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管理及价值取向的构想教育论文
【摘要】新媒体技术及环境的发展完善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流、娱乐生活、日常学习等状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对大学德育产生双重作用,在为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同时,由于较难掌握和监控,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德育建设、思政教育、日常服务与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取向思路产生影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德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德育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新媒体视角下的德育管理工作,应当秉承和谐的社会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进行全新的探索和提升,达到个人与社会、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和谐相处状态,从而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培养高素质的大学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德育;价值本位
一、协同、竞争关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竞争和合作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在高校德育实践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也需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需要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是新时期教育与新媒体时代的目标。合作和竞争,源于合作者之间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源于竞争者之间整合个人优势,源于团体工作的高效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要通过良好的课程设计,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体会社会行为与思想,就是让他们提高适合社会生活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熟悉各种沟通技巧,才能养成团队性思维,大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社会不仅需要积极的竞争者,也需要良好的合作者,竞争与合作是人类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也是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和个人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大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提升德育素养的积极性,在高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就是激发学生竞争与合作过程中个人潜力得到发挥,取长补短,通过安排德育课程并发挥其最大功能,培养新时期大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利己、利他关系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利己是以伤害某个个体为目的,而达到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利他是有益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有三个层次:把他人的利益视为同等重要;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牺牲自己以利他人。这三者之间的和谐,体现了价值取向中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公平处理,它要求,当需求与满足趋向不一致时,不仅仅要从人的自我需求出发,还要依据他人或社会价值取向定位及公平性考量,当个人需求与满足的相互关系达到和谐共存程度时,要达到个人需求的必要满足,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的发展完全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否则就演变成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都是不利于人的发展的,都是片面的'。一方面,要尽量发展个人素质等内在的力量,使其经过教育达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目的在于个人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理应实现和达成。在利己及利他综合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促成个人内在力量的提升和完善,使大学生在个人素质及其个人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个人、社会与新时期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为个人要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人性关怀,而离开社会的个体就会被社会遗忘和边缘化,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个人受到社会的规范和制约,个人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这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人和人之间由于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其个体也存在明显差异,存在不同的喜好、信仰、思想、追求。社会离开了个体,就缺乏色彩和多样性,就会变得呆板,离开了个体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制约及共同发展的。社会的良性发展要以个人的发展为积累,个人发展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整体性个体努力的结果构成集约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个体化发展的汇总和综合,构成社会化的整体性发展,个人与社会在运动中达到利益的平衡和满足。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只有和谐共进才能达到最大的进步,把人和社会的关系割裂开来,人为地加以破坏就会走向极端,表现为一方面过于强调个性的发展与个性满足而排斥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满足而排斥人性关怀,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辩证地处理了两者的矛盾统一关系。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实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提出来的,并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认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大学德育实践中,要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探索更好的教学内容、方法,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健全德育评价目标,而这些体系、目标的建立,要在个人与社会、高校与社会、大学生素质提高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实现,因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辅助的系统关系,在双向作用和互相提升的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彰显。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在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方面表现显著,大学生对于社会参与的行动力度和意识形态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因素及特点对于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有着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关系,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参与意识及社会参与价值观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强烈和自然的参与意识,不同的因素及标准对于大学生参与意识有着显性化的影响程度。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及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资源优势和整体化效能,不仅要大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更要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及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
四、利益、公平与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变革一般都是在不断地追求公平或者无限地靠近公平中实现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改革勿带仇富心理”。富人赚钱后就得到社会舆论的不理解和大众的仇恨,是一种歪曲的认识和定论,换言之,把富人通过付出的所得补贴给穷人非但不能平衡财富的分配,反而会加剧更大的失衡和不公平。这段话自然有他思考的角度,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对于公平及其如何实现提供了思考的维度。就从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面来看,公平和公正相对于效率和效益而言更具有关键性、冲击性,没有公平、公正作为一切行为准则的前提,效率和效益就无从谈起。不公平和不公正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和递增,进一步加剧和恶化了效率的正面效应,无法实现和谐稳定及资源优化配置,更难以促进合力效果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效能会处于政策终结的尴尬境地,所以公平、公正是效率效益的根本前提和不竭动力。新媒体时期的高校德育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应该进行这样深刻的思考,教育作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中介和关键环节,既与个人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又与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德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统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集约统一体,教育系统和教育活动就是围绕在两者之间不断开展工作、在协调统一中不断发展的,它贯穿于教育内容的始终,都带有价值观的根本性思考。社会发展如果不能够遵照和寻觅个人生理及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就无从谈及,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协调一致的同时,要遵循个人发展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只有把公正作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才能达到社会正义,才能取得效率和效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和谐。塑造大学生责任意识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入手,首先要顾及到大学生基于学习塑造和成才的关键时间点,另外要在思想引领和意识开拓方面进行指导,全方位思考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影响和触及的各个因素,采取行之有效及科学合理的方式确立责任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和效能化,正确处理利益与正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50-52.
[2].陈飞.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在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应用性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13(2):131-134.
【大学生德育管理及价值取向的构想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实现论文08-06
蜂群式课堂管理的价值取向论文01-12
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论文01-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论文09-15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04-05
浅谈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论文01-20
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建06-19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11-13
明确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价值取向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