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程过程化教学考核机制建设论文

时间:2021-06-20 10:16:17 论文 我要投稿

离散数学课程过程化教学考核机制建设论文

  1 引言

离散数学课程过程化教学考核机制建设论文

  离散数学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一方面,它给后续课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学好该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学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把离散数学当做是纯粹的数学课程,认为课程对计算机编程用处不大,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为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所在离散数学课程团队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课程内容、课堂授课方式、课后辅导、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强化学生编程能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加大课后辅导等多种举措,取得了显着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以激励为重的过程化教学考核方案体系,主要包括考核体系架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考核方式的网络化建设三方面内容。

  2 离散数学课程过程化教学考核体系

  构建离散数学课程过程化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终结性成绩评价制度,把考核过程化,解决作弊、抄袭、考试形式单一、单纯对知识点的考核等问题。将学生学习过程的成果作为考核的依据,这些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个小程序、一个试验设计等。在考核体系中,采用成功激励机制促进过程化考核的实施,以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及相互的衔接性为依据划分考核阶段。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进行考核,学生刚学习完一个阶段的内容,对其知识点记忆得较好,这时考核必将取得较好效果,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公正客观的考核,体现教学"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过程化教学考核体系中,考核阶段的划分,成功激励机制的效用以及不同的考核方式的实施是关键点,在过程化教学考核体系中,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兴趣,重视实践"的原则。

  2.1 考核方式的选择

  离散数学传统的考核方法是笔试,通过试卷,能比较全面地考核学生掌握数学课程的情况,然而,一考定分的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的考核体系中,采用了探索问题 + 编程实现的方式进行阶段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的设置必须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把握离散数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从离散数学的重要性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离散数学的第一次课中,给学生讲解"计算思维"和离散数学的联系。留给学生的探索性问题是"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哪些内容将用到离散数学知识?"学生将以小论文或者调研报告的形式来探索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设置这样的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将离散数学内容与相关课程结合,应用于相关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

  2.2 成功激励机制的作用

  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他们渴望成功和自己的付出被认可。因此,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课堂课后多种激励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以此为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依据。

  针对离散数学课程特点,课程组提出以成功激励为主的过程化考核方式。离散数学的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及图论。这四部分内容相对来讲能够各自独立成篇,耦合性弱,课程组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各个模块独立进行测试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刚学习完本模块内容时进行考核,对其知识点记忆得较好,这时考核必将取得较好效果,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公正客观的考核,考核过程也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组还采用了平时作业、奖励题、实验环节的编程实践等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尤其是奖励题和实验环节的编程实践,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奖励题,采用直接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为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同一门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这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

  3 建立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在教学的过程中,尽管教学的内容相同,但实际上不同教师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的体验是不同的,而课堂教学的体验是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要反馈,如何用科学的机制采集、分析教师对课堂效果的评估,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将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离散数学教学过程,建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采集机制,对不同层面的教学信息反馈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实施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及关键环节。实现针对离散数学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能够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并能够明确自身具体努力方向,促进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质量反馈机制采用具体的指标,如表 1 所示,由于教学质量反馈与评估存在着模糊性,很难严格界定等级的标准,单一的等级分类是主观意识的结果,因此适合采用模糊评价法。

  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在测算过程中,分别计算两级指标的权重,加权平均模糊合成综合评价,从而得到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实践证明,通过反馈评估,教师能够更为准确及时地掌握授课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随时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课程全过程的质量。

  4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网络化建设

  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理论与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过程化课程教学考核方式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自主开发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原型系统。系统采用电子数据的方式记录教师对于每次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以 Web 的形式展示和共享资源。系统还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化跟踪、在线分级题库及测试等内容,能够实现离散数学教学过程的跟踪,以及多种考核方式的融合。此外,还开发了"离散数学算法演示课程实验"软件,这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算法编程水平的工具,对于算法思路、演示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实际使用过程证明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其界面如图 1 所示。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科学合理的以激励为重的过程化教学考核方案体系,通过实践和探索,方便学生课外学习、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特色。在总结的同时,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5.1 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深化研究性教学实践,本着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具体的应用案例结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5.2 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进一步按照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学习有机整合,将不同媒体学习资源有机整合,将不同学习方式有机整合,尤其是将实践与考核体系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5.3 多渠道创造锻炼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好的课程团队应当是一只老中青结合的队伍,这对于加强不同教学风格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青年教师从助课开始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包括调研、培训、带队参加学科竞赛等,帮助年轻教师成长,这样才能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彩霞。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1(2):65-66.

  [2] 王霞,顾勋梅,潘祝山。离散数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8-10.

  [3] 孙岚,王一蕾,吴英杰。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57-59.

  [4] 帕力旦·赛力提尼牙孜,阿力木。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262-264.

  [5] 徐凤生".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3):44-47.

  [6] 苏蕊,苏伟,赵春燕,杨东晓。离散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79-280,282.

  [7] 刘晓璐。软件过程化管理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1-172.

  [8] 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0):113-115.

  [9] 王云侠,侯惠芳".离散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04):20.

  [10] 黄贤珍,张春元,高峰修".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A]//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 2010 年论文集[C].中国电子教育学会,2010:3.

【离散数学课程过程化教学考核机制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考核机制会计信息化论文推荐06-10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分析论文04-26

离散数学课程总结范文12-03

信息化建设论文02-18

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02-19

关于生态化建设的论文06-21

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02-12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07-02

探讨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机制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