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论文

时间:2022-11-04 12:23:51 论文 我要投稿

创造性思维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造性思维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造性思维论文15篇

创造性思维论文1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论文2

  摘 要: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某种负面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培养大量善于趋利避害的创新型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为此,教育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为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育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

  21世纪是高新科技大爆炸、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新世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新科技既能造福于人类,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和某种破坏力。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要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量的能趋利避害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用好高新科技这把“双刃剑”。显然这是“应试教育”难以胜任的。所以,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为素质教育,其中心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培养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机制。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所谓知识再生能力,就是以同化或顺应知识系统为主体的思维能力,其中最活泼、最有价值的是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面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凝结着人类的奇思妙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首先进入研究领域的是对创造思维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动机、认知能力和心理定势,即优化的动机、务实求真的认知能力和控制精确论证的心理定势,它们构成了这种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其特征如下:

  1.严谨的概念系统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相统一

  任何科学领域就其思维形式来说都是一个概念系统。良好的概念系统是一种思维定势,它与实事求是的应变能力构成创造思维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是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进行客观分析、尊重规律。创造意味着否定传统概念系统。所有创新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越常规的研究,用不寻常的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常规事物,能够在广阔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种种流动的设想和探索。这种超常的流动性就是应变能力。它既能接受和思考那些违反常规的观念和假说,赏识异乎寻常的可能因素,又能够据此进行精确而严谨的推论。所以,由不拘一格的猜想、超常的观点、精确的论证综合而成的应变能力,既具有自变性又具有因变性,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它植根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打破僵化定势、寻求新的平衡的有生力量。

  2.我行我素与从谏如流相统一

  创造性思维的我行我素有两重意义,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抵抗压力干扰的耐力。相对地说,创造性思维不接受旧概念系统的制约而进行独立探索。事实上,旧概念、旧习俗无时无刻不在节制和干扰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在主客观环境上给创造思维形成压力。如果顶不住这种压力,那么任何创造都将付诸东流。所以,在其创造领域内独立自主、我行我素、不在乎外界的责难和挑剔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在创造领域,也有智者千虑尚有一失的情况,也需要支援与合作,以便及时调整创造过程和目标。因此,善于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创造思维成功的重要因素。故二者必须兼而有之。

  3.包容与质疑相统一

  一个普遍的认识规律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据此,创造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对待感觉到而尚未理解的事物,也是个至关紧要的环节。处理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相反,则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创造思维对不明确的和复杂的事物,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和包容。既不盲从接受,也不草率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就其模糊性提出质疑,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找出其不明确的症结,得出合乎本质的认识。所以,正是包容拓宽了创造思维的知识领域,而质疑则把知识引向深入。

  4.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

  正确评价成功和失败是创造思维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创造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对成败有高度的容忍能力。这表现在面对成败能保持冷静的深思态度,把成败看成是继续研究的信息和新起点,而不是个人荣辱。能够从中提出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办法,并乐于接受一切修正错误和提高成果的建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胜不骄,败不馁。

  5.价值取向的专与博相统一

  对创新型人才而言,创造思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学习和工作方法,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既有其真理观又有其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其创新研究的现状与自我期望的理想之差为中心,构成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并扩散为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价值取向,把一切事物与其创造联系起来,具有博取一切所长为己之专长所用的特点,因而对各种事物具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又重视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理论意义,探索为专长所用的价值取舍。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其二,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理清层次,讲辩结合,双向交流,逐步进行,智慧教学是可以办到的。

  2.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以冲破现有概念系统和习惯定势,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这话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既创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学习现有知识的目的在于创新突破,而不是抱残守缺。为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还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坚信现有的一切科学成果不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在实践中,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排除主观随意性。’

  3.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动力因素:(1)强烈、多样的兴趣,而不是孤陋寡闻;(2)沉溺于兴趣,锲而不舍,不是朝秦暮楚;(3)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关于兴趣,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但是,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成为个人偏爱。因此,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使兴趣责任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可激励人奋发图强,进而转化为高度责任感和兴趣取向。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职业的各种挑战,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兴趣取向。这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职业道德更应当转化为对教学改革的责任和追求。

  4.开发多学科的复合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显示在单个专业内部研究上,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无一不是众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协作才取得的。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由相对单一的专门研究提升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思维的。这就要求在学科培养中提倡专博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由课程设置单一而导致思维狭窄的局面,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开发。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和实验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坚持己见和吸取他见的能力,并逐步升华为系统怀疑和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全新的课题,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创造性思维论文3

  体育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学练基础上通过创造想象再提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树立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课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是落实好体育课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在学与练过程中进入学生的“圈子”,搭建和谐融洽的课堂。

  1.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中使学生焕发出昂扬的意志品质。教学中,让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分成4~6组,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后,由体育骨干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对所学的内容大胆质疑、提出新颖的假设,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1.2精心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练习主动性

  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身体力行”的主导变为适时引导点拨,采用“尝试发现法”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体育知识技能的相关线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练习中,教师提供有关下肢运动的规律、练习的要求和场地、器材,学生进行思考、练习、观察和对比,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观察与讨论、互帮互学,创造多种符合实际的发展下肢力量的方法。

  1.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究体育教材,去粗取精,触类旁通,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清晰动作路线、方向。如,膝绕环的热身运动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力学分析,运用运动解剖知识,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的运动动作中,有哪些运动形式是不科学的,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2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2.1创设符合学情的情境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生动幽默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游戏“翻山越岭”的教学中,讲清游戏规则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由学生商议如何更好地实施游戏、场地的布置、器材的使用、男女生分组、成绩的判定等等。游戏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编自创喜欢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要鼓励学生在保障安全、技术合理的情况下去创造有新意的动作方法,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掌握初步的棍棒操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创编出与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棒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编自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体育课的教育功能日趋成熟。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观看跨越式跳高的微课程,课中利用摄像机、相机、手机等技术设备将跨越式跳高动作中的起跳、腾空技术分解示范慢动作的播放——学生完成动作时的慢动作回放——学生之间动作技能规范性的观察比较等等,有利于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形成、纠正和改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合作精神。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评价应占一定比例,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成为一句空话。比如,在棍棒操考核时,学生个人或小组创编的棍棒操质量也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学生,体育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参与表现的机会,善于并及时发现体育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克服自卑和畏惧感,在鼓励、呵护、帮扶中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4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端正练习态度,合理利用教材等,需要师生双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巧妙结合,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智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民涛.论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J].体育教学,20xx(4).

  [2]章晓利.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xx(3).

  [3]蔡玉芳.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技信息,20xx,27.

创造性思维论文4

  摘要: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工艺美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整个工艺美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情况直接关系着艺术设计作品的成败。本文就针对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阐述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工艺美术教师运用和学生学习现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

  关键词:

  工艺美术;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在高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十分的讲究,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追求不断发展和创新,意味着工艺美术设计者肩负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不难发现,工艺美术作品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在此基础上体会出我们较高的审美能力,这就对设计者有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对美的事物有敏感性,设计者能够灵活的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精湛的技法和独特设计相结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设计者来说,不仅基础知识十分重要,技法和独特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就目前来看,根据以往的工艺美术教学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往往认为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只需要注重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技法等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独特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不高,放在了教育培养中可有可无的位置,这样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艺术教育本质没有理解清楚。艺术教育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抓住的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创造力,在工艺美术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需要教育者教导学生艺术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包含内容,主要指的是,当学生拿到一个设计主题的时候,不会有具体的设计要求,这个时候需要学生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和现有的已知信息资源,将自身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的融合进设计作品中,根据学生以往的经验下,经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将作品进行综合改善和处理,在美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创造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总体理解。在艺术设计中,作品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整个作品就不能有自己的特色,也无法升华成艺术。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寓意。可以这样说,在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创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发挥能力,直接关系着工艺美术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贵在创新。在工艺美术创作中,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根据独特的设计思路,经过运用基础知识和美术技法,或者对已经存在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设计见解,不断的进行想法创新、技法创新以及思维创新的锻炼,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创作出具有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因此,对于工艺美术设计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工艺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技法是主要的,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技法才能创造出作品,但是要创造出具有艺术含量的作品,需要设计者经创造性思维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充分表达出人文思想,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

  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个对象进行思考和创作设计,这个过程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熟练的技能,利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技能可以是通过经验积累和反复练习而掌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学生自身的天赋之外,还需要经过不断的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艺术教养,成为一种思维品质逐渐形成。针对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融创造性于基础教学之中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不能单纯的去培养和训练,是需要和基础训练相结合的,不能简单的将两种教学方式完全分开,也比较符合艺术发展实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基础培训,教师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美术基础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才能够深层次的学习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解读以及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思维的创作。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离不开技术手段,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任何一种创造性的构想都是通过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通过精湛的技术创造出来的。可以这样说,工艺美术基础教学,不仅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将基本技能和技法的综合运用与发挥,这样在相互联合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基本教学之间有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二者的结合,不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也不能单纯的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会有新意,不容易形成艺术。需要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带着创造性的心态,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

  2、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尤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交流式以及参与式的讲课方式,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艺术要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的展现出来,正是学生作品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同学之间相互评论,对他人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特个性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和蔼的态度,积极的投身于教育事业中,诚恳热情地指导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和教师一起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天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才能领略艺术的魅力,逐渐开拓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展现学生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爱思考、爱观察的好习惯,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前提,尤其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创造设计作品环节中,根据自身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想象,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联想和比喻等诸多方式给予艺术的表现。要求学生大量的观赏杰作,从中感悟到真谛,在构思上追求新意,能够彰显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敏感性

  对于艺术而言,创造者的对新鲜事物和艺术具有敏感性是及其重要的。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了解和关注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文化以及思想领域。在艺术领域,一个新的思想观念能够掀起艺术界的一股风潮,能够涌现出一些新的艺术作品,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关注思想文化艺术界的新动向,创造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工艺美术设计的成功代表了作者把握了市场的时机和动向,通过独特的方式才能充分的表现一个时代,只有在新的理念不断挖掘下,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方式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身对新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及其重要的,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的产生奇思妙想有利于艺术创作。作为工艺美术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的真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露枫、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5)、

  [2]邹宇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浅析[J]、科技展望,20xx(01)、

创造性思维论文5

  一、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只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进行思维训练,在探究中提高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乐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研究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程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欣赏课,教学伊始,我没有对课题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提出:将要听到的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聆听。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认真地聆听,联系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对音乐作品展开了主动思考与思维,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拍、音色、节奏、和声等来感受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意境,让学生在音色与作品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更利于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

  二、营造活跃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的,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之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实现学生参与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的结合。相反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而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一方面,拥有一颗爱心。教师要从严师转变成慈师,要用一颗爱心来真诚地对待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教师脸上的微笑,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才能从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师生情朋友谊,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来参与教学。另一方面,要拥有年轻的活力。

  三、构建开放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要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封闭在固有的环境内,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开性的教学环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来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并利用这些乐器来创编节奏;让学生为古诗词谱曲、加节奏;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来创编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来编歌词、谱乐曲等等。如此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使得学生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展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论文6

  前言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科学探索欲望,引导其积极发现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环节,逐渐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论文7

  论文摘要:

  依据心理学原理和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从鼓励质疑、激发想像、打破定势等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连动性、多向性。

  论文关键词:

  语文课改;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并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这里两个‘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而需善加引导,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刻。教师应尽量在课堂内解决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留给学生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像。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像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像空间。如果我们单纯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想像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像,有助于学生人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通过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像,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丰碑》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像,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引发想像,还可在文章“空白”处进行。所谓“空白”,就是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和结局等。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都不失为拓宽学生想像空间、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方法。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像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像,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像。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像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像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让六年级学生写·篇作文——《月光下》,钵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练习,结果使学生的思维日趋狭窄、僵化,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创造性思维论文8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各门学科共同的任务,每门学科应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加以落实。

  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大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筹维训练跟其他思维训练一样,应注意学习语言和学习思维这两个侧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思维功能,坚持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佳,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运用吾言的能力,使两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阅读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不能过于绝对化,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如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词句的辨析等。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对老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育孩子们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另外,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或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讨论中有的说不要重建,他们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并能自圆其说,理当受到肯定。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提倡思维的多元化,日后,学生就会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的束缚,提出新颖的、别出心裁的观点,创造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是一种求异思维活动,必须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接纳。但有种倾向值得注意:简单地把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同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作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发散式讨论,认为只要能求异,就是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只是一概肯定,任其蔓延,既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又把握不住课文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远离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对思想教育和语言学习都无价值可言。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让学生把各自的思考过程说清楚,不能只注意听其说的意见是否新颖、独特,更要看其思维过程和表述中的语言质量,使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

  二是要把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不能视所有的求异都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是要与潜心阅读文本结合起来,使求异思维真正建立在充分感悟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心智活动的开展与阅读的过程保持一致。

  二、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诽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对于那些有着文化底蕴,含义深刻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以及看似平常但富有思维价值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质疑,或朗读欣赏,或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仰仗于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时时迸发创造的火花,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语言实践已冲破课堂的范围,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这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课堂教学来说,语言的实践也跳出了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致力于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

  文章中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静态分析上以词解词,学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对抽象概括的词语作具体演绎,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积累和丰富语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的脸流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让学生把饱经风霜的脸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加以具体描述。这一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以词解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2.添加来展开的情节。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未加具体描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就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一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朱德的扁担》中大家劝他不要挑这句话,抓住这个劝字,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朱德同志。

  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

  《荷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①在冒字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词语。(例如:使劲地、生机勃勃地、争先恐后地)②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运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大胆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表达。

  4.延伸和重组。

  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想像延伸,或要求改变顺序,改换人称,调换题目,变换叙述角度等,对课文作重新组合。如《小珊迪》一课,可以把题目换成我的哥哥,从小利比的角度来写,重新安排材料,改变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又如教学《打碗碗花》,讲读结束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续编我与外婆的对话:有一天,我和外婆又从水渠边经过,我看见那开得十分异样的打碗碗花,想伸手去摘,外婆见了,连忙阻止

  以上这些设计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依托课文找到创造性思维与想像之间的契合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像。于是,想像推动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又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思维论文9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开启思维的按钮,打开智力的大门,是创新的基础。学生观察的是否深刻具体,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调动。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全照套路求解,而是要留给学生观察的空间,深刻挖掘题当中的内在联系,去伪存真,让知识的本质逐渐“浮出水面”,例如一个凸形多边形,其中对角线的交点有多少个?学生按照常规思路思考对角线的条数,就会出现情况多变,没有办法找到切入点,使得思路受到阻碍,不妨引导借助直观图形去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四个顶点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中对角线相交为一个交点,四个顶点中只要任意移动一个其交点都要发生变化,这样顺利的利用组合求出交点数。正所谓“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的观察,有效准确的利用图形,在问题和图形之间进行简单的加工,凭借科学理性的观察寻找其中的规律性,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避免了呆板的思维定势,还形成了学生独有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势的干扰,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在解决问题上就变得简单而快速了。

  二、提高学生猜想能力,形成学生创造想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能力内,对未知问题做出的一种假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思维,寻求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老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猜想,点燃学生心中探索之火,面对问题,让学生大胆设问,各抒己见,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大胆的去想、去猜,猜想问题的结论和解题思路,由一般来猜想其规律性,猜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直线l的一侧有A、B两点,找出直线上一点C,使ACB形成的角最大?这个题学生不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将直线和A、B看成是静止不动的,而C点看成是“动点”,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在C点的移动中变出千万个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总结出张角是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逐步变化的,于是学生就会逐步猜想,一定会有最大的张角存在,但是角定在那里最大呢?学生根据这个“动点”的移动情况,联想到圆周角也是动态的,便有了深一层的猜想,过AB两点画圆并与直线相切,切点便是C点的“定点”,然而符合条件的圆是否只有这一个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猜想,随着猜想的逐渐深入,激活了学生内心的创造性,拥有了不断探索的动机,学生不仅自主的去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

  三、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深入创造性思维的精髓

  质疑是学生探索问题的开始,说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自己的认知会对问题产生一些质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它。质疑是学生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是在旧知识能力上的一个突破,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故意建立“矛盾冲突”,激化学生认知和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大胆质疑,在这样的高强度矛盾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精髓。例如在学习“反正弦函数”时,我们可以设立:正弦函数y=sinx有反函数吗?正弦函数y=sinx,在(-∞,+∞)中不存在反函数,那么什么是反正弦函数呢?正弦函数y=sinx,能不能有满足y与x间成单值的对应,最佳区间是多少?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正弦函数的认识,逐层的质疑反正弦函数,在一个个质疑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对反正弦函数有深刻的认识,和创造性的体会,便于以后灵活的应用到题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体会在学生错误的理解上,通过自己的错题错解,找出自己辨别命题或推论的疑点,心中建立一些“为什么错了?”、“这样做为什么不对”的想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性问题的脉络,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总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只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坚持不懈的执行下去,不断的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心底埋下智慧的种子,给予合适的温度和环境,就一定能够结出创新的果实。(本文来自于《高考》杂志。《高考》杂志简介详见.)

创造性思维论文10

  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开展探究式教学

  1.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与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实验,尤其是那些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教师应给予合理的改进.另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教学,最好把实验穿插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换句话说,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把其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对于高中学生,往往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小实验来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对于学生,在家庭小实验的基础上,除了能验证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也补充了课堂教学的缺陷,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化学实验,对社会的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在实验过程中,一旦注重环保问题,就能减少污染,寓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学之中,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性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去学习,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性的思维和发散性的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问题而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求异性的一个特点.

  3.培养学生的多样性.

  在取得一定信息后,学生往往根据信息的来源,把自己的思路拓宽了,想象变得丰富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出更多的思路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条件;教师也要关注有利于创造性设思维发展的氛围,尽最大努力去消除、抑制那些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要素,采用一起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让学生始终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还要灵巧设置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勤于思索、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最后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其形式为: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讨论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展示结果.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改革化学课堂.

  第一,教学形式具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作业,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管理措施要注意灵活、科学,让学生能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博才、多艺.第二,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重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三,训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关注创造的动机、兴趣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有足够的重视.

  3.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为了学生学会、学活化学知识,就必须培养其观察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记忆力的强与弱,由注意力的强与弱决定.而在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还要对记忆方法进行指导.第三,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另外,让学生关注、积累和化学有关的材料、知识、信息,最终“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剪报、摘录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通过的这样方式,能够积累很多知识,培养了学生积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沟通、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通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论文11

  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现方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明显。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侧重于程序性知识,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初中地理以星球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侧重自然环境的学习,下册侧重世界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介绍;八年级上册侧重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文化环境的认知,下册侧重对中国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高中地理以鲁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主要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以世界区域地理为主。整个中学地理课程设置逐渐由要素学习转向综合分析。从整个中学的地理教材来看,程序性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一教材,即主要集中在学生地理启蒙学习阶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突破定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定式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具有心理学上的“类化”特点。定式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知识和解决同类问题,而当新的问题或情况出现时,以原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新的问题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思维定式显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破除思维定式。程序性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多角度空间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定式思维突破能力。以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其知识框架为:第一章地区;第二章地图;第三章海洋和陆地;第四章天气和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居民。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知识生成的程序进行的。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打破在日常生活中未经科学审视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例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习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内容时,课文通过讲述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来证实地球是圆的,通过实测数据讲述地球是中间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在科学事实面前学生很容易就能突破“天圆地方”这一思维定式。久而久之,对于类似的程序性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真理需要科学的证实。

  二、优化发散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由于程序性地理知识具有研究范围广、过程复杂、结构烦琐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养要求较高。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黄赤交角”知识点时,需要学生依据之前所学的有关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球的形状、运动、质地、特性等知识,利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地球的这些特性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此时再引入黄赤交角的知识,接着探究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引导学生综合利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思考和学习。总而言之,学习类似的程序性地理知识时,发挥集中思维思考问题的同时应依据相应的科学线索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调动、运用并优化学生的发散和集中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达到认识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教学目标。

  三、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程序性地理知识相对于陈述性地理知识而言有较强的可操性作和实证性,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知识观点,并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所持观点的正确性与价值。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探索、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去认识事物的习惯。如我国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对地理知识进行了模块化编排,这些模块的完成需要运用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中以七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一为主的程序性地理知识最具实践性、探索性和呈现性。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在讲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前,先是介绍了对喜马拉雅山和浙江海下的科考成果,科考发现了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浙江海下有大量的生活设施,通过发现的结果可以得出“沧海桑田”的结论。这里就涉及探索能力及发现能力。此外中学地理教材还设置了诸多活动和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如山教版高一地理在地球公转的内容中设计了“阳光花园”的探究,通过对房屋采光的探索,得出了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地理知识。学生对大量程序性地理知识的掌握、内化,为他们进行新的探索发现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形成独立观点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个别性而不是一般性,因此形成自己独立于一般的观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而独立观点是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程序性地理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认识过程具有漫长性和不完整性,如海陆变迁———宏观讲述各个板块的运动,微观涉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变迁。地理学家或地理学者虽然提出一些地理观点和理论,但仍有部分认识是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如板块的运动是岩浆在运动还是板块在运动等等,这些地理现象和知识的不完整性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观点提供了空间。

创造性思维论文12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创造性思维论文13

  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接受的教育、获得的生活经验,将对其一生造成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单单需要专业性过硬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人才。对于大学体育这门课程来说,在国家重视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趋势下,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体育改革的方向出发,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在大学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体育教学;训练

  综合素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创新。信息时代的到来,令传统的单纯体力劳动被机械化所取代,人们所注重的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还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作用

  综合来说,创造性思维具有五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能够突破传统思想习惯的束缚,产生不同于常规思想的方法与见解。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要经过三个过程,分别是怀疑、相信自己、自动自发地转变自己[1]。第一个过程要求要具有一种对当前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有依据的怀疑;第二个过程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即便你提出的观点遭到他人的怀疑;第三,要在平时的锻炼中自发地转变自己,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活动范围与体育教学理念。通过以上三个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体育的教学水平。第二大特点是具有求异性。体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好不要单纯地局限于固有的方法。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体育运动,但正是这些运动开创了体育运动的新天地,我们要勇于改变。在体育运动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够有效地解决体育运动目前存在的许多弊端。第三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正如一句古言所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多数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能够打破常规,采用新的捷径去实现目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在体育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不同场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运用都会使结果产生差异,灵活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要注意的是,枯燥无味的重复是最打击学生的兴趣的,一直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因为没有兴趣而影响教学质量,老师们要在教学中灵活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宜的判断。懂得随机应变的老师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中呆板、无趣的学生有优秀成绩的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在那些懂得审时度势、思维敏捷的学生中产生的。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大特点是联想性。类似举一反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要懂得举一反三,看到一种现象后,要多个方向展开联想,分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丰富的联想是创造的摇篮。第五大特点是综合性。分析与综合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时,学生要具有杂交能力与统摄能力,把他人的教学、训练巧妙结合并概括整理。

  2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教育制度不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造成了影响[2]。许多大学对体育方面的投资普遍较少,教学设施不完善,而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不到位,不明白体育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模糊了体育教学的本质,达不到所要求的目标。国外在这一方面的新理念我国也没有加以引进和利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也没有加以改进。不过,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针对体育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政策未贯彻实施,还有一些弊端并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个水平,对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也十分不利。例如,教学方法无新意,更多大学看重的往往是最后的成绩,但成绩哪能以偏概全,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不止在课堂上,平常也要有体育锻炼,这种教学方法达不到目的;其次,教材的选择墨守陈规、无针对性,集体授课在男女之间无差别。另外,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比较少,无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对学生的思想转变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健康知识的普及也不到位。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正在做出改变,更多的是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更改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去,采用趣味的教学方式,侧重能力拓展,鼓励引导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运用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十分重要,可被定义为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解决问题时要多方面思考,不要受固定思维的影响约束,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全面分析解决问题,打开思路,勇于尝试不可能的事。正如写作需要灵感,体育教学中也有灵感的存在,适时地培养学生的灵感对体育教学具有十分有力的作用。那么,在这么一个身体运动大的教学项目中如何产生灵感呢?我们要明白,灵感从来不是空穴来风,不可能你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具备,灵感还会来光顾你[3]。灵感的捕捉有以下几个途径:(1)要有充足的知识积累。体育虽说更多的是参与,但知识的积累也不容忽视,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一些体育理论知识,逐渐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深化积淀,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是学生灵感激发的基础。(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对某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兴趣,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有动力,才有探索新事物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思想的创新。(3)要注重劳逸结合。高强度的体育训练不是产生灵感的方式,达不到思想的提升,灵感往往是在体育锻炼之后的放松期产生的,所以,在安排体育教学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学生训练强度与时间的安排要切实合理,理论知识的普及也要适当安排,让学生在紧张但又合理有序的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思想创新,从而产生灵感。竞争是产生动力的良好途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的应用中离不开竞争,具备了竞争意识,体育教学才有活力,创新才能有动力。竞争意识可以引申为嫉妒,嫉妒你比我做得更好,那么我就要更加努力来超过你,具备这种心理,学生更有干劲,能够释放出最大潜能,突破自身限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去。在竞争中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还能够形成一种冒险意识,不断参与挑战,在挑战中不断创新,不断思考。这种意识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思维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只有借助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点中的一个高级特色,它比一般的思维活动更复杂、更艰巨。

  4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运用中的好处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科学、系统化的思维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宗旨,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其次,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成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令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达到质的飞跃。最后,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升。创造始于观察,要具有创造性,就要具备对事物感知的能力,观察细微,才有创造的可能。

  5结语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重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实施适应了大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殿林.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林区教学,20xx(10):93-94.

  [2]刘姝华.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xx,7(26):23-24.

  [3]张恩才.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32(12):88-90.

  [4]李志刚.试议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艺术科技,20xx,29(4):385.

创造性思维论文14

  一、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盲点

  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数学的思辨与逻辑的严密都使人向往不已,乐此不倦。然而,现实中的高中数学却面临着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与不断考试的压力,高中生学习数学好多是疲于应付,而真正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与创造性地学习的人却凤毛麟角,由此而出现的学习盲点就显露无遗了。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思考

  高中数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怕学数学”的恐惧症了。然而,事实上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多动脑去思考。对于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该如何弄清来龙去脉;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否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学生自己能否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有无记载,能否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等,这些思考尤为重要。然而从教学时间上看,学生懒于这些方面的思考,导致学困生层出不穷。

  (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高中数学离不开高考,而高考数学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尤为突出。以立体几何为例,高考中立体几何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兼顾逻辑思维能力。而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方法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种转化能力是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必须掌握的东西。但是,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观察,不难发现对于高中立体几何部分考生失误普遍严重,得分率不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能力欠缺。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欠缺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盲点源于什么原因?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欠缺是这些问题的根源。甚至选择题部分考生也出现了失分严重的状况,尤其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更容易“不假思索”地掉入命题人的陷阱。在数学考试里选择、填空题方面命题范围大致为集合、命题、三角函数、复数、排列组合及概率、立体集合、平面解析集合、线性规划、程序框图、三视图、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对数比较大小等。每一方面都有数学自己的“特色”,考生懒于思考或者平常欠缺训练,都很容易在数学考试过程中失误频繁,给考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既然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盲点,这些问题源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不足,那么教学活动过程中该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善于发现和创造

  数学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依靠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以高中立体几何为例,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热点问题主要有证明点线面的关系,这些热点问题怎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去映射相应的概念、推理等。

  (二)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这种一题多解策略在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发散解题人的思维,使解题思路得以拓展。例如,题目:∠C=90°的Rt△ABC外切于半径为1的圆O,求△ABC周长的最小值。解法一,可以用代数法;解法二,可以用三角法;解法三,可用函数法;解法四,可用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解法五,可用导数法。一道题目可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从而使难者转化为容易的了。

  (三)题式变化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极好方式。一题多变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一是类比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类比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延伸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三是通过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四是利用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

  总之,实施新课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关键要素是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与题式变化等途径来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当前普通高中学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优化的必由之路。

创造性思维论文15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数学的思考方式来不断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将课堂所学活灵活现的应用在生活实际方面。因此,中学数学教育阶段,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善于在课堂讲课中联系到实际话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点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另外,老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与观察力,从而才能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并通过互动式教学、小组式研究探讨等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构建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率。为了联系教学课堂中的生活实际案例,可以说丰富的教材是保证老师创设生活实际情境教学要素的有力基础。因此,收集素材是初中数学应用情境教学的关键工作。教师平时在备课期间与业余时间里需要留心一些情境素材,通过将这些素材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将其纳入到自身的教学数据库当中,进而才能逐渐积累素材,使备课内容更为丰富。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其他专业课程老师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态度等,进而根据班级整体学生素质选取一些合理的网络多媒体素材或者是数形结合的典型课题等,以通过最终的素材比较、筛选、整合等,选择出最为合适的教学素材,将素材纳入到平时备课内容中,使得素材应用于构建的情境教学课堂氛围中,既服务于教学,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想象与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固定解题思路,它强调的是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解析问题予以审视和思考,进而选取出最为合理、便捷的解题操作方法。当然,对于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以后,对于其今后处理与解决各类工作问题时也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而言,应能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训练活动,主要针对于某一教学知识点展开多层次的分析、思考,了解问题实质等等,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推理思考能力。换言之,教师应能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多向性问题作为核心,提出具有价值性、互动性、利于思维发散与扩散的有效问题,以启迪学生予以多方位全面思考。其中,最为惯用的发散性方法主要以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典型题型分析为主。比如,一辆小轿车在2小时内总共行进了80km,如果以不变的速度继续行驶,该小轿车4小时会向前行进多少米?当这种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同其他学生们一起讨论具体的解题方法,是通过方程式法、归一法,亦或是按比例的算法将题目解答出来都是可以的。可以说,该问题解答出来并不难,老师所举例的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解题思路出发,使其解题思维并非拘泥于同一种思路,利于学生的发散性与创新性思维意识养成。

  三、鼓励学生能够求新求异,以不断巩固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性思维

  求新求异才能有效杜绝一味墨守常规,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创新性思维意识的养成,需要以学生的思想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路灵活性为前提。概括而言,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摒弃一些非本质、非重要的次要元素,能够直指问题本质与源头,强调思维奔向解决问题目标的大跨度跃进,这就是学生思考问题时能够求新求异的直观体现。同样,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意识培养也非常予以重点关注与深刻重视。这一点,我们在教材中的题型中就能够看出来。比如,在关于圆与切点的问题研究中,有两条平行直线属于一圆Q的两条切线,另有一条直线也属于该圆的切线,并且和两条平行线相交,交点分别为S、T,证明SPN属于直角。当该题型出现后,常规的解题思路就是利用切线定理去证明。不过,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辅助线来解题,构建等腰三角、菱形等来解题证明等。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有关知识点的巩固复习,也使得学生解题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强化。

  四、结语

  教师是启蒙者、引路人,是解惑答疑的重要言传身教者。中学课堂数学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能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善于应用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手段、有效提问讲课思路等方法,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鼓励学生解题时能够求新求异,强调发散性思维应用,促进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新知与巩固所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相关文章:

创造性思维论文08-03

论创造性思维的论文06-11

创造性思维论文14篇08-04

兴趣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论文06-1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的论文02-18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论文02-18

创造性思维论文(通用20篇)09-02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06-11

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论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