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论文

时间:2022-12-21 09:54:43 论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字论文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汉语言文字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汉语言文字论文4篇

汉语言文字论文1

  摘要:当下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逐渐提高,以及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教育进展越来越快,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专业,在我国教育专业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时就有了该专业。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我国教育界正面临着改革的重要挑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也是如此。国家对各个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专业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专业中的重点专业,在我国已经有了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我国高等教学体系建立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独特专业发展理念,也培养了大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当下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新时代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看看怎样才能更加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让汉语言专业在新时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了汉语言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着重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就业问题,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该如何进行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备的发展优势

  1.专业发展历史悠久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研究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我国文学发展的规律,也包括语言文学现象。属于人文知识的范畴,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可以很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和历史精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担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要想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发展就业保证民族的创造力。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保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也决定了其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日益突出。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拥有极强的发展历史,还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专业发展成熟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成果。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发展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在很多省级和国家级的重点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学校的重点培养项目。该专业的科研成果也颇为丰厚,在汉语文学专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同时,也有新的教师资源不断注入,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教材变得越来越经典。由此可见,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这样一来也会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3.专业就业范围广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虽然不同学校以及不同类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也各有侧重点。其主要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虽然培养对象各有差别,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和文艺素养。其专业的学生也具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较为接近。学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校的特色课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培养课程的需要,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社会上有许多工作岗位都需要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就业率,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发展潜力很大。

  二、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可行性因素

  1.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呈现着从重学历教育到职业能力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变。如今由于我国国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前提下,大众化教育应运而生。大众化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完善学校的办学模式。但是随着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就业难题。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毕业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市场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却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加。由此可见,如今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毕业时要面对结构性的就业难题。这也将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带来极大的发展压力。而且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在继续进行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这样一来会使得学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压力,不断推动专业改革,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国家队优秀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发展。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变化,从而会影响到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当今时代下,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相对来说有所下滑。这是因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转换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其次当今时代下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有所降低,学生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上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三、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

  要想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性人才,就要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接下来看看具体的改革措施。

  1.调整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新时代的发展情况下,各学校要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学校要改变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保持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增添实践教学要想将学生培养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就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老师可以从平时的作业和学生实习入手,确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老师可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其次,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平台。比如,学校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给学生提供很多招聘信息,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对口。

  四、结束语

  当下社会更需要的是各种实践型的人才,这要求学生要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找到工作,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据此制定出专门的解决策略,让学生更好地与今后的工作相衔接。

  参考文献:

  [1]田德芳.学科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2):97-98.

  [2]刘焕芳.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市场,2016,(35):200+248.

  [3]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10,(08):43-46+52.

汉语言文字论文2

  关键词: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特点;影响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汉语言文字与中国,可以说是分不开的两个名次,中国意味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而汉语言文字也从某个角度上诠释着中国。而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造就了汉语言文字,同时其自身的文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已经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

  一、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文化,而每个国家也有着自身的文字,就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来看,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汉语的语音特点以“音节”为语言单位。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音节,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结构简洁整齐,且一字一音,一音多词,单音词丰富,易于进行音与义的自如组合;第二,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音节语素活动能力强。汉字是代表语素的,绝大多数汉字都和语素相对应,汉字起着标记和区别语素的作用。看到一个汉字,人们就会联想到它的意义。又因单音成义、一音多词的特点,形成了汉语语音联想的横无际涯、五彩缤纷;第三,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而汉字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这一点从其结构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说包括了形声、象形、会意、假借等等,都是根据文字的大意来加以使用、创作的。

  二、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字学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不断扩大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历程,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汉语言文字来说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分析,汉语言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而在长时间的磨练中,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代表形式,间接或者直接的彰显出中国的韵味;从发展上来分析,中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文字、文学的发展,使其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得到蔓延。由此可以看出,文字与文学依然成为了一体,并不断的在发展长河中,相互推动,基于这样的客观前提,我们不难看出,汉语言文字正在以自身的特点促进中国文学的向前进步,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新力量,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不断的得到扩大、得到蔓延。

  (二)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而汉语言文字在这样的历史中得到了不断的洗礼,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字已然得到了完善、突破,而这种进步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文学是由中国文字所构成的,而文字在得到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也自然受到了带动,比如说在形式上的完善,在内容上的丰富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文学来说相当深远。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创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词汇表达,也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开辟了更新的汉语言词汇,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而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文学得以升华,这既是汉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历程,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

  (三)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言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之后,自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韵味更是不可小觑。不仅如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文字也相应的抒发着自身的意境,这种意境直接的赋予了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进而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等,这些形式的存在,抚慰了人最为根本的需求,推动了人的进步、跳跃,而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汉语言文字逐渐的形成了中国文学,直接的隐射了人们的内心,而这些个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等等。这些美好的、具有自身韵味的诗句都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文学知识,进而赋予了生活灵性,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带动了人们的想象思维,并呈现出了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中国文学漫长、辉煌的重要发展历史,因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更是文学得以成功的关键前提、重要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囿、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更是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是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

汉语言文字论文3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生产,同自然力量作胜利的斗争并取得我们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斯大林语)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文字能打破口语所受的时空限制,将人类的认识和经验广泛传播开去,长期保存下来。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叫书面语。在有文字的社会里,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语言和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语言文字运用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不同民族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地理、种族、文化等特点,而形成了全球人类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一、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的最初形成与其它语言一样,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起到相互理解的作用。但汉语言与其它语言又有完全不同之处:其一是其文字的拼写结构和望文取义的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及的;其二是语音的抑扬顿挫,配合声母、韵母所产生的读音和语言意义与众不同。其三是汉语言文字结构简洁,但有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现象。其四是汉语言文字构成的汉语词汇言简意赅,如四字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其五是汉语言在组织成文章时押韵的运用使得其易记顺口,艺术特性非其它语言文字所能比。其六是汉语言文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一个词,一句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延伸意义广阔。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也可以理解为做了某些好事,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也得到了升华。再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可以理解为对某人的眷恋之情,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事的执着。

  二、中国文学的风格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质朴凝炼的诗歌经典《诗经》,从汪洋恣意的楚辞到百花齐放的先秦诸子散文,从摇曳多姿的唐诗到流光溢彩的宋词,从优美生动的元曲到精彩纷呈的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各领风骚,连绵数千年,不断创造出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文学奇观。各种文学体裁的变化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不体现了汉语单文独义、直观达意、音节铿锵、声情并茂、言文分离的独特文学风格,都与我们美丽的语言文字分不开。尤其是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我国的诗、词、曲、赋,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格律诗。

  三、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

  汉语言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风霜,使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所抒发的意境可以给人不同的想象空间,记录了汉语言的美妙,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等,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意会的美妙描写,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描写了多年生野草的繁衍生息,到了草叶枯黄的季节,一把火将烧尽,也只是将地表部分烧完,地下根系则完好无损,再年春天来临,又会发出嫩绿小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更为美妙,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可见,汉语言文字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呈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

  汉语言和汉文字在经历人类盘古至今,形成了很多言简意赅的词汇,使得中国文学的内容精练而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词义的研究,注意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探求新的词义分析方法。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义素分析法被应用到对汉语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贾彦德、符淮清、刘叔新等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文学来说相当深远。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创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词汇表达,也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开辟了更新的汉语言词汇。

  (三)中国文学广阔的想象空间源于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

  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汉语言文化益发博大精深,其抒发的感情,融入的意境可以以人不同的遐想空间,汉语言的美妙之处尽显其中,在中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诗词、剧曲及小说,构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有很多美好的描写,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仅一个绿字就将江南的春色尽收笔下,同时也将作者思乡之情融入诗句中。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将作者观景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要想看得更远,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可见,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汉语言文字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源于汉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历史悠久。而中国文学也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最辉煌灿烂也是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然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支艺术奇葩,很大程度源于汉语言文字具有的独特魅力。汉语言文字从音、形、字、义及词汇组合上都与其他语言有着莫大的不同之处,这些文字和词汇的组合使得中国文学在读音上展现出情感和文字并重,简言表达深意的效果。

  四、结束语

  如今的汉语言文字,不断吸收着来自外界的语言风格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汉语言文学将不断面向国际化,汉语言的发展也能够不断地得到扩大。这样,加深中国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将能够不断地为中国的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的文化将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

汉语言文字论文4

  【摘 要】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记载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汉语言的传承离不开汉文字的记录;汉文字的推广离不开汉语言的沟通。两者可谓并肩作战,相互依存,进而形成现在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文学是源起于汉语言文字学的,是汉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汉语言;中国文学;影响

  一、前言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语言和文字。它独特的音、形及拼法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言文字也从某个角度上诠释着中国。而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造就了汉语言文字,同时其自身的文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已经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

  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而每个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文字,就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来看,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汉语的语音特点以“音节”为语言单位。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音节,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结构简洁整齐,且一字一音,一音多词,单音词丰富,易于进行音与义的自如组合;第二,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音节语素活动能力强。汉字是代表语素的,绝大多数汉字都和语素相对应,汉字起着标记和区别语素的作用。看到一个汉字,人们就会联想到它的意义。又因单音成义、一音多词的特点,形成了汉语语音联想的横无际涯、五彩缤纷;第三,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而汉字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这一点从其结构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说包括了形声、象形、会意、假借等等,都是根据文字的大意来加以使用、创作的。

  三、汉语言文字的发展

  在我国的汉语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汉语诗歌采用比较普遍的,通常都是四言体、五言体和七言体,等等,并且,在这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文体形式,如四六文体的骈文,以及那些可以配以音乐的宋词元曲,这些文体形式的出现,与汉语言文字都有莫大的关系。汉语,是从单音节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文字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字都是有一个音一个词的。这样,使得文字的发展形式非常的丰富。再后来,很多的双音节词也由单音节的词衍化出来,并且在衍化的过程中,这些词语出现了很多新的含义,而且还带有音乐的效果。在汉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中国古人往往采取对仗的方式,这样,不仅仅是使得语句的形式非常的工整,与此同时,诗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体现出汉语言文字的对称美和形态美。在这样的语言文学中,汉语言文学显得非常有艺术气息,汉语言的这种形象的气质也感染者中国的大量的诗歌,使得这些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汉语言书法的内涵。如今,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这些对联的书写,不仅仅是工整,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这是传承中国文化所留下来的风俗,并且这种文化的沿袭将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

  四、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就如人与国的关系。人的存在才会有国的发展;国的进步才能使人有更高的追求。用汉语言文字书写美好文章,美好文章组成中国文学。有了汉语言和汉文字,中国文学才有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这两者的关系与其它辩证关系一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五、中国文学的风格

  1.汉字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寓意了深刻的意象性。汉字主要起源于原始图画,图画的形象性的特点是使人们可以直观或感受到所画事物“体”的质感,古代书法家的潜意识深处是将汉字的笔画当作某种客观事物来看待的。中国传统上的“六书”之“象形字”,是汉字的先行者,构成了汉字的基础。汉语言文字具有表意性,由其作为载体而组成的文学作品则具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人们在欣赏之时,怀着各自的情感和想象去感受汉语言文字那美丽迷人而又神秘莫测的魅力。

  2.以词汇手段表示语法,简洁与纷繁交织,显性与隐性并举。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了汉字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汉字的这个特点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无形态变化、无时态变化、无冠词的最根本性的决定原因,进而使中国语言文字比印欧语言“更易于打破逻辑和语法的束缚,从而也就更易于张大语词的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

  六、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汉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使得中国文学具有独特性。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而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使中国文学成为艺术奇葩。汉语言文字无论是在读音、拼写还是在组成上,与其它任何语言完全不同,使得这些文字组成的中国文学在读音时显得铿锵有力,情文并茂,言简意赅。

  2.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汉语言和汉文字在经历了人类历史至今,形成了很多言简意赅的词汇,使得中国文学的内容精练而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词义的研究,注意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探求新的词义分析方法。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义素分析法被应用到对汉语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贾彦德、符淮清、刘叔新等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文学来说相当深远。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创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词汇表达,也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开辟了更新的汉语言词汇。

  3.汉语言文字学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不断扩大。西方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结构分析和描写方法等,都来自西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其表达方法借鉴了国外文学的精辟之处。这些方法的运用,为汉语言文字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注入了新的血液。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借助于西方语言学的力量,为中国文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4.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汉语言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风霜,使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所抒发的意境可以给人不同的想象空间,记录了汉语言的美妙,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等,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意会的美妙描写,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描写了多年生野草的繁衍生息,到了草叶枯黄的季节,一把火将烧尽,也只是将地表部分烧完,地下根系则完好无损,再年春天来临,又会发出嫩绿小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更为美妙,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可见,汉语言文字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呈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中国文学漫长、辉煌的重要发展历史,因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更是文学得以成功的关键前提、重要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囿、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更是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闫顺玲,侯琰婕.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xx(04).

  [2]季羡林.季羡林谈读书治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xx.

  [3]蒋冀骋.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4).

【汉语言文字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字论文12-21

矛盾分析法在汉语言文字学中的应用论文06-20

汉语言文字的工作计划12-13

关于文字的起源的论文04-28

文字设计的教学论文06-14

汉语言文字工作计划04-12

规范汉语言文字手抄报11-06

汉语言文字手抄报内容11-06

汉语言文字工作计划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