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珍珠落玉盘教育论文

时间:2021-07-03 09:52:52 论文 我要投稿

颗颗珍珠落玉盘教育论文

  现在的教师,如果要开一堂公开课,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一查”。因为,网络搜索是一项既经济又快捷地获取信息的手段。只要通过专业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一瞬间,成百上千则资料供你参考。但是,这些资料又是良秽不齐,观点不一,教师在阅读时,需要化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解与甄别。有时看多了,反而迷失了方向。

颗颗珍珠落玉盘教育论文

  相对于上网查询,各种教育杂志和教辅资料中的相关文章与题目,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与网络相比,需要教师更多的平时积累。

  查阅资料,吸收教育专家与同行的先进经验与教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但是,就目前的教研活动与研究来看,人们虽然认识到查阅资料的重要性,却很少关注对资料的整理、利用与再开发。

  公开课上,我们展示的大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前期所做的工作,所积累起来的资料我们最多用“这位教师在上本节课前进行了认真地准备,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就算了事了。至于他到底做了哪些准备,有哪些资料值得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我们并没有去进行深究。

  同时,作为执教者,也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提炼的意识,自己化在查阅资料上的大量的时间,无非就是为了上出一堂好的课。当本次活动结束之后,所获得的资料也就随之被删除或封存于电脑的“文件夹”中。更不用说结合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收集资料了。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

  基于以上所认识,笔者自任教研员以来,就有了“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设想,并努力付诸于实践,让教师意识到“上公开课”的过程,是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过程。而构建“资料库”又成为拓展教研课、公开课的价值的重要举措。

  一、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主要内容

  “课例资料库”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一个知识板块为主题,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资料。分成以下三块。

  一是本体性资料,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及其形成的历史。小学的数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深刻的,如“数”与“数字”的涵义不同,“圆”与“圆形”的意义有别。并且,正因为其浅显,所以早就被人们发现并应用。如四则计算中的各种符号,“圆,一中同长也”这样的表达,饱含了先人们探究数学规律的智慧,反映了数学形成的轨迹。对于这些资料的积累与学习,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与理解数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从中可以生发出教学的灵感。本体性资料,也包括收集与创编的相关数学习题。

  二是实践性资料,指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操作性资料、教学案例(包括视频案例)和相关的经验性文章等。这一部分资料在课例资料中是最丰富的。教师在收集时,要精心研读,更要有所取舍。如对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与各种版本的教材编排,我们要认真钻研,从中揣摩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网络中的各种课例,要审视批判,不生搬硬套。对于视频课件,除了要分析其教学流程,更要关注细节,学习他们在“教学现场”的教育机制。

  三是教育理论资料,指与本节课的教学相适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文摘。对于这部分理论的收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中的相关概念与操作策略;另一个方面相关的论文或摘要。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要求教师进行整篇文章的录入或下载,而是要求取其与本课例有直接指导价值的节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指导价值。

  以上三个部分构成了课例资料的三个维度,它对应于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即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因此,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料的逐步积累,是教师完善自身数学教学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

  要求教师从某一个知识点入手,吸取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吸取教训进行反思,这样的一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操作性很强,更具实效。

  二、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活动流程

  《资料库》的丰富与完善,需要有一个组织性强的团队,更需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活动流程。经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活动流程。

  1、第一阶段——确定课例内容与人员。每学期末的.备课会议之前,召开各片的年级教研大组长会议,由教研员公布本学期研究的重点课例,各片年级组长根据自己组内的骨干教师情况,选择一至两个课例作为本学期自己组内的研究课例。

  以片为单位确定课例组织,有利于组员间的交流。同时,这一个组织又是专题性的,当本次课例活动结束,则本组织也随之解散,这些成员所经历的教育研究形式,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可以带动本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区域内形成自己的教研文化。

  2、第二阶段——制订研究方案并实施。各教研组长组织自己组内的三至五名骨干教师组成课例研究小组,制订出课件研究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前期资料收集、整理与反思。可以由执教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要收集的内容同前面所提到的三点对应。

  教学构思与反复磨课。请各位组员学习了经过整理的资料之后,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出一个或几个课堂教学初步方案,指定一位或几位组员进行具体设计与实践。并在组内成员一起磨课,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请教研员参与或其他的教育名师指点。

  课堂教学展示与评价。指最后课堂教学的形式在区内外展示,听取其它各组成员的批评与建议。

  实践后案例资料的整理与推广。把前面三个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整理,按本体性资料、实践性资料与教育理论资料这样三块内容,再进一步进行整理与加工,编辑成三个板块若干个小节的课例专题资料,交教研室。

  3、第三阶段——资料共享与再实践。课件资料交教研室后,由教研员会同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再审核,遴选出优秀的案例资料入编《萧山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

  为了让其他教师分享讲座主持者的收集成果,我们以下面几种形式进行推广

  (1)优秀入选课件资料的负责人在备课会议及其它各种场合中介绍心得或专题讲座。

  (2)优秀课例资料网络评比。经本人同意后,把初评的优秀案例资料挂于《萧山区小学数学网站》专栏中,供区内的教师学习并参与点评。

  (3)在网络点评中,发现有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的,由原负责组进行再整理与再实践。

  三、本项目活动的长远目标

  围绕这一项实践,分别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先后有五位教师分别对《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植树问题》、《圆的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单位进率的疏理(自编教材)》这五节课进行的研究与展示。积累了近20万字的文本资料与10则视频案例。也为同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活动内容编辑成为《萧山区小数学课例资料库》。教师积累的丰富、具有深度的数学课例资料需要加以传递,建立数学课例资料库能够将同伴的智慧的结晶、以及丰富的成果保存下来,为不断充实教师队伍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查阅资料的时间,实现课例资料价值的最大化。

  2、活动形式成为数学区域性校本教研机制。我区“校际教研共同体”方兴未艾,各共同体的“兼职教研员”也正在培养成长之中。以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机制,为各学习共同体的数学教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范式和学习资源。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这套机制,增加该项研究活动的展示与推广机会,并由此引发一种全新的教研文化。

  3、参与教师成为某知识领域的“专家”。从普通教师走向学科专家教师是艰巨而漫长的。需要教师大量地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学科专业的研究。从某一领域的知识点入手,吸取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吸取教学中的教训进行反思、提升却相对要容易得多。并且,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范围内,构筑起这样一个教师团队,他们中的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均能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并且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育理念,在团队中进行交流、推广与修正,那么,经过三、五年的努力,这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就可以在自我修炼与同伴互助中得到发展。“站在台上,我就是数学。”让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某一领域成为同行中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