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1.更新观念,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处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关系教育教学的成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自己重要的教育任务来完成。教师应该看到,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我们的挑战,同时更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种难得的机遇。教师要把握整体机遇,直面这样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勇挑重任,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美的融化,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来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的'。教师应该知道,传统教学中之所以教学效果低下,正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把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是课堂教学中的绝对权威。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要、个性发展、能力成长的不到老师的响应和重视,长此以往,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下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陷于被动的处境,教学中学生不参与课堂,不积极回答问题,课堂陷入一片死寂之中。严重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实际效果,必须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正确的方向。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到教学直来,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通过自己的有效点播和引导,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就是要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学以致用,加强语言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课程。新课标理念下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回归到数学学习的本质,加强知识实践。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归根结底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知识实践而是让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太多的浅层次的、重复性的、没有交际意义的知识练习,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运用能力一直是脱节的。而新课标提倡改变这一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实践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课改以来的主流趋势。教育城域网,是指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一种传输网络,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提供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缩小了农村小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发表,发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投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课改以来的主流趋势。教育城域网,是指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一种传输网络,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提供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缩小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支持。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信息技术赋予数学知识的新内涵,进行有效的科学整合,改变教学模式,从“要学生学”向学生“要自己学”转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有效教学的实践。
一、整合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填鸭式的硬塞硬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学生分析问题缺乏灵活性,更不要说思维创新。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整合数学资源,从教育城域网中的数学资源入手,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加工,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索新知,提升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空间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搜集并加工丰富的课程资料,通过多种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善于运用教育城域网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搜索并下载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将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教学时,笔者选取了各种规格和型号的自行车轮胎、电动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等生活素材,通过城域网数据库中丰富的教育共享资源,并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将这些生活元素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看到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显出数学的意义,为下一步主动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形式,关注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其中不乏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引导,学习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一旦教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城域网这一平台,将有效的信息资源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通过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将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整合在一个课件中,上传到学习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分享交流。在互动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集体探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如何找到五星红旗的对称轴?雪花是轴对称图形吗?大自然中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如何找到对称轴?这样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怎么画出对称轴?学生根据讨论和探究,不但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而且深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意义:每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学生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最大不同就在于,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可以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从而深入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整合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教育城域网的接入让数学资源变得极为丰富,农村小学和城镇小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而且能够与全国的窗口学校建立有效的链接,通过资源分享互通有无。教学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法,巧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如何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笔者参阅了很多资源库中名师的教学方法,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设计了猜想—验证—动手—推理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高还是底边乘邻边,然后运用数方格图的方法进行验证,由此获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高这一推论。接下来,笔者又出示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可以这样求呢?至此,学生有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心理需求,在深入探究中逐步形成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论文摘要: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论文关键词:
数学教学 养成教育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儿童的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要使儿童把班集体的行为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关爱,二是习惯。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心,他们往往会欣然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自觉遵守老师提出的各项规定。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情绪化的学习者,任何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多么糟糕)都有被别人关爱和尊重的需要。这种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这样的信息给他们:老师是喜欢您们的,老师渴望见到每一个人的进步。他们学习中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给以认真而诚恳的肯定并加以鼓励。提起学生王佰祥,教过他的老师都直摇头,说他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成绩落后,喜欢打闹,“朽木不可雕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作业一反常态,字迹认真工整。问他原因,他低声说:“我也想得个大拇指。”原来是我最近实行的奖励方式(测验中满分奖励一个大拇指,基础知识没疏漏奖两朵小红花,出错不严重的奖一朵小红花)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几周后,奇迹出现了,他不仅作业认真按时完成,而且也不和同学打闹了,数学单元小测验得到了两朵小红花,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连续表扬鼓励,并亲自向家长打电话报喜,从此,王伯祥变了。
二、 提高学生自制能力,培养会听课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有意注意力还比较薄弱,情绪稳定性较差,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意志的坚定性。他们在课堂上最常犯的错误是:思想开小差,精力不集中;上课乱说话,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有时还讥笑挖苦同学的错误;有小动作,听课时手中也不停下,玩铅笔,橡皮,纸团等。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我采取了下列做法:
①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召开了主题为“应该怎样上好数学课”的班会,学生们您一言我一语,踊跃出谋献策,热情很高。以后谁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乱说话,都会遭到同学们的责备。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了很多。
②建立友好互助小组。将学生按座次每四人分一组,每四人中选出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担任小组长。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题的批阅和纠错。
③建立适合本班班情的班级规则,赏罚分明。这需要老师抛开成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
④放手课堂,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观察物体时,有这样一道题:星期天,小明,小东,小芳到小丽家做客,小丽用茶来招待客人,(图中小明在左,小芳在右,小丽在前,小东在后环方桌而坐,茶壶在桌中间。)请您指出四幅茶壶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其中前后两个方位的辨别是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课堂上我将一个带把的杯子放在讲桌上,找两个学生分别趴在讲桌的前后两边,根据自己看到的先画了两幅图,然后把自己画的图贴在黑板上,图中杯子把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抽象的问题随着这两幅图迎刃而解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厘米和米时,我让他们用学生尺量书的长、宽、高,量手掌宽,两人合作用米尺量身高、伸开两臂量两手指间距离,量黑板等。在动手操作中同学之间的感情增进了,互相讥笑的现象少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做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培养他们认真检查的习惯。在教二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时,计算过程讲解很透彻,学生也已经掌握计算的方法,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但出错率仍很高。该如何帮助学生避免计算中的失误呢?
反复思考后猜想:如果总结几条规律,让学生们在检查时有章可循,失误该会少些吧?于是根据学生易犯的错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一起总结了下列五条:
①竖式中不要抄错数
②竖式中不要抄错加减号,不要将“+”算成“-”也不要把“-”算成“+”
③笔算加法时,该进位时不要漏加进位一,不该进位时不要乱加进位一。
④笔算减法时,该退位时不要忘退,不该退位不要乱退。
⑤横式中不要漏写得数。
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做完题再按照这五条逐一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们的计算水平大大提高,计算后检查的习惯也养成了。
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乐于动脑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既有利于掌握,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养成刻苦钻研勤奋踏实的优良品质,又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因此,作业时,应要求学生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应该实事求是的做作业。要让学生做到独立写作业, 老师的评价尽量以正面鼓励为主,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实质上,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经过反复的实践,使这种兴趣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最终成为自觉行为,形成习惯的一个过程。好的习惯攒多了,素质也就提高了,养成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要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一定要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并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一、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改进,一方面,对于成绩上层的学生来讲,它减轻了沉重的作业负担,留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来讲,作业分层设计能够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自主性。
二、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层次性原则。一个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各有不同,教师若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案,则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的接受效果不好。所以,教师应该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将具备相似接受能力和兴趣点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团队分配不同标准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在一个团队中分配几个带有明显差异的学生,这样他们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二个原则是开放性原则。现在的许多数学题目都是一题多解的题目,一道题目有着多种处理方法。所以,依据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可以将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将相关的资料发放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各自容易切入的角度进行学习。第三个原则是兴趣性原则。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比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题目时,应该将学生周围比较喜欢的事物放进题目之中。
三、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进行细致的学生分层。在一个班级中,一般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层。这三层分别是:
A层,位于这一层次的学生课堂接受能力强,课后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考试时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
B层,位于这一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接受能力稍差,成绩中等。
C层,位于这一层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强,学习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但是在实际操控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人为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免对学生及家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指导,请求家长的帮助,让学生自行进行层次确定,选择相应的作业,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使全班的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其次,进行作业量的分层。基于对学生的层次划分,作业量的划分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A层学生的作业,这一层的作业可以布置较少的基础练习题,因为此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他们所需要的是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要为他们多留下一点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的拔高题练习。
第二层,是C层学生的作业,因为这一层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所以应该加大有关基础知识的习题,减少高难度题目的出现。这样的联系可以加强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第三层,是B层学生的作业,这一层的基础知识作业量应当控制在A、B两层之间,保证既巩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有相当的时间进行拔高。第三,作业难度层次的划分。每次新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作业难度设计为四个层次。这是因为,学生由于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习惯等,形成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这样的分层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多加练习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练习高难度的题目使能力更进一步提高。
第一层:这一层中的题目是要求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二层:这一层的知识比基础知识稍难,它是在基题目的基础上有一定变化的题目,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答案。
第三层:这一层的题目需要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给出题目正确答案的综合运用题目。第四层:思考题,这一层是专门为A层学生所提供的题目,他们已经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只有有难度的思考题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以上的分层原则和分层方法,作业分层设计的灵活性也不可忽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分层方法进行作业设置。如在学过“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周围同学们感兴趣的书籍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分成设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好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又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以及作业进行正确的分层,还要加大备课和作业批改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促进学生成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逐渐被教师接纳并广泛应用到课堂中去。但在选用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扬长避短,防止做法上的形式化和绝对化。惟其如此,合作学习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应该遵循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合作情境,使学生想合作
1、设计合适的的合作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设计不合理,表面看起来学生是很热闹,是实际上却并没有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就缺乏合作与交流,这样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师: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交通部门想了解某一路段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特意拍摄了一段录像。下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辆数统计出来。
播放30秒钟,学生尝试记录。
反馈,学生的统计结果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你们收集到的数据不一样呢?
生:车太多了,记不下来。
生:录像放得太快了。
生:一个人又要看,又要记,没等把车名写好,已经开过去了。
师:那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商量后,一致赞同几人合作,一人看屏幕,负责报车型,其他人负责记录。
师:你们就几个人自愿结合试试看。
教师事先并没有交待或暗示可以同桌合作,只是在学生感到靠个体统计困难时,才组织学生商量找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合作统计,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容易形成合作的意识。
2、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由老师发起的,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完成指派的任务(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教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要让每个小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能使小组活动成为热闹的形式,空有外在的表象,没有实质的内涵。
3、要讲究合作的时机
首先,每次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 一堂课的分组讨论不宜过多,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获得较高的质量。
其次,每次合作讨论的时间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对小组学习的时间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设的合作效果。
二、引导怎样合作,使学生会合作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有许多。通常使用的有以四人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通过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学会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到合作前分好工,合作中齐心协力,各负其责。例如,我在执教“认识钟表”时,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声停,就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得最快最好?”这种要求与激励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增强了小组凝聚力。因而,小组合作就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学会交流与表达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在合作学习中,往往看到很多出色的“小老师”,经常代表小组发言,且把正确的结论一下说完了,其他同学就无话可说了。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心态。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鼓励每一个同学都踊跃发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清楚,教师要耐心引导,多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
3、学会耐心倾听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耐心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听,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能力。这种做法坚持下去,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学会倾听不仅能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同时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爱合作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业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做法依旧很普遍,因为终结性评价具体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另外,在注重课堂上的发展性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合作小组整体评价,容易忽视对小组中单个成员的评价和奖励。
以前在评价时我就只知道在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后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等。虽然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但却忽略了对小组单个成员的评价和奖励。其实,合作学习最终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在后来的具体操作时,我让学生自己做评委分别给各组成员所在的小组综合打小组分,再根据组内成员的不同表现分别给各成员加激励分。把合作学习组的得分与激励得分相结合所得分就是个人所得分,记入每个学生的记分册中。我想这样实施对学生个体发展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到自己的过去,还看到自己的现在,更能展望自己的未来。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全面完整地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地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掌握实行小组合作的技巧并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让学生想合作、会合作、爱合作,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大放光彩,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育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过程的体验。数学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选择忽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提过,并没有动手实践的环节。例如有的数学老师在讲对称时,只是让学生看几幅对称的图片,不到两分钟就讲对称与对称轴了,没有让小学生自己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具体操作,没有交流与沟通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学会了结论,对于自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情境创设形式化,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数学老师的创设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合理的设计情境,觉得情境可有可无,只是一句带过,甚至只是形象加习题,例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正当学生兴趣高昂的准备听课时,老师展出的却是熊大头像加上节的复习知识,熊大的头像加今天的知识,整节课就是每张ppt上有个熊大的头像,这样不仅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打消。
3.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在讲案例或情境图时,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个方面思考,这样学生得到的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课模式。老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4.不注重合作学习。一些老师觉得合作学习浪费时间而且课堂秩序会打乱,合作学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因此很少实施合作学习,或者只是在下课以前简略的提一下,让学生自己下课分组自己交流,下次上课也没有提及,学生下课根本不去实施,合做学习并没有得到实施,有些数学老师即使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也没有很好的计划和研究,只是随性看时间还多,就进行一次,没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要求,提出合作题目之后就不管了,只在最后让学生回答结果,这样,一些学生为了偷懒或者学习不好,在合作学习中什么也没干,只是看着,享受小组成果,也没有过程记录,一般一个小组只是组长在忙碌,没有合作没有交流,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巡视和维持秩序,学生把活动作为自己玩的时间,活动中一些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更加没有结束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除了浪费时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分一分环节中,学生用木棒分一分、看一看结果除了组长,其他的学生都在东张西望,还有学生一直盯着老师看,白白浪费时间。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本教育提倡自主探索。生本理念下学生是在“做”数学,学生听见的、看见的一会就忘了,只有做到了,才会理解了,才会记住了,才会应用。看似浪费时间的实践事实上比讲了很多遍仍然记不住的效率要高。自主探索下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总结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性质,在我们身边那些是长方体,在上课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果,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长方体两个对立的面的面积一样,有的说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有的说黑板是长方体,马上有学生反对说黑板是长方形。这样,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在学习中总结的问题,在上课听讲时,更有侧重点,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深入的讲解,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简略带过,这样,并没有因为课堂交流而浪费时间,反而对于效率得到提高。
2.生本教育提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比较快,对于枯燥的知识不爱学习,一些数学不好的学生都反映数学很无聊,没意思,提高学生兴趣,首先,对于情境的设计要合理,要有吸引力。情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生活化,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编写的,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生“第几”时,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动物赛跑,结果是小鸡第一,小狗第二,小猫第一,马上会有学生说,小狗跑的比小鸡快,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最好还是实际的,否则,不了解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学到虚假的知识。老师要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点,尽量在情景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兴趣相关。另外,小学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老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六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3.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拓展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思维,不要束缚其想象力,在讲解知识、进行提问时,尽量不要设定许多规矩,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多角度解析,即使错的也有收获。例如,在讲梯形面积公式时,不要告诉学生可以补形,或分割,一旦告诉他们“补”“、割”,就固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个四边形我们没学过,谁有办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样学生在没有边界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来求面积,无论是否可以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生本教育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竞争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学习时,数学老师要注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件正式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在课前做好计划,明确没组的人数及活动时间等等,在进行中进行巡视,及时观察活动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要求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可见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1、将现实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融入生活元素,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进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灵活使用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一般而言,当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当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具有很大距离,学生则会感觉到十分陌生。因此,对于与学生生活相关性较差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变,即增加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内容,减少与学生生活相差较远的内容。但是,现阶段的教材当中,还存在一些固定式的例题,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相应调整,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采用学生身边的内容来适当改编教材,可以使学生自己去搜集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2)将生活案例导入课堂。众所周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情境和知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增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其忘记数学的枯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学习案例,使学生充分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则是为生活服务。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现实生活,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尽量挖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行情境教学,我们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选取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场景进行加工,必要的化可以对教材上所设计的情境进行改变,由教师自己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存在性,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但是在选择情境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素材的可行性、真实性及有效性。
(2)构建活跃的生活情境。课堂教学除了要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课外延伸,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并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猜想、实验和解决。通过不断的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但是,在进行情境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范围,且解决办法具有多样性的素材,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生活化。如在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直观实物来构建熟悉的生活情境,将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4)设计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如数字谜语、数学擂台、数学迷宫等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数学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习乐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生活化、通俗化,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重构学校的教育生态,催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互联网+”时代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情境创设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同样不能脱离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执教《分数的大小比较》的开课时,我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途中,有一天,孙悟空从地里摘来一个西瓜,把它交给师傅,师傅分给猪八戒四分之一,分给孙悟空八分之二,分给沙和尚十六分之四,自己二十四分之六。猪八戒认为自己吃了亏,大声嚷嚷着说不公平。孩子们,你们觉得他吃亏了吗?为什么?”课堂上,我用创编的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了新课。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孩子们。“八戒吃亏了”、“八戒比悟空分得少”、“不对,他们四人分得一样多”,一时间,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叽叽喳喳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我用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引入了新课。通过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同时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向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转变。而学生则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顺序、内容,自主地查询相关的知识,利用掌握的方法主动地去获取新知,从而进一步创造新知,实现自主学习。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室内装饰图片,正当学生享受美的时候,提出问题:“室内装修与数学知识有关吗?”由于问题比较广,引起了学生的遐想……老师对他们的想法都加以肯定。这时,学生不禁要想:这堂课究竟要学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学生的求知欲给引发了,“任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
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上了一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活动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上网去查各种历史资料,并要求将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知识巧妙的设成问题,用PowerPoint制成电子演示文稿,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历史事件,并提出问题,全班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准备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小集体,他们各抒己见,确定主题,分工协作,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大家利用网络讨论主题、设计分工、搜索资源、交流信息等,进一步推进小组建设,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交流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要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环境,并对源于建构主义环境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相应的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采用情感激励学生,大胆评价。同时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主张通过平板电脑、云平台、互联网进行多元化学习,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就像学会学习一样学会评价自己与他人。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甚至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借助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培育全新的一代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应用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在小学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偏向于形象、直观,所以,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能够使最终的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引起必要的重视,并要通过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增强导入的效果,以对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与帮助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探究为探讨话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一、前言
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的关键,良好的导入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够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一个有效的促进作用,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开展学习,以使学习效果得以显著的提升。现如今,如何在小学数学这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已经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要关注与思考的重要话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
首先,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课堂导入的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所开展的课前导入一定要富有情趣、新颖活泼,形式上要做到灵活多样,不要总是使用同一种导入方法。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以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好地开展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其次,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也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在开展导入之前,应先对教学内容以及课型进行有效的.分析,究竟是复习课、练习课、还是新授课,从而将新知、旧知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更好地提升最终的导入效果。最后,教师所开展的课前导入也应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数学源自生活,而生活中也处处存在数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有效联系,从而打破课堂的局限性,更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地加强。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探究
(一)以激趣为出发点,增强导入效果
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上,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地增强导入效果,首先就要将激趣作为出发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前导入。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有关“角”的知识时,如果直接地对学生说,角就是由一个端点所引发的两条射线,那么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与直观,很难理解逻辑性较强的概念,不仅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消化知识,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因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导入的过程中,就可以选取两个学生以同一个点为出发点,向不同的方向走出一段距离,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猜测,那么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猜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角有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导入,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能够对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加以拓展,并使其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得以锻炼,以减少学习的乏味性与枯燥性,以使最终的导入效果与教学效果得以全面的增强。
(二)新旧知识相结合,增强导入效果
数学学科中的知识都是具有较强连贯性,以使学生在经过长期的累积之后,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其加以灵活运用。因此,在数学学习当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旧知是新知的基础与前提,而新知又是旧知的延伸及拓展。从特定的角度上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整合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以将其变成连接新知与旧知间的纽带,以为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乘法运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导入的环节中先为学生出两道加法题,比如2+5+9和5+5+5,然后让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观察,以找出其的不同之处。在这时,一些学生就会说,前一道题中的相加数字是不同的,而后面一道题的相加数字是相同的。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乘法运算”这一新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通过这样地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旧知识更好地加以复习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消化新知识,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导入效果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现代手段也被逐渐地引进教育教学中,并成为教师增强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着较多的优势,其可以更好地渲染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目光,以为教师的教学开展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时,其也拥有着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等特征,能够使一些枯燥、死板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生动、鲜活,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与“圆”相关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非常平稳呢?这时学生们往往会回答因为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然后教师再问,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以将其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导入新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在易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最终的导入效果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综上所述,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使学生最终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得以全面的提升,也能够保障教师更加顺利地落实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课前导入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要将学生自身的喜好作为出发点,以更加地投其所好,增强导入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新知、旧知间的有效联系,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连贯性,便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从而取得一个更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继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4(22):121.
[2]潘筱媛.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41-42.
作者:徐希东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课件、微课等显示出了极大的教学优势,是推动教学改革进程,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传统的教学具则似乎被遗忘。现代信息技术将图片、画面、音频与视频等整合在一起,固然可以直观、形象而动态地展现教学内容,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浅显而丰富的数学素材之中,以便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深刻理解。但教学具更为直接直观、取材便利、制作简单、运用简便,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能让学生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活跃的思维状态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可以说自制学具,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在动手中享受智力角逐的乐趣、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爱上小学数学。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具的制作与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自制学具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与情绪,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氛围枯燥,学习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视学生本身的情感与情绪,只是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包袱与精神负担,学生只是在进行没有情感的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这样的学习是枯燥而繁重的,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要将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顺应学生的天性,重视学生情感地不断激发与维护,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自主探究,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动力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学科的喜爱,探究的快乐完成,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制学具,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这一点正好切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丰富的想象力,自然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具的制作与运用中来。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取材生活来制作相关的学具。有的学生用纸板制作,有的用橡皮泥捏制,有的将土豆削成长方体等。这样的活动更具趣味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更能引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创作的积极性。
二、自制学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激活与发展。而以往的教学偏重于动脑,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右脑处于休眠状态之中,而让学生参与到学具的制作与运用中来,就能使学生将新奇的想法与创意付诸双手。表现在学具之上,学具自制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物化的过程。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手脑并用,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双手与大脑更加协调,更能让双手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工具。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展开活跃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可以位伸的长方形,给予学生自由展现个性的舞台,学生设计与制作出了许多的学具。课上教师以所学过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来导入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四边形,然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用手捏住长方形学具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伸,让学生观察两组对边与对角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在教师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制作的学具来进行拉伸,来亲自测量对边对角的关系,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与认真观察中理解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角相等,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与三角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让学生举出实例。如汽车问的保护网、各单位门口的推拉门、放缩尺等等。并借此来让学生来亲自动手为家中来制作一些方便运用的小物件。这样的学具制作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与灵活运用。
三、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
小学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难以深入理解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学生思维形象性与知识抽象性之问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教学、困扰教师的首要问题。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要改变单纯的知识讲解,将难以用语言讲清讲透的深奥知识点寓于浅显形象的事物之中,而学具的制作与运用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寓于直观的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从学具的制作与运用中获取直接而直观的感性认知,于简单直观的现象中深入知识的本质,形成规律性认知,这样学生才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抽象深奥的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时,我们就要让学生在课前亲自动手,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自制学具。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板卷成一个圆筒,然后再剪下两个圆形纸片加在圆柱的两头,制作成一个圆柱体。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而深刻地体会到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这样教师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时,学生自然就可以通过再次地观察学具,并将圆柱展开来深刻地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圆柱的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将此部分的作业布置成为现实生活常见的八宝粥罐等穿新衣,外面糊上彩纸改装成笔筒,这样自然就会涉及需要用多大的彩纸,从而让学生再次在亲自操作中来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此部分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它是整个教学工作质量的保证,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为关键的过程。提问教学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提问教学法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从目的性、启发性、层次性多个方面分析了提问教学法的优化措施,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提问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数学教学对教学方法的依赖度比较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结合数学教学活动对提问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应用现状
(一)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目的性存在的不足
提问教学法的推进需要保证所有的问题设计具备足够的目的性特征,但是,一些小学数学在实施教育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目的性特征的关注,并没有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对提问教学法的实际操作价值予以分析,这就使得一些提问教学法的优化处理工作难以凭借具体的兴趣因素特点实现对思维发展模式的优化处置。还有一些提问教学法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活动的重点关注度不足,使得一些教学工作难以凭借问题的针对性优势适应新时期教学方法的发展优化需要,降低了提问教学法的执行价值。另外,一些目的性的缺失使得教师难以凭借教学活动的重点特征进行具体教学策略的设计,难以保证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挖掘,降低了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主体成效。
(二)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的启发性存在不足
目前,一些提问教学法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缺乏对启发性因素的重视,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并没有将理性水平较高的因素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这就使得一些提问教学法的操作处理难以凭借课堂教学工作的合理优化实现对启发性因素的更好调动,降低了提问教学法的执行价值。还有部分提问法的应用仅仅针对当前的小学生数学成绩优化需要,缺乏对小学生实际思维发展的关注,这就使得一些提问教学法的操作活动无法有效地借助提问活动的操作需求实现对启发性目的的处理,降低了提问教学法的实际操作质量。还有一些提问教学法并没有具备对启发性因素研究的关注,这就使得一些小学教师虽然具备对学生的启发意愿,却难以将深入的启发活动使用提问法进行处置,降低了提问教学法的实际操作价值。
(三)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层次性因素设计水平
目前,一些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缺乏对层次性因素设计工作的关注,很多教师简单地结合教学大纲的需要,对教学的具体程序予以设计,降低了层次性因素的操作控制质量。还有一些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启发性因素的特征具备足够的关注,这就使得部分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无法凭借程序设计的有利条件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优化处理需求,因此,层次性的不足是影响小学数学提问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增强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应用价值的策略
(一)提升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目的性水平
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提问教学法的执行理论,对各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具体目的加以研究,并且结合不同类型目的的设计方案,对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加以研究,保证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目的得到充分明确的情况下,进一步适应小学数学的优化教学需要,为更多提问教学法价值的实现提供帮助。教师还需要强化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并且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薄弱因素,对各类问题的具体提问目的加以研究,使教学目的的优化工作可以更加完整地适应提问教学法的操作需要,为更多提问教学法应用价值的实现提供支持。例如,在进行一万以内乘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两个十位数的乘法教学困难加以研究,并且根据教学目的.性的优化设计需要,对启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进行明确,以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可以实现规避处理,优化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二)提升启发性因素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领域的应用价值
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实际操作特点,对相关的启发性因素研究应用措施予以研究,并且结合小学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对更多优化数学教育提问法的措施加以研究,使更多的启发性因素可以应用于小学数学的实际操作当中,并且保证提问教学法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启发性因素的设计研究工作还必须保证小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启发,以便小学生能够凭借合理的思维启发实现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优化分析,保证更多的教学活动价值可以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启发处理过程中,进一步适应小学数学优化教育需要,并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设提供有利支持。
(三)提升小学数学提问教学法的层次性因素应用水平
首先,教师需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对层次性因素的操作应用水平加以研究,并且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实际特点,对更多的层次性因素应用价值予以明确,为后续小学数学提问内容与数学内容的程序设计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全部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工作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设置方案予以控制,以便更多的提问教学法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凭借问题提出和解答的程序实现对提问教学法价值的全面掌控。例如,教师在进行基础性方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对大纲的深入研究,并且按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予以研究,使更多小学数学提问教学可以凭借层次性优势得到更好推进。
三、结论
提问教学法目前已经在很多教育工作领域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根本工作进行提问教学法应用不足的研究,并制定相关教学优化策略,对提升提问教学法的操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游洪.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01(04).
[2]田仁光.有效提问成就精彩———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J].教育,2017,04(03).
[3]林浩.让孩子在提问中进步———浅谈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1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极为关键,同时,通过互动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小学;数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这些装备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结合教学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的教学都可以插入信息技术,而教师恰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围绕知识点的揭示、展开、阐述、归纳以及总结等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到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中。例如,在教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时,由于正方体、长方体包括了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拆解和拼凑游戏,并将游戏活动设置为“面”、“棱”、“顶点”三道认识的关卡,不同的关卡对应不同的认知操作,在学生进行游戏时电脑会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种方式不仅学生亲自动手尝试了所学内容的实践过程,另外更是会加深学生的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利用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既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另外也能够很好的突出教学的难点、重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通过互动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
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环境的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课堂智力上的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自主与平等、激励学习环境的营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汽车、火车、自行车以及飞机等轮子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一个基本的现实,然后再将这些轮子换位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并同时向学生提问“可以不可以将之前的飞机、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轮子换成其他形状呢?”在教师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之下,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动机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励并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圆的认识自然会有很大、很深刻的进步。
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客观条件的限制等,教材中的有些要求并不能够顺利的实现和完成,这就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限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虚拟的现实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设置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能够更好的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经验,积累知识。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推导过程,而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将圆进行分解和组合,自己去思考和探讨其中的奥秘,不仅能将抽象的过程以简单、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也能够为学生理解现实的知识提供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4.生动教学效果的创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一般是以静态为主,比如说实物、挂图、模型以及卡片等的出示等,很难以一种动态的过程将事物的变化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信息技术的借助可以将传统的静态教学展示转化为动态的,既能完整的展现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一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效果。在教授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时,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例如一列长180m的火车,每秒以25m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20m的大桥,需要用多少分钟?这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展示可以很容易让学生分析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理解和解决问题并最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5.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学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教授怎样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以网页或者课件的形式传送给学生。在接到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选择协作式或者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方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提取、整合和加工以及再应用信息的能力。最后,由师生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共同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进行评价、反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结语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入和多元,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感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才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由于教材和时空所导致的限制,能够将数学教学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视野,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佩香.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模型的构建[J].江苏教育,20xx(02).
[2]陈正顺.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宁夏教育,20xx(10).
[3]何福炬,孟允献.谈小学“数学建模”[J].小学教学研究,20xx(0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特征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以及他能否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然后用他所学去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学生的数学学习,他们可以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欣赏价值观,培养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资料;对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将生活资料纳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集中认知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上。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设计,将数学知识点还原为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答案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物体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相反,我专门设计了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做实验来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和盒子里黄沙的体积。通过学生的独立比较、归纳、推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探索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讨论诸如“为什么饮料不能装满瓶子”和“为什么网上的内容写在饮料盒上”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在这个数学课堂上,从实验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到最终结论的结论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我没有说教和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积极探索、独立建构知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在生活中”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2、教师应该善于挖掘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的数学资源。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虽然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现在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现有知识背景有了很大的融合,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仍然存在空,关键是教师如何开发和使用他们周围的生活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大胆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充分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教授了“十进制乘法”的相关知识后,我特别设计了“理解并填写发票”的生活常识,这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的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常识课。当我安排介绍的时候,我从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一个小事件开始:“张三吃了他从李四熟食店买的猪肉,食物中毒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张三应该出示什么证据来投诉?在讨论中,中学生意识到发票是解决消费者纠纷的'重要证据,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我还设计了三个层次:
一是理解发票,一是让学生在上课前交流发票知识,然后展示完整的发票,让学生能够阅读发票上的相关信息;
二是如何填写发票,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购物情境,让学生体验用十进制乘法知识填写发票的方法,学会正确填写发票。
第三,我设计了一个情节:发票脏了,怎么恢复发票?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件,我现在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全心全意地解决问题。
最后,当问题解决时,学生们感到由衷的兴奋。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发展技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它的“影子”活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教师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就能提供培养孩子能力的额外途径。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和诱导学生。课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发现—再探究—吸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在数学生活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的真理。因此,一些数学知识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空并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当我在课堂上教“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时,我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亲自去超市进行模拟购物。付款时,我想:销售人员应该如何找到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都会通过购物过程中的自我体验,怀着极大的兴趣感受到新的知识。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而且可以融入生活。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库,使数学思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发展。在生活实践和数学理解的交融中,热爱数学和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来自内心深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计划者。在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规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仅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要创造独特的数学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促进数学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
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
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的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能敢于提高、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
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的基础,灵活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08-19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4篇08-03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12-0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31
小学数学论文07-15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09-28
小学教学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