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羽课堂勇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论文
论文关键词:预习学案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通过落实预习环节,在展示交流中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杭州市勇进中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不懈追求。本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范例.从课堂预习、小组分工、互动交流、评价激励等方面介绍了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亮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一、创编预习学案,课内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我们强调预习的质量。但学生应该如何预习?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是我们首先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一年下来,初一语文组教师们以精心编写的预习学案,来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有效预习。
对语文学科而言,学案应当含有目标指引的预习学案,以任务型菜单的方式,将课文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分列其中,同时兼顾语文知识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所有任务都不出现答案,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填充。结合课时进度、学生能力发展和教材特点,我们尝试编制了三种形式的预习学案。
(一)单元预习学案
这类学案适合于单元主题相仿、文体相近、学习方法一脉相承、有利于总结归纳单元学习经验的泛读课文。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人物”和第六单元的“动物”话题的课文。在单元预习时通常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各篇课文的信息和知识要点。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在一个周期内(大约两周)反复训练,强化巩固认识。同时可以拉快进度(通常用6-8个课时可以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小组分工,例如每个小组主要负责一篇课文的展示,或者每两个小组负责一篇课文的展示而减少重复,提高展示效率。缺点是阅读跨度大,学生在课堂预习时容易目回吞枣,对课文细节不能深究,部分基础知识容易混淆,如作家的代表作等。
[例1]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案(节选学法指导)
一、反复诵读
1.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2.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能复述以下三个问题(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涵泳性阅读:先默读,品味优美词句再反复朗读精彩段落或句子,体会优美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好词佳句
4.声情并茂朗读:传达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
二、理清思路:通过关键词句,提纲竿领。重点是理清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三、品味语言:在涵泳性阅读时注重修辞句、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句式人称的变化……
四、联想拓展:同题材或者同作家的作品比较,积累并摘抄相关主题的优美词句。
〔例2]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物”对比阅读整理表(缩略)
(二)单篇课文的预习学案
这类学案适用于情感丰富、含义深刻、结构富于变化、篇幅较长的精读课文(如鲁迅的文章)。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指引学生细细品读。优点是可以以线索或主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讨论,在质疑与争辩中提升思想认识的境界,适合于公开课的前期准备。缺点是不利于切分成容量、难度均等的小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如果要人人参与展示,容易产生小组任务重复,并且会延长课时。
[例3]《社戏》学案(节选)
【学习目标]
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从儿童的角度理解这篇文章的审美情趣。
【预习和展示任务】
五、做个有品味、有情趣的人。(反复朗读下面课文“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就课文的这个结尾,结合文章细节,你能读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1.美境:文中的词、句子写出了美,表现了(主旨)
2.美情:我喜欢文中的(人物)的(特点),因为(以文句说明)
3.美事:我想和他们一起去_(活动),因为__(生活体验)
(三)“比较学习”学案
作为以上两种学案的补充,这类学案需要打破单元界限,变主题教学为类型教学,选择有相同或相异比较点的课文,两两组合,同时预习,同时展示。这样便于指导学生熟悉文体特点,依据阅读方法,摸索学习规律,总结经验。同时便于老师开展阶段能力形成性训练,使原本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知识能力点整合成一定的序列,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强化和巩固。例如诗歌类《黄河颂》《诗两首》重在学习诗歌意象的解读和凝练语词的品析,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小说类《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最后一课》重在学习复杂的记叙技巧,感悟成长中小主人公“成长”中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周遭人物环境的影响;散文类《安塞腰鼓》《观舞记》学习依据线索和关键词句把握主旨,仿照句式和修辞描摹场景的写法;传记类学习写人叙事的角度和技巧;文言文《伤仲永》《孙权劝学》重在文言知识现象的整理、横向比较和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通常,在课堂预习时,教师分发学案,学生每人一份,先在课堂上独立预习课文,圈点评注,记录疑问,然后查阅资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状态,面向个体及时纠正低效做法或解释要求。允许学生带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补充课本注释。学会快速检索信息,毕竟,正确使用资料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在对照答案,逆推思路的过程中也能提升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学习规范的表述方法。
深度预习阶段,在组长的号召下,集体讨论个人在预习时的疑难问题,确定小组展示的重点和难点,讨论后尚未解决或有争议的则写在座位附近黑板上,用“”代表小组已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用“?”代表重要但未解决的难题.提交给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联系课内外求证.解除纷争,达成共识。
二、明确分工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展示
“尝试在先,先学后教”,当学生自主预习或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应该搭建平台,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并有机会探讨各种疑问,表达个人见解。与此同时,共性或典型的错误可以在集体指正补充的过程中,得以纠正;而所有的经验方法可以在比较鉴别中得以完善、巩固或强化。目前,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自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就有必要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以减少低层次重复的时间,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教师除在课堂上补充、归纳,更可以通过帮扶结对和捆绑性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使用任务专门化,把较复杂的任务分割为几个较小的部分,各个部分分别由几个单独的小组去分担。在展示课前的一天,教师通常会分发展示分工任务单,留足时间供小组长与组员共商展示的形式,并将各任务落实到个人。小组每位成员在个人预习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的专题专项准备。为了使展示课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我们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语文学习所必须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要求,拟订了兼顾形式和内容的展示建议,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导—演—介—析一-悟—问—联~铺J",以便使学生在领取小组任务后可以灵活选择样式和与课文学习目标有关的内容来展示。
课前小组学生先将该组任务中的易错点、难题、优秀创作、课外知识、学习心得抄录在黑板上,然后按照抽签顺序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在黑板前展示;有时则是师生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核心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竞赛汇报(语言赏析竞赛、抽签问答竞赛、限时速记课文等)。总之,你做名家访谈,我搞小品表演;你配乐朗读,我赏析点评;你写诗配画,我作词谱曲;你板书提纲,我讲解图表;你指名板演,我抽签问答;你质疑问难,步步紧逼;我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错误,教师和学生共同指正;有缺漏,集体补充。身体和眼光随同学与老师讲解的位置而转动,避免长时间专注于一处而疲乏。同龄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似乎更容易被接受,而当纷争相持不下时,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聆听教师讲解,注意力格外集中。课后的口头或书面评语既肯定了学生的付出,又提供了指导,对其下一次更精彩的表现寄予期望,才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深化师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点拨提升
(一)学生在质疑补充中发现并创造,收获新知有时学生为了得到补充指正的分数,还准备了一些思考题,指名回答。问题一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争抢回答,非常踊跃。而学生的问题涉及课内课外,涵盖很广。
[例4]
在学习《秋天》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各种在预习课时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引发了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交流。“‘澳水因枯涸露出石头而更显清冽了’和秋天有什么关系?”我们讨论出了四季水位的知识。“为什么说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筛选了文中的意象,得出写的景物应该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同时符合季节特点的结论。“那满流着夏夜的热与香气的笛孔”一句,引发学生思考枚羊女和牛背上的笛声的关系,这恰好诊释了少女梦寐的具体内容,也体会出了诗歌的意境,进而能有感情地读出这首诗歌的意境。学生不仅理解了参考书上显得突兀的小标题“少女思恋图”思恋的对象,还补充回答是思念夏天的`伙伴、玩伴。这个答案我个人认为比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更精彩,更贴近诗意。
(二)教师利用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当学生习惯于提问质疑甚至能主动寻求解答时,教师提问就更应该经过填密思考,精心设计,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要能精辟提炼要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的做法是:以学生的观点为核心,以一个宽泛的问题开头,激发一轮新的思维活动,教师要以开放之态接受任何答案。基本流程是:提供矛盾情景,以待学生解决—导向更深、更彻底的回答—将讨论导向新领域—将任务转回给全班。
[例习
问题:女锅为什么不用其他材料造人,而是用泥和水来做呢?(教师联系西方人类起源学说而提出。)
生1:因为人的皮肤是黄的,泥也是黄的。
生2:因为人刚生出来时身上有泥垢,就好像洗澡时可以搓出来的那种东西。所以会想到是泥做的。
师:有一定道理。你现在洗澡也会有泥垢,会不会认为自己是泥和水做的?(教师微笑,学生摇头。)
生3:因为当时人的生产力落后,都是靠天喝水,靠地吃饭。而人吃的东西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所以他们会想到第一个人也是土里出来的。才会有“大地母亲”这种说法。
生4:因为中国最早的人类都是在两河流域起源的。所以人和水、大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才会做这样的想象。
(真正理解了神话产生的背景和想象的现实依据)
问题源起于备课时教师自我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具有开放度和挑战性。在非评价状态中进行讨论,学生才没有心理负担。精神放松.灵感就更容易闪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纷争、质疑、顿悟充溢了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文中找词句解读作用,学会了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创作,学会了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学会了依据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文体特点。而他们的创造力也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期。此时,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和同学的掌声也给他们以极大的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完善评价方案,奖勤罚徽巩固小组成果
在“亮羽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在这种形式下,既要鼓励小组共同进步,又要肯定个人对组内的贡献,其中对学生的努力与付出,做客观公正的过程记录与结果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语文组精心设计了过程记录表,分重点讲解、质疑问答、赏析创作、板书演练、创意表演、指正补充、笔记检查等七个方面记录学生参与的内容和质量。
为了有效控制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和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认真听取来自同学的交流,我们在课堂评价体系中设置了“指正补充”这一栏。这个项目为那些专心听课勤于思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过一年来的尝试,他们已经不满于将既成的知识和方法照搬呈现给同学。帮同龄人“纠错”是最能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全情投人的。同时,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另外,我们针对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设计了这样一份可以量化的结果评价表。
2009年语文学期总评成绩评价方案(缩略)
学生明确了这一评价方案后,对期末语文复习应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订正面批和积极完成课外自主练习而向老师提问的学生,课前课后都会紧紧跟随教师;午间休息和放学时段各组组长围着教室张贴栏,主动填充表格。至于组员写书面申请加分,组长与教师共同商讨打分细则的事情频频发生,常常把传统教学中向来“生意清淡”的语文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
与传统学习方式比较,我们从“重视认知训练”转为“强化学法指导”。“亮羽”是一种呈现和面貌。其深层的是学生的学习是有章可循、自主控制的“链式”接受,而教师则要面对的是生成性问题的“点式”辅导。教师让出了“链接控制的权力”是很有挑战性的。但这也是机遇,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
【亮羽课堂勇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及课堂教学改革论文11-09
激流勇进的初中作文10-18
爬山与激流勇进作文10-17
敢于尝试构建个性课堂论文05-07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析论文07-22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范本05-31
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的论文05-11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04-30
高效课堂美术教学改革论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