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论文

时间:2021-06-23 10:07:15 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论文

  第1篇: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

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论文

  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传播文化,还能够起到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而目前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产品,都存在文化性和艺术性缺乏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文中探究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以及教育作用,旨在顺应公共艺术设计的多元化、人文化以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于公共艺术设计产品中,使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还要致力于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积极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想。

  目前,公共艺术设计已经逐步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城市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当前背景下,公共艺术设计要注重其文化传播和教育作用。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还要具有文化性和教育性。从文化性来讲,公共艺术设计要完成文化传播的作用。作品中要能够体现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具有我国民族特色;从教育性来讲,公共艺术设计要起到教育公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播、审美文化的传播、环境教育文化的传播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本文笔者从文化性和教育性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1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性

  在全球化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还要是一种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形式。例如,建筑中的国际化风格出现在了各国各地,国外工业产品在我国的销售和广泛使用,从某种程度来讲对我国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理解公共艺术设计时,应该着重从传播文化的角度。

  公共艺术设计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方式呈现于公众面前,都要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文化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公众性舆论空间。公众艺术设计要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要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体现民族和社会的时代文化趋向。美国城市规划家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城市居民,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建筑。”可见,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一定要具有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相适应,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否则,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就会格格不入,不能够融入城市氛围中,让公众的内心不舒服,更会使公共艺术作品失去应有的价值。

  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要结合当地特色,且要不拘泥与传统的表现形式,使文化得到传播、传承和创新。实践证明,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够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还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雅典的神庙、我国首都北京的胡同和城墙都缔造了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反映着一座城市居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态度。

  2公共艺术设计的教育性

  公众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分子,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是历史的责任。公共艺术设计文化传播具有教育作用,笔者从“历史文化”传播、“审美文化”传播、“地域特色文化”传播三方面进行探究。

  (1)“历史文化”传播的教育作用体现: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反省与思考的资料,更能够为人们未来行事提供依据。也就是说,古代公共艺术设计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更能够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提供宝贵的资源,使当代人了解古代公共艺术设计的理念与思想,吸取精华。古代公共艺术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很大的美学价值,对人们进行美学教育。

  (2)“审美文化”传播的教育作用体现:审美教育是通过欣赏美的途径,促使观者美和美感形式的教育手段,它能够增强观者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立足于陶冶心、怡情乐性的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核心,因此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具有局限性,而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将艺术形式呈现于公众面前,因此,创作者要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为教育者,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展开审美教育。

  (3)“地域特色文化”传播的教育作用体现:地域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由自然环境、民族、当今的媒体等等,因此公共艺术设计要注意与物相宜,与人相宜,与时相宜,因地制宜,与礼相宜和文质相宜,创作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设计产品。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能够使人们了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能够与观察者产生共鸣,与人们的认知能够产生互动,这就是知识的对话,艺术的对话。

  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不应该单纯注重“美”与“功能性”,还要注重文化传播,更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教育作用。换言之,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要具有文化性和教育性,有助于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还能够使公众了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赋予产品生命力,使产品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第2篇:浅谈英语歌曲的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

  近年来,不断有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不同的元素,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英语歌曲作为英语教学的补充内容,不可否认它自身具备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语言形式,不同时期的语言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现象。英语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在英语教学中注入多元化文化元素。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异国文化的渠道相对较多,如媒体、网络、书籍、聚会或活动等,歌曲对文化的传播比其他方式更为直接,歌曲中传递着自信、欢乐、温暖的能量,当人们聆听歌曲时,歌曲中的文化相应渗入脑海中。相关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教师需在教学中随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动机从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英语歌曲自身特点和现代学生学习外语的心境相符,部分英语课堂引入了各种形式的英语歌曲,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歌曲,紧密地文化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利用旋律往理性认识方面过渡,获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英语歌曲的教育功能

  1.应用能力培养

  在语法、语音等方面,学生可通过聆听英语歌曲逐步掌握其规律特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感,一定程度上能将学生从枯燥烦闷的语法、语音和修辞知识中解放出来。首先在语法方面,部分英语歌曲中的句子和合唱侧重语法且反反复复,这类歌曲能生动地固定语法点。如被动语态:LittleBoxes:Theyareallmadeoutofticky-tacky;一般将来时:WeShallOverCome;现在进行时:BlowingInTheWind;现在完成时: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首先将语法点呈现出来,之后领唱第一段,整首歌曲调子之间的'区别性不大,较易学习。以我国歌曲“歌声与微笑”为例,句型方面:翻译文“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译文语言将第二句变为否定句,增加了时间状语,并没有运用祈使句“Whenyougobackhometake…nevertakeyoursmileaway”。其次在语音方面,将英语歌曲引入语音操练中,既能长久不忘,又能同时攻克语音难关。例如歌曲MyBonnie通过“MyBonnieliesoverthesea”和“MyBonnieliesovertheocean”中的/n/和TheVowelSong中的a,e,I,o,u和A,E,I,O,u对辅音进行区分,让学生牢记短元音和长元音。带有绕口令风味的ThreeBlindMice能纠正学生发音,通过重音、由慢到快的练习方式解决连续、同化及超音段音位省音等困难。教师可在使用前检查磁带,引导学生比较汉语诗歌和英语歌曲,从比较中掌握英语语音规律。往往歌曲比较注重节奏和押韵,汉语强调平仄,重视声调变化的节奏,英语有长音和短音及重音和非重音,根据轻重和长短形成节奏。第三在修辞方面,英语歌曲中的修辞会使语言表现更生动、更准确和更鲜明。以英语歌曲BobDylan—BlowingIntheWind为例,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为越南战争期间,歌曲中白鸽象征和平,有独特的写作方法。教师在讲解该首歌曲时可采用听与讨论的方法,先把歌词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歌曲完整听完,之后对歌曲中的修辞用法进行讨论。在学生通过掌握英语修辞规律引导的同时,比较汉语歌曲和诗歌的差别,汉语诗歌多用整句,但英语多用散句。总之,翻译是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规律的不同,不同语种的翻译很难达到尽善尽美,只有在英语和汉语之中相互磨合,才能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水平。

  2.审美能力培养

  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手段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为诗歌,音乐和诗歌组成的歌曲形式必然会有独特的效果,审美艺术价值也是普通歌曲不具有的。歌曲本身除了具备娱乐、休闲和消磨时间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能紧紧地吸引听众陷入沉醉的艺术氛围中,别无二心。同时利用相协调的练习语言、活动学习语言及动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出英语歌曲的另外一种功能,即游戏功能。IfYouAreHappy展现了人们兴奋时的动作,Heads,Shoulders,KneesandToes让学生一边歌唱一边活动眼、鼻、耳、眉毛、嘴巴和四肢,OldMacDonald的农场里充满了动物的叫声,wolves—howl,dogs—bark,cows—moo,horses—neigh,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拟声词,claphands...clapthighs,sayOK,doallfives,让学生在笑声中不仅学到了英语知识,而且全身做了运动。对此,教师可采用动作相连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欣赏英语歌曲时跟着节拍一边唱一边做身体活动,带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语歌曲的歌词类似于一首很优美的诗歌,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之风。例如英国影片《魂断蓝桥》中的主题曲AuldLangSyne,歌词出于诗人RobertBums之手,该曲原本是一首历史悠久的苏格兰民歌,主要讲在山野里采撷野花,留恋山中美景不舍得返回的情景,在短短的四段叠歌中体现出怀念之情,再配上心旷神怡的乐曲加以吟唱,体现出难以忘怀之情,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歌曲能缓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可把美看做解放灵魂的途径,利用其摆脱压抑和控制,从音乐角度来说,这种状态被称为音乐自由性。听众在欣赏歌曲过沉中善于用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较强的态度看待歌曲的艺术价值。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体验感受歌曲的多层含义,准确把握歌曲情感和意境,为创建歌曲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歌曲的欣赏往往带有较多的个人色彩和主观性,因此要求教师在运用英语歌曲开展教学时重视对歌曲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上富有创意地构建歌曲的文本意义。

  二、英语歌曲的文化传播功能

  1.应用能力培养

  英语歌曲的原理在于将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及各种历史故事通过动听悦耳的声音传递至听者。从语言传播角度分析,歌曲中的英语语言是生动的影像画面,并非孤立单一的,歌曲中展现的动态语言易于倾听、模拟、理解和掌握,具有生动性、表现性、直观性等特点。歌曲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载体,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歌曲中的语言环境非常真实,歌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其内容所要展现的人物心境、故事情节、历史背景都和歌曲音调有着紧密联系,听众对歌曲的信任感是由歌曲魅力和真实性因素构成的,进而为语言学习者构建出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聆听歌曲较易的理解故事情节,感悟歌曲中反映的历史文化与语言,同时恰当地弥补大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难以有机结合语境和情景的缺陷。有时学生听过几遍歌曲便能自然地唱出歌曲语言,可以说正是英语歌曲中的真实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其次歌曲是集音画于一体的语言艺术,从歌曲口语分析,曲子中的语调、语音及习语的失爆、重音、连续、浊化、弱化及缩短等许多音变形式和真实交际中语汇的变化及选择都充分体现人物情感、心境、情绪乃至思想,同时体现着现实生活中的节奏、语调的变化,由此显现语言的动态之美。第三可重复使用英语歌曲,每年都会出品许多优秀的歌曲,尤其欧洲、南北美洲及其他英语语言国家制作的英语歌曲更是数量繁多。此外,一些优秀电影中的原声歌曲资料易于保存,可重复使用,深入模仿到大脑记忆,最终掌握。

  2.文化传播功能

  长期以来,一直都难以统一文化的界定,关于其定义,不同研究体系的研究意见不尽相同,从广义角度分析,文化表现为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总模式,其中包括制度、信仰、习惯、技术和目标,以综合体的形式呈现。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得知,文化即意识形态创造的如道德情操、信仰、宗教、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等精神财富。无论如何界定,都不可否认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文化传播,英语歌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自然也具备传播功能。英语歌曲的文化传播听觉,歌曲通过多元化的视觉元素将展现视听艺术的特质,表达英语国家的文化形态和直接传达其文化意象。上述听觉元素包括音色、音准及歌唱者的音调起伏变化,这些元素的表达能给观众直接传递文化意指,且透过内的意象文化信息沟通歌曲的文化传播特指。在听音乐这种日常性行为中,学生聆听英语歌曲学习英语是惯性习惯下催发的,这种音乐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学习,其中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和语言知识,使学生收获不同层面的学习效果。英语歌曲的文化教育作用,音乐自身带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和示范性,并能描述一定时期的文化与精神。学生聆听文化意蕴深厚的英语歌曲的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文化学习能力,丰富英语文化知识,从歌曲中领略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及精神品质。有些歌曲属于人物型赞扬类,听众会受歌曲主人公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的影响,学生通过聆听必然会深刻感受到歌曲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影响自身英语习惯乃至思想观念。

  结语

  英语歌曲中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便于英语教师更直接地开展教学,运用音乐的形式能培养学生从歌曲中洞察深层问文化含义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及舒适的氛围中了解异国文化,掌握文化知识。尤其在聆听英语歌曲的过程中也是对语言素材的积累,将英语歌曲适当地穿插在学生学习困难或疲惫之时,能有效消除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忧虑情绪,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

【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论文】相关文章:

茶文化传播中动画元素作用论文10-02

高校网球教学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论文10-02

广播电视下的茶文化传播作用论文10-02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论文10-02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04-21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论文10-02

网络通信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论文10-02

文化馆公共文化的论文06-08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参考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