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16 14:52:24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

  综观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规划现状可以发现 ,规划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住房和交通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互动关系 ,对于二者的协调规划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 ,许多城市的规划部门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的综合研究 ,并考虑引进交通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分析模型。另外 ,在交通规划中 ,形式上也更加强调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 ,关注轨道交通沿线以及公交枢纽周边的土地利用配套规划。

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

  尽管如此 ,住房和交通空间规划的相互整合还不充分。现有的规划模式多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导 ,交通规划处于被动“配套”的地位 ,即在给定的静态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推导交通流量 ,求解最优规划方案 ,反映出规划师包办一切的传统规划思维模式。但是,对于交通规划影响土地利用模式的反向作用缺乏预测和循环校核,忽视了人们在市场条件下可能做出的反应。所以,交通与土地利用错配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 住房和交通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

  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框架

  居民住房的空间位置 (居住 )和工作机会的空间位置 (就业 )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 ,而城市交通系统则是联系居住和就业的纽带。可以说 ,住房和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内生变量。

  在传统的单中心城市空间模型中 ,居住区位的选择被视为居民对交通成本和住房花费之间的权衡。人们愿意为住房支付的价格是在满足一定效用的前提下 ,自身收入减去交通费用及其他物品消费的剩余。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对城市空间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2 .居住与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居住空间分布与交通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可以在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体系互动关系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 。一方面 ,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人们居住、 就业以及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城市机会的空间位置 ,决定了交通需求 ,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城市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模式 (包括居住区位选址 )产生影响。

  (1) 居住空间分布影响交通需求

  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土地利用性质、 土地价格、利用强度等 ,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而作为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空间的分布模式对交通需求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居住和就业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城市居民上下班的通勤需求;而居住和各种城市机会的相对位置则决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非通勤交通需求。而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 ,居住与就业模式的变革带来了交通通勤需求的变化。

  (2) 交通可达性对居住用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城市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可以通过可达性在土地价格 (或住房价格 )中的资本化程度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投入运行 ,我国学者对于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也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离轨道交通站点距离越近 ,住宅项目容积率越高 ,房价越高。

  3 .住房与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社会效应

  (1)住房和交通成本对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 ,关于住房可支付性的定义和研究仅关注住房成本 (租金或价格 )和收入之间的比率关系 (是否超过 30% ) ,而忽略了交通成本。但是据统计 ,在美国 ,住房和交通成本已经成为家庭日常生活最大的两项开支 ,平均而言,其花费达到家庭收入的58% ,其中住房占 28% ,交通占 30%。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直接相关 ,二者都是影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即住房可支付性 )的重要因素。

  (2)住房和交通相互作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居住和就业不匹配的现象 ,使城市居民对小汽车出行方式的依赖性增强。据统计 ,至 2007年末 ,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5697万辆 ,比上年末增长 14 . 3% ,其中私人轿 车 保 有 量 达 到 1522 万 辆 , 比 上 年 增 长3215%。在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的同时 ,汽车尾气污染如影随形。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2006年的监测结果也显示 ,全国只有 37 . 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而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氧化氮以及其他有害固体颗粒 ,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

  二 住房和交通相协调的城市空间规划目标:

  人口、 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使得住房问题和交通问题间的耦合性日渐突出。城市有效率、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呼唤着从统一的角度思考住房和交通问题 ,实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 .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

  交通问题是影响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个人层面上 ,长通勤距离、 拥挤的交通状况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增加了交通成本。从城市层面上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经济有效运行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交通拥堵造成的代价惊人 ,它增加了商业成本 ,导致生产率下降 ,收入下降 ,减缓城市经济增长。

  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需要交通和住房的共同作用。交通规划方面 ,需要实施合理的设计以及交通组织。应该改进现有的城市路网系统 ,完善节点 ,提高路网间的通达性 ,并通过优化的交通工程学设计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住房规划方面 ,需要避免居住与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过度分离。鼓励就业和居住相匹配的城市空间规划方案 ,在大型居住区周边配备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 ,使居民有机会在居住地附近找工作、上学、购物或进行其他娱乐休闲活动 ,避免单纯的“ 卧城 ” 现象 ,从而缓解由“向心”、“离心”式的单向交通压力所导致的交通拥堵。

  2 .改善社会公平

  在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上 ,住房与交通相互整合的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规划方面 ,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倡导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避免一味偏向于公路建设的规划思路。同时 ,对中低收入者提供不同途径的交通补贴的公交降,促进交通的纵向公平。住房政策方面 ,需要将交通成本负担考虑在内,全面地考察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对于可支付性住房的选址 ,应该充分考虑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选择和通勤特征 ,选择可达性好的区位。

  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缓解汽车尾气污染 ,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 ,更需要住房和交通空间规划的相互协调。居住空间分布决定着交通需求 ,而交通方式的选择以及交通拥堵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一般而言 ,一个城市中汽车尾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与私人交通所占比重成正比 ,与公共交通发达程度成反比。因此 ,住房建设规划应该考虑居住区位对通勤模式的影响 ,尽量避免职住分离,减少通勤距离。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节能环保的大容量公共交通 ,尤其应该注重为大型居住区、就业中心配套公共交通服务设施 ,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 ,从而避免过分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方式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目标。

  结束语:

  因此 ,为了实现城市的理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深刻认识到住房和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实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论文04-13

城市色彩设计研究的论文10-27

中国现代城市休闲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论文05-02

城市公共物品建议与研究的论文09-18

关于城市流通空间的研究论文07-14

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04-12

城市污水回用研究的论文10-27

弹性城市及规划框架研究论文10-28

关于知识城市发展路径研究的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