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创设假设情境,启发学生
有时教学课堂很难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借助外在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假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和吃透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感触、去体会,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准备很多积木,各种形状的积木都准备20个,上课前放到讲台那里,然后让学生一一辨认都是什么图形,最后用这些积木巧妙地搭出一个房屋造型,再让学生猜出这个是什么物体,在边玩边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数学课堂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出更多的物体形状,让别的同学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不会形成片面狭隘的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分数的除法”中,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23=?,很多学生肯定认为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找不出答案,因为之前都是学的整数,没有接触这个,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打个哑谜,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
①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还剩几分之几;
②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发出去几分之几;
③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买来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等等。
让学生一一去解答,这样对分数有了深刻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的.问题,渐渐地就掌握了分数的使用,告诉学生,原来除不尽的都可以采用分数来表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重视理论训练,完善思维
学生在做题时,最害怕的就是应用题,没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训练,正确审题,理顺思路,从而求出正确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和除法”中,教师可以出这道题来检测学生:一施工队,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那么计算4人16天可以建多么长?根据这道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
①采用倒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后用题目要求来计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为320÷2÷8×4×16=1280。
②采用顺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么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采用推理、假设方式来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么4人16天刚好是2天8人的2倍,则4人16天的结果也应该是320的2×2倍,则答案为320×2×2=1280。
通过以上3种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学到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在进行解题时,只有保证思路清晰,审题正确,才能进行多渠道的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更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关键,学生的主动性更不容忽视,只有二者同时达到,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完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自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培养论文10-0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9-28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论文06-29
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实践研究论文10-08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6-29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7-04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论文06-2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质疑能力教育论文06-29