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就学校而言,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盲点。网络环境有其特殊性,未成年人世界观尚未最终形成,识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既要用好网络资源,又要加强教育引导,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进而健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网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引导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日益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一方面是网络资源共享引发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大幅提高。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诸多便利;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对网络的虚拟性缺乏足够认识,自控能力相对薄弱,较易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技,导致心理和生理受到伤害。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当然,网络环境有其特殊性,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既遵循未成年人思想发展变化规律,又要兼顾网络的诸多特点。笔者谨结合本校工作实际,提出浅见,期待抛砖引玉。
1.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校本课程
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相比,网络道德教育已远是滞后,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应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日常工作序列,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使之有目标指引,有时间开展,有计划实施,有考核保证。
网络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具有紧迫性、针对性、形象可感性、交互性等特点。
紧迫性。学校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实施的战略意义,本着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校发展考虑,对社会形成良性影响的宗旨,这项工作要从速从快开展。
针对性。要开展先期研究,查阅资料,广泛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基本内容。
形象可感性。开发出的课程应形象化,能让学生感悟:在自由度极大的网络上,也要有道德观;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查的事例了解:网络上哪些行为触犯法规,有违公德,浪费资源(时间、精力等)。
交互性。网络道德教育不能是一言堂,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注重交流。
2.学会思考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深夜返回实验室,看到一个学生还在伏案工作。他很吃惊地问这位学生:早上干什么,学生答:工作。中午干什么,学生还答:工作。学生满以为能得到恩师的赞许。不料,卢瑟福却很惊奇地问他: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我思故我在”,思考对于人生大有裨益,所谓一日三省明辨事理。初中学生生理处于青春期,心理正处在激荡多变期。易冲动,少冷静;易盲从,少理智。因此,这个生理心理段的未成年人更要学会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对日常生活学习状况有清醒的意识、认识。思考并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最缺乏的'正是自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想的热情,让学生乐于思考;并帮助学生构建思考的平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交流的对象,有分辨对错、是非、善恶的权威。
我校政教处为此专门组织了“该不该进网吧”,“做错事要不要告诉老师”,“离家出走的危害”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或者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曾经或正在困扰着学生,因此这些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
团委组织了辩论会,文学社、校报编辑部开辟了讨论专栏,使学生有了交流思考成果的平台。学校还专门请了辖区派出所领导来校作讲座,请市关工委负责人给学生作网络道德专题报告。这些权威人士的精彩讲析给学生的思想强劲的冲击,又引发了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重新思考。
3.积极引导
除草的良方是种花。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听过的故事:老和尚叫小和尚把一块荒地上的草铲除。有人用火烧,但“春风吹又生”;有人用锹铲,但三日不动锄头,小草又生芽;只有一个小和尚,他在草地上长了花,花儿吸取养料,花繁叶茂,野草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心灵也如一片地,在孩子们的心灵植种鲜花,播撒“爱、理解、尊重、怜悯—”这些良种,我们终能有一天看到孩子们的心灵之花茁壮成长,花香四溢。
某位知名的教育家曾说:教育的真义是解放,而不是禁锢。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专门设置“美丽的网络”课时,分为寻找美、分析美、感受美、创造美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正面接触网络,了解纷纭复杂的网络其实也可以成为美的天堂,只要我们心存美丽,不仅能寻找到美丽,也可用我们的智慧创造让人印象深刻的美丽。在寻找美的环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听歌,搜索“扬州宽带网”,“天籁村”等知名网站的音乐,既听流行,又听古典;既看MTV,又选择性欣赏FLASH。学生们从没有机会上过这样过瘾的课,一旦身处这样的课堂,其兴奋之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寻找其它的美。发现美的电影,美的中国汉字,美的男模特女模特,美好的人生经历等。我们在校园里依托微机房创建“绿色网吧”,每周六、日正常向学生开放。通过教师巡视,安插反黄软件等手段,屏蔽不良信息,纯洁上网环境。我们提倡教师布置上网作业,让学生带着目的来上网,高效利用网上时间,在网上检索学习资料,查阅时事新闻,观赏优秀影片等。
诚然,网络是个大杂烩。信息量巨大,又良芳不齐。让学生在其间自行摸索,或者人为地制止学生接触网络,造成网络的神秘,反而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的内涵,不能让学生以正常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世界。如果我们从感受真善美的角度和学生一道介人网络,开阔学生的视野,释放学生的天赋灵性,力促学生对美好心灵,美好行为,美好人生的审视崇拜,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4.巧妙沟通
众所周知:沟通让师生加深了解,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沟通是师生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是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状态的基本途径。
同样,我们也要让学生、家长、社会教育因素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几者之间懂得沟通,学会沟通和逐渐善于沟通。
实践中,我们注意:网络条件下的沟通更有一番妙处和趣味。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而且人们对生活的私密化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家校联系方法面临诸多尴尬。如教师家访,家长或出外打工不在家;或者不愿意让教师了解到自己的家境等情况,婉言拒绝。再者,接连不断地人事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力促新课程改革,但升学考试的分压力不轻反重,教师们完成日常工作尚且力不从心,再抽出时间联系家校社会,显然有点强“师”所难的感觉。试想:在多难前提下,我们如能借助网络,沟通工作必能打开一个新局面。
我们尝试利QQ视屏聊天,在每个工作周选择固定时间,各科教师轮流在线与家长们交流学生在校情况;江都市每年都要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如地收发邮件,学校为每位教师设置电子信箱,并向学生、家长公布。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网络有其趣味性,学生们乐于在轻松的娱乐性氛围中畅所欲言,自如表达;网络有其隐蔽性特点,平时学生、家长有些不便说,不敢说的话也出现了,有利于我们发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
可见,网络为教育的沟通多元化提供了诸多便利,为教师真实深人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辟了一条新路,使及时、准确地对学生不良品行矫正成为可能,其种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堪称一举多得。
【试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究论文11-08
谈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论文05-10
网络环境下语文数学的若干思考论文07-03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论文11-24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析论文07-07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07-08
试论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论文07-05
刍议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论文06-27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