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联网技术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联网技术论文1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物联网是信息技术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革新,其在种子行业的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物联网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现代农业低耗高产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对物联网技术作出简要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就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行业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种子行业;运用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其前景不可估量。种子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必须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应用,逐步整合有效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为广大企业及农户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信息服务。
1物联网技术概述
所谓的物联网,是指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联,需要传感器、二维码以及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撑。其中,传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信源信息的采集、识别和处理,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部分。而RFID是对通信嵌入技术的突破,能够自动识别人和存储物件信息的电子标签。目前,物联网以极大的技术优势,改变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其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讲,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感知世界、服务人类”,它创新了经济增长点,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为广大农户及相关企业提供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2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行业的运用
作者基于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主要从生产与营销两个方面,探究了其在种子行业的运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生产
种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阶段的应用,体现为信息监测、智能灌水、苗情控制以及智能驱虫等系统的构建,这样既可以保障种子培植的效率,还大大提升了种子培植的质量。该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3个构架,其中,信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搜集农田土壤、生态、气象、灌溉及作物生长等信息,之后由网络进行传输,最终到达处理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个种子生产过程的控制。基于种子物联网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识,也是我国大力提倡的。具体而言,该服务平台可远程监测种子农田的生态环境,如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等,可以直观地演示其数据动态变化,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置,能够使种子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此外,智能灌水系统可以根据种子的生长规律和信息反馈,自动调节灌水量及灌水时间,同时满足了种子生长及节水示范的双重功能。因此,种子物联网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2.2营销
种子营销是整个种子行业关注的焦点,影响其他环节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对不同类型种子的需求量很大,为种子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事实上,种子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根本因素在于营销模式存在缺陷。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也更倾向于新的信息服务方式。而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营销阶段的应用,扩大了营销信息的传播范围,有助于整个资源平台的配置优化。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种子营销链条,既可以向农户及采购企业直接展示种子生产全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品牌信心,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供应链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此过程中,营销中心与物流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整合种子供应链条相关信息,并结合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而在运输阶段,仓储中心要根据物联网数据库的备案,合理地安排仓储、出货及运输等时间,并与车载传感器和GPS进行连接,以充分了解种子运输途中的存放环境或地理位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送达农户手中,以免错过种植良机。
3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行业的应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物联网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其所具备的功能更加强大,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存在局限性。笔者希望业界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事业,全方位挖掘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并针对种子行业现状提出更多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技术论文2
摘要:介绍了我国大型冶金企业铁路运输中,物联网的概念和技术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大型冶金企业;铁路运输;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
目前,通过铁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些大型冶金企业,在铁路运输方面主要包括的内容是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以及物资的运输等,在铁路运输方面的速度和效率对整体公司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物联网是通过对产品或者货物进行识别来进行物品和互联网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管理的目的,因此在大型冶金企业铁路运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1铁路移动终端的设计
在铁路运输系统设计和建立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确定铁路车辆运输的具体位置以及整体运输线路的应用和实际使用状态,最终在在铁路车辆的显示终端上进行具体显示。对于铁路车辆在运输过程的位置、运行时间以及运行状态等等不同的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实时的了解以方便工作人员在铁路中心就可以对列车进行安全调控。在整体列车运行的期间,要设立红外线信号从而保证可以对其进行动态的跟踪和显示。并且在列车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行驶速度超过限定的速度范围,可以对其进行语音提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列车进行安全距离的限定。为了实现在整体铁路运输系统当中的设计功能,需要在列车上对信息终端的控制进行管理,并且需要实现信号和列车之间的通话。根据物联网在铁路运输应用过程中的实际研究,需要对其相关具体理论以及物流的结构层次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根据所运输物体的全面感知层以及对信息进行相关采集等综合管理的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保证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性。列车系统的移动终端是整体铁路信号在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枢纽,它主要包括地面的中央处理系统以及列车移动信息终端的两个部分。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动态采集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通过运算来达到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跟踪,监控以及危险方面的预警,并在列车上设置信息终端来保证乘务员和物联网之间信息的交换和管理控制。地面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实时设备以及电源切换和天线等不同的设施。这是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与列车之间所建立的核心网络。列车中所负载的移动信息终端主要包括主机、电子阅览器、信息数据接收台等不同的采集显示器,这就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所必须配备的设备。其次,在功能实现方面需要和地面的应答设备进行结合,通过对无线电射频技术应用来确定列车的位置。当列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所运行轨道中心某应答设备时,数据信息收集管理器会发出相应的信息,根据这个信息可以得到在相同以及不同的地端位置和信号及所对应的相关关系。这样就可以对列车在车站以及运行轨道中的准确位置进行确定。通过无线电传播方式对地面中央处理系统所发出的信息进行采集,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可以通过动态图像对列车的位置进行显示。并且列车所负载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对列车所行进方向的信息进行获取,并对其进行动态的显示和相关的服务提醒,来保证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控制和其他方面的报警显示。地面重要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与铁路在运输管理当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主要通过不同的网络接口来对相关的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实时查询。这样就可以通过在获得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从而来查找在整体数据库中与所运行列车号相对应的关系。随后再通过无线电发送到相对应的列车上,通过移动终端在列车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并有语音相关提示运行列车需要完成的任务。
2结束语
铁路运输物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在大型冶金企业的应用当中获得了广泛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在不同车站之间的信号传导在并列车上的显示,保证了路运输方面的安全,并且对于整体作业的失误率进行了有效的降低。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冶金企业在铁路运输方面的效率获得了很大提高,并且在减少列车的维修费用机油消耗以及行驶时间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地保证,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南.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钢铁企业智能化生产管理[J].物联网技术,2014,(23).
[2]黄思.区域运输组织与安全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J].铁路运输,2015,(36).
作者:付成翔 单位:河钢宣钢物流公司
物联网技术论文3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居民出行便捷设施已被大家广泛应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售检票系统逐步取代以往的人工服务,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网络化运营的目标。
二、物联网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概述
物联网技术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各类移动设备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家庭智能家居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系统的设备设施,包括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云计算、云储存等前沿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在线监控、远程控制、安保、远程办公等功能,满足客户的智能需求,已在医学领域、安防领域、城市交通、环保领域、建筑领域、电力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迎来了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也不例外,不但节能了人、财、物的投入成本,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使用户获得了更美好的用户体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简称AFC系统,主要由清算管理中心、线路中心计算机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车站终端设备等组成,涉及集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安全加密等技术构成的自动化售票、检票智能系统。使人们的购票、退票、检票等过程更加便捷。在以往城市轨道交通中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这种系统注重硬件系统,无法对其软件系统更新换代,而且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辅助,基本处于工作人员操作设备来满足用户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机交互成为可能,用户与机器进行交互应用就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是电子收费系统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高效、准确的实现公共交通收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根据用户应用技术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应用方式,例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网上银行等。
三、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来识别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目标对象,并获取识别对象的相关信息,转换成数据并经处理后进行存储,实现信息共享,例如车站内的进出站时的刷卡、视频监控系统等。
2.传感技术的应用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传感技术是利用换能器、传感器等进行信息识别、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等活动。在自动售检票过程中,通过传感技术可以发现当前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升级完善,进一步优化人机交互的整个过程,应用范围很广。
3.智能嵌入技术的应用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智能嵌入技术是利用接入或嵌入安全式技术将使用自动售检票过程的用户体验等信息进行加密,然后嵌入到应用系统当中。智能嵌入技术的作用是将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具有信息计算功能和网络接入的智能物品进行有效信息传输。
4.电子标签以及终端设备的RFID技术应用
电子标签也叫智能标签,是采用具有小型天线的非接触式IC卡通过RFID技术以及存储芯片来进行智能读写和加密通信。电子标签做为用户使用的凭证,起到信息采集、用户识别的功能,在城市地铁、长途公交车中应用广泛。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由读卡器、中间件、应用程序接口、标签4个模块组成。AFC系统中的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的票箱结构基本相同、具有功能相似,承担进、出站时票卡循环使用的作用;另外自动售票机中的钱箱都是利用RFID技术进行编号处理,与计算机系统中的现金管理、收益管理等同等重要。再有在维修系统时AFC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也是利用RFID的电子标签实现零部件的编号处理,提高了维修效率。
5.存储单元技术的应用
存储单元主要分为储票箱、纸币钱箱、硬币钱箱三种。储票箱安装有存储单元,主要作用是存放票箱电子ID、票箱内车票数量、车票具体信息,通过车票回收、发售单元模块与设备主控进行通信。主控单元模块通过串口与回收或发售模块通信以储存储票箱中数据。纸币钱箱上安装有存储单元,作用是储存纸币钱箱电子ID、钱箱内钱数量(包括不同面值以及数量)等信息,通过纸币识别模块与设备主控单元进行通信。设备主控单元通过串口与纸币识别模块通信用来储存纸币钱箱中数据。硬币钱箱也是如此安装有存储单元,用于储存硬币钱箱电子ID、面值以及数量等信息,通过硬币识别模块与设备主控单元进行通信。设备主控单元通过串口与硬币识别模块通信以存取硬币钱箱中数据。
6.计算机系统的信息获取技术应用
一般在车站票务室的计算机上安装信息获取应用软件,外加串口连接车票回收/发售单元、纸币识别模块、硬币识别模块以及相对应的票箱、钱箱、硬币箱进行连接。由供货商提供存取协议权限,就可以传输对应的数据。
7.时钟同步技术的应用
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设备厂家不同,各厂家设置的系统时间每天会有1-9S的误差,为了确保各设备系统时间的误差减小到10ms以内,可以基于网络时间协议采取分层同步或是GPS卫星时间同步,来达到自动售检票系统中各设备时钟同步。
四、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轨道交通里程也在不断攀升,给轨道交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合物联网技术的AFC系统势在必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提高了人们出现的便捷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物联网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还需要各单位结合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更新和升级,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迅速发展。
物联网技术论文4
当前的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更趋复杂化,对于物流信息的采集、互通互联以及智能化的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开放性、应用发展部署、投资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挑战,对于物流的管理以及物流的信息化及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的多维度协同管理,即是应用智能化的RFID、GPS、视频识别、传感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协调各种相关技术和资源,使得物流的管理更加智能化、信息化。本文基于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就物流的进一步信息化发展提供对策。
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一)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互联通信技术,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主要通过红外线定位技术、GPS 技术实现物体之间的连接,并利用互联网协议把互联网和实际的物体联合,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我国关于物联网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1998年左右,如今在技术层面上与国际水平基本接轨,攻克了很多技术性的瓶颈,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兴通讯、华为技术等企业已经掌握有大量的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物联网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交通、物流方面应用广泛,广州、上海等发达城市开始了物联网试点的运行。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在市场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网络通信相关技术与产业的支持能力与其差距较小,但RFID、传感器等高端软件、极端服务等产业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RFID 高频和低频产业链形成了以京、粤、沪为主的空间格局,20xx 年,该产业链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5亿元,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三市场。我国的仪表仪器产业持续多年增长率维持在 20% 以上,产值超过5000 亿元。
在物联网通信服务领域,我国的物联网 M 2 M 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目前的 M 2 M终端数量已经超过 1000 万,年增长率达80%,其技术的应用覆盖医疗卫生、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此外,在物联网信息数据处理相关领域,我国的数据库产业十分薄弱,其中只有三四家知名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所占份额只有 10% 左右。“十二五”末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规模约为5000亿元,根据现有资料预计,真正达到万亿规模的节点应在“十三五”后期。
(二)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在“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都把传感网列入了国家重点的研究领域。信息化部就物联网开展调研,拟从市场应用的推进、标准的制定、产业协作的加强以及技术的研发这四个方面来支持并推动物联网发展。
在物流企业方面,一部分大型的优秀物流企业现已进入了信息化前列,但是其中具有先进系统、要求明确的物流企业很少,相比于国外企业对计算机辅助等技术的普遍应用,国内的物流企业并没有实现对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其中一部分的物流企业仍将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基础网络的建设以及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这一初级阶段,而对于操作以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例如集中库存、大型的配送中心以及集中采购等方面的计算机管理还处在摸索和起步阶段,不管是观念上还是设施上,都还处于仓储和传统运输层面。总的来说,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建设还处于最初级阶段,尤其是中小型的物流企业,还处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初级的阶段,且由于其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基础网络的建设以及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很少涉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所以其信息化的水平和层次都较低,没有实现企业上下游之间信息流的打通,不能有效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
从各类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情况来看,RFID技术与GPS 技术在物流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中RFID技术在其中的占有率超过40%,GPS 的占有率约为34%(见图 1)。
物流企业在物联网应用下实现多维度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
目前物联网环境下,数据主要呈现出海量、异构、多源、不确定、实时等特点,在此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中,业务流程的实时管理以及资源实时的调度都要依赖对数据及时有效的智能处理,而其中数据的融合和管理是实现数据智能化处理的基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的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
首先,当前有关物联网的数据管理和融合相关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多源异构数据与感知层上数据的融合,少有从多角度来思考物联网与服务层数据的融合及管理。
同时,有关物联网存储的研究多是借鉴或是类比数据特征与其相似的云计算,没有对物联网环境下的数据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建立有针对性的、物联网所特有的存储体系。此外,在数据检索等有关应用方面,多是从技术层面来研究新查询语言以及数据的跟踪,却很少从服务角度来对于数据关联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检索回溯模型。
(二)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另一方面,如何将物流信息实现互通,进而解决各种现实性问题,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物联网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企业进行资源上的规范编码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且在信息的采集方式和渠道上要规范化、追求稳定、通畅,同时讲究对信息的合理、科学、更为深入的处理流程、方式。二是目前的应用系统还不能完全适应物联网供应链的需求。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物品通常皆处于运动状态,实现物品在其高速运动状态下的对话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必备技能。三是物联网的体制处于彼此分割状态,资源共享的效率不够高。仓储业以及运输业皆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图2 为各类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情况。
(三)物流企业未形成一个整体
我国目前的物流企业多是采取将运输与仓促分离的运营方式,且在商业模式上也因为这种运营方式的应用而较为原始。
在此环境下,物联网很难在物流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且由于在这样的原始商业模式下,物流企业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一般的物流企业规模都较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其效用,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不利于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发展。
(四)物流资源的调度、协同控制水平不能满足物联网需求
因为目前物联网的发展仍处于基础阶段,虽然在利用物联网进行资源的调度、实现协同控制方面,尤其是在供应链、质量追踪、仓储管理以及防伪系统的应用上已经相对发展成熟,但是在面临泛在智慧物联网发展趋势大环境下,物流资源的调度、协同控制水平不能满足新的物联网需求。
首先,目前的资源调度主要依赖于应用的驱动,多以局部性小范围或是相同类别的资源内部的调度为主,不同应用所使用的资源调度模式不尽相同,没有一个整体统一的结构框架进行自愿的额调度,因此整个系统的调度模式通用性不足,且对整个物联网中的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其次,主要的资源调度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而物联网在整个资源调度系统中充当的角色主要是提供调度所需要的信息,例如资源的位置、数量以及可调度的时间等。这一层次上的物联网应用不能满足泛在物联网的需求,由于泛在物联网系统中已经将资源的调度及其协同控制进行泛在化,而人工没有办法即时将任务完成,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将利用物联网自身的自适应调度及其协调控制作为主要的资源调度手段。此外,泛在智慧物联网中的“社会性”智能资源并没有在当下的物联网系统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物联网的智慧性应用不足,同时没有在不同领域的子网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彼此之间要实现协同控制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当下的物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还非常有限。
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研究-以京东商城物流管理为例
物联网环境下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使得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网上完成订货、支付后,让消费者花很久时间在等待上无疑是对购物质量的一大打击。
从物流角度来看,要保证物流系统中对物联网信息流加以利用并使其成功落地,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物流管理的效率是网上商城的核心竞争点所在。京东商城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充分利用了物联网发展的机遇,建设了适合自身发展、市场竞争的物流体系,形成了京东独特的优势。自建的物流体系是京东的一大特色。
由于当前的物流配送市场还处于基础阶段,行业没有实现标准化,各个物流企业在其发展模式、运作机制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远远不能够满足B2C商业模式类企业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在第三方物流没有办法使得客户和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品牌的传播、售后服务的提供、以旧换新等个性化的服务很难进行,由此即可体现出自建物流体系的优势。京东的自建物流体系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将供应链的流程进一步缩减,由此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商品制造基地出发至京东的库房,再经配送站至顾客处,依赖于自建物流体系的有力支持,只涉及三个环节,没有实体店面,整个流程中处于动态中的物品的流动信息都被进行不断的采集,并通过物联网应用使其高效化、直观易得,在提高物品保障的基础上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优惠。
在加强自建物流体系的同时,京东商场也加大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京东商城通过自主研发实行自身的 ERP 系统,必将其作为企业运营的管理核心,并应用于内部的供应链管理。通过其建设的ERP 系统,每一款商品的详细信息,如入库、供应商、采购员、价格、库存、订单、发货以及客户的详细信息等都能掌握。在数据库的安全保障、数据架构的优化、办公的自动化等各个方面,京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支撑物流的物联网后台建设,进一步对前台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在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京东商城每日总共处理的订单超过30万,在京沪等地实现了一天两次送达的高效物流。内部的供应链管理是京东商城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上最为成熟的环节,在其运输系统以及自建仓储系统中,均运用了EPC、RFID、GIS等关键的物联网技术,对整体提高企业物流体系水平、追求智慧化未来物流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京东商城自建物流体系的运营效率,但是由于目前的规模建设不足、管理上仍存在欠缺,京东商城在物流方面仍然存在着服务水平差、配送不及时、成本较高等问题。由于京东物流配送的商品批量小、种类多、周期短且频率高,所以很难实现规模效应。尤其是在节假日或其他大促销时段,由于订单量极大,时常发生配送延迟的事件,严重影响了京东的客户体验和顾客满意度。此外,在配送的最后环节中,因为配送人员缺乏培训知识,会发生送货地点临时更换、运送的货物出现损伤、送货地点不够到位等现象,送货服务的个性化也很难实现。
促进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仍处在前期阶段,虽然在产业的发展以及标准的制定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先发优势,但是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规模化应用不足、核心技术水平不高、地质资源较为匮乏等问题存在,这一现状要求我国科研机构以及物流企业自身都要加强在物联网技术上的创新和开发。同时,由于各个物流企业在资金实力以及对物联网重视的程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目前的很多物联网技术也没能够大范围内实现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对于物流产业链内部的企业而言,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和相互合作或是兼并,实现企业物联网技术的积累。
物流产业链内部的企业应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实现物联网技术上的创新或模仿,努力向处于高位的物联网研究机构或是高端的物流企业学习更为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并逐渐将其向自主创新过渡,累积并增强企业自身的物联网应用能力。同时,企业要不断寻找市场空隙,注重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此确定市场细分并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通过提升物联网技术水平来提高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使得企业在自身的产业链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产业全面升级。
(二)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在全球信息化快速推进、物联网技术和物流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发展,应着重做大以下几点:
一是要对物联网的政策保障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一套完善的发展规划,从而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条不紊、高效进行。
二是将物联网技术的新要求和新特点二者结合,加快各个物流区域之间公共物流的信息化平台搭建,在横向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实现同一类资源之间的集约化,比如,通过利用信息网络,将分散的车辆和货主整合并进行优化匹配、运用多式联运平台来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整合、通过预留园区、物流枢纽来实现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更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物流企业信息上的畅通,为中小型的物流企业提供统一化的信息平台和标准的物流服务,如货代、仓储、快递以及运输等,以促进其信息化发展,实现物流信息化效率的提高、增加物流企业效益。此外,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物流企业的物联网编码以及在数据的交换共享方面标准的制定。
三是加快大型物流企业在新型的网络商务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的建设,通过在相关物体上装置标签,通过二维码、传感器经由接口相连在物联网络上,并按照专业化的类别对物流的流程记性采集,从而将物体智能化,实现物体与人的对话和沟通以及物体相互之间的对话和沟通。经由信息系统加工后,物流的整个流程会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再优化,有效对企业自身物流资源实现组织,并与企业的物流网络一起,形成一套有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和物流组织,并为物流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如家电供应链、服装的供应链以及汽车供应链等整体的解决方案。
四是加快物联网的中间性技术发展,依托于目前可利用的信息系统,对相关的个体信息资源实现整合,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系统的性能,以免重复性的建设。
(三)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
要实现物流企业的产业升级,在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物联网应用效率的基础上,物流企业之间形成的由物流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追随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物流企业中间共生互存的物流体系,从而为本产业链所在的物流企业更有效利用物流信息,并为物流环节提供便捷、顺畅的渠道。同时为其他的物流产业链以及本产业链在物流信息的整合、物流企业的协作创新、资源的共享、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传播等多个环节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这一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构建对于物流产业链在内部实现协同控制具有推动作用,使得人力、财力、物力、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实现高程度的共享,同时为产业链内部的企业之间互相学习、促进良性竞争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产业链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产业链内部实现整合并进一步重构产业链,使得本产业链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端的物流价值这一环节,从整体上提升产业链能级,创建属于产业链自身的品牌。此外,产业链作为一物流企业互利共生的体系存在,进一步实现了物流服务的智能化、一体化和高效化,从而为物流产业的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
对服务需求动态的变化对资源调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构建出续期和服务互相适应的一套动态模型。同时能够对需求的变化实现第一时间自适应智能调度及其资源之间的有效协同控制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在物联网环境下对于资源的智能化调度。
综上,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手机、宽带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应用使得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的运作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联网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将会更加动态化、精细化,企业运作的模式也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对于物流的管理来说,物联网不仅仅是作为增值器的应用,而是应当对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真正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研究,努力把物联网技术应用渗透到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中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创造出其在物流领域应用价值,为物流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谢欣。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设计[J].改革与战略,20xx
2.李航,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流通经济,20xx
3.刘红艳,方艳辉,韩琳等。物联网R F I D 技术在仓库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方案[J].经济研究,20xx(4)
4.高迎冬,李杰,张颖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xx,3(11)
5.李鹏。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管理关系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xx(10)
6.潘文军。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xx(2)
7.种美香。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
8.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9.阎芳,刘军,杨玺。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xx(4)
物联网技术论文5
摘要:温室大棚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农产品的种植不再受地区、天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先设置了一个应用场景并对系统设备进行研究,随后进行了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系统总体设计分析,同时分析了系统的监测、控制、管理等功能,说明了智能系统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
物联网技术使大棚的构建变得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现今,以色列、荷兰、英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因此,我国自然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温室大棚的智能系统。我国的温室智能系统水平还相对较低,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完善的温室系统。
1系统应用场景
温室大棚的本质就是种植人员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所形成的一个可供植物生长的模拟环境,通过改变环境改变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使其可以突破地区、季节的限制,为种植人员带来更高的收益。而同时,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更加的智能化自动化,使温室控制的方法变的更加多样化,种植人员在温室大棚中使用湿度、二氧化碳、地质、土壤、光照、风力等传感器来采集温室大棚内的数据信息,对温度与湿度参数进行全面分析,随后将这些信息上传到智能控制平台,由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处理,再利用电脑系统监控大棚内部的情况,利用风扇、布帘、浇灌喷头、补光灯等设备对温室大棚进行远程操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力环境。
2系统设备设计分析
本次实际选择的温室大棚为60m×10m,根据实际测试,其设备的能耗情况为,12个90W功率的风机,其总功率为1080W,平均每天使用5h,能耗共计5.4kWh;12个100W功率的补光灯,其总功率为1200W,平均每天使用2h,其总能耗为2.4kWh;2个120W功率的水泵,其总功率为240W,平均每天使用1h,其能耗共计0.24kWh;60个5W功率的节点,其总功率为300W,平均每天使用24h,其总能耗为7.2kWh;其余网关、加热、节能等设备的能耗共计8.76kWh。因此可以得知,本次设计的每天总能耗为24kWh。而系统使用的发电设备为20xxW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每天的发电量总计为14kWh,剩余电量则由外部电网负责供应。
3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3.1感知层
工作人员使用物联网技术来建立温室大棚控制系统,需要运用到ZigBee路由器,这个路由器的功耗较低,且最高速率能达到250kbit/s,传输频率为2.5G,因此在温室大棚中使用程度较高,种植人员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中的协调器进行信息的传递。种植人员需要使用GPRS技术与智能系统进行交互,智能系统通过路由器感知到每一个传感器带来的消息,并及时进行温室环境调节。感知层需要具备温室大棚的全面感知能力,为种植人员提供全面、及时的大棚环境信息,为其提供参考依据,是整个物联网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智能系统中的基础部分。
3.2传输层
传输层与物联网、通信网以及物联网密不可分,其是工作人员与种植人员沟通的桥梁,是两者进行数据传递以及决策下达的纽带。本次系统设计的传输层为温室局域网与远程广域网。在传输的过程中传输层要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加快信息的流通。在本次选择的种植基地中,温室大棚的数量较多,控制器与终端之间存在着较远的跨度,为保证信息传输,系统使用了以太网技术,运用有线传输容量大、稳定性强、传输距离长、防干扰的特点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又将广域互联网技术与GSM通信技术加以结合,使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浏览器与手机来获取大棚的信息,及时进行管理。
3.3应用层
应用层是智能系统的“大脑”,其负责对信息进行整理、融合、处理以及,其是保证大棚智能运行的决策者与指导者,应用层在温室集控系统中就可以对大棚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集控计算机在获取了感知层的信息之后,会将这些信息存入数据库中,本次系统设计使用了SQLServer软件建立了数据库系统,包括环境数据库以及设备信息数据库两种,数据库拥有着查询、提取、增加以及修改等基本功能[1]。
4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4.1监测功能
本系统使用了LabVIEW技术进行了监控平台的开发工作,监控平台包括了数据采集功能、监测功能、控制与输出功能以及参数设置功能,工作人员运用此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大棚内部的情况,了解温室内的湿度、温度、光照以及CO2浓度,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环境调节。大棚内环境参数的获得方式较为简单,工作人员只要使用智能系统中的现场控制功能就可以直接显示所需信息,也可以使用浏览器或手机APP进行远程查询。本系统具有气体监控功能,工作人员使用了电阻式的气体传感器,以此作为气体监控系统的核心。工作人员将半导体安装在探测区域内,使其监控温室内的O2浓度以及CO2浓度,网关会将数据发送给现场人员,当人们发现温室信息不符合要求时,及时进行通风与换气,使O2浓度以及CO2浓度达到种植标准。
4.2控制功能
本次系统的控制功能设计了两种模式,分别为手动命令下达模式以及自动命令下达模式。手动命令下达模式的主要功能有两种,一是运用继电器与接触器来控制系统设备的运行与停止,是脱离现场的手动模式。二是使用触摸屏、集控平台以及手机浏览器等功能进行的远程手动控制,系统会读取PLC中的相关信息,利用继电器进行设备控制[2]。自动控制功能为智能控制,系统会根据大棚内部的温度因子与湿度因子进行自动控制,运用计算机进行多种控制共同运行,使温室的内部环境始终保持在适当的状态。
4.3管理功能
温室大棚的智能系统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因此需要设置集中管理平台进行温室环境的管理。管理平台的功能应当包括: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监控监测、数据管理以及参数设置等,其中,采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层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储存,监控模块的功能为监控温室内部情况,数据模块的功能为对大棚信息的收集、处理,使工作人员的命令更加切实有效[3]。
5结论
温室大棚智能系统的构建需要运用到物联网技术。经过上述内容可知,智能化农业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天气、雨水、土壤等因素的限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巨大的变革,所以,农业人员需要使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系统,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明,曹越.基于LoRa技术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方农业,20xx,13(27):175-177+180.
[2]向绪友,周超,钟旭.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标准研究综述[J].湖南农业科学,20xx(09):123-126.
[3]刘璐,刘光伟.关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J].科技资讯,20xx,16(24):95-96.
物联网技术论文6
0 引 言
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物流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电商可以跨地域跨国进行交易;在农村,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接入互联网,人数众多的农民朋友开始借助网络、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促使物流行业不得不进行优化。因此创建物流信息系统成为物流企业的紧要任务。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种能够使现代企业物流便利化、透明化的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使物流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物流信息系统能把运输中的物品信息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传递,这个过程减少了人类的参与,所以就减少了一些人为失误,而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必须要创建物流信息系统才能使企业生存下去。而早期创建的物流信息系统存在诸多缺陷,物流信息系统对物品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传递节点的信息,对于运输途中的物品信息的采集和传递不能实时进行,这种情况是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扩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近几年,物联网络技术在我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促使人物交流向物物交流、人人交流方向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自动采集、传输、汇总、检查各环节的物流信息,使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有效提高了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为现代物流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物联网技术下分析和探讨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能够达到的水平和为适应市场需要做的改进,对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基于RFID和其它技术的多源物流信息采集和跟踪系统
物品物流系统和物品的全程可视化协同管理从供应商到需求者,供应链是接收物品、运输、报关、运输、货物交付买方。每个物品连接到电子标签,通过RFID和GPS技术的结合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监控。接收物品的射频标签信息和位置信息并上传至通信卫星,由卫星发送到港口物流控制中心[1]。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物品始终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以确保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也因此实现了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可视化管理。
1.2 建立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一种新型物流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管理水平要符合科学化、现代化。通过合理的科学管理体系及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使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保证企业效益。
通过整合GPS、GIS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运输途中物品的监控。
2 当前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运作现状
就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状况来看,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网络建设、电子化建设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2.1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系统包含各种信息管理子系统,如企业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规划)、配送需求规划(DRP)、电子自动订货(EOS)、卫星定位技术(GPS)、存储资源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物流企业内部的整体信息化率还很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是物流企业、客户、供应商等的信息共享,因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商业信息保密机制对物流信息系统在供应链连接方面的发展有很多限制,导致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提升缓慢。
2.2 采集的数据准确率低
目前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通过节点的手动输入或条码扫描采集得到。手动输入容易出现误差,数据从多个节点采集也容易出现误差,这些情况使得采集到的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此外,虽然大多数商品的业务流程规范,但大多数物流企业对物流跟踪监督管理缺乏有效措施,使得商品信息数据流不能被收集或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导致物流信息不能被很好的控制。
2.3 物品在物流途中的实时信息难以掌握
很多物流信息系统无法对物品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物流方向、物品有无损坏等。现有的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管理,所以流动货物的实时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货物的流动信息[2]。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的优势
物品的流通是物流的主要功能,商品的信息流反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联网技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物品信息,从而解决了物流信息系统中即时通讯的技术问题,对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3.1 实现商品信息的动态传输
商品流动信息的监控一直是物流企业最难掌控的一点,这种因缺乏监管而造成的企业物流活动是不明确的,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技术通过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的全面互联可以将物流活动中的商品信息进行智能综合处理,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全方位的管理现代物流企业
物流活动的信息采集、货物追踪、运输监控网络,提高传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可帮助企业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完成产品和原材料的供应,保证生产效果,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
3.2 能够准确标识物品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由阅读器、电子标签、应用软件系统组成。电子标签是商品的唯一标识,通过它可以对任何物品进行监控,并共享物品细节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可在授权范围内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进行商品信息共享,为信息管理环节带来了方便。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准确跟踪货物在流通途中的信息并实时采集物品信息返回给物流系统,从而可使物流企业根据返回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
3.3 能使物流信息系统获取全面的信息
由于物联网技术具有可追溯性,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参与物流活动能够充分掌握货物的信息。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充分了解商品的信息。全面获取物品信息是解决物流信息系统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问题的有效途径。
3.4 使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实时获取信息的能力。
物品在运输途中会出现各种状况,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在监控方面很不到位。通过使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克服传统信息采集方式的缺点,降低信息传播时延,能实时、准确地把流通中的物品信息传到网络数据库中,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物品的安全。
4 结 语
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在功能上比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有了很大进步,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让企业实时掌握在物流途中物品的信息及该物品在市场中的供求信息,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软件导刊,20xx,11 (8):70-71.
[2]杨永清,潘红.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造策略探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xx (12):182-184.
[3]邢智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 (15):31-32.
物联网技术论文7
摘要:通过对我国冷链物流系统现状的简要分析,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内容,详细介绍设计的冷链物流系统基础模型并加以研究,从而为加速我国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冷链物流;影响
引言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可选择的食品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食品的囤积现象相对应地也就越来越严重。随着全球环境逐渐变暖这一国际形势,我国的制冷技术逐渐提高。冷链物流的含义正是在这种综合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性质是属于物流过程[1]。以冷冻工艺学作为其理论,以制冷技术作为最根本的手段[2]。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运输物质质量以及做到最小程度地降低物流过程中出现的损耗问题。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它的本质依然是互联网技术。只是通过不同的高科技设备帮助,实现信息和网络的互相交换,从而达到管理效果[3]。从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开始分析,不难得出我国在这一系统中面临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而通过对使用物联网技术后的冷链物流系统进行较简单的设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物流网技术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的物流链系统发展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如何寻求该系统的更高效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的现状
在新形势下,冷链物流系统在拥有进步的同时,仍存在很多实质性问题[4]。首先是设备还不够完善。一些冷链设备还是处于陈旧状态,没有做到及时更新。直接导致无法为运输物质提供温度上的保障,加大了消耗量,从而加大了冷链物流中投入的经济费用。其次是冷链体系还未建立,对于很多种类的食品运输,都没有一定的保证制度,从而对冷链管理缺乏指导和约束。还有就是食品安全隐患增加,第三方的参与度不高。这里的第三方主要指的是外包业务,即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收取费用来对冷链物流实行外包服务。他们对冷链系统的参与度极低,不利于冷链物流的技术化、智能化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容
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部分,除了敏感、转换两大原件外,就是转化电路。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主要是实现信号种类之间的转换。在传感器中,无线传感器使用较为普遍。它是由多种传感器综合而成的,具有动态性,在信息的获取上也更加准确。
2.RFID技术
无论是在交通还是在医疗领域,RFID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通俗意义上来讲,它属于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构成因素丰富而复杂,但主要可以总结为三大要素。其一是读写器,它主要是将接受到的产品信息进行自动识别,然后又将处理之后的信息反馈给网络。其二是电子标签,它主要是在磁场的作用下发挥作用,通过产生感应电流,对信息做到不同的标记,自动快捷化。其三就是天线,它主要起的作用是接收功能。该技术在识别速度上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在抗干扰方面的强度也很强,同时不需要人工直接接触,具有自动化特点。
3.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技术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数据量是相当庞大的。要想在众多数据中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则必须依靠云计算的处理方式,从而实现对各种数据进行储存及管理等。在云计算中,“云”指的就是互联网。其包含的具体算法有很多,较为突出的是SPRINT算法,其中文名为决策数算法。该算法不仅速度快,而且模型相对简单。
三、冷链物流系统的基本设计
冷链物流系统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它包含了多项纷繁复杂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它是在原产品进行一系列加工后,再对产品进行冷冻式储存,运用先进设备完成不同地区的运输,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物联网技术本身就极具多种优势,它不仅具有自动检测能力,对信息的互动交流起纽带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做到智能化控制。在对冷链物流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物联网这一高端技术应用于系统的每个环节。
1.原产品加工的初始途径上
根据传统模式,原产品的加工过程相对简单。一般都是生产厂商怎么要求,产品就怎样加工。在采购材料的问题上,一般也忽略了“预冷”这一环节。操作过程中没有具体的严格规范,各程序的公开度也不高。即使最终发现生产的产品存在问题,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找出具体位置、具体人员。我们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即自动识别技术,对系统进行初始设计。它从材料的采购开始,对产品进行编码标记,对于加工过程中产品的生产进度,操作人员的每一个步骤都纳入到数据管理中去。对于周围的环境状况也进行检测掌握。随后,由于技术的监控本领具有连续性,它将任何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反馈给总系统,以便总系统可以及时地作出改善措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该环节的设计理念合理规范了产品加工过程,有效减少了产品问题的发生。
2.产品的储存过程中
产品加工生产后,极少出现全部倒入市场的情况,而是对其先进行储存。随后才根据市场的具体需求情况来物流配送。若是一股脑儿地倒入市场中,则会打乱市场规则顺序,甚至产生产品堆积等严重性问题。在一般的冷链物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产品顺序记忆错位现象。对于哪批产品是先进,哪批产品是后进的问题,常因工作人员的个人疏忽而出现不明状况。产品的顺序与储存的时间长短有密切的关系,一旦混淆先后顺序,则可能导致有些产品出现过期,而有些产品的储存时间过短。我们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时,可以使产品的储存顺序明确清晰。储存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的识别功能设置为自动开启,因为产品生产时都会有相应的变迁。入库的时候,产品的基本信息,包括入库时间、产品的数量设置成自动记录。对物联网自带的读写器进行高端设计,加大对产品情况的了解程度。努力做到减小储存环节的误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此外,对于储存的环境,物联网能及时地感应到,可以随检测的结果对产品所处的环境加以调整,提高了储存过程中的整体产品质量。
3.产品的运输问题上
作为冷链物流最重要的过程,运输效果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输出量。然而,很多制冷设备都广泛面临着价格高、性能差等问题。尤其是运输路程过长、天气条件恶劣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在该环节中,可以灵活结合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整个运输过程做到随时随地跟踪,并且把运输途中出现的状况直接反馈给系统中心,系统中心部分再根据信息作出相应的处理对策,采取智能化处理方式,比如巧妙利用以云计算为基础数据处理技术,及时对制冷设备作出检查和替换,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提高它的销售数量。
4.产品的输出效果上
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销售点的分布并不集中,销售处的环境情况也并不一样。还有销售的次数、销售的具体数量都有不同。对检测手段做到高端设计,提高手段的先进性,从而对不同的销售情况作出具体反映和分析。在销售点的工作人员,根据物联网提供的信息,快捷方便地对产品的生产前后顺序作出判断,把生产日期靠前的选择出来,避免产品滞留又到期的浪费。5.基础模型的整体效果冷链物流系统中普遍的问题表现状况是,不能获取到准确的信息,获取速率上较慢,产品及运输设备成本过高,整个系统不能实现最优化。我们设计出的冷链物流管理系统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获取信息也更加方便快速。最重要的是控制力度加大,对于出现的可变因素能作出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在使用冷链系统时,产品信息就会以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包括日期、种类等等。对于产品的过期天数由上至下排列,越靠前的过期天数越多。冷藏按钮设置在系统中的中间位置,方便每个人都能进行手控操作。当然,除了启动键外还包括清除、继续等按键,且具有语音提示,方便各种人群使用。将设计的冷链物流系统模型应用于整个产品企业领域里,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做到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政府工作力度等多种上升。结束语虽然本文设计的冷链物流系统具有显著的实用效果,然而就其提高空间而言,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冷链物流的体系可以做到更加健全,可以加大其监管力度和信息公开化。而且在对消费者的反馈上可以提高重视度,因为“顾客才是上帝”,形成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对于系统中出现的各种设备,可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使各设备的先进度更上一层楼。与冷链物流系统密切相关的各个部门,可以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工作人员进行行为规范要求,并做到互相监督。对于一些细则规定,要及时发现不足并进行改善。众所周知,在新形势的推动作用下,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从小范围来讲,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大范围来讲,它直接影响到中国就物流系统问题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想使系统更具全面性,则有关系统的各个方面措施都有待加强。只要做到不断创新、不断拓展,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定能发展到我们期待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家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物流制冷监控系统[J].物流技术,20xx,17(5):323—324.
[2]周蓉.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参考模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xx:21—22.
[3]周月超.冷藏食品物流发展的内在动因与机制探析[J].物流技术,20xx,3(4):13—14.
[4]巨晓敏.生鲜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及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20xx,2(22):123—124.
物联网技术论文8
摘要:近些年来,物联网在市场经济物流管理,以及国家国防军事等各个领域应用逐步广泛,以此,对于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物联网拥有和互联网一样的.网络特征,即为利弊共存的网络体系。从根本上分析,物联网属于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新型网络体系,主要的特点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数据敏感感知,虽然物联网应用具有重要优势,但是其弊端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部分,即安全性问题。本文从物联网的几点安全性认识入手,综合分析了物联网的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引言
物联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无线传输,所以此类不分地点的信息传输很容易引起信息窃取可能性增加,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信号干扰,这就是影响的物联网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一旦受到外来病毒干扰和入侵将可能引发整体物联网络系统的崩溃,所以需要对如何保证其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深入分析,找到合适的安全管理手段。从而突破物联网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因素障碍。
一、物联网的安全认识
对于物联网使用可知其是利弊共存的综合客体,物联网信息技术也是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起到重要催化作用的重要环节,同时,重点的核心信息技术依然在多种业务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当人们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就更加放心,由此受到来自我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影响的可能性就会进一步增加。其中,尤其是公共安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所以,如果物联网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就很容易导致网络不法分子入侵系统获取信息资料。同时,物联网安全系统的安全防护作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完成,对于物联网的安全系统的构建需要来自学术研究、产业市场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所以,物联网的安全就不仅仅是信息安全界的研究课题[1]。
二、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物联网的的网络架构基础主要为传感网、泛在网和互联网,在综合的网络体系构建基础上,必然存在综合网络的体系安全性感染,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传统的信息资料安全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还会受到多个层面的安全威胁和挑战,首先就是物联网拥有数量较多同时范围广泛的接入点和网络端点接入,所以就很容易导致互联网信息的整体系统稳定性下降,网络的信息渗透以及信息安全性受到冲击,网络不良操控者的非法入侵的隐蔽性更高,防范难度加大。同时,感知以及控制信息的泛滥和使用过度也会带来信息远程传输的危险性加大,在此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实际应用安全性以及信息的完整保密性都会更加难以控制,可用性进一步下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联网的所有感知端口都处于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环境下,在普通的机房以及办公环境下的端口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因素的影响,此外,物联网还具有物理的控制机能,感知端在接受到信号的同时也会直接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以及环境和生产活动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2]。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一)研究思路
物联网一直都是一个整体的网络存在,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属于独立的安全措施来加以整合的,所以就不足以提供更为有效和可靠的安全性能保证。对此需要充分考虑到物联网子系统的安全,在兼顾部分的同时实现整体的安全水平提高,在对具体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实际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角度,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结构角度等等。只有对系统网络整体有良好把握,才能实现自主保护和重点保护的良好结合,从而实现标准、规范、完整的系统维护。物联网的实际安全技术体系主要是一等级保护思想为主导,结合对物联网基础设施安全性以及计算机整体环境的安全性分析,最终实现多层次的安全技术利用效率的提高[3]。
(二)研究模式
从研究模式角度分析,安全技术的实际构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则,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主要的依托来自相关各类不同信息的整体化系统安全建设,如果从实际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后期网络管理维护、核心网络技术组成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构建起合理科学同时安全性较高的网线环境以及通信环境,对区域的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可以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安全防范。
(三)等级保护技术体系
从研究模型角度分析,安全等级防护构架中,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度会有所提升,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性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作为物联网络的重要统筹规划项目,从深层次实现纵向的防御体系构建,充分利用好等级的防护体系,进而确保数据的传递环节的可靠性发挥,以及感知层面的信息安全端口维护,从复杂的端口感知过程中实现设备与信息的聚集和连接,最终实现数据采集的安全性保障。在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发挥的同时,还应该做到应用层面的数据上传以及检测工作准确到位,通过各类数据信息应用的风险规避,可以实现整体的信息数据检测和系统可用性提高。
结语: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关注问题,依据我国的重要信息保护等级系统政策,物联网信息系统需要从使用中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实现分区域的纵深防御原则的实现,通过信息系统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找到合理的安全管理途径,通过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实际信息安全研究应用模型分析,实现等级防护技术的提高,为未来应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会波,李新,吴波.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xx,05:98-101.
[2]吴黎琴.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相关问题[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22:56-57.
[3]李翔.基于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24:207-208.
物联网技术论文9
前言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目前物联网技术不断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已被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供应链管理、公共信息服务等众多领域。将整个仓库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以进一步探讨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为使仓储有效支持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高效完成各种业务操作,减少库存支出,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提高仓储效率及价值。
1 关于目前现行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仓储管理应用系统的深入使用,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①物资识别困难。部分库房储存的物资种类较多,查找物资存放位置相当困难,即使找到物资,也需要做许多重复的登记工作。②库房作业缺乏智能化。在库房作业中,大部分企业还未将库房整个作业流程智能化,甚至部分业务还存在凭记忆或纸质单据来开展相关工作,很难保障业务的准确性,最终导致账物不符。③物资信息难以实时获取/更改。以清仓查库作业为例,即使部分企业已采用二维码等相关技术应用于库房管理中,可以扫描识别物资,但由于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不方便扫描,识别度不高,并且在清查库存物资时,如果该物资库存信息有误,则处理起来十分麻烦,信息不能即时更正,效率极其低下。④大批量发货效率低下。进行大批量发货时,清点器材无法快速完成,满足不了快速发货的要求[1]。
2 关于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一方面,它以互联网作为核心和基础;另一方面,它将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上,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
3 关于物联网技术对仓储管理的应用分析
(1)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各类传感器等技术和设备的综合应用,提高物资出入库过程中的识别率,可不开箱检查,并同时识别多个物资,提高出入库效率;有效提高了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加快配送的速度,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2)采用物联网一体化智能设备,结合先进的系统架构理念,缩减了盘点周期,提高数据实时性,实时动态掌握库存情况,实现对库存物资的可视化管理;
(3)综合运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改造现行业务管理流程,实现物资的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全寿命管理、信息可追溯以及业务可优化的管理目标。
4 关于业务管理系统
4.1 入库管理
在物资入库时,业务人员先将RFID电子标签贴在物资上(如果生产厂家已贴标,则直接扫描入库),成批装箱后贴上箱标,需打托盘的也可在打完托盘后贴上托盘标签;一般贴标方式有:物资单件贴标;多件物资包装在一起,外包装贴标;托盘贴标,并与单件物资标签或外包装标签数据关联。包装好的物资由装卸工具经由RFID阅读器与天线组成的通道进行入库,RFID设备自动获取物资EPC码、入库数量等信息,并通过数据采集接口传输至入库管理模块,入库管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并更新至数据中心。
4.2 出库管理
出库管理模块主要通过数据采集接口和本地数据接口同信息采集系统、本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互,借助仓库射频终端设备,实现物资自动拣选、出库的功能。
4.3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主要对物资的库存进行控制管理,包括物资库存量的自动预(报)警以及库存相关决策功能。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可以对库存限额进行自由设定,系统将根据库存限额的设定进行自动预(报)警。
4.4 清仓查库
清仓查库是指对库房物资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检查,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物资实物和系统中信息一致的必要步骤。清仓查库需要仔细核对物资的数量、质量、存放位置等信息。清查时,保管员使用带有射频功能的PDA设备扫描货位标签,然后对货位上的物资进行检查核对并扫描物资标签,再根据物资的实际情况修改物资信息和标签。
4.5 移库管理
移库管理主要完成物资从一个仓库转移到另一个仓库的业务信息管理。移库业务相当于完成一次出库和入库的业务,只是物资的基本属性信息已存在本地数据中心,物资基本属性信息不变化,只需更新物资存放位置以及所属关系。
4.6 货位管理
货位管理主要对库房及货位信息进行统一的编码管理,采用了三码合一的货位标签来标识货位,三码即RFID射频码、QR二维条码以及可视文字码,将货位标签贴在货架上,可以识别当前货位具体位置,同时也可用来记录货架目前存放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5 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系统,提高了物资出入库过程中的识别率,可不开箱检查,并同时识别多个物资,提高出入库效率;缩减了盘点周期,提高数据实时性,实时动态掌握库存情况,实现对库存物资的可视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加快配送的速度,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实现了物资的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全寿命管理、信息可追溯以及业务可优化的管理目标,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下仓储管理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鲜成,贺彩虹,石彪,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研究[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20xx:315-317.
[2] 李忠成.智能仓储物联网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xx,20(7):11-15.
物联网技术论文10
[摘 要]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来看,物联网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单元,且在“信息化”发展的当下,其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不少的新概念及新技术,能够在物流公司管理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属于促进世界迅猛向前发展的一种“关键生产力”。自通信网推广实施以来,物联网将变成又一个达到万亿级规模的大市场。就物联网而言,其能够对物流行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在诸多的信息技术当中,物联网技术属于一种富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技术,现代物流行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变革信息技术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在物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基础上,物流领域势必会得到快速发展,智慧物流即将变成现实。
[关键词] 物联网;物流;物流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xx. 21. 030
[中圖分类号] F259.2;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xx)21- 0066- 03
1 前 言
从物流行业来看,物联网属于技术方式之一,而将智能化物流变成现实,这才属于该行业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物流属于传统经济活动之一,其与商品生产相伴而生,并在商品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物联网要想获得迅猛发展,必须要获得物流行业的强有力支持才行。
因为社会发展所需,物流行业势必要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经济层面,市场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全球各个国家当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在今后经济发展方面,电商产业势必会成为一股主流。对物流行业来说,要想得到迅猛发展,物流管理工作势必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丰富与完善管理职能,进而实现智慧物流的目标。将物流管理与物联网技术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智慧物流管理方面能够提供技术保障,这与现代物流管理实际是相适应的,能够对物流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予以有效解决。
2 物联网在物流中应用的主要技术
2.1 物联网感知技术
现阶段,从物流管理层面来看,一些物联网技术,如红外线、激光、传感器、蓝牙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
在诸多物联网技术中,现阶段应用范围最大、最基础的技术,当属 RFID技术。就RFID射频识别而言,其属于传感技术的范畴,而RFID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既有嵌入式技术的特点,也具有无线射频技术的功能,其在物流管理各个方面的识别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运用该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把处于设备终端的模拟信号及数字信息进行转化处理,变成一种信息流,然后在物流网的各个操作流程中进行广泛传递。将该技术与中间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包括许多移动标签Tag及处于联网状态下的阅读器Reader在内的,较互联网有过之而不及的极具规模的物联网,所以,在物流网迅猛发展过程中,RFID技术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通常情况下,能够运用该技术对货物状态予以识别,看其是不是在途,是不是在转运,及时了解与掌握物流终点信息,进而让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人能够尽可能同时获得相关的物流信息;从仓管角度来看,能够精准掌控货物入库、出库情况,动态对比与盘点,即运用该技术可以精准地、高效地开展出库、入库与盘点工作,推动信息化建设。
2.2 物流中的物联网通信技术
运用该技术能够在局域或广域条件下,让有着智能特性的物体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从而让在各个地域当中的物体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该技术大部分是以计算机的IT技术为基础,然后进行拓展,而物流行业广泛使用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移动通信技术、LAN技术、WLAN技术及GIS技术。现阶段,大部分物流公司将GPS与GIS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货物车联网,同时在运用卫星定位实时传输技术的基础上,确保山区等信号不是很强的区域也可以对车辆运输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进行有效预判前方交通情况,高效开展货物配送工作。此外,就物联网技术而言,在供应链层面来说,其可以动态追踪在途货物信息,并与全部参与者动态共享相关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高速进行信息传递,意味着参与公司可以精准地、动态地对需求改变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数量。
2.3 物流中的物联网智能技术
从物流公司来看,因为其管理目标不一样,且使用范围存在差异性,所以使用的物联网技术也具有差异性。大量技术并非单纯在某些方面予以使用,一定要将若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物流公司经营管理状况,使用较为广泛的物联网技术均可或多或少地在物流管理方面予以推广运用,如围绕物流而研发出来的综合系统、物流信息共享系统等方面运用的云技术、信息挖掘技术、公司厂商的生产物流物联网平台运用的自控技术,等等。
3 物联网与物流管理
和互联网将全球处于各个区域的密切相连一样相似,物联网则将全球当中的各类物品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人、物之间能够进行“交流”。由“感知中国”“智慧的地球”,到“智能物流”,物联网,由于其突飞猛进发展的技术能力与持续拓展的应用范围,逐步对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物联网而言,其可理解为基于互联网而把客户端进行延展,一直延展至物品间,然后做通信及信息交换的互联网概念。
从以往的物流运输来看,不管是货物品类与风险,或是物流不同环节及运输模式,或者是物流公司的服务等,均会对物流管理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物品不一样,其风险性亦具有极大差别,货物自身具有的易损、易盗等独特特点,从而让物流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加。此外,物流运输耗时、环节的多少,均会对物流成本及物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环节愈少,耗时愈少,径路愈短,物流运输的质量愈高,速度愈快。在市场竞争不断趋于白热化的当下,从物流运输环节来看,其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进行物流管理时,亦要加大物流仓储力度,从仓库层面来看,在运用EPC 的基础上,达到自动进行存货、取货、盘点的目的,这是物联网技术最为核心的一项实践应用。以EPC为基础而进行的动态盘点与智能货架技术相结合,能够确保精准地进行发、退货,第一时间进行补货,仓库当中的商品能够不受约束地旋转,进而让仓管空间得以高效利用。精准无误的库存信息能够减少库存,进而高效、快速地进行作业,增加服务水平,降低仓储经费支出,节约劳力与仓储空间,并可降低物流运输时因为误置、盗用、存取货物出错等原因导致出现的亏损;从物流运输环节来看,在运输线当中,将RFID 接发设备安置于检查点上,能够掌握货物运输动态信息,以及读取车辆RFID 标签信息,让参考物流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货物运输状态,了解到达时间;从物流配送中心层面来看,将物联网与EPC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高效、精准地开展配送、货物拣发工作,同时可以节约劳力,减少配送成本支出。将 RFID 读写器安置于配送中心大门上方位置,由其对全部货箱当中的RFID标签信息进行读取,然后保存到数据库当中,接下来由管理信息系统将其和发货记录一一予以核对,同时对EPC标准进行更新处理,显示最新仓储区域与形态。管理人员可通过计算机掌握库存实际情况,在运用物联网的基础上对货物信息予以查询后,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物流企业,如此一来,便可以对库存进行精确控制,同时能够掌握当前在途运输货箱数量、转运发到地、到达时间等相关信息。
在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当中,物联网属于一种新工具,充分运用网络与射频技术,能够全方位地对物流运输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从而实现智能、阳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此外,进行射频识别时,将筛子芯片当作其信息载体,能够更加方便地采集及记录相关物流运输信息,同时能够克服条码信息容量不大、记录受到限制等方面的困难;在运用物联网技术后,消费者取、看、买粘贴了射频标准的那些产品时,可以将有关信息动态传递到中央信息库内,从而实现智能物流管理的目的。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实践运用,这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大势所趋,也是物流领域不断升级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核心之所在,物联网获得迅猛发展,能够进一步对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进行整合与优化,伴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势必是一片光明。
主要参考文献
[1]贺强,赵鹤影.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2):26-27.
[2]魏光兴,卢晓霞.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 江苏商论,20xx(4):75-77.
[3]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xx(5):1-3.
[4]刘小泾. 物联网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新工具[J]. 商业时代,20xx(25):40-41.
[5]高迎冬,李杰,张颖.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xx,31(21):175-177.
物联网技术论文11
摘 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工业检测等方面的物联网技术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的举足轻重起来,特别是现代这种充分满足了个人生活追求与精神追求开始向着个人健康重视的倾斜。物联网这种快速便捷的实时监控功能也将得到迅速与广泛的应用,但就像大多数信息产业浪潮一样,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对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也就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物联网 信息安全技术 研究
1 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物联网的安全系统的安全性可以理解为其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到计算机自身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数据库的安全等都与其安全性有着密切联系。简而言之,从技术角度来讲,作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物联网,其不可避免会出现互联网上出现的安全问题,当然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未来作为信息化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对构建本国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由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等组成的物联网。除了较为依靠稳定的像由数据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重要安全问题还是集中在网络层与感知层,要知道虽然网络层基于因特网的基础之上具备相应的安全保护能力,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特别是近几年来物联网的大力发展,大量的企业经营的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的拥有大量价值的金融数据被放在网上。就为很多的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甚至在现在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国际化犯罪。所以在多元异构的物联网系统中,保证信息的加密与相应的隐私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2.1 感知层面的安全防护技术
感知层面代表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其在具有快速精准的信息汇聚、融合、传输等方面的优越性的同时,因为其感知节点呈多源异构性,通常情况下功能的简易性,都决定了其无法拥有较为复杂的安全防护能力,最后因为其不同的数据传输标准,不能提供较为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这里就必须提一下物联网安全性中存在的可感知性。当物品通过RFID技术与互联网相连接时,人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知道物品的位置与相关的周围环境,而这种以物品可感知为前提的应用,在进行数据化描述时,极容易被网络上的不法分子盯上。要知道,采用无线传播的节点之间,一旦攻击者在节点传播的信号途中获得了相对敏感的信息,对其进行伪造后就可以通过感知节点间相互的信号交流,以此来获取机密,比如说一些价值高的金融信息,部分用户隐私等。再来就是对物品上的标签或者相应的读写设备进行干扰,都很容易对一些重要物品造成损失,目前对这些情况的大多采用的是对信息进行数字水印,传输加密等办法进行防护。或者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场合进行授权验证的加强等,还可以对一些阅读器进行指定授权管理,以此来控制信息的外泄。
第二种较为常见的就是因为感知层的节点与相关设备处在开放环境时,因为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其处理与通讯范围都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由于物联网节点的庞大性,某些电脑高手会通过对节点进行破坏分析,以此篡改硬件,从而伪装成合法节点进行内部的信息搜集与破坏,但由于攻击者与数量繁多的节点间数量的不对称性,所以这些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因此,一般的做法是采用对汇聚节点与节点间的网络的认证,来对其进行合法性的却认工作,或者是采用相邻节点对其进行认证,对每个节点单独设置区域范围及访问次数,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可以针对情况进行修正与封锁。
目前采用的还是对RFID的采集使用轻量级的加密处理后将其发送至相应的汇聚节点,即主要作用还是集中在对传感端物体身份的识别功能。相对成熟的技术就是基于虚拟光学加解密而出现的光学标签识别手段,其采用光波对多个维度进行加密处理,具有很高的防护性。对这些利用相关的欺诈性技术对物品的信息进行窃取,从而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方法进行防护。
2.2 网络层面的安全技术
要知道物联网作为一种多网络融合后的产物。虽然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安全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完善,但相对的随着防护技术升级而来的是电脑高手攻击技术的升级。总的来说感知网络还是由于资源相对局限性,增加了其防护研究的难度,再加上由于跨越多类网络的物联网的路由,虽然有互联网的IP路由协议、和相应的传感网的路由算法。但这些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安全隐患,目前常做的就是将网络中的身份识别选择相似的IP地址进行传输过程中路由体系的统一化。或者就是对路由器设置更加安全的算法,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密钥管理机制。
由非对称密钥管理与对称密钥管理组成的密钥管理技术。目前代表技术就是ECC公钥密码体制,其在在同等强度的大整数域中,不仅存在硬件实现简单,对一些存储复杂计算难度高的有着很大的优势,相对于非对称密钥管理技术,对称密钥管理技术主要分为中心方式、预分配方式与分组分簇方式。
物联网技术论文12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被逐步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中,如血液管理、远程医疗、医疗信息共享等。为了实现对物联网技术价值的进一步发挥,要求当代医疗机构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中,以此来提升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并就此达到智能化设备管理效果。以下就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医疗设备管理的详细阐述。设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未实现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即在对占据医院固定资产50%~70% 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即以电子表格记账形式实现对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的整理。此种医疗设备管理方式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操作工作量大且设备盘点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医疗设备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设备流失现象。为此,当代医院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物联网技术,即通过RFID 技术对医疗设备信息进行盘点,由此来提升整体医疗设备信息统计效果,达到高效率设备管理状态。
2.物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医疗设备管理分析
2.1 低值设备管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当代医院在低值设备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全球统一标准GSI 设计条形码编码,同时注重在附加条形码设计过程中完善附加信息代码、应用标志符等内容,且将其置入到低值设备内部,由此实现对设备的高效管理。同时,在低值设备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亦应注重结合《GB/T 16986-20xx 商品条码应用标识符》对标识符进行优化设计,且注重在附加代表信息内容填写过程过程中将设备名称长度控制在2 位的状态下,并保障设备序列号长度为<20 位,而产地、生产日期、科室代号等长度分别为最长4 位、固定6 位、固定4 位,最终以设备名称+ 设备序列号+ 产地+ 生产日期+ 使用科室结构设计方法,对低值设备条形码编码信息进行界定,满足设备管理需求。
2.2 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导向,为了实现对医疗设备的高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在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输液泵、心电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进行强制性预防维修,即从根本上规避设备故障问题的凸显。此外,为了实现对医疗设备的科学化管理,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结合RFID 技术特点,建构动态性预防维修制度,且配置动态评分系统,即基于“RFID 智能模块”理念的导向下,将设备使用频率、故障频率、使用时间等作为动态评分系统标准,并注重在动态评估作业开展过程中结合设备型号、价格、厂家等因素的影响,达到最佳的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预防性维护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特点,为此,应注重强化对其的完善。
2.3 设备智能化控制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整体医院机构服务水平,同时就美国医疗产业调查数据显示,在医疗事故中,由医疗器械所引发的事故问题达到了8000 多例,而其中1/3 为使用问题,为此,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规避人为失误、操作失误等问题的凸显,应注重在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引进“RFID 智能模块”理念,由此实现对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的掌控,即将医疗设备管理信息输入至计算机数据中心控制存储中,继而由此实现对医疗设备运行状况的智能化控制,如,在医疗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及时发出警告信号,由此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及时处理,提升医疗设备整体使用效率,并就此规避故障问题的发生影响到整体医疗活动的有序开展。
3.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要求当代医院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物联网技术,并注重将其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流程中。即以设备智能化控制、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低值设备管理等途径来应对传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医疗设备管理状态,且提升整体医疗设备管理效率,迎合医疗服务需求。
物联网技术论文13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新概念的提出,普及先进的智能技术,推动各方面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使各个领域又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中,智能交通(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已被列入交通运输业优先发展主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采用智能技术建立交通物联网络,已成为发展智能交通的优先途径,也是各级政府和交通专家最为关注的话题。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交通物联网,应用智能技术能解决哪些问题?物联网建设中如何推广智能技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研究。
2交通物联网的构成和特征
2.1交通物联网的构成交通物联网是在较完善的交通设施基础上,将新一代智能技术充分运用于交通运输系统所建立的一种实现。即把智能传感器件装备到各地公路、水路、公交、地铁各相关系统的基础设施中,把车辆、船只等运动设施,还有桥梁、大坝、隧道、车站、港口等固定设施,网络、视频、广播、通讯、遥感等各种媒体设施,在互联网的支撑下经过互联构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云计算将物联网软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物联网体系。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物联网中的核心系统。人们通过它能以更加科学的智能的和动态方式管理和控制交通。
2.2交通物联网的特征⑴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交通所有基础设施物联成网,通过专用技术对网络系统实时感测和智能的控制,全面实现交通网络智能化管理。⑵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软硬件资源最大有效的整合共享,资源分配更加充分和合理。为低碳环保、减少资源冗余浪费,提供最佳的基础设施。⑶协同运作:有效地利用基础设施的潜能,各个关键环节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监管保障进一步到位,不断消除自身的隐患,达到智能交通的最佳状态。⑷学习创新:立足系统本身的知识学习、积累和更新,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交通智能系统的研发和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智能技术在交通物联网的应用成果
3.1智能技术的应用应用智能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已成为公认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第十二届多国城市交通通展中可以看到,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的智能技术,在交通科技领域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一卡通”解决方案、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PS智能导航系统、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道路控管系统、网络影像传输系统、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公路车辆自动监测记录系统、交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道路交通仿真系统等等。将不同的系统集成并将它们智能化从而提升交通管理的水平,已初见成效。由此可见,智能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已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3.2应用智能技术取得的成果
⑴智能公交方面,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在公路、水路等客运行业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信息共享服务。城市公交实行全程实时监控,科学的调节车流的时空分布,优化了城市公交网络。展示和引导公众选择低碳出行,逐步拓展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应用领域,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⑵交通停车诱导方面,建立动态停车诱导系统和汽车租赁信息服务系统,在完善停车场和公共交通组合的基础上建设驻车换乘信息诱导系统;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GPS智能导航等信息终端,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个性化的交通信息服务。
⑶出租车营运管理方面,应用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上海市启动了出租车电子标签试点,将识别芯片安装在出租车后窗的玻璃处,执法人员使用手持识别仪透过GSM将数据传送到指挥中心,快速的把出租车的车牌号、发动机号、车辆颜色、营运证等资料读出,以此快速地识别正规出租车和“克隆”出租车,借助交通物联网智能标签识别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出租车辆营运管理的水平。
⑷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方面,计划到20xx年,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全国覆盖率达到60%以上。ETC使公路收费走向网络化、智能化,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降低了收费管理的成本,减少了车辆和路面的损耗,为解决交通拥挤、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⑸港口建设方面,以虎门港物联网工程为例,去年虎门港全面启动了“智能港及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他们采用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架构,以RFID及其他传感技术为数据采集终端,通过有线和无线的网络传输技术,把数据资源汇集到港口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完成海量数据的计算,实现港口在生产操作、仓储管理、物流跟踪、海关监管、环境污染等方面管理的智能化,依托物联网打造智慧型的港口,带动了港口建设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4交通物联网建设方面的探讨
4.1要加强交通物联网标准化工作针对智能技术包含多学科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复杂性,需要制定和完善统一的物理层接口协议和标准。实现物理层接口的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系统的瓶颈,保证整个系统接口的互联性,有助于物联网配套产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标准化生产,促进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4.2要改善基础设施的硬件品质对物联网中装备的各种智能传感设备及硬件,要制定标准采购目录和安装规范,尽量采用新一代智能产品。对老化的设备要定期检查和更新换代,特别是对采集设备的性能进行制度性评估,提高硬件设备的品质,不仅对杜绝各类事故提供可靠的保证,而且使智能技术更加有效的发挥。
4.3要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应用从交通物联网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有的还未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交通系统。许多在用的交通管理系统,智能综合分析的功能较少。有些交通指挥系统只是具备监测、记录、抓拍等被动性的监管功能。不具备主动性的智能预防、诱导分流和调控功能。在交通管理方面,对车辆流量、车速、车况、路况、环境仍处在人工监管状态,对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上还缺乏智能处理的预案。为此,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物联网智能预防系统显得格外重要。智能预防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智能技术实时感测和智能的分析,对道路、车辆、驾驶员、环境及时提出预报、预警、诱导和安全评估以及专家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有效的限速限载,合理的分流调控,排除事故隐患,减少人员伤亡和路产损失,为公共交通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5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
在建立交通物联网的地区,初步实现了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交通监管等方面的自动化、数字化管理。但物联网的智能化水平还远远不够,数据分析、安全预防、调控决策和重大事件的处理大部分还需要人工完成,处理的结果还未达到专家水准。因此,研发和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今后交通物联网建设的关键所在。
5.1智能交通系统的是一个交通领域的专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是一个涉及领域多、知识面广的庞大的体系架构。采用云计算平台技术,使分布的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充分地整合,通过虚拟化管理和调度,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级服务(IaaS),平台级服务(PaaS)和软件级服务(SaaS)。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使它能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包含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主要应用在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领域。智能交通系统就是采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交通领域的专家系统,是实现交通物联网智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5.2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智能交通系统,也是一个功能完整的、有学习新知识能力的、并能进行逻辑推理的、在交通管理方面代替人类思维支配系统运行的知识系统。它由若干个子系统和知识库组成,各个子系统也是一个独立的专家子系统,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可划分为:路桥专家子系统;车辆专家子系统;船舶专家子系统;水运专家子系统;物流专家子系统;交通监管专家子系统;应急救援专家子系统;安全预防专家子系统等。每个子系统由若干个完整的智能模块组成,按照功能的划分,每个智能模块对它管辖的范围进行实时的感测和处理。智能交通系统由日常处理、智能处理和专家处理几个层面系统组成。按照事件等级,日常处理只解决经常发生的简单事件,智能处理以快速响应、准确及时、合理调控、节约资源、预防事故发生为目的;遇到重大的复杂事件转由专家处理来决策。
5.3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方向智能交通系统通过知识工程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解决智能接口技术、检索推理机构、知识获取、解释机构等问题。知识库和数据库及其知识、数据的管理通过云计算平台技术来完成。针对大量不同的系统终端数据采集技术的复杂性,要重点解决端口的数据转换方式、编码、交换、传输、差错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根据发生的不同事件的等级,由相应的子系统来进行响应,通过云计算平台调用系统知识库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筛选分析,得出切实可行的专家处理意见。由于采用云计算的编程模型、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虚拟化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有效的利用了系统资源,使专家处理的结果变得更加及时和准确。智能交通系统每个子系统应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自动地获取知识,对系统知识库随时进行充实和更新。并经过人机接口交流,使学到的新知识达到专家水平。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已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对传统交通系统进行深入的改造,全面实现交通物联网智能化,必将带来交通运输领域革命性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智能交通的发展战略带动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面产业链发展,特别是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加快智能型交通物联网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论文14
1物联网在医院资产管理时的应用
现今的医院有诸如规模大、设备多的特点,那么传统的医院资产管理的方式不能完全的满足需求。为实现更高效的的管理,以及为了保障所有医院资产的安全,谨防医院资产的流失,从而就出现应用物联网的技术在资产管理中这样一个设想,并对整体系统主要部分有一个设计概念,即三个层次的管理构想。网络层上有无线网及以太局域网构成,主要是把识别器得到的标签信号发送至后台的应用管理系统。应用层上由应用软件和DBMS组成,主要承担任务的处理与数据存储。感知层上考虑到成本的问题,选择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进行操作实现。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在医院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这种新系统明显地可以有效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并且保障医院资产的安全性,更便于实现设备位置共享,让医院的资产管理不再繁琐,而是更系统化,简便化。减轻管理人员的繁复无谓的工作。当然也可以想象到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联网未来的推广,RFID能在整个资产管理范围中更受推崇,能够使得所有设备的智能化得以实现。
2物联网在病患信息管理的应用
目前,根据目前医院的服务和其工作性质与一般行业的不同性,医院方面亟需能够明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文/张玉轩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联网技术也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在交通方面,零售行业,餐饮行业等行业之中对此都有了一定的实践和应用。在现代医院的管理方面,本文通过对于医院资产管理,病患信息管理以及在将来逐步形成的智能化医疗管理的分析,来探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的医院管理的应用。摘要确患者的位置、用药和医用垃圾的追溯方法。首先确定患者位置可以有效保障患者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抢救。用药追溯可以使得药物的使用和存储更系统化,科学化,也可以谨防药物缺失与召回。而追溯医用垃圾是为了能够判定医院或垃圾运输公司的责任,有效避免违规垃圾倾倒,从而发生医疗垃圾污染环境的大问题。物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将为医院的患者信息管理做出极大的贡献。在手腕上佩戴了RFID即射频识别标签腕带的患者,以及使用了RFID标签药盒和医疗用垃圾袋,全部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的全球无线定位的功能明确追踪到具体的位置信息。除了管理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无线技术应用可以方便医院覆盖无线网络,提供给患者和其家属更好的网络服务。药物作为一种极其特别的商品,患者如果遇到了医院错误用药,使用了假药、伪劣药品或是过期的药物,不仅医疗效果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据可靠的相关统计,就在中国,一年至少会发生20万人因为医院错误用药,用药失误而发生死亡,用药出错的人数占了用药总人数的两成左右。因为这种重要的问题,诸多国家都开始使用高科技方式来针对药物进行追溯控制和监测,从而起到严厉打击假药,劣质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无疑可以对整个医疗过程之中每一个药物进行唯一性检验,使用RFID的射频识别技术,有效的针对无法实时监控的药物原料采集,对中间半成品及其属性作出全程覆盖监控管理,避免了过去药物的条形码容易受潮、极易被损坏,条形码数据修改的许多问题。由此方法可以保证药物信息准确,便于共享追溯。而在医疗用品追踪方面,对所有的手术器械包中贴有RFID标签,用于收集与储存涵盖了手术器械的种类,具体到每个器械的编号、总数量、包装人员的工号、消毒日期等具体的手术器械使用信息。而管理系统将由这些信息来针对器械包的回收环节、清洗环节、包装环节、消毒环节、发放环节都进行记录,并且实行监控手术包使用信息,可以有效和尽力减少手术器械安全隐患,明确到了每一个环节人员责任,实现了责任到人的目的,方便出现了感染事故责任追溯环节。经历非典之后,我国的医用垃圾处理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最新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已经将医用垃圾处理管理采纳进了法制方式。医用垃圾的管理不单单是医院的管理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了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如今信息化的管理已成为大趋势,医院以及医疗垃圾处理公司信息处理的能力逐渐提升,现在医用垃圾的RFID标签管理和实时监测等管理技术,逐渐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人工处理转而走向了现代化智能管理模式。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合理使用已经实现了对于医用垃圾的运输控制,并且能够及时定位的医用垃圾去向额RFID监控系统也开始投入使用,这种物联网结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有关部门高效监控医用垃圾做了更好的信息技术支持。
3对于物联网未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因为物联网未来将会在医疗领域大范围的应用、其中的流程十分复杂,为了面向医疗领域的物联网能够真正实现所有民众的医疗信息管理问题,急迫地需要解决异构信息的互相联接、互相联通以及互相双向操作的希望,在未来的医院管理体系结构一定需要结合现在使用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而且一定要采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实现所以数据得交换、存储,共享。这种新的架构框架一定需要有包括兼容性、开放性及可扩展性等特性。但是,因为需要广泛普及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之中的应用,就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还需论证和解决:比如如何解决面向医疗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场合的问题,如何选择底层网络中的设备更节约管理成本问题,还有物联网技术与现在使用的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相互融合的问题。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于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应用的分析以及讨论,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在对于医院资产管理,病患信息管理以及在将来逐步形成的智能化医疗管理之中,物联网的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该技术的应用也能使医院在其管理工作中有了更高效,更科学的出色表现。
物联网技术论文15
近年来,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热点话题的兴起,物联网产业逐渐成熟,正在从科研单位的实验室走进了普通居民的生活。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产业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将会对它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作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概念的提出已经很久,最近几年由于和大数据的结合,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整合部分,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上的功能和范围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主要通过统一编码物品和制作通讯协议,将传感技术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按照标准将任何物品之间、以及物品与互联网之间相连,进行信息的共享和管理。20xx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在其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xx:物联网》中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作为信息化浪潮下下一个振兴经济的关键点,在许多国家物联网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物联网将达到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产业容量将达到30倍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产生的经济拉动力。基于这种原因,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物联网。
近年来,物联网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销售业、智慧交通和智能家居中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种新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时长,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通信协议规范得到逐渐的统一化,它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而同时大量新型传感器的使用,是的它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甚至是防恐中都得到体现。其中以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努力,使得一个开放、透明的物联网标准开始逐渐形成,确保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科技实力不断加强,科研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同时由于较早就对物联网技术开始了研究,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现在保持了较高的实力,技术积累优势明显,是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虽然是物物互联,但是其基础还是互联网。以互联网通信为核心,依靠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Infrared Sensors)、智能IC卡、GPS系统、无线通讯装置等信息传感和通信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对接入互联网的物体进行监控和管理[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单一模块分,可以区分为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使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一种利用RF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对物体进行自动身份信息识别的技术。RFID系统的组成有主机、传输天线、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组成。
2.2 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是物联网功能构成的主要部分。特别是短距离的无线通讯技术,是物联网中进行信息交换和识别活动最活跃的部分。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有NFC、Bluetooth、Z-wave、ZigBee、UWB、WI-FI、RFID等。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标签识别和数据传输中运用广泛,是下一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标配。 它的通讯频率固定在13.56MHz,是对RFID技术的改进,能快速匹配设备和连接。
ZigBee主要面向低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适用于家庭监控、远程控制、工业监控、安全系统、传感器网络和玩具等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这项技术在许多的产品上都得到使用,包括迈瑞等公司的多种型号的血糖仪、家庭监护仪均采用了这种通信方式。
Bluetooth使用的工作频率为2.4G-2.5G之间,具有低成本、低功率、近距离无线连接简单安全的特点。可以实现10m全双工通信。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使用1GHz以上带宽的超宽带无线技术。
Wi-Fi属于无线局域网的一种,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高速互联。在部署物联网之时,考虑到设备成本和易用度,WLAN都是十分方便的。国内厂商小米、TP-Link等公司最近在智能路由器领域的新产品,都是以物联网的家庭流量入口为重点。
2.3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物联网中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能够感受并处理被测量信息,使其变为系统可以辨识的信号。传感器的发展是物联网拓宽应用范围的关键所在。高精度传感器技术一直被国外所掌握。目前,国内的高端传感器市场研发还处于空白期。在工业、家庭、医疗卫生领域,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其性能研发的难点。
宏观角度下,物联网产业的布局和生态如果从整体来看,则可以分为平台服务和终端接入技术两大块:
(1)平台服务技术。平台服务技术关系到这个物联网产业的生态圈的建立。一个适合未来发展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应该具有强适应能力和通用的数据平台,兼容行业内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定制、各种设备的冗余自修复、数据集中管理、平台间物件的通信管理等。
(2)终端接入技术。物联网系统的庞大要求了它的终端种类的繁杂,各个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是物联网接入技术的关键。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通信模块、物联网网关和智能终端是目前物联网终端接入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制定统一的国家(国际)标准,是打通物联网产业不同方向、拓展不同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铺设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借助软硬件的结合实现智能感知是基础,良好的识别技术是保障。在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物联网与新技术的结合,对智慧地球的建设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很明显,它将成为网络技术的下一个爆发点。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了解,将对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物联网技术论文】相关文章:
物联网的技术论文06-12
物联网技术论文11-28
物联网技术特征及运用论文06-12
物联网技术论文15篇11-28
物联网技术论文3000字01-22
物联网论文06-12
关于物联网的论文06-12
物联网应用论文08-10
物联网工程导论论文06-13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