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通用6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篇1
1媒介素养的概述
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媒体素养的定义都不相同,但是分析各国对媒体素养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差别。德国学者巴克认为媒体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力,批判力、灵活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批判力即指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概括和反思;理解能力即指人民对媒体所传达出来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即指人们针对出现的各种媒体内容,可以运用自己现有的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改变,包括对内容的创新以及对媒体形式的创新。有部分学者还总结出了媒介素养所具有的三种常见模式,即“知识型模式”,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价值方面的认识;“能力型模式”,不同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方式;“理解型模式”,该模式比较侧重于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其强调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技术能力来更好地理解信息。
2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很多国家(地区)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将在正规的教育体系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如本,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了学生日常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当中;香港在学生的英语课学习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很多民众并不知道“媒介素养”一词的基本含义,更谈不上对它的深入了解。面对我国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媒体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媒体素养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淡薄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媒体信息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更多的人喜欢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媒体信息。批判性思维固然是好,但是很多群众却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这一种模式当中。在微博当中,拒绝对立的思维模式经常出现,很多人喜欢怀疑一些信息,但本身却缺乏这常识性,有的群众对媒体更多地是采取一种功利的心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的缺乏、媒介素养的淡薄对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一方面容易使群众的思维出现局限,同时也可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动乱。同时,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将其纳为自己研究的一个课题。
2.2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空白
在新媒体发展的这几年当中,有学者分析了我国的媒体素养的教育情况,很多机构、学校在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时,仅将内容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在我国很多的小学,并没有将媒体素养的教育当做一门正是的课程来开展,而青少年所谓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其正处于思维方式的养成使其,缺乏一个良好的媒体素养教育,会使青少年对媒介信息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2.3缺少专业媒体的支持媒体作为向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平台,其的职责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报导生活当中出现的各种新闻、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媒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放弃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当有的职业操守,虚假、夸大新闻的事情频繁发生。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很多媒介开始走进市场,在市场利益的诱使之下,很多媒体为了满足少数群众的趣味,信息的播放呈现低级化的趋势。很多媒体播送的新闻都显得庸俗、愚昧,对于社会的重要新闻不播送,反而寻找一些低级趣味比较重的小事,大众对媒体的信任感也在逐渐丧失。
3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方法
3.1用户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内容
3.1.1对信息的敏锐程度面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各样信息,用户在选择信息之前一定要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感,要学会选择信息。比如在微博当中,有很多虚假的信息,即使作为一名传媒人,但是由于利益的诱惑,而然会散布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若是群众对信息没有一定的敏锐程度,则会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成为该信息的另一传播者。如果用户一味地去回避接受信息,则会造成媒体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新媒体的用户要能够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洞察能力、识别能力,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信息,有选择的接受一些信息。作为一个理性的新媒体用户,其需要通过证据而不是自己的直觉来分析信息,再评判信息的可信度时需要从每一个小细节入手。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浏览信息的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的,因此要使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改变自己的习惯,显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用户自身的重视,以及外界的帮助。除此以外,作为信息传播的开始人,作为媒体人,应当注意自己在发布信息时候的措辞,在选择需要传播的信息的时候,要能够站在一个普通用户接受能力的角度分析。
3.1.2用户知能的培养新媒体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平台,其对个人用户的媒体素养培养起到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用户的媒介知能,需要改变传统的技巧培训,转而增加个人的媒介文化素养。知能强调个人的能力,一般受过教育的公众都能够准确识别虚假信息,但是,做一个好的信息传播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胜任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需要用户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能。
3.2新媒体用户素养提升的路径
3.2.1微博对用户素养提升的帮助微博的以下两个特点有助于新媒体用户素养的提升。第一,即时共享。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即时发布自己看到的信息,同时微博还为客户开通的转发的功能,使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同时,微博还鼓励每个群众都成为新闻的播送者,对自己看到的实况进行即时的报导。群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被降低了,这也就表明了个人的媒介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每一次的信息分享,每一次的信息播送都是一次锻炼的机会。第二,交互性。微博的用户既可以作为信息的发送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阅读者。在一个用户的身上,担负者两种角色,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同时,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寻找到跟自己累死的人,相互交流,拓宽自己的坚实。
3.2.2教育对新媒体用户媒介素质的提高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对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可以相互补充。学校教育比较系统,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可以保证长时间稳定地为学生灌输媒介素质提高的理念。利用老师的权威性,相学生传授有关于当下新媒体的一些知识,来指导学生参与到课外时间当中,亲身感受新媒体,了解自己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与新媒体接触的重要地点,因此在学生接触新媒体过程中,家长要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比如学生在浏览微博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某一条信息,传授孩子分析、筛选信息的思路,培养孩子对负面信息的洞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
3.2.3媒体的参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接受过专业素质的教育,因此其应当担负起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责任。除了在信息的传播中,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还应当积极地寻求同各界新媒体的合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作为各地电视台,应当担负起媒介素养的教育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公众普及媒介素养的概念、重要性、价值。在新媒体比如微信当中,可以专门开设出一个版块与受众交流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来吸引大家对媒介素养的兴趣,主动研究媒介素养。
3.2.4政府对用户媒介素养提高的作用政府作为维护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人员,应当运用法律来规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流程,重要事项,通过对法律的修改与完善,来限制一些媒体人和个人传播信息的行为,净化信息传播的网络,潜移默化地提高传播者的媒体素养,为大众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网络分为。除此以外,政府应当时刻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对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扶助,以鼓励各个机构努力培养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的新媒体用户,同时应当将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到基层的各个社区,能够让每一个平民百姓对媒介素养都有所了解。
4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而与之相对应的媒介素养的教育却一直停滞不前。我国在用户媒介素养的培训方面一直都浮于理论性的知识,很少与实践相结合。在媒体与受众之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受众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同时媒体又需要受众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但是很多新媒体的社会影响能力,与其传播能力完全不像匹配。因此,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合作,来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才能促进新媒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篇2
1媒介素养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这个关键词在不同的国家,其名称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称为“媒介教育”,在北美和加拿大称为“媒介素养”,而在港台及日本称为“媒介识读”。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对于媒介素养核心含义的解读上,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
1)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媒介获取和传播媒体信息的一种能力;
2)媒体素养可以和媒体素养教育相联系。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先生曾经指出,媒介素养即为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挑选、使用、判别媒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高效的运用其对我们有用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准确的辨别拒绝对我们无用的内容。而受众媒体素养简单可以概述为社会公众对于媒介的了解与认识。首先是公众对于大众传播这一过程和媒介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的认识,同时欣赏媒介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可以简单分析阐述媒介信息的策略,其次需要理解媒介对于社会及生活的一些预见性推论
2从受众媒体素养角度进行广播新闻节目创新
相信广播新闻节目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可信度与时效性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信息的可靠与否直接决定着其传播的效果。央广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的专业性、权威性、知名度和时效性,是很多人每天的首选,打开收音机便知天下事。另一方面,广播的自有特点及其相对较高的普及率决定了广播新闻节目可以很好的培养受众媒体素养。广播音质愈来愈清晰立体,越来越便捷,决定了大众愿意通过广播新闻节目获取最新资讯,自我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身处其中的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媒体信息的影响。足不出户,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最新的消息,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许你未曾去过一个地方,可是通过广播,通过当地新闻,脑海中可以构建一个当地的样子。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对一些事物的印象,不在停留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由周围媒体所带来的新闻逐渐形成。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直接影响作用着受众媒介的素养,同时受众媒介素养也反作用着广播新闻节目,两者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因此,研究广播新闻节目创新与受众媒介素养的关系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
2.1从节目形态,播放方式进行创新
现阶段,广播新闻节目各式各样,层出不穷,其节目的形态,内容和播放方式直接关系着受众媒介。加入一个节目从构思到制作到后期处理,其形态单一,内容枯燥,播放方式欠考虑,这无疑会直接导致受众对广播新闻节目的认识也较为粗略,也会导致通过媒介获取资讯,处理和评论资讯的能力无法提高,媒介素养自然相对较低。相反,广播新闻节目在以上方面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播放方式综合考虑,受众对媒介的了解也会更加具体详细,其媒介素养也会随之提高。在这些方面合理的进行创新,可以更好地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对节目形态而言,以新闻节目为例,按其表现方式可以大体分为:谈话类,消息类,评论类,按其内容可以分为:民生类,娱乐类,时事类;对节目内容来说,我国的广播新闻节目也经历了由单调的政治宣传转换为多种多样吸引大众的话题。例如大家都不陌生的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主持人,嘉宾,听众共同参与节目讨论,轻松的主持方式,个性化的表达,被听众津津乐道。
2.2从节目内容上进行创新
广播新闻节目耐听、好听,依靠的不仅仅是形式创新,还得依靠广播新闻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一定权威性的内容,才能吸引听众。那么内容靠谁?当然就是广播记者。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媒体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独家报道很难做到,所以广播记者必须抢得先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求快求新,先声夺人,借助广播传输技术优势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吸引听众,让听众在第一时间收听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这正是广播媒体优势魅力所在。
2.3从受众媒体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反映进行创新
受众媒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广播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程度,也决定着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广播新闻节目质量较低的典型表现即为:对已有节目的模仿复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例如:一些法制节目为满足部分听众需求,将暴力过程过分描述,这些不仅对成人世界会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影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这说明较低的受众媒介素养降低了广播新闻节目质量。与之相反,受众媒体素养高也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广播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之所以说广播节目创新与受众媒体素养相辅相成,是因为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使受众媒体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受众媒体素养也会进一步促进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总的来说,在新形势下,受众媒体和广播新闻节目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制约,而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也需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变革,在传媒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需给予充分的重视。
3结论
通过对广播新闻节目创新,媒介素养的简单了解,概括性的分析阐述了广播新闻节目与受众媒介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如何从受众媒体角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提高广播事业竞争力。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篇3
一、“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各种新媒介,而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各种新媒体也接连兴起,并凭借其交互性、发散性等诸多优势掀起跨时代的变革,建构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90后”大学生们都成长于网络时代,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新媒体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校园营销研究所推出的“互联网下的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强,上网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想到上网,一开始上网就难以自控,甚至可以说对网络有种“依依不舍”的情结。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各种新情况、新形势、新挑战,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辨识能力较弱,对不良信息抵抗力较差,缺乏适当的免疫力,媒介素养缺失情况较为普遍。据悉,几乎每个网络案件、事件,都有“90后”大学生的关注甚至是直接或间接参与,他们已经成为影响网络事件走向的重要力量和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各类新兴媒体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异化发展趋势,给“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把握好新媒体给“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好新媒体的特点与功能,关键在于加强“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二、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1]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广大公民,特别是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时期的“90后”大学生理性地区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提高对负面信息和虚假消息的辨别能力,并学习如何使用和制作媒介信息,如何利用传媒实现自身的发展。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也在中小学开设了这一类课程。2008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张洁博士带领她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团队正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研究,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和推广,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开发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相关读物。2009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在长春市一所小学开始尝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师资培训。但从整体状况来看,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个别、零散的阶段,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三、媒介素养教育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五个方面,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正是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有的补充和完善。在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重庆工商大学杨维东认为,“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登上社会舞台,成为“网络围观”的主体和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重要推手。“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与教育。[2]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开展“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媒体的虚拟性和过度娱乐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正处在成长阶段的“90后”大学生在强大的大众媒体环境中明显处于弱势,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3]因此提升“90后”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引领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媒体进行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判断,增强他们判断的敏锐性,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开展“90后”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教育的中心主题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尊重,对人全面发展的倡导,这与媒介素养教育改善人被动接受媒体的控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相互交叉的,所以说人文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有精神上的神合。大学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学习自由度相对较高,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远远超出其他群体,利用这个空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必将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效。[4]从教育内容看,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既要让大学生了解基础的媒体知识,也要引导他们辨别媒体世界与社会真实,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媒体,辨识媒体信息,进一步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充分发展自我,最终参与社会发展。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
新媒体时代,很多“90后”大学生在教室手机不离手、在寝室电脑不关机,沉溺于网络世界,自我约束力较差,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对手机、电脑等媒介工具的正确认识,[5]培养较强的自制力,缓解大学生沉溺网络的现象,减少对各类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90后”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发展需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未来的整体发展。信息技术催生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今“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成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其无法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6]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然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从而实现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既填补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媒介环境下的媒介知识能力教育、媒介思想道德教育、媒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媒介法律意识教育的空白,也与时俱进地解决了“90后”大学生处在新媒体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了有益的补充。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篇4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医学生接触媒介的情况
调查显示,医学生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分别为:电脑72%,手机61%,电视22%,广播13%,报刊杂志9%,超过半数的学生把网络新媒体作为第一信息源。传统媒体中,医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电视,承载深度新闻的报纸杂志接触较少。被调查的医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5个小时,3~5个小时的比例占到38%,1~3个小时的比例为34%,超过18%的医学生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达5个小时以上,10%的医学生不超过1小时。调查还显示,75%的医学生热衷于QQ、微信、短信,并把此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65%的医学生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78%的医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5%的医学生承认自己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的,只有4%的医学生认为网络可有可无。在对医学生“使用手机作为上网媒介的情况(多选)”调查中,有59%的大学生选择在“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40%选择“上课上自习时”,74%选择“娱乐休息时”,19%选择“时时都用”。手机上网是医学生接触媒介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手机和电脑的功能正在趋同化,媒介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这就使医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被碎片化,很难专注持续地学习和思考。在医学生选择阅读媒介内容的类型中,按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影视娱乐类、生活健康类、时事新闻类、财经类和其他。76%的大学生选择影视娱乐类,59%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健康类,有38%的大学生选择时事新闻类,26%的大学生选择财经类,23%的大学生选择其他。无独有偶,在关于医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的调查中(多选),为了获取新知识的仅占36%,休闲娱乐的占到了75%,41%的医学生是为了消磨时光。对于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接触网络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对网络功能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他们利用网络浏览资讯、了解社会,他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帮助学习,他们利用网络聊天交友,网络———这个新媒介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无孔不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医学生媒介认知的情况
媒介报道与客观现实是有差距的,媒介并不提供世界的简单映像,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媒介报道是现实的镜子,能够完全反映真实世界”,有5%的医学生表示同意,46%的医学生基本同意,32%不太同意这一观点,5%不同意这一观点。33%的医学生能够清晰区分报道和评论,54%的医学生偶尔能区分报道和评论。区分报道和评论,是解读新闻的基本技巧,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并不具备。在关于媒介对医学生影响的调查中,51%的医学生认为大众媒介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31%的医学生认为对知识结构和知识构成产生了影响,28%的医学生认为对人际交往特别是交往方式有比较重要的影响,16%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只有7%的医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您认为在大众媒介中您受到的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的调查中,38%的医学生承认受到了消极影响,46%的医学生选择了各占一半,29%的医学生“不确定,因事而定”。虽然多数医学生认识到媒介对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对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影响的层次和深度却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电脑、手机等)的比较中,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优势是:57%的医学生认为“快捷方便,时效性强”,41%的医学生认为“海量信息,选择空间大”,32%的医学生认为“双向互动,主动性增强”;新媒介的劣势是:53%的医学生选择的是“媒介信息真假难辨”,31%的医学生选择的是“浪费大量时间”,39%的医学生选择的是“庸俗化内容泛滥”。
3.医学生媒介的反思和道德判断力调查
在媒介可信度的调查中,排序由高到低分别是报纸(30%)、广播(28%)、电视(26%)、杂志(25%)、网络(23%),传统媒体信用度较高,虽然医学生接触网络最多,但其公信力并不高。对于有趣或者吸引眼球的报道,69%的医学生选择会不假思索地转发。对于媒介报道的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方面的报道,71%的医学生会持续关注,58%的医学生会发表意见,41%的医学生会同情弱者。但是对于“您引用网上的文章注明出处吗”的调查,有42%的医学生“不知道有这种要求”,36%的医学生“偶尔会注明”,21%的医学生“从来没有注明”,这表明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带有明显伦理道德甚至触及法律的嘿客行为,12%的医学生表示“敬佩,希望模仿”,44%表示“尊重,但不会仿效”,38%表示“反感”,31%表示“无所谓”,表明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还很不成熟,有待去教育引导。医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就不会准确的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成为海量信息的奴隶。“您在使用媒介时选择辨析吗?”的调查中有54%的医学生认为自己“不自觉的沉浸其中不加选择”,23%的大学生选择“有意识的辨析”,10%的大学生认为“海量信息都是可以浏览的”。在考察医学生对媒介信息质疑和批判的能力方面,对媒介报道经常质疑的仅占12%,偶尔质疑的53%,从不质疑的9%。对媒介报道是否引起自身思考的问题上,21%的医学生有意识地经常这样做,47%的偶尔会这样做,32%不会进行思考和追问,这表明医学生虽然具备了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但在区分新闻报道和评论、多方求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对媒介信息的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还待提高。
4.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关于对媒介素养的了解的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媒介素养”的了解还处于低水平的认知层面,选择“了解”的仅占4%,超过一半的比例都停留在“知道一点”,“不了解”的比例是35%,医学生亟需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多选)的调查中,56%的医学生选择了“媒介技术”,51%的医学生选择了“媒介批判能力”,43%的医学生选择了“媒介心理素质”,54%的医学生选择了“媒介道德观”。在大学生获取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调查中,51%的医学生选择的是3“通过网络”,32%的医学生选择的是“通过广播电视”,28%的医学生选择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在“您欢迎哪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中,61%的医学生选择“融入校园文化中的实践活动”,38%的选择“选修课”,31%选择“学术论坛,专题讲座”,27%选择“课堂教学”。在调查到“您的学校有媒介素养教育吗?”有46%的医学生选择“没有”,28%的医学生选择“有,是以班会或讲座的形式开展”,20%的医学生选择“有,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这表明,医学院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媒介素养教育缺失,医学生媒介素养普遍处于自发状态,这与当代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要求相去甚远。
二、结论及建议
网络社会,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从对医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初步掌握了使用媒介的技能,但过分依赖媒介带来的便利,对媒介信息的解读、理性批判、反思能力较差,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涵盖了多门学科,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首先,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使媒介素养教育尽快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确立长远而务实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进一步净化媒介环境,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的价值选择,提高网络文化服务水平。其次,媒介机构是媒介生产和媒介传播的第一“把关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宣传报道、组织策划,不断推广媒介素养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条有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医学院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引领,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二者相得益彰。加强对文化娱乐项目的管理,将社团组织、娱乐活动等纳入高校的统一指导、监管范围,控制上课期间玩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网页等不文明行为,保证医学院校学校网络的文明有序;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媒介素养教育寓教于乐,整合资源创造良好氛围。第四,医学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医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品质,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合理、科学地选择、分析、使用各种媒介,实现医学生把媒介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终生学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上网行为准则,劝诫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医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在高校中建立媒介素养道德评价机制作为综合考察大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篇5
一、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视觉文化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电子技术的支持。视觉文化让社会大众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改变,社会大众不需要再围绕文字或者语言进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据本能通过直观上视觉的观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方便、快捷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推崇,并颠覆了传统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视觉文化促进了思维的转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带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视觉文化可能引发的负面状况。例如,社会大众迷惑于表象而失去对内在的探究;社会大众注重感性的认识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但是经部分学者研究证明这些担忧过于偏激,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会真正的产生。学者阿恩海姆就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驳斥,其指出视觉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在进行视觉活动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视觉是可以被思维所支配的,或者说视觉本身就带有着思维的能力,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学者所担心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类会通过视觉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视觉触及的内容进行发展与创造。而且视觉文化还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头文化带给人们的误导,使得一些与文化本身无关的东西可以从文化上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类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视觉文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要想长久存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文化传播的支持。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展开,使得视觉文化迅速的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核心。麦克卢汉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大众对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表达化为具体。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最佳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台。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的传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画面、影像是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播者已经不再被动的等待,而是选择了更为主动的索取,这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其次,视觉文化传播的感受更为丰富。传统纸质文化或者语言文化,其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也就是单纯的在视觉层面或者听觉层面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传播则带有一定的复合型,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见影像,同时还可以在听觉上对信息进行接收,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同时,视觉文化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还带有着一定的商业性质,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最后,由于视觉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差异,因此其适配的体制也有所不同,需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规范。由此可见,新文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与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视觉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鼓励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以此来弥补社会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导向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于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的进行,注重深化了解媒介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什么是视觉文化传播。随着现代互联网络不断向前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下工夫,在视觉文化的向导下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正确的对待视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篇6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碎片化阅读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碎片化阅读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文章调整了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区分了为不同目的和以不同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对培育媒介素养的不同影响,探讨了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可以提高媒介素养,但要注意阅读的目的和方式,并且应更重视阅读目的;其次,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应积极参与互动,但要谨慎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媒介素养;新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阅读的载体出现了巨大变革,新出现的电子阅读载体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由于人们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以及各种碎片化阅读平台的建立,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电子阅读发展的一种趋势以及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碎片化阅读环境下,人们的媒介素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旨在探究碎片化阅读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影响,并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碎片化阅读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
一、理论综述
(一)关于碎片化阅读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回顾早期文献,可以发现:“‘碎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其本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碎成诸多零片。”[1]而目前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大致都强调其阅读载体、阅读平台以及阅读时间,如:“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使用,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对微博、微信等内容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2]但本文认为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的根本特点不仅是接受信息的碎片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或者阅读的非体系化,因为在传统阅读中,报纸、杂志中的短篇文章同样可以具有这几个特点。而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阅读载体和阅读平台的不同,新的阅读载体和阅读平台为个人传播信息提供了条件,使得“在社会媒体化时代,受众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的一种生产者”[3],而“新媒体环境中的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互动性”[4],所以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它还包括了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碎片化阅读平台上反馈信息、评论、转发等一系列互动行为,因为这种互动行为的内容可能会成为其他人阅读的内容,而读者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可能会受到互动行为的影响,所以,本文认为这种互动行为是碎片化阅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定义中体现。因此,本文对新媒体下碎片化阅读的定义是: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碎片时间,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使用,并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对微博、微信等阅读平台中的零碎的内容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后在阅读平台上进行的一系列互动行为。为了简便,下文用“碎片化阅读”代指“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
2、碎片化阅读的分类碎片化阅读由于阅读平台的不同、阅读内容的不同、阅读载体的不同等,会有诸多不同的分类方式。而基于阅读学的相关理论,本文根据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不同,将碎片化阅读分成类:休闲娱乐型、专题研究型、学习积累型、把握热点型。具体内容如下:休闲娱乐型指为了娱乐身心、打发时间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专题研究型指为了获取某个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学习积累型指以学习、积累知识为目的,但又没有特定目标信息的碎片化阅读;把握热点型指为了了解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亲朋好友的动态而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这四个方面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在同一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交而一些较特殊的情况如: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本文不做讨论。
3、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曾祥芹等人曾在《阅读学原理》中指出“阅读的方式主要有:默读和朗读、精读和略读、全读和跳读、慢读和快读、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等。”[5]本文根据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并结合本次研究的需要,主要研究的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有:精读、略读、全读、跳读。精读指的是逐字逐句仔细地阅读,略读指的是快速地扫描式阅读,全读指的是全文阅读,跳读指的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二)关于媒介素养
1、媒介素养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也没有达成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素养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到了许多领域,新媒体下的媒介素养也与传统的媒介素养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王莲华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辩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6]
2、媒介素养的结构彭兰认为“媒介素养有三种,分别为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媒介素养”。[7]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又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和社会参与素养”[8]。而在信息传播中,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具有基础性地位,且这两方面与媒介素养的定义相关性较大,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指的是公众筛选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判断信息质量以及对信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信息生产素养指的是公众负责任地发布信息和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再传播的能力。
二、假设提出
基于上文对碎片化阅读和媒介素养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H2: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H3:进行碎片化阅读时与他人的互动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实证检验与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本文将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从两个层面分析碎片化阅读各要素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年龄、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时的互动行为、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对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的测定借鉴了陈小普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初步编制及特征分析》中的量表,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假设检验
1、对阅读目的与媒介素养的关系的分析表1可以看出,以除休闲娱乐外的三种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频率与受众理解信息、负责任地发布信息都呈正相关。而在判断信息和批判反思信息方面,经常以休闲娱乐为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不会经常反思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对信息进行批判,而比较显著性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经常以专题研究和学习积累为目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则会更经常地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批判信息。所以,假设H1部分成立。综上,可以发现,把握热点型、学习积累型和专题研究型的碎片化阅读对与提升媒介素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专题研究型和学习积累型碎片化阅读对媒介素养培育的帮助最显著。而正如张克永所说:“泛娱乐化碎片充斥网络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噪音,导致学习者迷航,学习者在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去芜存真能力面临考验。”[9]在休闲娱乐型碎片化阅读中,受众容易沉迷其中,导致思维能力下降,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一些言论。
2、对阅读方式与媒介素养的分析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与阅读目的一样,是本次研究的重点。而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数据来看,精读、略读与全读都能使读者较好地理解信息,并使其经常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负责任地发布信息,而且精读的效果相对较好。而在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四项都与媒介素养呈负相关,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碎片化阅读中,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很难把握重点。在对信息的批判反思方面,精读和全读与之呈正相关,而略读与之呈显著负相关。所以假设H2部分成立。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精读对与媒介素养的提升帮助最大,全读也有一定帮助,跳读对媒介素养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体现的不明显,但略读对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可能是有害的。正如陈奕和凌梦丹所认为:“在碎片化阅读中,快速接受大量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浅层次接受信息会导致思维积极性的下降。”[10]在本次研究中,包含有接受大量浅层次信息的略读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进而无法较好地筛选信息,而且也难以养成批判性思维。
3、对假设H3的检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下碎片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三项互动行为均与媒介素养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阅读他人评论则与媒介素养的相关性最大,这可能是因为网络评论中的一些相反的观点以及网民之间的互相批判可以引发受众的独立思考,进而更加谨慎地判断和发布信息。而其余两项行为主要与媒介素养的信息生产素养方面相关,所以假设H3部分成立。
(三)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总的来说,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培育公众的媒介素养,但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和方式的选择很重要。回顾上文提到的学者们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可以发现,其实他们批判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而本文区分了以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并发现除了休闲娱乐型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外,其他的碎片化阅读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面对碎片化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坚持以学习和探究为目的的碎片化阅读,并注意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最好使用精读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但本文也认为,不应当过分排斥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以略读的方式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因为休闲娱乐型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而在时间不充裕或信息不太重要的时候使用略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随着新媒体的互动性的重要性逐步体现,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的作用也在凸显。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各种互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利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受众的信息消费素养的培育。正如前文所述,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广大网民展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平台,也使人们能够更加简便地了解他人的观点,给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条件。运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了解、学习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进而提升自身的认识。但我们也要谨慎对待这种互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它仅能作为提升媒介素养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基础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
四、总结
本文研究了碎片化阅读与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方式和阅读中的交互行为对培育媒介素养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可以提高媒介素养,但要注意阅读的目的和方式,并且应更重视阅读目的;其次,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应积极参与互动,但要谨慎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
参考文献:
[1]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19-21.
[2]刘丹.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阅读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6:1-46.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张晓旭.关于新媒体发展对国民阅读行为影响的调研分析[D].浙江大学,2014.
[5]曾祥芹.阅读学原理[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6]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08-116.
[7]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8]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52-60.
[9]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2):96-97.
[10]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19-21.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新媒体学习计划(通用7篇)05-11
新媒体中心章程09-09
新媒体管理制度(通用5篇)05-23
新媒体运营部工作计划(通用6篇)05-19
新媒体运营经理的工作职责通用14篇05-24
多媒体论文12-08
新媒体联盟章程参考模板09-09
新媒体部门规章制度(通用5篇)05-23
新媒体运营经理的工作职责05-12
新媒体工作会议简报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