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保护论文1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2.3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环境保护论文2
高中地理的素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以及地理观念等构成,但是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则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以及人地观念四大方面。地理学习的宗旨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以及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保护论文3
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并提出了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策略。
关键词:环境保护;建筑设计
Abstract:Therefore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architectureindustryvigorousdevelopment,theenvironmentquestionwhichinitiatedisincreasinglyfierce.Thisarticleelaboratedbasedon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oughtsunderarchitecturaldesign’sresponsibilityandtherequest,andproposedbasedon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oughtunderarchitecturaldesignideaandthearchitecturaldesignstrategy.
Keyword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rchitecturaldesign
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让人担忧。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建筑活动引发的环境危机,基于环境保护思想而进行建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1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建筑活动是一种重要的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生产活动,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直到建筑物建成这一整体的建筑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它不仅需要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能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环境。
因此,作为建筑师,他们是建筑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他们有责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保护环境。资源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但它不是获得财富的必要手段。人类在建筑活动中应该尊重环境,保护资源,从而获得大自然的回报。笔者认为,建筑工程师在建筑活动中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肩负的重要的保护环境的职责以及环保思想对其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1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建筑工程师,作为改造自然环境、建设人工生活空间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由于生态环境有其特定的承受与支撑能力,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应有高度的谐调共融。人类起源于自然,其根本的建筑思想应该是回归自然,而不应因过度追求奢华的居住环境,大肆浪费自然资源,一旦超过了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就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建筑工程师应该具备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在环境保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
1.2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对众多矛盾分析基础之上的逻辑过程,建筑创作应该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因此,建筑工程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贡献社会。
另外,建筑工程师应具备浓烈的文化观。建筑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人们赏析的同时,亦将沉淀和传承。特色与内涵、民族与个性是建筑文化之根,缺少艺术美学和教育启迪之功效的`“方盒子”建筑,不但人们熟视无睹,而且更难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只有民族特色鲜明、个性内涵深刻的建筑,才能积淀、弘扬建筑文化。
1.3具有扎实的环境知识
建筑学是高度综合的学科,建筑是技术、是艺术、是历史……无论怎么讲,科学与技术都将是建筑发展的永恒动力。
审视不同时代的建筑,都是当时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之集成;纵观中外建筑之长河,仿佛是在畅游科学技术大观园。
因此,建筑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环境知识,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技术,并不断地学习现今的环境、建筑专业知识,才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造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建筑佳作。
2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策略建筑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型的、广泛的活动,在建筑活动中,人类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但不能过分地改造自然,也不能肆意地开发资源。基于环境保护思想,我们进行的建筑活动,应该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因此,我们应在建筑过程中,坚持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时为了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不会枯竭,我们还应积极探讨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2.1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应首先注重如何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保护自然。建筑活动作为一个大型而广泛的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需要自然界中的大量物质与能量,才能完成一个建筑的营建工作。如果我们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环境,而忽略了自然这个大环境,在建筑工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没有保护自然环境,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退化与恶化。
因此,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变异与退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利于人类生命活动等方面的核心内容来讲,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应主要在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两个层面上采取灵活多样、系统综合的方法策略,进行集成性设计。
2.2基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策略自然资源并非都是可再生的,可以无限使用的资源,在建筑设计时为完成建筑的全过程,有效地支配物质和能量,应考虑自然能源的循环性和不可再生性,即有限性。建筑是材料、能量和环境系统的合成,建筑环境中的材料应为循环状态,建筑师应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在充分考虑建筑系统全寿命过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后将物质与能量等资源重组,合理审慎地使用自然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迫与影响。
2.3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内涵基于生态学原理,我们应追求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的,保护可再生资源,同时不要浪费不可再生资源。
生态建筑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是有机的结合体,在创造建筑空间小环境的同时,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保护建筑周围的自然大环境。生态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及其组合,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和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技术,都是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都必须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为前提条件。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世界范围内的有关生态建筑的研究比较少,尚处在初始阶段。以瑞典为例,其目前研究出了一个名为“生态循环城”的计划,此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发达国家的能源起到了改善作用,且对于自然资源消费结构具有示范意义,然而其需要的资本较高、成本较大,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推广,对于全球的生态建筑来说,其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相信在全球共同积极的探索下,生态建筑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活动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筑工程师肩负着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他们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坚持环保理念,积极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策略,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论文4
摘 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对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的调研、分析,阐述了各种主要金属表面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镀涂层性能、外观效果以及各种处理方法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和表面处理工作方面的经验,给出了在机械设计中应采用的表面处理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金属表面处理;环境保护;镀涂层;装饰
一、金属表面处理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及工业设备的制造质量也发生了改变,对其产品不仅要求耐蚀、耐用,也要求外观洁净、漂亮,能赏心悦目,甚至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因此,目前表面处理技术已在各种制造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表面处理技术始终在为金属材料的保驾护航、增值添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显著降低金属(特别是钢铁)的腐蚀速度,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财富,并可通过处理使之获得亮丽的外观。另一方面,表面处理技术还能设法赋予金属各种与电、磁、光、声、化学、机械等有关的新功能。由于材料的功能多半都体现在其表面层上,因而有可能让一些低廉的金属材料经过表面处理而获得耐磨、减摩、磁化、导电、易焊接、化学催化等特殊功能,得以身价倍增。这就是说,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既能为其它加工工艺提供平整、清洁、美观的表面,又能独立地形成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型表面材料。它对制造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涵盖面极广,涉及的学科也很多,而且这些学科彼此距离相当远,几乎没有谁能精通表面处理技术中的所有内容。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还会有更新的技术陆续不断地加入到此行列之中。不过,象这样一门庞杂而重要的综合性技术,在学术界却长期未获得应用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意在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在表面处理方面的选择方法、原则、应用实例等,希望对各位同行有借鉴的价值,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金属表面处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地位
在机械设计中,设计者要考虑众多的设计要素,诸如:使用性能、机械原理、制造工艺
设备外观等。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考虑更多的是机械零件的功能,从而就涉及到了零件的热处理要求、表面涂、镀要求等表面处理要求。它们是保证金属零件的强度和表面硬度以及表面质量和外观的重要措施。因此,金属表面处理在机械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金属表面处理的必要性
钢铁是全球产量最多的金属,钢铁的机械强度高,加工性能好,可以很容易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制品而被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各种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具的制造都离不开钢铁,最大的如数十万吨油轮,最小的如细钉都由钢铁制造,但钢铁易生锈腐蚀,所以很早就利用碱使钢铁表面氧化变色,使其变成枪黑色或蓝色,既耐腐蚀又有一定光泽的颜色,但是由于钢铁缺乏着色元素,除了用碱液氧化着色外,很难获得其他的颜色,从而影响了钢铁制品的美观及使用价值,特别是一些工艺品过去都用铜和其他有色金属制作。随后发现钢铁表面可以镀上各种颜色的金属镀层增加了装饰效果,特别是着色工艺技术的发展,钢铁可以先镀上其他金属镀层,如铜、镍、铬、锌等,然后再把镀层着色,使得钢铁的应用范围大大增加,近年来还利用浸渍技术使钢铁表面无需电镀就可沉积一层薄层并进行着色,降低了钢铁表面着色的成本,使钢铁可以做成各种需要着色或装饰美观的日用工艺品。其外形可以做成与铜或铝合金等其他制品一样,因此艺术装饰工艺在钢铁制品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钢铁通过装饰处理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及实用价值。
不锈钢的特点是防腐性能好,根据使用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类型的不锈钢材料。但由于不锈钢材料大都使用稀有金属,价格昂贵,差不多相当于普通碳钢的5~10倍。不锈钢和优质碳钢相比强度和硬度都较低,在很多方面不锈钢不能代替碳钢。而碳钢在加工成零件后就要进行必要的表面处理,因此钢铁零件的表面处理是不可缺少的。
四、金属表面处理的分类及其作用
金属表面处理分为功能性和装饰性表面处理。
(一) 功能性表面处理包括:
1. 金属热处理,包括:淬火、正火、调质、碳、氮共渗等。其作用在于提高金属表面硬度、韧性、耐磨性能等。
2. 功能性镀层,如:镀硬铬、化学镀镍等。其作用在于提高金属表面硬度、耐磨性、防腐及装饰功能。
3. 其他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机械滚压、等离子注入等,其作用在于提高金属零件表
面硬度和耐磨性。
(二) 装饰性表面处理包括:装饰镀铬、镀镍、镀锌、镀钛,还有磷化氧化、表面喷涂等。
其作用在于提高金属表面的防腐性能和装饰要求。
五、各种金属表面处理方法简介
1.电镀:众所周知,镀铜、镀锌、镀镍、镀铬等均属于电镀,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电镀中存在着氰化物,重金属离子是影响环境的致命因素。
2.化学镀:化学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不需要电极新型镀种,其镀层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电镀。该镀种中不含氰化物,重金属离子只要适当控制就可以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是国家支持的项目,很有发展前景,是未来取代电镀的环保镀种。
3.喷涂:喷涂的种类很多,有高温涂料和常温涂料;有金属涂料和非金属涂料;有有机涂料和无机涂料。用户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和使用环境选择不同的'涂料。高温涂料如:静电环氧、聚脂等粉末涂料;无机涂料如:水性漆它是未来喷涂行业的发展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考虑涂层的性能和环保方面的问题。
六、环保综述
所有金属的表面处理无一不涉及到对环境的影响,只是表面处理的方法不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经过相应的处理,有些方法可以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而有些却很难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前处理工序一般都需要除油和除锈。除油是碱性的,除锈是酸性的,不论是残液还是漂洗水,中和后生成盐和水,经过适当处理即可达到排放标准。
在金属表面处理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影响最大的是重金属离子,我国政府在多年以前已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限制电镀行业的发展,但就我国工业生产的现状,要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发达国家的相关排放标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镍的出现,不仅在镀层的质量方面有所提高,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得以改善。水性漆的出现,使得喷涂行业
添加了一名很有潜力的成员,它避免了油漆涂料有机溶剂等有害易挥发物质的出现,使环境污染得以减轻。
六、结束语
我国现已成为制造业大国,金属表面处理是不可缺少的专业,而怎样选择表面处理既保证质量,又能在处理过程中的排放物对周边的环境污染小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化学镀的出现及发展为金属镀层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思路;无溶剂涂料(包括环氧树脂、聚氨脂、水性漆等)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得表面喷涂行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有不断扩大之势。另外随着废水、废气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处理成本也有所降低。总之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涂镀层的外观、质量、使用性能等众多因素,同时还应兼顾处理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宁等.化学镀镍基合金理论与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2] 曾华梁等.电镀工艺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 程秀云等.电镀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4] 李异.金属表面艺术装饰处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环境保护论文5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
1.1 加速转向减速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xx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 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但是重点需要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建设质量,同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将新型的城乡关系给构建起来。
1.3 不完全城镇化转向完全城镇化
农民进城之后,在短时期内依然具有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农民市民化程度进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除了表明一部分社会阶层开始过渡为另一部分社会阶层,不单单只是从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还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向农村输入城市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较深刻的经济原理及社会机理蕴藏其中,要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及现代文明权益赋予给农民,将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性给有机消除掉;通过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可以对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将他们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给消除掉,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施中,保证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2 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耕地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面积,在世界农业人口中,我国农业人口可以占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国只有有限的耕地资源,没有足够的后备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挤占、污染以及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出现了短缺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将开发区、新区等建设于城镇周围,占用了大量的城镇边缘区土地,浪费了耕地资源;虽然将诸多的开发区和新区给建设起来,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获得相应资金,导致土地占而不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工业区等,都体现了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还有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产生了限制作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施及足够的资金,没有科学处理三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围的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因为在短时期内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土地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2.2 水体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程度日趋提高,同时,诸多方面的压力限制到生产发展,开始滥用农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及质量;向水库及河流中随意的排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水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处理陆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富营养化问题出现于全国超过75%的湖泊当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问题是水污染造成的。相关部门调查了我国诸多城市的地下水,发现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在水体污染的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个方面,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将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净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就会遭到破坏,污染水体,导致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城镇因为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较多的浪费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2.3 大气污染
煤烟型是我国城镇主要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镇就具有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我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乡镇企业的烟尘与粉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废气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中,除了大气污染之外,局部小气候甚至还会遭到改变;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主要来源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现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为小城镇没有较大的规模,就会高度集中人口,制约到城镇生态环境,出现生活污染;而乡镇企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则会有诸多的医疗卫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产生,小城镇没有因为足够的资金,无法无害化处理垃圾,只能够采取堆积、掩埋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大气、土地等资源遭到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遭到降低。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3.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3.4 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环境保护论文6
鉴于近期我国多地遭遇连续雾霾天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建筑工程管理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下,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本文主要阐述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并针对环境保护提出建筑工程管理应尽的责任。
一、引言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跳出了传统的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建设过程为对象,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套路,将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管理,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目标。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界只关注工程的建设问题,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对工程全寿命期基本规律的认识十分肤浅,如对工程建成后的健康状况、工程价值的变化和功能衰退的规律等研究很少,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由此导致了许多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甚至是破坏环境的盲目的工程行为。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管理者没能从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以工程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题,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如概预算软件、网络计划技术等。这种现实性的管理思维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一)以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形成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价值观。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导致不注重工程的运行维护而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对运行阶段工程功能和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认识严重不足,由此造成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维修和更新改造决策,工程拆除决策等研究缺失。上述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
(二)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包容性有限,没能反映工程界的新发展新要求,如“健康—安全—环境”等。由于建筑工程的价值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阶段性、局部性,割裂了工程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主要阶段的内在联系,造成工程管理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不一致,造成管理过程不连续。工程管理者只在工程的某阶段或职能岗位上思考问题,参与者只注重局部利益,使工程整体价值降低,无法实现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
(三)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管理中,管理关注的对象只是项目本身,都是通过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定义说明的.,往往只考虑项目的经济实用性,缺乏对生态环保性的考虑。然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要求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要从工程技术和保护环境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三、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一)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建筑工程处在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信息环境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建设运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许多交互。(图1)
任何工程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在工程全寿命期中,一方面工程系统需要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工程系统通过向外界输出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废弃物等不利影响。
(二)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
1、建筑工程寿命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建筑工程寿命期阶段划分,建筑工程管理可分为前期策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从管理内容上分析,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包括工程决策管理、工程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运行维护和健康管理等。
2、基于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寿命期,不仅注重建设期,更注重工程的运行阶段。在实施建筑工程寿命期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工程全寿命期整体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在保证全寿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注重节约资源、费用优化、与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
(三)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多专业的“大”管理,更是“超”管理。因此,如何协调错综复杂的系统内外部关系,对实现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我们利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满足工程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内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筑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要符合当前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工程项目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必须将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多层次的体现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员管理中,充分提高建筑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思想认识程度,使他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根于头脑中,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全寿命期内观察这种理念,将对理念的认识转变到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当前生态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全面考虑综合决策,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对我国生态资源的破坏。
(一)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性文件。现阶段的管理性文件都要求实现质量高、消耗低、环境质量高的目标,建立明确的分层管理制度,做到谁施工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确保对环境的保护落到实处。
(二)加强工程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全寿命期内,施工进度计划检查是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和信息来源,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依据,要确保施工进度尽可能地减少误差,如一旦出现误差,将重新针对某些工期的持续时间和原计划进行调整,重新衡量单元工程的施工能力,尤其明确在施工进度管理时加强对周围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确保施工进度不影响到环境,最大力度地做到对生态资源的全方位保护。
(三)强化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全寿命期内,不仅要明确项目的责任制,更要明确工程质量的责任制度。在工程建设的全寿命期内注重资源的有效控制,全面杜绝有可能发生的产品质量缺陷,培养全员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意识和实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识,全面贯彻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五、结语
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对工程决策者、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具有很大的启发,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工程全寿命期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树立工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我国工程界不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也不缺少做好工程的智慧,但缺少先进的理念以及对工程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体现了一个向历史、向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
同时,可持续发展是能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长久性的重要前提,在工程管理中一定要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层要求,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并实行责任制度,唯有坚持在建筑工程全寿命期内努力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工程项目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最优的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造福。
环境保护论文7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发展观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较大的变革,继而以此带动其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效益的获得。事实上,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继而对绿色发展的理念产生了冲击,并最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为了进一步迎合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生态建筑的构建,并由此开拓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生态建筑运用对环境保护的帮助。
1生态建筑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建筑,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绿色环保。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土地、能源、建筑材料的节省,并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1],图1为生态建筑的样图。基于此,就使得建筑部门在进行生态建筑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于建筑设计理念的改变,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布局,采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并最终实现对于各种资源、能源的使用。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还能够由此推动建筑行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由此带动相关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获得[2]。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相关原则,还因为其自身节能、良性循环、建筑放热少、减少碳排放、美观等的诸多优点。关于绿色生态建筑的特点,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设以及运用过程中具有节能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的运行供能,继而减少了对于矿石能源的消耗。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加注意通风以及采光,从而减少了电器的使用。再者就是生态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不少是经过二次回收处理的,继而实现了对于自然资源消耗的减少[3]。其次就是生态建筑物具有良性循环的特点。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绿化手段,从而实现了对于空间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如此,其在设计过程中还加强了对于水循环系统的构建,继而实现整栋建筑的良性循环。生态建筑因采用了较多的绿化手段,从而减少了建筑墙体水泥的放热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被可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沙成塔,当生态建筑的普及化后能极大程度的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营造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生态都市。因生态建筑采用科学的采光、通风、较多绿化等设计,在视觉上打破传统建筑的束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3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关于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4]:
3.1生态建筑与土地保护
事实上,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占据一定的土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也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以及构建,实现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以及保护。目前,在构建生态建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逐渐采取高层建筑或者是向地下开发的生土建筑(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进行相关工程的建设,继而由此减少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除此之外,绿色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其建筑材料多为可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或者环保新型建筑材料,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害排放物对于土壤的污染,最终实现土壤质量的提高[5]。
3.2生态建筑与空气环境的保护
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物质,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于空气环境的保护。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建筑及其周边的小环境都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就使得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低于空气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五种,具体是:烟草烟雾、有毒的蒸汽、有害气体、微生物污染以及生产性粉尘。事实上,随着生态建筑的不断构建,使得其在空气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成就。一是生态建筑所采用的都是环保型建筑材料,因而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诸如甲醛、建筑粉尘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建筑周边空气的洁净。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近海建筑可以使用)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继而由此减少对于矿石资源的使用,并最终由此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再者就是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可与市政绿化建设相结合,不但降低城市绿化成本,同时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可吸收城市的碳排放改善了周边环境。
3.3生态建筑与水资源保护
事实上,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两点之外,还对水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生态建筑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关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将建筑排放污水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建设目标[6]。在生态型工业建筑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工业用水无害化排水系统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一封闭的系统,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使用,并由此实现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在生态型生活建筑设计建设中,在加强了对于家庭节水设备的使用的同时,加强了日常的建筑维护以及检修的过程中对于管道的检漏,从而由此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循环高效利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生态建筑加强了雨污分离以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使用,通过这一技术的实施,实现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发展理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绿色生态型建筑的构建。事实上,该工程在实际的构建工程中一方面促进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环保保护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三、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生态建筑必然能顾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并推动建筑单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刘素芳,姜秀娟,王靖.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建筑绿色塑料工程可持续化发展[J].塑料工业,20xx(3):157~160.
[3]朱祥明,方尉元,王端峰.泉州五里桥(安平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xx(7):76~81.
[4]周长波,李梓,刘菁钧,俞华军.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xx(10):27~32.
[6]马红芳,王玲杰.河南推行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xx(2):93~99.
环境保护论文8
随着肇庆市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的优化,工业和农业用水不断的增加,各行业的环境污染也会越来越加重,从而容易引起水资源污染而导致稀缺。因此,为了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我们必须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谈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减少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
肇庆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而这些水资源主要取决于肇庆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自身腹置西江河流域。西江作为国内第三大河流,是广西、广东乃至港澳的重要饮用水源地,是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护西江流域就相当于保护肇庆市的整个水资源生态系统。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肇庆市西江流域水资源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市水资源现状的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防护措施,从而实现我市水资源和水环境得到保护,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一、肇庆市水资源现状
(一)地表水资源量。根据资料统计肇庆市多年平均径流量大约136.2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916.74mm。多年平均径流深最大的为怀集县,达1214.87mm,其次是广宁和四会,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1053.70mm和1028.04mm;多年平均径流深最小的是位于西江肇庆区的德庆县,只有652.85ram,其次为高要和市区,多年平均径流深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总和。肇庆市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6.2 亿立方米,在75%频率下的偏枯水文年份的径流量为115.9亿立方米,在97%频率下的特枯水文年份的径流量为87.58亿立方米。
1.过境水资源总量。肇庆市过境河流主要包括西江干流及其支流贺江、新兴江,北江干流也经过境内,但是所属境内河长很短,开发利用很少,未计入文章统计。根据统计结果,以西江干流为主的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168亿立方米,特枯年份也有1474亿立方米,肇庆市过境水量甚为丰富。
2.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肇庆市现状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为65.7亿立方米,特枯年份为22亿立方米。
二、肇庆市水资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年肇庆市经济的发展,区域用水量越来越多,污水处理设施未能有效同步跟进,污染物也越排越多,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显现,在人口密集、工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已经比较严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水资源浪费严重,缺乏节约用水措施。
三、肇庆市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策略
(一)注重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要想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有专门的部门为该工作进行长期的评估,尽量避免出现“先动工,再上报”的不利局面。
2.做好水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对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本着促进经济社会同资源、环境良性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水利工程技术建设的研发力度。
(二)调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相关部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我国水资源的实际承载力。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要考虑人民生活、工业制造业发展、农业用水这三大水资源利用主体的资源供给平衡。不能出现满足一方,牺牲另一方的现象。
(三)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对水利管理部门来说,要在机构内部建立环保责任制,将职责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和水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四)加大资金与制度的投入。政府部门要健全水污染处理产业的投入机制,积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国家调控资金鼓励水资源消耗大、污染多的企业增加在水污染方面的投入,保证治理污水的地方和企业先受益。
(五)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污染源;积极发展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净化处理成本;在现有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推广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
2.污水回收利用。针对广大水资源消耗量大、污染较重的企业,应广泛采取截污导流措施,从技术水平上提高污水回收再利用,使再生水成为第二水源,缓解水资源紧张,减少污水排放量,保护环境和水资源不受破坏。
(六)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全面控制污染排放,狠抓工业污染防治。(2)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以纺织、印染、造纸、制革、电镀、有色金属等十大重点行业进行严格督察其生产工艺、污染排放和污染处理的情况。(3)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4)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5)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做到无烟无尘化。
四、结语
文章主要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出发,探讨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的对策。针对如何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并更好地为人类利用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从根本上说,要想更好地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加强和整治污染源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环境保护的手段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环境保护论文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热议和关注,创设美好环境、保护美好环境逐渐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义务。幼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幼儿环保教育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幼儿教师,在起点上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根据当代环境问题现实要求和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结合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一、 创设美好环境,激发幼儿美感,培养环保习惯
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共识,“营造美的环境就能创造美的心理体验,同时糟糕的环境则会导致不健康的心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主要靠外界环境的微妙变化、作用和影响逐步获得,试想,一个杂物满地、绿化不足、不讲节约的幼儿园怎么能够培养出幼儿积极的环保意识?一个教师随意踩踏花草、不珍惜粮食、不爱护环境的幼儿园,怎么培养出爱护自然环境的幼儿?所以,为了幼儿能够成长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中,必须创设和优化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外因,它不仅是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载体,还是幼儿园环保教育的显性文化。幼儿园环境既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场地,又是陶冶师生心灵的无言之师。
(一)创设和教育要求一致的优良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美好的环境,我认为首先应该重视绿色幼儿园的创设。绿色文化的配置,需要不断增加幼儿园新绿,力争做到绿化面积大、数量足、种类全,与周边环境融合,为幼儿学习生活增色。其次是大力提倡盆景文化,引导师生进行盆景培育、花卉栽种、根艺创作,通过形态丰富的盆景和根艺作品,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再次,是要强化楼道文化,精心设计、合理谋划、板块明晰,安排生态、水资源、节能、环保、爱护地球母亲等内容的宣传项目,让幼儿园的墙壁都能发挥无声的育人作用,创设环保教育良好环境。最后要大力构建垃圾文化,教育倡导废弃物回收,变废为宝,幼儿教师示范带动全体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及废物利用习惯。幼儿园通过建设优雅、舒适的文化环境,让教师和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外在的环境保护教育气息,让环境保护教育能够真正从深层散发和融合,以此来培养和强化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环境保护教育
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在幼儿的环保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以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要素为突破口,对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进行培养和强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觉的环保习惯。按照幼儿一日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提出诸如“五会”“五不”的习惯要求,即学会用餐、不洒饭粒,学会回收分类废弃物、不乱扔垃圾,学会自己如厕、不随地扔垃圾,学会轻声走路说话、不大声喧闹,学会节约用水、不浪费水。平常学习生活中,教育和引导幼儿形成及时关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省纸张、珍惜粮食的习惯;平常活动中,通过带领幼儿捡起幼儿园内外果皮纸屑,随时随处把丢在地上的果皮纸屑捡起并送回垃圾桶,在各个班级设立“环保小卫士”奖项,通过鼓舞和奖励,不断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在园外集体活动中,纠正孩子们乱扔食品袋、果皮的坏习惯,引导他们自己随身携带垃圾袋,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能自觉主动收集废弃物。同时,鼓励幼儿随时收集废纸、废易拉罐、费饮料瓶等废弃物,但不是把它们当做垃圾扔掉,通过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弃物制作手工作品,教育幼儿形成废物利用的习惯,也可以通过卖掉收集的废弃物换钱后购买花草、图画等,让幼儿懂得垃圾再生利用的道理,告诉孩子们这样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如果幼儿教师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久而久之,幼儿就能自觉形成环保习惯,让从小形成的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收益终生。
二、 借助环境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倡导绿色环保
为了教育引导幼儿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全面倡导绿色环保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幼儿园环保教育中,我们可以环境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环保主题活动,让幼儿切身体会环保和节约的重要性,逐渐学习和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
(一)经常组织开展绿色环保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组织开展“废弃物利用”“多彩的叶子”等主题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废弃物手工制作,校内外捡落叶、制作叶贴画等环保活动,让幼儿经历废物变宝和一物多用的过程。通过废弃物制作竞赛、环保作品展览等活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通过开展小种植活动,带领幼儿参与园内花草种植区域的花苗培植,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培土、浇水,共同感受种植的快乐和幸福,还可以让孩子们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培植花苗,带到学校共同绿化幼儿园。通过在各班组织开展“绿色环保”主题绘画、创作活动和环保标志设计活动等,强化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在课堂中利用儿歌、诗歌或故事给幼儿创设“绿色环保”的宣传阵地,让幼儿在故事或诗歌中体会“绿色环保”有多重要。通过大量的“绿色环保”专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幼儿再带动他们的家长、乃至社会,通过这样的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了环保意识,共同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
(二)利用环境节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为不断加强幼儿的环保教育力度,我们可以借助幼儿熟悉的环境节日,开展各项环保教育活动,巩固幼儿环保教育成效。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可以围绕“树木”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比如树的分类、用途、与人类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活动。在“爱鸟周”中,要求幼儿收集鸟类信息,让幼儿学会辨别益鸟和害鸟,在班级里布置鸟类专栏,激发幼儿保护鸟类的情感。在“世界水日”,可以组织孩子们观看缺水后果的图片和视频,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让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展示自己家中是如何节水的。地球日,我们可以开展“我爱地球”活动,让幼儿在圆形纸张上展示自己心中美丽地球的样子,在绘画中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 加强与家长交流,家园联合,提高环保教育实效
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呼应和配合,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才能得到巩固和提升。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明白环保教育中对幼儿及家长的相关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巩固环境保护教育成效。如要求家长言传身教,用自身的环保行为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多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多给孩子讲解环保方面的知识,激发孩子的环保情感等。
环境保护论文1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与之相应的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近年来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正濒临灭绝,生态环境空前恶化,因此,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对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保;监测作用;发展趋势
引言
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环保工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参数和技术支持,也是环境监测、排放控制和污染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但由于受设备、人员、方法、环境等因素影响,限制了环境监测的正常运行和实施,不利于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行。因此,要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环境监测是关键,必须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提高整体环境监测水平,通过及时有效监测工作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环保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有参考标准,在确定某一地区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粉、尘水排放是否超标时,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支持,这些都离不开环保指标的制定和要求,而环保指标制定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的数据。环境监测还可以将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环境污染是恶化还是改善,环境监测还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哪个地方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1.2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各种污染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我国的环保工作起步晚,很多的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一般是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之后才开始治理,治理之后又反复出现,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源头控制。而通过环境监测,可以长期稳定地对全国各地环境进行监测,收集各地各时期的大气、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已经发生污染的环境因素进行及时治理,并跟进监督,防止环境污染反复发生,对有污染趋势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争取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没有发生环境污染的因素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行预防,纳入环境监测范围内。通过环境监测对环境污染地区和因素进行适时监测,可以随时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为最终建立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2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监测已经成为环保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地区都设立了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建设了环境监测体系,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跟踪监测,预防和制止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杜绝为了政绩和业绩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谎报数据、弄虚作假,同时环境监测部门还应和其他环保体系部门加强合作,做好对地方企业的环保指导工作,共同做好环境监测和预防工作。
2.2创新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环境监测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设备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监测方法也应该随设备和技术的提升不断优化,提高环境监测仪器的寿命及性能,提高设备监测的灵敏性及快速分析能力,并将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联系起来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以便于采取相关措施。同时,环境监测部门还应优化环境监测方法和手段,使得环境监测更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
2.3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组织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
无论是采用专业的设备还是先进的技术,最终的执行还是要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专业的技术人员能更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控制突发事件恶化,而且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更能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环境监测队伍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结语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乃至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国家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重视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组建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做好监测工作,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佳.简析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科学与财富,20xx(22).
[2]赵菊芳,张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xx(33):65-66.
环境保护论文11
巨野河是山东省会济南东部郊区的一条主要河流,流域幅员辽阔,纵深巨大。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济南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近来,笔者对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卓有成效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施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一、狼猫山水库隐患亟待排除
巨野河,又名巨河水。源于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彩石镇和孙村镇,入章丘市龙山镇,经杜张水库复又入历城区董家、唐王、遥墙镇,在鸭旺口注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总人口 25.59万。全流域地处中纬度,为典型的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据地方史志记载,历年旱灾多于涝灾,雨量有逐年减少趋势。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巨野河常年有水。鱼虾成群,岸柳成荫;流域地表浅层水位一般为20米左右,水井星罗棋布,满足粮棉、蔬菜、瓜果灌溉的需要,堪称鱼米之乡。
1960年,大跃进运动中,历城举全县之力,开始在巨野河上游修筑狼猫山水库;1966年,正式建成蓄水。水位186.65米,总库容 12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23万立方米,死库容17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主坝长530米,最大坝高32.5米,顶宽7.5米,坝顶高程 192.5米。水库大坝为重力型土坝。由于时代的原因,修筑时清基不彻底,造成大坝漏水,虽经灌浆处理,漏水状况有所缓解,但未彻底排除。安全防洪标准只 100年一遇,标准偏低,筑坝质量差,综合考量,狼猫山水库是一座危质库。水库下游4公里处是济南经十东路,14公里处是胶济铁路和杜张水库,如果出现危情,后果不堪设想。1991年8月29日,水库大坝北部出现严重滑坡险情,危及国家交通命脉和中下游人民生民财产安全。经紧急抢修,方化险为夷,解除水患威胁。
近年来,狼猫山水库担负济南东部近郊生活供水任务,灌溉功能渐趋弱化。但是,筑坝质量差,危质水库隐患并未得到根治,仍然是悬在人们心头的达摩神剑。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下大决心解决狼猫山水库的潜在隐患。
(一)中下游干旱缺水的现象亟待改变
狼猫山水库将巨野河拦腰截断以后,下游成为一条干河,鱼虾从此绝迹。与此同时,地表浅层水得不到有效补充,致使水位急剧下降。目前,巨野河流域地表浅层水位为35米左右,除界沟河一线得到章丘南部山区煤矿排水得以补充,抬头河一线特殊地理构造之外,全流域浅水井几近全部干涸。靠深水井灌溉,成本大幅攀升,水浇地面积大幅萎缩。
原本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沦落为靠天吃饭的旱区。遇干旱年份,整个流域干旱缺水,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巨野河的功能定位亟待明确
进入新世纪,巨野河流域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热土。20xx年,省城东部产业带建设全面启动;20xx年,孙村镇整建制划归济南高新区代管,孙村镇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济南高新区东部新区。在此带动之下,全流域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仅孙村一个镇已有10个村庄整建制拆迁,1.8万村民安置到巨野河西岸的居民小区。
近10年来,英才学院、商职学院等数十家大专院校在流域落户。济南重汽、中车、北车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在流域落地达产。流域常住人口已达50 余万,成为人口密集聚集区。由于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治污、排污系统尚未建立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巨野河遂成为排污河道。水库截留,巨野河无洪可排,唯有排污;河道无水,自然景观被污水所取代,巨野河中下游成为污水沟。这就是目前巨野河的实际功能。巨野河河道孙村段,污水横流。夏季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令人躲之唯恐不及。
污水对流域浅水井造成污染、导致卢家寨、杨家、抬头河等10余个村庄饮用水困难,不得不由高新区投入巨资建水厂,引水进村,以解燃眉之急。污水流进隶属于章丘市的杜张水库,导致水库鱼虾死亡,水库生态环境遭到残酷破坏,引起库区民众的严重不满,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综上所述,不论从狼猫山水库隐患必须尽早排除,还是从截流导致流域性干旱缺水的局面亟待改变,还是巨野河——污水沟的沦落进程应当尽快结束——分析,巨野河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
面对巨野河流域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决策者必须切切实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定壮士断臂的决心,采取断然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是破除狼猫山水库大坝,恢复众泉拱河、水清鱼美的自然生态。二是加大以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源头上解决巨野河河道污染问题。三是加大景观建设投入,进一步强化河道综合治理,在恢复巨野河排洪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其景观观赏功能,使之成为景观河。四是建设用水市场,有效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济南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必须科学决策,稳步推进,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卓有成效地进行。
(一)适时进行专家论证,从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证破除狼猫山水库大坝的可行性,论证破除大坝的方式、方法。
(二)发挥政治优势,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治理,关键在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禁止牛羊上山,严格实行牛羊圈养。大力推进南部山区、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工程,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恢复和保护好植被,有效地涵养水源。
(四)有计划地建立污水处理厂。对企事业单位排出的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立严格的`污水排放治理制度,对违规排放的企事业单位,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无污水进入河道。
(五)通过灌区改造,加大节水工程的投入比重和力度,重点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生态用水、景观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保障作用。
(六)把巨野河河道治理列入高新区建设规划,在经费投入上占有相应的比例,保证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巨野河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成为集排洪、灌溉、景观于一身的美丽河流;巨野河流域一定会成为省城东部的景观新区、花园式产业带,进一步成为投资热土,令人向往的地方。
环境保护论文12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甘肃藏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实行农业机械化,对甘肃藏区意义重大,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甘肃藏区农民快速脱贫致富。但众所周知,甘肃藏区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甘肃藏区推进农业机械化途径,其意义十分重大。文章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深入分析甘肃藏区现有农业机械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的途径,为协调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农业机械化;途径
0引言
甘肃藏区主要指的是甘南州藏族自治州的全部,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地带的甘南州,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长江重要支流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补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长期以来,甘肃藏区农业牧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近几年来,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各种农业机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并且机械化进程加快,农机装备机构逐渐优化,但鉴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整体农业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不利于甘肃藏区农业的较高层次发展。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下如何提高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甘肃藏区的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目前,甘肃藏区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较低。新机械没有针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造成部分农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率较高,进而影响了农机装备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1.2农业机械化推广困难
甘肃藏区有很多地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因该区域的环境保护级别较高,适用的农业机械较少,普通农业机械推广难度加大。
1.3农业机械利用率较低
因受区域性、季节性的影响,在甘肃藏区农忙时节,农业机械使用率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一定需求缺口。但农忙季一结束,农用机械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较低[1]。这造成了大量的农机资源严重浪费,影响当地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不利于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4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甘肃藏区受地理位置影响,发展闭塞,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不利于藏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维修水平不高,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匮乏。
1.5藏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甘肃藏区多为高海拔地区,地势高,为高原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供农业机械正常作业的道路缺乏,成为制约藏区农业机械化普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生态环境保护下提升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途径
2.1重视甘肃藏区基础设施建设
海拔高、地形多为高原或山区,是制约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应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藏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面向藏区机耕道路财政资金投入,为切实改善甘肃藏区农业机械作业的整体环境,推广农用机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2]。
2.2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甘肃藏区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提高农机管理人员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重视培训质量,努力培养出热爱并忠诚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对藏区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引领藏区农业机械化朝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藏区农业的高端水平发展[3]。
2.3利用互联网+,实行“农机共享”
“农机共享”已经在一些地区崭露头角,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集约化经营及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意义重大。因甘肃藏区农机购置、使用与维修成本高、使用率低,农业机械共享模式最适合在该地区推广与使用,该模式将原来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农用机械、农机维修、农机培训、农机驾驶人员等活动独立出来,由专门的组织去提供统一的农用机械服务[4]。该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可大大降低藏区农业机械的闲置率,促进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罗方,汤绍武,王洪明,等.加速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途径选择与推进措施———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机,20xx,41(11):1-4+23.
[2]罗锡文,廖娟,胡炼,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20xx,32(1):1-11.
[3]吕黄珍.共享农机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村科技,20xx(10):33-35.
[4]黄明兴.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机,20xx,48(5):49+54.
环境保护论文13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可再生资源,过去农民总是将秸秆焚烧,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于环保。自从禁烧之后,虽然这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大量的秸秆还是给农民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20xx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2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加财政投入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门国保.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xx,(6):230.
环境保护论文14
1引言
在我国农村地区,水库、水塘、河流、沟渠、湖泊等地下水体和土壤水综合成为农村水环境[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情况较轻,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多的危害。随着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突发性水污染逐步侵害了农民的正常生产,还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私家车逐步普及,汽车尾气中主要的成分PM2.5污染物给予大气环境沉重的打击,大气污染造成了城市天空能见度逐渐降低,温度变高,地表紫外线强度增加,大气出现漏洞等等,诸多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给予人们生活上沉重的打击。本文主要针对农村水和大气环境保护问题技能型问题,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2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的农村环境情况基本良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废水和农业养殖废水的不断排放,造成了江河的泥沙携带污染物渗透到了地下水层中,造成了地下水层的污染,严重侵蚀了土层,导致水土流失,对农村水环境造成极大威胁。长期的污染和破坏,造成了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威胁了农民的身体健康[2]。目前的農村河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整治力度不够大,并且缺乏科学的监管,造成河道整理不彻底的现象频繁发生,对农村水环境带来极大污染,严重影响水质安全。河道的堵塞,会造成河堤侵蚀严重,岸坡出现坍塌现象,致使河道拥堵,影响农村生产用水,并且会对农业灌溉、防洪防涝工作带来严重威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农村的经济生活环境逐步完善,人口急剧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生活污染。
例如:农村人口急剧增加,对于用水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生活污水排放的需求也在增加。部分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水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理,反而直接排放,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河道、地下水的安全,造成当地居民出现铅中毒等重工业中毒情况发生。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过度会造成严重的药物污染,造成农药中毒事件,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农村生活系统简单,没有科学的污水排放系统,所以部分的农民会在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和粪便,加剧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情况,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用水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农村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农村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关键在于水质保护问题,加强保护农村水体健康,科学方式治理污染水源,合理的节约用水,科学的分配水资源。在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统筹管理,多部门配合监管,科学分工协作,并且依据严格的国家管理规定,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杜绝农村水环境污染情况[3]。
(1)制定化学农药和农业化肥的使用量标准,积极推广全新高效环保型农药和化肥,实行绿色生态养殖,增加土地的轮耕休耕制度,促进有机肥料的使用,增加物理方式杀虫防病,降低农村化肥、农药污染。
(2)加强河道整理监管,树立治理榜样,并且依据农村发展特点设置农业河道治理试点建设,促进河道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固河道堤坝和河岸,利用原始生态系统维护河岸,增添农村的自然生态整洁气氛,在水环境保护过程中增添人文气息。
(4)加大科学用水的宣传,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农村水环境保护意识。增加对农民科学用水的概念,有效节约水资源,并且杜绝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提高农村水环境品质。
(5)政府应该加紧建设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污水处理站,通过科学防治处理,有效降低污水排放指标,并且通过积极处理、科学取样搜集等形式,加大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促使农民不断提高水环境保护意识。
(6)政府增设河道清洁岗位,并且定时、定期对河道进行维护,制定分段清理政策,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通过重视河道清理工作,促进河道保护状况,有效降低农村水环境污染情况。
(7)利用先进的水资源检测制度,促进水环境保护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了水质处理能力,通过综合整治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村水环境的保护力度,并且通过检测能够得到科学、严谨的数据,增加了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科学处理依据。
4大气污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私家车逐步普及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但对大气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4]。目前对于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3种,分别是:交通汽车尾气污染和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严重。我国北部冬季温度极低,多数地区多采用煤炭进行取暖,在煤炭中所蕴含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于大气的污染格外严重。
大气环境遭受破坏,对于植物的影响非常巨大,氧化物和硫化物严重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并且随着汽车废气、工业废气等气体的逐步排放降低了大气能见度,影响了阳光照射,不利于人们和植物的健康。
5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5.1减少汽车废气排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也逐步普及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在给予农民便利的同时,汽车尾气也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伤害,汽车尾气中的PM2.5成分对于大气层的破坏非常严重,造成地表紫外线幅度提高,气候逐渐变换,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减少大气层的破坏,应该管控汽车尾气排放工作[5]。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清洁能源的推荐,不断研发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型汽车,加速建设清洁能源供应站,提高燃油浓度质量,减少浪费,积极推动大气环保事业的发展。
5.2加强生态绿化环境
植物能够增加自然环境的观赏性,还能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直接反应,吸附空气中的粉尘,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的清洁,为了降低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农村地区应该加大绿化建设,创建生态绿化环境,增加绿色植物种植计划,有效保护大气环境的健康。
5.3控制煤炭燃烧数量
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多采用煤炭供暖形式,但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降低煤炭使用率在节约自然能源的同时还能提高大气环境保护效果[6]。目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已经采用统一供暖的形式,通过科学的利用煤炭资源的形式,有效减低了煤炭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废气和粉尘的排放指数。随着我国的科技不斷发展,有效取出煤炭中的无机硫,能够减少大气污染。而逐步开发的核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已经逐步替代了煤炭这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能源,有效提升了大气环境的保护力度。
6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工作的效率逐步提高,也增加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但是对于环境的破坏却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现象频发,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大气层漏洞、地标紫外线指数升高、气温变换等现象是自然给予人们的惩罚,笔者对于农村水和大气环境的保护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探讨,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积极促进农村水和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农村水和大气环境保护手段,减少污染源,加强绿化,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指数,有效促进农村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龙. 浅谈农村水和大气环境保护治理[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xx(10):140~140.
[2]李羚, 胡丽丽, 张猛,等. 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 科技传播, 20xx(11):29~33.
[3]刘科, 张保伟.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J]. 决策探索月刊, 20xx(11):32~32.
[4]李世东. 青州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xx.
[5]杨春娟.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J]. 经济论坛, 20xx(11):24~28.
[6]王俊. 东阳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xx.
环境保护论文15
本文首先肯定了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接着又指明了其应改进的地方和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发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利国利民,但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却不可忽视
旅游业在产品过剩、供大于求的今天成为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升温,以森林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和载体的风景区环境和生态资源也受到一些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生态系统失调
目前,许多景区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有的以某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有的是管委会;还有则是由若干部门共同管。导致这种多头管理的症结就是利益分配矛盾的集中体现,由于管理不力,导致风景区脏、乱、差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人为污染甚至破坏,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降低。
(二)缺乏规划,开发过度
在许多由森林和多种生物种群构成的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酒店、宾馆,然后就是一根根吐露青烟的烟囱,给人一种“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感觉。酒店、宾馆的增多,自然会大量吸纳游客,喧嚣打破了宁静,这对本身就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来说就是一个打击,大量的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极不相融,同时也破坏了自然景观。
(三)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教育尚未普及,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旅游的环保观念尚未形成。乱丢垃圾、乱刻乱画、践踏草地等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旅游经营者甚至管理者也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极不协调。生活在景区内的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
二、要实现生态旅游与保护协调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有力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长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大多数地方还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而旅游资源的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危机。其中,政策失误和市场失范所导致的不合理开发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既可源头控制,又能末端治理,有防有治、防治结合的资源环境对策体系。
(一)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生态环境意识
宣传教育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内在驱动作用。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者环境意识和生态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及旅游活动时的主体行为。因此,应加大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新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要更新教育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向受教育者提供更新、更及时的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知识,弥补其知识结构中的欠缺。
其次,要扩大教育范围,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理念和内涵。
再次,要拓宽教育渠道,包括在相关大、中专院校中设置专业课程;对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必要的学习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众生态环境意识;在旅游地进利用宣传栏、多媒体和导游的讲解等途径,直接影响、教育旅游者,帮助他们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二)健全法制保障
旅游本身是一项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并且,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存在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区法制不健全的现象,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解决法制滞后的问题。一是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解决目前只能依靠自觉、自愿的现状。二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目前的发展形势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并针对环境影响的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适时进行条款的补充和增加。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并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法规细则,定期进行环境质量监督和评价。
第二,针对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导致法律规范形同虚设的现象,必须在改革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并结合各种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规划,精心设计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建设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包含了园林学、森林学、史学、美学、环境保护学、建筑学、宗教学等内容。因此,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时,要依据生态学的观点,融入这些学科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论证、评话、设计、建设,尤其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内开发生态资源。同时,更要注意开发区的范围,要设定不可进入的核心区,以对各种动、植物的保护,只能在缓冲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确定合理的旅游线路,严格控制旅游的人数和建筑。
(四)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我们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风景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开发生态环境,要以保护为前提。随生态旅游的升温,各种旅游活动和建设也是方兴未艾,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对景区生态环境中的因子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做到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在生态旅游的增值中加强对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达到开发与保护两不误。
第二,在生态旅游中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结合,使之协调发展。在开发中切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焚林狩猎,进行毁灭性的开发旅游。
(五)加大经济和科研投入
在发达国家,都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投资额大、投资期长、很难立即得到经济上的回报等问题。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这个投入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如造林、名木古树抢救、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等;另一类是对景区建设的投入,如必要的道路、停车场、接待场所,安全设施等。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问题,坚持多渠道并举的原则,除政府投资外,要鼓励社会各阶层、社会团体等捐助资金。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环境保护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保护议论文12-14
有关环境保护的议论文05-06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的调查研究论文03-15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08-21
呼吁环境保护的议论文(通用21篇)05-09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探究论文03-09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作文08-12
环境保护02-14
环境保护总结07-24
环境保护说课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