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策略论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精神世界的产物,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对还没有形成完整人生观世界观的高中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拥有良好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判断一个人文学素养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在有关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把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融入到阅读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下文讲座具体阐述。
一.新课标要求下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纯地迎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是典型的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在这一模式下,老师教学的目的不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学方式也是死板单一,教学方式就像人体解剖一样把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大意详解、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千篇一律,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更别提成绩的提高了。在新课标影响下的阅读教学,改变了过去功利化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好的体会文章的意境,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产生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无形之中也就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阅读成绩自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搞题海战术成了老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不二法宝,大量的考试试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这时候学生自己为了更好地适应阅读考试,把自己的语文思维固定在了“考试模式”上。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学生的成绩能否提上去,单就它所造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也是值得批判的,它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新课标要求下对文学阅读教学工作的改革,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新思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另外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教会学生句子、字词以及文章写作,更要通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乐在其中,充分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文章阅读教学的改革就是顺应了这一号召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新课标要求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教学对策
1.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摒弃机械化的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把文化教育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对人才的评定标准却显现出畸形的评定模式,即把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一情况下,老师、学生都沦为了考试的奴隶。高考作为考生面临的一道大关,高中教育更是机械、呆板的代名词。对此,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淡化“考点意识”,不要把考试大纲中所谓的考点就大讲特讲,而忽略很多趣味性、文学性很强的文章。比如高中课本有关鲁迅的学习中,老师要抛弃原来只详讲重点的教学方法,把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了增加学生对鲁迅生活年代的了解,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做与此有关的读书报告,或者把鲁迅的作品作对比分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
2.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新突破。
要想实现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方式的新突破,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努力找出和学生的契合点,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情境教学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教学方法。如在对戴望舒的《雨巷》进行讲解的时候,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对戴望舒的生平做些解释,利用在雨巷中的那个姑娘就是戴望舒表妹的“八卦”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戴望舒对其表妹求而不得的故事的讲解,把学生带入那个美丽又略带忧愁的情境。又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讲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这种美好景象的喜爱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然后老师再慢慢地把学生引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进而产生共鸣效应。
高中教学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教学改革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本文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探讨,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新课标下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篮球教学问题与策略的论文08-2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反思论文06-21
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1-21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论文09-27
高中语文拓展的阅读教学策略论文09-2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9-27
分析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