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汇总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力资源论文1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载体;人才也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主要对象,有人才争夺就有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研究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及探析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或者彻底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企业人才出现流失,其影响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并不是无从下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本身因素,二是企业自身因素,三是市场环境因素。
(一)人才本身因素
人才本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主观需求上。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才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关注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就人才本身的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的追求。当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才个人的上述需求时,人才极有可能选择主动离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二)企业自身因素
1。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完全保证公平性
一个企业之中,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薪酬分配不公、无法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员工工作的价值,那么就会引起人才对企业的不满,久而久之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
2。晋升机制不完善,缺乏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虑
正常晋升是对企业人才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大肯定与奖励,是企业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比较重视晋升。如果一个企业的晋升机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足够重视,那么员工个人就会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不乐观或者悲观心态,轻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重者则出现企业人才流失。
3。人事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人岗匹配”机制
人才只有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称之为人才,企业员工一旦离开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走上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员工自身的价值就可能出现直线下降;因此,企业中人才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岗匹配”机制的支持;如果企业人事配置过程中缺乏“人岗匹配”机制支持,导致员工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员工极有可能选择离职。
4。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
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重要福利之一,因为其关系到人才个人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会使人才切实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发挥培训对企业人才的激励作用,其同样会引起企业人才的不满。
5。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也对企业人才及企业发展发挥着激励与导向作用。企业人才同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激励与留住企业人才的重要与有效手段。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做到对全体员工的关注与关心,不能满足企业多数员工的发展愿望,从而引发企业更多人才的流失。
(三)市场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流动性造就了企业人才流动宽松的市场环境,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所具有的价值决定其必然是企业相互竞争中垂青的对象。加之,企业人才本身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特别是对更高待遇、更快晋升、更多机会的向往,而这些也是市场中各企业伸向人才最多的“橄榄枝”,多数人才都被吸引走,从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应对策略与改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企业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一个称得上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同时兼顾内部公平、外部竞争和员工价值三个方面。对内员工之间有一种公平性存在,对外对其他企业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能够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工作价值。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制度是反映企业员工工作表现及其价值的窗口,只有企业人才工作的绩效、工作的价值得到适时、真实的反映,就会不断激励人才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于企业人才绩效的反馈,不仅要向员工个人反馈工作结果,也要将工作结果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反馈结果适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工作成绩给予肯定。
(三)健全企业人才晋升机制
切实从企业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结合企业人才的兴趣、能力等特点做好企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企业人才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最重要的是要与人才在企业中的晋升结合起来,不仅仅是管理岗位上的晋升,同样也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的晋升,建立企业管理与专业发展晋升双通道。
(四)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
通过企业工作岗位的科学设置与分工,保证企业各工作岗位适当的工作量与挑战性,为企业人才虚位以待。同时,对企业人才的使用,坚持做到“人岗匹配”,以企业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及绩效表现为任用依据,做到人才能力水平、绩效表现等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
(五)培训更多关注人才个人发展
企业人才一般都有接受培训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人工作力,因而企业培训要考虑到企业人才的需要,考虑到企业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六)借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企业人才在认同企业文化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一种认同,从而将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形势下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xx(07)。
[2]周素。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4)。
人力资源论文2
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所以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各个行业、各个系统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相对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计系统的进步,所以相关部门急需对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以真正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本文将对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组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优化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策略,进而推动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提升,保障卫计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及组成
高素质和高知识的卫计人才队伍是卫计事业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卫计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员:第一,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毕业后通常在卫计机构就职;第二,卫计机构相关专业的在职人员,卫计管理相关人员是其主要构成部分;第三,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经常为了满足工作需求,而被派遣至和卫计相关机构。
现阶段卫计系统还没有形成平衡的人力资源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卫计事业的发展造成制约。卫计系统人力资源不平衡配置的表现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具体包括技术职务和学历偏低,卫计行政专业管理人员偏少。二级、三级医院及市级以上的卫计行政管理部门集中了大多数卫计系统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反之县以下的专业管理人员及基层卫生院的高职称、高素质人才很少或者没有。同时,人才中只有较小比例的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医院人力资源断档问题屡见不鲜,很多返聘老专家成为一些医院部分科室正常工作的依靠。第二,医疗卫生系统缺乏充足的人员编制。这种情况下临时工成为一些基层医院的主要人员构成,由于在编人员不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卫计系统技术人员很难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第三,卫计人力资源系统缺乏合理的结构,各科室、各专业没有形成科学的比例,严重缺乏检验、预防、中医、护理等方面人力资源。
二、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创新人才体系。
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在于创新,各项事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对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进行培养。实际中知识创新的.重要保证之一就是人,所以推动卫计事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创新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形成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所以应当规划新世纪卫计人才的发展,并通过制定相应配套文件保证这些人才的发展。应进一步培养先进人才,进而实现对网络化的自上而下的人才体系的构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各地卫计人事系统的具体情况,并从当前卫计事业发展情况出发对未来必将增加的卫计人才进行预计;另一方面还应根据现阶段的了解和预估情况,构建人才需求备用库,在充分了解人才紧缺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批次划分,包括哪些是最急需的,哪些需要发展型人才;另外还应当实现学校、地方联手培育的进一步落实,在招生、在职继续教育时充分考虑人才备用库的状况,通过挂钩于人才需求实现对医疗系统急需人才的培养,然后引导人才进入卫计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及时补缺。
2.提升医学教育和培训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构建卫计系统人才的终身学习制,该制度的核心是提升人才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拿来主义、学习补偿制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基础性培训为核心),最终实现卫计系统人才能力的真正提升。相关部门应强化对基层单位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学,并提高招收人员学习、人员数量、专业范围的针对性要求,尤其应强化对护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人才、计生管理人才的招聘,并将基层和农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作为重点。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问题,使得基本医疗服务能够被大部分群众所享受,并推动小病在社区,大病帮转诊局面的实现;第二,强化政治思想教育,通过相应奖励政策提升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医院、计生服务所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更多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提供给他们,实现他们进入基层工作的勇气和信心的培养。
3.进创新人才环境机制。
要构建国家卫计创新中心,就应当建立多个卫计创新机制,并将灵活的用人机制引入到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当中。一方面应强化和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共享资源构建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相互适应的交流体系,各级卫计部门还应当进一步落实城市卫计援助农村卫计、城市医生需完成一年基层服务才能晋升等制度,可将人才培训基地设置于远郊区县,通过卫生扶贫、对口援建等方式实现对基层医院各专业卫计技术人员的培养,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医院职业资格医生不足的情况。
4.进一步培养特需和管理人才。
管理科学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管理出效益”是当今公认的事实。当前卫计管理还相对落后,我国卫计事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强化卫计部门特需和管理人才培训。首先要制订在职卫计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不仅要分专业、分层次地实现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提升卫计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推动社区医生全科医学规划教育的实现,推进乡镇计生专干复合型管理服务的实现;还应当对乡村医生、村计生专干、自然村计生小组长开展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其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学历教育等,进而培训出更多的具备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和基层一线计生管理服务专业人员。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变革传统培训方式,通过联合医学院校、人口计生管理院校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培养,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提升在职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卫计部门发展中也需要大量的医学类工程技术人员,这类人才则需要相关部门强化和西方国家的联合培养,这样不仅能获得人才保障,还能有效提升人才的国际化视野。
三、结语
新时期卫计系统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获得有效的人才保障是新时期卫计系统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陈旧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探讨,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只有这样,卫计体系人才管理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卫计系统才能有序运行和发展。本文分析当前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组成,并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方式,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重视,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卫计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戚振江,王重鸣,季为民,等。公司创业战略、人力资源结构与人力资源策略研究[J].科研管理,20xx(4):146-155.
[2]童文军,杨彦旭,赵明敏,等。自由企业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探究--基于人力资源营销理论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xx(23):136-139.
[3]杜罗·尼亚夫罗,伊万·叶德瓦伊,李巧玲,等。高等教育机构中人的竞争优势--萨格勒布经管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xx(3):112-116.
[4]李燕萍,马洁。以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促进女性管理者职业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7):13-17.
[5]李潇,刘欢。浅析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机制及建设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xx(10):140.
人力资源论文3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不管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我国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废弃物过多和排放量过多的问题。虽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但该条例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了限制。该法规中的有关条例鼓励企业领导者生产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使用清洁能源,节约水源和材料。对于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公民有权制止和举报。对于政府发布的循环经济政策和信息,公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颁布循环经济法后,法律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工艺流程。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和废物回收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环保意识,应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实现理念创新。
(二)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对企业的产业链产生多种影响,从而使产业中的原材料和企业排除的废物得到有效地控制,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具备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促进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薪酬制度。促进薪酬制度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第一、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到循环经济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目标提高循环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协调和配置作用。第二、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工作效绩考核体系,把这个体系和薪酬管理系统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对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员工可以进行奖励,以此提高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同程度,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影响到企业的产业链,为此,应该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源论文4
一、要持续不断的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好的组织结构是不能继续发展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随战略调整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还要掌握一定的变革能力,那么变革能力又由人员配置所管理。公司的岗位是活得,自然制度也不是死的。想要是管理体系得到满意的效果的话,首先呢,要根据公司的结构制定相应的制度,扩展岗位,分工过细什么的统统扔掉;然后,跟随公司工程建设的管理,针对某些部门作出合理的设置,持以“该撤就撤,该增就增”原则;最后,为员工优先考虑,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为员工设置专业的技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不需要太广,一门出色就好)。针对公司阶段增设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坐视不管,明明发现了管理的不足却不吱声,在企业上要坚持“快、狠、准”,有首歌不是唱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手的时刻绝不手软!
(二)开发员工的能力经常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事实也的确如此,人的能力虽然是有限,但是这并不意味你所作的事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能力。企业中,每个员工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要充分的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人力资源培训是一种积累性的东西,急不来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人力资本的质量和要求,从而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培训,只有目的明确了,最终得出的效果才不会失败。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目的不就是要提高人才的重视度吗?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应的企业规划,建设完整合理的教育体系,是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知识结构的到不断的优化,这些东西一旦提高,那么你觉得他们的价值观还会原地踏步吗?所以说一定要顺应时事的加强员工的管理,争取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化标准的队伍,人员都是国际化的了,企业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二、建设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机制,深化企业改革
(一)对于公司发展
其实说来说去总归一句话以人为主,人需要什么呢?满足。人一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自然会尽心尽力的工作,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公司制定奖惩制度,不就是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吗?在人力资源机制方面,公司的业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标准。公司主要是靠业绩来争取利润的,如果业绩不好,公司也会遭殃。业绩是衡量企业的标尺,只认真理不认关系。不是说关系好企业的发展就可以,长期以往,谁也抵不住金钱的亏损,只有加强企业业绩的管理,才能使企业继续发展,不过在这方面还需公司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人力资源信息化
21世纪是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能够使企业发展更快的进入快车道。人力资源信息化主要是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的工作进行管理,让员工和企业结合成一体。一切活动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避过邮箱,邮件就可以对公司的信息进行了解。信息化把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受益匪浅。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体制已经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并成为了企业在新时代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平台。这种科学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现在的状况,还可以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成功。
(三)深化奖惩制度,企业职业化经营
业绩评价在企业中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也是不容忽略的。一个合理的业绩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理性化的突破口,更是进行薪酬分配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内容。“多劳多得”的制度也不是不可取的,有效的薪酬对员工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建立一个员工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收集、分析及评价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和最终的劳动成果,加上一定的考核制度,对其进行奖励和惩戒。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系统的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心,根据每个员工进行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不徇私。(四)基于BPM的管理体系核心(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英文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简称BPM),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企业都少不了三个流程:流程策略、流程设计的优化、流程的控制与操作,拥有这三个程序的企业必定拥有一套完整的、全面的流程体系。拥有了完整的流程体系,企业的结构就不怕一片混乱了。(五)根据企业需要构建项目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也为业主们提供了监控管理平台。其实也就是一个协同系统统CSCW和流程管理系统BPMS,强调传统的数据功能集成等。有了这一系列的平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就能即快又好的发展。流域开发性人力资源以建立水电企业流域开发管理模式做基础、整合四面八方的资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建设生态最优化企业环境。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是现带企业管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再是以前只依靠一份红头文件管理了。企业就是要靠宏观经济和市场竞争束缚着,否则为所欲为出现,企业就玩完了。企业应该持有科学的理念和探索建设研究的精神,切合实际的制定公司发展方案,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早日走向国际化。
人力资源论文5
一、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具体作用
(一)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人力资源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其人员编制也随之扩充,但随着人员编制扩充而来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很有必要借助人才资源会计为管理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以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为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提供正确的、科学的信息
通过传统的会计报表将信息反映给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但是其中的信息并不包括人力资源信息,仅仅提到了财务资源、物资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果将人力资源成本列入当期损益中,并且将投入的人力资源列入资产中,则便于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损益以及财务变动情况。
(三)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通过建立起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能够为企业投资以及开发人力资本工作提供一定的额保障。此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断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给企业提供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
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企业履行该项职责的突出表现就在于提供就业机会,吸纳社会劳动力。企业在完成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获得相关信息。
(五)人力资源会计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作用
人力资源优化的配置,是指将每一位员工安置在合理的岗位上,并促使个人优势能在岗位工作中得以发挥。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货币单位描绘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为企业确认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经济效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帮企业领导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问题,解决人力资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
企业在借助人力资源会计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无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准确计量。在缺乏专门研究机构的情况下,企业不能从中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尚且处于发展阶段。
(二)未划分清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
在确定人力资源产权归属问题的时候,由于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致使在划分人力资源产权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企业在开展日常管理活动过程中,在管理者未划分清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的情形下,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三)人力资源核算不准确
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过程来看,人力资源核算过程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人力资源核算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现象。企业在核算人力资源过程中,未按照员工实际劳动来进行收益的划分,直接打击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措施
(一)成立人力资源问题专门研究机构
从理论方面出发,充分结合实践活动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
(1)组织专业小组,该小组中包括著名会计学者、经验丰富的会计实务工作者,研究以及总结各个时期人力资源会计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任务。
(2)以书面的报告形式将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媒体显示出来,确保人力资源会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建立专门的网站,专门研究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从正确的原则以及正确的方向出发,确保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4)定期组织人力资源研讨会以及报告会,邀请社会上知名的人员参加会议,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发展。
(二)明确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
人力资源确认、计量、核算以及报告的前提是指人力资源产权的界定,而人力资源产权界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是指组织活动中所拥有以及控制的人力资源,以及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团队性以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是知识创新的最大特点,因此界定人力资源产权归属问题与界定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人取得知识产权,那么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产权都属于个人享有,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如果知识创新是经济组织集体作用的结果,那么知识产权属于集体享有。但从本质上来讲,人力资源的产权仍然属于个人。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产权具有同一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人力资源会计的时候,要合理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
(三)准确核算人力资源权益
人力资源会计成本的核心内容是指反映、核算以及报告人力资源权益。人力资源权益中的“权”就是指人力资源的产权;而其中的“益”是指人力资源过程中所取得的报酬,可以将这两者充分结合起来进行知识创新。反映、核算、报告人力资源权益是人力资源会计中的核心内容:其一,为了明确劳动者的权益,就要签订各种劳动合同;其二,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产权价值补偿薪金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该制度。总结: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科,现阶段会计学者将目光转向探讨以及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不断充实这部分的知识。而对于企业而言,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人力资源论文6
【摘要】:《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自从20xx年在旧有《劳动法》存在的基础上,开始修订、出台了新的《劳动合同法》,这一新执行的《劳动合同法》对于进一步强化保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基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力保护的方面来讲,对其管理发展受到《劳动合同法》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健全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颁布及执行的最为根本的目的则是能够缓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以此能够为经济的发展配备坚实的劳动力后备军。我国自从20xx年修订颁布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市场化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企业经济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表现为我国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企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上,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的原因则是我国企业整体管理创新未能够统一化的进行,导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秉持践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劳动力的管理中利用解雇和招聘等工作减少了一系列的人力成本的中间环节,以此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但是此种方法造成了现今市场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紧张的劳资关系,从而导致生产不能够顺利进行等一系列的问题。自从《劳动合同法》修订颁布之后,凭借《劳动合同法》中相关劳资关系的整体规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进行作出了限制和规定,对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建设、健全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重要影响表现在首先则是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由传统的由“人力为重点”向着“以人为本”的重点管理理念转换。这一管理理念的转换意味着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不断的通过职业培训、奖金等方式扩大人力成本的输出,以此导致企业在投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劳动合同法》中对人力资本的管理理念的转换同样面对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则是我国现今有着较为严重的“就业难”的问题,大量的人才进入市场,而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竭力的提升自己的人才竞争力。那么,为了能够在就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的现实环境下,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保留真正的人才,这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依照《劳动合同法》不断改进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法、程序等一系列的工作,以此能够做到建立健全的、平衡的劳资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人才基础。
二、《劳动合同法》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资关系的缓和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讲,能够体现其管理创新、成效突出的最为明确的指标则是企业良好的劳资关系的建立。那么,基于这一方面而言,我国新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使用期限以及企业违反劳动合同的惩罚等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有效的促进了现今与企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建立。具体如下:
(一)劳动合同的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签订的明确界定,在颁布新型的《劳动合同法》之后,我国对于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给予了明确的且较高的惩罚,那么这样就促使企业为了能够降低自身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和减少惩罚,都极力的促进劳动合同的签订。这一改进尤其在外资企业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效。而且在签订了劳动合同之后,企业员工能够在劳动合同的基础上拥有很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促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以此大大降低了企业劳动力的流动率较高的现象。
(二)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期限的延长
《劳动合同法》的签订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期限的延长,与这一方面相比原先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的期限则是比较短的,这样导致企业员工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造成了企业劳动力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尤其是现今存在于我国市场中的外资企业,其都会处于劳动力自身职业发展计划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量选择签订一些期限较长的劳动合同,以此规避无限期的固定合同。
(三)劳动合同责任和义务的严格履行
《劳动合同法》的签订由于其提高了企业违法的成本,《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政府加强了对企业劳动合同制定的管理与监督,这样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向着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建设和发展,极大的保护了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而政府在企业劳动制度和劳动合同签订中的监督作用,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落实和贯彻,以此能够通过严密的监督作用促进企业违法《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风险的增加,促使企业严格按照合同履行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三、劳动合同的的签订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劳动合同法》签订之后,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法律层面上的限制还是基于企业长期的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其根据《劳动合同法》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转化等极大的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具体如下:
(一)人力招聘培训成本提高
就这一方面而言,《劳动合同法》的签订致使企业一点与人力签订劳动合同之后,便不能够随意的终止,否则将会受到很大的惩罚,导致其前期人力成本的投入浪费。所以,这就造成了现今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人力招聘的时候,为了防止后期的劳动力作用和价值发挥的过程中出现于企业人才需要相违背导致需要解除劳动合同的做法,其一般在招聘人力的时候都会精挑细选,多方面考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促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了之后,在就业选择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为自身的生产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其需要对人才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满足人力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期望,以此留住人才。那么,这一做法极大的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
(二)提供薪酬福利成本
《劳动合同法》现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则是新凑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其薪酬福利成本极大的提高。现今,我国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合同法》促使其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劳动力主观选择性的增大致使我国企业需要通过薪酬激励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优势感,以此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那么,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企业在薪酬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上升,以此促进了企业薪酬福利成本的上升。
四、《劳动合同法》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用工模式
现今,《劳动合同法》的新兴出台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大大提升,所以企业在招聘管理劳动力的过程中,为了能够降低企业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本,其通过劳务派遣、民事雇佣、人员外包、非全日制等方式改变过去的用工模式,多样化的用工方式的利用不但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而且极大的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现今大多数的市场企业来讲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新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记得打的影响,即主要表现在影响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凭借劳动合同的规范促进了劳资关系的缓和,但是同样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提高,从而促使企业用工模式的转变,以此能够看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是连带性的变化,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全局性的进行考虑和衡量,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子昂.浅析《《劳动合同法》》对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现状[J].人才资源开发,20xx(10):247-248.
[2]吴萌.《《劳动合同法》》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小型韩企为主要研究对象[D].山东大学,20xx.
人力资源论文7
企业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企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前提,而要达到高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要将管理心理学合理的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心理特点,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健全薪酬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根据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所做的可行性人力资源计划,以及开展的一系列部署和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第一,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就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管理的连贯性,比如企业在做好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招聘、培养和管理规划后,需要做好人才部署,避免因人员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避免因岗位空缺阻碍企业发展。第二,战略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拥有战略性人力资源,该部分人员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第三,导向性。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树立长远、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其他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内涵。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能够保持员工积极性的途徑等。
(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一,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二,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规定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掌握、吸收并理解管理心理学知识,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从而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心理调节方面的应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就是加强的综合实力,所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对员工工作兴致的引导,以及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虽然人在早期活动中的价值观已经确定,对事物的倾向性也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比较容易接受与自身价值观相符的观念或事物,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应用管理心理学在员工心理调适方面的作用,随时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能够员工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员工矫正心理偏差。
(二)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管理心理学在薪酬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调节人际关系,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提升企业效益。传统的薪酬管理并没有凸显激励的重要性,只是以物质报酬为主,这种薪酬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被全面薪酬体系所取代。
然而在全面薪酬管理体系中,要求企业员工明确企业所倡导的行为,该种行为既包括物质性的报酬,又包括一些内在的薪酬,比如工作条件、晋升机会、企业文化、表彰与嘉奖等。所以,在现代的薪酬管理中必须重视员工的心理报酬,管理心理学提倡的不仅仅是确认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还要依托传统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念,提高非物质性报酬在薪酬设计中的比重。
(三)在选择人才方面的应用。立足管理心理学角度,在选择人才时,企业为了全面、更好地了解岗位具体信息,需要应用管理心理学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任职者要具备的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判断任职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为让员工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所在岗位,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来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利用管理心理学细致地判断胜任本岗位所具备的能力等,通过管理学的分析结果,可适当增加工作的难度,重新设计岗位职责,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双向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应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最终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与业绩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传统观念的人才培训只注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在具体实践中,除了技能和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外,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肯定等,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注重对员工心理素质与潜在素质的挖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人才聘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企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加以改进,合理处理二者存在的差异,构建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人才聘用、培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仁.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框架下的招聘配置管理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1:143.
人力资源论文8
[摘要]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取得成功的根基,伴随着丰田生产方式的产生,形成了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而支撑了丰田生产方式的发展。文章首先将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接下来详细介绍了丰田生产方式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丰田生产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1美国企业与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
1954年美国学者PeterF.Drucker提出了“人力资源”的定义,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美国的管理学者与企业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形成了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美国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价值为导向,围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合理配置的过程。并根据企业需求,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选聘、培养、激励、考核等),实行模块化管理。从雇用关系上来分析,美国企业采用的是市场化的雇用关系,即当员工认为企业支付的薪酬与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相匹配时,员工通常会要求加薪或跳槽,员工和企业之间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以价值为尺度,相互博弈,最终实现雇用与被雇用。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并没有对“人力资源”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像美国企业一样分模块实行管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聘、培养与激励等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并且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它更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责任的相互性与价值观的认同性。基于日本企业的特色人事制度和丰田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丰田采用的是长期的、基于承诺的雇用关系。美国企业与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以招聘为例,美国企业在选聘员工时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与专项技能等内容,以补充岗位空缺为目的;丰田在选聘员工时注重的是对丰田价值观的认同,从一开始就从精益角度出发选拔高度认可丰田价值观的人,并注重其全面发展,培养其超越岗位需求的能力。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与日本的社会文化差异。美国文化突出个人的能力与贡献,有较强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注重每个人的个性;而日本是单民族国家,更注重忠诚度与集体利益。因此,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二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差异。基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和丰田独特的生产方式,也形成了与美国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并支撑其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丰田生产方式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1以人为核心
丰田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团队是由人组成的,机器设备是由人来使用和维护的,丰田正是以人为核心,进而依靠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传承和积累。丰田生产方式注重效率提高、消灭浪费,提高效率需要从人为操作单元的工位以及由工位、工序等衔接起来的生产线开始,进而从共产全局入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提高、每一个环节都杜绝浪费,机器不可能主动消除浪费,只有以人为核心,每个人都有彻底消除浪费的思想,才能实现彻底的消除浪费,进而更好地支撑丰田生产方式。
2.2以规章制度为首位
在丰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始终以规章制度为首位,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一开始制定规章制度时就以人为核心,从员工的视角出发,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得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并支持规章制度,并使得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进而树立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权威。
2.3模糊管理
与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针对每一个岗位细致全面的制定岗位说明书不同,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模糊管理。所谓模糊管理并不意味着职责模糊,而是以人为核心,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能力,逐步增加工作的内容,不仅仅将员工限制在某一岗位和领域,让其到不同的岗位,熟悉不同的工作内容,培养其超越岗位需求的能力,使员工能够随时为整个企业而工作。
3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丰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聘、培养与激励等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通过其独特的教育培养将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和价值观输送给员工,并通过各种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
3.1招聘机制与特征
丰田从一开始招聘就遵循丰田生产方式少人化的理念,要招聘新员工必须有实质业务的增加,并且严格遵循招聘的规章制度。且从一开始招聘就寻求与丰田价值观的相符应聘者,而不是在招聘结束后,通过再培训让新员工来认可其价值观。丰田的招聘有以下特征:一是丰田的招聘活动基于丰田生产方式出发,选拔适合其生产方式的人,特别是对产品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关注;二是在选拔应聘者时不以其能否胜任某一岗位为尺度,而是选拔与其价值观相同并愿意为企业奉献的人;三是整个选聘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全方位地进行考察并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四是每一个参加应聘的人都能有很好的参与度,并且更全面地认识丰田,做到企业与应聘者的双向选择。
3.2培训的工具和方法
主业教育。公司对新员工开展全面、细致、分阶段展开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每个员工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项能力,并且依靠团队合作展开,不仅实现技术、能力的培养与传承,而且加强了团队合作与建设。非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是丰田深入员工生活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通过人际关系的建设、企业价值观的持续输送,实现了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工会组织以小团体的形式展开的,企业为员工的活动提供场所,在活动中每个小团体的成员都轮换着担任不同的角色。这些团体活动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体现了模糊管理轮流担任不同角色、丰田生产方式依靠团队合作等丰田的价值观。此外,“故乡通信”等活动,还通过精神上的影响不断提升着丰田员工的积极性。QC小组。丰田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体系,使得每一个员工都投身到持续改善活动中,参与QC小组。员工提出的改善活动得到采纳后会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这些奖励使得员工的创新和知识产权得到尊重,从而激发所有员工参与到改善活动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彻底消除浪费的思想,开展改善活动,使得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员工、每个团队都有改善活动。这些小改善长期坚持下去,并得到有效落实,会使生产工艺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安全隐患持续降低,作为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调动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的一种工具,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丰田生产方式如此独特,其他企业均难以复制的原因。
3.3激励机制
丰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合理的薪酬设计、稳定的工作环境、从管理者开始的考核体系、科学的晋升途径等。以员工晋升为例,在丰田,相当部分的管理者都是由基层员工提拔而来,自下而上的晋升,使得管理者能够准确了解普通员工的工作状况,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管理,而且这种晋升途径,给整个企业员工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使职工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4结论
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取得成功的根基,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是支撑其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保障。本文首先将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对比,然后详细介绍了丰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机制。丰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于日本独特文化背景并紧密围绕其独特的生产方式服务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这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克雷蔓.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2]王玉珍.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经济问题,20xx(3).
[3]彼德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人力资源论文9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思想的践行,可以改变传统企业管理中重企业轻员工的管理理念,调节制度对员工行为的强制行为,帮助员工在和谐的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些国际性大型企业大都比较重视人本管理,在实际的管理中注重对员工工作环境质量的提升,合理安排员工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人本管理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注重开发人本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伴随着企业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企业在实际的成本核算过程中,逐渐开始考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运营的实际影响,这也促进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断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尊重与重视,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得到充分运用,可以充分改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重企业轻员工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凝聚企业员工的整体力量,实现企业强有力的发展。人本管理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较强的前置性,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可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更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推动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有效将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凝聚在一起,实现员工自身进步和企业的协同进步。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思想中的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实际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虽然逐渐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脱离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基础,建立的一系列的工作准则和规范,依旧受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中体现更为明显。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制度性比较强,注重企业的整理效益,忽视员工的自身利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受到了限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虽然在管理思想上,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相趋同,但是在管理方法上却存在着比较苛刻、刻板的不良现象,过分强调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从员工的思想方面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从制度上加强员工的管理,用过多的制度条框在规范和约束员工的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都存在着与以人为本思想相背离的地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得到提升。
(二)缺少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与规划
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陌生,很多企业也都在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中,更加注重对员工利益的考虑,尊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获得感。但是,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缺乏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大多只是照搬照抄管理经验,没有站在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造成实际践行中变成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管理为主,并没有真正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融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落后在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之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是存在于管理理念上,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积极作用。
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一)坚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企业的人本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切实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作用,就需要企业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整体归化,实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整体效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改革与建设时,要注重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是要对企业目前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注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总结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验和不足,从企业的实际发展角度去考虑企业发展中的不足,提出改建和完善的建议和策略。
(二)不断重视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效果,与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增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就需要重视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提高,增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增强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更好满足企业发展对管理者的需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综合利益的共同发展,更好帮助员工在充分考虑企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思考和安排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身的职业成长意识,使员工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提高个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幸福指数。
人力资源论文10
[摘要] 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于我国科技企业的孕育与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特点,研究适应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运作的人力资源模式。
[关键词] 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模式
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专业孵化器等科技产业化服务机构的统称。我国自1987年建立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孵化器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培育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据20xx年科技部对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目前我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89个,其中国家级创业中心98家,仅次于美国(1000多家),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孵化器场地总面积1937。3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总投资227。5亿元,拥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78。8个;筹集的孵化资金33。3亿元。现有在孵企业553400家,年销售收入892。8亿元;累计毕业企业9565家,其中有20家已成为上市公司。
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是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为依托,以孵化服务和创业投资为主的新兴产业。我国科技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拥有构思或技术的创业企业不仅缺乏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而且缺乏资金、人才、管理及市场化的经验等这些内部运作机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中介服务机制(包括投融资、法律、信息咨询等)、资金筹措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人力资源机制等。目前,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究中对人力资源机制的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Alan Hyde的研究指出美国硅谷地区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人才市场、有效的人员流动降低了地区的交流成本,提高了硅谷地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硅谷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企业的成长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管理的欠缺
1。组织结构非市场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组织结构是以非市场化的行政组织形式存在的。一般而言,科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但需要硬件方面的基础,更需要有专业、灵活的组织机构来应对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由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组织结构的缺陷,致使在孵企业得不到有效支持而失败的比率较大。
2。缺乏完善的激励体制
孵化器能否盈利,不仅取决于它是否采用了合适的商业模式,更取决于孵化器经理人员的素质。孵化器的经理人员只有把自己培训成为高层次的管理咨询专家,同时具有丰富的人际网络,才能更好地帮助科技创业解决其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在经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用人管理体制,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在孵企业经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经理人员大多是准官员,也有的是留学回国的博士。尽管他们当中存在着高素质的人才,或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孵化器中以行政指令为主的运作方式特点,这些有着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受不到重视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离职。虽然适当比例的人才流动会促进孵化器的发展,但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将对企业的运作产生不良影响。
3。欠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是人才、技术、资金和转化模式。对于现今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人才的需求对于孵化器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许多孵化器依托高新区或由高新区组建,高新区对孵化器提供了较强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但在软件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在根据孵化器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沟通平台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因此,经常出现孵化企业寻求不到应有人才而具有丰富孵化器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找不到合适企业的现象。
三、建立适合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特点的人力资源模式
1。改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是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前提的,但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进一步深入,其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机构不可能成为新创风险的承担主体,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建立适应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型管理模式。投资主体将从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逐步转向大学、科研机构、大企业、民间机构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模式。在这种投资模式中,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融合将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领路人的角色,形成以市场为核心,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
2。优化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机构
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于竞争力的较量,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在于企业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在于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因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源泉在于建立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通过组织重构分析与设计,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不断完善科技孵化器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其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特点与美国等国家成功的孵化器案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定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企业孵化器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确定孵化器治理结构应首先设立董事会,明确董事会的角色、责任与运作程序,并由董事会负责孵化器的战略制定,实现董事会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3。
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
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人员特点,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经过研究得出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排序为工资报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挑战性工作、公司前途与保障而稳定的工作等。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策略主要为:
(1)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再以金钱刺激为主,而是发展到成就和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2)在激励的方式与方法上,应强调为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
(3)在激励时间效应上,将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员工的长期正效应。
在完善孵化器激励机制的同时,我国还应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对孵化器经理层素质与能力(包括孵化器经理人员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与业绩、管理层内部知识与性格匹配等)、孵化器员工素质与能力(孵化器员工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与业绩、管理层内部知识与性格匹配等)进行评估的指标。通过孵化器内部的激励与绩效评估体系的共同运作,切实保证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进行正常孵化。
4。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本支持平台
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优秀的孵化器管理者与企业家具有较大的稀缺性,其寻找成本较大。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当帮助孵化企业提高这两类人力资本的存量,建立两者的人力资本支持平台。具体有三种方式:
(1)培训企业管理者。为在孵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企业家提供培训服务,增强他们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
(2)利用咨询服务。企业孵化器自身建立一套专家支持系统或者利用外部咨询专家资源,为其孵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家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水平。
(3)利用猎头服务。在孵化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时,企业孵化器可以通过猎头服务或利用掌握的资源为企业寻找到合适的管理人员。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在资金与政策上进行扶持外,还应在人力资源体系上的构建与运作上进行大量努力。随着我国对孵化器的运作模式、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平台等方面工作的深入,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人力资源论文11
如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各个企业非常有价值的宗旨,能够影响着可持续发展,也被叫做第一资源。所有组织必须将人力资源放在核心位置,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管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让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在国际社会组织中,我国的事业单位非常重要和特别。它不仅需要承担社会服务,还兼具社会兴盛的艰巨使命,人力资源能否非常好的运用也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运作。
一、研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一些疑团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匮乏
现代人力资源慢慢在我国发展起来,到目前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所以不能被广泛使用,其效果无法显现,远远落后于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导致这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各阶层的领导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的独特性仍然被忽略,尤其是员工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仍然一片空白,只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一味物化人力资源管理,最终导致事业单位以管事为核心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员工的积极能动性也最终被磨灭,这些是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的。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管理能力有限,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手段和管理知识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水平,管理工作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还会按照老传统模式进行,无法适应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发展,最终会使职工的本身的知识无法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导致人不能尽其用的局面。
(三)需要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
构建完善的人才开发培养体系需要事业单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动力。详细来讲就是不能让让员工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所以导致培养的人才没有发展性和可持续性。无法辨别培训的.具体要求,同时培训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培训预期结果,培训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一味的教条主義,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情况进行分析培训,需要将思想道德和政策知识作为培训的宗旨,但是如果不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积极的开发培训,这样最终会让培训的学员厌恶甚至无法产生好的思想。
(四)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如果一味实施绩效考核制度,那么则无法让绩效考核的本质得到真正实施,那多事业单位仍然是平均思想,员工的积极性很低。很多员工不满这种不公制度,最终会导致很多重要的人才流失。如果所进行的激励体系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层次的职员进行激励,那么最终也不会有所收益。总之,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非常重要,它能够让人力资源获得很多信息也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针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一)改变全新的思想,与时俱进
把人力资源思想作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同时意识到人力资源在服务社会工作和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将人力资源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内部环境处于一个极度变化的时期,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慢慢显现,事业单位需要人尽其才,人本思想,真正的为员工的实际切身利益进行考虑,同时激发员工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的利益和事业单位的目标结合起来,寻求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因为事业单位作为各类高级人才的聚集地,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着高的要求。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招聘到事业单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匹配相应高的水平。所以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匹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同时派遣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事项。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
在事业单位里,目前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充分发挥目前存在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让人尽其才。只有尊重人才和知识这样才能积极调动人才的潜能,给予人才一定的发展和提升平台,让人才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这样才利于人才的发展。同时不断将新的理念和知识在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中进行推广,促进其思想的革新。通过采取各种培训要点和手段来达到培训的时效性的目的,可以定期进行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专家进行讲座,用现代化新理念革新员工的思想,让其能够不断学习与进步,激发其潜在的主观能动性。
(四)完善激励体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程中有两大方法,第一,绩效考核法KPI;第二,平衡计分卡BSC,因此在事业单位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引向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经验,这样才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段,对员工考核,这样能够加强人才的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总结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借助于高效、科学以及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的发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事业单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2
一、供电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全面推广,将推动市县公司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等需要加快转变和提高。特别是全面建设“五大”体系科学管理下,人员进一步精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设备量不断增加,业务量也随之加大,“用更少的人干更多的活”,这对于企业如何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提升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基于内部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基于内部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建立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上、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手段、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它改变了传统的指令性、随意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以内外配置结合,内部配置为主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是逐步实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以解决结构性超缺员矛盾为出发点,以盘活人力资源存量,实现公司范围内各类用工的集约管理、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目标,以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为核心,建立“市县一体化”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以超编单位的富余人员安置和跨单位流动配置为突破口,完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推行“六种配置方式”,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满足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基于内部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具体做法
基于内部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共有岗位竞聘、人才帮扶、劳务协作、挂职(岗)锻炼、临时借用、组织调配六种方式,以某地市公司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1.岗位竞聘
岗位竞聘是指针对缺员岗位提出人力资源需求,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筹组织,面向公司内部员工,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形式开展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典型案例:市公司营销部因工作需要,面向市县公司全民职工公开竞聘营业班主责、抄表一班副班长等岗位。经公司人资部审核、公司党委研究批准后,面向全公司发布岗位竞聘通知。经过“岗位竞聘、双向选择、竞争择优”,顺利录用符合条件的3名职工,在规定公示期满后执行上岗,并制定过渡期。
2.人才帮扶
人才帮扶是指对于人才力量薄弱、管理较为落后的县公司,以及企业规划的重点项目等,可以通过排出优秀人才、专家帮扶的方式进行人员补充,属于对人力资源“凹地”的一种帮助性的人力资源配置行为。典型案例: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和市县一体化管理要求,公司党委研究决定,原市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到某县供电公司进行人才帮扶,担任总经理职务。既起到培养锻炼综合型中层干部的目的,也利用其在市公司生产系统十几年的综合管理水平、专业技术经验,带动所帮扶县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更好的推动市县一体化管理,不断缩短县公司自上划以来与市公司管理模式、生产水平的差距。
3.劳务协作
劳务协作是指针对基建施工、装备制造、设备检修等某项专业的超缺员情况,进行人员成建制整体参与工作,优化人员配置的方式。典型案例:公司检修专业以县域110kV及以上输变电设备上收到市公司为契机,通过考试、考核、业绩评价,选拔175名县公司员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分设变电运维、检修试验和输电运检三个专业组,作为劳务输出对象,纳入市公司班组管理,与市公司员工实施统一调配。
4.临时借用
临时借用是指各单位因临时性、阶段性工作需要,通过临时借用方式进行人员补充,是一种较为灵活的、短期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典型案例: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在面对一些阶段性、临时性工作时,通过临时借用县公司对口专业人员到市公司,在市公司专业部门统一指挥下开展相关工作,既解决面对临时性重大工作市公司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又通过重大工作锻炼、提升县公司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临时借用要经过市公司人资部审查,并对临时借用时间进行规范,借用期满后即返回原单位。
5.挂职(岗)锻炼
挂职锻炼是指企业为培养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统一组织选派县公司中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到市公司管理机关和基层单位重点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典型案例:市公司部分部门或班组,采取挂岗锻炼等方式,分批选拔县公司部分优秀员工到市公司跟班培养锻炼,掌握了解市公司专业运转机制、管理链条等,学习市公司先进的管理、技术、技能知识,在满足市公司人员需求的情况下,为县公司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业务工作熟的骨干,挂岗期满后返回原单位充实力量,有效带动提升了县公司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
6.组织调配
组织调配是指通过由省公司、公司党委研究决定,由行政力量决策的人员调配方式,适用于员工跨单位正式调动及重要、关键岗位的轮岗交流管理,是市场化需求与行政化手段相结合的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典型案例: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市公司新设立运营监测(控)中心,面对一个业务范围、工作职责、管理流程等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机构,公司根据工作需要,从生产、营销、企管等部门调入部分综合能力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搭建部门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库作用,选择擅长企业管理、数据监控分析、协调督办等工作的人员,有效保障了运营监测(控)中心的顺畅运转。
人力资源论文13
【摘要】企业工作人员的高工作效率是整个企业高效运转的基础,因此对于企业员工的激励对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激励机制研究的相关概述及意义。其次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的激励现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指出其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管理人员理念与员工的实际需求脱节、激励手段单一和僵化,缺乏长效的激励制度、薪酬评价体系不健全和绩效考核起不到激励效用。最后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企业在员工激励策略的穿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激励;薪酬;绩效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水平总体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居民已经实现了基本小康的整体会发展水平。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企业的稳定发展及高效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大局的健康稳定发展。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被社会上众多的企业所采用。
一、我国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与员工实际的需求脱节
激励企业员工不仅要靠给予、奖励,也要靠惩罚。企业为什么需要招聘大量的人才储备,是因为它有自己很大的需求。很多企业管理都都只注重企业的需求而忽略了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只是单方面的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需求不一致,或者与企业的员工需求相差甚远的激励机制,这就造成企业内的企业员工对实施的激励机制反感,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当中,给企业的实际运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激励手段单一和僵化、缺乏长效的激励制度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顺利运行的核心力量,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限于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未能纵观全局和放眼未来,未能设计并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机制,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很好的思考,使得最后建立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沦为单一的、短效的激励措施。
(三)缺乏科学的薪酬体系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薪酬制度的价值认同以及对薪酬体系的实质性含义都存在着片面性的了解,所以在企业员工经营绩效考核中,制定出来的薪酬体系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尽管企业在企业员工薪金支出上有明显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奖金事实上也提高了,但是却始终无法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的激励作用远远得不到体现。可见,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我国企业的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绩效考核起不到激励效用
绩效考核其基本作用是对劳动力的进行绩效控制一个手段,但于此同时它也是对企业员工工作业绩的一个许可以及评判。所以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同样具有激励的作用。进行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可以对企业员工实现人生的价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员工带去成就感以及自豪感。是对企业员工工作的一种认定。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同样也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奖惩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奖惩也是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基层企业员工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我国企业对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不尽人意,不完善的绩效考核起不到企业预期的激励效用目标。
二、改善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准确把握激励实际和恰当的激励力度
正确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预先设定的目标,但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也要注意准确地把握激励时机和恰当的激励力度。从某种角度看来,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一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时机,只有时机找准了,激励机制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绝对有效的、适宜的激励时机是不存在的,选择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而做出改变。
(二)实行差别激励策略
激励机制的制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的管理层在制度本企业的激励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本企业员工不同个人的不同需要,进行差异化对待,应当正视每个企业员工的学识、个人素质以及个人的思想化,例如,一般的中年基层公务员由于受年龄及家庭的影响,这部分基层公务员可能就会比较喜欢稳定,过安定的状态,而一般的年轻企业员工,这部分这人员比较有自主意识较强,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的要求会比较高,这部分人员更容易出现离职等现象。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企业要想吸引并留住人才,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由于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激励,而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又是薪酬激励。在我国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不同岗位不同特点,制定适应多种类型企业的的薪酬分配制度体系。企业员工都能得到与自己付出相适应的劳动报酬,从而使企业员工达到心理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样既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也能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
(四)建立多形式的企业激励机制
对于新招聘的企业员工,要采取“高薪酬福利+情感激励手段”的激励措施,除了提供优越的薪酬之外,还要关心尊重新员工,并通过自我价值实现的情感激励手段,激励并留住新员工,激发他们的热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核心企业员工,那就必须差别化激励,从个性、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激励,并通过内部晋升、参与企业管理手段来激发核心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此外,除了实行针对性的多形式激励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目标激励与任务激励和荣誉激励相结合、经济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解决企业员工激励手段过于单一的问题,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总结
企业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激励水平,构建一整套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用良好的激励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做到人尽其用的工作效果,实现企业与企业员工利益的双赢,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凝聚力,从而实现我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灵曜.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商贸,20xx,05.
[2]刘军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分析与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xx,10.
[3]何英姿.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xx,15:128.
[4]刘文静,杨晓颖.论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xx,22:266-268.
[5]贾琳.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xx.
[6]李柔曼,曲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设[J].经营与管理,20xx,01.
[7]魏明亮.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分析与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xx.
[8]率雪晶,刘元春.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xx,06:57-59.
[9]刘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市场,20xx,22.
人力资源论文14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概述
人力资源会计诞生于1960年,由美国著名学者赫曼森在《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得到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我国最早在1980年引入这一概念,会计学家潘序伦,指出在计量人才成本中,效益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内容。这是我国第一篇针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上展开研究的文章。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管理学和会计学相互融合借鉴后形成的专业会计体系,是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是有着高度流动性的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和指标的分析
对企业在取得、开发以及重置资源过程中产生的人力成本进行计量与披露的行为,称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它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的支出及摊销情况,使管理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实情况。当下我国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上,尚未对其产权归属进行详细规定,仅是将其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能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法、操作方便、数据准确,具有客观、可验证性,但是确定的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不能代表实际的人力资源经济价值;重置成本法能反映企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现有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但主观意识较强,较难进行准确预计,可信赖度不高。机会成本法确定的机会成本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较接近。因为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通常以历史成本为基本原则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所谓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指的是将人作为企业中的一部分资源,针对这部分资源展开价值上计量和报告的一个流程。其目的是展开对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数量化和信息化,为企业管理者在决策上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价值评估分为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方法指的是将人力资源的价值资金化,借助于货币单位展开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一种模式。现有的货币性计量方法包括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随机报酬法、非购入商誉法和经济价值法。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考虑到了各种成本的相关性,但使用前提是员工整个职业生涯不会离开企业,有一定的局限性。随机报酬法考虑到职工职位取得的随机性,采用了随机报酬模型。而职工未来创造的价值不能够准确预估,没有考虑其他资源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过分高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非购入商誉法计算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额,不必对未来收益进行预估,具有更大的客观性。没有将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全方位分析,存在低估的可能性。经济价值法能确定人力、物力资源为组织创造的价值,但对未来净收益是预估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货币性计量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价值,所以提出了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予以补充。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主要计量某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等,体现员工才干、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为组织创造的价值。计算净收益与成本的比率是评价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果的最好方法,人力资源投资净收益率属于人力资源计量过程中的一个最关键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促使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状况得到反映。这个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净收益率越大,表明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就越高。公式为:100%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贡献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投资净收益率
三、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在企业中的运用——以罗莱家纺为例
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是家用纺织品进行经营的公司,实现了对产品生产、设计、研发以及销售等健全发展,同时其产品与市场上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着属于自身的风格。公司内部员工为3455名,公司成立于1992年。20xx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最早涉足家用纺织品行业的上市民营企业。公司20xx年主营业务收入2,761,400,573.51元,比上年减9.40%;利润总额451,805,805.82元,比上年减15.25%。净利润398,089,770.0元,比上年减19.85%总资产3,114,855,561.22元,比上年减17.74(数据来源于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20xx年度报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法,对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中有关人力资源的那部分费用进行整合,即主营业务成本作为物质资源投入成本、管理费用中的员工工资作为人力资源投入成本。罗莱家纺20xx年度人力资源成本为94,339,768.76元,物质资源投入K1,505,250,526.37元,产出Q2,761,400,573.51元;20xx年人力资源投入L93,665,263.02元,;物质资源投入K1,394,032,193.08元;产出Q2,524,209,416.40元。代入函数QLK20xx年:2524209416.40=93665263.02α+1394032193.08β20xx年:2761400573.51=94339768.76α+1505250526.37β解方程组得:α=4.89,β=2.14。将α,β代入贡献率公式HL/LK,得到人力资源贡献率20xxH=0.1671,所以20xx年罗莱家纺的人力资源贡献为:2761400573.51×0.1671=461430035.83元,人力资源投资净收益率=94339768.76461430035.8394339768.76=389.12%该数据是公司人力资源投入盈利能力高的一个证据,表明企业投入了一百元的人力资源通过劳动后为企业带来了389元的新价值。人力资源有着流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等特殊性。人力资源主体的主观能力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提供服务的潜力。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不能够确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上就会存在误差,导致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不能够准确反映。对人力资源计量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大部分方法的操作可行性比较低。实行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精力在人员培训等方面,导致某些民营企业无法认同人力资源会计,不敢轻易尝试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在分配上存在问题。当下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收益的分配上,是根据产权和价格来进行分配的,无法展开对人力资源价值的有效计量。怎样对企业剩余收益展开分配等问题成为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上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四、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问题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披露过于谨慎等问题。企业结合管理需要,应该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披露,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这样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多投资信息,企业竞争者也更加解企业内部消息。但在企业进行内部信息披露的时候,注意不要将企业发展商机和其它重要信息进行外泄。评估人员的执业能力有限也是制约人力资源计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当下我国还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给出一致性的计量方式,无法对人力资源评估上给出有效的技术,鉴于此我国当下大部分会计人员并不能够对人力资源价值展开合理的评估,完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技术。理论研究滞后。国内的人力资源会计还处于探索研究的初级阶段,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下大部分国内人力资源相关的研究文献是对国外文献的简单翻译,没有结合我国国情,所以现存的人力资源价值核算和管理技术在操作上的可行性较低。企业的人才意识不强。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应用上存在着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在发展上还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起一定的人才观念。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所给予内部员工的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这就挫伤了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导致有着发展潜力的员工选择跳槽,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5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滞后性的发展原因是,企业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其管理意识仍处在传统的思想领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导致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逐渐面临着紧张的发展局面。虽然在一些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只是重视相关的经济利益现象,对于需要开发的经济利益认识片面。此外,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没有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以将资金投入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这种现象对企业中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应用
1.激发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并不是为了通过网络化的管理实现制度的建立,而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制定出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人员要具有主体意识,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的发挥主体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风险的防范意识,主要是指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及时地发现潜在的风险,优化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实现信息化的企业运营模式。
2.不断创新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在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管理内容创新人员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员工的全面性发展。首先,应该对企业中的员工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化模式的建立,记录每个员工的详细信息,也可建立交流平台,从而可以及时反馈员工的工作信息以及思想的变化,以便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其次,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仓库数据的`储存模式,记录员工的相关信息,包括员工的家庭信息、业务信息等基本内容,根据员工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可以详细地了解其整个工作过程,以此制定优化的培训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3.提升员工的信息化技能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信息化管理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中信息化的技术形式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为数据化处理形式,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逐渐掌握信息的处理技巧、信息化的服务模式以及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的处理模式。综上所述,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优化企业员工的信息管理,为企业中的人力管理提供充分的保证,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意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通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力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论文02-28
人力资源论文07-05
(必备)人力资源论文07-09
人力资源论文总结07-08
人力资源员工培训论文03-12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论文03-12
人力资源论文15篇02-28
有关人力资源论文03-09
人力资源论文[经典15篇]08-02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