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论文
2002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强调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其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知力,离不开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这些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只有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积极性。
因此,语文教师应满怀深情向学生讲明,并利用各种机会证明,语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也怀着深情来学习语文。为此,教态应亲切,营造良好的师生心理气氛,使学生听课如坐春风。这样,学生能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在学习上孜孜以求。
如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小弗郎士在侵略者威逼下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痛苦复杂的心情,使学生把学习语言与热爱祖国相联系,就连平时最贪玩、怕学习的同学也深受触动,表示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真到“最后一课”时再来后悔就晚了。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作者表现了父亲对“我”严厉但又不乏关爱的感情,就让学生联想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关怀和要求,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沉的父爱。学生还积极讨论了该如何努力回报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待,对学习的重要性加深了理解。
其次,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真正做到和谐、民主、共进。
课堂上要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时给予恰当评价,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课后可与学生谈心、讨论、游戏,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先带领学生低声朗诵那首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并鼓励会唱这首歌的同学给大家演唱。当有位同学唱到“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时,很多同学想到毕业分别的情景,眼睛都潮湿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经历,纷纷回忆小学时的老师、同学,还在课后日记中写到对老师的留恋,并把整首骊歌抄在日记中。
学生进入初、高中后,自尊心会增强,表现得特别敏感,老师批评学生时,如果措词不当,就有可能让学生反感,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再对这门学科感兴趣,那时就难以挽回了。当平时害怕学习的同学有一点进步,哪怕只是答对一道简单的题目、查出一个其他同学不认识的字、认真写了一篇日记,我都会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再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简明、生动,避免累赘重复,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乐于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导,要突出重点、有启发性,使学生听课思路清晰,以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与思考。
如教学小说《药》时,我先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说要以《药》为标题?学生读了课文,回答《药》提示了明暗两条线索。我又进一步追问:除此外还体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联系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时的社会背景,讨论得出革命烈士夏瑜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药”既然不可能救华小栓的病,那么就暗示在当时,旧民主主义者开出的疗救药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不可能真正起作用的。
再如上《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着重对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异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并讨论后,总结肖像描写起到几方面的作用:1、看出人物的性格、气派:黛玉娇弱、文静、内向,熙凤华贵、俏丽、泼辣。2、看出人物的社会地位:熙凤好张扬、在贾府地位显贵,宝玉则显示出受宠的地位。3、反映观察者的性格、爱好:通过宝玉的眼光来观察,突出了黛玉面容体态娇嫩柔弱、含情脉脉,反映出宝玉不看穿着而追求精神的潇洒的性格。这样使学生学习由浅入深,一步步递进,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又能使他们思考、探索得以深入。
最后,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经常变换、交替,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诗《山居秋暝》、词《虞美人》时,我着重让学生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音节美、韵律美,再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抒情手法等,这样由表及里、由一般到典型,就符合认知规律。教学《齐桓晋文之事》时,着眼于分析围绕中心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和对孟子政治主张的评价;教《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时,则让学生讨论两篇文章的不同。他们发现两篇同是游记,一篇表现王安石由途中所见而引起的联想,另一篇表现苏轼善于考证、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提高鉴别力。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古典民乐《十面埋伏》,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跌宕起伏,再来教学描写琵琶女所演奏的琵琶变幻无穷的乐声,从低沉到高昂到冷涩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与《十面埋伏》中的跌宕起伏进行联系,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文字的精妙之处。
【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论文】相关文章: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07-03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12-04
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教育论文07-03
立足语文课堂培养情感体验论文12-06
谈语文课堂中培养创新的下一代论文07-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论文12-06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02-18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