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10-03 04:09:39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通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念的“井巷工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文探讨了以工作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虚拟情境和实际工作为场景的教学实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的教学评价体系,旨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

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论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井巷工程。教学改革。特色。创新

  通过行业和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井巷工程与采矿生产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长期以来,在我国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一直坚持“以掘保采,以采促掘,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的方针。由此可见,“井巷工程”是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和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建设与考核评估,以素质拓展计划构建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桥梁,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其他素质教育文件为保障,以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成绩、职业资格获取率和就业率等为表现形式,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按照调研讨论,形成授课教学方案,并不断修订、完善及全面推广其步骤,研究和探索出了一套“井巷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高专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应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方法。

  (1)通过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明确了“井巷工程”的培养目标。

  具有从事矿山井建、开拓、生产等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检查、监督、验收、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劳动部、煤炭工业部关于颁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支护工等16个工种)》的通知和现场需求,“井巷工程”确定的岗位群是:支护工、巷修工、巷道掘砌工、锚喷工、井筒维修工、爆破工。

  (2)通过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井巷工程”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3)通过“井巷工程”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

  (4)通过教学分析,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整体优化设计。

  二、教学改革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内容改革。

  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井巷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由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模块,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组成,整个课程以六个项目为载体、以30个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井巷工程”部分,识岗实践,顶岗实践等关键环节融入其中,同时将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中并充实了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课程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采用了串行结构,针对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任务环节来传授课程相关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样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不再是通过资格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职业能力,使“教、学、做”融为一体。

  教学资源建设以吴再生、刘禄生主编的《井巷工程》(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采矿工程类规划教材)为基础,跟踪本行业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以及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井巷工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了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模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

  教学手段设计根据“井巷工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归纳总结、评价反馈上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为提高办学水平,建设了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条件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培训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了企业的技术骨干,配备了专用资金和物资设备,从财力、物力、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依据山西省教育厅对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评审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井巷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了稳定的、具有良好合作精神、中青结合、校企合作、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研究团队。

  岗前训练体系教学平台建设岗前训练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讲述陈述性知识、实验、课程设计、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和创新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施工图片、模型、实物、工程案例等创设工作情境,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总结等五个阶段完成。同时,将“井巷工程”课程教学搬到现场、学院实训中心进行教学,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

  顶岗实训平台建设由于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特殊性,构建顶岗实训平台难度大,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如利用学生、教师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阳泉、大同、吕梁、太原、内蒙等矿区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解决了学生顶岗实训的难题。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竞赛平台,在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基础上,汇集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优秀论文、专利、制作、调查报告、商业计划书等成果,参加省、国家级比赛,为优秀的商业计划项目提供场地,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学生学习期间的成绩由教师评价成绩、学生互评成绩、企业评价成绩、职业资格鉴定四方面组成,学生必须四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方能通过。教学效果由校内外专家、用人单位、同行、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监督与评价。

  对外服务平台的建设结合山西省是全国煤炭大省和我院主体专业为煤炭生产技术的特色,建立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已培训了翼城、盂县、和顺、平定、阳泉等地方煤矿职工,为课程开发与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学生顶岗实践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培养学生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观。形成企业与学校、教师与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与基础课教师多元合作、跨界融合的教学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井巷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观。建立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训练体系。形成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整体性”、教学渠道“多元性”、教学形式“开放性”、教学过程“全程性”、教学考核“灵活性”、教学监控“严谨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经过2005、2006、2007、2008级四届学生的实践,学生在学院实训室、顶岗实训基地、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校内大学生KAB创业基地、校外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完成的实验项目、专利、制作、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社会实践成果以及职业工种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就业率等,充分说明了对提高“井巷工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产生显著成效,可以在其他同类课程中推广应用。具体效果如下:

  (1)“煤矿用报警支柱”、“倾斜巷道常闭式柔性防跑车装置”等11项学生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2)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项,获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各等级奖100多项。

  (3)获山西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

  (4)学生发表自然科学论文8篇。

  (5)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肯定。

  (6)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

  (7)参加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的有900多学生,为实施“创业促就业、实践促就业”工程提供了空间。

  (8)受到同类院校的关注,产生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在校内外做了多场报告,培训了300多名煤矿技术人员)。

  (9)学生普遍反映,在“井巷工程”课程学习中除学到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学到了许多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养成了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思路,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能力。

  (10)毕业生全部获得了相应职业工种的中级资格证书。

  (11)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一)“井巷工程”教学改革的特色。

  在“井巷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融力学、创造学、创业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理论、知识产权理论等于一体,渗透和应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理论知识传授与工作岗位训练于一体。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紧密结合,建立开放式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二)“井巷工程”教学改革的创新。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构建教学目标“整体性”、教学渠道“多元性”、教学形式“开放性”、教学过程“全程性”、教学考核“灵活性”、教学监控“严谨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实效性。“井巷工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具有可推广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井巷工程”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新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继续积极地探索新技术、新教学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网站链接以及课堂实录等网络资源建设,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EB/OL]。[2009—10—01]。http://www。jpkcnet。com。

  [2]姜有,蔡永乐,郝宝慧,等。构建做学融合的“井巷工程”教学体系实践[J]。煤,2009,18(11):55—57。

  [3]姜有,蔡永乐,刘金枝,等。在《井巷工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中国青年科技,2008,(12):53—56。

【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井巷工程教学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井巷工程承包合同通用02-22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8-26

谈责任议论文02-03

议论文:谈包容02-03

议论文:谈幸福01-26

谈追求(精选议论文)01-26

谈包容议论文01-28

议论文:谈友谊01-27

谈自信议论文01-20

谈责任(议论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