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论文1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11年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以不少的启发。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频繁出现,并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既然社会兴趣如此重要,那究竟什么是社会兴趣呢?
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标维度。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标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从目标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健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阿德勒认为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就必须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 Heinz L.Ansbacher则认为阿德勒所说的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的人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先天的潜能,比如婴幼儿在没有别人教他们的情况下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但社会兴趣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否则幼儿就会变得自私冷酷,因此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是家庭的补充,幼儿园应当继续发展幼儿在家中养成的好的行为,纠正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但幼儿园不能仅仅简单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家庭中又会重新出现。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 ,即前面提到的生活风格。可见,幼儿园对幼儿这个时期的社会性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从社会兴趣的心理过程维度看,首先,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要侧重培养幼儿的同情、认同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独立能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次,社会领域的课程不能忽视幼儿在入园前在家可能养成的不良的行为,教师应在幼儿入园后及时纠正幼儿在家养成的不良行为,纠正不良行为是建立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笔者认为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形成的不良社会行为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首要内容。除了关注幼儿的不良行为之外,小班社会领域课程还应将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信赖教师和幼儿园班级中的同伴上。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这是让他们获得面对幼儿园新环境的勇气和信心的基础,也是幼儿面对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而从目标的维度看,社会兴趣的较高水平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较高目标应是让孩子实现自我,促进孩子关心未来社会。到了大班,教师应围绕这些较高目标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展开教学,发展孩子较高的社会兴趣,让幼儿的社会兴趣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而让孩子的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就得到充分的良好的发展。
二、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的启示
阿德勒是一名心理学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儿童心理发展观,一是心理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
(一)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阿德勒认为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主要是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幼儿的生活风格。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自卑感源自婴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依赖的经历,我们知道幼儿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他们与成人相比总是显得无力和虚弱,不得不产生自卑感。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正是这种向上的意志使幼儿在产生自卑感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补偿。从积极的方面看,幼儿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将会对自卑进行适当的补偿,将其转变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力求朝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幼儿产生自卑情结,对自卑进行过渡的补偿,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将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就不会对幼儿的有些不良社会行为迷惑不解,而是会找出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每名幼儿,因材施教。
2.了解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并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风格是个体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工具,决定了个体会重视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也决定了个体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阿德勒认为在生命的第四和第五个年头,出现了起原型作用的生活风格。由于儿童年幼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它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 阿德勒指出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可使幼儿与父母、同伴、教师和睦相处,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幼儿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的基本生活风格,则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课程。
由于幼儿时期的生活风格并没有完全定型,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生活风格并非易事。但是教师应知道幼儿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与幼儿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特别是与幼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这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格局、孩子在家庭的位置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幼儿最初的生活风格的形成。
总之,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实施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之前,应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生活风格及人格类型等方面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这样才能使社会领域课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式的启示
笔者在幼儿园做观察时,据教师们反映每个班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有些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有些儿童有一些胆怯、退缩的表现,有些儿童有吮指行为等。尽管教师们在平时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努力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教师们反映实施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中有许多困难,他们觉得社会领域教学活动难上,首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显著。有研究者指出这是由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教学效果的非即时性。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的教育,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生效。”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技能要很全面,临场发挥要十分灵活。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让许多教师都不愿上社会领域课程。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阿德勒的教育方法能给我们幼儿教师带来关于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面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家庭和学校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会兴趣可以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幼儿的精神健康发展。而对于受不良环境影响已产生问题行为的儿童,阿德勒则认为幼儿园首先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那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如何实施才能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阿德勒在许多学校建立了教育咨询诊所,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法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用来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该诊所每周举行一到两次咨询指导会议,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担当顾问来主持会议。为方便父母也参加,会议一般在晚上5、6点时召开,学校的教师、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提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开始讨论,商谈解决对策。在讨论中,专家向父母和教师建议如何来帮助孩子。这些讨论一般都以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潜移默化地将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和父母们。
阿德勒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咨询指导会议不仅是一个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行为的场所,也间接成为了教师、父母进一步接受专家的教育培训的地方。幼儿课程研究者虞永平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种教育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和具体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的制约下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形式外,可以借鉴“咨询指导会议”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由专家亲自制定对孩子进行社会行为教育的计划,不仅可实现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社会行为,还可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此外也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如果这种方法一直持续下去,受到训练的教师也会成为具有心理学家素养的人。阿德勒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受到训练的教师非常满意,一般都会愿意继续这样的工作。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咨询会议来纠正幼儿的行为比一般的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切实需要出发,邀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的研究者主持会议,发动家长、教师们和问题孩子一起参与,让这样一种咨询指导会议成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机会,使教师对上好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大增。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主要分四个步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步:教育者与孩子建立稳固的健康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理解、信任、合作与关心的基础上;第二步:调查孩子的心理发展动力和生活风格;第三步:关注孩子试图通过不当行为来获得成功的目标,并对孩子的目标进行解释;第四步:试图改变孩子原来的目标,使孩子重新设定新的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教师可以借鉴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组织和实施一些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帮助本班的孩子纠正不良行为,重建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和教育对象建立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在参加咨询会议之后,在认真研究了儿童的个性和他的特殊问题后,专门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行为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法。比如班上有一个胆怯的孩子,教师可以为孩子们筹设一次关于胆怯的讨论会。可以设置下列讨论问题:“什么是胆怯?”“为什么会胆怯呢”“胆怯好不好呢?”“怎么才能不胆怯?”来逐步了解胆怯行为的背后目标,指出该目标的局限性,帮助孩子重新设定新的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指导,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给予孩子充分机会各抒己见。那个胆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这次讨论的原因,但在这种集体的讨论中,他会对它感兴趣,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而班上的其他孩子虽没有去参加咨询会议但这种讨论课也加深了他们对问题行为孩子的了解,使他们慢慢关心和同情起这些问题儿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社会兴趣。可以说,教师这样有的放矢的实施社会课程将更加有效。笔者认为通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共同实践,教师们还可以和这些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一起将这些根据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设计的教学活动编成社会领域课程的教材。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领域课程教材是真正从孩子的社会需要出发,并通过实践检验能指导幼儿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需要的教材。
三、小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的理论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启示我们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养成的不良行为,这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还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侧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认同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能力,让孩子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社会价值观,促进孩子对未来社会关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兴趣朝更高的水平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和幼儿生活风格的基础上,并运用像阿德勒提出的咨询指导会议这样新的组织形式作为已有社会领域教育形式的补充,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授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
心理学论文2
关键词:边际效用价值论;心理学;经济学
引言
边际效用探讨的是人们内心的满足程度。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去解决经济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相对论和万有引力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从研究神的存在开始转向研究人自身的发展,从人类起源到内心活动都是人们的探讨范围。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学者不但要思考如何使资本收益最大化,还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利用当时最新的理论方法去解释经济现象,这个时候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在人们视线,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自然成为了当时学者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边际效用价值论、心理学与经济学
要明确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首先就要说明本文的经济学所指的范畴。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解释国家治理与财富积累的一门学科,后来西方学者为了推行“全球化”,便去掉了“政治”一词将其改名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及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要被共产主义取代,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而极力回避描述人的主观意识。综合历史中各经济学流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时间以19世纪80年代心理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界,不包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心理学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每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多,每增加的一单位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描述的是人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即欲望。商品或服务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
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质上是以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作为分析人的满足程度的切入点,使得欲望、需求诸如此类的心理感受变得可以考量,它考查的并不是人的满足程度总量是多大,而是单位增加量的大小和变化。边际效用价值论为考查人的满足程度带来了真正可以操作的方法,这一操作方法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开始从心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产生的。
2.边际效用价值论与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其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对边际效用的论证是:心理上的感觉决定了人们对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买卖双方根据各自对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而达成交易,成交商品的价值即为客观价值,客观价值是边际效用价值的完成形态。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了新的研究视角,边际效用价值论第一次让经济学者把纷繁的经济现象和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结合到了一起。后来的经济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心理学解释经济现象,心理学也成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一部分,例如凯恩斯用“流动性偏好”解释收入该如何分配,以及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交叉学科――经济心理学,它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经济学兼心理学教授乔治卡托纳创立的。
3.心理学的研究对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学以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致力于解决社会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资源分配关系到个人就会有逐利动机,因此不能忽视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者更好地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经济活动参与者背后的动机,只有掌握了经济动机,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者更好地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以经济现象的角度,去考虑经济现象发展之下人的活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启迪经济学者的研究,例如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个案分析法能使经济学者关注经济活动中个别人的行为,防止共性的理论掩盖个性的现象。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
学者有关心理学和经济学关系的论证从未停止过。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所谓新经济就是心理学”。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己的理论时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比如价值、选择、产权、机会成本、贸易等,它们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家则认为,这些概念都包含了人类的行为及心理成分[1]。研究经济心理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能够为经济行为的预测和调控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制定改革方案和推进改革事业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学依据[2]。经济学者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实验经济学的创始人,Vernon Smith因“在实验经济分析尤其是选择性市场机制研究中引入了实验室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3]。
心理学和经济学紧密相连,前者自然会对后者的方法论产生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实践辨证法基础上的系统抽象法,具体来说囊括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本文作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产生了影响:扩大了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增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用性;明确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性。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三、心理学研究对经济学的影响
1.心理学扩大了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心理学让经济学者开始探讨人的心理活动,扩展了经济学者的研究对象,经济学者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在用纯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在亚当斯密、李嘉图之前的经济学者几乎都在研究如何积累财富,当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反抗封建统治的时期,经济学者转而探讨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的合理性以及资本如何获得最大收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学者才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普通的个人身上,体现在边际效益价值论的产生和后来的心理学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到了完整的社会生活之中。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商务谈判、买东西讨价还价,如果只从实现均衡价格的角度去分析,往往得到的结论是简单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博弈双方的反复要价的是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建立在完全信息之上,只有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政策才会起到作用,这表明,心理预期已经成为了经济学者考量的不可或缺的变量。当前,人们的心理活动已经是构成市场经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人们心之所想的判断,才是完整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确保了解释经济现象的完整性。 2.心理学增强了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经济行为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心理学的思想。以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为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如何生产、消费者如何花钱,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国家该如何制定经济政策,这些模型无外乎都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并且建立在苛刻的假设条件之上,如果不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即使理论很完美,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不会觉得它们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只有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大家熟悉的心理因素,我们才会觉得模型是有生命力的、是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才真切体会到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并且人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外在环境,这就要求经济学者不仅要提高分析个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性,还要重视考虑了心理作用而产生的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确保研究成果甚至政策制定是切实可行的。心理学极大地推动了博弈论的发展,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模型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完全”到“不完全”的转化正是经济学者对心理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且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现状描绘。只有从相关人员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才会说这是理论完整的运动过程,也是理论的实用性所在。
3.心理学明确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性
心理学本质上以人为研究对象,经济学与心理学应该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学科,因为它们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有关人的,并为人服务的学科。经济学的理论也不应该脱离心理学有关人性、认知、理性和欲望的限定,不应该停留于表面上地描述、解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经济学者在思考经济问题时参考了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就能明确人的目的和动机,并综合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人本身的条件,把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会有助于产生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理论。做到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从前的以资本、利益为研究方向,经济学者便掌握了以人为本方向,经济学的研究也会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了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和补充。因此未来经济学的研究仍要参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但要注意的是,经济学者要吸收利用心理学中有利于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成分,而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相加。另一方面,经济学者在解释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我国国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矛盾是公有制经济和官僚资本的矛盾。因此我国的经济学不能忽视政治因素,我国的经济学适用于经济学的叫法。我国的经济学理论不仅要扎根于本土的经济现状,还要依靠本土的心理学研究。只有我国的百姓才是最了解我国现状的,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不适合解释我们自己的心理状况,外国的文化入侵、国内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容易让我们迷失在物质欲望之中不能自拔,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带给我们牢固的心理依靠。因此我们要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人民需求日益多样化,政策制定必须要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政策的执行必须保持连贯性,否则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在社会上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经济学者必须要重视心理预期对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影响,注重民意,让人民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我国老百姓的诉求,更好地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彭凯平.经济人的心理博弈: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的贡献与挑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xx,03:61-69
[2] 方强,海韵,曼达,晓蒙.经济行为心理学刍议――兼及我国经济改革的心理科学依据问题[J].经济科学,1992,04:30-34
[3] 皇甫刚,朱莉琪.Vernon Smith开创的实验经济学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xx,03:243-248
[4] 李霞.心理学与经济学相融合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67-69
[5] 马胜祥,周景辉,李佳健.中国经济心理学的现状与出路――关于心理学在中国经济学领域应用性研究的思考[J].心理科学,20xx,01:166-168
[6]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87-91
心理学论文3
论文摘要 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 参与式管理 学生组织管理 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参与式管理”的概念界定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二、学生组织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基础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 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对一个学生组织而言,如何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持续的进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干事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另一方面,对干事进行经验的传授,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进步及符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够便于组织工作的更好开展。伴随着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干事能力的提高就变得更加重要。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刚刚接触学生活动的一年级同学而言,经验的不足使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忽,这时,组织的管理者应当将错误和问题当做促使下属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来对待,耐心进行指导、传授经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应当明确,只有组织成员的进步,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
三、参与式管理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笔者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 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 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总结:希望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心理学论文4
一、职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xx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助性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全方位递进式地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校之初抓起,从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改善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做好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顺畅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心理学论文5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媒体从业者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一门课程,近年来这一学科逐渐得到行业的认可,并且用于工作中的心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管理,企业员工情绪疏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媒体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在所难免,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任何一个工作中,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将影响工作者的水平。不健康的心理会为其带来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实践证明,在紧张、无序的工作中,工作者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我国媒体工作者处于多行业的压力之下,除了关注社会以外,媒体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媒体思想的核心存在揣测、猜疑和评头论足行为。教育心理学对于媒体工作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的变化规律则是行业研究的主要问题,需要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评价媒体并应用媒体,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2媒体工作者所在的心理问题
在很多观念中,新闻意味着道德,尤其是评论性新闻。因此,人们往往对媒体工作者寄予众望。而事实上,媒体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所报道的无非是真实事件,是对这个社会的客观评价加上部分主观的自我评价。而社会的关注方向存在问题使得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职业困惑。随着现代新闻领域的竞争增加,报道创新、经济创收等多重指标的考核以及需要承担作为公众人物的压力,媒体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首先:媒体创新年代,工作者会有被掏空的感觉,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与观念和潮流转变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而其知识更新还取决于其观念、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媒体工作者随时面临社会的淘汰。媒体工作者辛苦工作但薪资待遇往往不高,这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使人际关系恶化,甚至一些人会由此而产生独来独往甚至轻生的行为。其次:多方面原因造成媒体工作者心理困境。媒体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其压力大,容易产生紧张等心理。而主观上,则表现为现代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平衡能力,要学会控制自身的情感。总之,媒体从业人员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媒体工作者尝试心理学教育,以促进其乐观从业。
3积极引导媒体工作者健康乐观从业
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不但要具有超强的专业水平,极高的媒体思维,还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是评价其专业性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具体的指导上对其进行分析如下:
3.1实施心理帮助计划,有目的性的降低从业人员压力
媒体作为公众平台,应坚持管理者与员工并存的原则,在这一基础下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信任,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状态。针对我国目前媒体行业管理现状,管理者应从自身出发,对媒体工作者进行心理启发,尤其是针对典型心理问题。组织媒体人员参加公益健康活动,缓解其工作压力。另外,还可以在传媒内部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或者企业培训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负责,时刻关注其在公众面前的表现,但将重点从关注事件的报道结果转向关注报道者本身上来,使媒体工作者能够切实感觉到被重视。
3.2激发媒体工作者自我实现动力
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媒体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媒体工作者要善于讲真话,敢讲真话,但在这个过程中,制度问题是影响媒体工作者自我表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制度改革也是必行的一步。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说:“即便是中国人有那个闲心躺在苹果树下,并有幸被苹果砸到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把它吃了”这里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白岩松是一个敢于说实话的媒体人,但是不是每个媒体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思考。问题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我们多年,使得思维禁锢明显,社会对于媒体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而忽略了媒体人自身的能力,素质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媒体职业前景的发展,给与员工必要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的自我提高。媒体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我国的媒体人实施教育培训,重视其思维的转变、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问题的改善。
4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相关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媒体工作中的思想指导中具有积极意义。媒体工作者面临来自社会、政府、单位等多方面压力常出现精神崩溃等心理问题,而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后,能够端正其态度,使其明确媒体从业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淙一.试析教育心理学在媒体工作者乐观工作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xx(22).
[2]丁宁.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引导媒体工作者积极乐观从业[J].新闻传播,20xx(06).
心理学论文6
学前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作为专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高校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要充分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地进行专业探索,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能够使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不断的提升,在不断地提升学前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将与新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出来。
一、我国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并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
现在很多学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在进行比赛或者公开课的时候才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很难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且无法保证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身不熟练的计算机操作
目前很多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于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对技术方面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现在很多教师运用的更多的是微信、微博、博客、QQ等各种娱乐方面的软件,很少去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这充分地掌握信息技术之后,才能够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这些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很多教师自身并不熟悉计算机操作,也不熟悉制作课件等相关的知识,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缺乏优质的学前教育学软件
大量的市场调查显示,目前学前心理学教学教师所选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大部分都是通过商业途径购买而来的,只有少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是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与此同时,经过走访我们发现,现在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多媒体软件和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市场上比较广泛,却很少出现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技术资源和多媒体软件,而关于学前心理学教学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软件并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吸引过来,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很难提升上去。一些信息技术软件对视听效果进行了更多地强调,却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只会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干扰作用,无法使教师教学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对这些教学软件进行不断的修改,严重的困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载体,可以将学生的事情感官系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就能够对传统学前心理教学乏味和枯燥的不足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并且将新的活力和生机注入到教学改革中。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现在很多学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是采用生活实物、图片以及教科书等作为教学辅助。与此同时,现在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辅助的时候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很多教师只是选择多媒体制作教学大纲,这样只是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其次一些教师根本不会制作最为基本的PPT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效果。总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功能,但是在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只是采用其中最为浅显的东西,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总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并且不断地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和应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前心理学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之外,还可以起到延伸教师功能以及扩大教学范围的重要作用。
二、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
要在学习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前心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包括发展性评价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来进行教学。应用这一教学理论来进行“学前儿童性格”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用三字经中决战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求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不对,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入教学内容。教师要要求学生充分用以往学习的心理知识和生理知识,对人的性格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例如教师还可以应用发展性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应用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要求教师要将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能力、性格和气质的个性特征,并对学前儿童的气质进行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并发挥大胆的想象,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可塑性进行探讨。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性格,对课本有的知识进行扩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不仅有有形的物质资源,例如仪器设备、教具、学前心理学教材等等,还包括一些无形的教学资源,例如学前心理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家长的能力和支持态度、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等等。这些资源都对学前心理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推动学前心理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机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幼儿园,进行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的实践教学。教师的要求学生分别与大班、小班的幼儿进行接触,并与他们共同游戏。学前心理学的学生可以用实物、图片和文字对幼儿的感知觉进行分别刺激,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观察力及其特点进行观察和概括,要求学生总结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共性和个性。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使学生总结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以及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三)将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从而实现知识的顺应与同化。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合作性教学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和问题情境。
1.合作性教学情境。在合作性教学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充分的合作,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课堂氛围进行改善,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
2.模拟真实情境。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很难进行真实的接触,例如遗忘规律、人脑的机能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教学内容就无法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现实的情境,例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呈现人脑的机能和遗忘的规律等等,同样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
3.真实情境。绝大部分的学前心理学教学内容都可以创设真实的情景,也就是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学前儿童,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并通过观察和总结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的组分别与大班、中班和小班的幼儿进行实际接触,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学前儿童的注意”的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与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并且通过观察和总结获得幼儿的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性和注意广度的情况。此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网络信息时代,幼儿难免要接触电脑游戏,怎样控制幼儿接触电脑游戏的时间?以及如何对幼儿健康使用网络进行引导?”
4.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也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教师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的来创设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狼孩的故事作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同伴交往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前心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的相关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要广泛地收集学科教育的素材,利用当前的信息资源,不断开发教学软件,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是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在学习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结语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前心理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前心理学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且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学前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学前教育者。
心理学论文7
在刑法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刑法的科学性受关注的程度是不同的。早期的刑法完全居于一种盲目的刑罚崇拜,主张严刑峻法,同时由于相关科学知识发展的滞后,也阻碍了人们对刑法自身的规律的认识。只有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发展,人们对犯罪、刑法等知识才有了相对科学的认识,刑法规范本身才呈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实际上,刑法要自身更成熟,产生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其中尤其是心理学。
在弗洛伊德那里,人的需要主要缘于两种本能,即自我保护的本能(生本能)和毁灭、破坏的本能(死本能)。犯罪是一种对外的破坏与毁灭,从根源上看,它是人的死本能的一种体现。而要阻止犯罪对外界的破坏,则必须有一种抑制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人的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相互压抑。死的本能供给自我能量,使其在道德化的超我的命令下压抑欲望;生的本能则提供了压抑死的本能的能量,使其不至于冲动地满足致命的欲望。”刑法是对犯罪的抑制。从这个角度看,刑法缘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它是人的生本能对死本能的抛弃与抑制。也正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才促使了刑法的产生与存在。
1心理学对刑法的影响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强调人脑中己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换句话说,人脑中己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式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人们是否确定某一目标或者是否以某种手段作为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大义灭亲”的案件中,人们缺乏的是关于目标的知识,即无论如何,杀人都是违法的:而一个缺乏关于买卖黄金管制知识的人,更可能实施贩卖黄金这一非法经营行为。相反,具有相关刑法知识的人则会更多地避免实施相关行为。可见,刑法规范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从而发挥其规制功能。同样,对于进行行为裁决的法宫而言,对刑法规范的认知更是其正确评估犯罪行为人行为性质的基础与关键。只有裁判者理解了刑法规范的真正含义,裁判者才能运用刑法规范进行裁判,才有了裁决的依据。
实际上,对于多数人来说,刑法规范并不简单地参与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它甚至会渗透到人的人格结构中,从而影响整个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923年在其《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伊底(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合一的人格结构论。其中超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级,是由良心、自我理想等构社会利益有六类:一是要求公共安全的社会利益;二是追求社会制度之安全的社会利益;三是追求公共道德的社会利益;四是追求社会资源保护的社会利益;五是追求社会进步的社会利益;六是追求个体生活的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对“普适真理”的强调助长了现代病、文化霸权、技术统治的加强、人的片面发展,因此受到了不少批判。后现代学者把工业文明的启蒙故事指斥为“大叙事”,把将真理置于优先地位的做法称为“真理的白色恐怖”,并极力倡导“异教主义政治学”;宣扬多元化,主张“种族主义”;将真理与权力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并提出“真理政治学”;消解主体。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刑法领域,刑法文化的多样性也初露端倪。刑法的实质内涵被重新受到关注。同时,由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刑罚对不同罪犯的心理作用的差异。这反映在刑法上就是对刑法的实际心理效果的关注,具体体现是监狱等行刑机构对罪犯改造效果的关注。
对刑法实际效果的关注着重表现为对刑罚改造罪犯效果(特殊预防效果)的关注,即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能否有效地促进罪犯的改造,使其更好地重返社会。换句话说,这一时期更关注的是刑罚对罪犯的行为矫治功能。但是对罪犯行为的矫治,很多社会机构都能进行,不过只有监狱是最“彻底而严厉”的。福柯认为,监狱必须对每个人的所有方面——身体训练、劳动能力、日常行为、道德态度、精神状况——负起全面责任。学校、工厂和军队都只涉及某些方面的专业化,而监狱远远超过它们,是一种“全面规训”的机构。因此,刑罚对罪犯行为的矫治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不同的是现在人们更多地利用心理学的手段。
2刑法的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将人的需要分为若干层次,基于最低层次的是生理的需要,它是人的一切需要的基础。只有在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人才可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主要有四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作为最后的法律手段,刑法保护的就是人的这些基本需要的合理满足。从现今世界各国刑法规定的内容来看,刑法保护的无外乎六个方面,即公共安全、社会制度安全、公共道德、社会资源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保护这些基本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刑法产生与存在的基础。
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基本需要早有认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表明,保护人的基本需求是法的基本任务。
刑法的产生与存在必须遵循的第二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刑法规范的作用缘于人们对刑法规范的认知。刑法是由刑法规范组成的,刑法条文只是刑法规范的载体。在理论上,刑法规范包含有裁判(或审判)规范和行为规范。但是,无论是作为裁判规范还是作为行为规范,刑法规范要发挥其作为规范的规制作用,必须要让人们认知规范本身。
实际上,在刑法理论上,近代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就对这一问题予以了全面关注。当时,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加罗法洛运用情感分析的方式分析犯罪、犯罪人、犯罪遏制等,首开运用心理学分析刑法相关问题的先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现今,德日等国人格刑法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这一学派的部分观念。也正是居于行刑效果的考虑,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监狱改革,大力倡导非监禁刑,实行行刑社会化。
心理学论文8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各大高校的课堂。现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状及模式构建的方式进行探析,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人本身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对内外部环境都能通过心态的调整而积极适应, 而不会出现心态失衡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目标的体现形式, 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构建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是新形势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表现, 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气质等各种心理因素, 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质上是一项心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高校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发展平台, 通过各种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深入, 使学生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消化、选择, 并渗透到自身的修养当中, 从而不断的提高综合素养, 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 有利于推动其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多种主观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主观教育, 这些主观教育因素会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帮助大学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是客观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会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 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评价和调控, 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 从而提升人格发展的水平。
(三)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发潜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开发潜能的前提,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最终实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 并且已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 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由于需求者众多, 其发展速度很快, 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问题特点, 我国在过去的教育发展阶段一直都是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 曾一度将德育教育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发展。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轨,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寻求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 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障碍需求, 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 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往往只靠思想教育来进行, 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表现出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未能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发展要求, 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但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中, 这种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 依然还是以教育本身为主体, 没能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 主要体现层次如下:
一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让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可能已经产生心理疾病, 那么就需要通过治疗, 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 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是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是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疾病特征的大学生而言的, 积极的预防能使他们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 也是对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调整方式, 进而实现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要优化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可以优化和调节的, 通过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如新生入学之后的适应问题、学习心态问题的调整等, 中年级学生的恋爱问题、生活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等, 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发展方向、情绪与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节的问题, 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务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则基础之上的, 其具体原则可分为系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项系统性素质教育的工程, 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 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进行规范, 系统化, 由点到面的全方面为覆盖,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系统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预防, 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发展原则是高校要尽所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援助、教育诊疗等方面, 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 助力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也是教育发展原则的关键所在。
(三)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贫富差距, 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沟通网的社会,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 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考试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 很多考试另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考试综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再次是贫富差距大产生的心理问题, 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相差悬殊, 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甚至极端心理, 导致一些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因此, 各高校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此外, 我国大学生还有一些其它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单亲或独孤家庭心理问题等等,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考虑, 制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总之, 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 要本着促进、发展、预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 运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让大学生能够充满自信的走向社会、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心理学论文9
摘要: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教师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关键词:后进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具体做法
1.1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交谈有目的的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找到其“后进”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与后进生谈话首先要营造平等交谈的氛围,切莫教师一言堂,安静的聆听较之一味的说教更能让人打开心扉,触及心灵;其次,要善于把握谈话对象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利用其心态的变化因势利导,根据其性格特征确定谈话的态度、语气、表情和动作;最后,后进生或多或少会有自卑的心理,谈话中应多用安慰鼓励的话语,让其感到格外亲切知心,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向上。谈话法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基础,是取得后进生的信任和成功转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耗时长、见效慢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讲究语言的艺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转变思想上出现偏颇的暂时落后的学生。
1.2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行为或某种事物,比较含蓄间接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运用暗示法时,首先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为在他人暗示中,特别是语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暗示,在师生间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后运用该方法;其次,要恰当运用暗示法的载体,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从其优势领域中着手,并以此为切入点,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的任务,鼓励其加以努力获取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带动学习上的进步。例如,笔者曾有一个迷恋网络型的后进生,他是个电脑高手,利用这个特长,让其做院报的美编,在老师的信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终于戒除网瘾,成绩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最终顺利毕业。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达到积极暗示的目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这说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师可以把暗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奖惩法
奖惩法即用强化的方法分化行为的正误,促进人的行为向更正确的方向活动。奖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惩罚可以校正人的错误,这是教师常用的两种强化手段,对于后进生尤为适用。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当发现她(他)的点滴改变时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增强其坚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还要为其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够的,还需继续加强努力。同时,当发现后进生有所松懈,在简单的任务前仍犹豫不前,不思进取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批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科学奖惩,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斗志,增添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先进行列。
1.4最佳心态教育法
最佳心态教育法即及时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选择受教育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心理状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绝大多数后进生有特殊的经历,当教师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成因时,往往会表现出盲目性和情绪化的倾向,这往往使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应当全面掌握和分析后进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里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及时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教育。例如,笔者曾经历这样一个后进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当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去世时,担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无心学业,于是抓住时机,劝慰他的同时,鼓励其振作、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结果从此他再没有不及格,学习成绩平稳上升,并顺利毕业。
2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转化后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因为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比如;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调动资源、形成合力等。
2.2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自身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
方法是受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后进生的情况大多是复杂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运用某一方法,而应灵活地综合运用或交替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发挥他们的整体效果,获得理想的效果。
2.3教育者本身应该克服常见的心理现象
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情绪的控制等等。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教师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心理学论文10
一.恋爱心理
女人的心变化多,让人捉摸不透,使好多数男性追求者无从下手、错过实际、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功亏一篑。以下我们就来分析女性的心理风味和客观,让男人们去增强破译女人芳心的才干。
1. 直抒胸臆: 对于理智型的女性,要是论道,不如直抒爱意。追求理智型的女性,须先以强烈的爱情魔力相吸她,采用豪爽的方式先头,或是直抒胸臆。用感情胜利理智,是追求理智型女性的慧黠才智途径。
因为,一般来说,理智型女人以其布满智谋的气质给人一种望而生畏之感,雅量男人时常若即若离。理智型女性收下爱的时机较少,而她们在被爱的时候,更能认识爱情的保留。
2. 开门见山: 好多数女性偏好公开的外露,虽然她们会对初次约会就公开的外露有点糙手含义,但她们却会感到这样的男性布满魅力,而对开门见山的外露难以拒绝。相反,她们可恨那种说法弯路抹角、藏头露尾、欲言又止,过甚含蓄的男性。因此,男性在邀请女性时,口吻要公开,与其对手不偏好,她不见得路过暗示,或找另外理由来加以拒绝,与其对手默默沉默,你就可以推断她是不会拒绝你的邀请了。
同时,你还要让她认识是“因为固然找不出理由拒绝才履约的”,这样做,可以使她完成慰问,她不是一个随和的女孩,只是因为你苦苦的恳求,她才去履约的。
3. 巧留余地: 与其追求自爱心强的女人,要在被拒绝时巧留余地,给她以自爱心上的纵情,然后趁其由衷态度变化时,抓住机遇涵蓄外露小含义,时常会收到奇效。这是因为自爱心强的女人时常对切身的容貌很守信念,当有追求者时,她们时常会给以冷漠冷漠的工资。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新奇关爱切身留给旁人的记忆。
她们在拒绝追求者后,一般会有一番检讨感性,原来超乎感觉之上的感情渐渐降温、冷却,一种忧虑在她们心中油然而生。她们会想,假设诚然证明切身太无义,就会被对手认为切身心肠太狠和缺点教养。这正是她们很留心、很不想倾听的,这种忧虑会使她们权衡得失,从而产生对追求者重新评议的意愿。而现在,也是追求者表白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过实际。
4. 心诚既灵:女性偏好真挚的体恤,对于姿态过甚殷勤的男人反而会有一种“居心不良”,“别有企图”的觉得。因此,开封女人芳心的好办法就是善良真挚的殷勤。 女人的心态千姿百态,交叉融合。其实,人世并没有一把解开女性之谜的钥匙。
上面所描述的只是女性一些关键的心理个性。作为恋爱日月的男人,应多懂一点女人的心理,依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恰好宜,因人而宜,利用高超的技巧,抓住女人的芳心,摘到诱人的爱情之花。
二.理财心理
一提到女性,人们似乎都普遍认为她们是天生的理财高手。女性比男性更严谨、细致、感性,这些都是女性理财的优势,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女性如果仍保持传统的“勤俭持家”的理财观念不变,不用说无法享受今天的快乐,就是未来生活中可以预见的风险也无法规避,更不用说去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不仅要高质量地过好每一天,更要计划好未来的消费和需求,并制定一套合理的中长期理财规划,才能以小搏大,未雨绸缪。
1. 女性理财的特点
如果要谈论女性理财的话,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女性理财只是小打小闹。她们最关心,或最斤斤计较的是眼前的那几文钱,虽然精明但不聪明。尽管存在着许多偏见,明白人只要进入生活,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女性是当今绝大多数家庭的理财舵手。中国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说法,真正细究起来,许多人似乎有这种直觉,那就是女性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理财本领。逐渐提高理财热情的女性多数以“严谨”、“稳健”、“保守”来归纳自己的风格,注重积累,不摈弃细水长流的小利。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女性在理财方面的优势:对家庭的生活开支更为了解;投资理财偏向保守,能很好地控制风险等。但是,过于“严谨”、“细致”,易使女性“本末倒置”,忽视在投资和理财上的长期规划而过于“感性”。优柔寡断,更让女性的投资“跟着感觉走”---感情用事和盲目跟风。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女人主管家庭理财事务,既有顾家、细心、周到等独特的优势,也有容易受情绪影响、凭感觉消费、有时不够理智等弱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服缺点,帮助不同类型的主管家庭理财事务的女人,确立正确的家庭理财模式。面对这些理财弱点,女性朋友们似乎应当从现在开始为自己或为家庭做做理财功课了。
2. 女性在个人中长期理财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①. 能挣钱不如嫁个好老公。大量女性往往把自己的今后寄托于找个有钱老公,以往把活力都用在了穿衣美化和美容上,却忽略了个人首创、积聚财富压力的升级。俗话说,伸手要钱,矮人三分。大量女性凡事都确信老公,认为养家糊口是男人入情入理的事端,但长此原先,势必会受制于人,女性在家里的“半边天”地位也就会发聪明摇。所以,作为当代女性,应当依仗为自己充电、支配理财和生存技能等方式,自爱自强,在立业理家上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当代女性风度。
②. 会员卡花费俭省开销。女性们对各种会员卡、掉价卡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人的包里
都能掏出一大把护短万象的卡。大量事端下用卡花费确凿会省钱,但有些时候用卡不尽忌讳省钱,还会过犹不及。有的商家规定必要花费达到一定金额后才智得到会员资格,如果只是是为了办卡而突击花费的话,就不一定省钱了;有时商家推出一些所谓的“回报会员”优惠准备,实际上也并不一定比其它平时商家省钱;还有一些美容的会员卡,以超廉价吸引你缴足年费,可事后要么服务打了折扣,要么干脆睹物思人,让你的会员卡变成废纸一张
③. 性在理财的同时,有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消费。“女人天生爱血拼”,几乎成了真理一样深入人心。而女性在血拼时,往往又表现为冲动不理智,例如:“贪小”的念头让购物本末倒置。为了买个超级限量版的化妆包,而买了一堆自己不适用的化妆品;作为会员卡的易感人群,为了得到会员资格享受折扣而突击消费;贪图便宜的心理,让女性的购买力瞬时在低价的诱惑下无限膨胀;仰慕虚荣,盲目攀比,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限度,追逐流行,模仿名人。这些正折射着新时代女性的心理变迁: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改变身份,希望经历各种体验,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即要求在服饰、发型、装饰方面多样化;是女性挑战动向的驱使,希望不断尝试想要做的事情,希望向某些事物挑战,希望自己能亲身体验时代发展。一些标新立异的商品、服务正是顺应女性这种想突破被约束的现实而产生的。
尽管女性无节制的消费有各种理由,但从理财的角度说,适度控制消费,健康消费,是规划理财的入门,而要做“财”女的第一步,必须先提升自己钱财运用的智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女性为了个人及家庭的财产增值保值做好中长期理财规划意义深远,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断的学习和提高相应的理财技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学会克服自身的弱点,熟练地掌握各种理财策略,才能成功地躲避未来生活中的险滩暗礁,才能实现我们理财的长远目标,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作为深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尽早做好理财规划以面对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这样我们便拥有了更多的信心,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高通胀,如何规划自己的中长期投资理财计划,轻松面对未来所必须面临的养老、医疗、购房、教育等压力,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要想成功的投资理财,我们就需要更细致地去考虑自己的未来。只要弄清自己一生中各个时期可能需要什么,自己才能够制定出一个有效的邮资计划来帮助自己达到目标。
心理学论文11
【摘要】在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能够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药学服务;临床药学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的心理效应和心理药效学的应用。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药学工作者在药学服务中,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依据。
药学心理学(pharmaceutical psychoiogy)是遵循心理学和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品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现代医学认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能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通过其药理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二是通过其非生理作用,在患者的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加速疾病的康复,即心理效应。中医学认为,人的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有可能成为诱发各种疾病的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神经症状。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学者对127名高血压、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和溃疡病等患者调查发现,由于纯粹的心理效应而自觉症状好转者超过50%,其中高血压患者的改善率达81%.
2、药学心理学的适用范围。
并非所有患者都是药学心理学的适用群体。一般说来,急性和重症疾病、外伤、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感染性疾病等就不适用。药学心理学常用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及心内科等。
疼痛疼痛虽由躯体损伤或致痛物质刺激决定,但其知觉强度、对疼痛的反应、对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等则受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愉快时,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愤怒时,胃黏膜充血,分泌和运动大大增强;而在忧郁、自责时,胃黏膜分泌减少,运动也受到抑制。
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在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心情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及抑郁等心理症状。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能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下降。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人较健康人更加抑郁。心理因素在肥胖症、支气管哮喘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的发病机理中均有肯定的作用。
3、药学心理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患者生病后,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烦躁、悲观等。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正确地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改善心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药师的心理学应用?临床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状况,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有学者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资料表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增加,药师要在药学服务中,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达到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心理学论文12
【摘要】本文首先从播音心理学开始,阐述播音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对于播音主持的现实意义;播音主持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播音学这两种学科的发展交融中应运而生的,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意义重大;随之本文也详细分析了如何在实际的播音创作中更好的应用播音心理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在心理学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我着重的介绍了潜意识对于播音创作的作用,以及如何去利用潜意识的作用为播音主持服务。分别从文学作品的朗诵和直播这两种播音创作的类型中,细致分析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潜意识丰富我们的播音创作,已达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关键词】播音心理学 潜意识 冰山理论
初学播音学或者是一些对播音不是特别了解的人,或许会对播音主持这个工作有着各种错误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播音员只是一个念字的工具,是不需要有思想的。或者是认为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只要形象好,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偏见而且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正如康辉老师在讲座之中着重强调的那样,播音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也是一门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仅是声音好,形象好就可以。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实现这些标准呢?如何才能让一次播音创作更加的鲜活和丰满呢?我认为了解播音心理学,并且能够恰当的应用于自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播音的心理学研究在我国虽然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已经有了很多的学术成果可供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播音心理学的概念。播音主持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心理过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中教学双方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运用于对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的把握,运用于教学、学习和训练的一门新学科,是播音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和美学等学科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播音心理学所包含的复杂的内容和建构。
张颂老师提到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已经逐渐脱离起步阶段,正在蒸蒸日上大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受众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播音创作中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和广大受众对我们的业务要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同学形象好,知识面广,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好,但是因为心理素质差,应变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驾驭节目进度,情绪不能自控,不能出色应对节目播出时的突发事件。
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创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播音主持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完美的诠释稿件内涵,才能更好的尽我们作为喉舌的义务,心理素质若不过硬就难以适应当代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跟不上传媒发展的节奏,进而适应不了改革开放我国日益发展的新形势,最终很难在竞争中被人关注。这也就涉及到了播音心理学的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为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以及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沟通、互动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当然,在自己虽不长的播音学习当中,我结合自身情况,也总结出一些学习心得,尤其是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中之后,体会到了播音主持创作时应具备的心理状态,即自信、松弛、自如、积极、真诚。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晰,精神集中,沉重冷静,对自己节目内容主旨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和感受,时刻做到胸有成竹,操控自如,具备这些,才是一个健康播音员、主持人的体现,这样的播音员主持人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更容易出类拔萃,才更有机会成功。这是我学习这门课之后得到的,受益终身。
“性格决定命运”,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对心理学知识的总结。而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个性突出,特点鲜明,有时候也会产生浮躁的心态,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并将其运用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因而,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定是一个适应能力强且意志力坚强的人,适应能力强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节目和主持人心态的影响,意志力坚强,才能克服自身不利情绪的影响,比如,在意外情况下克服慌张慌乱,使自己保持镇定,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使自己把注意力集中于节目和节目内容本身,以便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
当然,任何一名新闻传媒工作者,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树立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奉献的思想,这是我们从业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树立明确的目标,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这是学习心理学之后对我的启发,在日后学习实践交流中,我也会努力将这一收获运用于播音主持创作。在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化”,成了各电视台竞相采取的手段和追求的目标。目前,大多数电视台除了新闻节目外,几乎所有栏目都采取了主持人的形式。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受众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及主持人要具备众多的素质于一身。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精神素质以及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善和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下面是我的学习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播音员主持人要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质,首先要懂得“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在播音主持工作中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以“自我意识”来改善和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就可以从以下几点有针对性地训练方面入手。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但是,有效的调动潜意识的加入必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们在学习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或者是在自己未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去思考问题,解决好自己心理上的难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多读书思考,抓好专业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心理学论文13
摘 要:
从广义上来讲,投资心理学就是研究投资主体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狭义上来讲,投资心理学就是研究公益市场参与者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关键词:投资;心理;股票
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时常的接触到它。比如说:你在做生意赚钱后,你会考虑这笔钱该去干吗?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好的地方就是银行。因为我这样既可以赚钱又可以让钱生钱,这是民众的投资心理。而对于股民而言,他们投资的对象是那些有前途的公司,有前途的行业。为什么这些股民会有这样的选择吗?因为他们受到投资心理学的影响。
有一则古老的华尔街格言说:市场是被两个因素驱动着――恐惧和贪婪。很多人会说,贪婪在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泡沫期间主导了市场,而在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中,则是恐惧情绪控制了人们的行为。尽管这话说得没错,但这种界定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人类的头脑和情感如此复杂,仅用恐惧和贪婪情绪来解释人们在决策中所受到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
证券投资心理学这门最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新型学科,反映了科学发展向着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及有关学科相互吸收融合共进的时代潮流。从心理学来看,投资心理学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部门,一个崭新的分支领域,与当下人们经济生活、投资行为、增值心理莫不们经济生活、投资行为、增值心理莫不息息相关。投资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瑰宝。投资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经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点。而针对股民而言,股神巴菲特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不要贪婪,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投机。”投资作为一种金钱与数字的游戏,其有“投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吗?不可否认,投资是一门科学,投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财富知识的基础然后再做出理性的判断。但投资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说只要你永远超人一等的智商就可以了,它还需要你具有超人的胆量,敢于创新的精神,具备某种直觉某种悟性。
也许,你会觉得投资是一种取巧的生财的方式;也许你会把投资与赌博划等号;也许,你会对投资有一种恐惧或者不信任的感觉。那么,我会觉得你的投资心理没有摆正!刚刚在你的眼中的只不过是投资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投资是你针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赚钱渠道作出判断之后而作出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你必须要克服过度的自信和缺乏信心两种极端心理。同时又必须掌握对自己心理的调节,进而达到调整自己的情绪,思维,意志等心理过程的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你考虑投资时,你的周围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更有可能有许多人的劝告,阻扰,还有嘲讽,偏见等等。此时此刻,你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放弃任何一丁点商机,也许其中会有挫折,但是真真的财富往往就在那么小小的挫折中。
投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在投资中我们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投资中,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不同的人对于投资的目的不同,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想做那个大赢家,想在投资中无疑需要自身的努力,而投资心理学则会教会我们更好的投资,因此投资心理学对我们的发展尤为重要。期待我们在投资中走的更远吗,飞的更高!
那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投资者的性格特征呢?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投资者的性格特征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证券营业部中经常会看到某些个性鲜明的投资者,如 1996年的大牛市,没有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前,有的投资者就专门追涨杀跌,那时的股票一天涨 20%-30% 是常有的事。到1996 年年底,居然有两只股票一天涨100% 以上,追涨杀跌就是这种股民的性格特征之一;有的投资者年年解套年年套,总是喜欢在高位去追买热点股票,形成一种习惯性上套,被套住了从不愿认赔割肉,等待来年解套以后,又忍不住杀入其他的股票,最后又被套一年,这也是一种性格特征;还有的股民总是能买上黑马股,总是骑不住,要么赚点小钱被震荡出来,要么不赚钱或赔点小钱,然后仓皇出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一贯性操作偏差。这些一贯性的操作偏差形成了不同投资者的独特性格。某些性格特征在某些投资者身上屡屡出现,真的是像命运一样难以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尽管气质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但性格却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心理特征。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会难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呢?为什么会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性格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性格的因素造成的。因为每一次被套的股票都不相同、或每一次股市下跌的原因都与上一次不同,似乎每一次失败者与性格没有关系。其实,这恰恰是症结所在。所以,我们认为《投资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我们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投资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作用甚至于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证券投资心理学,李小梅,证券导刊,20xx.10
[2] 《投资心理学》,约翰 R. 诺夫辛格(译者:郑磊),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09
心理学论文14
摘要: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对爱情的一点认知,在上大学以后。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情的真谛,在大二的这学期里,我选修了一门课程“爱情心理学”。
关键词: 爱; 爱情; 亲情; 友情
原本以为这门课程会是单纯的理论课,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关于爱情的一些事情就可以了,但是罗老师让我们通过观看一个综艺节目来让我们认识全国各地的人,他们的爱情是怎么样的,这个节目就是非诚勿扰,其实原来我对这个节目没什么好感的,我家人是那么的喜欢看,但是我从来在他们看的时候都不想看,我总觉得台上的那些单生女生是那么的优秀,上来相亲的男生也有那么出色的,以他们各自的条件找个好的恋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非要上非诚勿扰呢?这是我那时候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但是后来在上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嘉宾牵手成功以后,确实挺让我感动的,让我发现其实这样的相遇也有很完美的爱情存在,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个综艺节目,通过后来观看了很多期的非诚勿扰才发现我以前的那种感觉是错的,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有他们原因,他们来这里这是想找到自己的一份真爱,或者是一个可以相伴到老的伴侣。我记得很清楚,在有一期的非诚勿扰上,有个女嘉宾说她为什么来这里相亲,是因为在她工作的地方,很少接触到男生,或者说接触不到很优秀的男生,来这里,她可以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人,结识更多的朋友,或许她也可以找到她生命中的那一半,在那个时刻我才觉得自己的见解是那么的狭隘,我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只是以自己的那份感觉来看待身边的事情,从来都没有试着去用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这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发现的一个自己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多多注意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最可悲的就是从来都不主动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不知道该怎怎样去弥补!
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总会在不定期的某期节目中带给人一种惊喜,或者是一份浪漫爱的表现,那个时刻总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内心总是那么的激动,那个时刻那么的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在xxxx年11月的这几期非诚勿扰中就有那么多感动人的场面,相信看过这几期节目的人,都会记住一个女嘉宾的名字,那就是文晓艳,这个耿直女。
文晓艳的年龄:25岁,来自义乌。文晓艳的职业:进出口公司经理。文晓艳的婚恋史:谈过三次恋爱,前两次是因为异地而分手,最后一次是因为男友太孩子气、不够成熟,两人相处很累,单身有三个月多了。文晓艳的家庭背景:父亲和两个哥哥均在国企上班,父亲现已退休,母亲为全职太太。文晓艳的消费观:正常消费,偶尔消费奢侈品,但从不迷恋。对于是否想要孩子:文晓艳的观点是想生两个孩子,最好一男一女。对于介不介意和公婆住在一起:文晓艳觉得介意,毕竟很不方便。文晓艳最不能忍受男性的缺点:讨厌自我感觉太好、大男子主义、爱说谎的男生。
xxxx年11月2日,性情刚烈且心直口快的“麻辣妹子”文晓艳遭遇史上最暖心告白,来自北京的吴小龙一上场便迫不及待地表露了心迹,“我在后台听说晓艳感冒了,特地给她找了一件衣服,觉得你很辛苦,跟工作人员借了一件。。”吴小龙来自北京,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HR。说到理想女生,他表示喜欢性格爽朗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愿意为她放弃现在的工时作,我知道,她,就在这个舞台上。就是我送衣服的女孩。”为了向文晓艳告白,吴小龙打着“祝福文晓艳幸福快乐”的条幅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景点。知道她喜欢陈坤,就模仿《金粉世家》中陈坤经典告白的画面,在节目现场“天降横幅”――“我喜欢你,跟我走吧!留灯到最后的文晓艳泪流满面,性格直爽刚烈的她,总是把自己称为“心动哥们儿”,面对男嘉宾的告白,她哽咽道:“一直以来在台上大家都说我说话很直,很多人不理解,可能我不够圆滑我一直觉得不会有人为我来,我的性格太刚烈了,今天真的让我很惊讶!”虽然吴小龙紧跟着道,“你要是刚烈,我就柔和;你要是柔和,我就刚烈。”但文晓燕还是继续直率地说道:“我说过了,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只想找个属于我自己的他,你所做的一切真的让我感动,但是我们俩差一点感觉。”最后,男嘉宾一个人离开舞台。
浪漫“小陈坤”携“玫瑰花海” 只为“辣妹子”文晓艳而来,“这里是首尔,19℃,天气微凉,很适合恋爱。你闻到焦味了吗?那是我的心在燃烧。等到结婚以后,我会牵手成功每天给你说一句我爱你、每十天和你约一次会、每一百天带你去旅行、每一千天再跟你求一次婚,求你跟我走下一个一千天 ”金杰别出心裁的浪漫承诺令全场都为之陶醉,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为了表达诚意,他还在现场精心布置下了种种“机关”。80朵玫瑰拼成的火红“爱心”、 文晓艳位置上突然蹦出来的精美礼盒更为惊艳的是,他竟然提前在每位观众手上都藏了一支玫瑰花!他深情地走向文晓艳告白道,“有人说你强势不好驾驭,但我觉得你心里面其实住着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只是还没有遇到可以驾驭你的人。”紧接着手一挥,全场观众高举玫瑰,现场一秒变成了一片“玫瑰花海”!如此浪漫场景令文晓艳感动得泣不成声,“我太感动了,我觉得你就是我想要找的金燕西。别人都说我很强势,其实我只是外表比较坚强。在你没有找到疼你的人之前,你必须像男人一样活着。如果别人能看穿我,那这个男人肯定是能陪我走到最后的人。”面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文晓艳最终同意和他牵手,但是孟非此时却向他们“发难”,因为虽然文晓艳同意了男嘉宾,但是她在之前已经给男嘉宾灭灯了,孟非说:“按照节目规则,她不能和男嘉宾牵手”,听到这句话,令已经牵手的文晓艳很尴尬,但是孟非很快话锋一转:“我们每年可以为我们认为合适的男女嘉宾一次破例的机会,xxxx年的机会给你们了”,真爱来袭,铁打的规则为其让路!最后文晓艳和金杰牵手幸福地走下了舞台!这就是文晓艳的相亲过程。
文晓燕被牵走,有人分析,浪漫因素不是全部。当晚这位专为文晓艳而来的金杰来自韩国首尔,长相、神情还和陈坤有几分相似,帅气儒雅。高中毕业后他独自去了荷兰留学,毕业于鹿特丹商学院,现在韩国一家和通信相关的世界500强企业担任技术销售。对于追御姐来说,首先实力和素质才是第一位的,“男嘉宾金杰本身条件也不错,要是你是个矮穷挫,想追白富美,机会渺茫。其实,最开始不是所有观众都对这位号称一想好浪漫点子就会记在纸条上的浪漫哥感冒的,在场上,有强势女嘉宾也表示,浪漫对自己来说是虚无缥缈、浮华的东西。而主持人孟非也调侃说:“浪漫更像是调味品,或者说是生活的奢侈品,没有面包,没有米饭,人是会饿死的,这才是必需品。有些人懂浪漫,生活会更幸福、更多姿多彩,品质更高一些,有人不懂浪漫,也在活着。”不过,虽然大白菜实用,但若男人送上玫瑰没有女人会拒绝的。大部分观众就表示支持,“男嘉宾那么浪漫的全场玫瑰宣言,用心良苦的位子上先暗藏礼物!这么个性的浪漫,再坚强理性的女人也融化了!最能打动人,感动人的始终是你的用心。
这句话我觉得永远都是对的,至少你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在用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的,是不是真诚的来面对的爱情的,一个人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你的别的任何事情认真,那你也会对爱情认真的。我记得金杰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是最终他们牵手成功的原因,那就是他过去牵文晓艳的手的时候,他的手都在抖,就是这小小的一个细节,让女嘉宾感受到他是怀着一颗最真诚的心来到这个舞台,为她而来,所以她把自己的手交到了这个男生的手里。她留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姐妹一句话“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不要犹豫,该走的时候就要捉住机会!”黄菡老师送给她一句话,那就是这么有主见的女孩,她会有自己的幸福的!的确,在最关键的时候她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在以前的的很多期非诚勿扰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感动人得故事,而我相信以后的这个节目中会有跟多这样的感动的场面!我期待着!
通过上这门课我了解到了很多东西,喜爱上这个节目,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看这个节目的时候,除了我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爱情的知识,我还学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些说话的技巧,我觉得就算是谈恋爱,也避不开这些话题,甚至可以说会讲话,会更受女孩子的喜爱!至少你可以不会让他们反感。其实我发现每一个在非诚勿扰台上受欢迎的男生都很会讲话。这是我以后需要学习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我不管是在看书,还是在看节目的时候,我都会把一点喜欢的词几下来,下面我把自己喜欢的一些词额大家分享一下。是我在看非诚勿扰的时候记下来的,除了一些经典语录,就是一些说他人优点的词。比如:“爱在心里口常开”,“你有没有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那就是我的心在燃烧”,“ 一个女孩对一个男孩子说:‘可惜我没有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你,’男孩子就对女孩子说:‘难道遇到我的时候不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么?’”“你总是那么的认真,那我就认真的记住,当我真的离开你,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就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抬起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关阔,云依旧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对一些人优点评价的词汇,就像是你这个人有分寸感,有尺度(不会把自己的好全部的表现出来,要懂得适可而止)。有节奏感,儒雅,沉稳,沉稳之中不失活泼,帅气之中不缺大气,敢于大方的承认,不会有一丝的娇气(意思就是不会扭捏作态,搔首弄姿)。还有好多好多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总之这门课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说自己对于爱情的认识,对于爱情我知道,爱情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不一定就会收获多少,重点是你能感受到恋爱过程中的一份幸福,如果有一天你明白了用一颗乐观得的心去面对你的付出,当你了解到其实你付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在收获的过程,那么的就算是一份没有结果的爱情,那你恋爱的过程也会是幸福的,你的人生会因为你的不断成熟而精彩。恋爱的时候记得要用最真诚的心去面对自己的爱情,要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去经营自己的那份爱情,只要你的你颗心是最真诚的,你会收获你想要的。而且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在时候,尤其是一个男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身边的事,面对爱情也是如此,要懂得迁就,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你有份爱情没有坚持到最后,我也希望你能送给曾经喜欢的人一份祝福,毕竟她是你曾经喜欢的人,她值得你为之付出过。送上一份最美好的祝福,不是你最宽容的一个体现么,心胸,气度,永远是那么有力。还有,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最反感的就是那种游戏之爱,每个人在恋爱中都是平等的,你有什么权利去欺骗一个女孩的感情,去伤害一个女孩的感情,你于心何忍?在我自己得人生观里,我觉得一个人最伤不起的就是别人的感情,尤其是恋爱中一个女孩的感情,既然你选择了和她在一起,那这份爱就是你的一份责任,你有责任把它经营好,你有责任要把自己的恋人照顾好,最最最不应该伤害一个那个女孩的感情,欺骗她。所以恋爱的时候要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说大一点就是你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你对爱情不认真,那么你对别的事也不会有什么认真的态度。那你还会有自己的一份精彩么。在这里我想说,不管在别人的爱情观里看我自己是不是傻的我不管,我只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只想做好我自己!
心理学论文15
公共心理学是技工院校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心理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并不高。随着现代科技与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未来的老师与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善于教育学生如何去学习,也要考虑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技工院校学生的质量,同时对培养合格的技工老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这样就直接影响技工院校在人才上的培养。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质量要求,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急需深化改革。
一、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培养合格的技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现在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还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体系安排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学时安排不合理、师资安排不规范、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上,所以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与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心理学教学内容,改为以注重教学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同时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增加相应教学内容。根据我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根本需求,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重要标准包括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也是学校教师必备的技能。但是,就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与公共心理学教材上涉及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知识都很少,这就导致现在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技能严重欠缺,比如,如何测定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如何根据不同的考试选择合适的题目,如何评价一份试卷的质量等等,这些都要求技工院校老师具备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知识。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国教育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互相交流、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在技工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注重公共心理学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中的改革,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注重教法与学法同步进行、平衡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细节教学,抓住重点章节,发展独立个性;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摒弃单一教学;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切勿只传授心理学知识。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潜能为目标,加强科技化教育,注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的实践教育,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技工院校在保证学生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质量的同时,开设公共心理学试验课程,让学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真正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我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法:自我描述、心理分析、故事编写、心理剧情、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从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
(三)变革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公共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唯一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单单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必须采取多方面、多样化的评定标准来制定学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所以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应体现在考试评价体系变革之上。合理的考试不仅是心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还是心理学改革的重要保证。考试变革主要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要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思路、掌握能力上,机械式内容的试题要相应减少。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与喜爱,并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整体素质。在考试方式上,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增加学生平时各项考察比重,如课堂发言情况、读书笔记、听课情况、作业与论文以及实践操作成绩等,考试成绩可占其中一定的比例,从而制定综合分数。教师平时对学生应做到合理公正,不断鼓励,详细记载学生平时各项成绩。
结束语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改革是多方面的,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德智体对学生的教育应受到技工院校高度重视,学校应加强公共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老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及方案,并且把具体的实施办法应用到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参与到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改革上,才能使我院公共心理学教育课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公共心理学课程贯穿于其它课程当中,如何能让公共心理学教学应用到其它教学任务当中,也是公共心理学需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
【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学论文08-08
心理学数据论文04-13
心理学与脑论文04-13
大学心理学论文03-20
心理学入门论文12-29
心理学概论论文04-11
现代心理学论文04-11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04-11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04-11
性格心理学论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