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论文

时间:2022-11-26 12:30:54 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保护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保护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1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生物性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我国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蝗虫灾害就发生了多次,蝗虫所到之处,庄稼被一扫而空,人们无粮可收。在1845年,爱尔兰曾发生过马铃薯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大减产,甚至绝收。可见,生物灾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我们只有把生物灾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可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说到控制生物灾害,那就离不开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很多知识,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对要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病虫草害进行预防和治疗,减少有害生物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一、植物保护的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它不能直接消灭病虫草鼠,而是通过改善农田环境和耕作制度等方法使病虫草害无法生存和发生,但对农作物是没有影响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农业防治法一直有着一定的地位,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二)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相对来说操作简单,而且经济安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应用技术诞生,这就要求植物保护人员学会更多新技术。比较古老的有捕杀法、诱杀法,还有利用高温、低温对害虫进行消灭。新技术包括了高频电流、超声波以及红宝石的光束等,它们对害虫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

  (三)化学防治法

  从人们开始使用化学防治法至今,它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着防治范围广、见效快、效果显著的特点,而且现在我们还可以利用机械大面积使用,节省了劳动力。但是化学农药中的很多物质不易被分解,会造成高残留,污染土壤和水源,而且时间久了,病、虫、草害都会产生抗药性,会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这些问题都会对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优缺点,然后正确地使用它,不能说为了发挥它的优点,而忽略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四)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它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一种防治法,它的优点在于对非标靶生物无害。这里的非标靶生物主要指的是人畜,而且生物防治法对环境没有危害,因为生物防治法所用到的资源都来源于自然,最终又都回归自然,是一种循环利用,所以被人们所认可,在植物保护技术中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也被人们认为是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外来物种的侵害越来越严重;农民对化学农药的误用、错用始终存在;化学农药的高残留问题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等。所以说如何正确地运用植物保护技术,把它的作用最大化,既要防治病虫草鼠害,又要對我们的环境破坏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它是我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增加全民族的植物保护意识

  有一句话说的好:“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都知道现今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那农民种地更是离不开知识。对于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不是说只有农民需要学习,我们其他国民就可以不用关注。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农业发展不好,我们就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这是全民族的大事,所以必须要增强全民族的植物保护意识,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植物保护及植物保护技术应该怎么去应用。

  (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虽然有着见效快、省时省工、防治范围广等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它的残留较大,加上农民误用、错用农药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导致化学农药对我们的环境危害较大,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能否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症下药;二是适时用药;三是适量用药;四是农药混用;五是交替用药。

  (三)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相比,它有着针对性强、对人畜安全的优点,同时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物防治是一种循环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生物防治。

  综上所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已经不是农民自己的事了,而是关系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一件大事。所以作为一个植保人,我们不仅要学好,还要用好植物保护技术,并把植物保护的思想散发出去。只有全民族都认识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有植物保护意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江弘.浅析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1):125-126.

  [2]杜爱华.辽西北设施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问题初探[J].植物医生,20xx(1):45-46.

农业保护论文2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工业化的进程迅速提升,乡镇工业园区不断涌现,招商引资、集团化扩展、民营企业、私营经济等不同经济实体的落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到议事日程,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措施落实十分必要。针对仪征市实际,近期开展了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技术集成路径的调研探讨活动。

  1基本概况

  仪征市地处宁、镇、扬几何三角中心,宁启铁路、江六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文昌公路西延,333省道、长江黄金水道等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改革开放以来,仪征经济突飞猛进,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区域经济形成了沿江经济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区、化学工业园、船船制造工业园等一大批经济实体正在蓬勃发展,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全市拥有耕地面积75多万亩,人口60多万,粮食产量31万多吨,年产秸秆30万吨左右;新建规模养殖场46家,年产生畜禽粪便17.62万吨,年生猪出栏量4万头。随着工矿企业的数量增多、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加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农业种植不够重视,农田有机肥料缺乏,水稻、小麦种植大部分施用化肥,加之农田植物发病率时有发生,病虫害危害加大,如水稻生长从秧苗到收割,要治病虫2-3次,有的田块病虫害防治5次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二是养殖场规模加大。发展规模化养殖,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等规模新增量逐渐加大,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养殖带来粪水较多,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三是农业废弃物逐年增多。目前,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等三大类,而农作物秸秆难以处置,主要是夏季麦秸秆由于收割时间紧、赶季节、忙插秧,秸秆难以收集,出现少数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大量秸秆切割粉碎还田。秋季稻秸秆面积大、收集时间长,也容易就地焚烧,或者放置沟渠,造成水体污染,大部分被用于切割粉碎还田。四是少数工矿企业排污不达标。有些工矿企业只重视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乱排乱放,可能造成农产品产地土壤不同程度污染。

  2主要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是一种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针对上述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考核机制。

  2.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由农业植保部门总负责,制定年初规划目标,在农业种植方面采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广泛动员农户农田种植多施用有机肥料、复合肥,少施用化肥,控制在用肥量的30%以下。少使用农药,使用一些农作物残留量少、对人体健康无妨碍的环保类生物农药,特别提出水稻生长全过程使用农药不得超过3次。

  2.2规模畜禽场推行环保养殖。

  针对规模养殖场,特别是饲养生猪,从源头抓起。一是抓好环保准入。在新建养殖场时,就实行环境评价机制,对养殖规模、地址、可能影响周边环境等进行环境评估,做好环评工作,只有通过环境综合评估,才能有新建养殖场的可能。二是抓好治理工程。新建养殖场必须配套与养殖场规模相适应的种植土地来吸纳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建设废弃物沼气治理工程、干清堆积场,畜禽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进入农田、生态园作为肥料。三是抓好后续管理。新建养殖场需要配套相应的种植面积,吸纳治理过的养殖废弃物如:沼液、沼渣。或与养殖场周边农户、蔬菜种植园区、花木场、茶叶园等单位,签订用肥合同,养殖场还需登记肥料运输销售量的记录。四是抓好农业减排。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认真抓好养殖场减排工作。首先,签订减排合同。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减排量,主动深入到规模养殖场,调查养殖规模,年存栏、出栏,废弃物处置采取措施,和养殖场主要负责人签订减排合同,明确提出养殖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减排工作。其次,督查减排措施。养殖场建立雨污分流系统,污水进入厌氧发酵池处理;畜禽干清粪搭棚收集堆放场,及时清运销售。再次,深入田头调研。按照养殖场提供的养殖废弃物销售渠道,及时走访农户、生态园,深入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核实畜禽粪便使用量,吸纳土地量,了解使用养殖场肥料后农作物的长势情况、病虫害抑制以及增产结果。

  2.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增加效益。

  仪征市水稻种植面积38.5万亩,产生秸秆21.175万吨,小麦种植面积28.4万亩,产生秸秆9.94万吨。全年秸秆产生量31.1175万吨。面对农业生产大量的秸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环保部门负责秸秆禁烧工作。市里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行任务承包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环保部门每年稻麦收割季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工作,和乡镇签订秸秆禁烧目标责任状,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在乡村拉宣传横幅,刷写宣传标语,开动循环宣传车,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等项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好处。二是农业部门负责秸秆综合利用。统一思想,秸秆禁烧工作重点要坚持“以堵为疏”的原则,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做文章求突破,市农委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基础工作。一抓机械化插秧。抓好秸秆还田机械化插秧,明确乡镇每年购买插秧机数量,督查商品秧培育数量,满足机械插秧需求,列入农业考核指标,重点督查,提倡“百、千、万”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二抓秸秆机械化还田。每年收割季节组织秸秆禁烧小分队,日夜巡视。全力打造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力度,凡是在仪征区域稻麦收割机械必须安装秸秆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秸秆切碎,留高茬控制在15公分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秸秆机械化还田量70-80%以上。年初制定秸秆机械化面积,按照还田面积实行一定经济补助。三抓农田深翻。要求农机手购买100马力以上大型机械,农田作业深耕挖耕,尽可能将秸秆进行深埋,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措施。大力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创造经济价值。①秸秆固化。积极发展秸秆固化技术,在扬州鼎盛炭业、扬州金鼎秸秆固化等地,利用固化机械加工成型燃料棒,年收集加工消耗秸秆3000多吨,其中扬州鼎盛炭业生产的秸秆成型燃料棒还远销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用于家庭壁炉取暖,为国家创造了外汇。②食用菌基料。结合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作基料培植食用菌,在月塘镇天润吴记高效农业生态园、刘集镇君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城镇三茅翔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地大力推进秸秆基料,年消耗秸秆约3000吨左右,近两年月塘镇金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结合做康能公司冬虫夏草生产的基料试验,生产的食用菌基料远销上海、苏州以及本地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碧阳菌业。③秸秆饲料化。秸秆含有大量的粗纤维物质,粉碎后和玉米、豆粕混合作为生猪饲料,营养丰富,促进生猪生长,改变生猪肉质。在扬州市港湾养殖场生猪养殖中,每天每头生猪消耗秸秆加工的饲料2-3公斤,生猪肯吃肯睡肯长肉,生猪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④秸秆能源化。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星级庄台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全市已经新建集中小区48处,集中居住人口3.5万人,占农村人口10%,新型农民集中小区的涌现,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供清洁能源十分必要,改变传统用能习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⑤秸秆收集的方法。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秸秆难以收集,人工费用高,机械化作业不适用。发展经纪人队伍,秸秆利用主体,将秸秆收集事宜,交有1个或几个人负责,这些人员,组织拖拉机运输队伍,动员10-30人,到农户或种粮大户地头,打捆,有的用草绳,有的用无纺布边角料布条,每人每天打捆150-160个,重量在15斤左右,农田在2亩地,一般工作时间早晨8:00到晚上6:00,轮留做饭,大约一小时,同时负责搬运上拖拉机,每个平均价格0.8元,拖拉机运输每次运费20元,但是柴油费用由秸秆收集主体负担。同时,拖拉机采用自动卸货装置,拖拉机手负责把草堆积好。拖拉机运输秸秆重量在0.8-1.0吨左右。收集秸秆每吨260元左右,但是有一点,现在秸秆提倡机械化全量还田,每个村要利用片长负责的生产队,再通过生产队队长向各家各户宣传秸秆有人收集,在收割季节不要切割秸秆。秋季要收集秸秆大约35-40天,收入每人每天200元,总收入在7000-8000元。四是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工矿企业、一般农区等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工作,①研究部署。传达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方案,讲解表格填写注意事项,实际调查技术路线与操作步骤等,明确时间节点,工作做细做实,数字填写有根有据。②狠抓落实。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乡镇对重点区域重点把关,指导调查,做到数据填报正确、坐标定位准确无误,按照要求拍摄采样照片,注明时间、地点。③查阅资料。根据省市要求,确保数字提供准确性、完整性,先后走访市农委、市统计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科室,翻阅资料,全面掌握仪征国土面积、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等相关指标,作为调查依据。

  3体会和认识

  我们始终认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是矛盾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保持经济增长,在今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要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要广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是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建设养殖、生产企业必须提供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报告和建立“三同时制度”,要做到养殖场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时刻不忘,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两个不误。二是强化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氛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增强。在以后的农业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中,农委、发改、国土,统计、环保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及早谋划、相互配合,按照各自职责,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培训,形成技术支撑的氛围。要加大培训力度,举办相应技术培训班、业务辅导班,将环保知识、农业减排知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纳入培训范围,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力度,在项目落户的同时要做好前期调研,从源头抓起,对环境有危害的,即使经济附加值再高也不能建设。要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经费。

  4对策和思考

  新的时期,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要增强顺应新常态的新要求,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克难攻坚的责任意识,抓牢抓实。

  4.1加强领导,突出宣传,营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各级领导要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全面动员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编印宣传小册子,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处,利用墙报横幅、宣传车、报刊、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加强引领,制定标准,科学编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标。

  建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示范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业废弃物治理排放等各项指标。各地按照标准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用于指导各行业开展防治工作。

  4.3加强管理,突出重点,狠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实施。

  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思考,要加强重点区域、关键部位的环境保护的检测和监测,发挥行政调控职能作用。参与重大项目落户的前期调研,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要适时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4.4加大投入,突出质量,顺利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本着先治理后生产的原则,如:畜禽养殖场,在发展养殖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治理养殖环境,要增强治污投入,建造科学治污工程,落实减排措施。要提高治污工程质量,对国家投资新建的项目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工程管理法人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建设内容合同制、建设工程监理制等,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公开、公正、公平,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常态化、处理效果高效化。

  4.5加大创新,突出效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增强创新意识,紧跟时代脉搏,增大科技含量,注重管理效果。一是坚持学习。要组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做到走出去、学回来、用起来,把先进的技术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心和决心。二是坚持创新。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联合科研单位,运用科技成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含量。三是坚持效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是关系到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好工程项目运行管理效果十分必要,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签订任务合同,明确职责;建立目标考核制,实行绩效挂钩,和利益相结合;建立奖惩制度,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工作不力、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完善等相关工作,必须限令整改,不达标准坚决停产、关闭。

农业保护论文3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2.3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农业保护论文4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为推进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的掠夺日益加剧,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显现,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当其冲遭受污染与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xx年粮食产量高达6847.9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其中,大豆产量居全国首位,稻米质优享誉全国,可见黑龙江农业的生产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保护好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有清晰地正确的价值理念,先进的环保的生产发展模式,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体系以及技术创新与推广保障体系,多管齐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从源头遏制,从过程防治,有监督保障。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全力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环保意识、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以及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一、培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环保意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环保宣传与教育,使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伦理观,以达到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必须让各级政府和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了解各自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清晰地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深远意义,牢固树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全省民众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通过电视、广播和杂志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共识、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行动中。同时,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要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其次,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使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尊重生态环境客观规律,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在这种尊重生态环境及其规律的思想中,促使人类转变对待环境态度观念,转换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为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果,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黑龙江省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不断的补充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立法,完善具体可行性条款,明确环境保护法律的主体与范围等相关细节,使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能够切实解决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此外,需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树立全新的环境行政执法理念,增强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环境行政执法必然涉及并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必须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即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当做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

  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农业生态补偿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激励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方,实现多元主体的共赢。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带有惩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它是一种多元的保护机制,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就黑龙江省而言,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为维持生存对生态环境进行的破坏;其次,政府还应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民进行补助,尤其是对兴建生态保护林体系的农民进行鼓励及补偿;第三,对于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采取优良措施的以及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利方式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最后,可以利用项目管理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即运用项目支持或项目奖励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农业环境治理中,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补偿,其目标是形成农业地区的自我发展机制。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

  加强水资源管理。黑龙江省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各自为政,这样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行,黑龙江迫切需要协调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流域水资源统一考考虑需要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协调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大力提倡和推广节水产品和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流域生态。

  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不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防治土壤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改革耕作制度,保持水土。根据条件,推广少耕和不耕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害的作物,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生产使用无毒、低毒农药,特别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轻化肥农药对农田、渔业水域和农产品的污染。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对养殖规模小以及散养的畜禽粪便结合农村沼气池进行处理,改善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预防监测网络工程建设。黑龙江应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利用现有各种监测预防设施和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包括水环境、区域生态与资源、地质灾害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等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性的预防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监管、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形成完整的污染源监管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系列的保护体系——认识体系、法律体系、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等综合发挥作用来得以实现。从认识体系方面要着力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素质高低;在法律上应完善环境立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经济手段的实施,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遏制污染趋势。技术手段则是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农业保护论文5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可再生资源,过去农民总是将秸秆焚烧,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于环保。自从禁烧之后,虽然这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大量的秸秆还是给农民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20xx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2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加财政投入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门国保.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xx,(6):230.

农业保护论文6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减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使用污水,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酸,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4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多因素,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执法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普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加强教育。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积极拓展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宣传和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到重视,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滞后于发展,各级政府长期规划中都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都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正在逐步完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并惩治各种农业污染,尤其是对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进行监测和风险分析,定期对污染区或土壤监测,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马上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和破坏。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零污染,就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业及服务业发展要扎起农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势互补,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市场的。

  5结语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对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口陶黎新.从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口.甘肃农业.20xx,52(05):6一66.

  [2]口柯华,柯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口.党政干部论坛.20xx,45(01):32一33.

  [3]口淤嘉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口.云南环境科学.20xx,32(03):45一46.

农业保护论文7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视角,通过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从而为我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1.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项资源。尽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我国的水资源仍然呈现出极度匮乏的状态,根据统计,我国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季节也是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夏季为雨水多发季节,冬季则相对干燥。

  1.2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不够完善。在我国目前仍持续发展工业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用地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紧张态势。如果这种态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1.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工业。在进行工业生产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的废气、废水等,尤其是部分工业单位为了缩减成本,没有将废水、废气加以有效处理,即直接排放,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在工业生产污染物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我国农业环境生态破坏。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其产量和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其产品还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此外,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业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2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2.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相关职能单位需切实做好对社会企业的规范整治工作,做好临近农业区域的社会工厂检查工作,针对污染物超标、净化方式不合理的企业,必须暂停作业,进行整改。同时,政府还需面向广大农户做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其合理、科学的进行生产作业,确保其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做到张弛有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原因造成的农业土地资源破坏,从而更好保护好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规范开展,都离不开其完善的体系建设,农业生产作业也不例外。所以,相关的区域政府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体系。通过对范围内的农业区域进行划分和指导,驱动各农户以更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区域政府职能单位还需高度结合教育与农业生产,驱动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农业生产研究,切实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出力量。只有衔接好教育工作,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基础一环。所以,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将保护耕地作为所有农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深入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用地,明确其作用和价值,严禁社会单位将耕地用作其他用途。针对滥用我国耕地资源,非正常恰当使用农业用地的个人和单位,需要重拳出击,加以严肃惩治,才能确保我国的耕地资源切实使用在农业领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要求。

  2.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尽管我国针对水资源的使用

  与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水资源的短缺仍然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所以,我国必须不断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管理的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社会企业单位在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都没有对我国水资源造成较大污染。同时,相关的职能单位还需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造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深度分析处理,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农业保护论文8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业环境进行保护。本文简要分析了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对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以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1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空气资源的污染。

  1.1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养殖户对粪便基本没有任何处理,基本都是直接排放,污染面比较大,但治理比较困难,农业中的化肥、农药、粪便等都对农村的水资源产生一定污染,有的地区污染度已经解决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源的指标,这是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要对粪便等问题进行一定优化,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2 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大约有80%的秸秆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很多都在露天地里进行燃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此外土地秸秆长期进行燃烧处理,会使土地缺少氮元素,对粮食增产有一定影响。各级政府都提出了秸秆有效利用的管理办法,但现有的技术、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使大部分秸秆没有有效的利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3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农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城市污染转向农村的主要有三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旅游污染。随着我国对城市环保监管力度的增强,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的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生存,大多数企业逐步转移到郊区或者农村,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加上城市绿化环保工作的加强,城市垃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郊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存放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把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土地污染特别严重,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2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2.1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对农村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都提倡退耕还林,增加林地的面积,对我国土地起到一定保护,能防范风沙等对土地的入侵。对树木要有计划地开采,对乱伐乱砍单位和个人严惩不贷,对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畜禽产生的粪便、农药使用、秸秆的应用合理的处理,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减少面源污染与解决农村地区能源相统一,推广以沼气工程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方面要减轻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推广机械粉碎翻压还田技术、留高茬还田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逐步减少秸秆的粉碎和胡乱堆弃,尽可能的发展绿色农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农村,农民对环境保护没有概念,比如畜禽粪便的排放,几代人都是这样做的,也没有感觉到那不好,基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几年国家注重了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其宣传力度不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让农民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改善农业环境有现实意义。

  2.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机制。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区等重点保护地带要加强监察力度,制定限制性生产技术标准,加大对这些地带的农业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完善其生产安全标准、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全面掌握污染情况。长期以来,“底数不清”制约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农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结果只能是“影响工作”。规划、措施是以掌握农村各类污染源的行业、数量及其分布地域为基础,以了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去向为依据,以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膜污染和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程度为参照。要想早发现、早防治、早见效,必须随时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第一手材料,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才能有“防”有“治”,防治兼备,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农业环境污染少发生、早治理并且成本降到最低。

  3.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国家一方面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禽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畜禽业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有效性的处理,建立生态大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粪便的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户的能力,科学地进行养殖,对农业环境起到保护措施。

  3.3采用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种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结束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少农业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我们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农业保护论文9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各种农药化肥原料的滥用,导致土壤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污染,制约着当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恢复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1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影响

  1.1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消极影响

  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土地流转与土壤污染防治之间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生物、物理等途径的影响,从而对土壤的结构造成破坏。另外,土地流转之前已经发生的土壤污染往往在土地流转之后才产生影响,这也会对农业生产、人畜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威胁。那么,如何界定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责任,是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过程中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传统土壤污染在防治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很多新型的土壤污染问题。比如:农药的施用。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提倡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是很多农户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会大量施用农药,使得我国的农药施用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农药残留有一部分就会随着大气的沉降而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则随着地表水深入土壤,这些因素的出现都加重了土壤污染的程度。化肥的施用。虽然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影响下,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农家肥的使用,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处理的农家肥中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如果农户盲目的使用农家肥,不但会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同时也会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农膜的使用。大范围的农膜利用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则更加的直接和严重。机械化作业。由于机械的作业过程必须要使用燃油,而燃油的废弃物遗留到土壤中必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同时机械化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也会造成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另外,随着规模化农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户采取大规模单一农作物种植的模式,不但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危害,如果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话,将会严重的破坏大面积土壤的生态环境。

  1.2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影响

  必须制定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率的稳步提高。而这也就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防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土壤污染的防治而言,前期的预防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污染后的治理。只有在规模化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土壤污染的实时动态监管。一旦发生了土壤污染事件,也有利于统一的治理与整改。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提高。现阶段的农户,已经充分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农户在使用农膜的过程中,都从以往的就地焚烧转变为循环再利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在先进的农业技术条件的影响下,而发挥出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农户为了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烘干机作业过程中扬尘向空气中的排放,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自行设计了简易的除尘室,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不仅有效的降低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除尘室也降低了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周边居民所产生的噪声污染,这种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智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治理土壤污染提升我国农业环境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由于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现象已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也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土地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地污染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污染防治效率的稳步提高。所以,在大力宣传农业梯度污染防治法规时,必须引导农民以“治理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积极的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必须对土壤污染的监管与监测予以充分的重视,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根据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污染防治技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和修复措施,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效率的全面提高。另外,土壤污染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积极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法律执行主体必须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国土部门共同承担;相关措施的实施必须自环境保护部门发现土壤污染事件之日起直至整个事件调查完毕之后。

  2.2 利用农业发展进行土壤污染防治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前提。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规模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规模化管理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管理成本的投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智慧农业推广的力度,如果可以将土壤污染防治与我国智慧农业推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全新的土壤污染监管机制,那么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控制土壤污染事件,同时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2.3 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激励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自身具备的智慧和动手能力,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农民的生活与土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大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农民自身的智慧以及动手能力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其自身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国家相关部门则应该加强其在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成果,必须予以政策和物质上的激励,积极推广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3 结束语

  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稳步提高,同时对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会推动农业经营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农民自身生活品质的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土壤的支持,虽然我国现阶段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筹备和酝酿的阶段,但是相信在未来,我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必将会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龙.完善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xx.

  [2]林萌.关于防范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的若干思考[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xx(06):7-9.

  [3]何晓龙.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xx.

农业保护论文10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生活和事业中去,将传统农业转换为循环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介绍循环农业,分析循环农业对农业保护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强农业环境中循环农业的运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的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环境保护;传统农业

  在我国产业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我国农业耕种面积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印度。[1]但是我国人均可耕种面积却在世界第120名以外,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较多,其次就是我国农业的可循环度不高。可循环农业是指以农业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将农业打造成高效率、低消耗、排放低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并在20xx年年末中央在此提及农业要围绕生态循环、节约资源、高效产粮、产品安全等要素发展,更加明确了农业发展的道路要向着生态循环农业的方向前进。循环农业模式的提出在保护我国农业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科学合理化发展提供有效思路。

  1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护农业环境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循环农业指的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领域上加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因素,让农业资源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农产品增收的目的。[2]利用农物耕种多样化和循环再生等技术原理,有效利用农业耕地资源,同时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进行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是保障粮食安全质量、农业环境生态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形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循环农业可以向外界不断地传输技术,形成经济循环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循环农业对农业保护的意义

  2.1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目前全球发展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生态即将失去平衡、资源枯竭危机和粮食出现危机等问题,由此可见,循环农业已经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下文将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为什么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是目前全球缺乏水资源的国家之一。[3]我国目前水资源极度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循环农业已经成为根治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的用水量占全国的总水量将近70%,是非常庞大的比重,而对于农业发展用水量的70%中,由于大部分的农业产业都需要很多的灌溉水资源,所以农业灌溉用水就占了90%,出现地区性土地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等问题。比如20xx年安徽省特大干旱灾害,相关气象数据表明,安徽省当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只有83.9mm,常年处于干旱状态。[4]主要的农业灌溉水资源是人工降雨,可人工降雨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和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江南、华南地区的洪涝灾害,从6月6日至13日16时,浙江、福建、湖南、贵州、广东等多个地区出现强降雨现象,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和房屋的损坏,导致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导致农业产量损失达700亿千克左右。在我国缺水严重的部分地区,地方农业用水利用率却一点也不高,甚至出现了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浪费量高达80%左右。并且我国各地的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专业水资源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普遍,有50%左右的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水污染,[5]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同时大量的耕地也被污染,导致农业经济的损失十分惨重,农业的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农业中滥用多种消灭病虫的有害药物,在这些药物中高毒性化学成分占据70%左右,[6]使得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农作物化肥的使用不合理,让农产品的营养流失或者过剩,使得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再加上人工操作的不合理,就导致了农业环境被破坏,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必经途径。由此可见循环农业的有效实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资源再利用,用其技术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等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发展成本。[7]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有促进作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将循环农业充分运用到农业产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在我国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最核心的重点就是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农药、水、化肥等都要节约使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施肥技术的宣传,传播农药安全的使用方法。农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是不可分离的,但是我国由于国土辽阔,导致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差异都十分明显,所以在实施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来优化循环农业。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避免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影响;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来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充分地利用耕地资源,确认农作物的种植原理,使得土地和农作物共同生存;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设立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农业发展道路更加平稳;充分顾及当地产业特点和定位,进行多角度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3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

  3.1提高宣传力度

  在循环农业发展中,应该先在当地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通过优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对耕种技术进行有效指导,向人们宣传循环农业的再利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让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群众心中。以后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鼓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改革发展,也鼓励基层农业生产者使用循环农业技术,让农业生产者的种植更加科学化。针对宣传方面,对废弃农作物再利用、清洁生产产业、消除污染物等内容进行着重宣传,以此为亮点可以和农业产业互相合作,开展对循环农业的大力宣传和测试,扩大循环农业的宣传效应。

  3.2建立完善全面的技术体系

  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专业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保护耕地土壤的保护性耕耘技术;通过可控制管道进行供水的滴灌技术等。[8]为了确保农作物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水分需求,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研发和创新,并将研发成功的技术大范围地运用到循环农业中去,将技术指导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质量。

  3.3加强绿色生产的建设

  绿色生产是循环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环节,农业产业科研部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农业绿色生产研究基地、建设农业清理能源的生产、废弃农作物循环利用、加大循环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为目的,重点探究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能源消耗等绿色循环生产的问题,让循环农业绿色生产更加科学有效。

  3.4创新发展模式

  有很多部分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在实施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和重置。例如立体种植和兼做套种技术的研发和实施就是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究研发过程中,不断改进并最终得到成功的技能产品,这两种产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提高生产的产出效率。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农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问题研究,在农业产业运营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市场和政策方面的信息不断变化,使得生产也在日常农业产品运营中去收集、整理、归纳、汇总、分析、保存这些相关信息,让农业产业运营过程对后期的变化能有所准备,这样能有效强化农业产业运营的预测性,避免因为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4结论

  在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相对缺乏等各种方面都不是很乐观的条件下,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等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所以,政府部门与当地农业产业部门和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只要做好循环农业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循环农业的使用范围,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全面实现全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道路。

农业保护论文11

  1我省现有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1.1绿箱政策的投入包括: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改超设施项目等。②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等扶持政策。③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扶持政策。④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⑤贫困地区补贴政策和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政策。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政策。⑦农业生产者收入直接补贴政策。如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1.2黄箱政策的投入包括:①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补贴政策。如,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②农业市场风险的保护政策。如,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③粮油流通环节差价补贴政策等。我省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总量持续增长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农业补贴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xx年全省农林水的财政支出达524.58亿元,比20xx年的513.03亿元,净增11.55亿元,增幅2.3%。主要用于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五水共治”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支持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山区经济发展,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等。

  2我省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力度,为实现浙江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了贡献,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稳定我省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20xx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4.59亿元,比上年增长0.25%。

  2.1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粮食战略产业稳中略升,经济作物稳定增长,蔬菜面积稳中有升,花卉苗木面积增长,推进“四边三化”、“两美建设”等战略决策实施,加快推进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全省农用机械总动力达2420万kW,机耕地面积143.8万hm2,机播面积22.49万hm2,机收面积92万hm2,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60%、10%和38%。

  2.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自从20xx年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明显加快。20xx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达到6096元,比上年增长11.1%。20xx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高0.5倍,比上年增长10.8%,并连续30年居全国省(区)首位。

  2.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培育,20xx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7万个,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6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369个,家庭农场17955家。

  2.5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发展,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我省农产品注册商标达17000多个,其中著名商标近5000只,名牌产品600多只,“三品一标”产品总数7116个。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分别达98%、95%、100%和95%。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展开,近80万农民参加了农业技术等培训,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

  2.6休闲观光新型农业业态快速发展

  近来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新型农业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省现有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390个,从业人员11.2万人,接待游客7921.6万人次,实现总产值160.04亿元,比上年增2.4%,占全省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

  3我省现有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xx年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为主的支持保护体系以来,我省不断地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对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支农的投入水平偏低、力度不足、结构不合理、效能低下,农业补贴制度不健全、补贴金额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补贴品种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补贴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发展严重滞后,农业支持保护资金分散难以形成支农合力等方面的问题。

  3.1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较低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对农业支持总量还仍显不足。一是绝对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财政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较小。20xx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4121亿元、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2844.59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547.01亿元,支出占财政总收入的13.3%、占总产值的19.22%。也就是说我省农业支持保护总量约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而按同口径计算,发达国家一般为30%~50%,美国和欧盟分别为50%和60%,日本更是高达70%以上,就是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在20%以上。因此,与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表示我省农业支持保护的水平偏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有待提高。二是政策措施还不完全。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运用来看,在WTO规则允许的11种“绿箱”政策措施中,我省仅使用了8种,而像收入保险计划、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等多项农业补贴在现行的补贴体系中尚属空白。运用“黄箱”政策数量还很少。此外,政府用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也低于城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3.2农业支持保护结构不合理

  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人头”经费多,建设性支出少;全社会普遍受益的投资多,农业直接受益的投资少;一般的生产性投入多,农业科研和农村社会发展投入少;直接投资多,贴息、直接收入补贴、补助等引导性投资少。还有支持保护重点不突出,一般以间接补贴为主,直接补贴很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补贴不协调,生产环节补贴支持种类多而数量少,产前、产后环节补贴支持不透明等[2]。

  3.3农业补贴政策效能较低

  近年来,一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出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个别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改变了设计初衷,由过去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支持粮食生产,转变为单纯的农民收入支持措施,政策效能趋于弱化。3.4农业保险信贷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农业保险因其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农业保险工作难度大、强度高,不可预见的费用多,以及农业损失中的道德风险难以分辨等多种原因,使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存在巨大的困难。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无产者”身份,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给农民,造成了农村金融供需的通道不畅、贷款难、贷款贵、风险高的局面。

  4完善我省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是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并结合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制定和实施既符合有关国际规则,又符合我省省情,且能对全省农业发展起到真正促进作用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4.1梳理现有政策

  我省现有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政策有70多种,有些政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作用基本没有,如良种补贴,每亩只补10至15元,我省由于人多少,有的农民只种植几分几厘,只有几元钱,根本调动不了生产积极性,建议取消或将资金整合到其它发挥作用的农业补贴种类中去。

  4.2突出支持保护重点

  农业支持保护必须突出重点。建议我省农业支持保护重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种业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链服务、农业多功能性、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以及环境友好型支农政策等方面。4.2.1加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随着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对粮食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受到耕地刚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增长幅度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供求状况极不平衡。因此,我省要不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扩大种粮面积,提高单位产量,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加省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一是实施规模种粮补贴。按照“统筹整合、适度规模、政策连续、力度不减”的原则,将省级粮食生产种植环节各项补贴资金整合归并为规模种粮补贴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资金扶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按照“散户补服务、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的原则,在规模种粮补贴资金中安排适量资金,对为散户提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代收代耕代烘等社会化服务,并达到一定服务面积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一定补助,大力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和对散户的带动能力。4.2.2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节水灌溉、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增强排涝和抗旱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通讯、电力、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低产田升级改造、新品种推广、节水等农业技术应用、新型农民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补贴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粮食稳定增产、粮农持续增收。4.2.3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逐步完善投入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增加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技术培训机构的投入补贴力度,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2.4加大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力度。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属于“政府一般服务”,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基本出发点是满足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与强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而在农产品营销服务方面的补贴仍然相对较少。建议加大产地市场建设的补贴力度,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补贴,整合农产品物流补贴,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的协同发展。4.2.5健全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发达的农业保险机制,能使当地农业在受灾后得到及时的赔偿,并能迅速恢复生产,从而稳定农民收入[3]。日本、美国的农业保险机构普遍实行国家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建议创新保险理念。平衡农业保险与政府救济的关系,逐渐把政府救灾资金安排转移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上,通过农业保险将政府临时性的被动救灾救济行为,转化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主动性的灾害应对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政府救灾职能的转变。创新保险品种。引进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更多保险险种,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温州市是我省番茄主产区,时常遭遇低价、滞销等问题,建议温州市建立“番茄价格指数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对“政府关切、社会关注、农民关心”的民生农产品进行保险,如猪肉、绿叶菜等品种,解决“贱伤农”和“贵伤民”的矛盾。创新担保方式,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有条件有地方,参照上海市办法,设立“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解决贷款难问题。

  4.3整合支农资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积极构建以产业支持政策、收入支持政策、市场调控政策、贸易促进政策和资源与生态保护政策的五大类政策组成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产业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公共服务政策、经济引导类政策等;收入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直接补贴政策与间接补贴政策等;市场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国内供给的调节政策、价格政策及进口调控政策;贸易促进政策主要包括促进服务政策和营销支持政策;资源与生态保护政策主要包括资源合理利用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同时,也要积极下放权力、资金切块给县(市、区),让地方根据各地特色、设计多种因地制宜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达到财政资金效能最大化。

农业保护论文12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可谓是我国经济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更加是确保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基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对某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衡量,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的经济发展与植物保护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同时两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浅谈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关系协调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忠海.锡盟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技术保护的几种措施[J].现代农业,20xx,16(11):23-23.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4]彭秀军.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30):5-5.

农业保护论文13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协同生存环境的变迁而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生产生活的知识、技术、经验、景观等的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传统的农耕技术与经验、生产生活制度与工具、农耕民俗与信仰、农业产品和景观等[1]。囿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专项保护资金短缺等现实因素,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还原社会生活历史记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基石”的原真性、活态性、复合性等正面临着被冲击、被边缘、被破坏、被遗忘的境遇。因应“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在景观、旅游层面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保护式旅游开发,既是对原真性的扬弃,又是对活态性的传承,更是对复合性的关照。

  一、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现实基础。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创造了桑基鱼塘、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淡水珍珠养殖等农业文化遗产,成就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二、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是遗产,主要功能是确立地方的文化身份、定义地方的文化坐标,与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本质迥异。从旅游资源的范畴来看,农业生产生活的知识、技术、经验、景观、生物多样性等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元素。

  1、绝不能忽视社区的重要性。

  农业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载体。作为农业社区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农民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创造、传承、保护的主体,而且是保护式旅游开发的主体和利益相关者[2]。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必须保障农业社区的利益、关注农民的诉求。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这项已经存在了2500余年的古老生产模式为例,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农户偏重规模化发展特种水产养殖;重养鱼、轻养蚕导致基、塘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鱼塘深挖、垫高塘基、基上栽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业生态系统循环。

  近年来,湖州市南浔区通过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途径,对桑基鱼塘进行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在现存4000hm2桑地和10000hm2鱼塘的基础上,又新建了近1333hm2的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依托古村荻港、休闲浔练等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精准发展休闲观光体验的农家乐、渔家乐,实现了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传承保护与经济产出的和谐共赢[3]。

  2、要特别注意资源的脆弱性。

  保护式旅游开发在本质上仍属于旅游的范畴,对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种人为的干扰。设若干干扰达到或超越一定的临界点,势必对农业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等基底的承载力产生破坏,进而打破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平衡。脆弱性不仅体现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可视景观要素上,而且还内蕴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文化集体记忆中。由于气候、地形地貌、水土资源的多样化,加上不同类型的地理实体中农业要素在数量、质量、结构比例、组合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脆弱性很强[4]。

  因此,保护式旅游开发既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更要尽可能减少旅游开发对地域文化、村落精神的冲击、涵化。南宋时期,叶金扬发明并在当时德清县的.钟管、洛舍、雷甸、十字港一带推广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实现了珍珠从自然界的偶然形成到有意识的人工自觉培育的转变。发轫于此、延续至今的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目前已经涵盖了人工植珠、鱼蚌混养、品质鉴定、加工及深加工等技术要素和以放鱼秧、请财神、拜塘头五圣、吃鱼汤饭等珍珠文化民俗。长达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珍珠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并未给德清县带来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反而是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德清县的珍珠养殖业。

  3、应审慎决策旅游发展模式。

  将物种、景观、生态、文化等要素的多样性合理、精准转化为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吸引物,形成遗产认知,感受地方认同,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源泉。教育、科普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核心功能,需要科学设计保护式旅游开发的项目、线路、产品,增强遗产地及利益相关者的内源性保护意识,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知识、技术、经验的代内、代际传承。

  因此,简单的农家餐饮、休闲观光项目或高端度假旅游、温泉旅游、高尔夫球场等高耗水的旅游方式,都不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应有的题中之义。在进行保护式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开展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影响评估与风险防治;保护式旅游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营后,对原住民、游客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开发对活态性、多样性、复合性的冲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模式必须是基于农业社区的、协同自然和文化多样性的、承载有形物质形态和无形非物质价值、兼顾历史脉络和现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否则开发即破坏,这将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1、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一般指搜集、典藏、展陈、研究自然与人文遗产实物的机构、场所,面向公众的开放性、非营利的常态化与知识服务的教育功能是其主要表征。采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博物馆模式,可以通过场景复原、工具展示等方式,活化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原住民及游客体验的认同感;还可以作为研究普及的基地,围绕史实考证、动态保护途径及体制机制等开展研究工作,举办相关的主题论坛与培训活动。就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现状来看,可以采用主题博物馆的模式进行保护式旅游开发。

  譬如,可以借鉴德清县现有世界最大的珍珠博物院———欧诗漫珍珠博物院的成功经验,整合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传承中心)、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南浔国丝文化园、丝业会馆、辑里湖丝馆、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展示馆等资源,创建中国蚕桑文化博物馆,用高科技手段再现古代蚕桑丝织情景,传播农业文明精华;在采取静物展现的同时,充分挖掘、发挥与蚕桑丝织相关的节庆习俗、民间技艺、手工产品、菜品饮食的资源优势,结合含山蚕花节、新市蚕花庙会创意主题习俗体验,提升原住民、游客的参与度,拉动节庆消费。

  2、参与体验式。

  从旅游的六要素来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主要停留在“吃、住、游、行、购”中的二至三个层面,娱的要素基本缺失。参与体验仅停留在垂钓、采摘等项目,种养殖、捕猎、科普等环节有待于进一步衍生、拓展。就实际操作的时尚性而言,可以借鉴我的世界种植赛、村长征战团、全民农场、开心茶园、领主时代等网络游戏的模式,在桑基鱼塘、淡水珍珠养殖等农业文化遗产的非核心保护区或周边区域适度打造类似的田园综合体,让游客充分感受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体验。

  此外,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无景点式的深度体验游。破除走马观花式景点衔接和模式化行程的痛点,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自主安排行程,或在田间地头种菜牧渔,或在村落小巷闲庭信步,或在溇港塘浦泛舟醉美。湖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先发优势明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农业文化遗产原真性保存完整,完全具备“大花园”的功能特征和开发潜力。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湖州市可以参考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江西万年世界稻作文化主题公园、浙江诸暨中国香榧森林公园等地的经验,按照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无景点主题公园的建设,让原住民、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5]。

  3、集装组合式。

  季节、气候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整合、协同区域内现有的旅游资源。此外,游客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消费能力等属性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其旅游需求的分众化。集装组合模式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实现大众化、形成产业链、凸显品牌效应的最佳开发模式之一,在最大限度吸引客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同时,也能有效补齐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布局分散、旅游功能不强、旅游产品单一等短板。

  当前,集装组合模式在国际、国内展现了良好的运用前景。但囿于目前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规模相对较小,集装组合模式主要还是停留在旅游产品的层面,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的四级联动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同时,桑基鱼塘、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淡水珍珠养殖与竹文化、茶文化、湖羊文化等农业文化遗产又有着地域的不可复制性。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可以采取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名人旅游等集装组合的方式。譬如在中国蚕桑文化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集装组合钱山漾遗址发现者———慎微之的故居(纪念馆)以及以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为代表的南浔丝商群体故居、产业遗存等名人旅游资源。

  四、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1、建立机制、摸清家底,抢救式发掘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涉及领域宽广、构成要素丰富,诸如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遗址、原产地、生态与文化景观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技术、经验、制度、民俗等。湖州市要成立市、县(区)二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整合项目资源、形成推进合力;科学运用依法赋予的设区市的地方立法权,在《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适时制订并颁布《珍珠文化遗产保护区管理办法》《太湖溇港(塘浦圩田)遗产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纳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编制专项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以项目补助形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市、县(区)二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要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党校、社会团体立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民间根基”,编制《湖州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摸清家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建立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数据资料库。

  分析、研判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类型、范围,发布《湖州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遴选确定并积极推动具有典型性、濒危程度高、挖掘利用潜力大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要定期出版《农业文化遗产蓝皮书: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等具有决策咨询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引导、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式旅游开发,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保留弥足珍贵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

  2、产业促进、规范管理,开发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原真性主要体现在它保护的是一种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6],农业文化遗产地不是风景区,原住民也不是风景区的演员,保护式旅游开发更不是商业经济盈利的一块饼。然而,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往往又难以调动政府、企业、原住民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更遑论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就是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探索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新思路。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具备发展“第六产业”的先发优势。湖州市要立足于“中国美丽田园”“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创建载体,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惟一性的产品,形成保护、开发、传承的产业链。湖州市可以整合桑基鱼塘丰收狂欢节、陆羽茶文化节、德清雷甸枇杷文化节、安吉白茶开采节、长兴古银杏文化旅游节、南浔鱼文化节等代表性农事节庆活动,创新年季月的营销模式,即年有主题、季有重点、月有活动,助推农事节庆活动向产品化、市场化转变;同时,要注重提高特色农产品、高端消费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如桑基鱼塘可以围绕“舌尖上的健康”生产桑叶面、桑叶酒或特色菜品,并打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品牌标识。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是提升游客重游度的前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尤其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投资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市、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技能培训、技能比武等途径,倒逼农业文化遗产地相关从业人员提升服务层次、保证服务质量。同时,要适时成立市、县(区)二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领域的行业协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管理、整治产业秩序,完善、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世界丝绸之源”的旅游形象。

  3、均衡利益、科研驱动,协同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对象既包括行政辖区内的资源,又容易对环太湖流域乃至浙江省内、国内相同或相近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产生马太效应。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湖州市首先要注重辖区内政府、企业、农民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均衡、资源分配,尤其要重视与浙江省内、环太湖流域周边地市如苏州、无锡、常州等的交流与合作。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要正确处理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尽可能保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发展;要妥善解决区域内的利益均衡问题,以原住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生活之间的利益关系;要主动协调、正确处理与杭州、嘉兴、苏州等拥有同质化农耕文明的地市的竞合关系,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市、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作用,柔性聘任、引进国内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农业、资源、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依托下乡调查、入村走访等方式,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技术、知识等通过史实考证、口授、实地季节性农事等途径,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有效保存,发掘、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专家咨询、技术指导。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能否成功取决于生态环境的质量,湖州市可以借鉴桑基鱼塘申报成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经验,参照环保、文保、非遗等思路与做法,在统筹农户的投入成本与受偿意愿,产生的生态效益等计算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资金、技术培训、市场开发、政策支持等多元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在核心保护区建立认养制度、志愿维护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容量监测(监控)体系,确保地理空间的生态环境与在此基底上塑造和建设的可视化景观要素交相呼应,实现活态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

农业保护论文14

  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存在的立法空缺、制度不足、政策缺陷问题,探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发挥政府的宏观性指导作用、法律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设立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有效缓解,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科技发展滞缓、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粗放经营,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农村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在经济效益和利益追求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求,只有将循环经济推广到农村当中,才能有效改革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改革,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使用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相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困境分析

  严重的人口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国农业环境日益突出:①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例如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应问题严重。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耕地和草场面临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盐渍化现象严峻、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普遍。③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水资源、大气、土壤等各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正在不断恶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亟需解决。

  1.1立法方面的空缺当前国内法律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基本的保护框架已经形成,并且还形成了相关的综合性立法文件,如《农业法》有着对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门性规定,《环境保护法》有着关于保护农业环境的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专项的具体立法文件,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这些立法文件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1]。

  然而,已有立法都有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当前的国情有所脱离,当中的缺陷和不足还没有及时完善。农业环境与农业资源的立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虽然立法上对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有着许多协调性规定,但是立法体系上的分立以及并存,会导致某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使得调整手段上有抵触、矛盾、割裂、重复的现象发生。此外,农业资源环境的立法有很多笼统性的、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现实操作性,使得现实执法效果大受影响,难以避免执法漏洞的出现。

  1.2制度方面的不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之所以产生资源环境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不协调所造成的。由于人们在环境保护和个人利益之间往往选择维护后者,使得农业生产时缺少对环境耗损成本的计划和计算,也缺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破坏环境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从整治制度的角度看,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利益集团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使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的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导致治理环境资源的国家资金难以发挥效力,进一步导致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工作陷入顾此失彼的地步。

  1.3政策方面的缺陷已有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超过十项,比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税等。然而这些补偿制度的自身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政策过于单调死板、投入力度有待提高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较高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资源保护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平衡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相关部门难以将当期的相关资源、资金、组织、人才以及技术有效协调和运作起来,甚至出现了因经费浪费、争夺经费而导致的忽视管理的现象发生[2]。

  2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

  2.1发挥宏观方面的全面性指导作用对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涉及整个民族的利益。若市场无法对行业间、地域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良性调节,国家就应当设计一系列宏观制度,对管理问题、利益分散问题进行协调,以解决其与环境保护的客观性冲突,并使各类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一,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考虑农业资源环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性扶持,统一评价标准,设定一系列具备硬性和执行性的约束机制,利用宏观调控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进行限制和约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由于企业完成低能耗目标的手段就是规模经济,只有当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时,资源消耗量才能达到最小程度[3]。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渐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实现规模性的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国家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区域之间的分工,使区域功能有着明确的定位,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平衡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此外,还应当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地区的补偿力度,使其获得较好的利益补偿,缓解利益矛盾。第三,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应注重与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重视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废水、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设施,以防止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还应注重在项目建设之前开设环境监测,避免不必要的环境破坏。

  2.2发挥法律方面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在立法方面,应当在农业环境资源的立法当中确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为该方面的立法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方向。虽然国内的立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环境恶化得到缓解,但是总体上还是缺少可操作性,亟需建立起完备的资源保护制度和责任制度,使得相关的考核制度、规划制度得以良好落实。此外,与农业环境资源有关的法律体系应当被保护,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某种农业环境资源作为立足点,通常缺乏关于资源整体联系的深度考虑,在综合调整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规定,亟需出台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管理条例,将各类因素统一并形成整体,并对某些重要问题作出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定。在执法方面,要设立具备规范性、可执行性的执法流程和程序,使执法人员有明确的执法依据。同时建立惩罚制度,有效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关于农业环境资源的案件(尤其是公益诉讼)时应当秉承认真的态度和公正的理念,作出慎重又具有社会意义的判决。在守法方面,要注意发挥宣传的作用,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对农业资源保护知识有充分了解,培养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将节约农业资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2.3发挥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资源锐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公众缺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是当前环境污染无法获得控制和治理的原因之一。环境诉讼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公众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环境污染投诉无门的尴尬现象,为大众揭发、举报污染环境的恶性行为提供一个畅通渠道和途径,促使行政部门将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形成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

  首先,应当重视诉讼的民众基础的建立,培养起广大群众的诉讼意识、公益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使公益诉讼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政府也应当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号召公众积极为环境保护奉献力量,为环境诉讼积累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是环保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坚实力量。这些民间组织能够把相当范围内的群众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环境诉讼的力量,法律应当赋予该类组织以诉讼权利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

  其次,应当对国内的环境诉讼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完善。比如,拓宽原告的范围、合理设定和降低诉讼费用、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当前众多污染事件当中的受害者都是不确定的,使得诉讼的难度增加。或者受害者难以举出明确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也为环境诉讼增加了难度。上述的两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往往以法院不予立案作为结果,使得民间组织和相关公民投诉无门,自身合法权益失去保障。实际上,环境权益的享有者以及保护者都应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者说国家公民,所以国家有必要在立法上将诉讼原告范围扩大,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当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多数是具有财势或优势地位的财团、企业以及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它们通常不缺乏技术优势、信息以及资金,而作为原告方的公民、民间组织或者小企业通常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对事件收集证据,也难以承担起诉讼当中的举证责任。因此,立法应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处理方法,把更多的举证责任分配到被告一方,减轻原告方的举证负担,使更多环境污染诉求能够得到合法处理。一般而言,环境侵权诉讼案件都会涉及到许多专业而复杂的知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原告方通常也是昂贵技术鉴定费用的承担者,但是作为原告的公民或者民间组织对此是难以承担和接受的[5]。国家必须对环境诉讼的费用作出合理规定,减轻原告的负担,以鼓励群众积极维权。

  2.4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最终归属循环经济是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得以有效缓解的战略性措施。首先,要建立起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推广已研发的循环经济模式,比如沼能的综合利用、农业节水等。加大对于高新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和核技术)加工农业有机肥料的研究力度和创新力度,合理规划和管理各种资源,对微生物资源做好充分利用。其次,要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植入他们的观念之中,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使参与循环经济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此外,政府也应当具备危机意识,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地位,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

  3结语

  农业资源保护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与当前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和解决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大众的配合,不仅涉及宏观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方面的设计和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建设和相关立法的完善,还与实践行动息息相关。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业保护论文15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积极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进步。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进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效果。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助农业可持续进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进步,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33-41.

【农业保护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保护状况与政策建议论文06-18

农业发展论文11-04

农业推广论文11-14

农业论文参考03-24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02-12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论文07-01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论文02-04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论文02-10

农业科技的论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