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论文

时间:2021-06-23 15:24:33 论文 我要投稿

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需求

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论文

  周志雄:今天我们来讨论新世纪的网络文学,在我看来,网络文学对时代的贡献不在于奉献了可以和纯文学比肩的文学经典作品,而在于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贡献,它扩大了文学的写作群和读者群,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了读者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支持网络文学繁荣的是网络文化,因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学,必须对网络文学背后的文化意味进行分析。同学们都是85 后、90 后,与我这一代相比,你们天然地成长在这个网络时代,很多同学是读着网络文学长大的,网络文学与你们的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请大家放开讲,讲出自己对网络文学的理解和阅读感受。

  董文杰:在谈网络文学之前,我想借用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白,他说:“在今天,新意识形态早已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那些以守护灵魂家园为文化使命的文人更是早在90 年代初就意识到今天时代的热点不在精神而在物质,不在追求完美,而在追求舒适。形而上的道永远救不了近火,形而下的器则有益于生存,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个世俗的、浅表的、消费文化繁荣的时期。”王晓明一语中的地为我们指明了当下人所面临的新的文化语境和精神需求:娱乐至上取代严正的意义思考,个人欲望的宣泄取代理想的追寻,而网络文学既是在此新文化语境的背景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又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参与到当下文学景观的建构中。

  以往,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更多地建立在它与传统的对抗和对自我个性的张扬方面,然而,面对传统这么一个空泛的概念,我们很难厘清传统究竟指的是什么,网络文学是真的反抗传统吗?还是仅仅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完成个体对于传统的认同?

  从网络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参与者来看,也无非是70 后、80 后、90 后,再小一点的也包括00 后,他们既不是超脱现实生活的局外者,也不是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相反,他们内心深处是有一种对于传统伦理的精神认同的,这种认同来源于生活在现实规范中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现代教育,只是,由于没有经历过他们父辈的人生体验,这种传授式的对于传统的精神认同在他们那里仅仅留下了发了芽的种子却没有深深地扎下根。对传统认知的不确定性很难让他们不被城市中的时尚与流行文化所牵制,同时他们又为自身情感表达方式的不被认可而苦恼。

  网络文学与青春文化

  周志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到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繁荣是与其背后的大众文化需求密切相关,需要追问的是,网络文学所承载的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学承载的文化内涵有什么不同?据说文化的定义有200 多种,与网络文学相关的网络文化该如何去界定和认识呢?如何认识网络文化的时代意义呢?陈玉蛟:我想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关于亚文化,它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它一般属于与主流社会群体不同的'次级群体或边缘群体。亚文化有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主流文化采取抵抗、颠覆的态度。

  有人说,中国自近代以来,青年发出声音大约有三次: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二次是六十年代的红卫兵狂热(但这是在“造反有理”的政治鼓励与煽动下出现的,并非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其反叛性已带了些变味),第三次则表现为八十年代末期的先锋热潮。而到了目前的网络时代,青年们有了第四次发声,但它的反叛形式已经不是如五四时期的直接对冲,而是通过一系列网络用语与恶搞,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从而衍生出不痛不痒的亚文化,网络文学即是其重要的表现之一。青年亚文化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压制的不满,在这一层面常表现为代际矛盾;而从意识形态上来看,青年亚文化常常表现出对霸权的反抗,特别是在社会存在阶级差别的情况下或者转型期,青年亚文化会表现出更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

  网络文学与性别文化

  周志雄:在网络时代,女性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大大提高,女性的网络写作呈现独特的时代特点,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女性站和富有女性气质的文学作品,女性性别意识及其文化形态在网络写作中有新的发展。今天参与讨论的女同学很多,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性别体验来谈谈网络小说。姚超文:拿我所读到的《后宫· 甄嬛传》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作品来说吧。两部作品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描写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尽可能迎合读者的需要(网络小说的受众群中,女性读者多于男性)。例如《后宫· 甄嬛传》就完全以女主角甄嬛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在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异常丰富,这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让其跟随着女主角甄嬛,经历跌宕起伏,品味爱恨情仇,能引起一批读者尤其是情感细腻的女性读者的情感共鸣。在我看来,《后宫· 甄嬛传》是网络文学作品中一部较为上乘的佳作。与被改编成的电视剧不同,小说《后宫· 甄嬛传》字里行间不经意间透露出文采,古香古韵,颇具典雅气质。这点与一些不注重小说语言修辞等外在形式,只凭情节的惊险曲折取胜的网络小说不同。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作者辛夷坞是最受热捧的网络作家之一,创作了女性情感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等。辛夷坞将自己的这些小说称作“暖伤青春”。何谓“暖伤”?辛夷坞给的定义是:小说主人公在经过了现实中的多重困难,经过爱与被爱的曲折纠结之后,“我依然愿意给爱情一个温暖的结局,让主人公在以后的岁月中愿意去回忆”。作者希望读者在读过这些爱情故事之后,依然对爱情抱有希望,依然能从中获取温暖的力量。辛夷坞笔下的主人公不断经历着人生的挫折,结局不像琼瑶笔下的爱情那般完美,更富有现实感,在直面现实中,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着主人公的成长,从而引起读者的极大共鸣。

  网络文学与读者的文化需求

  周志雄: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繁荣,离不开网络读者的支持。需要追问的是到底是哪些读者在读网络文学,读者也是分层的,他们从网络文学中读到了什么?网络文学在哪些层面上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求?

  刘治兴:我觉得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和繁荣是与中国国情分不开的。在欧美、日本这些网络、文化、科技、教育、艺术非常发达的地区,他们的网络文学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的热火朝天的局面。如果从审美消遣的角度来看,欧美等国家的经济更为发达,文化娱乐方式多样,民众在业余可以选择的种类也非常多,因此,网络文学可能只是占了很小的一个比重。另外,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人口更多,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绝大多数民众的业余消遣的选择余地非常的小,而网络文学由于其花费少、易获得,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消磨空虚时间,所以阅读网络文学成为许多国人的习惯爱好。如果将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来对待,那么它的兴起也与中国近些年的经济转型、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关。随着一二产业的逐渐衰落,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而网络文学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链,这可以为第三产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所以在社会和时代的各种复杂的因素促使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一次偶然的露面。

【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场域中的抉择与发展论文10-07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探析论文10-07

地域茶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10-02

网络文学下数字阅读推广思考论文09-27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09-20

视知觉心理学论文04-11

钢琴视奏教学谈论文07-08

人间场域中医患关系的重现与凝视论文05-03

公共环境中导视设计探析论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