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安检机造型设计研究论文
1X光安检机的调研分析
1.1X光安检机感性意象语汇收集与选取
产品意象是基于人对产品的认知,产品通过自身的形态、色彩、线条、质感等要素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产品所要传达的语言。由于用户的文化背景、审美标准及日常习惯和思维的差异,造成了对同一产品的认知形成差异。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前,必须先了解用户的喜好、习惯和对产品的感性意象判断。文中从安检设备公司、广告宣传和相关报告中获取了相关的感性意象语汇,将收集到的所有的感性语汇与产品设计人员进行探讨,针对X光安检机的特性,对获取的形容词进行初步筛选和修改,最后统计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倾向明确的16对形容词。
1.2代表性意象语汇的选取
从前期调研选取的20个代表性样本与16对形容词对进行组合,采用语义差异法设计成意象语汇问卷调查表。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求取每个样本对应的意象平均值。再将意象平均值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将最终结果加以整理,最后从3个主因子中选取7对因子负荷量较高的形容词对。
1.3X光安检机的形态意象设计特征分析
产品形态主要是通过产品造型的尺度、形状、比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营造出一定的产品氛围,通过视觉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即形态意象。基于X光安检机的现状分析结果,将X光安检机的所有设计特征设计成问卷调查形式,最后按分数的高低选取主要的形态意象特征,结果分别为主机两侧面板、机身色彩、扫描通道、操作台等造型特征。
1.4建立感性意象与形态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
经过上述分析,每个典型样本的意象都得到较为清晰的定义。为进一步研究该设备各部分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之间的相关性,须将产品分解为各种设计要素,并从其中挑选出对感性诉求最为重要的设计要素。文中采用形态学图表方法对各个设计要素进行分解,找出与之最为接近的形态语义,并通过与用户讨论,确定并挑选较为重要的设计要素,见表3。由分解图可知,影响感性知觉的设计要素为:主机两侧面板造型,主机色彩,扫描通道造型,工作台造型,该结果将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
2方案设计
通过文中分析,得到X光安检机造型感性诉求与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方案的创新设计,以更好地表达用户的感性诉求。
2.1概念设计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销售的X光安检机造型都呈现一种方正、冷峻的视觉感受,人们站在这种机器面前接受检查,会有一种排斥和不安。因此,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对X光安检机的外观进行人性化设计,赋予产品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方案主要从造型特征、色彩和人机界面设计入手,通过对产品侧面造型特征线的调整,使得原本生硬、冰冷的造型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在产品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面,增加语音提示和彩色按钮,使得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时更加方便、愉悦。在色彩设计上,打破千篇一律的黑、白、灰模式,加入一定的彩色调,如淡紫色、淡蓝色等,使产品变得更加美观。
2.2三维造型设计
产品的功能、特性需要通过一定的造型语言进行表达。以上述手绘草图为基础,在RHINO软件进行了产品的计算机辅助三维造型设计。方案的改进设计主要针对以往产品的.单一侧面进行改进,新的侧面造型在线条,色彩等方面增加了创新元素,采用不规则图形对侧面进行分隔,使得造型具有现代感。此外,方案中对国内外现有X光安检机的功能进行了局部改进,安检通道由目前的单条通道改进为双条通道同时进行,可大大提高安检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产品还增加了机内单向关节防盗机关,防止被检物品丢失,
2.3人机操作界面设计
对于用户来说,在复杂的安检场所中,如何提升产品操控的易用性和舒适性,是设计的重点。文中给出了X光安检机的影像显示控制台设计方案。方案中采用一键式关机控制,关机时只要旋转一下钥匙,设备即可安全关机。在画面的显示上,可进行动、静态画面任切换。此外,还根据主体机型的造型特征,对影像控制台的侧面造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色彩装饰,使之与主机整体造型元素相呼应。
3结论
文中尝试将感性工学理论导入X光安检机的外观造型设计研究中,得出了产品感性诉求与各种设计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该对应关系,对形态要素进行创新设计。虽然X光安检机不像消费类电子产品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是在实际的调研研究过程中,发现用户对该产品是有意象和感性需求偏好的。通过对X光安检机的外观造型进行改进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安检效率,也减少了广大用户对安检类产品的抵触心理。
【X光安检机造型设计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理念研究论文10-24
重型卡车造型设计及品牌特征研究论文10-26
烟灰缸造型设计制作研究论文11-01
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发展研究论文05-27
自动砖块铺设机三维造型设计论文11-16
家具造型的设计论文11-21
迷你小家电造型设计方式研究论文11-04
老年人板式衣柜造型设计研究论文10-29
桥梁造型的景观设计的统一研究论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