们周围真实应聘的毕业生的反应来看,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对自己家乡的企业比较关注。正因为他们对故乡的感情如此浓厚,那些数量不多的外地企业成为了招聘市场的热门。

  三、讨论与对策

  (一)调查结论

  其实,调查和总结了那么多,无非就还是那句话,企业看的是个人潜力。对于一个文科专业来说,写公文这些工作非中文专业人士大部分也能胜任。那我们又靠什么来与他们竞争呢主要是我们大学里所学的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在寒暑假的实践中所得出来的实践经验,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向招聘单位或者实习单位展示我们的优势。

  (二)应对措施

  过去,我国无独立的秘书学科,往往把秘书学作为中文系的一个分支专业。而我校的文秘教育专业开设时间也不是太长,且我校是处于本科文秘专业的开拓时期,国内可借鉴的文秘专业经验较少,且其他开设本科文秘专业的校园有一些是借鉴的我校的培养方案。因此我校的文秘专业怎样培养文秘人才便变得极为重要。

  此次调查,我主要有以下几条推荐:

  1、务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硬笔字、普通话、仪态等。这些主要是靠学生的自觉练习。

  2、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进一步加强。

  3、适当增加在校生的实习时间,并加强实习管理,设立一套实习制度,让未实践过的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偷懒不逾矩。

  4、对重点就业地区或重点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四、考察体会

  “实践出真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仅让我切身体会到文秘专业的就业现状,也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客观、真实的数据,同时我也体会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为将来的学习及就业有了更明朗的方向,而这些都是在课本里找不到的。

  由于缺乏实践调查经验,此次我们也看到了自身进行实践调查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没有记熟本来准备好的问题,所以在招聘人员面前出现了想不起来问什么问题的状况,造成了比较尴尬的场面。同时由于当时招聘现场人比较多,一些企业的招聘状况无法看到,因此我们统计的数据与真实的就应还有一些不小的偏差。

  本次参加毕业生需求市场社会实践调查,让我对自己的潜力有了一次很好的考验。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从有一些胆怯到鼓起勇气,从不知所措到计划周详,从中我发现原先企业招聘人员也并不是高不可及,他们也不是电视上演的那样专门挖苦应聘者,只是我们的方法妥当,语言得体,仪表公整,能给人以强大的亲和力,这样我们就能水到渠成,问我们想问的问题,办好我们所想办的事。

  这次调查也是一次实践,它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头脑和口才,我很高兴能顺利完成这次任务,期望能通过这种有好处的社会实践多多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潜力能够不断的提高。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6

  为了解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的结构、分布情况,进一步搞好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调动本系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我们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人员基本情况。xx县卫生局有下属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4个(包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人(乡镇卫生院281人),其中党员247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人;主治医师职称143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人。县卫生局机关现有在编职工13人。

  (二)人才需求情况。缺乏公共卫生、临床医学骨干,临床医学中普遍缺乏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医师,部分单位缺乏护士、检验师、影像师、中西药师、麻醉师等。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比例太高(部分单位已超过50%);在职卫生技术人员45岁以上比例偏高,35岁以下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较低,部分医疗机构仅占10%左右;卫生系统大部分机构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素质结构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所调查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通过系统学习、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缺乏,有相当部分是吸纳以前本地乡村医生或本单位职工子女,其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中坚技术骨干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而初级甚至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高学历人才缺乏,本科生才占,且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学历。而那些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人员,占,甚至有无学历人员49人(部队转业、职工家属、后勤),他们大多为90年代引进,知识结构老化,又缺乏进取精神;

  3、专业结构不合理:两站普遍缺乏公卫医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两院及乡镇卫生院突出表现为缺乏临床、影像医师及护士。

  (二)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出效益、出政绩,以至过去一些基层单位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更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诸如:部分单位虽然每年选送了一部分人员进修,但因系统性、针对性不强,进修回来后开展不了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学习也因缺乏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而效果不明显。

  (三)政府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本质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拨经费尚不能保证现有人员的工资和机构运行的需要,更谈不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四)人才引进环境不优越。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引进,即使进来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仅仅把医院当成了他们在取得“资格证”前的一个实习基地,或者说迈向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

  (五)人才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措施,分配机制上,仍停留在平均主义――做好做坏一个样;职称方面,论资排辈、按部就班、重资质轻能力和业绩。

  (六)人才分流导致储备不足。人才分流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退休;二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被其它部门挖走;三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性强的行业,部分具有闯劲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创业,而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不足。

  三、思考与对策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针对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层等问题,经过3~5年,完成现有人员的调整,通过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外引优秀人才努力,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具体模式可采取“外培内训”的方式,一方面选派职业道德优秀、技术素质良好的人员参加医科大学举办学习培训班或送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争取上级对口单位的技术指导(如来院讲学,坐诊,指导业务开展等)。另一方面,以医学会为龙头,各医疗机构为载体,定期自行组织业务学习,制定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全面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制定可行性政策(即适当报销部分学费及特许安排学习时间)鼓励卫生技人才加强在职学历教育,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学历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以逐步提高医疗卫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进工作如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协调人事、编办、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引进所涉及到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每年可以考虑打破编制、身分的束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急需专业骨干,充实到县直两院工作。二是要逐年分批引进一批大专以上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我卫生系统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优秀毕业生愿意到我县工作,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毕业生,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从优;三是从民营医疗机构、企属医疗卫生机构,甚至村卫生室引进具有资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乡镇卫生院队伍。

  (三)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人才的流动往往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采取措施改善现有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使其感到优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恋,避免本区现有优秀卫生人才的外流。倾注情感,返聘离退休人才,对于那些确有专长和较高资质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或者聘请进来继续工作。另外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卫生一线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适当给予倾斜,以稳定乡镇卫生院队伍。

  (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整体效能。既要努力扩大卫生人才的拥有量,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和聘用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做到评聘分开。以工作能力、业绩及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易岗易薪,薪随岗走。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做好落聘人员的培训、转岗等后续社会保障工作。在两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之间打破编制、身分的限制实施“横向交流,竞聘上岗”加大人才内部交流使用力度。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7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体现在各类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说明建筑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筑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型发展。

  尽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在逐步增加,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如果把大量的流动农民工计算在内,建筑业仍然是一支劳动密集型的队伍。在管理人员中,既无学历又无职称的人员仍占较大比例,专门人才年龄断层、老化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队伍素质依然很低,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及房地产行业队伍素质明显高于建筑业。

  作为著名的建筑之乡,我们肥城市陆续提出了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发展思路,随着新业从业人员将出现重大结构调整。建筑业人才教育培训将担负着为整个行业发展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新情况,都意味着建筑提供人才保障的艰巨使命。10月22日至10月29日,我们培训中心组织了专业教师先后对本市的五家建筑施工企业、租赁公司进行了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工作调研,通过工作座谈,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肥城市共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6家,成建制劳务分包企业269家,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筑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我市建筑企业大多是镇办或村办建筑队伍发展而来,虽然经过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扶持,大多经过了改制,但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检查中发现,全市持证上岗的企业经理123人,持证上岗率仅为29%。

  二是建造师考取人数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缺口。我市目前注册一级建造师159人,注册二级建造师2394人。已注册的建造师中,还有相当比例分布在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园林绿化、水利、公路等企业中。随着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过渡期限的临近,与我们估算建筑企业共需4500名建造师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关键岗位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顾名思义,关键岗位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点,他们的从业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培训是基础、证书是手段、准入是目的、验证是保证”这四大环节,认真扎实地开展关键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全市目前关键岗位持证人员15854人,其中施工员4605人,质检员2586人,预算员1490人,安全员2270人,材料员2301人,机管员1423人,其他1179人,持证上岗率达81%。

  四是技术工人的持证上岗率相对较低。肥城市地处内陆地区,本地人员中从事建筑业务工的人员较多,但目前各建筑业企业使用的务工人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存在很多证书在,人员已经离岗多年的情况,导致建筑业企业进行技术工人培训和考试的积极性不高。经统计,在各类建筑业岗位人员中,我市技术工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000人,比例仅为28%。

  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关系到我市建筑业的未来。同时,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高学历、高技术”岗位,也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岗位,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尤其如此。建筑业的发展既需要会技术,懂经营,擅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技术精练、业务突出的技工队伍。要逐步建立高层次管理人员为龙头,建造师、关键岗位人员为骨干,高素质技能工人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应对专业技术人才分流问题。肥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大量工民建专业技术人才转投房地产开发公司,再加上一些建筑业企业经理经营思想陈旧,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且建筑业从业环境苦、脏、累,能提供的待遇也不高。导致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建筑业企业成为普遍问题,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人才断档现象。我们重点引导建筑业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业的观念,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在引进人才能够做到重金引才、重视育才、重在留才。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宣传、发动,提高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贴近企业就近培训,降低企业的费用支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学员学以致用,作为开展岗位培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培训对象为着眼点,选准培训内容,强化培训考核,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

  (二)以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为依托,重点开展技能工人培训与鉴定,鲁泰建工集团投资兴建了安全培训教育基地。现已全部交付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管理与使用。目前已经建成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有各种规格的教室10间。其中大讲堂可容纳200多人,普通教室50人。可满足8个工种的同时教学,同时还配备了多媒体室、图书室等教室供学员使用。设置有砌筑工、木工、抹灰工、镶贴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管道工等多个工种的实训场地,每个工种能容纳40~50人的工位,同时能满足1000多人的技能训练和鉴定,设施、设备、材料齐全完备。已建成的标准化学员公寓可以同时容纳300人食宿,并配有洗浴、娱乐室、医务室等后勤保障设施。

  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的鉴定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提高建设劳动者的素质,科学合理配置建设劳动力资源,是社会、企业、职工三者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企业、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是把建筑业做强做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需要。不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肥城的建筑业在国内外的建设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立。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岗位技能鉴定工作,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建筑职业技能岗位鉴定指导委员会,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保证职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作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逐步提高教师和考评人员素质。教师是培训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其思想道德状况和技术水平对培训工作影响很大。要充分利用威建集团公司内部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从鲁泰建工集团内部及省内外各大院校聘用一大批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能考评队伍,对业务素质、年度工作实绩等任职条件进行定期考核,要求教师不断进修加强学习,及时掌握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与考评员队伍。为今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四)转变培训及鉴定形式,使培训鉴定更适应行业特点。建筑业是一支外向型队伍,职工流动性大,难以集中培训,针对这一特点,教育培训工作在发挥各类建筑学校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更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过去大家对函授培训、业余学习持怀疑态度,拘泥于按照常规办学,要通过不断实践,经验积累,摸索适合我市建筑业特点的培训形式。重点实现“三个灵活”,一是培训方式上灵活。采用函授与面授、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在函授培训、业余学习中,注重加强检查,要求学员自觉地、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鉴定工作中,针对具体情况使用分别采取“专设工位鉴定”和“现场工位鉴定”两种方式。二是培训时间上灵活。利用冬训、下雨天或晚上的时间,或者利用工程的档期培训,努力解决工学矛盾。主要利用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较为系统的进行理论培训,然后根据各地的工程进度,分期开展鉴定。三是办班地点上灵活。采取“后方学校培训和前方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灵活机动地举办各类培训班。

【商务人才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人才调研报告06-09

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8

人才管理调研报告01-14

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11-27

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2-31

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2

关于人才工作调研报告11-16

人才调研报告14篇06-10

人才现状调研报告最新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