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2008)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意义的百科性指的是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汇sports所激活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项目,如badminton,cycling,swimming,football,squash等,还有其相关的百科知识,如运动的分类,anaerobicexercises和aerobicexercises,以及运动对身体的影响:tokeep fit,tomakeyour musclesstrong,tomakeyourbodyflexible,toimproveyour bloodcirculation 等等。
在认知视角下,语言学习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范例学习体系,所以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讲,语言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能否接触到真实有意义、体现语言意义的概念性和百科性的目标语文本语料输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外语学习者构建自己中介语词汇概念框架或知识域,丰富他们的络知识。
三、语言意义的“涉身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能力是内嵌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之中,语言知识的形成基于语言的使用和人与外界世界的涉身体验,任何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都是源于人类与各种物理和社会涉身体验中的认知产物。Langacker指出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认知同一事物或事件,Langacker将人类的这种能力定义为识解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决定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Langacke从概念的识解角度,以运动路径方式,重新构建介词所表征空间意像图式:
(1)Heranacrossthefield.
(2)Heranthroughthefield.
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的不同使用对英语学习者,即便是高级语言学习者来讲也是最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不同介词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和意义,其难点就在于介词是如何被用来表征由空间关系隐喻映射出的概念与相关运动之间的抽象关系。Lan-gacker(1987)指出,across假设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观察整个行动过程;through 则把穿过的空间视为一个具有潜在阻力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过。在教学中,Holme(2010)尝试让学生手放平,手心向下从书桌一侧移向另一侧,来体会across的语义;并让学生双手做用力向前推的动作来体会through的语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介词背后的意象图式结构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介词的各种拓展意义。所以,对学习者来讲就不难理解通过介词through的概念隐喻来识解抽象的运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外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习者追溯语言形式及其所表达意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起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意义及功能之间建立起匹配关系。
四、语法的意义
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它记录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认知某个情境的方式。如在英语中,由于对事件描述的主观角度不同,说话者通过语义相同名词和动词的不同使用来进行表征。
(3)Thekingfell frompower
(4)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5)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plunged thecountryintochaos
句(3)中的动词“fell”体现的是顺序扫面,传递的是一个逐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的动态场景;而句(4)中的名词“fall”的使用仿佛是从高处来把握整个事件,感知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界限。可见,正是由于名词“fall”的运用,才使得我们可以把事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能够引发其他行为的现象,正如例句(5)所体现的:国王的下台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为了传递特定的交际意图,我们有时会把某一特定情境感知为动态的,有时会感知为静态的,从而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是运用动词来扫描一个过程,还是使用名词把它界定为一个整体事件,从而决定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对二语学习而言,绝不是拿二语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形式去套学习者用母语表达的意义,而是去掌握二语中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语言知识网络体系。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语言体系是在语言具体使用过程中形成、涌现的。学习一门外语就要重新构建一个语言体系。当把语言建构与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某种语言就不再是学习规则,而是要逐渐掌握成千上万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抽象出以频率为导向的语言规律。学习者掌握的词汇知识到语法知识是一个连续体,从高度固化,规约化的程式语词项,到高度多产的图式化构式。因此,语言学习者必须接触丰富真实的目标语语料输入和大量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使用和体验机会,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作用下,通过在具体语言环境反复使用,有意识地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意义的范畴化,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征,实现中介语系统意义与形式的构建。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论文11-06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和意义论文04-28
社会语言学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论文10-23
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10-06
超语言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论文11-06
浅析语言学习中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10-2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