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
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语文能力”即“语文素养”中所说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可让学生感悟并学会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充满自主性,并在强化个性体验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简言之,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自由读书、有目的地读书”;其次,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对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得到的体验感受,产生的看法、联想,作出的评价等均可直接作用于写作,阅读美文中生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尚的情操等等的熏陶感染无疑也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无疑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何况,现在的阅读教学普遍都重视“读”与“练”结合,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样起重要作用。一方面,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可以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大说话的厚度;另一方面,所阅读的人物说话技巧、语言逻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谈,有条有理,大方得体;而阅读在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阅读教学也包含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中对生字的识记,形似字的辨别,字的笔顺笔画的掌握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过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从阅读课程中积累字词句篇,获得一定的语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但更多的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在课外等待着他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笔精华,犹如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让他们尽情地去遨游吧!那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宝藏,如果说阅读课程已经引领学生来到了宝藏的大门前,阅读教学又交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这大门的钥匙,那就让他们立即扑进去,尽情地获取吧!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营养还不足,亟需不断地通过阅读吸取营养来补充自己,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而大量的、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又对课程的阅读予以补充,形成帮助,促进对课程的阅读。
这样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循环往复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使学生培养并建立起稳固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等语文能力,并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熏陶出高尚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显然,这种阅读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说过:“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先生一语中的,为我们今天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明了突破重点的方向。让我们去努力实践吧!
参考资料
1、叶圣陶教育论文集
2、巢宗祺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2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缺乏发展潜力的学生。”可见阅读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阅读更是语文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又说:“语文教学之一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阅读的两翼,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的角色何等重要。
语文老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文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容易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例如:课前五分钟你讲、我也说读书活动,让学生说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最精彩的是什么?等等。初中学生的年齡特点善于表现,所以很积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拓宽了阅读的视野,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
学生有了自由阅读的空间后,他们会如饥似渴地阅读,此时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选书,如何去阅读?选书应该选好书、选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给人启迪和教育的。如名著。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可能将书中所有的话都记住,所有的精华都吸。阅读要像吃甘蔗一样,要咀嚼,要吮吸,还要吐出渣子。这就是一个“筛选与吸收”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告诉学生阅读在形式上还可分为粗略阅读,精细阅读,跳跃式阅读。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无论哪种阅读目的是尽快地吸取知识、充实知识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运用圈点批注,并善于质疑,以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旦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就可以把阅读引领到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
课堂阅读有别于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它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从文本中接受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说课堂阅读属于学习性阅读。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一定以读为主,而且以学生读为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反复阅读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有多重要。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独立思考读出个性,成为真正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1.初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边阅读边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4.提出质疑、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解决的途径。
这样的阅读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不过是一片会思考的苇叶。”要使每个学生做一片会思考的苇叶,老师就要教会他们学会阅读。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3
一、通过“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
1.范读引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读出来,通过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读《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一段话时,老师用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狐狸吹牛撒谎蒙老虎的语气、神态表达出来。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看老师读后就能把老师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也模仿了过来。一篇课文的重点和最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老师进行范读。
2.听其声,观其形。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能光听,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的程度。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朗读的“声”和朗读时的“形”所反馈的信息中,迅速地察觉自己教学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程序和方法。
3.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眼、耳、口、脑并用,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看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
4.深读共鸣。每篇课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用心去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1.凭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凭借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是指导读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朗读的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设问;要有思考性,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要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想。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想,想什么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
2.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需借助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要通过朗读去表达。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这样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3.读出特点。事物的特点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读出事物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现身说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通过“读”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到双方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在朗读时要突出“焦急”(语速加快)和“耐心”(语速减缓),使学生明白“焦急”是想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则是非看到灵车不可。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身体多么虚弱,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对总理的敬仰)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将随朗读的深入而得到加强。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狼和小羊》一文,学生通过朗读,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读了《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后,巩固了对狼的认识;读了《农夫和蛇》以后,学生的认识就会提高,就会推而广之。除了整体训练以外,一篇文章的某个语段,甚至某个语句都可以通过朗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思维的求异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人掉入水中,首先应考虑怎样使人离开水,那些“哭着喊着去叫大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考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考虑怎样使水离开人,“司马光砸缸”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其他小孩的做法虽然没有错,但延误了时间。
小学生“读”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朗读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使“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4
[摘要]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语文素养 人文情怀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种种操作模式,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写作的高度模式化、机械化扼杀了作文的本质,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意味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使语文作文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写作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
作文教学的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美的意蕴,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学习其写作技法,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学会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什么。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书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引人入胜的卡通书、花里胡哨的影视明星花边新闻书、韩寒之流的儿童作家书,往往是当前学生热衷的书目。
而这类书的营养成份实在太少,如果让它们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经典书目,古文经典如: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经史子集等,外国经典名著:《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现当代名著如:茅盾文学奖作品,巴金、老舍、茅盾等现当代知名作家作品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从而触及心灵深处,滋养其精神,润泽其灵魂。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了读什么,还要解决怎样读书这一问题。其实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略读、精读和诵读。略读就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量的积累,尽最大限度地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最好能做到各个领域都有所触及,略知一二。精读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科目,对某个片断、篇章进行认真仔细阅读研究,对不理解地方查阅工具书,追根求源扫清一切障碍,除此而外还要边阅读边写心得体会,抄写精彩语段,做知识卡片,精读要做到每读必有所收获。诵读是阅读中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学生应该致力追求的一个过程。针对名句、名段、名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把它记住,然后进行理解消化吸收,让它内化在心中,成为储备知识,随时准备应用到写作中去。
二、写是体现语文素养的最佳平台
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过程最能体现一个语文素养的高低。通过写作这个平台,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只注重技巧,而忽视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或是教条地强调基本知识扼杀学生的兴趣,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写作仍要从培养写人、记事、说理这些基本功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高考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文章四不像。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往往文体不分,不伦不类。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文体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既包含六要素,又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要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议论文,即明确地表达论点、论据、论证,思维缜密,逻辑清晰。首先,要引导学生写灵活自由的散文随笔,心得体会,可以表现欢乐,赞颂美好,褒扬奉献,也可以抒写伤感,抨击丑恶,揭露渺小,倡导个性化写作。其次,在训练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过程中,适当穿插带有高考趋势方面的文题,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开放性命题作文,引领学生写作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文体复杂、难度较高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记叙生动、逻辑缜密、说理透彻、抒情真挚充沛,使学生的作文既深刻丰富,又有文采有创意,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三、人文情怀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文情怀是指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与精神状况,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与体现,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内化于人内心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种、一种修养、一种心理和一种态度。新形势下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要求的。也许有人说,站在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一高度谈论作文教学是高谈阔论,没有一定的内容依托,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实施,其实教师始终应站在一个高度,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通过写作这个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要从写作生活化入手,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
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精神品质都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文章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已成为当前作文的主流,写作生活化是丰富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单调,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内容可写,要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利用好文本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小事、琐事,如初中教材中经典文章《背影》、高中教材中《我不是个好儿子》《丑石》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从写作内容上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对社会各种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多元的、真实的、繁杂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如:音乐、绘画、体育等,让学生作文取材生活化,注重生活细节,从点滴生活中感受其细微变化和差异,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情感支点,挖掘学生内心的真情,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挚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历程中学会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在师生共处与人交往中培养合作精神,在文章写作中体验生活的真善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育新视角.吉林人民出版社.
[4]语文教学通讯.2005,(3).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5
摘 要: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再生力,我们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情绪识字 说话训练 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工具性,亦有教育性和发展性,它负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还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学习的再生力?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紧扣心理
爱因斯坦把教育的动力概括为“兴趣、品德”。他说:“教育应当使得所提出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可见,激发兴趣,让其愉快地接受这知识礼物,何其必要。
兴趣、动力、劳动、成功、兴趣……这种良性循环能促进学生激流勇进,无疑会让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如讲《学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你们会下棋吗?会下什么棋?《学棋》一课就讲了两个学生学棋的故事,他们学得怎样?请小朋友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两位谁学得好。导语虽然简短,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设计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围绕教材,以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在课堂上动用愉快教学,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有意栽花。要在透彻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设计好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中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我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课文、讲故事、戴头饰表演故事、续写故事”,让小朋友在这样的气氛中理解课文、朗读课文。整个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气氛活跃,笑声不断,讲完课提问题,学生个个对答如流。
二、开展情趣教育,提高识字效果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指导学生识字首先要坚决破除以死记硬背、多抄多写为主要识字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其次要重视教会学生“活”的识字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学“青”的时候,我就编了一首儿歌:青草青,清水清,太阳出来天气晴。有心就是“情”,有米精神好。看东西用眼睛,说话常用“请”。这样,把“青、清、晴、情、睛、精、请”都编了进去,学生不仅记住了一组形声字,能根据部首辨析字义,还渗透了礼貌教育,妙趣横生。
三、重视说话训练,培养基本能力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低年级写话则是从说话开始的。
低年级小朋友在口语交际中已掌握了不少词,这个时期是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应很好地把握,从低年级的基础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说话训练。
1.以生活为源泉,以观察为起点,引导学生口语表达。
观察事物,能增强感性认识,由具体实在的事物向抽象的思维过渡,使学生有理可讲、有话可说。如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山、水、林、田、路,观察风霜雨雪的自然景物,使学生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的景物用语言表达出来。
2.以课文为范文,以故事为原型,引导学生口语表达。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能使学生提高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也是这样,他们好奇心盛,模仿力强,善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例如:选取趣味性较强的课文,准备一些形象的头饰,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戴在头上,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像可爱的小动物呀,或者老爷爷、老奶奶、小淘气等等,撩拨学生心弦,使他们在感官上得到很大的触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续编这些课文,把自己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3.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指导学生说话时,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学生消除了紧张害怕的心理,就敢说敢写了,逐步达到会说会写。
四、“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文本,就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的。如《月亮湾》一文,描绘了作者的家乡月亮湾的美丽,全文贯穿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为了反映其情感,文中有不少描写生动的词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的词语,从而感受月亮湾的景色美。通过诱导品味,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同频共振,从而引发了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渐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任务中的重点,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课程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从小学开始。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出发,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把促进学生取得高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一度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内在品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审美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接受新事物以及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实现释放学生的智慧潜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1.升学压力导致语文素养培养被忽视
学生随着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升学压力也随之而来,而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满足学生和家长考高分的愿望,语文教师在授课中以课本知识点为主,将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忽视了语文课本上关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这给学生丰富文化知识、扩展知识视野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教材内容的固定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虽然每过几年都会进行一次课程改革,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很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渐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固定的教学内容中,会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会创新,而且大部分教师也很难将教材内容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都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将游戏教学渗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游戏,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学弈》时,这篇古文的.现实意义是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学好。可能单纯地将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很多学生表示认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做不到。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老师本人和两组学生进行一场实地演练,老师再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让一组学生在下面做作业或干自己的事,另一组学生认真听课,老师讲完之后,布置几道练习题,测测两组学生学习的效果,结果显而易见。学生通过这个游戏更实际、更直观地体会到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通过实践,更能引起学生对一些道理的重视,学生只有重视了才会运用于生活中。游戏可将枯燥的课文知识变得有趣,有利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加深印象,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2.倡导课堂中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六年级上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对这个综合性学习,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诗歌,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所收集的诗歌,并共同合作将这些诗歌按照诗歌的分类原则进行归类整理。小组整理完毕,老师将每组的成果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来,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出现的问题,如归类不当,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最后选择一两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请一两位学生朗诵,朗诵完后,请全班学生进行自由点评,老师做适当补充。在收集、交流、合作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提高收集、整理的能力,并且丰富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朗诵和点评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总之,倡导课堂中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基地的学校必须担负起重任,语文教学是人文学科之一,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学生在小学就拥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就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从课本内容中跳出来进入现实生活小学生对课本中反映的生活处于无知状态,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老师将课本展现的生活联系实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目标设计一些游戏,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1(06):92.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7
一、树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究语文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世间百态与真、善、美。“文学即人学”,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们的情感得以激发并引以共鸣,这不仅是对人性的一次净化和思考,更是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大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无所谓课堂内外,整个历史进程与现代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的大素材库。以高中作文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仅仅传授方法技巧,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华丽的词句和文章结构,而不注重从多方面启发学生对作文题目进行思考,注重作文的立意与思想表达,那么学生的作文充其量是辞藻的堆砌,而不可能发出耀眼的智慧之光,也不可能真正打动别人,引人思考。学生真情实感与思想的表达虽然离不开教师方法技巧的传授、字词的学习,但真情实感和深刻的思想若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体悟又将从何而来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大语文”教育观念为指导,为学生创造感悟社会生活的机会,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扩大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综合调动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中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重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
现在高中教学中有着明显的“重理轻文”倾向,语文、历史等学科因缺乏实用性而备受忽视。这种情形大大地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础,导致许多学生对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了解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也使高中生本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培养难以为继。中国科学院文学院杨义研究员说:“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人文精神事关国魂、国脉、国力,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教学之路,应当让学生在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记一些美文佳句。”我国经典文化中蕴涵了除文学价值外的许多人文价值,而这些人文价值正是涉世不深的高中生所应汲取的宝贵人生财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文化经典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血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若对某门学科感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进行积极的有效学习,千篇一律、千课一法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高中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想学、乐学,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熏陶感染。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情感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与抒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能触动其情感又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案。教师要善于发问,于平淡无奇处引疑,从问题出发,激起求知欲望。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轮流演讲或大班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互动并乐在其中。同时,适时恰当地运用影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以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风趣,要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在充分参与和表达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五、重视从诵读与联想中感悟各种情感,陶冶情操
学生如果养成诵读的习惯,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引导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再现作品中塑造的各种形象,并且随着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的浮现,学生会感觉到身临其境,能更好地感悟文学作品。施茂枝先生说:“所谓语感就是人在长期言语感悟和语言运用中获得的一种对言语的理性的直觉能力。它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语艺感等。”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体味、感受、领会作者的“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和“弦外之声”。如教马致远的《秋思》时,就可通过反复诵读,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幅“羁旅秋思图”在学生脑中形成,让学生的苦情、愁情、悲情一次次地加深,一层层地积郁下来,始终沉浸在作者的悲情下。在这样的教学情形中,学生通过诵读,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体悟人生。
六、重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是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汇、结构以及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对美的感受表现出来。文字只有蕴涵情感才会闪现出智慧与灵气。在高中生写作训练中,要重视锻炼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悟、情感与思想的能力,尤其要重视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在评价学生作文质量时,要改变传统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某些作品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倾听多元意见,在各方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学生在写作中尽可能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教师也要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潜能得到发挥,心智得到良好发展,在不断积累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与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还需要将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尊重教学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多方协调,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考,才能不断探索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新途径。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8
摘要: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但随着产业大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其职业素养可谓良莠不齐。据调查,大多职业院校以“高就业率”为己任,把技能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所培养的学生均有着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但学校往往忽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造成学生职业教育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已就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这使得职业教育中的“素养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疏导;实践
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的专门研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策略。
1、语文教师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过硬的语文基础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应多关注职教前沿、多了解职教精神、多接触企业,成为“职教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关注职教前沿,学习职教精神;多走进企业,领悟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多接触、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以中职语文新大纲为标准,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中职语文新大纲中,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都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各模块中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基础,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语文基础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提升,侧重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职业模块,在教学内容上,多是关于职业定位、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在学习中,学生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拓展模块,则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提升,对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3、依据教材,深入挖掘文本职业素养内涵。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要在遵循新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时数,深入挖掘文本职业素养内涵,以达到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其中,零点起飞,启发学生放飞人生梦想;品读职业,引领学会恪守职业道德;直面社会,教育学生塑造其健康人格;走进经济,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寻物象,引导学生守望自然。
4、建立语文学科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评判学生,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并以此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建立语文学科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力求评价体系多元化,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为主,分别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测评学生的'语文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由期末卷面分数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局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分别占65%、35%,其中,平时成绩的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组成,确保评价的合理公平公正性。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职业岗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良好形式。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社会上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学生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优势。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0年设立由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组成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并要求学生写出社会实践报告,再由领导小组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继而指导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一员,笔者总结得出,有益、恰当的社会实践,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6、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疏导,使其形成健康人格。
近年来,学生频发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不容忽视的现象,就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心理素质的疏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教学,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疏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6.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向上、积极、乐观、进取的健康人格。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语文”的观念,要明白语文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和开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多向学生推介中外名人传记、名著作品,使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从作品中学到知识、读懂人文、汲取养分;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通过鲜活的社会现象和实例,学生可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有机融合,有效避免自我认知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去读懂社会、读懂人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6.2通过批阅作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对学生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中职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他们往往比较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拼命封闭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不愿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流,而往往把真情实感诉诸于笔端,在作业、周记和作文中流露自己的内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可通过批阅学生作业、周记、作文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于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通过德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公共基础课的共同作用,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师如何“以身示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校如何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等等。笔者在此呼吁:希望更多地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问题,也希望更多地语文教师能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使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策略更上一个新台阶,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切实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Z].2000.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9.
[3]张玉荣.中职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z1).
[4]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Z].2000.
[5]杨道麟著.语文教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56.
[6]张曼.浅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J].中学生导报,2012(28).
[7]论语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9.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9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性课程,中职语文的作用无可替代。在现代中职教育中,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一致,为学生找到良好的专业结合点,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何为职业素养?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以及生理条件基础下,经过继续教育、劳动实践经验以及自身修养的方法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并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品质。
职业素养包括:劳动者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不再将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招聘的唯一要求,还将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
二、中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由于心里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本身基础就弱,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定位也不高,导致学生缺乏更远大的志向。
现代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观念问题,麻木的认为中职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无需进行语文学习。正是带着这样的语文学习态度,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严重缺失。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提高对语文的认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针对现阶段中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情况,提出一下几点应对策略:
1.中职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提升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把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倾向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上来,为中职语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另外,中职语文教师还要充分了解现代社会不同职业的不同发展方向,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
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所传授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其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你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人员,一名顾客要去你店看保健品,但顾客不知道公司的位置,需要你准确的告诉顾客,这时你该怎样做;学校组织联欢晚会,需要你来做总策划,那么这次晚会该如何安排,如何进行彩排,会场该如何布置,将自己的'计划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样,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把将要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3.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宣传,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宣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比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思维碰撞,一起进步。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团体作业,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谈论,交换思路,合作完成任务。这样,通过集体合作完成任务,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目标。
4.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质量。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众多组成中,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健康、积极、自信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不良心理,逐渐培养出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还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高的保障。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树立高尚的职业品德,从而使学生毕业以后符合现代企业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10
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智明,李永贤.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6,08.
[2]曲贵海,高春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4.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11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一些纯理科性质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接触到文学类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就减少了,再加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人文常识的意识,最终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基木的文学写作能力,进而造成了人文素养的弱化现象。
(二)人文精神的流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文化精神的缺失己经成为了一大主流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够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了解地很详细,更严重的是在很多大学生中间缺乏最基木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体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也缺乏对中华文化该有的兴趣,逐渐导致民族精神的流失。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人”的价值、使命与归宿,出现价值观念金钱化和个人化现象,“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的价值观情况可以反映其人文素质的基本水平。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了,文化课差无关紧要,于是就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学习,文化课自由散漫,随便听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目标,从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本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也导致学生缺少理想信念,缺乏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并利用其优势,发掘作品中具有人文教育素材,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能力,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在文章的选择上做到有针对、有辨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渗透,使他们在体悟作品内涵的同时,对其灵魂也是一种净化和洗涤。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学作品,除文字优美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魅力光芒四射,它像一座灯塔,对学生在生活道路上前进和成长起导向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充分合理运用和解读,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威力,如何在作品的阅读欣赏中陶冶学生性情,养成学生品质,是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课本中挖掘人文因素,是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渗透的一个必要而直接的手段。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时代的教学观倡导应该回归人的教育,即以人为本。因此,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人文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同寻常的内化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人格在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了尊重,这更能优化良好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素养更能得到快速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控制者和权威,而是同学生同样;立于平等地位,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走出迷惑,指导他们拨开黑暗。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它要求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真诚相待,热情关怀,和谐相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自然会使学生一步步走向从容、走向自信和大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表达发自内心的见解,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新的教学理念摆脱了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教师不再是拿着指挥棒的领导者,学生更非是指挥棒下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奴隶。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感知祖国语言文化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中,优美的文章会让读者有春风沐雨之感,在眼、耳、嘴、心、脑的协同合作下,多种感官都会调动起来,这样对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的再创造。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达到描摹其景,揣测其意,诉说其情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于是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以提高和涵养。阅读可以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谢冕所说:阅读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阅读励志的传记文学,可以使学生深受感染和鼓舞,主人翁在艰苦辛酸的境遇中始终坚持理想,积极进取,这对年轻的读者更是一种灵魂的冲击与洗涤,反身自己,会对眼下的幸福生活更为珍惜,对自己好逸恶劳的状态由衷反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集语言美、人情美、人性美于一体,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典范,是世界人民的精神瑰宝,因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在作家的引领下,更早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和风俗,感受世界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这对深化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语文教育,是使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内在涵养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也是人类珍贵的遗产。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表现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使人类的文明发扬光大,使后世继续继承,使未来人才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就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责任。这项工程浩大而长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但也足显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永远继续的课题。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12
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发语文教学人文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功能;人文素养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教育的人文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大力开发人文功能,注重人性和人文的充分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获得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例如,在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时,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课堂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不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总之,开发阅读教学的人文功能,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本、作者、现实中深入思考,大力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富内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功能。
二、在写作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语文写作课堂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模式中,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气。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写作中只有一个调子,全是正面和积极的语言才是健康的内容,对于学生在文章抒发一些自己的情感便认为是内容消极、不健康,这种思想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毫无新意,个性化和创造性被束缚。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扬人文精神,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想法,才能打破思想束缚,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使写作富有生气和真实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同一件事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写秋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落叶的无奈,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秋日果实成熟的喜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万物复苏,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春日播种的繁忙景象。总之,写作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统一调子、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
三、在口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自然是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重要渠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口语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在丰富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口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融入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中,通过举办演讲竞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文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语言活动中,在实践锻炼中学习语文知识,树立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活力,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在无形中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文章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人文功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让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善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参考文献:
[1]温云兰.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J].语文建设,2013(15):9-10.
[2]迟艳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7):66-68.
[3]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60-63.
[4]周彩群.中学语文课程人文知识内容及其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相关文章:
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的论文10-02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08-23
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论文07-28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06-07
【精选】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06-07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的论文08-07
浅谈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论文11-11
浅谈班主任的素养-礼仪知识03-07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