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结合教学质量双评价体系的建立教育论文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再单纯地把学校的单一评价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标准,而应该把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评价作为考量学生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质量的“双评价”机制。“双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包括评价内容、指标体系以及运行办法等等。
1 建立双评价机制的依据
1.1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正常儿童的基恩那个开发情况与脑残病人的技能丧失情况做深入的研究,同时对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力,分别包括: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际关系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由医学界专家进行研究表明,人类的每一种智力都是由大脑的一个部分决定的,例如在大脑右侧的某个位置,主要控制着人类的音乐天赋,影响着人对音乐创作及欣赏的水平。人的智力是由很多功能组成的,各个功能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人类自身的智力是由以上七种智力表现出来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具备以上的几个智力,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并不相同。有些人在某一个智力上比常人更丰富,他们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种智力,就会做出比常人显著的成绩;而有些人在其他的智力上有突出的天赋,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知道: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但是相对独立的智力组成的;(2)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多重的智力,只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智力水平不等,(3)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发挥个人的特长,都能取得成功。
多元智能理论的建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应当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状况选择相适应的评价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做出客观的评价,实施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2关于职业特殊生的思考在关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直都只重视着普通中学的学生评价,从没有重视过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职业学校的评价工作,大多都是在模仿普通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不能根据职业学校的独特点去挖掘新的评价方法,导致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受到各方质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欠缺。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职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不利于教学质和效率的发展。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有些学校把学生的评价工作成为象征性的形式,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如果仍旧以理论学习效果作为评价依据而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会造成职业学校只重视理论学习而轻实践的学风,会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影晌到以后的学生就业。一言以蔽之,现阶段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多元的、较为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
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1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价文化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称不上职业教育,而是培训教育。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应当包括人文知识的积累、文化修养的陶冶等方面。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依据。但是,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与普通学校的也是不同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不能完全套用普通学校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学生的笔试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不同的专业对文化基础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对于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课适当调高对文化基础的评价标准,但有些专业对文化基础的水平要求低,可以适当的调低对文化基础的要求,但总体而言,应该体现以下几点:(1)对文化基础有一定的掌握或了解,便于在实践中的应用。(2)将该文化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与学生将来毕业后要实现的目标相衔接。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和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评价中应该占有较大比例。
2.2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应用型的特征,高职学生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有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等。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其次,要加强价值取向引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再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
2.3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纸、笔对答问题,根据对问题回答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分数,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式固然有必要,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情况,而难以判断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成败。 从目前情况看来,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较为突出,用人单位普遍感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的改变也牵动着对现行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目标,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除运用传统方式外,应更加注重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即在情境中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最重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学生的智能技巧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情境中的评价不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评价,而是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在个体参与学习过程中轻松进行的,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然进行的,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异的反馈,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有关领域的建议或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出有用的建议。
2.4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
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一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l社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与专业能力并重甚至超过专业能力的一项必备的能力。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与物(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一个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和文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指望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能力莱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透过日常观察或其他渠道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学生的能力。
3 评价体系的建立
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对来校招聘的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具备下列八种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①价值吻合(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②忠诚企业(诚信)③较强的学习能力④敬业精神⑤专业技能⑥沟通能力⑦协作能力(团队精神)⑧富有激情(自信力)
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思想:一是要力求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前提,着重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和组织、协调、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素质。三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记实与评议相结合、自我评定与互相评定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类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从下列指标中初步判断一个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素质(占80%)
①思想品德素质(20%),包括诚信素质、行为规范、公益劳动等;②科学文化素质(50%),各门课程考试成绩;③身心素质(10%),体育活动及心理素质等。
(2)发展性素质(占20%)
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体特长、外语与计算机能力、社会实践等。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对其评价时,不但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去追踪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上的能力表现,不但要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更应注重学生技能与资格的内化以及应变能力,以求得学生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因此制定和完善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学校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全面、科学、准确的对学生职业能力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