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论文

时间:2021-07-03 14:50:57 论文 我要投稿

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开放化的格局使师范院校不得不走综合化的道路,以赢得竞争的优势。但如何在推进自身综合化进程的同时.保持和弘扬教师教育之特色,是师范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求新的发展思路,即以“师范大学设立教师教育学院”的模式为突破口,从四个方面简要构想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和质量提高的策略。

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院:师范特色:策略构想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逐步形成了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共同培养教师的多元开放的新格局,部分综合大学以其强大的学科和学术优势介入教师教育领域.给师范院校造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师范院校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不得不走综合化的道路,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术性”来提高“师范性”。然而结果却是“学术性”没有提高多少,师范特色却在逐渐减弱。综合化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矛盾。因此,师范院校应当继续坚持教师教育的主体地位。坚守和弘扬师范特色.探求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在开放化、综合化发展背景中的师范大学,举全校之力办师范教育已不可能,有必要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一个新机构或新组织来履行这种职能,如教师教育学院。目前国内许多师范院校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尚未形成一个成功的范式。那么教师教育学院能否组建,应如何组建,建设成为什么样的机构.如何发挥应有的职能等,的确成为我国师范院校谋求教师教育发展思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学院的角色定位

  教师教育学院应当是在师范大学综合化进程中,顺应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具体承担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使命的专门的办学机构,也是在“学术性”基础上强化“师范性”、在学科专业基础上融人职业教育内容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模式。因此教师教育学院整合教师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种职能.将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一般由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整合各师范类专业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组合而成,因此,它的角色应当是:

  (一)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

  专门培养有了一定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意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大学生,它承担学科教育之后和入职之前这段时间的全日制教师教育,不承担教育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教育。时间可以是1.2年。因此,师范大学的学生只有进人教师教育学院方可称作师范生,师范生的招生计划也相应地落实在教师教育学院。

  (二)教师教育研究机构

  教师教育学院与其他任何办学实体或二级学院一样,同时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它要立足于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类别和层次,致力于教师教育发展规律与改革的研究。

  (三)教师专业发展基地

  教师教育学院不仅承担职前教师培养任务.还要依据人才培养条件和优势。承担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和提高提供便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油站”。

  (四)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基于教师教育学院在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它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只有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的人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因而它也成为当地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五)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互动的桥梁

  教师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师教育学院应成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互动的桥梁,也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智囊团”和“咨询站”。

  二、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意义和优势

  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前提性的问题,设置教师教育学院的必要性,显然与传统的分学科分散培养教师的模式弊端是分不开的。那么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有何理由和优势呢?

  (一)完善职业教育环节.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只重专业教育.忽视或忽略职业教育的弊端。职前教师在校学习的多为专业知识.而作为教师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十分缺乏。高师师范类专业虽然开设一定数量的教师职业养成课程,但由于该类课程多为大学通识课,即传统的“老三门”,很难引起师生的重视,教育效果较差。在国外,教师职业教育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之后进行,时间一般在八个月到一年不等,主要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集中培养。

  该环节在我国教师教育中至今没有实行,因而导致了新任教师对职业岗位的极度不适应。完善教师教育模式.突出并强化教师职业教育,现实急需,势在必行。

  (二)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强化师范特色

  师范大学综合化是历史的必然,但师范大学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师范特色的追求,而是“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师范大学转型的实质是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然而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寻求一种更为恰当的运行机制,教师教育学院这种专门机构的建立为师范特色的强化提供了思考、研究、规划、管理和组织实施的主体。学科教育依然分学科在各系院进行,而教师教育则集中在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由分散学习到集中培养,便于管理.便于有效地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三)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八次较大的改革。自2001年以来实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堪称教育系统内继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教育革命。

  从课程目标、结构、标准、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高师院校已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其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化的课程体系.使其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需求.很多师范毕业生存在职业适应困难,甚至影响后续发展。这个问题在全国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不对应、不同构的师资供求状况甚至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瓶颈。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为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了教师角色认知、角色实践和角色品质的提升,其质量是由教师个体素质、高校培养质量和岗位培训质量共同决定的。培养和培训应是一个前后贯通、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当前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基本脱节,培训单位良莠不齐,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重复,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师范大学大多存在重教师培养、轻教师培训的倾向,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综合研究和科学设计,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师范大学应该而且有责任承担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将教师培养与培训进行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最大可能地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促进教师终身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师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显然,集培养与培训两种职能于一身的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将更加有利于探索和实施这种新模式。

  三、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实施路径

  教师教育学院是具有综合性质的实体办学机构.承担着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职前综合培养任务,还承担着教育类学科学生的培养。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研究需求.既要传授理论还要加强实践。因此,应当克服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采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 (一)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1.分层次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虽然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承载着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任,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适应性。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师范院校的发展要求,模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高师院校自身所属的类别层次和自身所处的区域特点,形成分层次培养的格局。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可以尝试走“精英化”的道路,向研究型大学发展,主要培养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高水平教师.并成为中国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可以采取“4+2”(教育硕士)和“4+3”(教育学硕士)等方式;地方性重点师范大学教师培养可以走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以培养初高中教师为主,满足服务区域内多层次的教师需求。可以采取“3+1”(学士)、“4+1”(双学位)、“4+2”(教育硕士)等模式;地方师范学院教师培养可以考虑走大众化的道路,向教学型大学发展,主要满足服务区域内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需求。同时,与这种分层培养的格局相适应,需要制定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形成灵活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以普通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为例.简要构想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可以推行“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不分学科,不分专业,以大文大理或学部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突出外语、计算机、普通话三门“丁具”课程的能力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文化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学院接受自己所选择的`学科教育。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

  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还是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但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部分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以照应教师教育课程的逻辑体系。学生还是在各系院接受教育。

  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经选拔后(数量按师范生招生计划),作为师范生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学习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和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1.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师教育“四段式”培养模式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思路,合理构建课程模块,形成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均衡发展的,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积累、智慧增长和技能养成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调整后的各类课程比例应当大致为:通识教育课占30%左右,学科专业教育课占45%左右,教师教育类课程占25%左右。第二,将教师教育课程由过去单一刻板的“老三门”变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师素质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各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每类课都有学分的要求.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课程的设置可以本着“多门数,少课时”的原则进行。

  2.强化融人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教育改革脱离了实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重视和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增强传统的教育见习、实习实效外,还需要引人“实践智慧”的理念,构建融人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融人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阶段,将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互交融。克服毕业前一次性的“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形式.将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根据需要分布到各个学期,而且计算学分,力求三年(或两年)不断线。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小学实践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教师的身份体验教学过程,把教师培养的职业性落到实处。

  3.打造专兼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给教师教育的师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对“谁可以成为教师之师,教师之师应该有具备什么素质”还缺乏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师资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理论性水平偏低而实践性又不强的问题.需要本着“脱产进修与在职学习相结合,攻读学位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层次培养,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教育理论课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教师素质养成与技能训练教师(专兼职)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师(专兼职)四支队伍的建设。为保证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可以聘请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并努力建设好和使用好这支队伍。

  4.激活与中小学校的互动机制。

  教师教育学院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核心职能.因此.必须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加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和为了实践”进行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与地方中小学的互动机制,一是将中小学建设成教育实习基地,共同实施师范生实践课程,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二是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研究走出纯学术研究的羁绊,建立以教学和服务为主的研究取向,研究中小学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寻求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切合点和共生点,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同时也提高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理论深度。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对师范大学设置教师教育学院.探求教师培养新模式做了策略上的初步构想。事实上,教师教育学院在设置和运行过程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深人思考,还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以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变革,需要师范大学的改革者们继续求索。

【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论文】相关文章: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10-30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论文10-27

老年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与创新论文07-07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探索论文09-06

我国创新教师教育模式12-06

浅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01-20

产品造型设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分析论文11-11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初探论文07-04

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的探索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