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论文

时间:2021-07-03 19:34:30 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文化 文化批判力

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客观上需要语文教师审视作为教师的文化能力,本文从“面对作为经典文化代表的文本”“面对大众文化场域的学生亚文化”、“面对时代的转型”三个方面,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如何成为一种使命式的必须。

  一、面对作为经典文化代表的文本

  进人教材的文本可以看成是主流文化、经典文化的代表,可是为什么对同样的教材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之间却有高下之分?语文教学为什么常常让人觉得不如人意?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看起来生动丰富,不少教师是想了许多方法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讲故事、表扬、多媒体、讨论……对于这些“手段”,低年级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到了高年级,尤其是进人中学高中阶段,这种方法明显将会失去效力。究其原因,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欠缺文化批判力。

  一个语文教师,首要的能力就是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从而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度的探索,再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界上对教材进行深层的挖掘,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引导学生深人解读和思考文本、生成对话、构建学生的阐释式阅读而不是复述式阅读。有许多教学高手的课堂上不见得有多少这样的“手段”,但是学生往往念念不忘,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可以感受对于多元文化的宽容接受及理性批判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灵的震动。

  《人民教育》2004年第13一14期合刊推出了一组新课程优秀课,其中浙江的干国祥老师从“敬畏生命”角度来解读《斑羚飞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干老师丰富的学识、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设计。、他是这样做教材分析的:“《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我们或是把它当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斑羚的牺牲精神,更有甚者,引导学生狠斗私念一闪间,通过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一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提升此文未能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没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以及对文化的判断力,他就不会对教材的解读的合理性做一点点怀疑,以为文本的解读都是天经地义的,只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就行了。干老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而是沉浸在文本本身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中,并努力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学者谢泳说:“语文教学,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但语文教学肯定不是一种以技术见长的学科,这是不成问题的,它不同于数理化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内容是有精神意义的,而这一点,现在却为我们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所忽视。干老师从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个两难选择故事切人,但并没有纠结于对于答案的追寻,而是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把手。在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整体感之后,教师很快的把学生从文本中引向讨论。由三个精心选择的材料来思考面临灾难是作为群体的人类的抉择,再引人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展开在灾难中每一个作为个体的生命抉择。对于个体生命的解读是深人而深度的,每个个体都有生存的权力,任何在灾难中产生的恐惧以及犹豫都是正常的情感,从而使文本的解读上升到了敬畏生命的哲学高度,也挖掘出了文本的精神意义。“水之积也不厚,其载大舟也无力”,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深切的文化批判力,做什么都是肤浅的,是不能进行有深度有厚度的课堂教学的。

  二、面对大众文化场域的学生亚文化

  在当代大众文化形成场域的状态下,学生亚文化的主体性表达对教师的固有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学生的亚文化是一种世俗的、当下的、不断更新变化的文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的老化,与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在这二者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中,教师不得不面对自己感到陌生的文化。在相互影响中教师应该表现出一种自适性,不断改进自己的文化结构,甚至是自己的认知图式,这也是教师文化敏感度的一个体现。 当下,学生对于时尚、流行的推崇,以及审美化的泛化,审美进人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大众文化在学生中的受欢迎,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经典文化职能的有限性,并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对经典文化产生了弥补作用。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超功利、无厉害,在现今已经表现出不适,青少年越来越看重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的目标,理想主义的、纯精神性的终极目标虽然不是被绝然摒弃,但它在学生中的地位较之以往,大为减小。所以在直面学生亚文化的时候,教师应该有一种理解的心态。对此,叶澜教授曾作过精辟分析,她说:“非主流文化只要是健康的,甚至是高品位的,就会为学生提供扮演多种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义务,与不同类型、层次的人交流,从事各种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非正式规定的文化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的智慧、才干、情趣、社会活动和适应能力都是一种锻炼,也可以从多方面发现自己的潜能,选择发展的方向和增强发展的信心。

  此外,当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缺乏理性的辨别时,教师还应该对此类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透过表象发掘其内在的本质。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体现出了原苏联学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欧洲的狂欢节民俗是以酒神祟拜为核心不断演变的文化现象。在狂欢节期间人们戴上面具便隐去了自己的身份,可以纵情欢乐,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与大众性是“狂欢”文化的几个关键词。它们背后共同的核心词语是笑,即欢乐。这种“狂欢”式的文化,实际上,已形成一种世界性潮流。中国这几年笑星走红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赵本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有我们传统理念中的美的影子吗?其实是一个字:丑。而丑角正是表演艺术的一个行当。“丑”而经得起“审”,就成为艺术中别样的美了。大众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也给我们的文化批判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文化批判力。

  三、面对时代的转型

  从宏观角度说,“即将来临的世纪被认作是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遍天下的所有个人和公共机构将不仅把追求知识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也视为目的本身……这意味着我们对教师期待更高,要求更严,因为这一设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只有教师才能在智力、情感、精神和人格等各个方面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语文课程作为承载太多文化内涵、精神意义的学科,应是知性的、理性的、诗意的、人性的、精神的!它带给人的力量应是内部发出的,而不是表面的。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拥有适应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大部分现代人正在努力追逐物质的时代,应该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精神的独立、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技术的人,而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是懂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真正的人,这也是符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要求。“现代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教育’(Edu—canonforsurviving),而不是‘存在的教育’(Educa—tionforbeing)。这种生存教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给予了人们对于自己和人类文明盲目的乐观,却没有给予人们清醒的头脑。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我们能够从教材文本中感受到睿智、幽默、真实、洒脱……能够时时静听心灵的独语,能够性情的关照生活着的社会与时代,那么,我们即存在于当下,而这更是对教师的文化理解力、批判力有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论文】相关文章: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教师中心稿)12-07

名人批判议论文01-17

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理念批判论文11-10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12-03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10-04

校园文化的亲和力调查的论文09-30

提升学校的文化力的议论文03-23

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及其文化服务力的提升论文09-29

《韩非子》对儒的批判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