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技艺的刀法及其传承发展论文
灵璧石文化中的碑刻艺术,在今天磬乡的许多村落中,仍有众多从事碑刻制作的工匠,笔者也曾数次探访此地。这些从事碑刻的工匠在实际的碑刻中,多少都有把碑刻字迹镌刻移位变形的现象,而出现错刻、漏刻字画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有的刻工完成一件碑刻作品后,往往体现不出书者的原貌,只能体现出刻工的习惯性技法,实为粗劣之作。无怪乎书法家司徒越作《安丰塘碑》时不惜换碑石,频频更换刻工。
一、碑刻技法概述
碑刻工应该是一位精通碑刻的高手,对书画、金石、碑刻有所研究。在刻碑之前,碑刻工要先读帖,观其书体笔画特点,然后再进行镌刻。而研习各家书法,则是碑刻工在工作之余必不可少的课程。碑刻字迹的效果,有“V”型(即尖底)刻法,等边齐对口;“凸”型(即上圆弧底)刻法,垂直下两边,中圆弧度圆;“凹”型(即圆弧底)刻法,圆韵体现出立体感;“平”型(即平底)刻法,如虫蛀,垂直边口平润底。
二、碑刻技艺刀法
就碑刻刀法而言,结合灵璧磬石质细适刻的特性,三公分以内的书体,都可以用手刻刀直接镌刻。以楷书“永”字“V”型刻法为例,首先“丶”点画,从点上面入笔细尖处入刀,一正一反两刀下去,然后从底部收笔处入刀,补以点画的“侧”势圆弧边线。
“┐”“亅”横折勾画,要分段刻,从起笔处的稍弧处下刀,接以弧度上挑平行前行,刻到折处住刀,复从起笔处入反刀,平行前行刻到折处,然后,从勾尖处,一正一反两刀刻出“趯”处勾尖,接之“弩”处向上行刻到直横折处,必须补一刀横折的边线,方能刻出“勒”折的效果。“フ”横折画,一正一反两刀入“策”者,前行刻至折“掠”处,换从“掠”者细尖处一正一反两刀上挑至折处,补一刀“策”“掠”折处的边线;“ノ”短撇画,如陆断犀象,一正一反从细尖处入刀,复一刀“啄”处之边线。“乀”捺画,从“磔”处出笔,正反入刀,逆行刻至捺画入笔处,加一刀挑通与主笔画之结合处。这样,一个楷书的“永”字就刻完了。在这里,要注意分刀刻勒结合处的补刀边线,因为按书法“永”字八法而论,简单的补刀边线,更能体现八法之美,刻工作品的成功与否,不能以简单的碑刻深浅而论,而要以碑刻字形的逼真而论。
有的方家认为,书法基本笔画的点画,分别可以正反两刀镌刻完成,多余的补刀边线实可省去。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正是这看似多余的一刀,才能真正刻出书法的韵味;也正是这看似多余的一刀,刻出了认真,刻出了逼真。
楷书的刻字技法如此,由楷入隶,要注意隶书的“蚕头燕尾”.推而广之,其他字体、书体的镌刻,乃至刻图、刻画,刀法基本如此。书法镌刻要体现书法之法、书法之美;图画镌刻,要体现书画之法,笔画、线条之韵。在今天的`灵璧石刻中,从碑刻中分离出来的线刻、浮雕(阳刻)之类的雕刻技法,在镌刻之时,也应注重其中的金石感,不是单纯的刀笔之力,而要镌出其神,刻出其韵。
三、碑刻技艺传承与发扬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出自灵璧碑刻工之手的碑刻有灵璧“虞姬墓名家书法碑廊”,蚌埠淮河碑林的《游涂荆二山记》,淮北的“刘开渠纪念碑”,长春的“一汽建厂四十周年纪念碑”,天津宝成集团的《中华石文化序》碑,泗洪“彭雪枫陵园碑刻”,宿州“彭雪枫将军雕像碑”,《灵璧张氏园亭记》碑,神龙本冯承素《兰亭集序》原大碑,赵孟頫书《心经》,等等,都是可观之作。
对碑刻工而言,应该注重在掌握基本刻技刀法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博览各方面的资料。必须要懂得书画的基本技法和艺术之美,要尊崇大书法的范畴。
碑刻这门技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书法家司徒越对碑刻工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勉;书画家孙淮滨对碑刻工有“金刀飞篆隶,锐眼入丝毫”之励。
如今,碑刻这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受到了书画名家、专家的关注,有了众多为之奋斗的刻工。以灵璧磬石为载体的灵璧石雕将从昨天的冷门之技,走向勃勃蓬发的明天,不断焕发出新鲜的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飞。中国书法。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符骥良。篆刻技法入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邓散木。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碑刻技艺的刀法及其传承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传承与发展论文03-04
浅述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论文05-30
中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论文10-01
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分析论文10-04
弘扬李白文化,传承蜀绣技艺12-11
电子检测技术及其发展论文05-31
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论文06-01
豫商精神的形成发展及传承论文04-15
影视广告的发展困境及其未来发展论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