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师声乐的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高师声乐教学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的为重点。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等情况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的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的结合,坚持师范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化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单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和建设者。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声乐课是高师义。
论文关健词:高师声乐 就业导向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高师声乐专业培养的学生可能要走向讲台,也可能像音乐学院培养的声乐表演人才一样走向舞台,或者是其他工作岗位。在多种就业导向的需求情况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情况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比2000年高出近两倍之多,但生源整体专业水平却并没有体现出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四川省为例,尽管考生的声乐演唱曲目越来越大,但部分考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却是逐年下滑。由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考生在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专业基础学习不扎实,为追求在专业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选择与自身歌唱能力不匹配的声乐作品,可想在考试中会有怎样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才学习三个月的声乐,就去演唱《黄河怨》之类的歌曲,令评委老师感到忧虑。快速应试的学习方法可能会获得歌唱的音色、音量,但是不能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较大地危害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尤其是考入大学后,专业老师还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纠正学生形成的坏习惯,浪费大量宝贵的教育资源。
1.2高师声乐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实践能力包括声乐演唱实践、声乐教学实践两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为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等,这个培养目标决定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范畴是音乐基础教育。声乐教学尤其如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仅要解决会唱的问题,也要解决会教的问题。但是高师声乐现在教学的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在教学方式、教学曲目、歌唱要求上习惯于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忽视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培养目标而盲目地追求高超的演唱技巧和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应具备的声乐实践能力相背离。这种教学模式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少数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对声乐演唱技巧掌握较好,但往往过于注重歌唱技巧而忽视声乐作品的音乐表现,无法掌握音乐教学的本质。“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也就是高师的学生演唱作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领悟作品的审美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他们在教音乐课的同时挖掘、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二是大部分基本素质一般的学生经过歌唱技巧学习训练之后,既没有熟练运用歌唱技巧的能力,对科学的演唱规律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学生无法解决会唱的问题,更谈不上会教了。
二、把握就业导向,明确教学目标
高师声乐教学要体现出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教学单位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工作,即教学本职工作(学校规定的音乐课程,主要以传授乐理知识和音乐鉴赏为主)和学校社团工作(主要有合唱队和乐队两种,条件好的学校通常有管乐队和民乐队两类)。因此,声乐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1培养学生教学工作能力
键盘和声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音乐课程的教唱内容就要求教师自弹自唱。因此,钢琴即兴伴奏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即兴伴奏应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高校个别课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区: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较高的`希望,教学中用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种现象必将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有很强的声乐基础教学能力外,还要有高超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声乐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不问不管,钢琴教师也不能过于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弹奏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钢琴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实用性—钢琴伴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技术的提高,而且应与社会需求接轨,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所有对学生将来工作有用的能力都应该予以培养。
2.2重视培养综合理论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分类过细,人为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过多地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差,融合性相对薄弱。而音乐教育中的声乐课教学,长期因袭音乐院校培养专业演员的教学体制,有,一些学校只开设声乐个别课(师生一对一上课),缺乏师范性,教育的整体性更是难以实现。由于各学科之间分类过细,教师只重技能训练而轻理论研究,致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少,陈旧单一的声乐个别课授课模式因其信息含量低,导致学生声乐知识结构不合理。当然有一些师范院校已经采用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但是声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他们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给几个学生,他们还是只强调学生的演唱技术层面。因此,必须从传统的陈旧观念即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树立现代音乐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构建声乐教学新体系,使其更具时代的特征,更具实效性、普及性、适应性,使学生的声乐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将来的音乐教学中,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的,为此教师应具有相当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目前许多学院高师教学过程中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偏低,造成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传输的局限性,加之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课学习不重视,导致了音乐基础理论课在教学中的失重。为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应适当增加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课时,使之得以平衡。所以我认为声乐教师要想上好一节声乐课,应改变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音乐家的生平介绍,作品赏析,并配以大量的音响资料、乐谱、音像制品,必要时可作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比较,同时多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大家都有机会做老师来评价彼此,共同突破声乐难关,以增添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趣味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加强声乐技巧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高师声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高师音乐教育中不能仅仅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只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把本来改革后的小组课又分成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把声乐条件相对差的师范生当歌唱家来培养。这种只只要把歌唱好了就一定是一个好的音乐教师的思想,是不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规律和目的。因此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本质区别。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教学能力,加强声乐技巧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一名优秀的声乐学生既要有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又要有很好的声音判断能力和解决声音问题的方法,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一切社会和人文知识,还要能够为歌曲进行即兴伴奏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够胜任将来的音乐教育工作岗位。
三、明确就业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同时要注意就业要求的这个重要导向。
3.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
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各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首先,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这一课程应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至少应开设一学期。其教学内容应包括生理学、解剖学、歌唱心理学等。因为声乐是一门靠人的声音来诊释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正确的歌唱发声是人体各器官控制与协调的结果,它牵扯到人体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及各种肌肉之间的牵动和协调。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各生理器官间的相互作用与技能都应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还有涉及演唱者的心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准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声乐学习。
其次,在三年制专科或四年制本科最后一年,至少应开设一学期的声乐教学法课程。目前,声乐教学法的讲授几乎空白,学生学习声乐教学法的知识只能通过师徒之间的传承而获得,而这往往受到师生双方的制约。不仅教师应明确传授教学法的目的和方法,学生还要有目的地学习。而现实这种既不规范又不系统的声乐教学,显然难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教学法知识,更不要说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声乐教学法知识应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再次,讲授童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生毕业后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小学至高中这漫长的年龄段学生,学生嗓音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包括了变声期这一特殊的生理变异时期。怎样训练和保护嗓音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3.2授课方式要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在声乐的上课形式上作以调整。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可以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每周一学时,同时要开设声乐理论大课,使学生在第一年就对声乐理论和良好的声音有一个正确概念。第二年开可以继续采用小组课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进行一对一式的教学,经过两年的基础训练,学生这时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声乐基础,可尽量多地接触一些大型作品,拓宽演唱曲目,加强音乐修养,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大课,使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对声乐的教学方法有充足的了解。大四学生还要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和观摩活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3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声乐教学中,应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歌唱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后,要组织开展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互教互学活动,指导学生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教学诊断和个别指导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这样,就把声乐教学的理性认识逐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教学经验,对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学生从实习中可获得更多直接的教学经验,而间接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相对提高。在实习返校以后,老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在教学实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这些实践活动将促进学生声乐技巧不断提高,并且教学方法也不断长进。
四、结论
高师的音乐教育不仅表现为技能技巧、音乐局部的学习,更重要的表现在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那么他在社会竞争与选择中就增加了一份实力。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必须推陈出新,将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解决好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关系,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