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
摘要: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酒店大堂空间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场所。人际交往是酒店大堂发生概率很高的活动。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审美、艺术、服务质量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到人际交往这一活动,设计适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间。提高空间的亲切感以及空间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酒店大堂;人际交往;空间设计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发掘影响人际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间环境因素。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每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1、人际交往模式
1.1观望观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些社会性活动,人们处于自身舒适环境中,愿意持有观望态度,而不愿意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观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观望酒店大堂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1.2参与参与其中是指人们愿意并且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间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务人士聚众商讨问题;或者一帮朋友、家人促膝谈心、闲聊日常琐事等。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种交往模式。1.3独处人们在一天喧嚣的生活之后会需要安静独处的空间环境。例如:看书,发呆抑或听音乐等。
2、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因素
2.1距离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为直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咖啡厅吧台区不相熟的人通常会相隔很远,或者隔一个座位坐一个人,人们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通过拉开距离的方式来保持个人空间。距离的尺度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舒适度。
2.2场所设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厅空间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设置休息区,并不会有人去,人们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视线内。而靠窗设置的休息区经常人满为患。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规律性,就会出现华丽的大堂之下,寂寥无人的景象。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过一种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们喜欢靠窗、靠墙、靠柱子的位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在乘车、乘机、餐厅就餐等等行为中,我们的第一选择都是靠窗。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酒店设计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设计不同的场所。
3、人际交往模式下的空间设计
3.1观望———公共活动上海喜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间中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对于这种公共活动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观望并不想亲身参与其中。根据《隐匿的尺度》,“公共距离(大于3.75m)用于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识参与一些拘谨场合的距离。”舞台距离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离才会使使用者即能维持个人的舒适距离又能观察到公共活动。设计要点:
1)距离公共活动之间的距离(观望公共活动),距离公共走道之间的距离(观望形形色色的人)都应该保持在公共距离的尺度上(>3.75m);
2)公共活动通常设计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确保使用者视线的可达性。
3.2参与———适宜交往的小环境设计参与是发生概率最高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作为整个空间设计的重点。芦源义信认为:“四度半的空间”(约8m2)是小巧、宁静、亲密的室内空间尺度。这是适于家庭聚会或几个人交谈同时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选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处小空间就非常适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间面积约8m2,沙发的摆放刚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具有亲切感的尺度范围之内。“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往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文提到的边界效应理论,在小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通过镂空格栅人为制造空间边界,从原来的一面边界———墙面,变为三面———墙面、镂空格栅,边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为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基础。设计要点:
1)维持在社会距离的尺度内(0.45~3.75m);
2)运用“四度半空间”理论;3)设计在空间边界的位置或者人为制造更多的空间边界。
3.3独处———安静的个人空间上海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结合书咖打造了一个安静的小天地。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小空间位于右图黄色区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们常常会把感知的图形简化成完整的、简单的图形。”使用者进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黄色休息区自动被屏蔽到长方形图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黄色区域区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距离的尺度上(1.30~3.75m),视觉等其他感觉输入信息量较少,远距离还起到互不干扰的作用。黄色休息区,左侧蓝色区域为静态景观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间,坐于窗前,看书,欣赏水景。整个空间安静而富有禅意,使用者在此空间可以隔绝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独处的绝佳场所。整个空间设计结合书籍、以及透过玻璃窗外的静态水系强调了安静这一环境要素。设计要点:
1)维持适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30~3.75m),保持个人空间的完整性;
2)安静的环境或良好的景观朝向。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堂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间本身更应该把出发点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空间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1997.2-3.
[3]唐玉恩.旅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xx.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2
摘要:人际交往是人们事业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人际交往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就要深刻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遵循其原则,把握其规律,掌握其技巧。
关键词:人际交往,技巧
卡耐基说,现代成功人士80%都靠一根舌头打天下。那是因为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以上靠人际交往。由此可见,作为祖国当代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将会为我们将来走上社会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首先要从人际交往的概念入手。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相互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的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而进行的人际联系和人际接触的过程。深入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才能从本质上去把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同时,要了解人际交往的特征。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互动性、情感性。从特征上去把握,才不会走入人际交往的误区。由于以上特征,我们的人际交往就必然不能离开社会,而且受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制约,因此,不可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人际交往。它必须以交往双方为基础,以交际圈的大小为发展空间,逐步进行的。
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须以一定的行为标准为准则,同样,人际交往也要遵循真诚、尊重、平等、宽容、角色互换、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等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人际交往也其规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那就是接近吸引律;而互惠吸引律是指人们都有追求奖赏、幸福的寻求,多给别人以夸奖与祝福往往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多给别人一点喜欢,别人也就会多给你一点喜欢,那就是对等吸引律;另外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的某一因素可以产生诱发吸引律;还有互补吸引律是指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互补时产生的强烈吸引;此外,如果一个人品质优秀,待人真诚、热情,就会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敬重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这就是光环吸引律;最后还有异性吸引律,男性与女性,由于性别和个性上能相似相悦,因而易相互吸引。
遵循以上吸引规律,便会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但是,人际交往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把握丰富的内涵、基本的原则和一般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有前人所留下来的经验总结,那就是人际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心理上的技巧,要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刻以“一个受欢迎的人,我喜欢与人交往”的开放式心态走向人群,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形象,从而使自己的交往能轻松自在,挥洒自如。
其次是言行姿态上的技巧。保持服装的整洁将会给别人一种舒畅的感觉,在加上阳光般灿烂的笑脸便会使交往对方赏心悦目,因为笑脸是胜过一切华丽词藻的决胜武器。还要注意表情的丰富生动,使对方有足够的兴趣与你交往。同时姿态要身体挺直,给人以一种落落大方的感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是听的技巧。聆听他人讲话应专心、用心地去听,而不只是用耳听。要暂时忘切自己的想法、期待、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回顾经历、体验感情,不能心猿意马,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给予积极反馈,使他乐于讲下去。要耐心地听别人讲,即使对方讲的或许罗嗦或者不适合自己的口味,甚至对于自己有所冒犯,都应耐心地听下去,不要表现出任何烦恼或不高兴的神情。还要虚心地听别人讲,当对方讲的情况和道理不如自己掌握的清楚、理解的深刻时,也不要轻易打断他人,更不能好为人师,动辄训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善于在聆听中发现对方思想中闪光点。
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说的技巧。与交往对方讲话:
一要选择好共同关心的话题,使在场的人感兴趣,并让每一个人发表意见;
二要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性格爱好,不宜谈及别人的生理缺陷,不宜打听别人内心不愿公开的秘密;
三要善解人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尽量减少给对方带来麻烦;
四要真诚地赞赏别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确认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内心渴望他人欣赏,真诚地赞赏对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要有缓和气氛的能力,沉着应对交往中的新变化,要学会用幽默处理意料之外的事;
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注意语言的贴切,避免歧义。语言要有魅力,安慰受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七要学会兜圈子,有些东西顾及情面不宜直言,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兜圈子。当然也要分辨语言交往的具体情况,当兜则兜,不当兜的则直说为好;
八要掌握说NO的方法:要选择适合的场合、环境,在说NO之前肯定对方的优势,要善于给对方留下台阶,巧妙运用否定词,注意委婉,用暗示、沉默、拖延、推托等间接方法向对方表态。
最后,要注意非语言交往的技巧:
一要运用目光技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交往中通过目光的交流是最能传神的交往。特定的目光能流露特定的情感,正视表示尊重,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柔和的目光表示热诚,流露出热情。多使用这些目光,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
二要运用体势技巧,身体倾斜表热情,表示对对方感兴趣;微微欠身表谦恭有礼;双手外推表拒绝;拍脑袋表自责、醒悟等等,注意使用这些体势,有助于达到交往的目的;
三要注意声调的技巧。声调有表达、沟通的作用,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激动时的声调会颤抖,低沉的声调表示对方不高兴;
四要注意距离的技巧。所谓距离技巧是指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注意交往适度,交往的深度应因人而异,不宜搞等距离交往,对谁都一视同仁,应该有个层次,而且异性交往要注意分寸,分清友谊与爱情,男方不宜先于女方去握手。此外,要正确对待待人接物中的距离,注意适度,做到姿态大方而不落俗套。一般认为交往距离可分为四等,亲密距离为0.45米,个人距离为1米左右,社交距离为1~4米,公众距离为4米以上。
最后,要注意交往后的技巧。一要遵守诺言,一诺千金,许诺的事情一定要尽量做到,实在因条件限制难以兑现,应及时想对方说明;而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人际交往中的盲点,比如说“口头禅“、不雅动作,应积极反馈自己,如有类似毛病,应及时改正。
总而言之,人际交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就无法逃避人际交往。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日益增强我们的交际能力,深切领会到人际交往艺术的魅力所在,为我所用,让人际交往最大限度地推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使自己能成为交际圈中的强者,并步入辉煌人生。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3
摘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新课程实施中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然后重点阐述了中学体育教师是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领域,帮助中学生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等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际交往和谐健康合作学习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与他人交往联系,当代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困惑,据调查有80%的中学生将孤单视为最大的苦恼,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能学会与人共处,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是新的课程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果能利用体育课堂这一特殊的教学领域,帮助中学生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既可以让体育教学更加顺利完成,也能帮助班主任和家长解决学生“交友”的难题,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一、全面了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
中学生正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由于生长发育的急剧变化,性发育开始使得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发育不平衡,而心理发展相对会落后于生理功能,这些特征正是中学生具有少年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型,也正是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趣冲动和行为过失的年龄阶段。而在这里中学生随着社会和集中地位的变化以及人格的形成,社会人际交往的范围会不断扩大,但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社会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乱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滥交,荒废学业;2.分不清益与损;3.处理不好与朋友的关系;4.情感控制不好。
二、体育教学与人际交往
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课堂小社会”,在这个课堂社会中的学习活动大多具有集体性和竞争性。而且由于场地大、活动多、内容广、活动时分组与个人活动多,小组成员之间,个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这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很多。同时由于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也会不断变化,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更加宽广。在这样错综交叉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的能力、修养等都会得到很好的提高,个人的人格也会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定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会更加积极,与同伴的配合也会更加默契,这样体育教学也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因此我们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体育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交往素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了解了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情况后,一定会更加关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呢。
1.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正面引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维,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教师应先从自己做起,要处处提高自己的交往素质,生活中要为人大方,对人尊重,上班时要团结同事,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平等待人……这样给学生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同时,也会向学生灌输了文明的交往观。
2.关爱学生,与学生做知心朋友
教学工作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共处,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熟悉了解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3.选择对人际交往有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步伐,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也关注得越来越多,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素质的内容与方法。
(1)选择一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健康基础知识。首先选择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际健康教育,让学生对健康的心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同时还要进行一些青春期常识的教育,让学生对青春期有一整体的认识,从而减轻交往对异性的好奇。
(2)用合作学习促进人际关系。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要素:
①积极地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促进的互动。
②积极承担在共同任务中个人的作用。
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建立起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矛盾。
④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寻求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彼此交流沟通,这样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随之而和谐统一。
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一种体现,它可以使学生团结进步,帮助学生走上健康的光明大道。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有耐心和爱心,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文明的人际交往,并及时发现学生在交往中的困惑,给予纠正和引导,这样也会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真正从各方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学》高等学校教材金钦昌主编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季浏、汪晓赞主编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谢正义主编
《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4
隨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也迅速普及,几乎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伴侣”,而移动互联网络不断升级加速,无线网络的逐步覆盖,海量应用程序的汹涌来袭,更是让人们充分体验到科技进步给自己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乐趣。
但是当你漫步在校园里,却会发现如今在食堂、在寝室、在操场、在卫生间,乃至在图书馆、在自习室、在教室,几乎校园里各个角落,随时随地都有学生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拿着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指尖飞舞,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无暇顾及周围世界,凡此种种,不禁让人重新审视那些智能电子产品,而那些人就是当今时代的“低头族”,英文译之为:“phubbing”指的就是整日沉迷于手机而冷落了现实世界的人群。
一、手机对大学生影响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xx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xx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1)问卷的构成。本次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在发放、收回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调查对象即本文主体――大学生。本次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对分析大学生的性别、年级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不同年级和男女使用手机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进而了解整个样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重点,主要内容是问题的选择,通过对在校生手机使用过程娱乐、通讯及人际交往行为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方式和特征。进而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圈的影响的认识。
(2)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81.1%的在校生认为手机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面对面交流更方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社交软件,能在第一时间与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通过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没有碰面的老友也不会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刚刚交流过一样。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自从手机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交往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问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远程交流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味锐减。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而减少手机的使用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对手机网络、流量等手机使用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自身网络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不要把时间都用在手机的使用上,应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必需的时候使用手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xx.7.
[3]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xx.
[4]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xx.
[5]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xx.23.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5
摘要:本文从学生个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进行干预和调适,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障碍,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
综合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干预,帮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并解决自身的困惑,将自己的人格尽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补充,以便对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学生个人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正确理解认识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扩大交友范围,让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变得丰富多彩,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二)全面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会遇到在语言、文化、兴趣、人格、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差异的交往对象,使我们的交往变得不再简单,我们需做到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应付自如。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班干部等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舞蹈、游泳、书法、绘画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在学习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多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学生要处理好和他人之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和别人交流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会因你身上的某个特质而愿意和你再次见面。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运用正确的语言艺术。
第四,学会幽默。
第五,主动热情。
第六,学会赞美别人。
第七,给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
(四)正确处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分清现实与它的区别,现实生活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网络世界虽然美好但它是虚拟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过在现实生活努力去创造也能获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厉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松一些,大气一些,父母应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语气,用道理去说服孩子,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多些笑脸,少些发怒,多些朋友之间的亲密,尽量不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多给孩子讲些道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为孩子设想的未来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不因孩子做错事乱发脾气,应给他们讲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不独断专行,制定相应的规定,有问题讲出来家庭中的成员一起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学习自我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人际交往之间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功交往的品质
学校应让学生重视锻炼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收获友谊。通过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增强我们完成工作的积极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锻炼好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会环境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以开放、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观念、人际交往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应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中大众认可的观点,常开展事例教育,让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健康经济的社会风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在其中经常接触网络中虚幻的信息,难免分不清对错而沉迷其中,打游戏或在网络上结交网友,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我们应遵循这几个原则:社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约束相结合,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与宣传健康的网络知识相统一。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健康上网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建立和促进良好的榜样。
五、小结
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在和他人交往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别人喜欢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第三是学校方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参考文献:
[1]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xx,(05):31-33.
[2]张宏伟.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6):72.
[3]章梅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分析与改善途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1):28-30.
[4]吴丹.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xx.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6
为了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我们选取信阳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中东部高校作为调查地点,以自填问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社交能力普遍较差、对自身沟通表达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以及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成为该群体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而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学生校园活动参与情况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其人际交往状况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39.1%;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60.9%。由此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担当过学生干部的经历。
2、多数大学生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
至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绝大多数,占到74.8%,而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仅占到25.2%。
3、不少学生没能认识到加入社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加入社团者多数为培养兴趣爱好
加入学校社团是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4.9%的大学生没有加入过社团;加入过1个社团的占33.3%;加入过2各社团的占28.0%;加入过3各社团的占11.5%;加入过4个、5个和8个社团的分别占1.4%、0.5%和0.4%。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8.5%,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占35.0%,此两者合计比例为43.4%,不足一半;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说不清”的大学生占25.9%;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大学生占28.6%,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没影响”的大学生只占2.0%,此二者合计则为30.6%,约占到三分之一。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占到56.5%,超过了一半;其次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和“锻炼能力”的被访大学生各占15.5%,均占较少比例;仍有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打发时间”、“休闲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团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状况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状况
(1)被访者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对于人际关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倾向于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认为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占到48.3%,单此两项合计就达到83.2%,再加之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项合计可高达99.1%。而认为人际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仅不足1.0%。
(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
一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很大”的占18.0%,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计则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说不清”的占20.5%,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占15.9%,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没影响”的仅占1.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普遍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是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至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很大”的占23.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计则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说不清”的占16.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不大”的仅占8.3%,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是有影响的。
三是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很大”的占43.6%,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计则占87.9%,超过五分之四;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说不清”的占9.0%,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不大”的仅占2.7%,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是有影响的。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较高关注度,但却认为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大多对人际关系持关注态度。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人际关系“经常注意”的占到51.1%,超过了一半;对人际关系“偶尔注意”的占到39.4%,此两项合计就高达90.5%。而对人际关系“不注意”或平时“没想过”的总共不足10.0%。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保持较高关注度,但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学生总体上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并且平时比较注意,但真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却并不占多数。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只有33.2%认为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认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状态的169人,二者合计所占比例高达66.8%。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内人际关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状况:在被访的大学生中,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好”的占45.2%,还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际关系“还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过,宿舍人际关系“说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学生也为数寥寥,只占5.7%。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一般,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2)多数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则有约三分之一;持“无所谓”态度的约占四分之一。
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上,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会“真诚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强超过一半;而表示会对陌生人“小心谨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还有4.0%的人表示对陌生人会“尽量躲避”。
对于是否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46.4%;而表示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27.2%,超过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态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过了四分之一。
同老师的沟通状况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在平时,大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经常”与老师沟通的仅占9.3%,“偶尔”与老师沟通的占18.5%,两项合计仅为27.8%;而“极少”与老师沟通的就占47.9%,“从不”与老师沟通的占到24.3%,此两项合计则其所占比例高达72.2%。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社交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大学生社交能力状况“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状况“比较好”的占29.5%,此两者合计占到35.0%,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一般”的占55.7%,超过一半;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不太好”的占8.1%;认为社交能力状况“很差”的占1.1%。
(4)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太肯定,沟通更看中“语言”因素。调查发现,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大学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4.2%。
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很容易与他人沟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别人经常不理解自己的话”的占6.5%;表示“反复叙述才能表达清楚”的占30.3%,约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沟通时应注意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被访者中,有70.8%的大学生认为是“语言”,占绝大多数;有11.5%的大学生认为是“表情”,有11.0%的大学生认为是“心态”,只有5.9%的`大学生认为是“动作”。
(5)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应对“冷场”策略不一。我们对于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角色的调查,其结果更值得我们思考。在被访大学生中,社会交往中作为“主角,引导谈话的主题”的占33.9%,约三分之一稍强;作为“配角,被动跟随他人谈话”的则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还有4.9%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被忽视”。
对于沟通中的冷场状况,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面对沟通中的冷场状况时选择“保持沉默”的占16.0%;选择“引出新话题”的占73.2%;选择“借故走开”的占6.5%;另外还有4.3%的大学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能够“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仅占9.3%;能够“比较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复表达”的占1.8%;还有4.8%的被访者“不善表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背景情况构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出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
(1)性格因素。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访大学生的回答中,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况如下:超过一半人次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性格”,占57.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10.2%。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结构”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兴趣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兴趣。在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33.9%;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结构”、“年龄”、“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7%;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4.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结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20.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2%,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9.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24.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9.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兴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学校因素
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老师对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其大学老师“经常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认为其大学老师“偶尔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学老师“从不强调”沟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讲座不多。学校开设有关人际关系的讲座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被调查大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关于人际关系讲座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少”的占40.8%,将近一半;而有8.6%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根本“没有”。
(3)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人数不足一半。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但调查数据显示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大学生并不多。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6.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还有25.0%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
谈到是否希望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渴望与期待:在被访的大学生中,高达70.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开设此类课程;只有7.2%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学生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4.0%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
(4)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过半,过半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兼职对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访的大学生中,在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占到58.5%;没有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占40.6%。至于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被访大学生中,有16.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很大”,有37.8%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二者合计占到54.1%,超过一半;另有28.6%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说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不大”(14.1%)或“没影响”(3.2%)。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7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8
摘要:杰出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日子中,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一系列的心思疑问,严峻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日子和作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协助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适其心思疑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对策
一、人际交往及其效果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进程。杰出的人际关系不光可以稳定情绪,给人以安全感,还有助于个别自我意识的深化发展。关于大学生而言,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只是大学日子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适应才干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才干的归纳体现。
二、今世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特点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估。自卑的浅层感触是他人瞧不起自个,而深层的体会是自个瞧不起自个。自卑的人失望、郁闷、孤僻,简单消沉地评估自个,总觉得自个在容貌、身材、常识、才干、谈锋乃至穿着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负重。为了到达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进入新的交往,将社交圈子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以内,形成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局势。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变现为傲气轻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视他人为下级、被教学者。在与他人处事中,过于信赖自个,而不信赖他人,只关怀自个的需要,很少思考对方的需要,有时常常成心使对方堕入出丑、为难、为难地步。自傲的人自以为是、咄咄逼人,傲视一切,然后禁锢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思现象,年轻人面临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常常体现出害臊、胆怯、拘束不自然。当他们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说话时感到严重,语无伦次,言不尽意,然后他们的举动见人脸红,手足无措。因为害臊者在人际交往中过多束缚自个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自个的情感,常形成交往两边的不了解或误解,且无法与人交流,继而阻碍杰出人际关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为片面推测而发生的对他人不信赖的复杂情感体会,体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总以为他人在谈论自个,瞧不起自个,而对他人老是持不信赖的情绪,不愿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猜忌是大学生展开交往的大敌,它不只会使大学生之间关系松懈,也会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发生裂缝,使人际交往堕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个的才干、学习、声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发生的一种不悦、自惭、仇恨乃至带有破坏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种消沉的心思品质,变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果心怀不满,抱以嫉恨,总期望他人落后于自个,乃至采纳不合法的做法给他人形成损伤。妒忌会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开端,以害己告终。
三、对于今世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疑问的对策
规矩人际关系的知道。首要,要准确知道自我。经过与社会上和自个位置、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知道自个,在对比中认清自个的优势和下风,长处和矮处,到达扬长避短,完善自个的目的。其次,要承认特性。大学生应当知道到,不一样的人的特性是千差万别的,互相相处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咱们不能盼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同,与每一个人都成为好兄弟,但要尊敬这种不一样,以一种宽恕的情绪对待他人。准确的社会认知观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从人际交往的准则。
首要,对等准则。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没有凹凸贵贱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进行交往,切忌因经验缺乏、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个年轻优异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挚准则。真挚是一种对人脚踏实地的情绪,是待人诚心诚意的友善表明,真挚的心能使交往两边志同道合,互相肝胆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虚伪是交往的大敌,大话、诈骗、玩弄、自私是就义友谊的恶魔,有必要坚决抛弃。最终,宽恕准则,体现对非准则性疑问不锱铢必较,可以以德报怨、宽恕大度。
3.培育人际交往的品质。
一是自傲,在人际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谈吐沉着;自傲者决非顾影自怜,盲目狷介,而是对自个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长于听他人的劝告与协助,勇于改正自个的过错。
二是信赖,信赖即是信赖他人的真挚,从活跃的视点去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
三是热心,热心能给人以温暖与安全,促进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灵,交流人们的情感。
4.把握人际交往的技术。
一是学会协助他人。以彼此协助为开端的人际关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际关系简单建立,并且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思间隔。当人遇到困难波折时,哪怕是他人一个真挚的笑脸,一个别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言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
二是学会适度赞扬。赞许他人要讲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张夸大其词,要长于调查和发现他人的长处,说出对方的可赞之处。
三是学会诙谐。诙谐是美德和才智的结晶,是常识和才干的展示,大学生要学会诙谐,注意培育自个敏锐的调查力、丰厚的想象力、灵敏的应变力。
参考文献:
[1]崔艳侠.今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才干培育[J].辽宁教学行政学院学报,20xx(3).
[2]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思疑问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探究,20xx(2).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9
内容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摇篮,其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正是当代社会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视的一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人生、掌握专业知识、认知社会的阶段,其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校的生活、学习。然而,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其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时代,借助与学习他人的智慧来完成自身人生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引言
人际交往指的是个体同身边人之间的一种行为与心理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彼此的交流各种情感、思想、意见、态度和观点,并且带着很强烈的目的性。而人际交往过程又存在着主观性、复杂性、实践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
当今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心理幼稚并且又担负着巨大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于社会、环境、学校与个人等方面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会守常与社会平衡,保持一种较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出失落、茫然与压抑,常被无名烦恼所困扰,或者因为无端的恐惧而变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了人格错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溃等。尽管这一些学生在大学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的来讲,没有不适应的症状,便是心理健康。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归纳为以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外界、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热爱学习,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能够从社会和学习活动中获取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思维、记忆、操作和想象等综合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并且能够表现出较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够了解并且接纳自己,即能够正确地认识、要求和评价自己,承认并且喜爱自身的本色。对于自身的长处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对于自身的缺点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信仰的支配之下,认清自身人生的意义,形成切合实际的抱负与高尚的理想。
4.情绪稳定协调。能够稳定、持续地保持愉悦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活力。能够保持心理的协调与平衡,不为消极情绪所困扰,能够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与勤奋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用尊敬、友爱、信任、谅解、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同他人相处,既热情于给予他人的爱与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爱与友谊。对人真诚、忍让、宽容、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进一定的集体中,并且在集体生活之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大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行为表现符合其自身年龄特点,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当开朗、活拨,步伐矫健并充满活力。然而老气横秋与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特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调适
1.害羞的心理调适
具备害羞心理的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于害羞心理障碍治疗应当以心理治疗为主,可以采用暗示疗法、行为疗法,并且结合了有效的社交与技能训练来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增强自信,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避免和预防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的心理调适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时,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摆脱不良的心境。因为这一种方式一方面发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种措施才能够得以畅通无阻,发挥出最大作用。
3.戒备的心理调试
大学生应当对于戒备心理存在着正确认识,不需要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当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了信心地去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于交往充满了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身出现了不适当的心理戒备时,要迅速地克制自我,要告诉自己,无端怀疑是不合适的,会给自身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一些时间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闭心理,坦诚地同交往对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也能够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
4.孤独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需要克服其孤独心理,首先就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需要加强并培养自身的爱好与兴趣,有了爱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受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当尽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导致的孤独状态,就像作茧自缚,不冲破这一层茧,就很难走出孤独。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见问题还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些缺点、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应当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应通过真诚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1.学校方面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学校是对于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人际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在教育训练方法上主要包括了个体辅导、团体活动训练、案例讨论以及研究。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指的是针对了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交往问题实施个别指导,以求改善他们交往的现状,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向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和研究。案例讨论和研究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实施交往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讨论和研究来组织学生实施研究、学习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特点主要是适用于有着共同交往问题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的确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及交往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主要优点在于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适用而广、生动有趣。随着人际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会成为高校生人际交往训练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当正确地去认识自我,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对于交往过程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来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积极乐观的观念来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友谊和热情;学会理解和包容,维持交往环境的融洽与和谐。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体态语言和行为规范,与人沟通交往需要讲究谈话和语言艺术,善于去倾听对方的谈话,做到真诚、虚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大学生需增强人际交往吸引力,形成优良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灵活应对,有的放矢,扩大其交际圈。
五、结语
总之,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做到加强修养,平等待人,融人集体,培养风度,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着挑战与竞争的时代之中借助和学习他人的智慧并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宁.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J].法制与社会.20xx,(1):259-260.
2.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xx,(3):71-72.
3.吴智茹.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J].职业规划.20xx,(6):61-62.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0
[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积极寻求大学生交往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寻求消除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迈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人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阻碍当
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成因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
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
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谈话,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骤降。
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满足于声音、图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从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处理、反馈的能力而表现出个体交往能力的下降趋势的一个指标系数,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障碍固化趋势
网络人际交往由于其交谈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盗窃、病毒的传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使学生产生怀疑、恐惧、防范等心理。虽然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沟通不畅。网络为大学生创造温暖的虚拟空间时,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动,导致他们心理交流存在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举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网络的好处充分地宣扬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充分把握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优势,使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的权利较多,也可以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时候不但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一维性,还可以弥补不可逆性的不足,进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时间。
(二)积极探索、客觀认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就必须积极地探索网络世界环境,并公正客观地了解网络环境。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正确处理和努力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规律;此外,网络世界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给网络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结合、辩证理解虚实世界的高度统一
为了有效克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和虚幻的精神空间联系起来,并为构建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网络是在现代最发达的技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并给大学生这一群体构筑健康的有高度统一思想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处、与社会协调一致。就安身立命这个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地处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营造舒适的、易于沟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余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教育策略[J].新课程研究,20xx(10):142.
[2]张翠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198.
[3]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xx,24(1):61.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1
人际关系交往是什么?既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又称为社交、人缘,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对于尚未踏出社会的我们,对于人际交往的概念,我更倾向理解为对同学与家人的交往。
初一以前,我于朋友和父母的相处态度都是蛮横霸道的。可以说,在校自恃学习成绩好,欺负同学;在家仗着爸妈的宠爱“欺压”弟弟妹妹的事情,干得还真不少。所以被称为“混世魔女”的我,在父母和同学的交往上,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世事都有一个转折点吧。初一那一年,我遇到了她—我的同桌“思慧”。这是一个可爱开朗的女生。我们有共同的爱好,下课常常聊动漫,聊到忘了已经上课,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成绩不断进步。而看起来如此合拍的我们却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人际交往的不同。我,沉默寡言,不爱搭理同桌以外的同学;而她,活泼开朗,外交范围达到整个年级。最初,我不以为意。直到开学里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假期结束,隔了一周才回到学校,假期间里的种种孤独使我倍加思念学校的同桌和课堂。抵达校园,我们俩相互寒暄了一会,进入教室,已经到了的同学,看见思慧进来了,都冲上来和她打招呼,彼此聊起假期里的趣事,彻底地忽略了我的存在。那时的我,才感到了自己人际交往上的脆弱。
也什么性格爱好相差无几的两个人的人缘差别那么大?答案很显眼,人际交往的不同。从此,我慢慢地改变自己对朋友的态度,试着多多关心别的同学,主动帮助他们,我也渐渐融入了这个班集体。这一经历使我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许多,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更加广,我知道了乐观是一种成功,更是一笔财富。
而对于父母的交往态度的改变呢,得从初二说起,传说青春期里的学生有一个叛逆期,期间的种种恶行可以归于“XX”的表现。而叛逆期的我,是有多叛逆呢?不外乎,砸门,和父母怄气,下课在外面瞎逛荡,不天黑不回家。而爸爸妈妈有一次被我气得连夜去书店买了一本五厘米厚,名为《让孩子理解父母的1000个故事》的书回来,而我只是冷笑一下,随手把书扔到床底下去了,爸爸妈妈只是受伤的看着我,一言不发地走出房间。
也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叛逆,我也难以解释,我只知道,改变,从那一天开始。那天晚上,几个朋友约我一起出去玩。可天公不作美,雨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爸爸妈妈本就不赞同我晚上出去,他们觉得这活动不安全,见天下起了雨,更加卖劲地建议我在家里休息就好。可我一句也没听,仍然头也没回地骑上自行车,冲出了家门。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妄图在雨更大之前到达目的地。所以车速不断加快,路上的能角度越来越低,一片水色灯影朦胧。突然右边一阵汽车的喇叭声响,刺眼的车灯在眼前一晃,我就失去了知觉。待到醒来,我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妈妈坐在床边低泣,爸爸和一位貌似出租车的司机道歉,隐约说着,“……女儿不懂事……”那大叔也丝毫不客气,“……闯红灯……女儿没素质……父母会有什么见识……”后来我才知道,我违规闯了红灯,被一辆右边开来的出租车当场撞晕过去,轻微脑震荡。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爸爸妈妈争执过。我学会了和爸爸妈妈聊天、沟通,发现曾经自以为最固执的父母原来每天为自己而在操劳挂心。我学会了聆听父母的教导,发现这种母慈女孝的相处交往方式是这样的美好。
而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在大学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将会我们是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2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旅行社、景区服务等相关工作,他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太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都是集体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个宿舍。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为了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度过大学生活,按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让自己能够融入集体,不影响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里抽烟的现象屡见不鲜,同一宿舍里总有那么几个成员不愿意做卫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动;更有甚者,有同学反应宿舍里晚上有人玩游戏兴奋时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为别人着想的做法短期内别人可以包容,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
(二)容易冲动
大学阶段的学生二十岁左右,一方面社会经历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刚刚离开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护,极度想表现自我个性。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好多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总是跟着感觉走,有时表现的很冲动,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稳当。曾经我们班里有一个云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别人打篮球时被对方无意打断一颗门牙。双方简单交涉之后,对方的解决方式他有些不满意,这个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乡一起把对方门牙打掉了事!这种遇事容易冲动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沟通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经过高考的统招生,又有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入学的单招生。统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因对自己在高考时表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单招生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怕别人伤害自己。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自我封闭,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太愿意与其他人真诚沟通。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融入集体生活,阻碍他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人际交往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比较娇惯,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即便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父母一心只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也表现出大包大揽,不让孩子操心任何除学业以外的事情,这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意识不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没有机会、没有意识去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养方式和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家庭过度保护让学生们对社会认识严重不足、没有目标感、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长过程中的一路无惊无险、缺乏挫败感,不能坦然面对失败。所以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沉迷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状态自然会让学生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拉大,阻止他们人际交往的发展。
(三)教育体系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失
纵观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时候认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多是学生在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我们很少导向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与人际关系相关课程,也只是课时为数不多的选修课。教育过程中对于人家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或者缺失,也是学生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能想当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于此同时,培养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强,可以考虑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入所有课程当中,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重视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人际交往意识,关键的一步是要在整个课程习题中专门设置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有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自身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
决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事业发展前景的因素中,专业素养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快速融入所供职的团队更为关键。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环境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必须引起所有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高校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又有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愿意再听师长的谆谆教导,急于表达自己个性,所以不刻意的“润物”、贯穿于专业课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条件是各科任课教师从意识上先得足够重视。
(三)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
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会打折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能从管理规定上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更要主义和学生及时沟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职责更重要的其导向作用。我们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那么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入人际交往能力一项就能从管理规定上给学生“一颗定心导向丸”。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学生比较“务实”,在他们没有从社会经历或者实践古城中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从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看到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好处是有效督促学生重视和发展自身该项能力的有力途径。
(五)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工作和实践过程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参考社会反馈和市场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和行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学校应该和学生家庭形成联动,有效发挥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帮助学生做好将来面临工作环境的准备,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晓卿.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2]杨群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74.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人们的日常社交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微信实现社会人际传播,其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信和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旨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xx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软件,支持短信、语音、图片、视频的实时发送,通过二维码、QQ、摇一摇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邮箱、语音记事本、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睐,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微信各项功能设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过QQ账户登录,可自主搜索已开通微信账号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费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际交往。交往即为两个或多个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评价性或认识性的相互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各类信息情报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交往具有两大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信息沟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即为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被及时传递到接收对象,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或观念,进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二、微信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一)构建真实的人际网络沟通平台。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或时间段,而微信能构建即时便捷的人际交流平台,实现与好友用户之间的一对一双向传播。好友来源通常为腾讯QQ好友、手机通信录及部分陌生人账号,用户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因此,人际网络沟通平台的真实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平台。在传统的网络沟通平台中,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还能选择多种新兴多媒体手段,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为大众传播者,从而打造多元化大众传播平台。
(三)交往行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龄、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特定人或物作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实现多人交流或“点对点”交流,进行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对无声的交流,交往行为更加趋于直接化。
(四)交往关系平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规则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交流中,实现交往关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识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际交往属于开放、个性、多元、自由的系统,任何交往角色都拥有决定权与话语权。交流行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种信息资源。
三、当代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大学586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收回问卷586份,有效问卷581份。
微信一经发布就成为一种热潮,受到了大学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达77.7%,微信曾经使用率达17.1%,未曾使用率为5.2%;使用微信超过半年以上的大学生超过70%;超过50%的学生经常登录微信接收信息。[3]可见,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且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在微信好友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学,父母及亲人所占比例较少。
四、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微信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微信给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打破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实时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机上。微信增加的实时对讲功能更加便捷,无需支付通信费用,便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转移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网络,给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微信与社会人性化、社会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使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虚拟社区可以增强归属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各项信息的快速传播,集中社会人脉资源,通过聚集故旧和新朋,逐步形成网络群体。[4]微信使用个体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和获取各项信息,形成社区化和虚拟化的人际传播模式,个体通过信息传播来保证人际交往的社区化发展。
4.朋友圈可增强人际交往的严谨性。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朋友圈成员应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内部、各成员所发布的观点和信息,分享和记录生活体验。其将人际交往关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项信息,确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严谨性。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现实脱节。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性的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使用微信扩展人际关系,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际交往时间,淡化了现实生活与个体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个体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现实人际关系的转移,在媒体空间中,人类淡化了对真相的追寻,部分大学生宁愿相信虚拟网络,而忽视客观事实,导致其与现实生活脱节。
2.造成个人隐私的暴露。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容易轻信他人,极易上当或受骗。微信虽然有隐私设置功能,可以针对好友开放,但在其开发初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摇一摇”开展诈骗活动,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3.使不道德行为增加。许多大学生会偶尔或经常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将现实中受到挤压的一面或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于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许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仅凭自己的喜好发表言论,监督体制无法体现其应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观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同时,迅速增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便利。微信虽然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却极易产生社交依赖,且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适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刘小玮.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xx.
[2]温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xx.
[3]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20xx(6).
[4]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xx(36).
[5]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x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