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阻碍学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并为其进一步完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统计信息化是指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和使用全程信息化,对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深加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强调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统计工作改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要建设完整的统计数据采集、分析、发布系统和统计指标体系,以推动高校统计工作水平,为高校改革发展、制定规划政策服务。
一、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直接目标是提升高校统计工作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高校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战略,监督和调控发展水平提供支撑。随着校园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建设日趋完善,统计信息化与统计分析工作等统计信息咨询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
本研究以北京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至82所高校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并对北京市教委、部分“985”院校和“211”院校统计工作领导进行了专家访谈。根据调查得知50.86%的高校已经开展、实施统计信息化工作,985院校、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的28所高校(以下简称28所高校)与市属其他54所高校(以下简称54所高校)情况较为一致,28所高校开展比率为53.6%,54所高校开展比率为48.2%,个别高校已经研发了统计软件,实现了统计数据实时更新、共享、分析等。在已经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高校中,已经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平台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与发布的高校有不到20%,大部分的高校没有使用统计平台,统计数字发现,开展信息化的高校中,28所高校仅有6.67%的高校考虑购入信息发布系统。专项统计经费的投入可极大地促进统计信息化的发展,现已使用统计平台的高校投入资金情况却不容乐观,28所高校中93.33%的高校用于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经费不到1万元。根据目前统计软件市场行情,系统功能相对完善、软件平台相对稳定的软件系统至少需要60至90万元左右,对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新软件需要10万元左右,1万元以内的软件设备对现代化统计任务而言相对落后。目前,北京市一般高校统计软件平台的建立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和高校OA办公自动化平台整合在一起,但是28所高校中73.33%的高校认为应当将统计软件平台与校园网实现的'对接,方便统计数据的采集与发布。
二、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高等院校的教育统计工作基本能够较好地完成统计相关任务,并逐步实现统计信息化进程,但是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有诸多不足,其统计信息化水平还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趋势有一定差距。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统计制度、机构不够完善及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二是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得不到保障、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统计培训不足、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办学特色,统计体系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指标解释不统一,高校的特色指标没有涵盖其中。四是统计平台建设未完善,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五是高校整体统计分析水平较为薄弱,直接影响其在高校制定方针政策、实施决策参考职能时的作用发挥程度。六是统计台账与统计归档存在问题,统计数据报表与档案自动化平台无法对接。
三、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强化统计领导,完善统计制度建设。领导重视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态度坚定,统计队伍士气,激发斗志。领导重视要组织得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讲话、发发文”,更要率先垂范,亲历亲为,确保统计信息化工作组织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效。各级统计领导干部要整体推进统计工作、突出重点环节。领导重视要力争经费支持,保证统计信息化专项经费的划拨与专款专用。
统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是高校做好统计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推进学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制度的保障与政策的倾斜,学校应将统计信息化建设列入学校统计基本规章、制度中,要求学校各级部门自上而下加强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对学校统计信息平台的前后期工作给予人力、财力上的保障,组建高素质的信息化队伍,并对数据信息化的质量进行定期核查,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化采集发布政策等。高校应根据统计信息化任务实际适时修订和完善统计制度,对统计各环节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汇总、管理、分析、归档等应列入高校统计基本规章、制度中,为完善统计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制度;统计数据信息化质量核查制度与统计报表信息化采集制度。
(二)加强统计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统计培训长效机制。统计信息化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统计队伍素质是否高、稳定性是否强是学校做好统计工作的先决条件。统计人员统计意识与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关乎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学校应进一步充实统计力量,成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学校应在统计综合管理部门设立1-2名专职统计人员,学校各职能部门应至少设立一名兼职统计人员。学校应保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对统计队伍进行统一管理、调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持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应提高统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统计人员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学校应建立统计人员奖惩机制,提高统计人员的积极性。
学校应建立统计培训长效机制,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学校应对统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包括统计法律法规的宣讲、统计制度的解析、统计基础知识培训、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常规培训、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方法等。学校应加强重点部门统计人员的高级培训,包括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统计法律法规、教育统计监测与评价、教育统计分析方法及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教育统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国际教育统计比较、专题研修、公共管理以及与教育统计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能够参与统计分析工作的人员培训。学校应严格统计人员持证《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在上岗前培训并考试获得证书。
(三)推进特色指标体系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水平。高校应重视该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更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在现有教育事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完善具有高校办学特色的指标和指标解释,对指标体系的确立进行充分的论证。高校应整合现有统计指标资源,补充上级统计指标中不足的特色指标,全面反映高校办学规模水平。高校特色办学指标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从学校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如体育院校应将学校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优势体现出来,医学院校则应当展现医学研究的成果等。
高校应减少重复统计的数据指标,完善调查方法,定期删减不必要的指标,与时俱进增加新形势下办学新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专业、简洁、实效。上级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中不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对重复填报的指标进行合并,对可以通过简单加工或计算就可得出的数据不列为指标进行普查统计,对用途不大的指标可以进行适当删减。高校应增列高等教育投入及其效益统计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了解高校投资情况,反映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学校的效益主要是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才效益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上进行分析,经济效益主要是从对学生的投入费用、学生毕业后工资水平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考核计算
质量。高校的统计信息化工作,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开发、利用、发布一体化,能够对高校整体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和预测。高校应在基本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对高校统计信息平台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以建立基本数据库为先导,更新统计手段,建立统计数据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采集、发布信息化,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可用性。
高校应利用统计信息平台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核查,确保数据质量。高校应完善调查方法体系,尽快实现统计数据的归口工作,从源头上解决统计数据报送“信息孤岛”的问题。对于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数出多门”等现象,应加强高校内部职能部门统计人员统计网络建设,实行统计工作负责人制度。高校应利用统计数据平台,更替纸质报送方法,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调查,采取网络调查,纸质存档的形式,既保证了数据质量,又缩短了报送时间,提高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可利用性。
(五)开展统计信息开发,强化信息咨询服务功能。高校目前统计工作的重点仍然停留在收集数据、汇总数据、报送与提供数据上,还没有能够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揭示矛盾。随着高校教育统计事业日益发展,定期报送各类统计数据的同时应积极跟踪高校特色办学条件指标,实事求是地将统计数据汇总归纳分析,并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库,收集国内外相关的统计资料信息,通过横纵向、定性定量的对比分析,向高校报送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有措施、有办法、有指导意义的能够参与决策的统计分析报告,并将统计分析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以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决策支持功能。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资源库,将统计分析制度化、常态化。
高校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统计分析业务培训,统计分析工作是需要统计人员能够充分认识高校教育事业各方面的情况,还需对其他同等高校情况、社会现状等有较为开阔的认知,更要求统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统计分析的各种统计计算方法和统计分析文章的撰写方法。统计分析文章要求统计人员要切实以真实数据为依据,用数据表达观点;要求统计人员敢于说真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教育事业反映的成绩与不足,揭示问题症结;要求统计人员要把统计分析落实到现实意义上,杜绝“假、大、空”的官样文章,要入木三分地剖析问题。
(六)规范统计台账设置,提升统计档案利用空间。高校要提升和规范统计台账设置工作,建立数字化台账,要重视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把统计台账设置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数据填报单位,统计综合办应指导各统计数据报送单位不断细化统计台账设置;进一步探索高校特色办学指标体系,逐步将体系指标设置内容纳入各部门统计台账指标,为后期开展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分析,提供丰富、准确的原始数据;加快统计数据平台的论证与实施,规范统计台账设置指标格式,规范各基层单位统计台账的报送制度,实现高校统计台账数字化。
统计档案资料是高校发展历史的记录。高校要指定专门的统计资料归档人员,将责任落实到人;不断强化统计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应对统计档案进行细化、分级管理,坚持立卷标准,根据部门需要按年度对专业指标台账、原始数据、统计文件进行标准化归档。进一步推进高校统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扫描的基础上,形成对报表内容可进行利用和检索的档案数据信息,提升统计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在纸质归档的基础上,增加电子文件归档,并对归档的电子文档加工处理,使文件以通用的格式进行存储,方便利用。
【参考文献】
[1]信继红.论高校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对策及发展方向.渤海大学学报,2006(01).
[2]李冰冰.新时期高校统计工作现状及改革措施.科技信息,2010(22).
[3]朱军.浅谈如何提高高校的统计管理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4).
[4]侯健.高校办公室综合统计信息工作探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01).
[5]姜全红.加强统计工作,促进高校科学管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03)
【推进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论文08-05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调查研究的论文08-06
工程机械智能信息化发展研究论文05-27
中美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对比研究论文05-17
高等院校档案信息网络研究论文04-14
基于高等院校拓展学生职业素质研究论文01-12
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素描教学研究论文01-23
高等院校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08-05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