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通用[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小论文1
前几天,我们在学校做了一次实验。准备的材料有:七份食盐,七份大苏打,两个烧杯,水少搅拌棒。我们的问题是:20毫升水能溶解食盐和大苏打各多少份?计划方案是:一、在两个烧杯中各放入20毫升水。二、七份食盐和大苏打每份2克,分成两堆,一堆是食盐,一堆是大苏打。三、把大苏打和食盐一份一份地往水中加,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科学小论文2
秋风一起,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在门前做清洁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的上的叶片大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叶片一样的风筝去放。由于不太会放,所以放了很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记得风筝落的时总是重竹条的一面朝的,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相同的的方呢?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所以落的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科学小论文3
夏天是一个玩水的季节,看着邻居家的小妹妹在充气游泳池里玩着海洋球,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做艘小船给他玩玩呢?
小船具体要怎么做呢?通过观察我发现船是需要浮在水面的,脑子里飞速思考着有哪些材料是浮在水面的呢?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矿泉水瓶,这不是可以吗?其次就是怎么才能让它前进呢?这时我想到了快艇,在它的后面装了个螺旋桨。我不就可以推动小船前进了吗?有了初步的想法,我立刻动手去找需要的材料。
我先找了两个空的矿泉水瓶、电池、电池盒和马达。看着这些材料,我要怎么把它们组装在一起呢?是不是得在船身装的'支架才行?于是我找了三段玩具铁轨。首先我把矿泉水瓶当船身,把三段玩具铁轨用热熔胶固定在上面,接着把电池盒固定在铁轨上,装上电池,然后就是通过导线把马达开关和电池盒串联起来。这可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一步没做好,整艘船都动不了,最后把螺旋桨装在马达上,用热熔胶固定在船身上就好了。
做好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放进游泳池,一打开开关船立刻开的出去,把我高兴坏了,怎么样,我做的船是不是很好玩呢?
科学小论文4
我最喜欢科学了,每次解开一个科学小秘密,我就喜欢整理成一篇科学小论文。我上一次的科学小论文是关于苍蝇的,因为我发现苍蝇竟然可以停留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后来,经过我的一番查找,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到了关于苍蝇停留在天花板上不会掉下来的知识。
原来,苍蝇有六条细长的腿,每条腿的末端长着两个尖而硬的爪,爪的基部有一个被茸毛遮住的爪垫盘。爪垫盘是一个袋状结构,里面充血,下面凹陷。当苍蝇停留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时, 爪垫盘和平面之间产生了真空,苍蝇便牢牢地吸附在平面上。这种吸附力,足以能承受苍蝇本身的体重。这样即使苍蝇吸在天花板上,背部向下,也不会掉下来。另外,苍蝇的爪垫盘上,还分泌一种黏液,这样,就使它牢牢地吸在物体上了。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4月6日报道,由斯坦尼斯拉夫?戈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对苍蝇为何能漫步于天花板进行了研究。当一只苍蝇在光滑的.天花板上自由漫步时,他们使用光学传感器来测量它的每只脚所用的力量。研究人员发现,附着力最佳状态出现在苍蝇身体每侧至少有一只脚与天花板表面接触的时候。随后,研究人员又利用人造聚合体胶带模拟在昆虫脚部发现的带粘性的小垫,证明了上述原理。戈尔对此解释说:“由于重力的作用会把昆虫从天花板上拉开,而不是把它压向天花板那边,因此在天花板上漫步截然不同于正常的行走。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们对昆虫脚垫微观结构的了解,为墙壁和天花板行走机器的模拟运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灵感。”
通过这一次的观察,我又明白了一个科学小知识,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了解更多的科学小知识,长大后当一个科学家,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
科学小论文5
上个星期,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妈妈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妈妈,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妈妈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可以指出方向呢?原来,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磁体,它和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可以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说。
妈妈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妈妈:“那么,这个指南针怎么用呢?”妈妈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时,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科学小论文6
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找到另一双新鞋和旧鞋进行比对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比旧皮鞋的表面要光滑。旧皮鞋涂上鞋油后,仔细观察,虽然亮很多但仍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与皮鞋光滑度有关?
我去取一双旧皮鞋,在放大镜下皮鞋显得凹凸不平。然后我再皮鞋都比较粗糙的1区和2区涂上鞋油仔细擦拭,2区不涂做空白对照。我发现1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光滑很多,放在用阳光下也比2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的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皮鞋越擦越亮得秘密
科学小论文7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前一课,学生们知道了物质一直在变化,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这一课则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因为本单元要锻炼学生从物质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所以本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做为启蒙阶段的学习,这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地位至关重要。
教材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观察混合分离沙子和豆子的实验,第二部分观察白糖加热的实验。第一部分内容沙豆混合分离,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实验中,没有看到明显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认真留意和记录。第二部分白糖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新物质生成的过程,以达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目的。
我刚拿到教材的时候,也是按教材内容编排授课,但总觉得有些别扭。直到一次上课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让我们看沙子豆子是干什么呀?”,我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物质变化的时候有的变化明显,有的变化不明显。”学生就很小声的嘟囔“我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沙子豆子掺在一起没变化了,怎么还要做……”
我很惊讶,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对教学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反复思索,沙豆混合的意义只是为了提醒学生要注意到事物变化不明显的地方,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验证一个学生已经特别熟悉、闭着眼睛都能想到结果的事情,有必要吗?
后来针对这个事情,我也请教了教研方面的高手。那位老师给我点出来:“编者的意图是要以一个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为起点展开本课内容,这个起点的确是定的很低,但它后面白糖加热这部分内容水平却很高。你可以适当做些调整。”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改变现有教材内容,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强调一下什么叫“有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
首先,保留沙豆混合的实验,但把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加入白醋小苏打混合实验作为对比,用这种反应剧烈的实验与沙豆混合实验做对比,就可以向学生强调“看到了吗?这就叫做有明显变化,沙豆混合就叫做没有明显变化,它们都是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记录的!”
然后加入加热铜球的演示实验,此实验是学生们五年级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就做过的实验,让学生们看到加热铜球,铜球只改变了大小,却没有新物质生成;接着学生分组观察加热白糖的实验,观察到有新物质生成。由此可以顺利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根据这些想法,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引出新内容
教师先拿出一张报纸,提问“这是物质吗?”,学生回答说是。教师把报纸揉成一团,问“报纸变化了吗?”,学生回答“变化了”。教师把报纸点着,问“现在变化了吗?”,学生回答“变化了”。教师问“两次变化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样的引入,是为了复习上一课所学的物质,物质一直在变化的概念,同时也引发了新问题,引出了新内容。
二、演示沙豆混合实验,白醋小苏打混合实验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探讨两次变化有什么区别之前,我们先看两个实验。”
首先演示沙豆混合实验。学生要观察混合前、混合后及分离后沙豆有没有什么变化。教师可以提问“沙子、豆子都是什么样的呀”,“混合了又是什么样的呀?”“分离之后呢?”,通过这些问答,学生就能回答出没有什么变化。
接着教师展示白醋小苏打混合实验,这时学生还未认识白醋小苏打两种物质,可以先不告诉学生混合的是什么物质。我选择的反应容器是试管,这样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猛烈的喷出试管,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这样两个实验的对比,就可以突出“有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教师在学生震惊之余,就可以强调“我们观察实验的时候,必须注意有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是同等重要的,都要引起足够重视!一会我们要分组实验,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
三、演示加热铜球实验和分组实验加热白糖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先演示加热铜球的实验。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他们也很容易想到铜球受热变大了。教师可以提问“铜球变化了吗?”学生回答“变大了!”,教师继续提问“变大的铜球还是铜球吗?”学生回答“还是铜球!”,教师就可引出概念“像这样的变化只改变了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就可以称为物理变化!”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加热白糖的实验。分组前务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教师还要发给学生一个详细的实验记录单。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细致的观察记录白糖变化过程,所以实验记录单要详尽,避免学生因为不严谨不规范造成的观察遗漏。学生观察完毕应组织回报结果,学生一般会回答“融化了”“冒泡了”、“变了颜色”、“燃烧了”等等,教师可以顺势提出“变了色的白糖、燃烧的白糖其实已经不是白糖了,是一种新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四、总结回顾、知识拓展
教师通过板书总结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应回到刚上课时的问题“报纸揉皱了是什么变化呀?”“报纸燃烧呢?”。最后由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大家一起讨论。
关于本课的评价方法,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两条:
(一)在分组实验时,看学生观察是否认真,记录是否详尽。
(二)在最后总结举例时,看学生能否熟练判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这样的改动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和尝试,是否合理,希望大家能给与指导批评。
科学小论文8
我的家乡门口有一棵牵牛花,我经常给它浇水。一天,我在浇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早晨看见它是红色的,中午发现它是紫色的,傍晚它又变成蓝色的。我觉得很奇怪,牵牛花怎么会变色呢?于是,我问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说:“可能是牵牛花的品种太多了吧。”
我还是不怎么确定,便上了“百度”。原来,牵牛花中含有一种花青素,它与紫色石蕊的变色原理差不多。早晨CO2最少,所以是红色的`,中午,随着光合作用增强,颜色就从红色变成紫色了,到了傍晚,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CO2浓度最小,颜色,就变成蓝的了。网上还说:“如果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放到肥皂水里,它就会从红色变成紫色。”
我从门前的牵牛花丛里摘了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把它放到了我做好的肥皂水里。起初,它是红色的,过了一会儿,它就变成深红色了。又过了一会儿,它从深红色变成了浅紫色,大约过了二十几分钟,它从浅紫色变成了紫色。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科学奥秘。
科学小论文9
一天,我看见妈妈在烧菜,拿着勺子舀了一勺菜汤尝尝咸淡,我想盐水中证发出的水蒸气也是咸的`吗?我准备做一场实验,证实我的想法。妈妈对我的“科研”大力支持。
我开始准备材料:盐,水,金属小勺,电磁炉,锅。先把水和盐倒入锅内,把锅盖上,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当水蒸气冒出,把小勺放在水蒸气中,一会儿小勺上凝出水珠,把小勺放在嘴里尝一尝——一点也不咸。
这是怎么回事吗?我查阅了《百科知识——科技》才知道:原来水元子比盐分子要小,从盐水中蒸发出的水蒸气中没有盐分子。水分子的距离遇到勺子之后逐渐缩短。最后凝聚在勺子上,成为一个整体——一滴水珠。原来水元子比盐分子要小要轻,水珠中所以没有盐分子,小勺子就不咸了。水分子越烧越少,越来越咸。听说盐就是海水利用这个原理晒出来的。
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只有热爱科学,善于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它。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味。
科学小论文10
以前,我去打篮球,发现球没气了,于是,我跑回家给球充气,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发现给篮球打气的孔居然没有被塞住,当时我就纳闷了,为什么没有塞子,你往球里边打气,气不是全部都漏出来了呀!我带着疑问对篮球进行了反复研究,我把耳朵贴在充气的孔上,仔细听有没有漏气的声音,又用手摸了摸也没有漏气的感觉,我真想不通,怎么不会漏气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问了爸爸妈妈,他们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好奇心驱使我一定要查一个水落石出就迫不及待打开百科全书,仔细看起来,可是就没找到关于篮球充气的.孔为什么不会漏气的问题,我又打开电脑急切的寻找答案,半个小时后,我终于知道了原因。
其实,因为他的球眼里是一种橡胶垫,当用球针打气时,橡胶垫会被气筒巨大的压力冲开,而当气筒拔出以后,球内的气会给橡胶垫一个想外的力,致使橡胶垫还原成紧闭状态,因此,篮球球眼好似不会漏气的,除非他的橡胶垫老损,起不到密封的作用。
原来是这样,我高兴极了!今天又学到了新知识!
科学小论文11
奶奶的一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听到了“鬼压床”这一个词,虽然听得我感到毛骨悚然,不过我都是听过就罢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却让我感受到了“鬼压床”的恐怖。那天,我白天打了网球还去游了泳,晚上回到家时非常累了,所以很早我就睡了。当我蒙着头在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个人压在我身上,胸口闷闷的,四肢无力,想动却提不上劲来。幸亏妈妈进来看我推了我一把才让我恢复了知觉。
在这一阵恐惧之后,我不禁觉得纳闷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老师都告诉我们了要相信科学,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鬼神的,但是我亲身的体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鬼压床”挑起了我的疑惑,于是我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
我先对自己发生“鬼压床”现象做了一个自我的反思,我有“鬼压床”那天白天玩得比较累,难道“鬼压床”和人的疲劳有关?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以后,我又在自己的家人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奶奶,妈妈,阿姨和表姐都有过“鬼压床”的经历,我首先问了妈妈,发现妈妈有几次加班很晚,回到家也是很累了,早早睡觉的,晚上反而有了“鬼压床”的现象;阿姨是在分娩以后遇到这个事情的,还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力气睁开眼睛,但是意识却是清醒的;姐姐有的几次都是在考试之前,她都睡不好,每次都到很晚才睡着,好几次都是睡了醒过来却动不了身体;而奶奶和姐姐的情况差不多,老年人晚上都睡不着,早上又起的比较早,所以当晚上奶奶睡着以后,半夜清醒过来的时候,她都觉得身上有个人压着,四肢动不了,但是脑子却是很清醒。
看来“鬼压床”这种情况跟疲劳还是关系很密切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我回想了一下,那天我睡觉的时候是仰着睡的',还闷着被子,那这个和睡觉的姿势有没有关系呢?我又去问了妈妈他们。发现,除了姐姐也有闷着被子睡觉的习惯以外,其他几个人都不是。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几个人都是喜欢仰着睡觉的。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调查归纳,我大概觉得“鬼压床”只是一个生理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鬼神之类的东西,为了了解的更详细,我借助了网络,进行了查阅,发现“鬼压床”又称之为“睡眠麻痹”是人的意识是清醒的,但是身体却不听人使唤。这最直接的原因是白天的疲劳,当人入睡以后再次醒来时,身体上的肌肉因为白天的疲劳而使不出尽,而仰睡的习惯往往会把手放在胸前,这就会使人感到胸闷,好像有人压在身上一样。还有压力大的人容易脑疲劳,而体质较弱的人身体往往容易超负荷了但他自己还不知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也会有这种“鬼压床”的情况产生。
经过了这次简单的调查我更加发现,我们要相信科学,任何问题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解释才是真理。比如“鬼压床”我们只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加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鬼压床”的现象了。
科学小论文12
“成功啦!”“成功啦!”“哈哈……”从我家里传出一阵阵笑声和欢呼声,这是我和伙伴们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学校里,老师常在科技兴趣课上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星期天,我邀来几个要好的朋友,神秘地说:“咱们做一个实验好吗?”听说我要做实验,邻居的小弟弟也被吸引过来。
伙伴们七嘴八舌地问:“什么实验?”“是什么?”我像变戏法似地拿出一支蜡烛、一块磁铁和一根铁条。伙伴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
么药,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胸有成竹地把蜡烛点燃,立在桌面上,用一根铁条吸住磁铁,拿到火上去烧。开始,磁铁紧紧地贴在铁条上。蜡烛的火焰贪婪地舔着磁铁。不一会儿,磁铁像生病似的,有气无力地粘在铁条上,快要掉下来了。终于,“砰”的一声,磁铁落地了。“实验成功喽!成功喽!”大家手舞足蹈,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为什么磁铁遇热会失去磁性呢?大家心里不禁打起了一个问号,连忙去翻书找答案。我突然想起《少年科学画报》里有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就去翻《少年科学画报》。“找到了!”我惊喜地叫了起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高兴。
原来,磁和电子是分不开的',运动的电子周围就有磁,这叫电磁效应,电磁铁烧红了,它内部的分子热得乱窜,破坏了电子运动方向的一致性,磁效应作用互相抵消,所以整块“磁铁”不再显示磁性。我想:在家用电器中,收音机喇叭上有磁铁,就不能让高温物体接近。可想而知,电视机上也有喇叭,上面也有磁铁,原理不正是一样吗?如果高温物体靠近带有磁性的冰箱,冰箱不就被损坏了吗?怪不得说明书上强调不能接近高温物体。我把自己想法告诉大家,他们恍然大悟。邻居小弟弟似懂非懂,皱着眉头,一本正经地说:“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一句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科学小论文13
记得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东阳游泳馆游泳。来到游泳池,我脱下衣裤,便下水游泳去了。我兴致勃勃地游着,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痛,可我觉得无所谓就忍着,又在下面游了一会儿。
哎呀,不行,我的耳朵又疼了,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水面。于是我就问爸爸:“爸爸,我为什么会在游泳时感觉耳朵疼?”爸爸告诉我:“也许是你潜得有点深了,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于是我对水的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回家后,我翻阅了一下《十万个为什么》,可上面写东西的太少,弄得我似非似懂,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也就越小。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来验证一下。材料主要是:1个废旧的铁桶、1小块橡皮泥、1个钉子、1个小铁锤。我在地上放好铁桶,叫爸爸帮忙用锤子和钉子把铁桶分别钉出三个孔。
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橡皮泥把三个孔堵住,在铁桶中加满水后,将上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再加满水后,将中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
最后加满水后,将下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就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游泳池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我的耳朵感觉到的.疼痛程度也就不一样了。为了知道水的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一个小试验,主要材料是:小纸盒1个、塑料管1根。我先把一个小纸盒上口弄一个洞出来,然后我用一根塑料管插入小纸盒的口,并插得紧紧的。
然后我通过那根塑料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加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破裂开了。我经过多次试验,结果基本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的底部破裂开了。
我再次上网仔细查询有关水的压力方面的知识。知道它是水或其他液体垂直作用于其界面并指向作用面的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按液体静止或流动区分为静水压强与动水压强。在水力学及工程学科中也有将压强称为压力。最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根据水的压力而得到的,它的原理是:部分或全部浸没于静止液体中的物体,其表面所受到的静水总压力仅存在铅直分力,也叫做浮力。
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还有那静水压强传递的帕斯卡定律,这些都是我们上初中以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呢! 此外,爱美的女士可以在游泳的过程中“一举多得”。有某知名大学体育教育系教授说过,人在游泳的过程中,会受到水的压力、浮力、阻力的共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力共同作用在身体上,效果与按摩类似。平时经常游泳,身体的皮肤不断受到水流的“按摩”,就能促进血液循环,起美容的功效。根据水压原理,我们可以制成水压传感器、水压测控仪器等,并广泛应用在工业设备、水利、化工、医疗、电力、楼宇供水等压力测量与控制。
水的压力真是无处不在,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为人们默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啊!
科学小论文14
【摘要】
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问题的关系,遵循科技进步的真理和价值原则,保证科技进步持续为人类造福。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社会问题 真理原则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并且总是有人将问题归结于科技进步引发的结果。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科技进步为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人类所做出的选择的影响。因此,想要使科技进步持续为人类造福,还要确保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选择。
哲学视野下的科技进步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发展进步的动力。任何科学活动的开展,都包含了人类遵循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任何科技进步的结果都来自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相互作用。但是,遵循真理原则,需要完全按照客观规律进行世界认知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克服人类内在欲望,坚持服从真理。遵循价值原则,则需要按照人的需求进行世界认知和改造,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正因为如此,两个原则会存在一定冲突,前者促使人类更关注事物本身的正确性,后者促使人类更关注事物的有用性。
一方面,人类在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时,都始终强调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要求研究结果“真实”。但是与此同时,人们还要求科研结果“有效”。提出“有效”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科研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为前提,否则科学研究就缺少了意义。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是为了科学进步而开展科学活动,而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开展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在于使人类更好的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任何科技活动的开展,都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期间必将出现真理原则为主导或价值原则为主导的情况。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也总能加深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关注人的价值,从追求真理向实现价值转变。但是在人类追求价值的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完成给价值实现带来制约的客观因素的分析,因此也能更好地把握真理。正是在追求真理和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在两种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引导下,人类才能取得科技进步,获得更多真理,同时也从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由上述分析可知,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始终会产生追求真理还是创造价值的问题,所以科技进步也必然是人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结果。
科技进步受主体选择的影响
毫无疑问,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人发生作用,因此人实际为作用施加的主体。所以,哪种原则能够占据主导,完全取决于主体的选择。
首先,作为人类,其思想和行为都将受到所处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在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政策和获得的经济支撑等角度进行考虑,其行为也必将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而由于经济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所以在将科技成果移植到生产的过程中,就可能考虑经济政治效益。因此,科学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应将由人决定。
其次,在科技研究的过程中,人也将根据自身对自然的认识判断开展哪些活动。作为活动的主体,人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凭借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决定如何改造世界,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和需要判断能否改变目前所处的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必将破坏事物原本的关系。而与此同时,原本事物关系的改变会引发怎样的结果,又不在人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最后,作为群居动物,人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团体的需求。正因为如此,人在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开展活动和怎样应用取得的技术成果也都会受到所在团体的影响。对于一个团体来讲,能够将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伦理情感,就是利益。其中,伦理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所以人需要受社会伦理的限制。而利益则是团体所共同追求的,这使得人在选择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也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人作为科技活动的开展主体,其选择会对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主体选择的过程中,则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主体行为,并引发相应的社会效应。
科技进步引发社会问题的哲学回应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作为科技活动的开展主体,其选择直接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也将不断做出选择,进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核问题的出现,被很多人冠以“科技进步的结果”这一名称。但实际上,核能的发现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开始,随后伦琴、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先后有了新的发现。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技掌握在对社会发展产生负效应的人群手中,其将核能转化为原子弹以获得先进武器,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利益。核能掌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学者手中,却完成了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的启动,最终使核能成为了能够为人类造福的清洁能源。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并非一定会带来负面效应,科技进步引发的社会效应取决于掌握科技的主体,引发问题的.根源在人。
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是当今各国都关注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人类就开始利用掌握的科技进行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以便从中获得更多的财富。直接导致的后果则是能源的枯竭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人类生活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给人类后代的发展带来了资源危机。人所共知的是,科技进步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使人类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但是在20世纪中后期,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民众的整体素质不高。而科技掌握在此群体手中,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滥用科技成果以换取更多利益。在这样的主体选择下,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科技进步引发的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产生的问题。因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也将面临各种选择。以生物工程发展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为例,在人类探索基因问题的过程中,面临可能侵犯人隐私权的问题。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获取个人基因组资料,还将从家庭的角度探讨人类各个基因的功能。与此同时,就会涉及到相应的法律问题,有悖人类讲求的伦理道德。因为在完成基因功能研究后,如果人类选择有计划地进行种族改造,就会导致种族主义的滋生。而“克隆”技术的产生,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在科学家们为在科技上取得的进步高兴的同时,社会伦理家与政治家们则会担心“复制人类”问题的出现。在双方出于各自考量的基础上,则形成了无性生殖伦理学。
科技进步直接受主体选择的影响,也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追根究底,人类的选择才是导致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人类的素质也将不断提高,其选择也会向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社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综上,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科技进步为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受到人类这一活动主体做出的选择的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想要使科技进步引发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还是要使人类做出符合人道的选择,以便更好地进行社会控制,确保科学技术能够持续为人类发展提供正面社会效应。
科学小论文15
保护自己的眼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要保护眼睛不近视,主要是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不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和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也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和趴着看书,读写时间也不要太长,我们学校就开展了让孩子在室外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来保护我们的视力活动,另外还要坚持做好眼保建操,还要向窗外远眺或看一些绿色植物。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的游戏;现在人们工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就连我们小学生写完作业后也要上网玩一会网络小游戏,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要保持一个科学小论文300字 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也可以通过设置屏幕色调、饱和度、亮度来保护眼睛。使用电脑的`姿势也很重要,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使操作者与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容易患上“干眼症”,就是我们用电脑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甚至丧失眼睛的聚光能力。如是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等,保护眼睛也可以从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新鲜蔬菜对保护眼睛,防治眼疾,提高视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小论文04-30
科学小论文(精选)08-27
科学的小论文08-15
豆芽科学小论文03-12
科学小论文(热)08-29
[集合]科学的小论文08-15
(合集)科学的小论文08-16
【荐】科学小论文08-17
关于科学的小论文12-11
【优选】科学小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